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9748A -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9748A
CN111099748A CN201911414432.6A CN201911414432A CN111099748A CN 111099748 A CN111099748 A CN 111099748A CN 201911414432 A CN201911414432 A CN 201911414432A CN 111099748 A CN111099748 A CN 111099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body
water
biological
speg
aqu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144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9748B (zh
Inventor
方银娥
练文标
肖海水
刘永峰
陈宗良
潘远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144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997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99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9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9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97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底质改良:对水体底质进行免清淤、原位消减;S2、构建梯级水生植物:通过优选植物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S3、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投放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S4、铺设富氧网:水体表面铺设石墨烯富氧网,以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以构建富氧清水型水体。本发明将微生物、水生植物与水生动物共生体系发挥协同作用,形成完整的水体净化强化系统,实现小微水体的“长治久清”,即明显改善水质质量,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有利于水体生态的建立与恢复。

Description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本发明涉及水体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快速发展,很多城镇和农村的小微水体景观及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污水直排、管网渗漏、面源污染、内源污染等均是小微水体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小微水体基本上无干净水源补给,水体流动性差,大多呈现“死水”,水质情况恶劣,颜色发黑,气味发臭,高温时期蓝藻爆发严重。
现有实施的技术实例中,小微水体治理大多采用工程清淤的方式来实现内源污染的转移,一方面清淤工程工作量大,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黑臭污泥感官体验差,另一方面污泥去向也是一大难题,在截污不完全的情况下也不能彻底解决水体发黑发臭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底质改良:对水体底质进行免清淤、原位消减,以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
S2、构建梯级水生植物:通过优选植物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以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以及降解氮、磷污染;
S3、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投放水生动物,并跟踪检测,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和调整水生动物的种群与数量,并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以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S4、铺设富氧网:水体表面铺设石墨烯富氧网,以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以构建富氧清水型水体。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底质改良包括物化改良和生物改良。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物化改良步骤之前还包括进行第一次生态调水的步骤,以及所述物化改良步骤之后、生物改良步骤之前还包括进行第二次生态调水的步骤。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物化改良具体步骤如下:采用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铺撒于底质上层5~10cm厚。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由硅藻土、粗砂、高钙粉煤灰以及斜发沸石粉按质量比(0.5~0.8):(1.5~2.5):(1~1.5):(0.5~0.8)混合搅拌组成。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生物改良具体步骤如下:向水体中投撒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菌种包括生物芽孢、硝化菌、反硝化菌、生物酶及其他活性氧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优选植物包括水生植物和生态浮岛;所述水生植物覆盖率为40~60%;所述生态浮岛至少布设于增量污水入水区域,覆盖率为1~3%。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浮岛上部种植挺水植物,浮岛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水生动物至少包括滤食性鱼类。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石墨烯富氧网通过挂网方式平铺于水体表面,覆盖率10~30%,所述石墨烯富氧网上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所述石墨烯富氧网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系统,其用于实现如上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微生物、水生植物与水生动物共生体系发挥协同作用,形成完整的水体净化强化系统,实现小微水体的“长治久清”,即明显改善水质质量,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有利于水体生态的建立与恢复;本修复方法注重自然生态,提高生态安全性,有利水体环境生态建设。
