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2850B -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2850B
CN111162850B CN201911379145.6A CN201911379145A CN111162850B CN 111162850 B CN111162850 B CN 111162850B CN 201911379145 A CN201911379145 A CN 201911379145A CN 111162850 B CN111162850 B CN 111162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solation
real
state
time
attenuation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791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2850A (zh
Inventor
王聪惠
李顺昌
蒋颜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791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628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62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2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2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2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esting And Monitoring For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隔离度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的步骤包括: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检测系统的实时增益,通过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从接入单元中直接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结合所检测的系统的实时增益,确定系统的实时隔离度;从接入单元中实时统计记录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得到的数据实时性较高,在用于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时准确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得到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误差保持在±1dbm,能够更好地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精确的处理。

Description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隔离度是衡量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在移动通信信号拉远使用的设备中(例如数字微分布系统),由于无线数字微分布系统的收发天线隔离度不够,或系统增益偏大时,输出信号经过延时后进入输入端,导致系统输出信号发生严重失真,产生自激,自激后信号波形质量变差,严重影响通信信号的拉远和覆盖,造成用户手机信号体验差的问题,更甚者损坏设备。因此可见,影响系统自激的因素主要为系统的隔离度和增益之间的关系,在系统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隔离度应比系统的增益大,对系统的隔离度和增益的实时检测以及调整对于防止系统自激现象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目前,数字微分布系统的隔离度检测的方法存在数据的实时性不足的问题,由此引起计算或检测的隔离度数据误差较大,对防止数字微分布系统的自激现象仍然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于解决隔离度的计算中数据实时性不足、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从而引起隔离度的处理不够精准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隔离度处理方法,所述方法的步骤包括: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检测系统的实时增益,通过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从接入单元中直接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结合所检测的系统的实时增益,确定系统的实时隔离度;从接入单元中实时统计记录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得到的数据实时性较高,在用于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时准确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得到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误差保持在±1dbm,能够更好地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精确的处理。
进一步,通过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具体为:根据关系式G-(P2-P1)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其中,所述G为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P1为从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化以dB为单位的数值;所述P2为通过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21
计算得出的数值,其中,pa为所述接收端的功率,pb为所述发射端的功率。
已知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以及系统的实时增益,通过关系式G-(P2-P1)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由于系统的实时增益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且隔离度在计算和处理时都会与系统的实时增益挂钩,因此在该关系式的计算中都应采用以dB为单位的数值,P1为从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功率与分贝的转换基准为186W对应-20dB,数值每大1增加0.25dB;由于P2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功率之间的差值,因此应利用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22
直接计算出P2的数值,计算得出的P2的数值也以dB为单位。结合关系式G-(P2-P1)以及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23
更加准确计算出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进一步,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其中,所述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
通过获取系统的实时衰减值、计算得出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以及所获取的系统的实时增益,比较判断上述三个数据,根据比较判断的情况可对系统的隔离度状态进行判定,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通过对系统的隔离度状态的判定可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监控,且对任何异常情况做出及时的处理。
进一步,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具体为:获取参考参数C和D;判断G-C≤ISO≤G-D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若不成立则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其中,所述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比较判断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以及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具体的判断条件是:首先根据经验和实际确定的隔离度和系统的情况,获取所述判断中需要的参考参数C和D,从而确定判断条件为G-C≤ISO≤G-D,其中的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如所述判断条件成立,则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即系统发生自激现象;如所述判断条件不成立,则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即系统没有发生自激现象或发生轻微自激现象。利用参考参数C和D优化的判断条件G-C≤ISO≤G-D,能够更加精准地对隔离度的状态进行判定,从而提高了隔离度处理的精准度。
进一步,所述异常状态包括关机状态和非关机状态;如所述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所述异常状态,则获取系统的最大衰减值T,判断ATT≤T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关机状态,若不成立则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其中,所述ATT为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
在所述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异常状态时,需要进一步对所述异常状态进行分类,细化对异常状态的隔离度的处理,分类的判断条件为:首先获取系统的最大衰减值T,从而确定判断条件为ATT≥T,其中的ATT为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如判断条件成立,则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如判断条件不成立,则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
