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7566A -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7566A
CN111147566A CN201911334954.5A CN201911334954A CN111147566A CN 111147566 A CN111147566 A CN 111147566A CN 201911334954 A CN201911334954 A CN 201911334954A CN 111147566 A CN111147566 A CN 1111475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network
data
communication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349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7566B (zh
Inventor
王晖南
王晓东
史志鹏
王金明
张卫国
翟永庆
王荣
安慧
李世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RI Nanjing Control System Co Ltd
Changzh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RI Nanjing Control System Co Ltd
Changzh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NARI Nanjing Control System Co Ltd, Changzh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33495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75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7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75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75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75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包含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自适应组网模块。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包含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用于提供开放的网络协议架构来兼容各类设备接入;所述基于待入网络性能评估的自适应组网方案,通过对HOP算法和RSSI算法同时进行距离的修正,考虑环境特征,对信标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性能。优点:能够更好的兼容各类设备接入;能够提高对于双模通信信道性能的评估精确度;能够提高低压台区泛在物联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属于电网互动与智能电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以先进的传感技术、双向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决策技术为基础,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运行。顺应智能电网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国网公司于2019年提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概念,旨在结合感知终端、通信技术、智能算法等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电管理和服务,这对低压台区的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低压台区泛在物联通信网络可靠性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包括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自适应组网模块;
所述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用于提供开放的网络协议架构来兼容各类设备接入;
所述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用于根据接入的各类设备确定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其中所述集中器节点,用于采集电力线网络和微功率网络监听数据,并存储采集的数据;所述末端节点,用于向集中器节点发送测试命令,集中器节点对接收的测试命令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提取HOP数据和RSSI数据;
所述自适应组网模块,用于通过HOP算法和RSSI算法对HOP数据和RSSI数据同时进行距离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最佳通信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还包括中继节点,用于对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之间物理信号的双向中继转发。
进一步的,所述集中器节点包括网关节点、HPLC(宽带电力线载波)协调节点、无线协调节点和控制模块;
所述网关节点,用于完成HPLC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和传递;
所述HPLC协调节点,用于控制本台区PLC链路的通信,并能够通过网关节点和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节点通信;
所述无线协调节点,用于控制无线局域网中的通信,并能够通过网关节点和HPLC网络中的节点通信;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整个网络通信的节点,控制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交换足够的定时信息以支持网络同步,信道时间同步的分辨率不大于1ms;
所述末端节点,用于数据或通信的接入。
进一步的,所述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所述物理层,用于控制集中器节点的发送端对数据的编码及调制,末端节点的接收端对数据的解调和译码;
所述链路层,包括网络管理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所述网络管理子层,用于控制树形拓扑网络的自组织,路由的修复和维护;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用于通过CSMA/CA和TDMA两种信道访问机制访问物理信道,在链路层采用IEEE802.15.4的安全机制,通过数据加密保证数据机密性,通过完整性校验保证数据防篡改,通过序列号校验防止重放冲击,增强链路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链路层安全首部由安全控制字、帧计数、密钥标识组成;链路层安全尾部作为报文的完整性校验字段;
所述网络层,用于提供数据通信接口,通过IPv6、ICMIPv6或6LoWPAN协议实现各类设备IP化;
所述应用层,用于通过CoAP、DLMS或DLT698.45协议进行各节点之间的业务报文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自适应组网模块的处理过程为:
中继节点接收到多个组网信标帧后,通过跳数和接收信号强度评估待入网络通信性能,并加入通信性能较好的网络,通过对HOP算法和RSSI算法同时进行距离的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对中继节点和末端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最佳通信方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2
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3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跳数;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4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γ为权值系数;其中,x=w或x=h,w代表微功率无线通信,h代表电力线载波通信;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则计及信号接收强度变化率的链路度量因子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5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6
