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7274A -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7274A
CN110357274A CN201910730371.8A CN201910730371A CN110357274A CN 110357274 A CN110357274 A CN 110357274A CN 201910730371 A CN201910730371 A CN 201910730371A CN 110357274 A CN110357274 A CN 110357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net
root system
fille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303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练文标
潘凤开
陈小玲
潘远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NHOMEL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303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7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7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7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通过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的联合作用,构建水体食物链生态系统并使其实现自我维持和更新,通过微生物、高等生物和水生植物协同作用,快速降解水体中的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使之形成完整的生物强化系统,达到水水体修复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其中一些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资源,受城镇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废物的随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大面积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体的原始水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功能日益退化,藻类疯长,鱼类失去生活空间大量死亡,水体发出臭味,呈现黑色降低透明度,影响水体的景观和水质;同时水体中会现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水环境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于湖泊与河道污染治理而言,目前水体修复主要方法有三大类别,分别是: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以及生物修复法。物理修复法主要利用当前处理水体污染的物理方法,主要有源头截污、引水冲刷、机械除藻、人工清淤、疏挖底泥等;化学方法,顾名思义,主要是向水体中投放化学药剂以去除水中污染物;而生物修复法主要是利用水生动植物或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水体的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加速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虽然物理与化学方法已经较为成熟的应用在湖泊与河道污染治理中,但是 治理过程中采取的物理措施,往往作为水体修复的前置措施,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调水冲污、去除底泥,都是较为耗时耗力耗钱的手段。同样的,化学法由于药剂的使用,在治理中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对整个湖泊与河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所以化学法治理水体污染常见于应急处理中。此外,物理和化学方法都不能在修复水体的基础上来对整个湖泊或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更不可能进行重新构建,单纯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只能起到延缓水体污染的作用。
目前生物修复法主要包括生态浮岛、局部充氧和投撒生物菌剂。局部充氧可提升水体溶解氧,常用有表曝、底曝、橡皮坝等手段,由于设备及供电的局限性或河运发展的需求,制约及适用性交差,仅局限于湖泊河涌或不承担运输任务的支流小河方可适用,使用局限性非常的强。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投用人工水草用以解决菌种流失问题,但由于大部分人工水草材质为纤维织物为主,其坚实的材质又往往给往来船舶螺旋桨造成威胁,对运输安全造成隐患。同时,由于缺乏充氧手段,往往菌种形成厌氧菌种而导致水体黑臭现象趋于恶劣。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包括:
若干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每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下方均匀设置有若干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每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配重物;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由丙纶制成;
增氧网,铺设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之间,所述增氧网为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的网状载体;
生物模块,所述生物模块包括浮床,所述浮床上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浮床底端固定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和
固定装置,用于在水体中固定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包括若干个中心支撑体,沿所述中心支撑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有丙纶丝;每个中心支撑体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所述配重物。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是直径为3-6cm的圆柱形;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长度为1-1.5m;所述中心支撑体是直径为0.3-0.5cm的圆柱形;所述丙纶丝的长度为1-4cm;所述配重物为封闭的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内填充有配重材料;所述中空管的长度为5-10cm。
进一步地,所述增氧网为矩形或正方形,所述增氧网分布于污染水体的表面向下10-20cm。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底端固定在水底的若干根锚杆,设置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和生物模块上杆套,以及固定连接件;所述杆套套接于所述锚杆上;所述增氧网通过所述固定连接件设置在所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件设于所述增氧网的四个角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之间;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支撑框架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所述杆套,所述浮床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所述杆套。
进一步地,进一步地,所述浮床的材料为聚乙烯、木质或泡沫,所述浮床高出水面15-20cm;所述水生植物的株高不高于50cm。
进一步地,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为50-80cm,所述增氧网的宽度、所述生物模块的宽度均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相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方法,所述方法采用上述生态修复对污染水域进行修复。
