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3890B -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3890B
CN111103890B CN201911300311.9A CN201911300311A CN111103890B CN 111103890 B CN111103890 B CN 111103890B CN 201911300311 A CN201911300311 A CN 201911300311A CN 111103890 B CN111103890 B CN 1111038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aw
control
angle
deviation angle
air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003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03890A (zh
Inventor
李广文
张祥
程垦
李钊星
徐云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30031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038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03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38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03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38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or al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automatic pilot
    • G05D1/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 G05D1/08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or al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automatic pilot
    • G05D1/1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 G05D1/101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精度强鲁棒自动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属于飞行器自动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技术领域。基于自抗扰控制具有较强的抗扰动特性,本发明采用自抗扰控制方法设计自动进场着陆的俯仰、滚转姿态控制律,以提升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本发明以自抗扰姿态控制为内环,以是否进行航向截获和下滑截获为判断条件,分别设计自动进场着陆的横侧向引导控制律和纵向引导控制律;为提高进场着陆的引导精度,本发明采用关键点方式构建下滑道,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方式精确计算飞机与下滑轨迹的横侧向偏差角和纵向偏差角,作为引导控制律的引导指令。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控制鲁棒性好,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引导指令计算精确,引导控制精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自动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某型大型运输机内环姿态自抗扰控制律设计方法和外环引导控制律设计、引导指令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进场着陆是飞机执行任务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容易事故频发的阶段,控制飞机安全精确的降落目标机场是自动着陆控制系统的核心任务。但是由于飞机在进场着陆阶段速度减小,高度下降,能量降低,当飞机受到外界环境扰动时,尤其是受到大气紊流、大侧风等作用时,将会对飞行带来严重影响,轻者飞机偏离预定航线,飞出安全着陆飞行包线,从而只能进行复飞操纵,严重者将会引发安全事故。此外,飞机的传感器信号误差、靠近地面时的地效影响也会影响进场着陆控制的稳定性与精确性。受机场环境的限制,飞机进场着陆不仅要求安全性,还要保证精确性。如何实现高精度强鲁棒的自动进场着陆控制技术是我国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抗扰控制方法是由我国中科院研究院韩京清率先提出的一种控制方法,它充分吸收了现代理论的发展成果,丰富发展了PID控制思想精髓,完善了PID控制的一些缺陷;它不依赖于对象的精确模型,也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外界扰动模型,将作用于对象的所有不确定因素归纳为系统的“总和扰动”,根据对象的输入输出信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总和扰动”进行估计和补偿,在其对控制对象产生作用之前提前进行补偿,原则上使对象只受控制输入的作用。自抗扰控制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准确的知道扰动的作用规律,系统就会自动的补偿扰动作用,具有主动抗扰动的特性,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能。在环境条件复杂且控制要求较高的进场着陆段,使用自抗扰控制方法来设计基本进场着陆控制律是适用的。因此采用自抗扰控制方法来设计自动进场着陆的内环姿态控制律,在此基础上使用经典的PID控制设计外环的引导控制律。
