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6776A -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16776A
CN111116776A CN201811297885.0A CN201811297885A CN111116776A CN 111116776 A CN111116776 A CN 111116776A CN 201811297885 A CN201811297885 A CN 201811297885A CN 111116776 A CN111116776 A CN 111116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hase
polymerization
bulk polymerization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978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煦
高小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29788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167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16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67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18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01J19/1856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placed in parall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4Monomers containing three or four carbon atoms
    • C08F110/06Prop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049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 B01J2219/00051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19/00074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 B01J2219/00076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with heat exchange elements inside the reactor
    • B01J2219/00081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049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 B01J2219/00051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19/00074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 B01J2219/00087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with heat exchange elements outside the reactor
    • B01J2219/00094Jacke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名称: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属于石油化工领域。对现有的聚丙烯液相本体反应器的气相外循环撤热方式“被聚合热蒸发的单体先进入外循环冷凝器,外循环冷凝器的不凝气通过循环风机打回液相本体聚合釜,冷凝丙烯依靠位差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加以改进:被聚合热蒸发的单体先进入循环风机,再进入外循环冷凝器,冷凝丙烯与不凝气体一起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本发明能够降低外循环冷凝器与液相本体聚合釜之间的位差,减少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流量,减少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携带的淤浆细粒,延长外循环冷凝器的操作周期。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领域。
本发明的内容是关于生产聚丙烯工艺中,改进液相本体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的聚合方法主要有液相本体聚合、气相聚合、液相本体聚合与气相聚合相组合的连续聚合工艺,以及在同一台聚合釜中先进行液相本体聚合再进行气相本体聚合的批量聚合工艺。
液相本体聚合属于淤浆聚合的范畴,本发明说的淤浆聚合指的是液相本体聚合。
(1)94117003.9,CN1109066,《烯烃聚合物的准备方法》指出“工业上,丙烯聚合物是在气相或液相中通过单体与适当的催化剂接触而制备的,丙烯聚合的温度为约15-120℃,压力为约25-50巴”。
在“丙烯聚合的温度为约15-120℃,压力为约25-50巴”这一范围内,在不同聚合温度,聚合压力、聚合单体成分的组合下,聚合单体形态可能为液相、或者气/液两相、或者气相。聚合单体形态为气相时,称为气相聚合,聚合单体形态为液相、或者气/液两相时称为淤浆聚合。
(2)美国专利4334041埃尔帕索公司(ELPASO POLYOLEFINES)采用立式釜式液相本体聚合釜生产聚丙烯。
液相本体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的方式为:聚合热使部分单体蒸发,蒸发之后生成的气相单体先进入外循环冷凝器,冷凝丙烯依靠位差自流返回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不凝气通过循环风机打回液相本体聚合釜。
