CN111189141A - 智能型冷热风扇 - Google Patents

智能型冷热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9141A
CN111189141A CN201811363065.7A CN201811363065A CN111189141A CN 111189141 A CN111189141 A CN 111189141A CN 201811363065 A CN201811363065 A CN 201811363065A CN 111189141 A CN111189141 A CN 1111891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hot
temperature
heat
w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630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瑞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ungfu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ungfu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ngfu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ungfu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6306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91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9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914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rmo-electric units or the Peltier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通过电子电路来控制冷/热产生设备上的致冷芯片,让致冷芯片冷温面与热温面产生不同的温度差值,当该智能型冷热风扇作为冷风扇时,冷温面提供冷源,空气经过冷源、热量交换装置和冷温风扇共同作用下变成低温气流吹入室内;当该智能型冷热风扇作为热风扇时,热温面提供热源,空气经过热源、热量交换装置和热温风扇共同作用下变成热温气流吹入室内。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结构简易,其机体的前、后侧的出风口分别提供冷温风和热温风,使用者可自由改变机体方向,以获得冷风或热风。实现了一机多用。

Description

智能型冷热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冷热风扇,如授权公告号为TWI311189B的台湾地区发明专利中所提及的热电冷/暖气产生装置,其包含一集热器、一连接于该集热器并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热电产生器、一使用该热电产生器的输出电力的致冷芯片、一连接于该致冷芯片的一个侧面的储水单元、一温度调节单元,及一控制单元。
该温度调节单元包括一风扇及一连接于该储水单元的蜂巢式水幕。当该控制单元使该致冷芯片的侧面升温,进而使得该储水单元的储水加温成热水时,通过将热水分布于该蜂巢式水幕并配合该风扇吹送,就能迅速得到暖气的提供,相反地,使该储水单元中的储水形成冷水时,就能迅速得到冷气的提供,这样该热电冷/暖气产生装置能够实现快速产生冷/暖气的功用。
尽管该热电冷/暖气产生装置能够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但其也存在缺点,其缺点在于:该热电冷/暖气产生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将储水单元的储水加温成热水或降温成冷水,再藉由蜂巢式水幕将该热温或冷温送入到室内。这样的设计使整个装置的结构非常复杂,不易维修保养,使用场景受到限制。另外,在风扇吹向蜂巢式水幕的同时会将水气吹入室内,可能增加室内湿度,这样,对于有关节疾病使用者,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此,鉴于上述缺陷,本案发明人,特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缺点与使用困扰,加以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乃发明本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机体,在所述机体的前、后侧各自设置有冷温出风口与热温出风口;
一冷/热产生设备,所述冷/热产生设备设置于所述机体内部,所述冷/热产生设备上设有第一致冷芯片,所述第一致冷芯片包含冷温面与热温面,所述冷温面与第一吸冷组件贴合,所述热温面与第一吸热组件贴合,在所述第一吸冷组件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的外侧以保温组件包覆;
所述第一吸冷组件通过冷温循环管路与冷温器和冷温泵衔接,借助所述冷温泵让所述冷温循环管路内部的水产生循环流动,当水进入所述第一吸冷组件时,水因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发生热交换而变为冷温水;所述冷温水在所述冷温泵的作用下流向所述冷温器;在所述冷温器后侧设冷温风扇,通过所述冷温风扇将所述冷温器的冷温经由所述机体上的所述冷温出风口吹入室内;