进场着陆不仅要求稳定性安全性,还要保证精确性。进场着陆引导技术是自动着陆的核心功能,是实现精确、全天候、全自动化进场着陆的关键技术。进场着陆引导通过引导参数来体现,在目前的许多的研究中,常把侧偏距和航向偏差角作为引导参数,输入到引导控制律中,从而调整飞行姿态,使其跟踪下滑轨迹线,利用侧偏距和航向偏差作为主控信号的方式在高空导航是可行的,但在最近进近着陆时确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在最后进场着陆段,飞机依赖仪表着陆系统进行着陆,仪表着陆系统产生一条在水平面内与跑道中线重合、在纵向上与水平面成3°的一条无线电下滑引导路径,飞机根据与此信号的角度偏差进行调整着陆,因此引导指令应为横侧向偏差角和纵向偏差角。本发明将下滑引导路径通过数学方式进行描述,利用点到下滑道及其垂面的关系计算横侧向偏差角和纵向偏差角,既能保证精确性,又能保证合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大型运输机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问题,提出了采用自抗扰的控制方法来设计自动着陆控制系统的内环姿态控制律,以此为内环设计外环引导的PID控制律;提出采用关键点定义方式生成下滑道,用点和下滑道及其垂面的空间位置关系精确计算着陆引导指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某型飞机俯仰角和滚转角的动力学方程,依据其二阶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和自抗扰控制原理,设计俯仰角和滚转角的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给出参数b0的初始估计值计算公式,降低调参难度;给出系统扰动的估计表达式,可用于检测误差估计的准确性。所述参数b0的初始估计值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31
式中,θ为俯仰角,φ为滚转角,δe是升降舵,δa是副翼,r是偏航角速率,q是俯仰角速率,p是滚转角速率,ρ是大气密度,V是飞行速度,S是机翼面积,cA是翼平均几何弦长,b是机翼展长,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32
操纵力矩系数导数,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33
是副翼对滚转力矩的舵效,Ix是绕机体轴x轴的转动惯量,Iy是绕机体轴y轴的转动惯量,Iz是绕机体轴z轴的转动惯量,Ixz是绕机体xz平面的惯性积。b、fθ是俯仰角自抗扰控制器中参数b0和扰动的初值估计表达式,b、fφ是滚转角自抗扰控制器中参数b0和扰动的初值估计表达式。
步骤2:纵向控制上,以自抗扰俯仰姿态控制律为内环,采用经典PID方法设计外环的垂直速率控制律,该垂直速率控制律以期望垂直速度作为主控信号,近似保持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34
不变,作用效果要远比姿态控制器要好,甚至能补偿风和紊流的影响。在此将垂直速度控制律作为高度控制和下滑航迹跟踪控制的基础,用于保证飞机高度的平稳变化。
步骤3:以自抗扰滚转姿态控制为基础进行自动进场着陆的横侧向引导控制律设计。首先采用PID控制方式设计航向预选控制律,把飞机控制到相对于跑道航向的某一角度(一般为45°),控制飞机以这截获角飞向跑道中心线。当LOC接收机接收到的航向波束偏差信号μ小于某一阈值时,进行LOC截获,此后飞机需要以μ为主控信号,设计水平航迹的跟踪控制律。因此横侧向引导控制律包括LOC截获前的航向预选控制律和LOC截获后的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
步骤4:以垂直速率控制为基础进行自动进场着陆的纵向引导控制律设计。首先设计高度保持控制律和下滑轨迹跟踪控制律。在LOC截获之后,飞机采用高度控制模态保持一定高度沿着跑道中心线飞行,控制指令为期望平飞高度h(一般为500m);当GS接收机接收到的下滑波束偏差角度小于阈值时,进行GS下滑道截获,此时将高度控制律切换到下滑航迹跟踪律,控制指令为纵向偏差角μ。因此纵向引导控制律包括GS截获前的高度控制律和GS截获后的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
步骤5:下滑道生成,为方便用数学方式描述仪表着陆系统生成的下滑引导路径,采用关键定位点和平面的方式来定义下滑引导路径及其所在的垂面。在此定义新的坐标系:跑道坐标系,原点O取理想着陆点,x轴沿跑道中线指向跑道终点,y轴垂直x轴向右,z轴垂直xy平面向下。选取三个定位点P1,P2,P3,第一定位点P1选在理想着陆点,第二定位点P2取OX轴负半轴上一点,第三定位点P3取在P2点正上方,且P1P3和P1P2的夹角为期望下滑角(为一固定值)。
步骤6:将飞机实时位置转化到跑道坐标系,飞机的实时位置常用经纬高(L,λ,h)表示,而生成的下滑道是相对于跑道坐标系的,为方便描述飞机与下滑跑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要将其统一到同一个坐标系中,因此将飞机的经纬高(L,λ,h)转化到跑道坐标系的(x,y,z)。
步骤7:根据飞机与下滑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用空间解析几何的计算方法精确计算着陆引导参数:横侧向偏差角μ,纵向偏差角η,侧偏距ΔXTK和高度修正量ΔH。
为了保证着陆的精度要求,处理设计的控制律有较好的性能外,引导参数即输入的控制指令信号需要计算的很精确。所以本方法把数学里空间解析的方法用到这个场景中,可以保证计算的精确性。
