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1377B -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1377B
CN111091377B CN201911342762.9A CN201911342762A CN111091377B CN 111091377 B CN111091377 B CN 111091377B CN 201911342762 A CN201911342762 A CN 201911342762A CN 111091377 B CN111091377 B CN 111091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consumption
dimensional code
dimensional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427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1377A (zh
Inventor
朱万山
刘兴刚
李瑞艺
李鹏
冯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al Magnetic Car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Boha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Boha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Boha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4276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913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91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1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1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1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4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using a pictured code, e.g. barcode or QR-code, being displayed on the M-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40Authorisation, e.g. identification of payer or payee, verification of customer or shop credentials; Review and approval of payers, e.g. check credit lines or negative lists
    • G06Q20/405Establishing or using transaction specific rul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Fina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包括:S1、对手机App消费二维码进行数据签名和加密;S2、消费时,手机App进行消费二维码的动态发码;手机App消费二维码含有客户识别码UID、发码时间CreateTime。本发明创造使用二维码时间差及数据安全加解密,来判断真伪及有效性判断,因此对手机或者发码后台时钟及智能扫码终端时钟是否同步要求不高;并且本发明创造改变了离线发码和在线发码的场景模式,彻底改变二维码消费对网络的过渡依赖,适应各种网络环境,通过采用本方法可以彻底解决移动支付中二维码盗刷的问题,将对手机移动支付模式及信息安全产生重大且深远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移动支付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4G、5G等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移动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基于智能手机二维码小额免密消费的支付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地铁、公交、轮渡等城市公共交通和日常小额免密消费的城市生活中。手机二维码小额免密消费是利用智能手机生成消费二维码,通过固定或者移动智能终端扫码识别,进行小额免密消费的一种新型移动支付技术。小额免密就是在手机二维码小额消费中,无须用户输入密码,直接完成扣款。在城市公交、地铁、轮渡等时效性强的消费场景中,小额免密消费尤其重要。鉴于手机App和智能扫码终端之间的信息都是单向的,并且无需密码,因此如何防止手机生成的消费二维码被有意或者无意盗刷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移动支付安全问题。
为了防止消费二维码被有意或者无意盗刷,目前无论离线发码还是在线发码,都在二维码中至少含有客户识别码UID,发码时间CreateTime和有效时长DurationTime或者二维码过期时间ExpiredTime,并且使消费码二维码保持在手机屏幕上一段时间。智能扫码终端获得消费二维码后,通过计算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加上有效时长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比值来判断消费二维码是否有效,一般二维码有效时长都是60s。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顾客在短时间内有意拷屏、无意拍屏等支付安全问题;当顾客被第二人无意拍屏,短时间内消费时,造成顾客经济损失,同时后台无法分清消费来源;严格要求手机或者发码后台时钟与智能扫码终端时钟同步,当两者时钟不同步时,造成扫码无效或者消费二维码时效太长等问题,严重影响客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包括:
S1、对手机App消费二维码进行数据签名和加密;
S2、消费时,手机App进行消费二维码的动态发码;手机App消费二维码含有客户识别码UID、发码时间CreateTime;
S3、智能扫码终端进行消费二维码的动态识别,并对消费二维码进行解密和验签;通过验证两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CreateTime的连续性来防止二维码盗刷;
S4、验证通过后,智能扫码终端停止扫描,对得到的消费二维码进行时间合理性检查;通过计算最后一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差值是否在预设差值InteTime范围内,来判断此顾客消费是否真实有效;