(2)本发明采用免清淤、原位消减技术进行底质改良,预防或消灭蓝藻并为水下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3)本发明构建的水生植物群落和多功能生态浮岛,提供生物栖息场所,降解氮、磷污染。通过生态操纵形成生态食物链,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4)本发明采用无动力、免维护的石墨烯富氧网技术,具有运行能耗低,维护方便等特点。
(5)本发明允许有少量增量污水进入,周边截污不彻底的情况下可消纳一定的污染,同时可实现对蓝藻的有效抑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中生态浮岛立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石墨烯富氧网立面图。
图中:1 水生植物;2 生态浮床承托结构;3 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4 固体配重;5 富氧网;6 承托浮球;7 尼龙绳;8 水体驳岸;9 水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所描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底质改良(S):对水体底质进行免清淤、原位消减,以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
所述底质改良前进行第一次生态调水,主要通过排水降低水位,满足80~90%塘面干塘晒塘要求,再通过物化和生物改良组合工艺,免清淤进行原位消减,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为水下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所述的物化改良主要是采用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该填料主要由(0.5~0.8):(1.5~2.5):(1~1.5):(0.5~0.8)(质量比)的硅藻土、粗砂和高钙粉煤灰以及斜发沸石粉组成,混合搅拌后铺撒于底质上层5~10cm,具体地可根据水体中不同区域的底质情况,按区域分别调整填料的铺装厚度,底质超过30cm厚的区域取上限范围;物化改良完成后晒塘约20~30天再进行第二次生态调水,此次生态调水当平均水深满足水草种植要求后再进行生物改良,所述平均水深约0.5~1.0m,再向水体中投撒生物制剂进行生物改良,所述生物制剂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生物芽孢、硝化菌、反硝化菌、生物酶及其他活性氧等,具体地可根据实时检测水质中的化学需氧量、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浮游生物等指标调整菌种和投撒剂量。
S2、构建梯级水生植物(P):通过优选植物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以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以及降解氮、磷污染。
所述优选植物和梯级构建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的种植和生态浮岛的安装,所述水生植物以沉水、浮叶植物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区分种类布设,分区防止竞争性优生水草繁殖更快影响其他水草繁殖(如混种轮叶黑藻和苦草,如不分区,优势水草轮叶黑藻纵横向繁殖速度更快,空间更广将导致下层水域中苦草逐步萎缩和死亡),分种类主要通过植物优选多品种增强整个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整体水生植物覆盖率(覆盖面积占水域面积的比例)约为40~60%;所述生态浮岛重点布设于增量污水入水区域,以入水点为中心考虑扇形布设,覆盖率约为1~3%,浮岛上部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消纳污染的同时美化景观,浮岛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
其中,所述生态浮岛结构如图2所示,其包括设在水体表面的生态浮床承托结构2、设在在所述承托结构2上面的水生植物、配在所述承托结构2下面的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及挂在所述立体填料束尾部的固体配重。
S3、构建立体生态系统(E):水生植物构建完成15~20天后进行第三次生态调水,通过补水上调约0.3~0.5m后投放水生动物,并跟踪检测,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和调整水生动物的种群与数量,并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以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所述的水生动物以滤食性鱼类为主,如鳙鱼、鲢鱼等。
S4、铺设富氧网(G):进行第四次生态调水至常水位后,水体表面铺设石墨烯富氧网,以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以构建富氧清水型水体。
进行第四次生态调水,将水位调为常水位后,安装无动力、免维护的石墨烯富氧网。所述石墨烯富氧网通过挂网方式平铺于水体表面,覆盖率约为10~30%,石墨烯富氧网上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石墨烯富氧网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
其中,图3示出了所述石墨烯富氧网的铺设示意图,具体地,尼龙绳7固定在水体驳岸8,若干承托浮球6固定在尼龙绳7上,石墨烯富氧网通过固定在至少3个或4个承托浮球6上以铺设在水体水面9之上。
上述水体主要为城镇和农村中的鱼塘、风水塘、小湖泊、小山塘、边沟边渠等。具体治理修复时,允许有少量增量污水进入,高温季节易爆发蓝藻发生水华。
上述的各步骤均进行全过程检测,所述检测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多样性检测。所述物理检测包括水位、pH、透明度、气味等指标;所述化学检测包括检测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溶解氧等;所述生物多样性检测包括检测水体中浮游藻类、底栖动物、鱼类及生物多样性指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系统,其用于实现上述的水体治理修复方法。