进一步地,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域勘测:勘测待治理污染水域的水质、面积、水深、河床环境和地质情况;
S2.生态修复系统的设计及组装:根据步骤S1勘测的数据,设计合适长度和数量的锚杆,组装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使生生态修复系统网体覆盖待治理水域面积的20-30%;
S3.网体铺设,将步骤S2设计好的锚杆打入待治理污染水域上的合适位置,并将组装好的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固定在固定装置上,调节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底部的配重物的重量使增氧网位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
S4.系统运维及水质监测,定期巡检水体中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的情况和维护,并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所述跟踪监测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态多样性检测。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生态修复系统通过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的联合作用,构建水体食物链生态系统并使其实现自我维持和更新,通过微生物、高等生物和水生植物协同作用,快速降解水体中的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使之形成完整的生物强化系统,达到水水体修复的目的。
本发明的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生物模块均具有巨大比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稳定、多样化、表面积大的栖息场所,可帮助微生物附着其上快速形成生物膜,培养大量不同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截留、吸附和降解。
本发明中增氧网上负载的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导电性好,可以降低光催化反应的跃迁能级,当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照射基材时,光激发电子跃迁到导带,形成导带电子e-,同时在价带留下空穴h+,电子和空穴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水电解为氧气和氢气,从而提升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至6-8mg/L。
本发明中,生物模块内的水生植物、仿生植物根系上负载的微生物能够就近利用产生的氧气进行繁殖,消耗水体中过量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同时水生动物能够利用这个装置作为自身的栖息环境,啄食过量生长的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达到系统生态平衡,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根系膜内微生物产生的多聚糖能有效吸附水中悬浮物,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本发明中,构建食物链系统,通过加入高等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简单细菌被其他生物捕食,这些生物又被更高级的生物捕食,可以降解更多类型的污染物,减少污泥产生量。
本发明的生态修复系统可长期使用,持久发挥水体净化的作用。
本发明成本低,本系统生产材料来 源广泛,价格廉价,运行不需要任何动力和能源,经济节能,无二次污染,安全。
本发明操作简单,便于管理,本装置只需放置于水体中便可工作数月,维护简单,节省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生态修复系统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生态修复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生态修复系统的侧视图。
图中:1 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2 增氧网;3 生物模块;4 浮床;5 水生植物;6固定连接件;7 锚杆;8杆套。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若干个平行放置的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生物模块和固定装置。
每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下方均匀设置有若干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每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配重物;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由丙纶制成。
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包括若干个中心支撑体,沿所述中心支撑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有丙纶丝;每个中心支撑体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配重物。
本发明中,所述支撑框架优选是直径为3-6cm的圆柱形,但不局限于此。
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长度优选但不限定为1-1.5m。
所述中心支撑体优选是直径为0.3-0.5cm的圆柱形;所述丙纶丝的长度为1-4cm。
本发明中,所述配重物为封闭的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内填充有配重材料;所述中空管的长度为5-10cm。更优选地,所述配重物为封闭的中空圆柱形,直径为3-5cm。
本发明中,对配重材料不作具体限定,所述配重材料可以为石英砂、砖块、钢块或石块,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未列举在本发明中的但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配重材料。
本发明中,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下方固定连接有配重物,所述配重物内填充的配重材料的种类的重量可以根据现场需要确定,便于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能沉入水面下且不会相互缠绕,不会影响水体通航。
本发明中,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在水中可以自然伸展开,若干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顶端固定在支撑框架上形成三维立体结构,对微生物亲和力强,比表面积更大,空隙率高,水力阻力小,所以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大量富集水中微生物,生物种类更丰富、微生物新陈代谢良好、安装成本低;能在无动力的情况下持续缓慢地释放微生物菌体,快速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快速去除,生物化学稳定性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本发明中,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由丙纶制成,以便于让微生物进行附着。丙纶比重小于水,浮力大,能漂浮在水中,随波浪起伏,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安全性好。
所述增氧网铺设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之间,所述增氧网为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的网状载体。
所述增氧网为矩形或正方形,所述增氧网分布于污染水体的表面向下10-20cm。
本发明对网状载体的材质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网状载体可以为尼龙网、聚乙烯网、聚丙烯网、聚氯乙烯网、铝网、铁网、铜网、镍网、不锈钢网或钛网,但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对所述网状载体的目数不作具体限定,作为优选,所述网状载体的目数为10-1200目。