S5、若最后一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InteTime设范围内,则认定此顾客为真实消费,将进行正常消费解析,进入后续消费流程,否则判定消费失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消费二维码的加密方法如下:
S11、对二维码原始数据RawData进行MD5或者SHA1散列得到数据签名SignData;
S12、对原始数据RawData和数据签名SignData进行3DES或者RSA加密得到密文的消费二维码。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消费二维码动态发码的具体方法如下:
S21、将发码时间CreateTime精确到毫秒级,毫秒有效位为3位;
S22、顾客打开App后,以几百毫秒的时间间隔不断生成消费二维码;
S23、产生不同的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CreateTime、以及相同的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消费二维码动态识别的具体方法如下:
S31、智能扫码终端不断扫描手机App;
S32、当发现两个连续消费二维码中具有唯一相同客户条件,且两个消费二维码中发码时间CreateTime不相同,发码时间CreateTime的差值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之间存在预设阈值的关系时,初步认定此顾客为真实消费,进行下一步时间合理性检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2中,所述预设阈值关系为发码时间的差值等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的整数倍。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2中,所述预设阈值关系为发码时间的差值小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的1.5倍、2倍或多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手机App动态发码,智能终端动态识别,在确定是唯一相同客户条件后,通过判断两个连续二维码的时间差值来确定不是拷屏或者盗屏,防止二维码静态作假,大大提高了消费二维码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判断消费二维码和智能扫码终端时间是否在预设范围内,来对消费二维码的安全性进行二次判定,进一步降低二维码盗录作假通过的可能性,通过双重判定,进一步提高了这种方法验证的准确性;通过使用MD5、SHA1、SHA256等消息摘要算法,3DES、RSA、SM2等密钥算法保证原始数据的安全,也极大的提高了移动支付安全性。
本发明创造使用二维码时间差及数据安全加解密,来判断真伪及有效性判断,因此对手机或者发码后台时钟及智能扫码终端时钟是否同步要求不高;并且本发明创造改变了离线发码和在线发码的场景模式,彻底改变二维码消费对网络的过渡依赖,适应各种网络环境,通过采用本方法可以彻底解决移动支付中二维码盗刷的问题,将对手机移动支付模式及信息安全产生重大且深远影响。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对手机App消费二维码进行数据签名和加密;
S2、消费时,手机App进行消费二维码的动态发码;手机App消费二维码含有客户识别码UID、发码时间CreateTime;
S3、智能扫码终端进行消费二维码的动态识别,并对消费二维码进行解密和验签;通过验证两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CreateTime的连续性来防止二维码盗刷;
S4、验证通过后,智能扫码终端停止扫描,对得到的消费二维码进行时间合理性检查;通过计算最后一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差值是否在预设差值InteTime范围内,来判断此顾客消费是否真实有效;具体的,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消费经验预设一个任一手机App时间与智能扫码终端时间的可能差值InteTime;
S5、若最后一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InteTime设范围内,则认定此顾客为真实消费,将进行正常消费解析,进入后续消费流程,否则判定消费失败。
所述步骤S1中消费二维码的加密方法如下:
S11、对二维码原始数据RawData进行MD5或者SHA1散列得到数据签名SignData;
S12、对原始数据RawData和数据签名SignData进行3DES或者RSA加密得到密文的消费二维码。
所述步骤S2中消费二维码动态发码的具体方法如下:
S21、发码时间精确到毫秒级,有效位3位;S22、顾客打开App后,以几百毫秒时间间隔不断生成消费二维码;
S23、产生消费二维码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
所述步骤S3中消费二维码动态识别的具体方法如下:
S31、智能扫码终端不断扫描手机App;
S32、当发现两个连续消费二维码中具有唯一相同客户条件,且发码时间间隔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之间存在预设阈值的关系时,初步认定此顾客为真实消费,进行下一步时间合理性检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2中,所述预设阈值关系为发码时间的差值等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的整数倍;该整数倍可以为1倍、2倍或多倍,这样可以防止由于智能扫码终端扫描问题导致的识别失败,只要智能扫码终端可以连续扫描到符合时间整数倍关系的消费二维码,即可实现验证成功,有利于在确保验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消费二维码的验证成功率和验证效率。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2中,所述预设阈值关系为发码时间的差值小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的1.5倍、2倍或多倍,具体的,为确保客户体验,降低扫描延时,该多倍最好不要超过3倍;由于发码时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精确度问题,可能出现几毫秒到几十毫秒的误差,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可以将预设阙值关系设置宽泛一些,通过限定发码时间的差值小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的1.5倍、2倍或多倍,连续扫描的二维码只要符合上述预设阙值关系,即可实现验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由于智能扫码终端扫描或延迟等问题导致的识别失败,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二维码识别的成功率。
