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4977B -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4977B
CN116054977B CN202310043086.5A CN202310043086A CN116054977B CN 116054977 B CN116054977 B CN 116054977B CN 202310043086 A CN202310043086 A CN 202310043086A CN 116054977 B CN116054977 B CN 1160549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module
quality evaluation
communication quality
communicat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30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54977A (zh
Inventor
傅红仙
洪伟杰
裘泷滨
庞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4308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49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54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49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549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49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3Predictive models, e.g.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mod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对第一、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进行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得到第一、第二路由拓扑结构,由第一、第二模块属性和第一、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根据网络监测装置,获取第一、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并输入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得到第一、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模模块无线通信质量存在双向,容易造成评估不准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通过双向定位分析通信模块,达到对双模模块通信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电网是一种通信技术与电力网络进行结合的技术,例如结合hplc和无线通信的双模系统,即将hplc(high-speed power line carrier communication,高速电力线载波)与hrf(high-speed radio frequency,高速无线)通信结合得到的双模系统,结合hplc和无线通信的双模系统可以应用于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智能家居、智能楼宇、工业控制、路灯控制、以及物联网等领域。
而在现有技术中双模模块无线通信质量存在双向,容易造成评估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双模模块无线通信质量存在双向,容易造成评估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对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进行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得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得到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根据所述网络监测装置,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得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通信网络结构分析模块,所述通信网络结构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进行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得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属性获取模块,所述属性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得到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模型搭建模块,所述模型搭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网络监测模块,所述网络监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网络监测装置,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模块,所述输入模块用于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得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模模块无线通信质量存在双向,容易造成评估不准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通过双向定位分析通信模块,达到对双模模块通信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中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搭建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中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获取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中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输出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信息获取模块1,通信网络结构分析模块2,属性获取模块3,模型搭建模块4,网络监测模块5,输入模块6,输出模块7。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双模模块无线通信质量存在双向,容易造成评估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与网络监测装置通信连接,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
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应用于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该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与网络监测装置通信连接,该网络监测装置用于进行通信模块采集,从而对应获得第一通信模块以及第二通信模块,即该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是两个通信模块功能的集成模块组成的,例如单相HPLC双模模块、三相HPLC双模模块、集中器HPLC双模模块等,是一种通信技术与电力网络进行结合的技术,即结合hplc和无线通信的双模系统,是将hplc与hrf通信结合所获,为后期实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的准确性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步骤S200:对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进行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得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
具体而言,以上述所获的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为基础,对其分别进行通信网络结构的分析,且通信网络是指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将各个孤立的设备进行物理连接,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链路,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其通信网络结构可以是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即通信传输设备、软件等,进一步获得与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可以是星状连接、网状连接、串装连接,在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模块的网络中分别存在路由单元所组成的结构,由模块性质的不同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其模块中所存在的路由单元连接的拓扑结构亦不相同,示例性的,一般采用的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结构、树型结构、网状结构、蜂窝状结构以及混合型结构,其中网状结构包含单层网络拓扑结构、mesh网络拓扑结构以及tour网络拓扑结构等,同时由于路由器具有进行复杂路由选择计算的能力,能够合理的、智能化的选择最佳路径,因此,适用于连接2个以上的大规模和具有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进而为实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做保障。
步骤S300: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得到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
具体而言,由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内所对应的属性,获得与之对应的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其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所对应的具体属性是根据双通信模块中各自的属性,即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是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应用功能对属性进行分析,并为之后对无线网络通信质量进行评估时所进行的对应功能分析,从而实现准确定位,示例性的,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可以为高速电力线通信和微功率通信,比如微功率无线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功耗低、传输距离远的属性特点,作为载波通信的重要补充功能,在恶劣的电网环境下,电力线载波通信受干扰时,无线将进行补抄,可以提高抄表的成功率,因此,在对应的评估时,可以将干扰能力、灵敏性、传输距离的通信网络稳定性进行针对化评估,为后续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夯实基础。