式中,μm,n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链路度量因子;α、β为加权系数;RTH为信号接收阈值;ΔRm,n(tk,tk+1)为tk时刻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7
分别为tk+1与tk时刻的接收信号强度;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和跳数来实现对任一中继节点与末端节点之间链路性能的综合评估,改进后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8
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39
其中,μ表示链路度量因子;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无线通信性能时γ≥0.5;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载波通信性能时γ<0.5。
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开放的网络协议架构来兼容各类设备接入;
2)根据接入的各类设备确定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其中所述集中器节点,用于采集电力线网络和微功率网络监听数据,并存储采集的数据;所述末端节点,用于向集中器节点发送测试命令,集中器节点对接收的测试命令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提取HOP数据和RSSI数据;
3)通过HOP算法和RSSI算法对HOP数据和RSSI数据同时进行距离修正,考虑环境特征,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之间物理信号通过中继节点进行双向中继转发。
进一步的,所述集中器节点用于完成HPLC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和传递;
控制本台区PLC链路的通信;
控制整个网络通信的节点,控制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交换足够的定时信息以支持网络同步,信道时间同步的分辨率不大于1ms;
通过所述末端节点进行数据或通信的接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网络协议架构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所述物理层,用于控制集中器节点的发送端对数据的编码及调制,末端节点的接收端对数据的解调和译码;
所述链路层,包括网络管理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所述网络管理子层,用于控制树形拓扑网络的自组织,路由的修复和维护;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用于通过CSMA/CA和TDMA两种信道访问机制访问物理信道,在链路层采用IEEE802.15.4的安全机制,通过数据加密保证数据机密性,通过完整性校验保证数据防篡改,通过序列号校验防止重放冲击,增强链路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链路层安全首部由安全控制字、帧计数、密钥标识组成;链路层安全尾部作为报文的完整性校验字段;
所述网络层,用于提供数据通信接口,通过IPv6、ICMIPv6或6LoWPAN协议实现各类设备IP化;
所述应用层,用于通过CoAP、DLMS或DLT698.45协议进行各节点之间的业务报文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过程为:
中继节点接收到多个组网信标帧后,通过跳数和接收信号强度评估待入网络通信性能,并加入通信性能较好的网络,通过对HOP算法和RSSI算法同时进行距离的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对中继节点和末端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方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51
其中,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52
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53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跳数;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54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γ为权值系数;其中,x=w或x=h,w代表微功率无线通信,h代表电力线载波通信;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则计及信号接收强度变化率的链路度量因子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55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56
式中,μm,n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链路度量因子;α、β为加权系数;RTH为信号接收阈值;ΔRm,n(tk,tk+1)为tk时刻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57
分别为tk+1与tk时刻的接收信号强度;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和跳数来实现对任一中继节点与末端节点之间链路性能的综合评估,改进后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61
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62
其中,μ表示链路度量因子;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无线通信性能时更侧重于接收信号强度,此时γ≥0.5;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载波通信性能时更侧重于跳数,此时γ<0.5。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能够更好的兼容各类设备接入;能够提高对于双模通信信道性能的评估精确度;能够提高低压台区泛在物联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双模自适应优化组网流程;
图2是低压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
图3是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低压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包含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基于待入网络性能评估的自适应组网模块。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包含网关节点、HPLC协调节点、无线协调节点、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包含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协议规范和设计;基于待入网络性能评估的自适应组网方案,通过对HOP算法和RSSI算法同时进行距离的修正,考虑环境特征,对信标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性能。
所述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用于在低压台区泛在物联系统的集中器和智能电表中设置双模通信模块,智能电表为末端节点,集中器为集中器节点。集中器节点通过处理器汇集数据,并且将数据存放在缓冲区,等待末端节点发送测试的命令,集中器节点通过接收分析末端节点的命令进行数据处理,最后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将采集的信息发送到末端节点完后通信,集中器节点包括:
1)网关节点:网关节点同时支持HPLC通信协议和WLAN通信协议,能够较好地完成HPLC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和传递。
2)HPLC协调节点,负责本台区PLC链路的管理,只受制于PLC网络中的通信协议,如果他要和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节点通信,就必须通过网关节点进行过渡中继,双模融合网络中,PLC节点既可以作为中继节点来对信息进行转发,也可以作为通信的终端。主要功能包括:本台区内节点编码定位、台区内节点资源管理、台区内信息传输、相线间信息交换,完成台区内载波节点的归属管理,相序管理以及时序管理等功能。
3)无线协调节点:无线节点只遵守无线局域网中的通信协议,和PLC节点相同的是,要和HPLC网络中的节点通信,必须也经过网关节点的中继。
4)控制模块:管理整个网络的节点通信,控制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必须交换足够的定时信息以支持网络同步,信道时间同步的分辨率不大于1ms。