(3)日本专利特开昭58-157807,昭56-139520三井油化公司,采用液相本体聚合与流化床气相本体聚合生产聚丙烯的工艺。液相本体聚合釜为立式搅拌釜,数量为1台或者2台串联。中国有10套生产装置。
液相本体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的方式为:聚合热使部分单体蒸发,其中大部分进入外循环冷凝器,其余部分作为外循环冷凝器的旁路气体直接进循环风机,进入外循环冷凝器的冷凝丙烯依靠位差自流返回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离开外循环冷凝器的不凝气与外循环冷凝器的旁路气体混合后用循环风机打回淤浆聚合釜。
日本专利特开昭58-157807,昭56-139520三井油化公司与美国专利4334041埃尔帕索公司(ELPASO POLYOLEFINES)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撤热方式相同,都是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先进外循环冷凝器,再进循环风机,冷凝丙烯依靠位差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由于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操作压力高于外循环冷凝器,外循环冷凝器必须设置得比液相本体聚合釜高,才能使外循环冷凝器的冷凝单体能够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
(4)中国的间歇法本体聚合聚丙烯。由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国棉31厂于1971年开发,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大连瓦房店纺织厂实现工业化,在中国曾经有数十套装置,年产超过百万吨。聚合釜为立式搅拌反应器,带夹套与内冷管。液相丙烯单体与催化剂、分子量调节剂氢气先加入聚合釜,聚合初期为液相,升温之前的温度冬天约10℃,夏天约45℃,在此温度下,进入聚合釜的丙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聚合反应,由于聚合温度较低,聚合反应速度比较慢,在聚合釜升温之前的反应条件与中国专利(87100218.3)的第一台液相本体聚合釜非常接近。升温阶段:将热水通入聚合釜的夹套,提高反应温度,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速度逐渐加快。反应阶段:往聚合釜的夹套与内冷管通入冷却水将聚合反应热撤出,控制反应温度70℃左右,反应压力相应提高至3.0~3.5MPAG左右。随着聚合过程中丙烯单体转化成为聚丙烯,聚合釜内的固相浓度逐渐增大,在聚合釜内的淤浆浓度不超过55wt%之前,聚合釜内的反应条件与中国专利(87100218.3)的第二台、第三台液相本体聚合釜接近。随着更加多的丙烯单体转化成为聚丙烯粉料,聚合釜内液相丙烯消失,称为干锅阶段,反应釜内的条件接近气相聚合,类似中国专利(87100218.3)的卧式釜气相聚合。由于为批量聚合,催化剂的停留时间完全相同,没有走短路的问题,反应时间又较长,催化剂的利用效率是所有聚丙烯工艺中最高的。中国的间歇法本体聚合聚丙烯又称为小本体,聚合反应热全部靠立式搅拌反应器的夹套与内冷管中通入的冷却水撤出,由于立式搅拌反应器的夹套与内冷管的传热面有限,因此单釜的反应能力比较小,目前常用的12立方米立式搅拌反应器的生产能力约5000吨聚丙烯/年。
(5)中国专利(87100218.3)《烯烃多段聚合方法》是一种丙烯液相本体聚合与卧式釜气相本体聚合相组合的工艺。在丙烯液相本体聚合阶段的物料形态为固相浓度小于55%(重量百分比)的淤浆,液相本体聚合釜也称为淤浆聚合釜,专利没有限定液相本体聚合釜反应器的形式,可以为立式搅拌反应器也可以为环管反应器或者卧式反应器,聚合压力为19~46巴,聚合温度为45~90℃,数量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数台串联,靠压差流动。
中国专利(87100218.3)《烯烃多段聚合方法》的开发思想来自中国间歇法聚丙烯工艺的连续化,发明人将中国间歇法聚丙烯工艺的丙烯、催化剂混合之后常温下的初步聚合、升温之后的淤浆聚合、气相聚合这3个阶段分别在第一液相本体聚合釜、第二液相本体聚合釜(可以为1台、或者2台串联)、卧式气相聚合釜(可以为1台或者多台串联)这3种设备中进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丙烯淤浆聚合+卧式釜气相聚合组合工艺,称为SPG工艺。
中国专利(87100218.3)首套工业化装置的液相本体聚合釜(即淤浆聚合反应器)由3台立式搅拌反应器组成,丙烯、催化剂首先进入第一液相本体聚合釜,催化剂生成聚丙烯之后与液相单体丙烯形成的淤浆依靠压差依次进入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第三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然后再进卧式气相聚合釜进行气相聚合。第一台液相本体聚合釜为立式搅拌反应器,聚合的温度约10~20℃,聚合压力约3.1~3.5MPAG,聚合釜中全部为液相,没有气相,聚合反应热由聚合反应器的夹套、内冷管撤热,冷丙烯进料时通过进料丙烯的升温也能够撤出部分反应热。第一台液相本体聚合釜也称为预聚釜,其聚合温度、聚合压力没有超出“94117003.9,CN1109066,《烯烃聚合物的准备方法》,工业上,丙烯聚合物是在气相或液相中通过单体与适当的催化剂接触而制备的,丙烯聚合的温度为约15-120℃,压力为约25-50巴”所叙述的范围。预聚釜就是中国专利(87100218.3)所述的数台串联丙烯液相本体聚合的第一台,只是首套工业化装置将第一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的聚合温度降低到了10~20℃左右。
中国专利(87100218.3)的发明人在2004.8.11申请了一个中国专利CN200410053652.8《无惰性溶剂催化剂脉冲加料与丙烯连续预聚合相组合的工艺》。
此专利提出了在降低主催化剂浓度的条件下,在10~50℃温度范围内在立式搅拌釜中进行催化剂预聚的概念,中国专利(87100218.3)的第二套工业化装置开始的实际设计也按照此专利的思想将液相本体聚合釜的第一台的反应温度扩大到了10~45℃。由于没有新颖性,此专利没有被批准:
1)“无惰性溶剂催化剂脉冲加料”已经申请了专利(ZL 94 2 39729.0《沉降式微量固体加料器》)。
2)无惰性溶剂催化剂脉冲加料与丙烯连续预聚合相组合的这一技术在中国专利(87100218.3)《烯烃多段聚合方法》的SPG工艺首套工业化装置的工业化验收与SPG工艺鉴定会上已经披露,成为社会公知的技术。