具体地说,在引导参数计算结束之后,将μ与航向LOC截获的阈值(2°)进行比较,当μ值大于阈值时,飞机横侧向采用步骤3所述的航向预选控制律飞行,输入的控制信号为45°期望偏航角;当μ的值小于阈值时,飞机进行LOC截获,此时将航向预选控制律切换成步骤3所述的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将μ作为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控制信号。同样的,将η与下滑GS截获的阈值(0.2)°进行比较,当η大于阈值时,飞机纵向采用步骤4所述的高度保持控制律飞行,输入指令是期望高度(500m),当η小于阈值时,由高度保持控制律切换到步骤4所述的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此时η作为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控制信号。飞机在纵向和横侧向的引导控制律作用下产生舵面偏转指令,控制飞机不断去跟踪步骤5中生成的下滑轨迹,然后又将飞机输出的实时经纬高(L,λ,h)位置通过步骤6转化到地面坐标系(x,y,z),然后又根据飞机位置和下滑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步骤7精确计算引导指令横侧向偏差角μ,纵向偏差角η,又将其作为步骤3中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和步骤4中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信号,使整个过程形成闭环反馈。至此,完成了飞机进场着陆的整个引导控制。
本发明能有效的提高自动进场着陆的控制性能和提高着陆精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针对飞机进场着陆过程中容易受到大气扰动、地面效应等不利影响,采用自抗扰控制方法设计自动进场着陆的内环姿态控制律,能够利用自抗扰实时估计扰动并加以补偿,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性。整个引导控制系统采用经典PID与自抗扰方式相结合,实用又不显复杂。
(2)将仪表着陆系统ILS的引导路径通过关键点坐标定义方式进行数学抽象,利用空间解析的方式计算着陆引导指令横侧向偏差角和纵向偏差角,计算结果精确,指令信号为角度,符合实际过程。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实施例中俯仰姿态与滚转姿态的自抗扰控制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中垂直速度控制器结构图,以自抗扰俯仰姿态控制为内环的;
图3是实施例中飞机航向截获过程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飞机进场着陆横侧向控制结构图;
图5是实施例中飞机下滑道截获过程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飞机进场着陆纵向控制结构图;
图7是实施例中下滑道定义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中最后进近段引导指令计算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中自动进场着陆引导策略流程;
图10是具体算例中水平航迹示意图;
图11是具体算例中的垂直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具体算例中各参数变化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结合附图详细解释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附图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对本发明的限制。
第1步:根据俯仰角与滚转角的动力学方程设计二阶自抗扰控制律,其控制律结构图参照图1所示,自抗扰控制器包括跟踪微分器TD、扩张状态观测器ESO、非线性反馈NLSEF:
根据俯仰角和滚转角的二阶微分方程可得: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61
上式给出了参数b0初始估计值的计算公式和系统扰动估计的计算公式。θ为俯仰角,φ为滚转角,δe是升降舵,δa是副翼,r是偏航角速率,q是俯仰角速率,p是滚转角速率,ρ是大气密度,V是飞行速度,S是机翼面积,cA是翼平均几何弦长,b是机翼展长,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62
操纵力矩系数导数,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63
是副翼对滚转力矩的舵效,Ix是绕机体轴x轴的转动惯量,Iy是绕机体轴y轴的转动惯量,Iz是绕机体轴z轴的转动惯量,Ixz是绕机体xz平面的惯性积。,b、fθ是俯仰角自抗扰控制器中参数b0和扰动的初值估计表达式,b、fφ是滚转角自抗扰控制器中参数b0和扰动的初值估计表达式。
(1)跟踪微分器采用以下模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71
其中,r是速度因子,h是积分步长,h0表示略大于h的值,v1用于跟踪指令信号,v2用于得到指令信号的微分信号,fhan函数是最速综合控制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72
(2)扩张状态观测器采用以下模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73
其中的fal函数为: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74
其中,z1、z2、z3是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输出,z1用于估计系统的状态,在本发明中也就是俯仰角θ和滚转角φ的信号,z2用于估计状态微分信号,z3表示系统的总和扰动的估计值。e表示误差信号,δ、β01、β02、β03、b0表示扩张状态观测器参数。
(3)非线性误差反馈采用以下模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1
上式中,e1表示指令信号跟踪值与输出信号估计值的误差,e2表示误差e1的微分信号,δ、a1、a2是非线性函数fal函数的内部参数。
第2步:以自抗扰俯仰姿态控制律和滚转角姿态控制律为内环,设计外环的垂直速度控制器。垂直速度控制器作为航迹控制器要比姿态控制器要好,可以保持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2