末端节点:既有数据或通信接入功能、又具备网络路由功能,同时还具备兼容USN网络接入的能力。根据供电方式(电池、市电),通信模式(无线/HPLC等),接入能力等不同,DAU可分为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末端通信节点的要求。
中继通信节点,用于对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之间物理信号的双向中继转发。
所述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为开放的网络协议架构,可以更好的兼容各类设备接入,并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具体包括
1)物理层和链路层:融合了国家电网现有的HPLC和微功率无线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自适应通信等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物理层主要完成发送端对数据的编码及调制,接收端对数据的解调和译码。
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包括网络管理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两个子层,网络管理子层实现树形拓扑网络的自组织,路由的修复、维护等;媒体访问控制层通过CSMA/CA和TDMA两种信道访问机制访问物理信道;采用IEEE802.15.4的安全机制,通过数据加密保证数据机密性,通过完整性校验保证数据防篡改,通过序列号校验防止重放冲击,增强链路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链路层安全首部由安全控制字、帧计数、密钥标识组成;链路层安全尾部作为报文的完整性校验字段。
2)网络层:支持IPv6/ICMIPv6/6LoWPAN协议。
3)应用层:支持CoAP/DLMS/DLT698.45/协议,主要实现通信单元之间的业务报文交互。DLT698.45针对接口类业务及功能进行抽象并进行建模,对象具有唯一标识;智能电表和集中器统一协议,解决数据溯源的问题,确保通信过程中数据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通过自动捕获服务器支持对象,有效的解决未来需求数据扩展问题。数据格式、量纲根据服务器的运行环境不同,可以由服务器自行定义。
所述自适应组网模块为基于待入网络性能评估的自适应组网模块,用于控制中继通信节点接收到多个组网信标帧后,通过跳数和接收信号强度评估待入网络通信性能,并加入通信性能较好的网络,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通过对RSSI算法进行加权修正,对中继节点和末端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性能,所述台区通信环境特征指电力线载波与微功率无线通信方式各自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具体地,电力线载波通信通信成功率和覆盖率受电力线分布、用电负荷大小、干扰和噪声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微功率无线电波在普通气象条件下视距通讯离良好,但在有遮挡物或存在电磁干扰的环境下,无线通讯距离会大大下降。所述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可以预先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或计算得到。
假设节点n在节点m的传输范围内,则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91
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92
其中,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93
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跳数;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94
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γ为权值系数;其中,x=w或x=h,w代表微功率无线通信,h代表电力线载波通信。
引入信号接收强度变化率,则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信道度量因子μm,n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95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96
式中,μm,n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链路度量因子;α、β为加权系数;RTH为信号接收阈值;ΔRm,n(tk,tk+1)为tk时刻信号强度变化率,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097
分别为tk+1与tk时刻的信号接收强度。
μm,n值越大,说明两点之间的信道稳定性越好。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和跳数来实现对任一中继节点与末端节点之间链路性能的综合评估,改进后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01
可表达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02
本文节点信号强度越强说明两节点之间的距离越近,所处通信状态越好,但测得的信号强度只能说明当前时刻链路的状态,不能说明下一时刻信号强度的变化情况。
微功率无线信号受天气、建筑物、距离影响,天气虽然能影响单个电表节点无线信号大小,但是并不影响多个电表节点间无线信号强弱顺序,节点部署后,多个节点无线接收信号强度强弱顺序基本不变。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无线通信性能时更侧重于接收信号强度,此时γ≥0.5。
电力载波信号主要受距离、电力线负载影响,电力线负载是变化的,节点间载波接收信号强度强弱顺序是变化的,而中继是提高载波通信距离以及可靠性的有力手段,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载波通信性能时更侧重于跳数,此时γ<0.5。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开放的网络协议架构来兼容各类设备接入;
2)根据接入的各类设备确定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其中所述集中器节点,用于采集电力线网络和微功率网络监听数据,并存储采集的数据;所述末端节点,用于向集中器节点发送测试命令,集中器节点对接收的测试命令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提取HOP数据和RSSI数据;
3)通过HOP算法和RSSI算法对HOP数据和RSSI数据同时进行距离修正,考虑环境特征,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方式。
所述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之间物理信号通过中继节点进行双向中继转发。
所述集中器节点能够完成HPLC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和传递;
控制本台区PLC链路的通信;
控制整个网络通信的节点,控制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交换足够的定时信息以支持网络同步,信道时间同步的分辨率不大于1ms;
通过所述末端节点进行数据或通信的接入。
所述步骤1)中,网络协议架构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所述物理层,用于控制集中器节点的发送端对数据的编码及调制,末端节点的接收端对数据的解调和译码;
所述链路层,包括网络管理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所述网络管理子层,用于控制树形拓扑网络的自组织,路由的修复和维护;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用于通过CSMA/CA和TDMA两种信道访问机制访问物理信道,在链路层采用IEEE802.15.4的安全机制,通过数据加密保证数据机密性,通过完整性校验保证数据防篡改,通过序列号校验防止重放冲击,增强链路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链路层安全首部由安全控制字、帧计数、密钥标识组成;链路层安全尾部作为报文的完整性校验字段;
所述网络层,用于提供数据通信接口,通过IPv6、ICMIPv6或6LoWPAN协议实现各类设备IP化;
所述应用层,用于通过CoAP、DLMS或DLT698.45协议进行各节点之间的业务报文交互。
所述步骤3)的过程为:
中继节点接收到多个组网信标帧后,通过跳数和接收信号强度评估待入网络通信性能,并加入通信性能较好的网络,通过对HOP算法和RSSI算法同时进行距离的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对中继节点和末端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方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11