具体地,所述水体的治理修复系统包括:
调水系统,用于根据需要对水体进行生态调水;
检测系统,用于对治理全过程进行检测,检测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多样性检测;
底质改良单元(S),用于对水体底质进行免清淤、原位消减,以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
植物梯级构建单元(P),用于通过优选植物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以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以及降解氮、磷污染;
立体生态系统构建单元(E),用于投放水生动物,并跟踪检测,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和调整水生动物的种群与数量,并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以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富氧网构建单元(G),用于在水体表面铺设石墨烯富氧网,以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以构建富氧清水型水体。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施工方法为本技术领域常用施工方法。
实施例1
项目水体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某城中村景观塘,水体面积约为6000m2,最大水深约3m,水位常年无较大变化,四周为居民聚集区,有少量餐饮配套商务。景观塘为浆砌石护岸,常年发黑发臭,治理前水质浑浊、藻类严重爆发,水面泛起一层油膜,漂浮着大量的落叶和杂物,完全丧失景观和生态功能。污染来源主要为附近部分截污不彻底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见表1),各项指标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水标准,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景观塘水体为重度黑臭。
表1 景观塘治理前水质
检测项目 化学需氧量 透明度 溶解氧 氨氮 总磷
单位 mg/L cm mg/L mg/L mg/L
检测结果 89 17.9 0.9 32.6 5.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标准 ≤40 ≥ 2 ≤2 ≤0.4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重度黑臭标准 <10* <0.2 >15
本实施例以生态链的治理修复方式将景观塘污染物实现逐步迁移且实现水体自净的生态环境,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底质改良:第一次生态调水后,采用免清淤、原位消减技术进行底质改良,以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为水下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具体地,所述底质改良包括以下步骤:
S111、第一次生态调水,主要通过排水降低水体,满足约80%塘面干塘晒塘要求后;
S112、进行物化改良:采用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该填料由0.5:1.5:1:0.5(质量比)的硅藻土、粗砂和高钙粉煤灰以及斜发沸石粉组成,混合搅拌后铺撒于底质上层5~10cm,根据塘中不同区域的底质情况,按区域分别调整填料的铺装厚度,底质超过30cm厚的区域取上限范围(即铺撒10cm厚);
S113、第二次生态调水后,达到平均水深满足水草种植要求即可,所述平均水深约1.0m;
S114、进行生物改良:向水体中投撒生物制剂至透明度≥0.5m,且维持3天以上,所述生物制剂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生物芽孢、硝化菌、反硝化菌、生物酶及其他活性氧等,投撒量为1kg/亩为宜,具体地可根据实时检测水质中的化学需氧量、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浮游生物等指标调整菌种和投撒剂量。
S12、构建梯级水生植物:通过植物优选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提供生物栖息场所,降解氮、磷污染。
所述植物包括水生植物和生态浮岛,所述水生植物以沉水、浮叶植物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区分种类布设,分区防止竞争性优生水草繁殖更快影响其他水草繁殖,分种类主要通过植物优选多品种增强整个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整体水生植物覆盖率约为40%,其中沉水植物近岸区5m范围内种植苦草,近岸区5~10m范围内种植轮叶黑藻,浮水植物中的狐尾藻布设在大塘角落;所述生态浮岛重点布设于增量污水入水区域,以入水点为中心考虑扇形布设,覆盖率约为3%,浮岛上部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消纳污染的同时美化景观,浮岛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其后进行第三次生态调水。
S13、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水生植物构建完成15天后第三次生态调水,通过补水上调约0.3m后,投放水生动物,并跟踪检测,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和调整水生动物的种群与数量,并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恢复水体自净功能。其中,所述的水生动物以滤食性鱼类为主,如鳙鱼、鲢鱼等,养殖密度约150 尾/亩。
S14、铺设富氧网:进行第四次生态调水,将水位调为常水位后,安装无动力、免维护的石墨烯富氧网。
具体地,所述石墨烯富氧网通过挂网方式平铺于水体表面,覆盖率约为20%,石墨烯富氧网上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富氧网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
项目实施例采用全过程检测,所述检测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多样性检测。所述物理检测包括水位、pH、透明度、气味等指标;所述化学检测包括检测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溶解氧等;所述生物多样性检测包括检测水体中浮游藻类、底栖动物、鱼类及生物多样性指数。
系统初步构建完成后,景观塘水质监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景观塘治理后水质(六个月后)