近似不变,垂直速度控制器甚至能够补偿风和紊流的影响,此外可作为进场着陆引导控制的内环控制律。参考图2所示,垂直速率控制律计算得到俯仰角指令θc为: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3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4
其中,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5
为飞机的当前垂直速率,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6
为给定的垂直速率指令,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7
为垂直速率限制值,φ为滚转角,T1是垂直速率指令软化环节时间常数,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8
是垂直速率差比列信号,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9
是垂直速率差积分信号传动比,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10
是超前校正环节增益,T2、T3是超前校正环节时间常数;Kφθ(1-cosφ)将滚转角引到俯仰通道,可以补偿因飞机滚转引起的垂直速率变化。
第3步,以自抗扰滚转姿态控制律为内环控制律,设计外环的进场着陆横侧向的引导控制律,参考图3和图4,飞机在进场过程中,首先进行LOC航向截获判断,在LOC截获之前,横侧向以航向预选保持模态进场,主控信号为期望航向,使飞机航向与跑道中心线成某一角度(一般为45°)飞行;在进行航向截获之后,以水平航迹跟踪模态进场,利用航向道偏差生成横滚指令,引导飞机沿航向道飞行,因此横侧向进场着陆引导控制律可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811
上式中,LOCACQ是航向道截获判断,未截获之前为0,截获之后为1,当航向道偏差角|μ|小于某个给定角度时,判断截获航道;ψg是期望航向,ψ是跑道中心线航向,Kψ、KψI是航向预选控制的比例积分系数,Kμ、KμI是航向道截获后横侧向引导控制律的比例微分系数。
第4步,在第二步垂直速率控制器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飞机进场着陆的纵向引导控制律,参照图5和图6所示,飞机在未进行下滑道GS截获之前,纵向上保持高度控制模态进场,此时利用着陆轨迹的高度与飞机实时高度的差值生成垂直速率信号;当飞机截获下滑道GS之后,以下滑航迹跟踪模态进场,利用下滑道偏差角η信号生成垂直速率指令,其控制律结构如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91
上式中,GSACQ是下滑道截获判断标志,未截获之前为0,截获之后为1;η是下滑偏差角,当|η|小于所设定的阈值时,下滑道截获,此时GSACQ=1。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092
是由引导控制律解算生成的垂直速率信号,Hg是期望的航线高度,H是飞机的当前高度,KH、KHI是高度控制的比例积分系数;Kη、KηI是下滑引导控制律的比例积分系数,TTI是软化环节时间积分常数。
第5步,根据第三步和第四步中所设计的自动进场着陆控制律,在最后进近段,依赖的导引指令信号为横侧向偏差角μ和纵向偏差角η,μ、η计算的精确与否将影响着着陆的精度。而μ、η的计算依赖于下滑轨迹、下滑轨迹所在平面和飞机的实时位置,下滑轨迹是由下滑信标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经过调制产生的一条与水平面成固定夹角的虚拟信号,为了方便解算μ、η,本发明采用空间直角坐标的方式来定义此条下滑道,下滑道示意图参照图7所示,下滑道的确定需要三个要素:下滑道上的一点和由该点引出的矢量方向、下滑线所在平面,定义下滑线就是获取这三个要素的过程,以下将通过定义关键定位点来建立起下滑道。
(1)第一定位点:以跑道坐标系为基准,跑道坐标系原点为理想着陆点,x轴沿跑道中线指向跑道终点,y轴在水平面内与x轴垂直,以右手定则确定,z轴垂直xy平面指向下。选择第一定位点为理想着陆点,也就是跑道坐标系原点,故第一定位点在跑道坐标系中的坐标为P1(0,0,0)。
(2)第二定位点:考虑到着陆轨迹位于跑道中垂面且与跑道平面成一定夹角(一般为3°),因此第二定位点选择跑道坐标系OX轴负半轴上的任意一点即可满足要求,不失一般性,假设最后进近定位点FAF点距跑道起点的距离为I,则第二定位点可以定义为P2(-I,0,0)。
(3)第三定位点:该点定义在跑道中垂面上且保证其和第一定位点的连线与跑道平面的夹角为期望的下滑角,因此可以选择在最后进近定位点FAF上方一点,其坐标定义为P3(-I,0,-I·tanγ)。
(4)下滑道矢量:由第一、第三定位点可以得到下滑道矢量坐标为P1P3(-I,0,-I·tanγ)。
第6步:在第5步以理想着陆点为原点构建下滑道之后,最终目的要根据飞机的实时位置与下滑道及其平面的关系计算导引参数横侧向偏差角和纵向偏差角μ、η。但飞机的实时位置常通过经纬高给出,而下滑道是相对于跑道坐标系以空间直角坐标的形式给出,为了便于计算,需要将飞机的经纬高(L,λ,h)转化到跑道坐标系中,转化过程如下:
首先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将飞机的经纬高(L,λ,h)转化成(x,y,z),转化关系为: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01
其中,RL是物体与地心的距离,有RL=Re+h,Re是地球半径,e是地球扁率。
地心直角坐标系到地理坐标系的转化矩阵用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02
表示,即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03
若跑道坐标系与地理坐标间的夹角为a,则地理坐标系到跑道坐标系的转化矩阵为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04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05
若飞机当前的经纬高为(L,λ,h),转化到地心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x,y,h),跑道坐标系的原点经纬高为(L11,h1),转化到地心直角坐标系为X1(x1,y1,h1),则飞机在以跑道起点为原点的跑道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p为:
X2=X-X1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11
第7步:在第六步求解出飞机在跑道坐标系的空间直角坐标后,根据飞机位置与下滑道及其垂面的关系计算引导参数μ、η,计算示意图如图8所示。横侧向偏差角μ和纵向偏差角η的计算依赖于侧偏距ΔXTK和高度修正量ΔH,故应计算的参数有4个。
(1)侧偏距ΔXTK
侧偏距表征的是飞机与下滑道所在平面的距离,用于水平引导消除着陆横向误差。求解步骤如下:
①求出下滑道所在平面的法向量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12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13
其中,e1,e2,e3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14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15
②根据点到平面的距离计算侧偏距ΔXTK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16
(2)高度修正量ΔH
参照图8,高度修正量指的是飞机在下滑道所在平面投影点到下滑道的距离。在此引入P5参考点,定义P5是飞机质心P在下滑道所在垂面的投影点,在下滑道取一点P4使得P4P5⊥P1P3,此时P4P5即为飞机的高度修正量,且关系式P4P5⊥PP5和P1P3⊥PP4成立。
①求解飞机到下滑道的距离PP4
因为PP4⊥P1P3,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17
②根据直角三角形PP4P5关系求解ΔH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21
(3)纵向偏差角η
纵向偏差角η是由高度偏差和飞机距离理想着陆点的距离确定的角度,η的计算依赖于P5点的坐标。
飞机在下滑道所在垂面投影的P5的计算方法如下: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22
其中,A,B,C,D是平面方程的四个系数,平面一般方程为:
Ax+By+Cz+D=0
设平面法向量为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23
平面上一点坐标为(x1,y1,z1),根据点法式方程有: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24
这样就解算出了P5点坐标。根据P1和P5的坐标可以求两点之间的距离P1P5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25
纵向偏差角η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26
(4)横侧向偏差角μ
横侧向偏差角μ是由侧偏距和飞机距离理想着陆点的距离确定的角度。
Figure BDA0002320939620000127
在引导参数计算结束之后,将μ与航向LOC截获的阈值(2°)进行比较,当μ值大于阈值时,飞机横侧向采用航向预选控制律飞行,输入的控制信号为45°期望偏航角;当μ的值小于阈值时,飞机进行LOC截获,此时将航向预选控制律切换成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将μ作为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控制信号。同样的,将η与下滑GS截获的阈值(0.2)°进行比较,当η大于阈值时,飞机纵向采用高度保持控制律飞行,输入指令是期望高度(500m),当η小于阈值时,由高度保持控制律切换到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此时η作为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控制信号。飞机在纵向和横侧向的引导控制律作用下产生舵面偏转指令,控制飞机不断去跟踪步骤5中生成的下滑轨迹。然后又将飞机输出的实时经纬高(L,λ,h)位置通过步骤6转化到地面坐标系(x,y,z),又根据飞机位置和下滑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步骤7精确计算引导指令横侧向偏差角μ,纵向偏差角η,又将其作为控制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和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信号,使整个过程形成闭环反馈。至此,完成了飞机进场着陆的整个引导控制。
上述7步详细说明了自动进场着陆的基本控律设计方法、引导控制律设计方法和引导参数的计算方法。参照图9的自动进场着陆引导策略流程图,过程如下:
首先获取飞机位置(经纬高)、航向、速度、跑道方位、LOC位置,GS位置、FAF点位置等信息。
采用关键定位点方式定义下滑道,计算飞机在跑道坐标系中的坐标。
纵向上按照高度保持模态引导飞机进场,计算飞机当前相对于当前着陆跑道的航道偏差角。
进入循环判断,根据航道偏差角判断飞机是否截获LOC;如果没有截获航道,则飞机按照航向预选模态进场;若已经截获航道,则飞机按照水平航迹引导方式进场;截获LOC后,计算飞机当前相对于下滑道偏差角。
进入循环判断,根据下滑道偏差角判断飞机是否截获GS,如果截获GS,飞机按照下滑航迹跟踪模态进场,若没有,则按照高度保持模态进场。
截获GS后,判断飞机是否接地,若接地,则引导停止,若没有接地,按下滑航迹跟踪控制进场。
仿真算例:
条件设置:飞机的初始位置经纬高坐标为:(109.5367°,29.7458°,500m),初始航迹方位角为45度;理想着陆点的经纬高坐标为(110°,30.1492°,0m),跑道的航迹方位角为0度。飞机进场速度为80m/s。
根据步骤5,以理想着陆点为跑道坐标系坐标原点,定义下滑道关键定位点在跑道坐标系中的坐标P1、P2、P3,其中P1为(0,0,0),P2为(-9540.6,0,0),P3为(-9540.6,0,500),单位为m。
根据步骤6,将初始飞机的经纬高转化到跑道坐标系,转化后的坐标为(-60000,-20000,500)m.