3)“10~50℃温度范围内进行催化剂预聚的概念”没有超出专利94117003.9,CN1109066,《烯烃聚合物的准备方法》所述的范围:“工业上,丙烯聚合物是在气相或液相中通过单体与适当的催化剂接触而制备的,丙烯聚合的温度为约15-120℃,压力为约25-50巴”,仍然属于中国专利(87100218.3)《烯烃多段聚合方法》“液相本体聚合釜…聚合压力为19~46kg/cm2,聚合温度为45~90℃”“液相本体聚合釜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数个串联,靠压差流动”所述的范围。
因此,中国专利(87100218.3)的液相本体聚合阶段的第一液相本体聚合釜:预聚反应器在工艺上没有新颖性,预聚釜就是中国专利(87100218.3)液相本体聚合釜(即淤浆聚合反应器)的第一液相本体聚合釜。中国专利局没有批准这一中国专利CN200410053652.8《无惰性溶剂催化剂脉冲加料与丙烯连续预聚合相组合的工艺》是完全正确的。
从设备角度讲,预聚釜是一台化工常用的立式搅拌反应器,包括立式搅拌反应器带夹套与内冷管都是化工常用的、现有的技术,没有新颖性。中国专利(87100218.3)现有10余套工业化装置的液相本体聚合阶段的第一液相本体聚合釜:预聚反应器,全部都是现有的技术,预聚釜设备本身没有新颖性。
中国专利(87100218.3)的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的聚合温度约70℃,聚合压力约3.0~3.4MPAG,温度低于相应压力、成分下的露点,高于泡点,聚合釜中有液相、气相。在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中,聚合热使部分单体蒸发,其中大部分进入外循环冷凝器,其余部分作为外循环冷凝器的旁路气体直接进循环风机,进入外循环冷凝器的冷凝丙烯依靠位差自流返回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离开外循环冷凝器的不凝气相与外循环冷凝器的旁路气体混合后用循环风机打回淤浆聚合釜。如果有第三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的话,聚合温度约67℃,聚合压力约2.8~3.2MPAG,温度低于相应压力、成分下的露点,高于泡点,聚合釜中有液相、气相。外循环撤热方式同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
中国专利(87100218.3)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撤热方式与日本专利特开昭58-157807,昭56-139520三井油化公司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外循环撤热方式相同,都是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先进外循环冷凝器,再进循环风机,冷凝丙烯依靠位差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
由于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操作压力高于外循环冷凝器,外循环冷凝器必须设置得比液相本体聚合釜高,才能使外循环冷凝器的冷凝单体能够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通常要求外循环冷凝器的底部与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上部之间的高度差不低于8米。
(6)中国的间歇法本体聚合聚丙烯的连续化改造中国专利(87100218.3)《烯烃多段聚合方法》是一种液相本体聚合与卧式釜气相聚合相组合的工艺。最早于1990年就开始用于中国间歇法本体聚合聚丙烯的连续化改造,目前已经改造有多套装置在运行中。
中国专利(87100218.3)《烯烃多段聚合方法》用于中国间歇法本体聚合聚丙烯的连续化改造时,第二台液相本体聚合釜用的是间歇法本体聚合的聚合釜,依靠夹套与内冷管撤热,由于夹套与内冷管撤热的能力有限,需要并联设置多台间歇法本体聚合釜来增加夹套与内冷管的传热面积。
发明内容
目前聚丙烯淤浆聚合釜的气相外循环撤热方式都是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体先进外循环冷凝器,冷凝丙烯依靠位差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不凝气通过循环风机打回液相本体聚合釜。
本发明对于气相外循环撤热的液相本体聚合釜提出了一个新的气相外循环撤热流程:
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丙烯气体先进循环风机,再进外循环冷凝器,在外循环冷凝器冷凝的液相丙烯与不凝气体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
这一流程有如下的特点:
1)虽然离开外循环冷凝器的气相流量要比进入外循环冷凝器的流量要小得多,通常约1/5,但是不是说将循环风机放在外循环冷凝器之前的流量要比将循环风机放在外循环冷凝器之后的流量要大5倍,原因是:
(1)将循环风机放在外循环冷凝器的后面时,有一部分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作为外循环冷凝器的旁路气体不进外循环冷凝器,直接进循环风机,以确保循环风机的流量不低于某一安全流量,如果低于某一安全流量,液相本体聚合釜内部的浆液会进入循环风机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插入管内,插入管容易被堵塞。这部分直接进循环风机的气相单体增加了循环风机的流量。
(2)将循环风机放在外循环冷凝器的后面时,不能将外循环冷凝器的温度控制太低,要保持外循环冷凝器冷凝之后有一定的未冷凝的气相单体,以避免液相单体进入循环风机,相应增加了循环风机的打气量。
考虑到上述因素,先进循环风机的气相单体流量比先进外循环冷凝器,循环风机的流量增加约70%。由于聚丙烯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循环风机的流量本身就不大,电机功率不大,增加的能耗有限,小于2kwhr/t产品。外循环风机的放大有瓶颈时,可以将本发明的外循环撤热方式的液相本体聚合釜多台并联使用。
2)与将循环风机放在外循环冷凝器之后相比,将循环风机放在外循环冷凝器之前时,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流量降低至70%,减少了气相雾沫夹带,由于夹带的雾沫中有聚丙烯,聚丙烯中含有催化剂,进入外循环冷凝器中会继续聚合,减少气相雾沫夹带能够延长外循环冷凝器的操作周期。