本发明中,增氧网为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的网状载体,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的导电性好,可以降低光催化反应的跃迁能级,当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照射基材时,光激发电子跃迁到导带,形成导带电子e-,同时在价带留下空穴h+,电子和空穴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水电解为氧气和氢气,从而提升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至6-8mg/L,增强水体好氧微生物活性,降解水体和底泥有机污染物,为河道生态平衡创造有利条件,把污染水域厌氧环境转化成好氧环境,建立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有机物污染系统,使污染水域形成稳定、洁净、好养生态系统。同时,增氧网的网状结构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为污染水域中自身的微生物提供稳定、多样化、表面积大的栖息场所,可帮助微生物附着其上快速形成生物膜,培养大量不同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截留、吸附和降解,从而可实现更好的净化效果。
本发明中,生物模块内的水生植物、仿植物根系填料束上负载的微生物能够就近利用增氧网产生的氧气进行繁殖,消耗水体中过量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同时水生动物能够利用这个装置作为自身的栖息环境,啄食过量生长的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达到系统生态平衡,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仿植物根系填料束内微生物产生的多聚糖能有效吸附水中悬浮物,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本发明中,所述增氧网铺设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之间,所述增氧网通过所述固定连接件设置在所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可以避免增氧网沉到水底,保证充足的受光面积,以太阳光作为驱动力,在无动力的情况下持续进行水体增氧,无需额外设置曝气设备等补充氧气,解决了目前充氧设备用电局限等问题。
所述生物模块包括浮床,所述浮床上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浮床底端固定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
本发明中,对浮床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所述浮床的材料可以为聚乙烯、木质或泡沫,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未列举在本发明中的但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浮床材料。
所述浮床的高度为40-50cm;所述浮床高出水面15-20cm。
本发明中对水生植物的种类不作具体限定,可以采用当地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株高不高于50cm。本发明中,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吸收、吸附等作用,达到消解氮、磷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本发明中,所述生物模块设于相邻两个增氧网之间。
本发明中,所述生物模块的结构分为三部分,上层为水生植物种植区,中层为浮床,下层为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更方便微生物的生存,也为水生植物的生长营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食物链和水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在水体中固定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防止其移动。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底端固定在水底的若干根锚杆,设置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和生物模块上的杆套,以及固定连接件;所述杆套套接于所述锚杆上;所述增氧网通过所述固定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在需要固定本生态修复系统时,将锚杆固定于水底,将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和生物模块上的杆套套接于所述锚杆上。当然,固定装置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形式,只要方便固定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保持生态修复系统的稳定即可。
具体地,所述固定连接件设于所述增氧网的四个角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之间;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支撑框架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所述杆套,所述浮床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所述杆套。
本发明中,对所述固定连接件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结构,只要实现将增氧网固定在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即可。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连接件为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通过所述固定连接件将增氧网缠绕在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
所述锚杆为防腐金属管,所述锚杆的长度为3-10m,具体根据现场需要进行确定。
本发明中,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为50-80cm,所述增氧网的宽度、所述生物模块的宽度均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相同。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方法,所述方法采用上述生态修复对污染水域进行修复。
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域勘测:勘测待治理污染水域的水质、面积、水深、河床环境和地质情况;
S2.生态修复系统的设计及组装:根据步骤S1勘测的数据,设计合适长度和数量的锚杆,组装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使生生态修复系统网体覆盖待治理水域面积的20-30%;
S3.网体铺设,将步骤S2设计好的锚杆打入待治理污染水域上的合适位置,并将组装好的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固定在固定装置上,调节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底部的配重物的重量使增氧网位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
S4.系统运维及水质监测,定期巡检水体中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的情况和维护,并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
其中,所述步骤S4中,所述跟踪监测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态多样性检测。
其中,所述物理检测包括检测色度、透明度、气味等水质感官指标;所述化学检测包括检测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溶解氧含量;所述生态多样性检测包括检测水中浮游藻类、底栖动物、鱼类及生物多样性指数。
本发明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方法,根据实际水域环境灵活设计、铺放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多种方式保障水体中的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确保生态修复系统的微生物量,进一步提高该生态修复系统对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适用范围广。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主要由若干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生物模块和固定装置组合排布组成而成。
