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4480A -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14480A
CN111114480A CN201911403742.8A CN201911403742A CN111114480A CN 111114480 A CN111114480 A CN 111114480A CN 201911403742 A CN201911403742 A CN 201911403742A CN 111114480 A CN111114480 A CN 111114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fiber
degrees
unidirectional carbon
energy absorption
fiber prepre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037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14480B (zh
Inventor
尹彩流
冯驰原
王秀飞
文国富
赵宇阳
蓝奇
蒙洁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ragon Totem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iled Critica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iority to CN20191140374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144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14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4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14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4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2019/026Buffers, i.e. bumpers of limited ext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和包裹层;所述芯体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6~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是由6~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包裹固定有至少2个以上的芯体且相邻的芯体之间相互紧贴。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是通过三段式加热法进行玻璃化热处理制备得到的。本发明经过裁剪、铺设、抽真空热压玻璃化、打磨开槽等工艺路线,制备一种新型的汽车吸能盒,可以部分或全部取代现有的汽车吸能盒,解决汽车吸能盒比吸能低、重量大、吸能能力弱、成本过高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也深深体会到了汽车带来的便利,更多的人开始选择汽车出行。但是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于安全系数也更加重视,尤其是汽车的防碰撞安全性能。在如今的汽车设计中,通常是采用安装在汽车前部和尾部的保险杠系统来保证车厢结构框架在碰撞下不受严重破坏,从而保证车内乘客的安全以及汽车整体的安全。为了吸收在撞击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减少破坏损失,现在的保险杠系统中会加入一个吸能盒,以此达到吸收撞击能量的目的。
汽车吸能盒在汽车遭受撞击时能够凭借其压缩变形来吸收能量,使撞击的加速度降低,从而减少最大撞击力,减少对乘客以及行人的伤害。现在大部分汽车中使用的吸能盒以铝合金,钢制材料,玻璃纤维为主。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21005192.6公开了一种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的分段式汽车吸能盒,但是这种汽车吸能盒的自身质量重,导致其比吸能小。碳纤维凭借其重量较轻,缓冲能力较强等优势,在近段时间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门。通过大量仿真计算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吸能值,表明其吸能效果较强,同时轻量化效果好,可用于车身轻量化并同时保证碰撞安全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汽车吸能盒的比吸能低、重量大、吸能能力弱、成本过高等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包裹层;所述芯体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6~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是由6~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包裹固定有至少2个以上的芯体且相邻的芯体之间相互紧贴。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包裹层的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的高度和厚度均相同。这样具有相同高度和厚度的芯体和包裹层组成的吸能盒,使整体吸能盒的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使其在经受冲击时受力均匀,避免出现欧拉失稳。
进一步的,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顶端设置有倒角。在吸能盒经受冲击时,引导吸能盒变形从而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
上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6~12层,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60~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13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
(5)包裹层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6~12层,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6)包裹层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60~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13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包裹固定至少2个以上的芯体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
本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因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本身具有高模量、高强度,使得改变铺层后的吸能量大大提高,所以本发明通过进行结构设计,改变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根据热分析确定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提高其吸能效果,改善吸能特性,降低载荷峰值,提升比吸能,得到一种全新的汽车吸能盒。
2、本发明所述的吸能盒采用三段式加热法进行玻璃化热处理,使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中的树脂成分缓慢进行玻璃化转变,提高吸能盒的强韧性,从而大大提升吸能盒的比吸能。
3、本发明所述吸能盒的芯体与包裹成均由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玻璃化成型,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具有质量轻,吸能能力强等优势,能使吸能盒的比吸能大大提高,从而使车内乘客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4、本发明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力学强度高、强韧性好、比吸能高、具有极好的可靠性,适合多种车辆吸能盒,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中所述汽车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中所述汽车吸能盒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芯体,2-包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的具体实验条件和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通常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1、包裹层2;所述芯体1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6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是由6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包裹固定有3个芯体1且相邻的芯体1之间相互紧贴;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所述包裹层2的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2的高度和厚度均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6层,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1;
(5)包裹层2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6层,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6)包裹层2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2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2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2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2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2包裹固定3个芯体1,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并且在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顶端设置有倒角。
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经WDW-100E型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测试,首先将吸能盒垂直立于平台上方,压头与吸能盒上端面接触加载,以5mm/min的加载速率施加载荷至位移达到10mm,随后以8m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位移达到50mm时停止加载,结束测试。对试验力-位移曲线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吸收的能量,取该能量与吸能盒质量的比值为比吸能(单位:J/g),求得比吸能为100~110J/g。
实施例2: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1、包裹层2;所述芯体1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8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是由8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包裹固定有3个芯体1且相邻的芯体1之间相互紧贴;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所述包裹层2的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2的高度和厚度均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8层,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2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50℃,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1;