所述第一吸热组件通过热温循环管路与热温器和热温泵衔接,借助所述热温泵让所述热温循环管路内部的水产生循环流动,当水进入所述第一吸热组件时,水因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发生热交换而变为热温水;所述热温水在所述热温泵的作用下流向所述热温器;在所述热温器后侧设热温风扇,通过所述热温风扇将所述热温器的热温经由所述机体上的所述热温出风口吹入室内;
所述智能型冷热风扇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能够使所述冷温面与所述热温面产生不同的温度差值。
较佳地,所述机体包含前机体与后机体,在所述前机体上设置有所述冷温出风口,在所述后机体上设置有所述热温出风口。
较佳地,所述第一致冷芯片设置于芯片座上方,所述芯片座由金属材质制成;所述芯片座上设置有平面,所述平面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致冷芯片,或者在所述芯片座的所述平面下方设多个立脚,所述立脚分别与冷温泵基座上的脚孔和热温泵基座上的脚孔互为结合定位;所述平面两侧各设一立杆,所述立杆能够穿过保温组件上的结合座孔,用以将所述保温组件与所述芯片座结合固定;所述保温组件设空间以容设所述第一致冷芯片、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及所述第一吸热组件。
较佳地,所述冷/热产生设备上的所述第一致冷芯片包含冷温面与热温面,所述冷温面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贴合或以导温胶材将二者胶合;所述热温面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贴合或以导温胶材将二者胶合。
较佳地,致冷芯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致冷芯片并联设置,让多个致冷芯片的冷温面各自贴合于吸冷组件;或让多个致冷芯片的热温面各自贴合于吸热组件;或让相邻的致冷芯片的冷温面同时夹置贴合于同一吸冷组件的两侧;或让相邻的致冷芯片的热温面同时夹置贴合于同一吸热组件的两侧。
较佳地,所述第一吸冷组件的内部为中空状或设置S型水循环管,以方便冷温水在所述第一吸冷组件的内部流通;所述第一吸热组件的内部为中空状或设置S型水循环管,以方便热温水在所述第一吸热组件的内部流通。
较佳地,所述第一吸冷组件设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及第一吸冷组件入水口,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与所述冷温循环管路衔接,所述冷温循环管路被分成第一冷温管段、第二冷温管段及第三冷温管段;所述第一吸热组件设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及第一吸热组件入水口,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与所述热温循环管路衔接,所述热温循环管路被分成第一热温管段、第二热温管段及第三热温管段。
较佳地,所述第一冷温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互为衔接,另一端与冷温器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二冷温管段的一端与冷温器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冷温泵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三冷温管段的一端与冷温泵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入水口衔接;通过所述冷温泵使所述冷温循环管路内的水循环流动;所述第三冷温管段设置有第三冷温管段注水孔,所述第三冷温管段注水孔配合第一孔塞使用;
所述第一热温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互为衔接,另一端与所述热温器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二热温管段的一端与热温器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热温泵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三热温管段的一端与热温泵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入水口衔接,通过所述热温泵使所述热温循环管路内的水循环流动;所述第三热温管段设置有第三热温管段注水孔,所述第三热温管段注水孔配合第二孔塞使用。
较佳地,所述冷温器设冷温器入水口与冷温器出水口,在所述冷温器内部设置有第一S型水循环管,所述第一S型水循环管被散冷鳍片包覆,所述第一S型水循环管内部的冷温水能够与所述散冷鳍片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温风扇产生的气流吹向所述散冷鳍片,流经所述散冷鳍片而形成的冷温气流能够进入室内,从而进行室内温度调节;所述冷温风扇安装于所述冷温器的后侧,所述冷温风扇被启动后能够产生吹向所述散冷鳍片的气流;