步骤S400: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具体而言,由第一通信模块所获得的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对当前第一通信模块的无线通信进行多项质量评估,并将多项质量评估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对应的质量评估指标集,同时以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评估指标集,对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进行构建,该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是对第一模块的无线通信的质量进行评估,进一步的,由第二通信模块所获得的第二模块属性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对当前第二通信模块的无线通信进行多项质量评估,并将多项质量评估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对应的质量评估指标集,同时以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评估指标集,对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进行构建,该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是对第二通信模块的无线通信的质量进行评估,最终根据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和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对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进行搭建,对实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有着控制的作用。
步骤S500:根据所述网络监测装置,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
具体而言,基于所布设的网络监测装置,对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的各项状态以及数据进行监测,其网络监测装置可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通信功能等,其网络数据是常用数据类型之一,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关系与连接组成了网络,不具备树形结构所表达的层次结构关系数据可统称为网络数据,将对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的各项状态以及数据进行监测,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对应,从而获得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并对后期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有着深远的影响。
步骤S600: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得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
具体而言,将上述所获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一同输入至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在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内,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与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获取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等级,将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与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获取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等级,同时根据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等级和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等级与预设质量等级分别进行相除,计算出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等级和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质量等级的占比,其中所获预设质量等级由相关技术人员根据无线通信质量的数据量进行预设,从而对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对应获取,根据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通信质量评估结果更好的实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
步骤S700: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具体而言,以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所得到的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为基础,首先根据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相应对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获取,同时对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并列连接性进行判断,当判定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为并列连接性时,获得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的等权重因子,即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设定为相同权重,并按照等权重因子对所获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获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最终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进而提高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的稳定性。
进一步而言,如图2所示,本申请步骤S400还包括:
步骤S410: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
步骤S420:以所述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步骤S430:根据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
步骤S440:以所述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步骤S450: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搭建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具体而言,通过对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一路由拓扑结构进行质量评估,其第一模块属性可以用于设置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的质量评估指标个数,优选地,有高速电力线通信,其速度、延迟、同步性等指标,其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可以是片上拓扑网络结构型,在此基础上用来确定所支持的通信阈值范围,从而设置各项质量评估指标(速度、延迟、同步性等指标)的具体数值,将设置好的各项质量评估指标进行整合,从而生成与之对应的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将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作为标准,对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与通信质量之间进行筛选,同时将筛选后的各项质量评估指标(速度、延迟、同步性等指标)作为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的评估维度,从而构建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进一步的,通过对第二通信模块所对应的第二模块属性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进行质量评估,其第二模块属性可以用于设置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的质量评估指标个数,优选地,与第一模块属性相同,有高速电力线通信,其速度、延迟、同步性等指标,其第二路由拓扑结构可以是片上拓扑网络结构型,在此基础上用来确定所支持的通信阈值范围,从而设置各项质量评估指标(速度、延迟、同步性等指标)的具体数值,将设置好的多个质量评估指标进行整合,从而生成与之对应的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将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作为标准,对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与通信质量之间存在的多个关联性进行筛选,得到大于等于预设关联系数集的多个质量评估指标,同时将多个质量评估指标作为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的评估维度,从而构建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由以上所构建的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以及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进行组合,完成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的搭建,达到为后期实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420还包括:
步骤S421: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获取多个质量评估指标集;
步骤S422:根据所述质量评估指标集与通信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获取多个关联系数集;
步骤S423:对所述多个关联系数集进行筛选,得到大于等于预设关联系数集的N个质量评估指标;
步骤S424:将所述N个质量评估指标作为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的评估维度。
具体而言,对第一模块属性中所存在的速度、延迟、同步性等指标提取,寻找所提取的指标构成的多个质量评估指标集与其指标所对应的通信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即每个网络质量评估指标与通信质量的关联性越大则证明该指标对通信质量的影响越大,由多个质量评估指标与其对应的通信质量之间的关联性构成多个关联系数集,进一步的对所获多个关联系数集进行筛选,对关联系数集中的质量评估指标大于等于预设关联系数集的质量评估指标进行提取,即提取对网络通信质量影响大的N个质量评估指标,同时将N个质量评估指标作为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的评估维度,在该评估维度中根据第一路由拓扑结构,获取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进行分析,再以分析后的到的通信质量等级作为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中各个评估维度的预设质量等级,从而更好地完善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的评估维度,并最终达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提供参考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424还包括:
步骤S4241:根据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获取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
步骤S4242: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层数、所述传输路径通量和所述路由跳转级数进行等级分析,得到通信质量等级;
步骤S4243:以所述通信质量等级作为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中各个评估维度的预设质量等级。
具体而言,以第一路由拓扑结构为基础,提取第一路由拓扑结构中的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其拓扑结构层数是拓扑结构的层数,为了增加通信的高速、准确运行,一般采用的路由以tour、mesh结构,会产生多层叠加的路由结构,从而分析对应的拓扑网络层数,其传输路径通量可以是10Mbit/s的50%,其路由跳转级数可以是声明式跳转,方法内跳转等,进一步的将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输入至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后,根据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获取与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所对应的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从而对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进行权重计算,其通信资源可容性是指网络通信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的程度,若网络通信资源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稳定地工作,就说它们之间的兼容性比较好,反之为兼容性不好,其通信路径灵活性是根据不同的通信实体之间的物理线路,由链路和交换设备构成中进行不同路径的灵活选择。其通信传递容错性是指在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时,若发生故障仍能正常运作的能力,最终输出通信质量等级,同时将通信质量等级作为上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中各个评估维度内的预设质量等级,以保证在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时的高效性。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4242还包括:
步骤S42421: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层数、所述传输路径通量和所述路由跳转级数输入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按照所述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获取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
步骤S42422:对所述通信资源可容性、所述通信路径灵活性和所述通信传递容错性进行权重计算,输出所述通信质量等级。
具体而言,首先将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输入至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其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为机器学习中的,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迭代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所述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通过训练数据集和监督数据集训练获得,其中,所述训练数据集中的每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监督数据集为与训练数据集一一对应的监督数据。
进一步的,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构建过程为:将训练数据集中每一组训练数据输入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通过这组训练数据对应的监督数据进行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的输出监督调整,当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与监督数据一致,则当前组训练结束,将训练数据集中全部的训练数据均训练结束,则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训练完成。
为了保证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测试数据集进行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的测试处理,举例而言,测试准确率可以设定为85%,当测试数据集的测试准确率满足85%时,则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构建完成。
将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输入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对应输出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
再对所输出的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进行权重计算,权重计算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汇总以及精确确定权重后再进行针对性计算,示例性的,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权重占比可以为第一影响系数:第二影响系数:第三影响系数为3:5:4,则权重计算过程后的影响参数分别为第一影响参数*0.3,第二影响参数*0.5,第三影响参数*0.4根据该权重计算结果获得最终值,将最终值作为通信质量等级进行输出,最终达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提供参考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如图3所示,本申请步骤S600还包括:
步骤S610: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获取第一质量等级和第二质量等级;
步骤S620:根据所述第一质量等级和所述第二质量等级与所述预设质量等级的占比,获取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
具体而言,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获取与第一通信模块所对应的第一质量等级,其第一质量等级是指第一通信模块在实时网络监测所监测到的实时网络通信质量,并根据实时网络通信质量的稳定性对网络通信质量进行分级所获,再将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获取第二质量等级,其第二质量等级是指第一通信模块在实时网络监测所监测到的实时网络通信质量,并根据实时网络通信质量的稳定性对网络通信质量进行分级所获,进一步的求取第一质量等级和第二质量等级与预设质量等级的占比,即第一质量等级与预设质量等级的占比为第一质量等级除以预设质量等级,第二质量等级与预设质量等级的占比为第二质量等级除以预设质量等级,其中预设质量等级由相关技术人员根据网络通信质量的数据量进行预设,最终根据第一质量等级和第二质量等级与预设质量等级的占比对应获取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最终达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如图4所示,本申请步骤S700还包括:
步骤S710: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连接关系;
步骤S720: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并列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并列连接性,获取等权重因子;
步骤S730:按照所述等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具体而言,以第一模块属性与第二模块属性为基础,取得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的连接关系,其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的连接关系可以是并列连接关系,即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或嵌入连接关系,即一个通信模块辅助另一个通信模块优化解决问题,进一步的对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并列连接性进行判断,当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被判断为并列连接性,则获取等权重因子,其等权重因子是指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相对于评估通信质量的重要程度相同,在此基础上,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等权重的计算,即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与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分别乘以0.5,同时将所获结果作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进行输出,进而实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730包括:
步骤S731: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不为并列连接性,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嵌入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嵌入连接性,获取配置权重因子;
步骤S732:按照所述配置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具体而言,首先对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并列连接性进行判断,当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被判断不为并列连接性,则再对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嵌入连接性进行判断,若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被判断为嵌入连接性,则获取配置重因子,其配置重因子是指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相对于评估通信质量的重要程度根据对通信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权重配置,即影响程度越大权重越高,进一步的对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权重占比可以为第一影响系数:第二影响系数为6:4,则权重计算过程后的影响参数分别为第一影响参数*0.6,第二影响参数*0.4,根据计算结果获得最终值作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进行输出,最终达到对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系统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1,所述信息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