通过调节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可调节系统的实时增益,系统的实时衰减值越大,系统的实时增益越小,在系统的隔离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系统的实时增益,可使系统的隔离度状态恢复正常,结合判断系统隔离度状态的判断条件G-C≤ISO≤G-D可知,调整系统的实时增益至某一特定数值,可使判断条件G-C≤ISO≤G-D不成立,因而使系统的隔离度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当系统的衰减值已大于等于系统的最大衰减值时,调整衰减值已不对系统的实时增益产生影响,因此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即不可调整状态;当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小于系统的最大衰减值时,可以通过调节系统的实时衰减值以调整系统的实时增益,因此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即可调整状态。进一步对系统隔离度的异常状态分类,细化对异常状态下隔离度的处理,对隔离度的处理更有针对性。
进一步,若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关机状态,则关闭所述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若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非关机状态,则使ATT=+(G-ISO),其中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若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即上述的不可调整状态,则需要立即关闭所述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由于系统的隔离度的异常状态已不可调整,因此通过关闭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可及时停止自激现象对系统的损害;若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则可通过增大系统的实时衰减值,使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满足关系式ATT=+(G-ISO),其中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从而减小系统的实时增益,有利于减缓系统的自激现象,使系统的隔离度的状态逐渐向正常状态过渡。
进一步,所述正常状态包括衰减值调整状态和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如所述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所述正常状态,判断ISO≥G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若不成立则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其中,所述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在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正常状态时,需要进一步对所述正常状态进行分类,细化对正常状态的隔离度的处理,分类的判断条件是ISO≥G,其中,所述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如判断条件成立,则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如判断条件不成立,则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
在系统正常无自激现象的情况下,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应比系统的实时增益大一定的数值,因此当满足判断条件ISO≥G时,可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即系统没发生自激现象,通过调整已设置的衰减值,增大系统的实时增益,加强信号传输;当不满足判断条件ISO≥G时,可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即系统发生轻微自激现象,需要依靠已设置的衰减值把系统的增益保持在当前水平,因此不对系统的实时衰减值进行调整。进一步对系统隔离度的正常状态分类,细化对正常状态下隔离度的处理,对隔离度的处理更有针对性。
进一步,若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则使ATT降低至0dB并一直保持在0dB;若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则不作任何调整。
若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即所述系统没有发生自激现象的情况,需使系统的实时衰减值降低至0dB并一直保持在0dB,通过将系统已设置的衰减值逐步释放至0dB,增大系统的实时增益,加强信号传输;若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即所述系统发生轻微自激现象的情况,需要依靠已设置的衰减值把系统的增益保持在当前水平,因此不需要对系统的衰减值作任何的调整。
进一步,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具体为: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若满足所述判断的条件,则异常次数加一,循环执行所述判断,至异常次数达到所述异常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或至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达到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
在判定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前,应根据判断的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判定;若满足所述判断的条件,则异常次数加一,所述异常次数指当前系统的隔离度状态暂时为异常状态的次数,循环执行判断,至所述异常次数达到所述异常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证明经过检验后,系统的隔离度状态确处于异常状态,因此可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
或者循环执行判断,至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达到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证明经过一定次数的判断,且结合异常次数在循环执行次数中的占比得出,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可能在某几个时间点处于异常状态,但整体来说还是属于正常状态,因此可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在判定前设置上述的判断检验机制,有效防止在数据获取或计算时产生的误差带来的影响,经过判断检验机制后再执行判定,能使判定的结果更加可靠、更加准确。
一种隔离度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还用于获取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计算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数据获取模块从接入单元中直接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并获取系统的实时增益,处理模块通过所述数据获取模块所获取的数据确定系统的实时隔离度;直接从接入单元中获取实时统计记录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获取的数据实时性好,在用于所述处理模块在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时,大大提升了计算的精准度,所得到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误差保持在±1dbm,能够更好地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精确的处理。
进一步,所述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计算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具体为: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关系式G-(P2-P1)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其中,所述G为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P1为从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所述P2为通过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51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52
计算得出的数值,其中,pa为所述接收端的功率,pb为所述发射端的功率。
已知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以及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处理模块通过关系式G-(P2-P1)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由于系统的实时增益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且隔离度在计算和处理时都会与系统的实时增益挂钩,因此在该关系式的计算中都应采用以dB为单位的数值,P1为从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功率与分贝的转换基准为186W对应-20dB,数值每大1增加0.25dB;由于P2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功率之间的差值,因此所述处理模块利用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61
直接计算出P2的数值,计算得出的P2的数值也以dB为单位。结合关系式G-(P2-P1)以及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62
所述处理模块能够更加准确计算出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进一步,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其中,所述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
所述处理模块通过所述数据获取模块所获取的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以及所述处理模块计算得出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处理模块比较判断上述三个数据,根据比较判断的情况可对系统的隔离度状态进行判定,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所述处理模块通过对系统的隔离度状态的判定可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监控,且对任何异常情况做出及时的处理。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直接在接入单元中检测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得到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实时性更高;