具体的,本发明创造公开一种在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小额免密消费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1)防止静态消费二维码盗刷:手机App动态发码,扫码端动态识别,通过判断两个连续二维码来防止二维码盗刷。无论离线码还是在线码,都在消费二维码中至少含有但不限于客户识别码UID,发码时间CreateTime,并且发码时间精确到毫秒级,有效位3位。顾客打开App后,以几百毫秒时间间隔不断生成消费二维码,其中发码时间为每个二维码当时生成时间。具体生成间隔时间,依据消费场景需要和二维码摄像头性能而定,一般推荐100到200毫秒,时间太长影响客户体验。智能扫码终端不断扫描手机App,当发现两个连续消费二维码中具有唯一相同客户条件且发码时间有几百毫秒差值后,认定此顾客可能为真实消费,进行下一步合法性检查。
(2)防止盗录的消费二维码:通过第一步后,扫码头停止扫码,对得到的二维码进行时间合理性检查,及通过计算最后一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差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即人为设定且符合本领域认定的合理范围,来判断此顾客消费是否真实有效。若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则认定此顾客为真实消费,将进行正常消费解析,进入后续消费流程。
(3)对手机App消费二维码进行数据签名和加密,智能扫码终端再对消费二维码进行解密和验签。本方案中推荐使用两种数据安全方法:
A)对二维码原始数据RawData进行MD5或者SHA1散列得到数据签名SignData,再对原始数据RawData和数据签名SignData进行3DES或者RSA加密得到密文的消费二维码。
B)使用国密SM2对二维码原始数据RawData进行加解密。这样既保证了二维码数据的安全性又彻底防止了二维码盗刷的问题。
涉及的设备:智能扫码终端,具备识别二维码的扫码头、二维码解密及传输用安全算法、快速识别二维码并判断二维码生成时间间隔的机制及嵌入式程序,此方法彻底解决了移动支付中二维码盗刷的问题。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手机App动态发码,智能终端动态识别,在确定是唯一相同客户条件后,通过判断两个连续二维码的时间差值来确定不是拷屏或者盗屏,防止二维码静态作假,大大提高了消费二维码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判断消费二维码和智能扫码终端时间是否在预设范围内,来对消费二维码的安全性进行二次判定,进一步降低二维码盗录作假通过的可能性,通过双重判定,进一步提高了这种方法验证的准确性;通过使用MD5、SHA1、SHA256等消息摘要算法,3DES、RSA、SM2等密钥算法保证原始数据的安全,也极大的提高了移动支付安全性。
本发明创造使用二维码时间差及数据安全加解密,来判断真伪及有效性判断,因此对手机或者发码后台时钟及智能扫码终端时钟是否同步要求不高;并且本发明创造改变了离线发码和在线发码的场景模式,彻底改变二维码消费对网络的过渡依赖,适应各种网络环境,通过采用本方法可以彻底解决移动支付中二维码盗刷的问题,将对手机移动支付模式及信息安全产生重大且深远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对手机App消费二维码进行数据签名和加密;
S2、消费时,手机App进行消费二维码的动态发码;手机App消费二维码含有客户识别码UID、发码时间CreateTime;
S3、智能扫码终端进行消费二维码的动态识别,并对消费二维码进行解密和验签;通过验证两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CreateTime的连续性来防止二维码盗刷;
S4、验证通过后,智能扫码终端停止扫描,对得到的消费二维码进行时间合理性检查;通过计算最后一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差值是否在预设差值InteTime范围内,来判断此顾客消费是否真实有效;
S5、若最后一个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与智能终端当前时间的差值在预设差值InteTime设范围内,则认定此顾客为真实消费,将进行正常消费解析,进入后续消费流程,否则判定消费失败;
在步骤S1中,消费二维码的加密方法如下:
S11、对二维码原始数据RawData进行MD5或者SHA1散列得到数据签名SignData;
S12、对原始数据RawData和数据签名SignData进行3DES或者RSA加密得到密文的消费二维码;
在步骤S2中,消费二维码动态发码的具体方法如下:
S21、将发码时间CreateTime精确到毫秒级,毫秒有效位为3位;
S22、顾客打开App后,以几百毫秒的时间间隔不断生成消费二维码;
S23、产生不同的消费二维码发码时间CreateTime、以及相同的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
在步骤S3中,消费二维码动态识别的具体方法如下:
S31、智能扫码终端不断扫描手机App;
S32、当发现两个连续消费二维码中具有唯一相同客户条件,且两个消费二维码中发码时间CreateTime不相同,发码时间CreateTime的差值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之间存在预设阈值的关系时,初步认定此顾客为真实消费,进行下一步时间合理性检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2中,所述预设阈值关系为发码时间的差值等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的整数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2中,所述预设阈值关系为发码时间的差值小于生成间隔时间Intervaltime的1.5倍、2倍或多倍。
CN201911342762.9A 2019-12-23 2019-12-23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Active CN1110913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42762.9A CN111091377B (zh) 2019-12-23 2019-12-23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42762.9A CN111091377B (zh) 2019-12-23 2019-12-23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1377A CN111091377A (zh) 2020-05-01
CN111091377B true CN111091377B (zh) 2021-10-26

Family