项目 化学需氧量 透明度 溶解氧 氨氮 总磷
单位 mg/L cm mg/L mg/L mg/L
检测结果 29.9 >100 2.8 2.52 0.33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以生态链的治理修复方式将景观塘污染物实现逐步迁移且实现水体自净的生态环境,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1、底质改良:第一次生态调水后,采用免清淤、原位消减技术进行底质改良,以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为水下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具体地,所述底质改良包括以下步骤:
S211、第一次生态调水,主要通过排水降低水体,满足约85%塘面干塘晒塘要求后;
S212、进行物化改良:采用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该填料由0.8:2:1.2:0.6(质量比)的硅藻土、粗砂和高钙粉煤灰以及斜发沸石粉组成,混合搅拌后铺撒于底质上层5~10cm,根据塘中不同区域的底质情况,按区域分别调整填料的铺装厚度,底质超过30cm厚的区域取上限范围(即铺撒10cm厚);
S213、第二次生态调水后,达到平均水深满足水草种植要求即可,所述平均水深约0.8m;
S214、进行生物改良:向水体中投撒生物制剂至透明度≥0.5m,且维持3天以上,所述生物制剂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生物芽孢、硝化菌、反硝化菌、生物酶及其他活性氧等,投撒量约2kg/亩,具体地可根据实时检测水质中的化学需氧量、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浮游生物等指标调整菌种和投撒剂量。
S22、构建梯级水生植物:通过植物优选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提供生物栖息场所,降解氮、磷污染。
所述植物包括水生植物和生态浮岛,所述水生植物以沉水、浮叶植物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区分种类布设,分区防止竞争性优生水草繁殖更快影响其他水草繁殖,分种类主要通过植物优选多品种增强整个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整体水生植物覆盖率约为50%,其中沉水植物近岸区5m范围内种植苦草,近岸区5~10m范围内种植轮叶黑藻,浮水植物中的狐尾藻布设在大塘角落;所述生态浮岛重点布设于增量污水入水区域,以入水点为中心考虑扇形布设,覆盖率约为2%,浮岛上部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消纳污染的同时美化景观,浮岛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其后进行第三次生态调水。
S23、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水生植物构建完成18天后第三次生态调水,通过补水上调约0.4m后,投放水生动物,并跟踪检测,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和调整水生动物的种群与数量,并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恢复水体自净功能。其中,所述的水生动物以滤食性鱼类为主,如鳙鱼、鲢鱼等,养殖密度约200 尾/亩。
S24、铺设富氧网:进行第四次生态调水,将水位调为常水位后,安装无动力、免维护的石墨烯富氧网。
具体地,所述石墨烯富氧网通过挂网方式平铺于水体表面,覆盖率约为30%,石墨烯富氧网上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富氧网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以生态链的治理修复方式将景观塘污染物实现逐步迁移且实现水体自净的生态环境,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1、底质改良:第一次生态调水后,采用免清淤、原位消减技术进行底质改良,以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为水下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具体地,所述底质改良包括以下步骤:
S311、第一次生态调水,主要通过排水降低水体,满足90%塘面干塘晒塘要求后;
S312、进行物化改良:采用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该填料由0.7:2.5:1.5:0.8(质量比)的硅藻土、粗砂和高钙粉煤灰以及斜发沸石粉组成,混合搅拌后铺撒于底质上层5~10cm,根据塘中不同区域的底质情况,按区域分别调整填料的铺装厚度,底质超过30cm厚的区域取上限范围(即铺撒10cm厚);
S313、第二次生态调水后,达到平均水深满足水草种植要求即可,所述平均水深约0.5m;
S314、进行生物改良:向水体中投撒生物制剂至透明度≥0.5m,且维持3天以上,所述生物制剂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生物芽孢、硝化菌、反硝化菌、生物酶及其他活性氧等,投撒量约3kg/亩,具体地可根据实时检测水质中的化学需氧量、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浮游生物等指标调整菌种和投撒剂量。
S32、构建梯级水生植物:通过植物优选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提供生物栖息场所,降解氮、磷污染。
所述植物包括水生植物和生态浮岛,所述水生植物以沉水、浮叶植物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区分种类布设,分区防止竞争性优生水草繁殖更快影响其他水草繁殖,分种类主要通过植物优选多品种增强整个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整体水生植物覆盖率约为60%,其中沉水植物近岸区5m范围内种植苦草,近岸区5~10m范围内种植轮叶黑藻,浮水植物中的狐尾藻布设在大塘角落;所述生态浮岛重点布设于增量污水入水区域,以入水点为中心考虑扇形布设,覆盖率约为1%,浮岛上部主要种植挺水植物,消纳污染的同时美化景观,浮岛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其后进行第三次生态调水。
S33、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水生植物构建完成20天后第三次生态调水,通过补水上调约0.5m后,投放水生动物,并跟踪检测,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和调整水生动物的种群与数量,并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恢复水体自净功能。其中,所述的水生动物以滤食性鱼类为主,如鳙鱼、鲢鱼等,养殖密度约250 尾/亩。