(2)利用直接在接入单元中检测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以及系统的实时增益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得到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误差保持在±1dbm,由于误差较小,因此也不需要引入预设的修正值对实时隔离度进行修正,在数据的处理上更加便捷;
(3)计算误差较小的实时隔离度能够更准确地判定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因此能够及时对系统的隔离度状态进行监控以及作出相应的调整。
(4)在系统的隔离度状态的判定前设置了判断检验机制,有效防止在数据获取或计算时产生的误差带来的影响,经过判断检验机制后再执行判定,使隔离度状态判定的结果更加可靠、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步骤S3的具体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的附加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步骤S5的具体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步骤S53的具体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步骤S54的具体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提供的隔离度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隔离度处理方法,所述方法的步骤包括:
S1: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
S2:检测系统的实时增益;
S3:通过步骤S1获取的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步骤S2检测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实施例1所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可用于处理任何适用本方法的数字微分布系统或其他设备的隔离度,因此在实施例1中,所述数字微分布系统或其他设备统称为“系统”,为被处理隔离度的一方,且与上述的方法步骤中步骤S2和步骤S3所提及的“系统”相同;实施例1所提供的方法可应用于任何适用本方法用作处理隔离度的系统或设备,所述任何可适用本方法用作处理隔离度的系统或设备将在实施例1的下文均称为“设备”,为处理隔离度的一方;
通过设备执行步骤S1: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述接入单元为将信号放大拉远的单元,信号通过所述接入单元放大后传输到各个覆盖单元,因此在接入单元中可直接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获取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实时性高;所述设备执行步骤S2:检测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设备执行步骤S3:通过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设备从接入单元中实时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得到的数据实时性较高,结合所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在用于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时准确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得到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误差保持在±1dbm,能够更好地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精确的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步骤S3中设备的具体执行过程为:
S31:将步骤S1获取的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化以dB为单位的数值,记为P1
S32:通过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81
计算得到以dB为单位的数值,记为P2,其中,pa为步骤S1获取的所述接收端的功率,pb为步骤S1获取的所述发射端的功率;
S33:通过关系式G-(P2-P1)计算得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其中,所述G为步骤S2检测到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
由于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且隔离度在计算和处理时都会与系统的实时增益挂钩,因此在该关系式的计算中都应采用以dB为单位的数值。步骤S31中:P1为从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设备可根据功率与分贝的转换基准进行转换:186W对应-20dB,数值每大1增加0.25dB;步骤S32中:由于P2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功率之间的差值,因此设备应利用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82
直接计算出P2的数值,计算得出的P2的数值也以dB为单位。最后在步骤S33中,设备结合关系式G-(P2-P1)以及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083
准确计算出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3所示,设备执行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4:检测系统的实时衰减值;
S5:根据步骤S3得出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步骤S4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步骤S2检测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其中,所述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
步骤S5中,通过步骤S4获取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步骤S3中计算得出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以及步骤S2所获取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比较判断上述三个数据,根据比较判断的情况可对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进行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通过对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的判定可对所述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监控,且对任何异常情况做出及时的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4所示,步骤S5中设备的具体执行过程为如下步骤:
S51:获取参考参数C和D;
S52:判断G-C≤ISO≤G-D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23;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54,其中,所述G为步骤S2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ISO为步骤S3得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S53: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
S54: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
步骤S51中的参数C和D可以根据经验和实际确定的隔离度和所述系统的情况进行设置,可选地,在实施例1中参数C确定为13dB,参数D确定为3dB。步骤S52中,设备比较判断步骤S4中获取的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步骤S2中检测的系统的实时增益以及步骤S3中计算得出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具体的判断条件是:获取参数C、D后确定判断条件为G-C≤ISO≤G-D,其中的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如所述判断条件成立,则执行步骤S53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即系统发生自激现象;如所述判断条件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54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即系统没有发生自激现象或发生轻微自激现象。利用参考参数C和D优化的判断条件G-C≤ISO≤G-D,能够更加精准地对隔离度的状态进行判定,从而提高了隔离度处理的精准度。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53中所述的异常状态包括关机状态和非关机状态,如图5所示,在步骤S53中如设备需进一步确定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或非关机状态,则执行以下步骤:
S531:获取系统的最大衰减值T;
S532:判断ATT≤T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533,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534,其中,所述ATT为步骤S4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
S533: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
S534: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
在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异常状态时,设备需要进一步对所述异常状态进行分类,细化对异常状态的隔离度的处理,分类的判断条件为:首先执行步骤S521获取系统的最大衰减值T,从而确定步骤S532中的判断条件为ATT≥T,其中的ATT为步骤S4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所述系统内设置有衰减器,该衰减器有一个可设置的衰减值范围,比如[0,25]dB,25dB即为系统的最大衰减值;步骤S532中,如判断条件成立,则执行步骤S533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如判断条件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534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
