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1331A -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1331A
CN111161331A CN201911360578.7A CN201911360578A CN111161331A CN 111161331 A CN111161331 A CN 111161331A CN 201911360578 A CN201911360578 A CN 201911360578A CN 111161331 A CN111161331 A CN 111161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model
gis
points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05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1331B (zh
Inventor
周小平
李家可
王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m Winn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m Winner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Jiaxing Wuzhen Yingjia Qianzhe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Bim Winner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anhai Yingjia Data Service Co ltd
Bim Winn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m Winner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Jiaxing Wuzhen Yingjia Qianzhe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Bim Winner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anhai Yingjia Data Service Co ltd, Bim Winn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m Winner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6057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613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61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1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1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13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30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 G06T7/33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04Still image; Photographic image
    • G06T2207/10012Stereo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方法包括: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对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对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基于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本发明实施例将BIM模型和GIS模型自动精准匹配,求取两者的姿态配准参数,以保证BIM模型安置后,与原有GIS模型场景位置、方位协调,不冲突,同时保证效率,减轻人工干预强度,提高自动化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理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背景技术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模型是由充足信息构成以支持新产品开发管理,并可由计算机应用程序直接解释的建筑或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即数字技术支撑的对建筑环境的生命周期管理。BIM模型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作为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对应用模型分析、模拟能力的依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GIS模型是通过适当筛选,将系统各要素用一定的表现规则所描写出来的简明映像,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表达,模型通常表达了某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或结果。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地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规律的语言的、数学的或其他的表达形式。
三维场景环境下,近距离观察、漫游时,需要切换到BIM模型,在城市级或全球三维场景时,需要切换的BIM模型众多,迫切需要能够粗安置、精配准的方法,以保证BIM模型安置后,与原有GIS模型的场景位置、方位协调不冲突,这就需要将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配准。
目前,针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配准的需求,基本由人工完成,效率较慢,配准的准确率也较低;另外,由于BIM模型中的数据量和GIS模型中的数据量非常大,采用人工安置的方法几乎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包括:
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得到BIM模型的第一特征点集合和GIS模型的第二特征点集合;
对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
对所述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该方法将BIM模型和GIS模型自动精准匹配,求取两者的姿态配准参数,以保证BIM模型安置后,与原有GIS模型场景位置、方位协调,不冲突,同时保证效率,减轻人工干预强度,提高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当前网格点为中心的2点半径邻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多段折线进行直线逼近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整体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得到BIM模型的第一特征点集合和GIS模型的第二特征点集合;
对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
对所述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
可以理解的是,三维场景环境下,近距离观察、漫游时,需要切换到BIM模型,在城市级或全球三维场景时,需要切换的BIM模型众多,迫切需要能够粗安置、精配准的方法,以保证BIM模型安置后,与原有GIS模型的场景位置、方位协调不冲突,同时保证效率,减轻人工干预强度,提高自动化程度。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对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分别进行提取,然后在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对于粗匹配后的特征点,再次进行精准匹配,得到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最后依据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将BIM模型和GIS模型自动精准匹配,求取两者的姿态配准参数,以保证BIM模型安置后,与原有GIS模型场景位置、方位协调,不冲突,同时保证效率,减轻人工干预强度,提高自动化程度。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包括:
对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任一个网格点,提取以所述任一个网格点为中心的多个邻域网格点;
基于所述任一个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进行局部二次曲面拟合;
基于拟合的所述局部二次曲面,计算所述任一个网格点的曲率;
根据BIM模型和GIS模型的每一个网格点的曲率,基于棱线约束条件,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网格点中提取强特征点,作为从BIM模型和GIS模型提取的特征点。
可以理解的是,考虑到GIS模型范围不定,可能比BIM模型待安置的范围大很多,尤其是在地球三维场合,因此首先在GIS模型中提取相关的三角形网格(简称抠图),用于后继处理,以减轻数据规模。
对于抠图后的GIS模型中的网格和原始的BIM模型中的网格,进行规范化处理,合并近似重合点,重合点阈值采用0.001m,比如,GIS模型中的两个网格点之间的距离小于0.001m,则认为这两个网格点为重合点,对于BIM模型中的网格点也进行相同的处理,形成三角形共点、共边关系。
对于规范化处理后的BIM模型和GIS模型的任一个网格点,提取以当前网格点为中心的周边2-5个网格点作为邻域网格点,可参见图2,图2示出了以当前网格点为中心的周边2个网格点作为邻域网格点。其中,图2中实线表示三角形网格,虚线表示从当前网格点为中心的周边的2个网格点为邻域网格点的范围。
基于任一个网格点(即当前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进行局部二次曲面拟合,基于拟合后的局部二次曲面,计算当前网格点的曲率。采用相同的方式分别计算出GIS模型和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网格点的曲率。
根据每一个网格点对应的曲率,基于棱线约束条件,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网格点中提取强特征点,作为从BIM模型和GIS模型提取的特征点。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基于任一个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进行局部二次曲面拟合的具体过程为:
基于当前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比如总共n个点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051
建立拟合的二次曲面方程:
a1x2+a2y2+a3xy+a4x+a5y+a6=z;
根据任一个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解算出a1,a2,a3,a4,a5,a6
其中,将局部二次曲面方程写为BX=L,其中,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061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062
则有X=(BTB)-1BTL。
根据每一个当前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建立了拟合的局部二次曲面后,基于拟合的局部二次曲面,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当前网格点的曲率: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063
通过该公式可计算GIS模型和BIM模型中每一个网格点出的曲率。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计算出GIS模型和BIM模型的每一个网格点处的曲率,本发明实施例先根据GIS模型和BIM模型的每一个网格点处的曲率,对GIS模型和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网格点进行点邻域非最大抑制,邻域半径采用0.05-0.2m,视GIS模型精细取0.05m,GIS模型粗造取0.2m,剔除一部分网格点。
根据BIM模型和GIS模型经过点邻域非最大抑制后的每一个网格点的曲率,基于棱线约束条件,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网格点中提取强特征点包括:
对于BIM模型或GIS模型的所有网格点,直线连接每两个相邻的网格点,形成首端网格点和尾端网格点之间的折线段;
直线连接所述折线段的首端网格点和尾端网格点,得到一条直线;
获取除首端网格点和尾端网格点的其它每一个网格点与所述直线的偏移距离;
若最大偏移距离小于阈值距离,则对所述直线不再分割,将所述折线段等效为所述直线;否则,直线连接所述首端网格点和最大偏移距离对应的网格点,以及直线连接最大偏移距离对应的网格点和所述尾端网格点,得到两条子直线以及对应的两个子折线段;
对于每一个子折线段,采用同样的方式,直到每一个网格点到对应的子直线的偏移距离均小于阈值距离;
对形成的多条子直线进行棱线约束,提取每一条子直线上的强特征点。
比如,图3中,对模型中所有的网格点的相邻两个网格点进行连接,形成多段折线,比如,图3中F、G之间的多段折线;然后直线连接F和G点,得到直线FG,并计算折线段上的每一个网格点到直线FG的偏移距离,并记录下最大偏移距离,从图3中看到,E点到直线FG的偏移距离最大。判断E点到直线FG的偏移距离是否小于阈值距离,若是,则对直线FG不再分割,用直线FG等效F、G两点之间的多段折线;如果E点到直线FG的偏移距离大于阈值距离,则需要将直线FG从E点处折段一分为二,得到FE和EG两条直线。再次采用相同的方式对直线FE和直线EG进行处理,直到每一个网格点到对应的直线的偏移距离均小于阈值距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比如,阈值距离可以取0.2m。
对于最终得到的直线线段,进行棱线约束,长度达到一定长度的直线线段,将直线线段的两个端点作为强特征点(棱线),予以保留,否则舍弃。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对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包括:
计算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形成第一点对表,其中,第一点对表中包括每两个特征点形成的点对以及点对对应的距离;
计算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形成第二点对表,其中,第二点对表中包括每两个特征点形成的点对以及点对对应的距离;
根据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距离和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距离,将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与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进行粗匹配,形成BIM模型和GIS模型粗匹配后的多种匹配点对集合。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各实施例分别提取了GIS模型和BIM模型的特征点,其中,BIM模型的特征点组成第一特征点集合,GIS模型的特征点组成第二特征点集合。对于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每一个特征点,计算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形成第一点对表,第一点对表中包括每两个特征点形成的点对以及该点对的距离。
同样的,对于第二特征点集合中每一个特征点,计算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形成第二点对表,第二点对表中包括每两个特征点形成的点对以及该点对的距离。