所述热温器设热温器入水口与热温器出水口,在所述热温器内部设置有第二S 型水循环管,所述第二S型水循环管被散热鳍片包覆,所述第二S型水循环管内部的热温水能够与所述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所述热温风扇产生的气流吹向所述散热鳍片,流经所述散热鳍片而形成的热温气流能够进入室内,从而进行室内温度调节;所述热温风扇安装于所述热温器的后侧,所述热温风扇被启动后能够产生吹向所述散热鳍片的气流。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智能型冷热风扇通过电子电路来控制冷/热产生设备上的致冷芯片,让致冷芯片冷温面与热温面产生不同的温度差值,当该智能型冷热风扇作为冷风扇时,冷温面提供冷源,空气经过冷源和冷温风扇共同作用下变成低温气流吹入室内;当该智能型冷热风扇作为热风扇时,热温面提供热源,空气经过热源和热温风扇共同作用下变成热温气流吹入室内,这样便实现了一机多用,本发明中智能型冷热风扇能够对室内进行冷热调节,且绿色环保。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结构简易,其机体的前、后侧的出风口分别提供冷温风和热温风,使用者可自由改变机体方向,以获得冷风或热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主视图;
图4为智能型冷热风扇沿图3中A-A向的剖面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另一剖面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冷/热产生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冷/热产生设备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多个致冷芯片的组合状态参考图。
附图标记:
机体1、前机体10、后机体11、冷温出风口100、热温出风口110、开关组件 12、电子电路13;
冷/热产生设备2、第一致冷芯片20、第二致冷芯片20’、冷温面20a、热温面 20b、芯片座200、平面200a、立脚200b、立杆200c、保温组件201、结合座孔201a、空间201b;
第一吸冷组件21a、第二吸冷组件21a’、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210a、第一吸冷组件入水口210b、冷温循环管路22a、第一冷温管段220a、第二冷温管段220b、第三冷温管段220c、第三冷温管段注水孔220d、第一孔塞220e、冷温器23a、冷温器入水口230a、冷温器出水口230b、冷温泵24a、冷温泵入水口240a、冷温泵出水口 240b、冷温泵基座240c、脚孔240d、冷温风扇25a;
第一吸热组件21b、第二吸热组件21b’、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211a、第一吸热组件入水口211b、热温循环管路22b、第一热温管段221a、第二热温管段221b、第三热温管段221c、第三热温管段注水孔221d、第二孔塞221e、热温器23b、热温器入水口231a、热温器出水口231b、热温泵24b、热温泵入水口241a、热温泵出水口 241b、热温泵基座241c、脚孔241d和热温风扇25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至少包含:机体1及冷/热产生设备2。其中机体1的外观仅是一种示意图,并非限定于该种外观,不能作为限制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解释范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 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前述机体1,可为任意形状,机体1包含有前机体10与后机体11,前述前机体10上设有冷温出风口100,前述后机体11上设有热温出风口110。
在机体1上设置有配合电子电路13工作的多个开关组件12。开关组件12和电子电路13的组合共同作为控制本智能型冷热风扇的智能型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型控制系统能够使本智能型冷热风扇切换对外送风的状态,对外送风的状态分为冷温风和热温风。关于智能型控制系统,则不再赘述其技术特征。位于前述机体1的内部设有冷/热产生设备2。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为智能型冷热风扇沿图3中A-A向的剖面视图;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智能型冷热风扇的另一剖面视图;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冷/热产生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冷/热产生设备的俯视图。
如图2-7所示,前述冷/热产生设备2包含第一致冷芯片20,前述第一致冷芯片20设置于芯片座200上方,前述芯片座200由金属材质或其他材质制成,均无不可,但以金属材质制成者为最佳,前述芯片座200上设平面200a,平面200a用于放置第一致冷芯片20,于前述平面200a下方设多个立脚200b,前述立脚200b 与冷温泵基座240c上的脚孔240d结合,前述立脚200b还与热温泵基座241c上的脚孔241d结合。前述立脚200b通过与脚孔240d及脚孔241d的结合实现定位。这样可以避免让第一致冷芯片20与前述机体1直接接触。在前述平面200a两侧各设一立杆200c,立杆200c能够穿过保温组件201上的结合座孔201a,以将保温组件 201与芯片座200结合固定。前述保温组件201由保温材料制成,例如发泡材料等,前述保温组件201上设有结合座孔201a,结合座孔201a与立杆200c穿设配置,前述保温组件201设空间201b以容设第一致冷芯片20、第一吸冷组件21a及第一吸热组件21b。