3)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先进循环风机再进外循环冷凝器,离开外循环冷凝器的液相单体与气相单体一起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外循环冷凝器与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的管线均在循环风机的驱动下,冷凝单体与未冷凝的气相单体在同一根返回管线中流动,外循环冷凝器与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的管线不容易被堵塞。
4)外循环冷凝器与液相本体聚合釜顶部没有8米高度差的要求,只要外循环冷凝器的安装高度稍高于液相本体聚合釜的顶部即可,适用于已有装置的液相本体聚合釜增加气相外循环冷凝器的改造,可降低聚合框架的高度,减轻工人巡捡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被聚合热蒸发的单体先进循环风机、再进冷凝器、然后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的示意图。
11为液相本体聚合釜,12为搅拌电机,13为循环风机,14为外循环冷凝器。100为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丙烯单体与催化剂(在前一台液相本体聚合釜投入的催化剂已经聚合生成了少量聚丙烯粉料),101为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丙烯单体与聚合生成的聚丙烯粉料。被聚合热蒸发的单体102先进循环风机13,被循环风机13加压后的气体103再进冷凝器14,被冷凝器14冷凝下来的液相单体与未冷凝气体经104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11。107为通入液相本体聚合釜11夹套与内冷管的冷却水,108为通入外循环冷凝器14的冷却水。
外循环冷凝器14的安装高度只要比液相本体聚合釜11稍高即可。
附图2为比较例1的附图,21为液相本体聚合釜,22为搅拌电机,200为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丙烯单体与催化剂(在前一台液相本体聚合釜催化剂已经聚合生成了聚丙烯粉料),201为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丙烯单体与聚合生成的聚丙烯粉料。207为通入液相本体聚合釜21夹套与内冷管的冷却水,比较例1没有气相外循环冷却系统。
附图3为比较例2的附图,31为液相本体聚合釜,32为搅拌电机,33为外循环冷凝器、34为气/液分离罐,35为循环风机。300为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丙烯单体与催化剂(在前一台液相本体聚合釜已经聚合生成了聚丙烯粉料),301为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丙烯单体与聚合生成的聚丙烯粉料。被聚合热蒸发的单体由302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31,一部分经302A进外循环冷凝器33,一部分经302B进气/液分离罐34,外循环冷凝器33的不凝气经303进气/液分离罐34,分离液相之后的气体经306进循环风机35,被循环风机35加压后的气体经307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31,被冷凝器33冷凝下来的液相单体304与被经气/液分离罐34分离下来的液相305一起经304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31。308为通入液相本体聚合釜31夹套与内冷管的冷却水,309为通入外循环冷凝器33的冷却水。经302B直接进34的气相单体用于调节循环风机35的流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液相本体聚合釜11为一台10立方米的液相本体聚合釜,由100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11的丙烯单体与聚丙烯粉料为4100kg/hr,其中聚丙烯粉料约6~15kg。此聚丙烯粉料是催化剂进入第一台~0.5立方米液相本体聚合釜(图上未表示)之后,在10~40℃低温下聚合生成的。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11的丙烯与聚丙烯粉料在液相本体聚合釜中继续进行聚合,聚合温度约70℃,聚合压力2.7~3.5MPAG。部分聚合热依靠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夹套与内冷管撤热,部分聚合热依靠外循环冷凝系统:外循环风机13、外循环冷凝器14撤热。
夹套、内冷管不能撤出的聚合热将液相本体聚合釜中的部分液相单体汽化,经102进入循环风机13,被循环风机13加压后的气体经103进冷凝器14,被冷凝器14冷凝下来的液相单体与未冷凝气体经104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11。
由101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11的液相单体与聚丙烯粉料为4100kg/hr,其中含有的聚丙烯约为1600kg。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11进入循环风机13的102中的气相单体为10t/hr,126m3/hr。采用中国专利87100218,由101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11的液相单体与聚丙烯粉料进入一台14立方米卧釜继续进行气相聚合,这条生产线的聚丙烯产量约3900kg/hr。
如果选用2台本发明的10立方米的液相本体聚合釜,离开2台液相本体聚合釜11的液相单体与聚丙烯粉料再进入一台14立方米卧釜继续进行气相聚合,这条生产线的聚丙烯产量约6000kg/hr。