得到了第一点对表和第二点对表,根据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距离和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距离,将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与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进行粗匹配,得到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与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匹配关系,即BIM模型的特征点对与GIS模型的特征点对之间的匹配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得到的BIM模型的特征点对与GIS模型的特征点对之间的匹配关系有多种。
比如,可以将第一点对表中点对间的距离与第二点对表中点对检的距离相近的两对点对进行匹配,得到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与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匹配关系,得到的点对匹配关系会存在多种,对于每一种匹配关系,会创建一个对应的匹配点对集合,其中,每一个匹配点对集合中存储有每一对匹配的点对,至于哪一种匹配关系更为准确,会通过精准匹配来确定。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对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包括:
对于BIM模型和GIS模型粗匹配后的任一种匹配点对集合中的任一对点对,将属于BIM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进行一一匹配,得到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计算BIM模型和GIS模型中匹配的任一对点对的二维平移参数T2和方位角夹角dα,将(T2,dα)作为所述任一对点对的矩阵旋转参数;
基于所述任一对点对的矩阵旋转参数,对所述任一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中的点对进行矩阵变换,得到矩阵变换后的点对,遍历每一对点对,得到BIM模型中经过矩阵变换后的每一个特征点;
对于BIM模型中经过矩阵变换后的每一个特征点,确定在GIS模型的所有特征点中是否存在重合的特征点,若存在,则建立重合点对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重合点对的对应关系中包括具有重合关系的两个特征点;
将重合点对数量最多的匹配点对集合作为最终的匹配点对集合,且基于最终的匹配点对集合,得到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前述实施例将BIM模型中的点对与GIS模型中的点对进行匹配,得到多种匹配关系,对应多个匹配点对集合。本发明实施例针对每一个匹配点对集合,对于匹配点对集合中的任何一对点对,将该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的两个特征点与属于GIS模型的两个特征点进行对应匹配。
其中,在匹配的过程中,将属于BIM模型的点对中Z坐标较小者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中Z坐标较小者进行匹配,将属于BIM模型的点对中的Z坐标较大者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中的Z坐标较大者进行匹配,得到所述任一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的匹配对应关系;遍历每一对点对,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比如,在匹配点对集合中,A、B两个特征点为BIM模型中的两个特征点,C、D两个特征点为GIS模型中的两个特征点,经过上述实施例得知,BIM模型中的A、B两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C、D两个特征点匹配,那么A特征点与C、D中的哪个特征点匹配还不清楚。本发明实施例针对这个问题,根据A特征点和B特征点的Z坐标的大小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将C特征点和D特征点同样按照Z坐标的大小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将A、B中的较大者与C、D中的较大者匹配,将A、B中的较小者与C、D中的较小者匹配。按照该种方法得到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计算BIM模型中和GIS模型中匹配的任一对点对的二维平移参数T2和方位角夹角dα,将(T2,dα)作为任一对点对的矩阵旋转参数。比如,BIM模型中的A特征点和GIS模型中的C特征点匹配,BIM模型中的B特征点和GIS模型中的D特征点匹配,则计算A、B特征点与C、D特征点之间的二维平移参数T2和方位角夹角dα。
其中,计算A、B特征点与C、D特征点之间的二维平移参数T2的方式为,前述介绍过将A、B和C、D按照Z坐标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序,则将A点和C点的横纵坐标差作为二维平移参数T2,比如,A点和C点的横坐标差为dx,A点和C点的纵坐标差为dy,则T2=(dx,dy),按照相同的方式求取每一对点对的二维平移参数;以及求取每一对点对的方位角夹角dα。
得到了每一对点对的二维平移参数T2和方位角夹角dα,对于BIM模型中的点对,利用二维平移参数T1和方位角夹角dα进行矩阵变换。比如,针对BIM模型中的A特征点和B特征点,根据对应的T2和dα进行矩阵变换,得到矩阵变换后的A’和B’。
对于矩阵变换后的A’或B’,确定在GIS模型的所有特征点中是否存在与A’或B’重合的特征点,若存在,则建立重合点对的对应关系,其中,重合点对的对应关系中包括具有重合关系的两个特征点。对于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均与GIS模型中的特征点建立重合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BIM模型中的有些特征点在GIS模型中是找不到重合的特征点的,因此,针对前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点对匹配集合,对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均在GIS模型中进行了重合关系的对应后,记录针对每一个点对匹配集合,具有重合点对关系的数量,将重合点对数量最多的匹配点对集合作为最终的匹配点对集合,且基于最终的匹配点对集合,得到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基于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计算BIM模型中和GIS模型中匹配的任一对点对的方位角夹角dα包括:
分别计算任一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的点对以及属于GIS模型的点对在各自坐标系中的方位角夹角α1和α2,则dα=α21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计算α1
对于属于BIM模型的点对,计算点对中的两个特征点的横坐标差dx1和纵坐标差dy1
根据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21
计算得到α1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计算α2
对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计算点对中的两个特征点的横坐标差dx2和纵坐标差dy2
根据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22
计算得到α2
可以理解的是,比如,BIM模型中的A、B特征点和GIS模型中的C、D特征点匹配,计算两对点对之间的方位角夹角的方式为,直线连接AB两个特征点和CD两个特征点,形成AB和CD两条直线。
由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坐标系不同,因此,在计算AB和CD的方位角夹角时,首先计算AB和CD在各自坐标系中的方位角夹角α1和α2,那么AB和CD的方位角dα=α21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配准姿态参数包括尺度比、旋转矩阵和平移矩阵。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各实施例得到了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的匹配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其中,配准姿态参数包括尺度比λ、旋转矩阵R和平移矩阵T。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包括:
基于BIM模型的任意两个特征点的距离和GIS模型的任意两个特征点的距离,计算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尺度比λ。
具体的,在求取尺度比λ时,对于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计算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同样的,对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也计算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
由于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一一对应,则对于BIM模型中的任意两个特征点,则GIS模型中存在对应的两个特征点。将BIM模型中的任一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与GIS模型中对应的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之比作为该对特征点之间的尺度比。
对于每两个特征点,均对应一个尺度比,将计算出来的所有的尺度比求取平均值,即为最终计算得到的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尺度比。
通过如下方式计算旋转矩阵R:
R=(I+S)(I-S)-1,I为单位矩阵;
其中,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31
其中,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32
建立BX=L,依据X=(BTB)-1BL,解算a,b,c;
其中,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33
分别为GIS模型和BIM模型中特征点的坐标;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34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35
为GIS模型中的第i个特征点和第j个特征点之间的坐标差;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36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37
为BIM模型中的第i个特征点和第j个特征点之间的坐标差;
根据GIS模型和BIM模型中的每一对匹配的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41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42
构造B和L。其中,比如,从所有匹配的特征点对中抽取一对匹配对对来构造B和L,则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43
也可以抽取N对匹配对构造矩阵B和矩阵L,针对每一对匹配对,均可构造如上的一个矩阵Bw和矩阵Lw,对于N对匹配对,将构造的N个矩阵Bw进行行的叠加得到最终的矩阵B,同理,将构造的N个Lw进行行的叠加得到最终的L。
通过如下方式计算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平移矩阵:
对于BIM模型和GIS模型中任一一对匹配特征点,计算对应的平移矩阵: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44
其中,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45
Figure BDA0002337067050000146
分别为GIS模型中的特征点坐标和BIM模型中的特征点坐标,即对于BIM模型和GIS模型中的每一对匹配点,均对应一个平移矩阵Ti,对所有的平移矩阵Ti加权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的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平移矩阵T。
上述求取的尺度比λ、旋转矩阵R和平移矩阵T即为BIM模型和GIS模型的配准姿态参数。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系统,该系统用于实现前述各实施例中的方法。因此,在前述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的各实施例中的描述和定义,可以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各个执行模块的理解。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
提取模块41,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得到BIM模型的第一特征点集合和GIS模型的第二特征点集合;
第一匹配模块42,用于对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
第二匹配模块43,用于对所述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求取模块44,用于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
图5示例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501、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502、存储器(memory)503和通信总线504,其中,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3通过通信总线5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501可以调用存储器503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如下方法:
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得到BIM模型的第一特征点集合和GIS模型的第二特征点集合;
对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
对所述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503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使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
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得到BIM模型的第一特征点集合和GIS模型的第二特征点集合;
对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
对所述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将BIM模型和GIS模型自动精准匹配,求取两者的姿态配准参数,以保证BIM模型安置后,与原有GIS模型场景位置、方位协调,不冲突,同时保证效率,减轻人工干预强度,提高自动化程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得到BIM模型的第一特征点集合和GIS模型的第二特征点集合;
对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
对所述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提取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特征点包括:
对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任一个网格点,提取以所述任一个网格点为中心的多个邻域网格点;
基于所述任一个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进行局部二次曲面拟合;
基于拟合的所述局部二次曲面,计算所述任一个网格点的曲率;
根据BIM模型和GIS模型的每一个网格点的曲率,基于棱线约束条件,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网格点中提取强特征点,作为从BIM模型和GIS模型提取的特征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任一个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进行局部二次曲面拟合包括:
建立拟合的二次曲面方程:
a1x2+a2y2+a3xy+a4x+a5y+a6=z;
根据所述任一个网格点和多个邻域网格点,解算出a1,a2,a3,a4,a5,a6
相应的,基于拟合的所述局部二次曲面,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任一个网格点的曲率: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2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BIM模型和GIS模型的每一个网格点的曲率,基于棱线约束条件,从BIM模型和GIS模型的网格点中提取强特征点包括:
对于BIM模型或GIS模型的所有网格点,直线连接每两个相邻的网格点,形成首端网格点和尾端网格点之间的折线段;
直线连接所述折线段的首端网格点和尾端网格点,得到一条直线;
获取除首端网格点和尾端网格点的其它每一个网格点与所述直线的偏移距离;
若最大偏移距离小于阈值距离,则对所述直线不再分割,将所述折线段等效为所述直线;否则,直线连接所述首端网格点和最大偏移距离对应的网格点,以及直线连接最大偏移距离对应的网格点和所述尾端网格点,得到两条子直线以及对应的两个子折线段;
对于每一个子折线段,采用同样的方式,直到每一个网格点到对应的子直线的偏移距离均小于阈值距离;
对形成的多条子直线进行棱线约束,提取每一条子直线上的强特征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和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特征点进行粗匹配,得到粗匹配后的点对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特征点集合中的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形成第一点对表,其中,所述第一点对表中包括每两个特征点形成的点对以及所述点对对应的距离;
计算所述第二特征点集合中的任意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形成第二点对表,其中,所述第二点对表中包括每两个特征点形成的点对以及所述点对对应的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第一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与所述第二点对表中的每一点对进行粗匹配,形成BIM模型和GIS模型粗匹配后的多种匹配点对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粗匹配后的点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包括:
对于BIM模型和GIS模型粗匹配后的任一种匹配点对集合中的任一对点对,将属于BIM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进行一一匹配,得到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基于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计算BIM模型中和GIS模型中匹配的任一对点对的二维平移参数T2和方位角夹角dα,将(T2,dα)作为所述任一对点对的矩阵旋转参数;
基于所述任一对点对的矩阵旋转参数,对所述任一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中的点对进行矩阵变换,得到矩阵变换后的点对,遍历每一对点对,得到BIM模型中经过矩阵变换后的每一个特征点;
对于BIM模型中经过矩阵变换后的每一个特征点,确定在GIS模型的所有特征点中是否存在重合的特征点,若存在,则建立重合点对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重合点对的对应关系中包括具有重合关系的两个特征点;
将重合点对数量最多的匹配点对集合作为最终的匹配点对集合,且基于最终的匹配点对集合,得到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于BIM模型和GIS模型粗匹配后的任一种匹配点对集合中的任一对点对,将属于BIM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进行一一匹配,得到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包括:
将所述任一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的点对中Z坐标较小者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中Z坐标较小者进行匹配,将属于BIM模型的点对中的Z坐标较大者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中的Z坐标较大者进行匹配,得到所述任一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的两个特征点的匹配对应关系;
遍历每一对点对,BIM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与GIS模型中的每一个特征点之间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初步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计算BIM模型中和GIS模型中匹配的任一对点对的方位角夹角dα包括:
分别计算所述任一对点对中属于BIM模型的点对以及属于GIS模型的点对在各自坐标系中的方位角夹角α1和α2,则dα=α21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计算α1
对于属于BIM模型的点对,计算点对中的两个特征点的横坐标差dx1和纵坐标差dy1
根据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41
计算得到α1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计算α2
对于属于GIS模型的点对,计算点对中的两个特征点的横坐标差dx2和纵坐标差dy2
根据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42
计算得到α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准姿态参数包括尺度比、旋转矩阵和平移矩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BIM模型的特征点和GIS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点对关系,对BIM模型和GIS模型进行空间配准,求取配准姿态参数包括:
基于BIM模型的任意两个特征点的距离和GIS模型的任意两个特征点的距离,计算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尺度比λ;
通过如下方式计算旋转矩阵R:
R=(I+S)(I-S)-1,I为单位矩阵;
其中,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1
其中,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2
建立BX=L,依据X=(BTB)-1BL,解算a,b,c;
其中,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3
分别为GIS模型和BIM模型中特征点的坐标;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4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5
为GIS模型中的第i个特征点和第j个特征点之间的坐标差;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6
为BIM模型中的第i个特征点和第j个特征点之间的坐标差;
根据GIS模型和BIM模型中匹配的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7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58
构造
Figure FDA0002337067040000061
通过如下方式计算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平移矩阵T:
计算BIM模型和GIS模型中每一匹配的特征点对之间的平移矩阵,对所有匹配的特征点对的平移矩阵求取平均值,得到BIM模型和GIS模型的平移矩阵T。