如图2-7所示,前述冷/热产生设备2中的第一致冷芯片20包含冷温面20a与热温面20b。前述冷温面20a与第一吸冷组件21a贴合,或以导温胶材将冷温面20a 与第一吸冷组件21a二者胶合。前述热温面20b与第一吸热组件21b贴合,或以导温胶材将热温面20b与第一吸热组件21b二者胶合。如此,即可将前述第一吸冷组件21a与第一吸热组件21b的外侧以保温组件201包覆,其有益效果为,可防止致冷芯片所产生冷温或热温随意扩散。
如图2-7所示,前述第一吸冷组件21a的内部为中空状或设S型水循环管,均无不可,以方便冷温水在第一吸冷组件21a的内部流通。前述第一吸冷组件21a设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210a及第一吸冷组件入水口210b,前述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 210a与冷温循环管路22a衔接,前述冷温循环管路22a依据衔接位置而被区分成数段,其包含第一冷温管段220a、第二冷温管段220b及第三冷温管段220c。前述第一冷温管段220a的一端与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210a互为衔接,前述第一冷温管段 220a的另一端与冷温器23a上的冷温器入水口230a衔接。
如图2-7所示,前述冷温器23a设冷温器入水口230a与冷温器出水口230b,于前述冷温器23a的内部设第一S型水循环管(图中未示),冷温器23a内部设置的第一S型水循环管被散冷鳍片(图中未示)包覆,这样,经过散冷鳍片形成的气流能够进入室内。在冷温器23a内部的S型水循环管中的冷温水通过散冷鳍片交换热量,由于冷温风扇25a产生的气流吹向冷温器23a散冷鳍片,所以通过散冷鳍片形成的冷风能够而进入室内,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前述冷温风扇25a安装于冷温器23a 的后侧,前述冷温风扇25a被启动后可产生吹向散冷鳍片的气流。
如图2-7所示,前述冷温循环管路22a中的第二冷温管段220b的一端与前述冷温器出水口230b衔接,前述第二冷温管段220b的另一端与冷温泵24a上的冷温泵入水口240a衔接。前述第三冷温管段220c的一端与前述冷温泵出水口240b衔接,前述第三冷温管段220c的另一端与第一吸冷组件21a上的第一吸冷组件入水口210b衔接,前述第三冷温管段220c设有注水孔,前述第三冷温管段220c设第三冷温管段注水孔220d,第三冷温管段注水孔220d平时用第一孔塞220e塞设,如要补充注水,只需取下第一孔塞220e即可填注加水。前述冷温泵24a并被固定于冷温泵基座240c上方。
如图2-7所示,当本发明要吹出较低温的气流时,只要启动开关,让第一致冷芯片20运作,再通过前述冷温泵24a抽取冷温循环管路22a的水以产生循环状态,当冷温循环管路22a的水通过第一吸冷组件21a的内部时,其通过第一吸冷组件21a 与第一致冷芯片20的冷温面20a产生热交换,进而使冷温循环管路22a的水被降温,且当冷温水到达冷温器23a的内部S型水循环管时,该冷温水可与冷温器23a 的散冷鳍片进行热交换,让前述冷温器23a的散冷鳍片产生低温。此时,若冷温风扇25a产生吹向该冷温器23a的气流,低温气流将经由机体1的前机体10的冷温出风口100到达室内,藉以调节降低室内的温度。
如图2-7所示,前述冷/热产生设备2的第一吸热组件21b内部为中空状或设有S型水循环管,均无不可。前述第一吸热组件21b的适当位置设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211a及第一吸热组件入水口211b,前述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211a与热温循环管路22b衔接,前述热温循环管路22b依据衔接位置而被区分成数段,包含第一热温管段221a、第二热温管段221b及第三热温管段221c。前述第一热温管段221a 的一端与前述第一吸热组件21b的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211a互为衔接,前述第一热温管段221a的另一端与热温器23b上的热温器入水口231a衔接。
如图2-7所示,前述热温器23b设热温器入水口231a与热温器出水口231b,于前述热温器23b的内部设第二S型水循环管(图中未示),热温器23b内部设置的第二S型水循环管被散热鳍片包覆,这样,通过散热鳍片而形成的热风气流能够进入室内。在热温器23b内部设置的S型水循环管中的热温水通过散热鳍片交换热量,由于热温风扇25b产生的气流吹向热温器23b的散热鳍片,所以通过散热鳍片形成的热风气流能够进入室内,对室温进行调节。前述热温风扇25b被安装于热温器23b 的后侧,前述热温风扇25b被启动后可产生吹向散热鳍片的气流。
如图2-7所示,前述热温循环管路22b的第二热温管段221b的一端与前述热温器23b上的热温器出水口231b衔接,前述第二热温管段221b的另一端与热温泵 24b上的热温泵入水口241a衔接。前述第三热温管段221c的一端与前述热温泵24b 上的热温泵出水口241b衔接,前述第三热温管段221c的另一端与第一吸热组件21b 上的第一吸热组件入水口211b衔接,前述第三热温管段221c设第三热温管段注水孔221d,前述第三热温管段注水孔221d平时用第二孔塞221e塞设,如要补充注水,只需取下前述第二孔塞221e即可填注加水。前述热温泵24b并被固定于热温泵基座241c的上方。