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下方均匀设置有若干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由丙纶制成;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包括若干个中心支撑体,沿所述中心支撑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有丙纶丝;每个中心支撑体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配重物;所述支撑框架是直径为3-6cm的圆柱形;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长度为1-1.5m;所述中心支撑体是直径为0.3-0.5cm的圆柱形;所述丙纶丝的长度为1-4cm;所述配重物为封闭的中空圆柱形,所述中空圆柱形内填充有石英砂;所述中空管的长度为5-10cm。
所述增氧网铺设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之间,所述增氧网为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的网状载体;所述增氧网为正方形,所述增氧网的四边用仿植物根系填料束包裹;所述增氧网分布于污染水体的表面向下10-20cm。
所述生物模块包括浮床,所述浮床上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浮床底端固定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所述浮床的材料泡沫,所述浮床高出水面15-20cm;所述水生植物的株高不高于50cm。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底端固定在水底的若干根锚杆,设置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支撑框架四个角处的杆套、设置于浮床的四个角处所述杆套、以及固定连接件;所述杆套套接于所述锚杆上;所述固定连接件设于所述增氧网的四个角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之间;锚杆为防腐金属管,长度为10米;所述固定连接件为仿植物根系填料束。
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为50-80cm,所述增氧网的宽度、所述生物模块的宽度均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相同。
实施例2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方法,所述方法采用实施例1中的生态修复对污染水域进行修复,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域勘测:勘测待治理污染水域的水质、面积、水深、河床环境和地质情况;
S2.生态修复系统的设计及组装:根据步骤S1勘测的数据,设计合适长度和数量的锚杆,组装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使生生态修复系统网体覆盖待治理水域面积的20-30%;
S3.网体铺设,将步骤S2设计好的锚杆打入待治理污染水域上的合适位置,并将组装好的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固定在锚杆上,调节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底部的配重物的重量使增氧网位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
S4.系统运维及水质监测,定期巡检水体中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的情况和维护,并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
其中,所述步骤S4中,所述跟踪监测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态多样性检测;所述物理检测包括检测色度、透明度、气味等水质感官指标;所述化学检测包括检测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溶解氧含量;所述生态多样性检测包括检测水中浮游藻类、底栖动物、鱼类及生物多样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若干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每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下方均匀设置有若干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每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配重物;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由丙纶制成;
增氧网,铺设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之间,所述增氧网为负载有石墨烯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的网状载体;
生物模块,所述生物模块包括浮床,所述浮床上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浮床底端固定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和
固定装置,用于在水体中固定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包括若干个中心支撑体,沿所述中心支撑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有丙纶丝;每个中心支撑体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配重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是直径为3-6cm的圆柱形;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束的长度为1-1.5m;所述中心支撑体是直径为0.3-0.5cm的圆柱形;所述丙纶丝的长度为1-4cm;所述配重物为封闭的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内填充有配重材料;所述中空管的长度为5-1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网为矩形或正方形,所述增氧网分布于污染水体的表面向下10-20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底端固定在水底的若干根锚杆,设置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和生物模块上杆套,以及固定连接件;所述杆套套接于所述锚杆上;所述增氧网通过所述固定连接件设置在所有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件设于所述增氧网的四个角与相邻的两个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顶部之间;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支撑框架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所述杆套,所述浮床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所述杆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的材料为聚乙烯、木质或泡沫,所述浮床高出水面15-20cm;所述水生植物的株高不高于50cm;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为50-80cm,所述增氧网的宽度、所述生物模块的宽度均与所述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的宽度相同。
8.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方法,所述方法采用上述生态修复对污染水域进行修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域勘测:勘测待治理污染水域的水质、面积、水深、河床环境和地质情况;
S2.生态修复系统的设计及组装:根据步骤S1勘测的数据,设计合适长度和数量的锚杆,组装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使生生态修复系统网体覆盖待治理水域面积的20-30%;
S3.网体铺设,将步骤S2设计好的锚杆打入待治理污染水域上的合适位置,并将组装好的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固定在固定装置上,调节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底部的配重物的重量使增氧网位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