(5)包裹层2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8层,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6)包裹层2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2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2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50℃,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2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2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2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2包裹固定3个芯体1,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并且在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顶端设置有倒角。
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经WDW-100E型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测试,首先将吸能盒垂直立于平台上方,压头与吸能盒上端面接触加载,以5mm/min的加载速率施加载荷至位移达到10mm,随后以8m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位移达到50mm时停止加载,结束测试。对试验力-位移曲线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吸收的能量,取该能量与吸能盒质量的比值为比吸能(单位:J/g),求得比吸能为110~120J/g。
实施例3: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1、包裹层2;所述芯体1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10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是由10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包裹固定有3个芯体1且相邻的芯体1之间相互紧贴;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所述包裹层2的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2的高度和厚度均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10层,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3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1;
(5)包裹层2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10层,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6)包裹层2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2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3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2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2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2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2包裹固定3个芯体1,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并且在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顶端设置有倒角。
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经WDW-100E型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测试,首先将吸能盒垂直立于平台上方,压头与吸能盒上端面接触加载,以5mm/min的加载速率施加载荷至位移达到10mm,随后以8m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位移达到50mm时停止加载,结束测试。对试验力-位移曲线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吸收的能量,取该能量与吸能盒质量的比值为比吸能(单位:J/g),求得比吸能为80~90J/g。
实施例4: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1、包裹层2;所述芯体1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是由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包裹固定有3个芯体1且相邻的芯体1之间相互紧贴;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所述包裹层2的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2的高度和厚度均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12层,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2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1;
(5)包裹层2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12层,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6)包裹层2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2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2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2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2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2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2包裹固定3个芯体1,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并且在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顶端设置有倒角。
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经WDW-100E型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测试,首先将吸能盒垂直立于平台上方,压头与吸能盒上端面接触加载,以5mm/min的加载速率施加载荷至位移达到10mm,随后以8m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位移达到50mm时停止加载,结束测试。对试验力-位移曲线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吸收的能量,取该能量与吸能盒质量的比值为比吸能(单位:J/g),求得比吸能为70~80J/g。
实施例5: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1、包裹层2;所述芯体1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8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是由8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包裹固定有3个芯体1且相邻的芯体1之间相互紧贴;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所述包裹层2的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2的高度和厚度均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8层,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6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1;
(5)包裹层2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8层,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6)包裹层2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2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6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2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2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2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2包裹固定3个芯体1,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并且在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顶端设置有倒角。
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经WDW-100E型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测试,首先将吸能盒垂直立于平台上方,压头与吸能盒上端面接触加载,以5mm/min的加载速率施加载荷至位移达到10mm,随后以8m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位移达到50mm时停止加载,结束测试。对试验力-位移曲线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吸收的能量,取该能量与吸能盒质量的比值为比吸能(单位:J/g),求得比吸能为65~75J/g。
实施例6: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包括芯体1、包裹层2;所述芯体1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6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是由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包裹固定有3个芯体1且相邻的芯体1之间相互紧贴;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所述包裹层2的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2的高度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6层,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7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2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1;