如图2-7所示,当本发明要吹出较高温的气流时,只要启动开关,让第一致冷芯片20运作,再通过前述热温泵24b以抽取热温循环管路22b的水以形成循环状态,当热温循环管路22b的水通过第一吸热组件21b的内部时,其通过第一吸热组件21b与第一致冷芯片20的热温面20b产生热交换,进而使热温循环管路22b的水被升温,且当热温水到达热温器23b的内部S型水循环管时,该热温水可与热温器23b的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让前述热温器23b的散冷鳍片产生热温,此时,若热温风扇25b产生吹向热温器23b的气流,热温气流将由机体1的后机体11的热温出风口110到达室内,藉以调节提升室内的温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智能型冷热风扇通过电子电路来控制冷/热产生设备的致冷芯片,让致冷芯片冷温面与热温面产生不同的温度差值,当该智能型冷热风扇作为冷风扇时,冷温面提供冷源,空气经过冷源和冷温风扇共同作用下变成低温气流吹入室内;当该智能型冷热风扇作为热风扇时,热温面提供热源,空气经过热源和热温风扇共同作用下变成热温气流吹入室内,这样便实现了一机多用,本发明中智能型冷热风扇能够对室内进行冷热调节,且绿色环保。
另外,使用者还可依据使用状态,预定增加室内温度或降低室内温度,而将不使用的冷温出风口或热温出风口面向墙壁或以管路排出于室外,即可避免影响室内气温的调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处在于:
致冷芯片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多个致冷芯片的组合状态参考图。如图8所示的致冷芯片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以包含两个致冷芯片为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包括两个致冷芯片,即第一致冷芯片20和第二致冷芯片20’,可将第一致冷芯片20和第二致冷芯片20’并联设置。第一致冷芯片20和第二致冷芯片20’并联设置的结构之一为:让第一致冷芯片20 和第二致冷芯片20’的冷温面20a各自贴合于单一的第一吸冷组件21a的两侧,然后使第一致冷芯片20和第二致冷芯片20’的热温面20b分别与第一吸热组件21b 和第二吸热组件21b’贴合。第一致冷芯片20和第二致冷芯片20’并联设置的另一种结构为:让第一致冷芯片20和前述第二致冷芯片20’的热温面20b各自贴合于单一的第一吸热组件21b的两侧,然后使第一致冷芯片20和第二致冷芯片20’的冷温面20a分别与第一吸冷组件21a和第二吸冷组件21a’贴合。致冷芯片的并联设置的结构形式,可以实际使用需求而设置。设置多个致冷芯片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产生较大的冷温或热温效果。进一步,如智能型冷热风扇包括多个吸冷组件或多个吸热组件,后述的冷温循环管路22a或热温循环管路22b的段数可随着增减,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中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Claims (9)

1.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机体,在所述机体的前、后侧各自设置有冷温出风口与热温出风口;
一冷/热产生设备,所述冷/热产生设备设置于所述机体内部,所述冷/热产生设备上设有第一致冷芯片,所述第一致冷芯片包含冷温面与热温面,所述冷温面与第一吸冷组件贴合,所述热温面与第一吸热组件贴合,在所述第一吸冷组件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的外侧以保温组件包覆;
所述第一吸冷组件通过冷温循环管路与冷温器和冷温泵衔接,借助所述冷温泵让所述冷温循环管路内部的水产生循环流动,当水进入所述第一吸冷组件时,水因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发生热交换而变为冷温水;所述冷温水在所述冷温泵的作用下流向所述冷温器;在所述冷温器后侧设冷温风扇,通过所述冷温风扇将所述冷温器的冷温经由所述机体上的所述冷温出风口吹入室内;
所述第一吸热组件通过热温循环管路与热温器和热温泵衔接,借助所述热温泵让所述热温循环管路内部的水产生循环流动,当水进入所述第一吸热组件时,水因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发生热交换而变为热温水;所述热温水在所述热温泵的作用下流向所述热温器;在所述热温器后侧设热温风扇,通过所述热温风扇将所述热温器的热温经由所述机体上的所述热温出风口吹入室内;
所述智能型冷热风扇还包括控制系统,通过所述控制系统能够使切换所述智能型冷热风扇对外送风的状态;所述控制系统能够使所述冷温面与所述热温面产生不同的温度差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包含前机体与后机体,在所述前机体上设置有所述冷温出风口,在所述后机体上设置有所述热温出风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致冷芯片设置于芯片座上方,所述芯片座由金属材质制成;所述芯片座上设置有平面,所述平面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致冷芯片,或者在所述芯片座的所述平面下方设多个立脚,所述立脚分别与冷温泵基座上的脚孔和热温泵基座上的脚孔互为结合定位;所述平面两侧各设一立杆,所述立杆能够穿过保温组件上的结合座孔,用以将所述保温组件与所述芯片座结合固定;所述保温组件设空间以容设所述第一致冷芯片、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及所述第一吸热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产生设备上的所述第一致冷芯片