ID=70395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42762.9A Active CN111091377B (zh) 2019-12-23 2019-12-23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91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6738B (zh) * 2020-07-29 2020-10-30 南京云联数科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扫码安全的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80081A (zh) * 2020-12-25 2021-03-30 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消费码生成方法、消费码验证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4331459B (zh) * 2022-03-14 2022-05-24 广东招才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移动支付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0242B (zh) * 2012-05-16 2016-09-14 孟智平 一种三维码的编解码和使用方法
CN104464117B (zh) * 2014-12-29 2017-08-01 通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动态二维码银行自动柜员机取款方法及系统
CN107808286A (zh) * 2017-10-18 2018-03-16 厦门吉比特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二维码的安全验证方法
CN109919601A (zh) * 2019-03-05 2019-06-21 广州佳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支付验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472967B (zh) * 2019-07-31 2022-04-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校验方法、识别端及用户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1377A (zh) 2020-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1377B (zh) 一种移动支付中防止二维码盗刷的方法
CN101340437B (zh) 时间源校正方法及其系统
US6904526B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uthenticating individuals
CN110162936A (zh) 一种软件内容的使用授权方法
CN101350723A (zh) 一种USB Key设备及其实现验证的方法
JPH0675251B2 (ja) 伝送路を介して外部媒体に接続された携帯可能物体を外部媒体によって認証する方法、及び該方法を実施するシステム
CN111130798B (zh) 一种请求鉴权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224788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60132871A1 (en) Secure redemption code generation for gift cards and promotions
CN104464117A (zh) 基于动态二维码银行自动柜员机取款方法及系统
CN106779705B (zh) 一种动态支付方法及系统
CN109936552A (zh) 一种密钥认证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CN103473824A (zh) 一种基于二维码标签的考勤方法
US20120069994A1 (en) Method for genertaing a digital signature
CN115022868A (zh) 卫星终端实体认证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US20160352420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information 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4835039A (zh) 一种数据标签生成方法
CN104657860A (zh) 一种手机银行安全认证方法
CN116346423A (zh) 一种智慧物联能源系统中的客户数据多重加密系统和方法
WO2013025091A1 (en) Mobile access control system involving a 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CN105678547A (zh) 一种检查持卡人身份的终端及其工作方法
CN102164036A (zh) 动态令牌、具有该动态令牌的双向认证方法及系统
CN115225365A (zh) 基于国密算法的数据安全传输方法、平台、及系统
CN113641849A (zh) 一种音视频数据存储方法及系统
CN113852628A (zh) 一种去中心化的单点登录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2-a001, No.1, Waihuan North Road, airport logistics processing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202

Applicant after: Tianjin Bohai Chem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a001, No.1, Waihuan North Road, airport logistics processing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202

Applicant before: TIAN JIN BOHAI CHEMICAL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3

Address after: 300000 No.38 Xinghua Road, Xiq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Universal Magnetic Car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a001, No.1, Waihuan North Road, airport logistics processing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202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Bohai Chemic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