CN201911360578.7A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Active CN1111613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0578.7A CN111161331B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0578.7A CN111161331B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1331A true CN111161331A (zh) 2020-05-15
CN111161331B CN111161331B (zh) 2021-06-29

Family

ID=70556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0578.7A Active CN111161331B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6133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5524A (zh) * 2020-12-29 2021-04-20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辅助电力隧道运行维护的集成bim和gis的方法
CN114937137A (zh) * 2022-07-25 2022-08-23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与gis的建筑环境智能分析方法
CN115033960A (zh) * 2022-06-09 2022-09-09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Bim模型和gis系统的自动融合方法及装置
CN116126783A (zh) * 2022-12-30 2023-05-16 四川云控交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建筑gis模型与bim模型的数据转换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65483B1 (ko) * 2013-12-23 2014-11-26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Lod데이터를 구성하는 bim데이터 처리 시스템
CN105046694A (zh) * 2015-07-02 2015-11-1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曲面拟合系数特征的点云快速配准方法
CN105184801A (zh) * 2015-09-28 2015-12-23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多层次策略的光学与sar影像高精度配准方法
CN107153723A (zh) * 2017-04-17 2017-09-12 盈嘉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数字园区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7301659A (zh) * 2017-05-25 2017-10-27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一种高分辨率影像与gis数据配准方法及装置
CN108550166A (zh) * 2018-03-26 2018-09-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空间目标图像匹配方法
CN109726470A (zh) * 2018-12-27 2019-05-07 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一种三维模型指标的核查方法、装置和介质
CN109741374A (zh) * 2019-01-30 2019-05-10 重庆大学 点云配准旋转变换方法、点云配准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46220A (zh) * 2019-05-24 2019-09-17 武汉华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三维管理平台构建方法、系统、装置和介质
CN110570428A (zh) * 2019-08-09 2019-12-13 浙江合信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从大规模影像密集匹配点云分割建筑物屋顶面片的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65483B1 (ko) * 2013-12-23 2014-11-26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Lod데이터를 구성하는 bim데이터 처리 시스템
CN105046694A (zh) * 2015-07-02 2015-11-1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曲面拟合系数特征的点云快速配准方法
CN105184801A (zh) * 2015-09-28 2015-12-23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多层次策略的光学与sar影像高精度配准方法
CN107153723A (zh) * 2017-04-17 2017-09-12 盈嘉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数字园区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7301659A (zh) * 2017-05-25 2017-10-27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一种高分辨率影像与gis数据配准方法及装置
CN108550166A (zh) * 2018-03-26 2018-09-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空间目标图像匹配方法
CN109726470A (zh) * 2018-12-27 2019-05-07 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一种三维模型指标的核查方法、装置和介质
CN109741374A (zh) * 2019-01-30 2019-05-10 重庆大学 点云配准旋转变换方法、点云配准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46220A (zh) * 2019-05-24 2019-09-17 武汉华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三维管理平台构建方法、系统、装置和介质
CN110570428A (zh) * 2019-08-09 2019-12-13 浙江合信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从大规模影像密集匹配点云分割建筑物屋顶面片的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ARIANNA KOPSIDE,IOANNIS BRILAKIS: "Markerless BIM Registration for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Based Inspection",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TION》 *
刘莎莎,朱庆,汤圣君,丁雨淋: "室内三维点云与BIM集成的建筑施工进度监测方法", 《地理信息世界》 *
周保兴: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31 January 2018 *
郭瑞阳: "BIM模型和3DGIS的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 *
黄楠鑫,王佳,李智,周小平,张纯,宋冰玉: "基于IFC的室内地图模型构建研究", 《图学学报》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5524A (zh) * 2020-12-29 2021-04-20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辅助电力隧道运行维护的集成bim和gis的方法
CN115033960A (zh) * 2022-06-09 2022-09-09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Bim模型和gis系统的自动融合方法及装置
CN115033960B (zh) * 2022-06-09 2023-04-07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Bim模型和gis系统的自动融合方法及装置