其中,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12
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13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跳数;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14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γ为权值系数;其中,x=w或x=h,w代表微功率无线通信,h代表电力线载波通信;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则计及信号接收强度变化率的链路度量因子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21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22
式中,μm,n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链路度量因子;α、β为加权系数;RTH为信号接收阈值;ΔRm,n(tk,tk+1)为tk时刻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23
分别为tk+1与tk时刻的接收信号强度;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和跳数来实现对任一中继节点与末端节点之间链路性能的综合评估,改进后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24
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30695450000125
其中,μ表示链路度量因子;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无线通信性能时更侧重于接收信号强度,此时γ≥0.5;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载波通信性能时更侧重于跳数,此时γ<0.5。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自适应组网模块;
所述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用于提供开放的网络协议架构来兼容各类设备接入;
所述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用于根据接入的各类设备确定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其中所述集中器节点,用于采集电力线网络和微功率网络监听数据,并存储采集的数据;所述末端节点,用于向集中器节点发送测试命令,集中器节点对接收的测试命令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提取HOP数据和RSSI数据;
所述自适应组网模块,用于通过HOP算法和RSSI算法对HOP数据和RSSI数据同时进行距离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最佳通信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台区双模树状拓扑模块还包括中继节点,用于对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之间物理信号的双向中继转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器节点包括网关节点、HPLC协调节点、无线协调节点和控制模块;
所述网关节点,用于完成HPLC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和传递;
所述HPLC协调节点,用于控制本台区PLC链路的通信,并能够通过网关节点和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节点通信;
所述无线协调节点,用于控制无线局域网中的通信,并能够通过网关节点和HPLC网络中的节点通信;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整个网络通信的节点,控制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交换足够的定时信息以支持网络同步,信道时间同步的分辨率不大于1ms;
所述末端节点,用于数据或通信的接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网络开放协议架构模块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所述物理层,用于控制集中器节点的发送端对数据的编码及调制,末端节点的接收端对数据的解调和译码;
所述链路层,包括网络管理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所述网络管理子层,用于控制树形拓扑网络的自组织,路由的修复和维护;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用于通过CSMA/CA和TDMA两种信道访问机制访问物理信道,在链路层采用IEEE802.15.4的安全机制,通过数据加密保证数据机密性,通过完整性校验保证数据防篡改,通过序列号校验防止重放冲击,增强链路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链路层安全首部由安全控制字、帧计数、密钥标识组成;链路层安全尾部作为报文的完整性校验字段;
所述网络层,用于提供数据通信接口,通过IPv6、ICMIPv6或6LoWPAN协议实现各类设备IP化;
所述应用层,用于通过CoAP、DLMS或DLT698.45协议进行各节点之间的业务报文交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组网模块的处理过程为:
中继节点接收到多个组网信标帧后,通过跳数和接收信号强度评估待入网络通信性能,并加入通信性能较好的网络,通过对HOP算法和RSSI算法同时进行距离的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对中继节点和末端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最佳通信方式;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22
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23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跳数;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24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γ为权值系数;其中,x=w或x=h,w代表微功率无线通信,h代表电力线载波通信;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则计及信号接收强度变化率的链路度量因子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31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32
式中,μm,n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链路度量因子;α、β为加权系数;RTH为信号接收阈值;ΔRm,n(tk,tk+1)为tk时刻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33
分别为tk+1与tk时刻的接收信号强度;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和跳数来实现对任一中继节点与末端节点之间链路性能的综合评估,改进后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34
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35
其中,μ表示链路度量因子;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无线通信性能时,γ≥0.5;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载波通信性能时,γ<0.5。
6.一种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开放的网络协议架构来兼容各类设备接入;
2)根据接入的各类设备确定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其中所述集中器节点,用于采集电力线网络和微功率网络监听数据,并存储采集的数据;所述末端节点,用于向集中器节点发送测试命令,集中器节点对接收的测试命令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提取HOP数据和RSSI数据;
3)通过HOP算法和RSSI算法对HOP数据和RSSI数据同时进行距离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之间物理信号通过中继节点进行双向中继转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器节点用于完成HPLC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和传递;