根据飞机在跑道坐标系中的坐标和下滑道的位置关系,采用步骤7计算引导指令横侧向偏差角μ,纵向偏差角η,在初始位置时计算出来的横侧向偏差角μ为18.4363°,纵向偏差角η为-2.5225°。此时在横侧向上,横侧向偏差角μ大于航向LOC截获阈值(2°),飞机以航向保持控制律进场,输入信号为45度偏航角;当μ小于阈值时,切换成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输入控制信号是横侧向偏差角μ。在纵向上,初始纵向偏差角η大于下滑GS截获阈值(0.2°),飞机采用高度保持控制律进场,输入控制信号是期望高度(500m),当小于截获阈值时,切换成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进场,输入信号是纵向偏差角η。
由于整个过程是循环迭代的过程,因此通过仿真曲线来表示控制的效果,飞机整个进场着陆过程用时835s,为清楚的看出下滑轨迹控制效果,纵向剖面仅画出660s到835s时的曲线,而横侧向的曲线包含整个仿真过程。仿真曲线如下所示:
由图10的曲线可以看出,在横侧向上,飞机一开始保持45度的航迹方位角进场,即与跑道中心线的夹角为45度,当横侧向偏差角小于2度后,切换成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以横侧向偏差角μ为控制信号,控制飞机对准跑道中心线,由图12的横侧向偏差角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400s后,横侧向偏差角为0,说明此时飞机与跑道中心线重合,处于水平航迹上,而且航迹方位角从45度变化成0度,说明飞机方向最终与跑道方向一致。由图11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看出,在纵向上飞机一开始以高度保持控制律进场,输入信号为期望高度500m,飞机能精确的稳定在500m高度上,此后纵向偏差角逐渐减小,当纵向偏差角η小于0.2度时,进行下滑GS截获,控制律切换到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以纵向偏差角η为输入控制信号,控制飞机跟踪下滑轨迹。由图12的纵向偏差角曲线看出,在740秒之后,η的值稳定在0度,说明飞机实际轨迹与下滑道重合,实现了飞机精确着陆。

Claims (1)

1.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飞机俯仰角和滚转角的动力学方程,依据其二阶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和自抗扰控制原理,设计俯仰角和滚转角的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给出参数b0的初始估计值计算公式,降低调参难度;给出系统扰动的估计表达式,用于检测误差估计的准确性;
所述参数b0的初始估计值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11
式中,θ为俯仰角,φ为滚转角,δe是升降舵偏角,δa是副翼偏角,r是偏航角速率,q是俯仰角速率,p是滚转角速率,ρ是大气密度,V是飞行速度,S是机翼面积,cA是翼平均几何弦长,b是机翼展长,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12
操纵力矩系数导数,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13
是副翼对滚转力矩的舵效,Ix是绕机体轴x轴的转动惯量,Iy是绕机体轴y轴的转动惯量,Iz是绕机体轴z轴的转动惯量,Ixz是绕机体xz平面的惯性积;b、fθ是俯仰角自抗扰控制器中参数b0和扰动的初值估计表达式,b、fφ是滚转角自抗扰控制器中参数b0和扰动的初值估计表达式;
步骤2:纵向控制上,以自抗扰俯仰姿态控制律为内环,采用经典PID方法设计外环的垂直速率控制律,该垂直速率控制律以期望垂直速度作为主控信号,将垂直速度控制律作为高度控制和下滑航迹跟踪控制的基础;
所述垂直速度控制律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1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2
其中,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3
为飞机的当前垂直速率,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4
为给定的垂直速率指令,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5
为垂直速率限制值,φ为滚转角,T1是垂直速率指令软化环节时间常数,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7
是垂直速率差比列信号,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9
是垂直速率差积分信号传动比,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8
是超前校正环节增益,T2、T3是超前校正环节时间常数;Kφθ(1-cosφ)将滚转角引到俯仰通道,可以补偿因飞机滚转引起的垂直速率变化;
步骤3:以自抗扰滚转姿态控制为基础进行自动进场着陆的横侧向引导控制律设计:首先采用PID控制方式设计航向预选控制律,把飞机控制到相对于跑道航向的某一角度,控制飞机以这截获角飞向跑道中心线;当LOC接收机接收到的横侧向偏差角μ,小于某一阈值时,进行LOC截获,此后飞机需要以横侧向偏差角μ为主控信号,设计水平航迹的跟踪控制律;因此横侧向引导控制律包括LOC截获前的航向预选控制律和LOC截获后的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
所述横侧向引导控制律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26
上式中,LOCACQ是航向道截获判断,未截获之前为0,截获之后为1,当航向道偏差角|μ|小于某个给定角度时,判断截获航道;ψg是期望航向,ψ是跑道中心线航向,Kψ、KψI是航向预选控制的比例积分系数,Kμ、KμI是航向道截获后横侧向引导控制律的比例微分系数;
步骤4:以垂直速率控制为基础进行自动进场着陆的纵向引导控制律设计:首先设计高度保持控制律和下滑轨迹跟踪控制律,在LOC截获之后,飞机采用高度控制模态保持一定高度沿着跑道中心线飞行,控制指令为期望平飞高度h;当GS接收机接收到的下滑波束偏差角度小于阈值时,进行GS下滑道截获,此时将高度控制律切换到下滑航迹跟踪律,控制指令为纵向偏差角η;因此纵向引导控制律包括GS截获前的高度保持控制律和GS截获后的下滑轨迹跟踪控制律;
所述纵向引导控制律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31
式中,GSACQ是下滑道截获判断标志,未截获之前为0,截获之后为1;η是纵向偏差角,当|η|小于所设定的阈值时,下滑道截获,此时GSACQ=1;
Figure FDA0003854267150000032
是由引导控制律解算生成的垂直速率信号,Hg是期望的航线高度,H是飞机的当前高度,KH、KHI是高度控制的比例积分系数;Kη、KηI是下滑引导控制律的比例积分系数,TTI是软化环节时间积分常数;
步骤5:下滑道生成,用数学方式描述仪表着陆系统生成的下滑引导路径,采用关键定位点和平面的方式来定义下滑引导路径及其所在的垂面;定义新的坐标系:跑道坐标系,原点O取理想着陆点,x轴沿跑道中线指向跑道终点,y轴垂直x轴向右,z轴垂直xy平面向下;选取三个定位点P1,P2,P3,第一定位点P1选在理想着陆点,第二定位点P2取OX轴负半轴上一点,第三定位点P3取在P2点正上方,且P1P3和P1P2的夹角为期望下滑角,其为一固定值;
步骤6:将飞机的经纬高(L,λ,h)转化到跑道坐标系的(x,y,z);
步骤7:根据飞机与下滑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用空间解析几何的计算方法精确计算着陆引导参数:横侧向偏差角μ,纵向偏差角η,侧偏距ΔXTK和高度修正量ΔH;