设备通过调节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可调节系统的实时增益,系统的实时衰减值越大,系统的实时增益越小,在系统的隔离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系统的实时增益,可使系统的隔离度状态恢复正常状态,结合步骤S52中判断系统隔离度状态的判断条件G-C≤ISO≤G-D可知,调整系统的实时增益至某一特定数值,可使判断条件G-C≤ISO≤G-D不成立,因而使系统的隔离度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步骤S532中:当系统的衰减值已大于等于系统的最大衰减值时,调整衰减值已不对系统的实时增益产生影响,因此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即不可调整状态;当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小于系统的最大衰减值时,可以通过调节系统的实时衰减值以调整系统的实时增益,因此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即可调整状态。进一步对系统隔离度的异常状态分类,细化对异常状态下隔离度的处理,对隔离度的处理更有针对性。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533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关机状态之后,则关闭所述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
若所述异常状态为关机状态,即不可调整状态,则设备需要立即关闭所述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由于系统的隔离度的异常状态已不可调整,因此设备通过关闭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可及时停止自激现象对系统的损害。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534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非关机状态,则使ATT=+(G-ISO),其中ATT为步骤S4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G为步骤S2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ISO为步骤S3得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若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则设备可通过增大系统的实时衰减值,使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满足关系式ATT=+(G-ISO),从而减小系统的实时增益,有利于减缓系统的自激现象,使系统的隔离度的状态逐渐向正常状态过渡。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54中所述正常状态包括衰减值调整状态和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如图6所示,在步骤S54中如设备需进一步确定所述正常状态包括衰减值调整状态和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则执行以下步骤:
S541:判断ISO≥G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542,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543,其中,所述ISO为步骤S3得出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G为步骤S2检测到的系统的实时增益;
S542: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
S543: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
在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正常状态时,设备需要进一步对所述正常状态进行分类,细化对正常状态的隔离度的处理,分类的判断条件是ISO≥G,其中,所述ISO为步骤S3得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如判断条件成立,则执行步骤S542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如判断条件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543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
在系统正常无自激现象的情况下,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应比系统的实时增益大一定的数值,因此当满足判断条件ISO≥G时,设备可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即系统没发生自激现象,设备通过调整已设置的衰减值,增大系统的实时增益,加强信号传输;当不满足判断条件ISO≥G时,设备可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即系统发生轻微自激现象,系统需要依靠已设置的衰减值把系统的增益保持在当前水平,因此设备不对系统的实时衰减值进行调整。进一步对系统隔离度的正常状态分类,细化对正常状态下隔离度的处理,对隔离度的处理更有针对性。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542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之后,设备使ATT降低至0dB并一直保持在0dB,其中ATT为步骤S4检测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
若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即系统没有发生自激现象的情况,设备需使系统的实时衰减值降低至0dB并一直保持在0dB,通过将系统已设置的衰减值逐步释放至0dB,增大系统的实时增益,加强信号传输。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543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之后,设备不对系统的实时衰减值作任何调整。
若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即所述系统发生轻微自激现象的情况,需要依靠已设置的衰减值把系统的增益保持在当前水平,因此不需要对系统的衰减值作任何的调整。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52中设备执行的具体过程为:
若满足判断条件G-C≤ISO≤G-D,则异常次数加一,循环执行所述判断,
至异常次数达到所述异常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
或至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达到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
设备在判定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前,应根据判断的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判定;若满足判断的条件G-C≤ISO≤G-D,则异常次数加一,所述异常次数指当前系统的隔离度状态暂时为异常状态的次数,循环执行判断,至所述异常次数达到所述异常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可选地,所述异常次数的预设阈值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可确定为4~6次;证明经过检验后,系统的隔离度状态确处于异常状态,因此可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
或者循环执行判断,至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达到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的预设阈值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可选地,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的预设阈值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可确定为10~12次;证明经过一定次数的判断,且结合异常次数在循环执行次数中的占比得出,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可能在某几个时间点处于异常状态,但整体来说还是属于正常状态,因此可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在判定前设置上述的判断检验机制,有效防止在数据获取或计算时产生的误差带来的影响,经过判断检验机制后再执行判定,能使判定的结果更加可靠、更加准确。
实施例2
实施例1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可具体应用于实施例2提供的隔离度处理装置,执行实施例1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的隔离度处理装置在实施例2的下文均称为“本装置”,如图7所示,本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M10和处理模块M20,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用于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还用于获取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处理模块M20用于通过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计算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实施例2中提供的隔离度处理装置中的数据获取模块M10从接入单元中直接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并获取系统的实时增益,处理模块M20通过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所获取的数据确定系统的实时隔离度。直接从接入单元中获取实时统计记录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所获取的数据实时性好,在用于所述处理模块在计算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时,大大提升了计算的精准度,所得到的系统的实时隔离度误差保持在±1dbm,能够更好地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精确的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处理模块M20在实现“通过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接收端的功率、所述发射端的功率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计算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的功能时,具体的实现过程是:
S1:将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获取的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化为dB为单位的数值,记为P1
S2:通过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41812120000121
计算得到以dB为单位的数值,记为P2,其中,pa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获取的所述接收端的功率,pb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获取的所述发射端的功率;
S3:通过关系式G-(P2-P1)计算得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其中,所述G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还用于检测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所述处理模块M20还用于根据步骤S3得出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其中,所述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处理模块M20在实现“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的功能时,具体的实现过程是:
S4:获取参考参数C和D;
S5:判断G-C≤ISO≤G-D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6;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7,其中,所述G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ISO为步骤S3得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S6: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
S7: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
在步骤S4中,参考参数C和D由外部输入所述处理模块M20,参数C和D可以根据经验和实际确定的隔离度和所述系统的情况进行设置,可选地,在实施例2中参数C确定为13dB,参数D确定为3dB。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处理模块M20在上述步骤S6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后,还需要进一步对所述异常状态进行分类,将异常状态分为关机状态和非关机状态,细化对异常状态的隔离度的处理,具体的分类判定步骤为:
S61:根据所述系统的最大衰减值、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判断ATT≤T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62,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63,其中,所述ATT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
S62: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关机状态;
S63: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62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关机状态之后,所述处理模块M20还用于关闭所述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63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非关机状态,所述处理模块M20还用于使ATT=+(G-ISO),其中ATT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G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ISO为步骤S3得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处理模块M20在上述步骤S7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后,还需要进一步对所述正常状态进行分类,将正常状态分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和衰减值不调整状态,细化对正常状态的隔离度的处理,具体的分类判定步骤为:
S71:判断ISO≥G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72,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73,其中,所述ISO为步骤S3得出的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S72: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
S73: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72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之后,所述处理模块M20还用于使ATT降低至0dB并一直保持在0dB,其中ATT为所述数据获取模块M10检测到的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处理模块M20执行步骤S71的具体过程为:
若满足判断条件G-C≤ISO≤G-D,则异常次数加一,循环执行所述判断,至异常次数达到所述异常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或至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达到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
实施例3
实施例1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实施例3所提供的计算机设备中,实施例3提供的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可实现实施例1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
实施例4
实施例1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实施例4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实施例4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实施例1提供的隔离度处理方法。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检测系统的实时增益,根据关系式G-(P2-P1)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其中,所述G为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P1为从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所述P2为所述发射端和实时接收端的功率之间的差值,所述P2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2为通过关系式
Figure FDA0003316305040000011
计算得出的数值,其中,pa为所述接收端的功率,pb为所述发射端的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其中,所述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具体为:
获取参考参数C和D;
判断G-C≤ISO≤G-D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若不成立则判定所述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
其中,所述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5.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常状态包括关机状态和非关机状态;如所述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所述异常状态,则获取系统的最大衰减值T,判断ATT≥T是否成立,
若成立则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关机状态,若不成立则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非关机状态;
其中,所述ATT为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关机状态,则关闭所述接入单元的射频开关;若判定所述异常状态为所述非关机状态,则使ATT=+(G-ISO),其中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7.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常状态包括衰减值调整状态和衰减值不调整状态;
如所述隔离度状态被判定为所述正常状态,判断ISO≥G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若不成立则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
其中,所述ISO为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调整状态,则使ATT降低至0dB并一直保持在0dB;若判定所述正常状态为衰减值不调整状态,则不作任何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具体为:
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若满足所述判断的条件,则异常次数加一,循环执行所述判断,
至所述异常次数达到所述异常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异常状态;或至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达到所述循环执行的次数的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为正常状态。