控制本台区PLC链路的通信;
控制整个网络通信的节点,控制集中器节点和末端节点交换足够的定时信息以支持网络同步,信道时间同步的分辨率不大于1ms;
通过所述末端节点进行数据或通信的接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网络协议架构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所述物理层,用于控制集中器节点的发送端对数据的编码及调制,末端节点的接收端对数据的解调和译码;
所述链路层,包括网络管理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所述网络管理子层,用于控制树形拓扑网络的自组织,路由的修复和维护;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用于通过CSMA/CA和TDMA两种信道访问机制访问物理信道,在链路层采用IEEE802.15.4的安全机制,通过数据加密保证数据机密性,通过完整性校验保证数据防篡改,通过序列号校验防止重放冲击,增强链路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链路层安全首部由安全控制字、帧计数、密钥标识组成;链路层安全尾部作为报文的完整性校验字段;
所述网络层,用于提供数据通信接口,通过IPv6、ICMIPv6或6LoWPAN协议实现各类设备IP化;
所述应用层,用于通过CoAP、DLMS或DLT698.45协议进行各节点之间的业务报文交互。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过程为:
中继节点接收到多个组网信标帧后,通过跳数和接收信号强度评估待入网络通信性能,并加入通信性能较好的网络,通过对HOP算法和RSSI算法同时进行距离的修正,考虑台区通信环境特征,对中继节点和末端节点利用线性搜索算法获得准确的最佳通信方式;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1
其中,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2
表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3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跳数;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4
表示t时刻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γ为权值系数;其中,x=w或x=h,w代表微功率无线通信,h代表电力线载波通信;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则计及信号接收强度变化率的链路度量因子μm,n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5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6
式中,μm,n为节点m和节点n之间的链路度量因子;α、β为加权系数;RTH为信号接收阈值;ΔRm,n(tk,tk+1)为tk时刻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7
分别为tk+1与tk时刻的接收信号强度;
引入接收信号强度变化率和跳数来实现对任一中继节点与末端节点之间链路性能的综合评估,改进后的信道评估量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8
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30695440000059
其中,μ表示链路度量因子;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无线通信性能时,γ≥0.5;
中继节点评估待入网络载波通信性能时,γ<0.5。
CN201911334954.5A 2019-12-23 2019-12-23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11475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34954.5A CN111147566B (zh) 2019-12-23 2019-12-23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34954.5A CN111147566B (zh) 2019-12-23 2019-12-23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7566A true CN111147566A (zh) 2020-05-12
CN111147566B CN111147566B (zh) 2022-06-17

Family

ID=70519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34954.5A Active CN111147566B (zh) 2019-12-23 2019-12-23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756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7997A (zh) * 2020-05-29 2020-09-22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抄控器的hplc模块快速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1988796A (zh) * 2020-07-14 2020-11-24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双模通信的台区信息采集业务带宽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14866114A (zh) * 2022-05-25 2022-08-05 深圳市中创电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plc的台区路由组网优化方法
CN115968056A (zh) * 2022-08-12 2023-04-14 北京市腾河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台区自动组网通信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6054977A (zh) * 2023-01-29 2023-05-02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7412316A (zh) * 2023-12-14 2024-01-16 泰州星畅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信号强度检测的物联网无线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08026A2 (en) * 2011-07-12 2013-01-17 Kingston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Corporation Framework for ubiquitous networking
CN104659907A (zh) * 2013-11-29 2015-05-27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异构网络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046935A (zh) * 2015-08-13 2015-11-11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低压电力线和微功率无线的双模异构通信系统
CN107453826A (zh) * 2017-08-14 2017-12-0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微功率无线锁频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071579A (zh) * 2019-06-05 2019-07-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供电保障和智能管控系统
CN110400454A (zh) * 2019-08-26 2019-11-01 北京智源新能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泛在物联网智能终端采集系统
CN110515333A (zh) * 2019-08-28 2019-11-29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物联端子箱、泛在电力物联网平台及其应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08026A2 (en) * 2011-07-12 2013-01-17 Kingston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Corporation Framework for ubiquitous networking