包含冷温面与热温面,所述冷温面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贴合或以导温胶材将二者胶合;所述热温面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贴合或以导温胶材将二者胶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致冷芯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致冷芯片并联设置,让多个致冷芯片的冷温面各自贴合于吸冷组件;或让多个致冷芯片的热温面各自贴合于吸热组件;或让相邻的致冷芯片的冷温面同时夹置贴合于同一吸冷组件的两侧;或让相邻的致冷芯片的热温面同时夹置贴合于同一吸热组件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的内部为中空状或设置S型水循环管,以方便冷温水在所述第一吸冷组件的内部流通;所述第一吸热组件的内部为中空状或设置S型水循环管,以方便热温水在所述第一吸热组件的内部流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设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及第一吸冷组件入水口,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与所述冷温循环管路衔接,所述冷温循环管路被分成第一冷温管段、第二冷温管段及第三冷温管段;所述第一吸热组件设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及第一吸热组件入水口,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与所述热温循环管路衔接,所述热温循环管路被分成第一热温管段、第二热温管段及第三热温管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温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出水口互为衔接,另一端与冷温器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二冷温管段的一端与冷温器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冷温泵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三冷温管段的一端与冷温泵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冷组件入水口衔接;通过所述冷温泵使所述冷温循环管路内的水循环流动;所述第三冷温管段设置有第三冷温管段注水孔,所述第三冷温管段注水孔配合第一孔塞使用;
所述第一热温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出水口互为衔接,另一端与所述热温器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二热温管段的一端与热温器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热温泵入水口衔接,所述第三热温管段的一端与热温泵出水口衔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组件入水口衔接,通过所述热温泵使所述热温循环管路内的水循环流动;所述第三热温管段设置有第三热温管段注水孔,所述第三热温管段注水孔配合第二孔塞使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型冷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温器设冷温器入水口与冷温器出水口,在所述冷温器内部设置有第一S型水循环管,所述第一S型水循环管被散冷鳍片包覆,所述第一S型水循环管内部的冷温水能够与所述散冷鳍片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温风扇产生的气流吹向所述散冷鳍片,流经所述散冷鳍片而形成的冷温气流能够进入室内,从而进行室内温度调节;所述冷温风扇安装于所述冷温器的后侧,所述冷温风扇被启动后能够产生吹向所述散冷鳍片的气流;
所述热温器设热温器入水口与热温器出水口,在所述热温器内部设置有第二S型水循环管,所述第二S型水循环管被散热鳍片包覆,所述第二S型水循环管内部的热温水能够与所述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所述热温风扇产生的气流吹向所述散热鳍片,流经所述散热鳍片而形成的热温气流能够进入室内,从而进行室内温度调节;所述热温风扇安装于所述热温器的后侧,所述热温风扇被启动后能够产生吹向所述散热鳍片的气流。
CN201811363065.7A 2018-11-15 2018-11-15 智能型冷热风扇 Withdrawn CN1111891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3065.7A CN111189141A (zh) 2018-11-15 2018-11-15 智能型冷热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3065.7A CN111189141A (zh) 2018-11-15 2018-11-15 智能型冷热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9141A true CN111189141A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05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63065.7A Withdrawn CN111189141A (zh) 2018-11-15 2018-11-15 智能型冷热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9141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11809A (ko) * 2000-08-04 2002-02-09 윤숙현 에어컨디셔너