通信网络结构分析模块2,所述通信网络结构分析模块2用于对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进行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得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
属性获取模块3,所述属性获取模块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得到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
模型搭建模块4,所述模型搭建模块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网络监测模块5,所述网络监测模块5用于根据所述网络监测装置,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
输入模块6,所述输入模块6用于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得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
输出模块7,所述输出模块7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进一步而言,系统还包括:
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
第一子模型获取模块,第一子模型获取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
第二子模型获取模块,第二子模型获取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模型架构模块,模型架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搭建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进一步而言,系统还包括:
指标集模块,指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获取多个质量评估指标集;
关联系数集模块,关联系数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质量评估指标集与通信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获取多个关联系数集;
质量评估指标模块,质量评估指标模块用于对所述多个关联系数集进行筛选,得到大于等于预设关联系数集的N个质量评估指标;
评估维度模块,评估维度模块用于将所述N个质量评估指标作为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的评估维度。
进一步而言,系统还包括:
路由拓扑结构模块,路由拓扑结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获取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
等级分析模块,等级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层数、所述传输路径通量和所述路由跳转级数进行等级分析,得到通信质量等级;
等级模块,等级模块用于以所述通信质量等级作为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中各个评估维度的预设质量等级。
进一步而言,系统还包括:
第一输入模块,第一输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层数、所述传输路径通量和所述路由跳转级数输入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按照所述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获取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
权重计算模块,权重计算模块用于对所述通信资源可容性、所述通信路径灵活性和所述通信传递容错性进行权重计算,输出所述通信质量等级。
进一步而言,系统还包括:
第二输入模块,第二输入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获取第一质量等级和第二质量等级;
占比模块,占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质量等级和所述第二质量等级与所述预设质量等级的占比,获取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
进一步而言,系统还包括:
连接模块,连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连接关系;
第一判断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并列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并列连接性,获取等权重因子;
第一计算模块,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等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进一步而言,系统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不为并列连接性,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嵌入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嵌入连接性,获取配置权重因子;
第二计算模块,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按照所述配置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本说明书通过前述对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所述系统与网络监测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通信方式为不同的通信方式;
对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进行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得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得到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
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根据所述网络监测装置,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
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得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所述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
以所述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根据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
以所述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搭建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连接关系;
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并列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并列连接性,获取等权重因子;
按照所述等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不为并列连接性,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嵌入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嵌入连接性,获取配置权重因子;
按照所述配置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获取多个质量评估指标集;
根据所述质量评估指标集与通信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获取多个关联系数集;
对所述多个关联系数集进行筛选,得到大于等于预设关联系数集的N个质量评估指标;
将所述N个质量评估指标作为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的评估维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获取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
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层数、所述传输路径通量和所述路由跳转级数进行等级分析,得到通信质量等级;
以所述通信质量等级作为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中各个评估维度的预设质量等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拓扑结构层数、所述传输路径通量和所述路由跳转级数输入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按照所述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获取通信资源可容性、通信路径灵活性和通信传递容错性;
对所述通信资源可容性、所述通信路径灵活性和所述通信传递容错性进行权重计算,输出所述通信质量等级,
构建所述通信质量等级分析过程为,通过将训练数据集中每一组训练数据输入未经训练的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通过这组训练数据对应的监督数据进行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的输出监督调整,当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与监督数据一致,则当前组训练结束,将训练数据集中全部的训练数据均训练结束,则通信质量等级分析模型训练完成,所述训练数据集中的每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拓扑结构层数、传输路径通量和路由跳转级数。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将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获取第一质量等级和第二质量等级;
根据所述第一质量等级和所述第二质量等级与所述预设质量等级的占比,获取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
6.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与网络监测装置通信连接,所述系统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通信方式为不同的通信方式;
通信网络结构分析模块,所述通信网络结构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进行通信网络结构分析,得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第二路由拓扑结构;
属性获取模块,所述属性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信息,得到第一模块属性和第二模块属性;
模型搭建模块,所述模型搭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搭建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网络监测模块,所述网络监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网络监测装置,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