在引导参数计算结束之后,将横侧向偏差角μ与航向LOC截获的阈值2°进行比较,当横侧向偏差角μ值大于阈值时,飞机横侧向采用步骤3所述的航向预选控制律飞行,输入的控制信号为45°期望偏航角;当横侧向偏差角μ的值小于阈值时,飞机进行LOC截获,此时将航向预选控制律切换成步骤3所述的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将横侧向偏差角μ作为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控制信号;同样的,将纵向偏差角η与下滑GS截获的阈值0.2°进行比较,当纵向偏差角η大于阈值时,飞机纵向采用步骤4所述的高度保持控制律飞行,输入指令是期望高度,当纵向偏差角η小于阈值时,由高度保持控制律切换到步骤4所述的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此时纵向偏差角η作为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控制信号;飞机在纵向和横侧向的引导控制律作用下产生舵面偏转指令,控制飞机不断去跟踪步骤5中生成的下滑轨迹,然后又将飞机输出的实时经纬高(L,λ,h)位置通过步骤6转化到地面坐标系(x,y,z),然后又根据飞机位置和下滑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步骤7精确计算引导指令横侧向偏差角μ,纵向偏差角η,又将其作为步骤3中水平航迹跟踪控制律和步骤4中下滑航迹跟踪控制律的输入信号,使整个过程形成闭环反馈;
至此,完成了飞机进场着陆的整个引导控制。
CN201911300311.9A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1038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0311.9A CN111103890B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0311.9A CN111103890B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3890A CN111103890A (zh) 2020-05-05
CN111103890B true CN111103890B (zh) 2022-11-11

Family

ID=70422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00311.9A Active CN111103890B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038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4870B (zh) * 2020-08-19 2022-09-06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应用于滑翔制导炮弹的鲁棒姿态自动驾驶方法
CN114077259A (zh) * 2020-08-21 2022-02-22 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太阳能无人机无动力下滑控制方法
CN112034858B (zh) * 2020-09-14 2022-04-2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融合弱观测高阶输出数据的无模型自适应艏向控制方法
CN112327922B (zh) * 2020-11-18 2022-04-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翼无人机自主起降综合控制方法
CN112883541B (zh) * 2021-01-11 2022-12-02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空间几何关系的fls偏差计算方法
CN113093776B (zh) * 2021-03-04 2024-02-02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一种航天器的离轨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3093769A (zh) * 2021-03-29 2021-07-09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针对固定翼无人机栖落的自抗扰控制方法
CN113269100B (zh) * 2021-05-27 2024-03-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视觉的飞机海上平台着陆飞行视景仿真系统及方法
CN113759965A (zh) * 2021-08-20 2021-12-0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基于自动飞行驾驶系统的自动近地背航迹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14063646A (zh) * 2021-11-16 2022-02-18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飞行器控制方法、装置、飞行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89637B (zh) * 2022-01-20 2022-04-12 伸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多模态鲁棒自抗扰运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779826B (zh) * 2022-06-20 2022-09-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非零滚转角的轴对称飞行器侧向控制方法
CN117270402B (zh) * 2023-11-09 2024-01-2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极端风场的无人机复合抗扰航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17289722A (zh) * 2023-11-24 2023-12-26 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一种考虑初始航向的定向打击航路规划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05236A (en) * 1972-02-28 1975-09-10 Sperry Rand Corp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flight of a vertical or short take- off and landing craft
CN102393641A (zh) * 2011-10-21 2012-03-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甲板运动补偿的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控制方法
CN102666280A (zh) * 2009-11-03 2012-09-12 湾流航空公司 低能见度着陆系统和方法
CN104656661A (zh) * 2015-01-23 2015-05-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公务机下降着陆控制方法
CN105259913A (zh) * 2015-08-11 2016-01-2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确定飞行器自动着陆引导指令的方法及装置
CN106586026A (zh) * 2016-12-06 2017-04-2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飞机相对跑道侧向偏差速率的测量方法
CN107036601A (zh) * 2015-11-27 2017-08-11 泰勒斯公司 用于计算和表示飞行器在飞行中的轨迹偏差的方法