CN1743766A (zh) * 2005-09-23 2006-03-08 陈传生 运用半导体冷暖电器
JP2008051386A (ja) * 2006-08-23 2008-03-06 Chin Kuang Luo 冷暖房装置
CN101182959A (zh) * 2006-11-14 2008-05-21 诺亚公司 双相变温控装置与方法
TW200934366A (en) * 2008-01-29 2009-08-01 Univ Kao Yuan Cooling and heating fan
CN101995064A (zh) * 2009-08-26 2011-03-30 陈传生 致冷晶体冷气机
CN207570055U (zh) * 2017-12-13 2018-07-03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半导体制冷的空气调节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11809A (ko) * 2000-08-04 2002-02-09 윤숙현 에어컨디셔너
CN1743766A (zh) * 2005-09-23 2006-03-08 陈传生 运用半导体冷暖电器
JP2008051386A (ja) * 2006-08-23 2008-03-06 Chin Kuang Luo 冷暖房装置
CN101182959A (zh) * 2006-11-14 2008-05-21 诺亚公司 双相变温控装置与方法
TW200934366A (en) * 2008-01-29 2009-08-01 Univ Kao Yuan Cooling and heating fan
CN101995064A (zh) * 2009-08-26 2011-03-30 陈传生 致冷晶体冷气机
CN207570055U (zh) * 2017-12-13 2018-07-03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半导体制冷的空气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904259T3 (es) Bastidor de servidores de ordenador horizontal, sumergido en líquido y sistemas y métodos de enfriamiento de tal bastidor de servidores
JP2003240256A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101929936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냉풍벤치
JP2013534061A (ja) 電子機器を冷却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517378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温水暖房装置
RU255127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помещений, а также агрегат теплового насоса для применения в таком устройстве
CN109662360A (zh) 一种利用电源加热及制冷的恒温服
KR102066693B1 (ko) 냉온기능을 갖는 의자
JP2002267200A (ja) 熱電冷房機
CN204313523U (zh) 一种混合散热型热电制冷制热一体化装置
CN108327269A (zh) 一种半导体控温生物3d打印喷头
CN201599988U (zh) 半导体陶瓷芯片水冷环保中央空调器
CN210832609U (zh) 一种带通风散热的冷热可切换自助餐炉
CN111189141A (zh) 智能型冷热风扇
CN101102656B (zh) 闭环自动补偿式散热方法及装置
KR101681924B1 (ko) 폐쇄형 의복에 적용되는 미세기후 조절기
CN208180264U (zh) 一种半导体控温生物3d打印喷头
TWI683985B (zh) 智慧型冷熱風扇
KR101577054B1 (ko) 제습기능을 갖는 냉온수 공급유닛
CN210866764U (zh) 激光器及其制冷装置
CN210808094U (zh) 电路板、换热系统及制冷系统
KR100306513B1 (ko) 열전소자의냉각효율을증진시키는냉각관과이냉각관을이용한냉방장치
CN109425038A (zh) 一种散热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KR20140036794A (ko) 에어컨 실외기
KR101863501B1 (ko) 코어 일체형 저전력 실내 온도조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2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