S4.系统运维及水质监测,定期巡检水体中仿植物根系立体填料网、增氧网和生物模块的情况和维护,并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所述跟踪监测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态多样性检测。
CN201910730371.8A 2019-08-08 2019-08-08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Pending CN110357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30371.8A CN110357274A (zh) 2019-08-08 2019-08-08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30371.8A CN110357274A (zh) 2019-08-08 2019-08-08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7274A true CN110357274A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23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0371.8A Pending CN110357274A (zh) 2019-08-08 2019-08-08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727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9748A (zh) * 2019-12-31 2020-05-05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04560B1 (ko) * 2009-02-09 2009-06-25 대한민국 수질정화 폭기처리 인공식물섬
CN103704113A (zh) * 2013-12-13 2014-04-09 苏州展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生态坝装置
CN104030446A (zh) * 2013-03-08 2014-09-10 昆山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修复系统
CN204265528U (zh) * 2014-10-08 2015-04-15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理污染水体的生态浮岛
CN206278978U (zh) * 2016-11-21 2017-06-27 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植物‑自然生物膜复合生态浮床
CN107188304A (zh) * 2017-05-16 2017-09-22 深圳市绿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9775941A (zh) * 2019-03-26 2019-05-21 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石墨烯光催化氧化的污水氧化塘及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09809520A (zh) * 2019-01-31 2019-05-28 江阴双良石墨烯光催化技术有限公司 光催化为先行引导的水体生态自组织修复系统和使用方法
CN109987710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姚竣耀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索状生态水链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04560B1 (ko) * 2009-02-09 2009-06-25 대한민국 수질정화 폭기처리 인공식물섬
CN104030446A (zh) * 2013-03-08 2014-09-10 昆山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修复系统
CN103704113A (zh) * 2013-12-13 2014-04-09 苏州展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生态坝装置
CN204265528U (zh) * 2014-10-08 2015-04-15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理污染水体的生态浮岛
CN206278978U (zh) * 2016-11-21 2017-06-27 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植物‑自然生物膜复合生态浮床
CN107188304A (zh) * 2017-05-16 2017-09-22 深圳市绿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9987710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姚竣耀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索状生态水链
CN109809520A (zh) * 2019-01-31 2019-05-28 江阴双良石墨烯光催化技术有限公司 光催化为先行引导的水体生态自组织修复系统和使用方法
CN109775941A (zh) * 2019-03-26 2019-05-21 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石墨烯光催化氧化的污水氧化塘及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崔玉民等: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 31 December 2010, 中国书籍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9748A (zh) * 2019-12-31 2020-05-05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CN111099748B (zh) * 2019-12-31 2022-08-19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peg生物迁移小微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4556B (zh)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CN106396121B (zh) 一种微污染河流原位强化脱氮生态浮床装置
CN103332790B (zh) 同步原位修复富营养化河湖水体和沉积物的可增光富氧生物组构系统
CN105000749B (zh)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和应用
CN201406359Y (zh) 黑臭河道的治理装置
CN107285472A (zh) 黑臭河涌立体式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及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3663712B (zh) 一种用于黑臭河流净化的立体浮床及构筑方法
CN103058383B (zh) 一种用于受污染河湖原位修复的多功能模块化浮岛
CN102874934A (zh) 受污染水体直接原位治理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技术
CN105439289B (zh) 一种微污染河流水体生态修复装置
CN101691257A (zh) 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潜没式生态床及其应用
CN109796081A (zh)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02249400B (zh) 一种自然水体原位生态修复装置
CN107162199B (zh) 一种节能生态资源回收型生态修复集成系统及其应用
CN110143737A (zh) 一种河道水生态原位清淤修复方法
CN104803552A (zh) 一种黑臭河道净化方法及净化装置
CN209797586U (zh) 一种生态沉床系统
CN107176687A (zh) 一种立体分区组合生态浮床及其应用
CN109761360A (zh) 一种生态沉床系统
CN2773062Y (zh) 生物浮岛框架
CN207811374U (zh) 一种迷宫式原位修复生态浮岛净化器
CN206232490U (zh) 一种多元化立体式生物净化水体装置
CN110357274A (zh) 一种污染水域无动力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CN112794560A (zh) 一种用于污染水体治理的原位生态净化模块及系统
CN111573848A (zh) 一种采用石墨烯光催化网水生态综合治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