10.一种隔离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从接入单元中获取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功率,还用于获取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关系式G-(P2-P1)确定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其中,所述G为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所述P1为从所述发射端的功率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所述P2为所述发射端和实时接收端的功率之间的差值,所述P2为以dB为单位的数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离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P2为通过关系式
Figure FDA0003316305040000021
计算得出的数值,其中,pa为所述接收端的功率,pb为所述发射端的功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隔离度处理装置,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系统的实时衰减值,根据所述系统的实时隔离度、所述系统的实时衰减值和所述系统的实时增益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情况判定所述系统的隔离度状态;其中,所述隔离度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
13.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度处理方法。
CN201911379145.6A 2019-12-27 2019-12-27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1628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9145.6A CN111162850B (zh) 2019-12-27 2019-12-27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9145.6A CN111162850B (zh) 2019-12-27 2019-12-27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2850A CN111162850A (zh) 2020-05-15
CN111162850B true CN111162850B (zh) 2022-03-01

Family

ID=70558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79145.6A Active CN111162850B (zh) 2019-12-27 2019-12-27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6285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5958A (zh) * 2008-06-27 2009-12-30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数字无线直放站系统的天线隔离度检测方法
TW201012083A (en) * 2008-09-05 2010-03-16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Signal modulation apparatus, signal modul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202310115U (zh) * 2011-10-11 2012-07-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直放站
CN102761382A (zh) * 2012-06-07 2012-10-31 哈尔滨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天线隔离度的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02932071A (zh) * 2011-08-10 2013-02-13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直放站离线隔离度检测的方法
CN104993253A (zh) * 2015-05-21 2015-10-2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有源相控阵天线射频链路系统及其确定收发隔离度的方法
CN109672480A (zh) * 2018-11-02 2019-04-23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隔离度检测方法、装置、接入单元、系统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3503B2 (en) * 2008-05-16 2015-02-10 Redline Communications Inc. Isolation measurement and self oscillation prevention in TDD-OFDM repeater for wireless broadband distribution to shadowed area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5958A (zh) * 2008-06-27 2009-12-30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数字无线直放站系统的天线隔离度检测方法
TW201012083A (en) * 2008-09-05 2010-03-16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Signal modulation apparatus, signal modul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02932071A (zh) * 2011-08-10 2013-02-13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直放站离线隔离度检测的方法
CN202310115U (zh) * 2011-10-11 2012-07-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直放站
CN102761382A (zh) * 2012-06-07 2012-10-31 哈尔滨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天线隔离度的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04993253A (zh) * 2015-05-21 2015-10-2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有源相控阵天线射频链路系统及其确定收发隔离度的方法
CN109672480A (zh) * 2018-11-02 2019-04-23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隔离度检测方法、装置、接入单元、系统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2850A (zh) 2020-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68836A1 (zh) 一种实现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控制的装置及方法
CN102215556B (zh) 一种收发信单元、无线接收系统自动增益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162850B (zh) 隔离度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9059671B2 (en) Automatic gain control device
KR20000001839A (ko) 기지국에서 송수신기의 장애 진단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5760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N102131216A (zh) 检测无线连接失败事件的发生原因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US2007007790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utput power of mobile terminal
US831150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545116A (zh) 接收机双环路自动增益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介质及装置
CN114945210A (zh) 一种射频信号增益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CN101577558A (zh) 具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无线接收系统及方法
CN101986695B (zh) 一种解调芯片、机顶盒及调整机顶盒增益的方法
US20210273668A1 (en) Adjacent channel suppression based on adjacent channel properties in fm radio broadcast receivers
TWI825784B (zh) 傳輸器與相關增益控制方法
KR101384834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에서 저잡음 증폭기의 이득 상태 변화지점을 자동으로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290566A (zh) 一种高可靠性的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102986A1 (zh) 干扰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580243B (zh) 一种可实时扫描修正阈值线的驻波比保护方法及功放模块
US869359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using samples taken at desired sampling phase and target voltage level
KR100464035B1 (ko) 단말기 송신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15102612B (zh) 增益控制方法、装置、增益控制器及信号接收端
CN101193404A (zh) 一种scdma系统中基站校准正确性检测的方法
JP7196992B2 (ja) パルスノイズ判定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640407B (zh) 一种天线连接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10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No.10,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 (China)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