输入模块,所述输入模块用于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实时网络监测数据,输入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中,得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
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一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
第一子模型获取模块,第一子模型获取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一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路由拓扑结构,生成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
第二子模型获取模块,第二子模型获取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二质量评估指标集,获取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
模型架构模块,模型架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子模型,搭建所述双模通信质量评估模型;
连接模块,连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模块属性和所述第二模块属性,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连接关系;
第一判断模块,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并列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并列连接性,获取等权重因子;
第一计算模块,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等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第二判断模块,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不为并列连接性,判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是否为嵌入连接性,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为嵌入连接性,获取配置权重因子;
第二计算模块,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按照所述配置权重因子对所述第一通信质量评估结果和所述第二通信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计算,输出双模模块通信评估结果。
CN202310043086.5A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60549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3086.5A CN116054977B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3086.5A CN116054977B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4977A CN116054977A (zh) 2023-05-02
CN116054977B true CN116054977B (zh) 2024-05-07

Family

ID=86125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3086.5A Active CN116054977B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5497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4045A (zh) * 2018-09-27 2018-11-30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信道衡量方法及系统
CN109039383A (zh) * 2018-09-27 2018-12-18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通信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191029A (zh) * 2019-04-25 2019-08-30 深圳市国电科技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线和无线的混合双模组网方法
CN111147566A (zh) * 2019-12-23 2020-05-12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长治供电公司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CN114004155A (zh) * 2021-11-01 2022-02-01 清华大学 考虑电力系统拓扑结构特征的暂态稳定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5549824A (zh) * 2022-11-29 2022-12-30 佳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hplc和rf双模的路由精准选择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1574B2 (en) * 2010-05-21 2014-10-14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ie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wireless/power-line diversity communications channel
CN110300039B (zh) * 2018-03-23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混合组网的入网方法、代理协调设备和站点设备
CN111739275B (zh) * 2020-06-22 2021-05-07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4045A (zh) * 2018-09-27 2018-11-30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信道衡量方法及系统
CN109039383A (zh) * 2018-09-27 2018-12-18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通信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191029A (zh) * 2019-04-25 2019-08-30 深圳市国电科技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线和无线的混合双模组网方法
CN111147566A (zh) * 2019-12-23 2020-05-12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长治供电公司 基于开放网络协议的台区泛在物联双模组网系统及方法
CN114004155A (zh) * 2021-11-01 2022-02-01 清华大学 考虑电力系统拓扑结构特征的暂态稳定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5549824A (zh) * 2022-11-29 2022-12-30 佳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hplc和rf双模的路由精准选择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4977A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2623B (zh) 基于主客观组合评价的网络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Ahuja et al. Network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provisioning in smart cities for smart energy system
Junior et al. Low voltage smart meter for monitoring of power quality disturbances applied in smart grid
CN115442375B (zh) 一种基于云边协同技术的物业数字化管理系统
CN105182917A (zh) 中小型水电站智能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13098711A (zh) 一种基于云边协同的配电物联网cps管控方法及系统
CN110769032A (zh) 一种电网设备故障快速检测与维护的系统及方法
CN106170913A (zh) 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的联网控制
CN113156869A (zh) 一种电力物联终端设备的远程维护系统及方法
Pan et al. Edge-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 in 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 demand response
Lu et al. An open source modeling framework for interdependent energy-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in smart and connected communities
CN118017509A (zh) 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的大规模配电网并行优化方法
CN116054977B (zh) 一种基于双模模块的无线通信质量评估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8271181A (zh) 一种无线网络的pci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03037467B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方法和装置
CN116827389B (zh)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深度融合的中压载波通信系统
CN112260953A (zh) 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多通道数据转发决策方法
CN116090665A (zh) 一种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系统
Tajiri et al. Optimizing edge-cloud cooperation for machine learning accuracy considering transmission latency and bandwidth congestion
CN113204915B (zh) 基于cps的phm设计方法
CN114139688A (zh) 基于马尔可夫链共识的工业物联网分布式联邦学习方法
CN115360446A (zh)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电池的电池均衡管理系统
CN116150195A (zh) 一种多类型园区用户安全低碳用电在线监测系统及方法
Wang Sustainable data analysis framework of smart city based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Krkoleva et al. Requirements for implementing gossip based schemes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future power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