CN110531777A (zh) * 2019-08-13 2019-12-03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四旋翼飞行器姿态控制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84021B1 (fr) * 2005-04-04 2007-05-11 Airbus France Sas Procede et dispositif d'aide au pilotage d'un aeronef lors d'une phase d'approch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05236A (en) * 1972-02-28 1975-09-10 Sperry Rand Corp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flight of a vertical or short take- off and landing craft
CN102666280A (zh) * 2009-11-03 2012-09-12 湾流航空公司 低能见度着陆系统和方法
CN102393641A (zh) * 2011-10-21 2012-03-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甲板运动补偿的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控制方法
CN104656661A (zh) * 2015-01-23 2015-05-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公务机下降着陆控制方法
CN105259913A (zh) * 2015-08-11 2016-01-2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确定飞行器自动着陆引导指令的方法及装置
CN107036601A (zh) * 2015-11-27 2017-08-11 泰勒斯公司 用于计算和表示飞行器在飞行中的轨迹偏差的方法
CN106586026A (zh) * 2016-12-06 2017-04-2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飞机相对跑道侧向偏差速率的测量方法
CN110531777A (zh) * 2019-08-13 2019-12-03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四旋翼飞行器姿态控制方法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utomatic carrier landing system based o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with a novel parameters optimizer;Yu yue,et al.;《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1031;第69卷;全文 *
基于4D航迹的飞机连续下降运行飞行引导技术;李广文 等;《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0331;第48卷(第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3890A (zh) 2020-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3890B (zh) 一种高精度强鲁棒的进场着陆引导控制方法
CN106020236B (zh) 一种自适应引导长度的无人机航迹跟踪方法
Iscold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and-launched small UAV for ground reconnaissance
Zhen et al. Adaptive super-twisting control for automatic carrier landing of aircraft
CN108536020A (zh)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CN106444822B (zh) 一种基于空间矢量场制导的平流层飞艇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9085849A (zh) 一种舰载无人机定点着陆的自主控制方法
WO2007018572A9 (en) Flight system with three feedback control loops
CN105573340B (zh)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抗侧风的飞行控制方法
CN108153323B (zh) 一种高空无人飞行器高精度再入制导方法
CN109240335A (zh) 一种空天飞行器进场着陆制导方法
Liang et al.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attitude control for a bird-like flapping wing micro air vehicle during automatic landing
CN112198885A (zh) 一种满足机动平台自主降落需求的无人机控制方法
Smit Autonomous landing of a fixed-w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sing differential GPS
Krashanitsa et al. Aerodynamics and controls design for autonomous micro air vehicles
Lin et al. Standoff tracking of a ground target based on coordinated turning guidance law
Stastny et al. On flying backwards: Preventing run-away of small, low-speed, fixed-wing UAVs in strong winds
Sedlmair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UAV control laws-3D spline-path-following and easy-handling remote control
Yomchinda et al. Autonomous control and path planning for autorotation of unmanned helicopters
Liu et al. Coordinated landing control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afwat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Nonlinear Guidance Law for Small UAV
Chen et al. The guidance and control of small net-recovery UAV
Brezoescu Small lightweight aircraft navig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wind
CN111651860A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段的预测校正鲁棒制导方法
Jixing et al. Coordinated-turn control law design of aircraft based on optimal track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