CN104659907A (zh) * 2013-11-29 2015-05-27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异构网络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046935A (zh) * 2015-08-13 2015-11-11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低压电力线和微功率无线的双模异构通信系统
CN107453826A (zh) * 2017-08-14 2017-12-0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微功率无线锁频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071579A (zh) * 2019-06-05 2019-07-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供电保障和智能管控系统
CN110400454A (zh) * 2019-08-26 2019-11-01 北京智源新能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泛在物联网智能终端采集系统
CN110515333A (zh) * 2019-08-28 2019-11-29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物联端子箱、泛在电力物联网平台及其应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AN SHI等: ""High and Low Orbit Satellite Mixe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pplication for Power Ubiquitous Internet of Things"", 《2019 IEEE 3RD ADVANC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ES, ELECTRONIC AND AUTOMATION CONTROL CONFERENCE (IMCEC)》 *
李钦豪等: ""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形态与挑战"", 《电力系统自动化》 *
王洪勉等: ""泛在电力物联网智联单元设计与实现"", 《供用电》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7997A (zh) * 2020-05-29 2020-09-22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抄控器的hplc模块快速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1988796A (zh) * 2020-07-14 2020-11-24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双模通信的台区信息采集业务带宽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11988796B (zh) * 2020-07-14 2023-10-20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双模通信的台区信息采集业务带宽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14866114A (zh) * 2022-05-25 2022-08-05 深圳市中创电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plc的台区路由组网优化方法
CN114866114B (zh) * 2022-05-25 2024-05-03 深圳市中创电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plc的台区路由组网优化方法
CN115968056A (zh) * 2022-08-12 2023-04-14 北京市腾河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台区自动组网通信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5968056B (zh) * 2022-08-12 2024-03-22 北京市腾河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台区自动组网通信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6054977A (zh) * 2023-01-29 2023-05-02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6054977B (zh) * 2023-01-29 2024-05-07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7412316A (zh) * 2023-12-14 2024-01-16 泰州星畅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信号强度检测的物联网无线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7566B (zh) 2022-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7566B (zh)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US1194310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TSC
Saputro et al. A survey of routing protocols for smart grid communications
CN102118881B (zh) 架空输电线路的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Ancillotti et al.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smart grids: Architectures, technical solution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
Patel et al. Assess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options for smart grid applications
US8957784B2 (en)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system for guaranteeing reliable transmission of meter data and advanced meter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05046935A (zh) 一种基于低压电力线和微功率无线的双模异构通信系统
CN107483436B (zh) 一种物联网中通信模块的物理层双模设计方法
CN104967563A (zh) 一种主动式路由的方法及装置
Gao et al. Solutions for the “silent node” problem in an automatic meter reading system using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CN110891279B (zh) 一种LoRa Mesh无线中继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683323A (zh) 基于混合协议的智能配电网无线通信系统
CN109788444A (zh) 应用于高密度多跳网络中的节点组网方法
CN110853317A (zh) 一种远程抄表方法及系统
CN104754757A (zh) 一种适用于wia-pa网络的信道和时隙调度方法
CN112803970B (zh) 一种全网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系统监测系统及方法
CN207588889U (zh) 一种基于以太网的智能终端交互系统
CN109819496A (zh) 一种海上多移动异构平台短距离组网方法
Hao et al. A cross-layered theoretical model of IEEE 1901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onsidering retransmission protocols
Stiri et al. Hybrid plc and lorawan smart metering networks: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Gharavi et al.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M2M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power grid monitoring
CN115348318A (zh) 多模通信的代理变更方法、控制装置和多模通信系统
CN115314919A (zh) 一种电力物联网上行数据持续可靠传输方法
CN107896155A (zh) 一种基于以太网的智能终端交互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