CN114937137A (zh) * 2022-07-25 2022-08-23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与gis的建筑环境智能分析方法
CN114937137B (zh) * 2022-07-25 2022-09-30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与gis的建筑环境智能分析方法
CN116126783A (zh) * 2022-12-30 2023-05-16 四川云控交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建筑gis模型与bim模型的数据转换方法
CN116126783B (zh) * 2022-12-30 2023-11-10 四川云控交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建筑gis模型与bim模型的数据转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1331B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61331B (zh) 一种bim模型和gis模型配准方法
CN110147744B (zh) 一种人脸图像质量评估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0119684A1 (zh) 一种3d导航语义地图更新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648397B (zh) 场景地图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328715B (zh) 视觉定位方法及相关模型的训练方法及相关装置、设备
CN109614935A (zh) 车辆定损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038443B (zh) 一种在电路板上定位感兴趣区域的方法和装置
CN111274943A (zh) 一种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39607A (zh) 一种三维重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58337B (zh) 一种语义实例重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0796135A (zh) 目标的定位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541484A (zh) 人脸抠图方法、系统、电子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563961B (zh) 一种变电站的三维建模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2802126A (zh) 一种标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986210B (zh) 三维场景重建的方法和设备
CN114998433A (zh) 位姿计算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CN115937466B (zh) 一种融合gis的三维模型生成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375857B (zh) 三维场景重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13246B (zh) 相机标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57202B (zh) 一种三维模型更新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104965A (zh) 车辆目标识别的方法及装置
CN115965736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37093B (zh) 一种虚拟对象的分簇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CN115830342A (zh) 检测框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WO2022156652A1 (zh) 交通工具运动状态评估方法、装置、设备以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8

Address after: 100041 room 1008, building 16, xishanhui, Shijingshan garden, 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IM WINNER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BIM WINNER (SHANGHAI)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JIAXING WUZHEN YINGJIA QIANZHEN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QIANHAI YINGJIA DATA SERVICE Co.,Ltd.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BIM WINNER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Foshan Yingjia Smart Space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Yingjia Internet (Beiji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41 room 1008, building 16, xishanhui, Shijingshan garden, 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IM WINNER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BIM WINNER (SHANGHAI)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JIAXING WUZHEN YINGJIA QIANZHEN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QIANHAI YINGJIA DATA SERVICE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BIM WINNER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2

Address after: 1308, 13th Floor, Shougang Sports Building, No. 6 Jinyuanzhuang Road,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3

Patentee after: BIM WINNER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100041 1008, building 16, xishanhui, Shijingshan Park,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IM WINNER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BIM WINNER (SHANGHAI)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JIAXING WUZHEN YINGJIA QIANZHE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QIANHAI YINGJIA DATA SERVICE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IM WINNER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Foshan Yingjia Smart Spac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Yingjia Internet (Beiji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