S34、铺设富氧网:进行第四次生态调水,将水位调为常水位后,安装无动力、免维护的石墨烯富氧网。
具体地,所述石墨烯富氧网通过挂网方式平铺于水体表面,覆盖率约为10%,石墨烯富氧网上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富氧网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
对比例1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去掉步骤S114(即未进行生化改良)。
相比实施例1,对比例1在高温时节蓝藻易爆发,水体透明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后期种植的水生植物成活率;所述的石墨烯网附有大量藻类不利于增氧,不能有效改善水质。
对比例2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去掉步骤S112(即未进行物化改良)。
相比实施例1,对比例2底质释放污染物,高温或雨季期间大塘水质存在一定程度上返混现象,同时在高温时节蓝藻易爆发,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从而降低后期种植的水生植物成活率;所述的石墨烯网附有大量藻类不利于增氧,不能有效改善水质。
对比例3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去掉步骤S14(未铺设富氧网)。
相比实施例1,对比例3水质会一定程度上改善,但污染物降解速率较实施例1低,水质改善速度相对实施例1较慢,生态构建周期延长,不适合对工期要求较短的项目。
对比例4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12中的植物不包括生态浮岛。
相比实施例1,对比例4中对增量污水的抗冲击能力较弱,水质会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改善速度相对实施例1较慢,同时景观效果没有实施例1好。
综上,本发明将微生物、水生植物与水生动物共生体系发挥协同作用,形成完整的水体净化强化系统,实现小微水体的“长治久清”,即明显改善水质质量,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有利于水体生态的建立与恢复;本修复方法注重自然生态,提高生态安全性,有利水体环境生态建设。本发明还允许有少量增量污水进入,周边截污不彻底的情况下可消纳一定的污染,同时可实现对蓝藻的有效抑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底质改良:对水体底质进行免清淤、原位消减,以消灭水体中蓝藻或预防蓝藻爆发;
S2、构建梯级水生植物:通过优选植物和梯级构建,形成水生植物群落,以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以及降解氮、磷污染;
S3、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投放水生动物,并跟踪检测,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和调整水生动物的种群与数量,并与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全生态食物链,以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S4、铺设富氧网:水体表面铺设石墨烯富氧网,以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以构建富氧清水型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质改良包括物化改良和生物改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化改良步骤之前还包括进行第一次生态调水的步骤,所述物化改良步骤之后、生物改良步骤之前还包括进行第二次生态调水的步骤,所述S2步骤之后、步骤S3之前还包括进行第三次生态调水的步骤,所述S3步骤之后、步骤S4之前还包括进行第四次生态调水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化改良具体步骤如下:采用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铺撒于底质上层5~10cm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钙类复合型组合填料由硅藻土、粗砂、高钙粉煤灰以及斜发沸石粉按质量比(0.5~0.8):(1.5~2.5):(1~1.5):(0.5~0.8)混合搅拌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改良具体步骤如下:向水体中投撒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菌种包括生物芽孢、硝化菌、反硝化菌、生物酶及其他活性氧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选植物包括水生植物和生态浮岛;所述水生植物覆盖率为40~60%;所述生态浮岛至少布设于增量污水入水区域,覆盖率为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浮岛上部种植挺水植物,浮岛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富氧网通过挂网方式平铺于水体表面,覆盖率10~30%,所述石墨烯富氧网上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通过自然光照实现水体增氧和靶向降解污染物;所述石墨烯富氧网底部配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栖息场所。
10.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
CN201911414432.6A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0997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14432.6A CN111099748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14432.6A CN111099748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9748A true CN111099748A (zh) 2020-05-05
CN111099748B CN111099748B (zh) 2022-08-19

Family

ID=70425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1443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099748B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9974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9488A (zh) * 2020-11-04 2021-01-15 常德华诚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果树栽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7378A (ja) * 1992-03-10 1993-09-24 Okabe Co Ltd 水域環境改善用塗料