(5)包裹层2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12层,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6)包裹层2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2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75℃,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5℃,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2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2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2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2包裹固定3个芯体1,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并且在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顶端设置有倒角。
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经WDW-100E型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测试,首先将吸能盒垂直立于平台上方,压头与吸能盒上端面接触加载,以5mm/min的加载速率施加载荷至位移达到10mm,随后以8m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位移达到50mm时停止加载,结束测试。对试验力-位移曲线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吸收的能量,取该能量与吸能盒质量的比值为比吸能(单位:J/g),求得比吸能为60~70J/g。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1)和包裹层(2);所述芯体(1)是由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卷成圆柱形得到的,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是由6~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是由6~12层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堆叠固化成型;所述包裹层(2)包裹固定有至少2个以上的芯体(1)且相邻的芯体(1)之间相互紧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层(2)的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与包裹层(2)的高度和厚度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汽车吸能盒的顶端设置有倒角。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汽车吸能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裁剪:将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裁剪成长宽均匀的长方形;
(2)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6~12层,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3)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60~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13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4)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3)处理的复合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再裁剪卷成圆柱形并且两端面固定连接,即可得到芯体(1);
(5)包裹层(2)的铺设:将步骤(1)中裁剪好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渍布进行铺设,铺设层数为6~12层,铺层顺序是以下三种铺层顺序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种铺层顺序是按0°,90°,0°,90°循环;
第二种铺层顺序是按0°,0°,45°,45°,90°,90°循环;
第三种铺层顺序是按0°,0°,90°,90°循环;
(6)包裹层(2)的玻璃化热处理:将铺设完成的包裹层(2)缠绕在模具上,先抽真空处理,接着加热至60~80℃,并且保温30min;然后加热至110~130℃,并且保温120min;然后再加热至140~155℃,并且保温时间120min;
(7)包裹层(2)的开槽打磨:对经过步骤(6)处理的包裹层(2)进行打磨,并加工倒角和抛光处理,即可得到包裹层(2)的成品;
(8)吸能盒的制备:用步骤(7)中得到的包裹层(2)包裹固定至少2个以上的芯体(1)即可得到新型汽车吸能盒。
CN201911403742.8A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1144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03742.8A CN111114480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03742.8A CN111114480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4480A true CN111114480A (zh) 2020-05-08
CN111114480B CN111114480B (zh) 2023-06-02

Family

ID=70505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03742.8A Active CN111114480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1448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4200A (zh) * 2021-10-28 2022-01-11 武汉一冶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桥梁桥墩防撞护舷
WO2023277468A1 (ko) * 2021-07-02 2023-01-05 주식회사 두리안컴퍼니 충격 흡수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충격 흡수 시스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1277A (zh) * 2014-10-24 2015-03-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结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40502A (zh) * 2016-08-26 2016-12-21 东华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车用能量吸收部件及其加工方法
CN108583485A (zh) * 2018-05-25 2018-09-2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多胞金属基碳纤维复合薄壁吸能结构及其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1277A (zh) * 2014-10-24 2015-03-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结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40502A (zh) * 2016-08-26 2016-12-21 东华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车用能量吸收部件及其加工方法
CN108583485A (zh) * 2018-05-25 2018-09-2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多胞金属基碳纤维复合薄壁吸能结构及其制备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7468A1 (ko) * 2021-07-02 2023-01-05 주식회사 두리안컴퍼니 충격 흡수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충격 흡수 시스템
CN113914200A (zh) * 2021-10-28 2022-01-11 武汉一冶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桥梁桥墩防撞护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4480B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01277B (zh) 一种汽车防撞结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JP4812760B2 (ja) 自動車のヘッドライナー用の再生可能な複合プラスチック
JP6752860B2 (ja) 高い曲げ剛性を有する複合材サンドイッチ
CN105398099A (zh) 一种梯度蜂窝复合体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结构
CN111114480B (zh) 一种新型汽车吸能盒及其制备方法
JP6483114B2 (ja) 発泡コアを備えたサンドイッチ構造の異形材の連続式製造方法及び硬質発泡体を充填した異形材
CN102765361B (zh) 一种碳纤维/芳纶增强复合材料制备的汽车前防撞梁
KR102060109B1 (ko) Pmi 발포체 코어를 사용하는 풀-코어 방법
CN108407400A (zh)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波纹芯夹层结构汽车防撞梁
CN104766934A (zh) 三明治结构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结构的轻量化电池箱
CN102785372A (zh) 一种纤维增强塑料板式弹簧的制造方法
EP2746042A1 (e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stabilized honeycomb core composite laminate structures
CN104136203A (zh) 利用碳纤维制造制品的方法及利用该方法制造的制品
CN108183181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的制作方法及电池包
GB2560615B (en) Moulding composite panels
CN105462170A (zh) 一种纤维增强汽车保险杠及其制备方法
JP2003312532A (ja) 自動車フレームのサイドメン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240502A (zh) 一种复合材料车用能量吸收部件及其加工方法
CN110001089A (zh) 摩托车一体化车身及其制作方法
CN109318510A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成型新能源汽车外壳及制备方法
CN1775507A (zh) Pmi泡沫夹层结构的热成型方法
CN111516303A (zh) 一种车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91437A (zh) 一种车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07758262U (zh)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波纹芯夹层结构汽车防撞梁
CN111114037A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以及采用该夹层制造车身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5

Address after: Room 2202, 22 / F, Wantong building, No. 3002, Sungang East Road, Sungang street,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ragon totem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530006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XiXiangTang Nanning University Road No. 188

Patentee befor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