比较例1:如附图2所示。液相本体聚合釜21为一台10立方米的液相本体聚合釜,由200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21的丙烯单体与聚丙烯粉料为5100kg/hr,其中聚丙烯粉料约5~12kg。此聚丙烯粉料是催化剂进入第一台~0.5立方米液相本体聚合釜(图上未表示)之后,在10~40℃低温下聚合生成的。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21的丙烯与聚丙烯粉料在液相本体聚合釜中继续进行聚合,聚合温度约70℃,聚合压力2.7~3.5MPAG。聚合釜依靠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夹套与内冷管撤热。
由201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21的液相单体与聚丙烯粉料为5100kg/hr,其中含有聚丙烯约为1020kg。采用中国专利87100218,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21进入一台14立方米卧釜继续进行气相聚合,这条生产线的聚丙烯产量约3400kg/hr。
比较例2:如附图3所示。液相本体聚合釜31为一台10立方米的液相本体聚合釜,由300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31的丙烯单体与聚丙烯粉料为4100t/hr,其中聚丙烯粉料约6~15kg。此聚丙烯粉料是催化剂与丙烯进入第一台~0.5立方米液相本体聚合釜(图上未表示)之后,在10~40℃低温下聚合生成的。进入液相本体聚合釜31的丙烯与聚丙烯粉料在液相本体聚合釜中继续进行聚合,聚合温度约70℃,聚合压力2.7~3.5MPAG。聚合釜依靠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夹套与内冷管撤热之外,还可以依靠外循环冷凝系统:外循环冷凝器33、气/液分离罐34、外循环风机35撤热。
部分聚合热被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夹套、内冷管撤出,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夹套、内冷管不能撤出聚合热将液相本体聚合釜中的部分液相丙烯单体汽化,由302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31,一部分经302A进入冷凝器14,一部分经302B直接进气/液分离罐34。被冷凝器14冷凝下来的液相单体经304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31,不凝气经304进气/液分离罐34,分离下来的液相单体经305进304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31,分离液相单体之后的气体经306进循环风机35,被循环风机35加压后的气体307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31。
由302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31的丙烯单体与聚丙烯粉料为4100kg/hr,其中含有的聚丙烯约为1600kg。
由302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31的气相单体为14t/hr,~179m3/hr,经302A进外循环冷凝器的单体为10t/hr,经外循环冷凝器33冷凝下来的液相单体为8.7t/hr,不凝气相单体303为1.2t/hr,22m3/hr,经302B直接进气/液分离罐34的气相单体为4.2t/hr,54m3/hr,离开气/液分离罐34的气相单体经306进循环风机35的气相单体~5.4t/hr,76m3/hr。
采用中国专利87100218,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11进入一台14立方米卧釜继续进行气相聚合,这条生产线的聚丙烯产量约3900kg/hr。
比较例2与实施例1都有外循环冷凝器,产量相同。比较例2是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单体先进外循环冷凝器,不凝气体再进循环风机加压后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被外循环冷凝器冷凝下来的液相单体依靠位差自流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实施例1的循环风机流量~126m3/hr,电机18kw,比较例2的循环风机流量~76m3/hr,电机11kw。
实施例1的气相外循环冷凝器14的安装高度的要求比较低,只要高于液相本体聚合釜11的即可,适合用于小本体连续化改造装置的液相本体聚合釜增加气相外循环撤热。比较例2的外循环冷凝器33的安装高度的要求比较高,外循环冷凝器33的冷凝液出口与液相本体聚合釜31的上部要有8米的高度差,增加1个楼层。
实施例1的流程比较简单,比较例2的流程比较复杂。采用本发明专利,外循环冷凝系统先进外循环风机,再进外循环冷凝器,离开外循环冷凝器的液相单体、气相单体一起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循环风机的流量虽然比先进外循环冷凝器,不凝单体再进外循环风机的流量增加约70%,由于外循环风机的流量比较小,增加的功率有限,折合每吨产品增加的电耗不超过2kwhr,但是简化了流程,降低了土建高度,减轻了工人巡捡的劳动强度,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的气相单体流量降低至70%,减少了气相雾沫夹带,延长了外循环冷凝器的操作周期。采用本发明利大于弊。

Claims (3)

1.一种改进的聚丙烯连续聚合液相本体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丙烯液相本体聚合釜中由于聚合反应产生的聚合热使部分单体蒸发,蒸发的单体离开液相本体聚合釜之后先进循环风机,再进外循环冷凝器,在外循环冷凝器中冷凝生成的液相单体与未冷凝的气相单体再返回液相本体聚合釜。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此聚丙烯连续聚合的液相本体聚合釜可以多台并联使用。
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此聚丙烯连续聚合的液相本体聚合釜为带有夹套或者带有夹套与内冷管的立式搅拌反应器,设备本身是化工常用的现有技术。