CN102432107A (zh) * 2011-08-19 2012-05-02 上海水平衡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治理黑臭河道的生物综合净化工艺
CN105565584A (zh) * 2014-10-16 2016-05-11 上海库克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构建河道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
CN208500666U (zh) * 2018-05-21 2019-02-15 唐佩璐 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
CN110357274A (zh) * 2019-08-08 2019-10-22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73241A1 (en) * 2002-08-03 2005-08-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of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with respect to the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7378A (ja) * 1992-03-10 1993-09-24 Okabe Co Ltd 水域環境改善用塗料
CN102432107A (zh) * 2011-08-19 2012-05-02 上海水平衡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治理黑臭河道的生物综合净化工艺
CN105565584A (zh) * 2014-10-16 2016-05-11 上海库克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构建河道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
CN208500666U (zh) * 2018-05-21 2019-02-15 唐佩璐 一种带光催化网的生态浮床净水装置
CN110357274A (zh) * 2019-08-08 2019-10-22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于诰方等: "《水库环境容量与生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31 March 2013,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段云霞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用技术及案例分析》", 30 March 2018, 天津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9488A (zh) * 2020-11-04 2021-01-15 常德华诚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果树栽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9748B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3570B (zh) 一种景观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与净化方法
CN100378272C (zh) 城市河溪沟渠水体立体式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5000749B (zh)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和应用
CN101318718B (zh) 景观水环境仿生强化净化方法
CN107311314B (zh)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
CN102432107A (zh) 一种治理黑臭河道的生物综合净化工艺
CN204400695U (zh)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03882828A (zh) 一种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2340932B (zh) 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
CN110372156B (zh) 一种水体生态自修复施工方法
WO2023125474A1 (zh)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09851163B (zh) 一种缓流小流域除藻控藻方法
CN111718076A (zh) 一种丘陵地区小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
CN113683198A (zh)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CN113371833A (zh) 一种浅水湖泊湖滨带复合生态修复的方法
Telesh et al. The Neva estuary ecosystem
CN108545832A (zh) 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生态工程净化系统
CN109607975B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CN111072219A (zh) 一种湿地前置塘富营养化控制方法
CN107651754B (zh) 一种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及人工礁石
CN108996703B (zh) 一种黑臭水水土水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CN112939220B (zh) 一种基于清流水网的面源污染控制系统
Tepe et al. Treatment of effluents from fish and shrimp aquaculture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CN111099748B (zh)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CN113651427A (zh) 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