CN201811297885.0A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Pending CN1111167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7885.0A CN111116776A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7885.0A CN111116776A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6776A true CN111116776A (zh) 2020-05-08

Family

ID=70494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97885.0A Pending CN111116776A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1677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3861A (zh) * 2021-08-25 2021-09-21 河南科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反应釜
CN113980158A (zh) * 2021-10-19 2022-01-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条件下epva聚合以及撤热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63643A1 (en) * 2007-12-20 2009-06-25 Gabor Kiss Polypropylene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blends and in-line process t produce them
CN101618310A (zh) * 2009-07-27 2010-01-06 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聚合釜及其撤热方式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63643A1 (en) * 2007-12-20 2009-06-25 Gabor Kiss Polypropylene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blends and in-line process t produce them
CN101618310A (zh) * 2009-07-27 2010-01-06 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聚合釜及其撤热方式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3861A (zh) * 2021-08-25 2021-09-21 河南科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反应釜
CN113980158A (zh) * 2021-10-19 2022-01-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条件下epva聚合以及撤热设备
CN115991810A (zh) * 2021-10-19 2023-04-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条件下epva聚合撤热的方法以及epva的制备方法及其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48664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steam using heat recovered from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WO2019090883A1 (zh) 聚丙烯或丙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11116776A (zh) 一种改进聚合釜气相外循环撤热能力的方法
CN112898266B (zh) 工业化制备l-丙交酯的装置及方法
CN107602739A (zh) 一种丙烯的多段聚合方法及装置
CN110918018A (zh) 一种釜式淤浆聚乙烯反应器组合撤热方法
CN101618310A (zh) 一种聚合釜及其撤热方式
CN111116785A (zh) 丙烯聚合方法及装置
US4758650A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sters
CN107652322A (zh) 经重排反应制备2‑氯乙基磷酸二(2‑氯乙基)酯的方法
CN113461915B (zh) 一种可调控聚合度的乳酸低聚物合成系统及合成方法
JP2024501820A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の連続調製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13234056A (zh) 一种粗丙交酯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装置及制备出的粗丙交酯
CN1951900A (zh) 一种低能耗制备对苯二甲酸的方法
CN108794669A (zh) 一种丙烯的多段聚合方法及装置
CN108479653A (zh) 一体式微通道反应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制备二-(2-氯乙基)磷酸二酯的方法
CN114768278B (zh) 一种dotp连续化生产装置及其生产工艺
US3306889A (en)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WO2019090882A1 (zh) 丙烯均聚或无规共聚的方法
CN1014523B (zh) 烯烃多段聚合方法
CN220969105U (zh) 连续吸收酯化生产乙酸异丙烯酯的装置
KR20100099135A (ko) 폴리에스테르 및 코폴리에스테르의 제조 동안 진공을 발생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JP4363940B2 (ja) 塩化ビニル系樹脂スラリーから塩化ビニルモノマーを除去する方法
CN219615514U (zh) 一种聚烯烃弹性体的聚合反应装置
CN220194829U (zh) 一种窄分布非均相反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