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44930A -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44930A
CN111044930A CN201911242284.4A CN201911242284A CN111044930A CN 111044930 A CN111044930 A CN 111044930A CN 201911242284 A CN201911242284 A CN 201911242284A CN 111044930 A CN111044930 A CN 111044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temperature
heat transfer
batter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422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44930B (zh
Inventor
王淮斌
冯旭宁
金昌勇
韩雪冰
卢兰光
欧阳明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24228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449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44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4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44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4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6Acquisition or processing of data for testing or for monitoring individual cells or groups of cells within a batter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通过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能够测试和标定锂离子电池模组中更新的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与更新的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也可以理解为接触热阻),即Rlayer。从而,通过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实际状态进行测试,为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模组热安全的模型研究提供依据,解决了只能基于经验公式或者参考文献获知的问题。并且,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结构简单、方便、快捷,易于操作。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基于模型开展锂电池热安全研究具有效率高、节省成本的优点,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开展电池热安全研究的一类主要研究手段。准确获取模型中各个参数对于模型的精度至关重要,如果建立热模型时没有准确输入热物性参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将会直接受到影响。目前国内外辨识模型热物性参数较少有公开的共性方法,只能基于经验公式或者参考文献,得到的热物性参数值往往是一个范围,不能反映真实电池的实际状态。
热阻表征其对传热的阻碍能力,是标定热安全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受工艺、材料影响较大,在锂离子电池模组热传导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主要包括电池之间的接触热阻、电池卷芯的热阻、卷芯与铝壳的热阻、失控电池与新鲜电池的接触热阻,失控电池的热阻等。
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热阻参数对于标定热安全模型至关重要,锂离子模组接触热阻等受材料性能、表面粗糙度、接触压力、温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上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热阻参数在一系列变化条件下都在动态的变化。但是,传统的锂电池热安全方法中关于热阻参数的研究,只能基于经验公式或者参考文献,不能反映真实电池的实际状态。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锂电池热安全方法中关于热阻参数的研究,只能基于经验公式或者参考文献,不能反映真实电池的实际状态的问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模组,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卷芯与壳体。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包括:
S10,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中第1个锂离子电池相邻设置,并将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设置于恒温环境中;
S20,获取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1、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2、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3、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4以及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与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5,并依次类推,获得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的中心位置的温度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
S30,提供热阻数学模型,当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的中心位置的温度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稳定后,根据所述热阻数学模型计算获得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和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
其中,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21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22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23
Q1为T1与T2之间的热通量,Qj为Tj与Tj+1之间的热通量,Aj-1为第j-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j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h为所述锂离子电池与恒温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A为所述锂离子电池与恒温环境之间的传热面积,Rc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卷芯总热阻,Rcell-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卷芯与壳体之间的热阻,Rlayer为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M为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热量,Cp为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的比热容,Tsur(j-1)为所述第j-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Tinf为恒温环境的温度,R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的热阻。
本申请提供一种上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通过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能够测试和标定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中更新的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与更新的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也可以理解为接触热阻),即Rlayer。从而,通过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可以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实际状态进行测试,为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模组热安全的模型研究提供依据,解决了只能基于经验公式或者参考文献获知的问题。且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简单、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导热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温度检测装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温度检测装置安装结构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隔热结构、固定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锂离子电池50、卷芯510、壳体520、加热装置10、温度检测装置70、数据采集装置80、数据处理模块90、固定结构40、隔热结构30、直流稳压电源20、薄层热阻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模组,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锂离子电池50,所述锂离子电池50包括卷芯510与壳体520。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包括:
S10,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包括加热装置10、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中第1个锂离子电池相邻设置,并将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设置于恒温环境中;
S20,获取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1、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2、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3、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4以及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与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5,并依次类推,获得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
S30,提供热阻数学模型,当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稳定后,根据所述热阻数学模型计算获得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和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
其中,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51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52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53
Q1为T1与T2之间的热通量,Qj为Tj与Tj+1之间的热通量,Aj-1为第j-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j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h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A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传热面积,Rc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总热阻,Rcell-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与壳体之间的热阻,Rlayer为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M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热量,Cp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的比热容,Tsur(j-1)为所述第j-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Tinf为恒温环境的温度,R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热阻。
在所述S10中,多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相同。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中第1个锂离子电池相邻设置,第2个锂离子电池与第1个锂离子电池相邻设置,第3个锂离子电池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相邻设置,依次排列设置。所述动力电池可以是方壳或者软包电池,且电池为统一批次,电池模组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相同。
将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设置于恒温环境中,并在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底部放置隔热垫,以减少散热,使得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始终处于恒温环境中。此时,Tinf为恒温环境的温度。
请参见图2,由于热阻的存在,在传热的过程中,从靠近所述加热装置10的第1个锂离子电池开始,依次排列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之间会存在温度差,形成一个温度梯度。根据上述原理,通过所述加热装置10给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进行加热时,热流依次通过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卷芯510(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卷芯510(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卷芯510(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等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之间进行传导。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10与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部位、相邻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部位也会进行热流的传导。因此,相邻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部位均等效成一个薄层热阻60(也可以理解为接触热阻),即Rlayer
在所述S20中,依次类推,获得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的内部中心位置的温度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具体地,所述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6以及所述第3个锂离子电池与第4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7,所述第4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8以及所述第4个锂离子电池与第5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9,所述第5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10以及所述第5个锂离子电池与第6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11,所述第6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12以及所述第6个锂离子电池与第7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13,依次类推。其中,中心位置可以理解为所在表面的几何中心位置(如对角线交点位置)。
在所述S30中,当获取的所有温度处于稳定状态后,此时可以理解为,获取的温度在±1℃范围内进行浮动,可以认为处于稳定状态。通过所述热阻数学模型将公式(1)公式(2)公式(3)进行联立,计算获得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和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Rlayer
其中,请参见图3,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1、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2、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3、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Tsur1。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中,与加热装置10相对的表面和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相对的表面之间的壳体表面(可参见图3所示)。
Rcell、M、Cp为已知参数。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的总热阻Rcell可以测的,所述加热装置10可以根据显示的电流电压计算热量Q。Aj-1为第j-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j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可以理解为第j-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j个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接触面面积。A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传热面积,可以理解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壳体的侧面面积。
因此,通过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能够测试和标定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中更新的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与更新的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60(也可以理解为接触热阻),即Rlayer。从而,通过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可以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实际状态进行测试,为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模组热安全的模型研究提供依据,解决了只能基于经验公式或者参考文献获知的问题。且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简单、方便、快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72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73
其中,Q1为T1与T2之间的热通量,Q2为T2与T3之间的热通量,A1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2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1为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81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82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83
其中,Q2为T2与T3之间的热通量,Q3为T3与T4之间的热通量,A2为第2个锂离子电池和第3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2为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84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85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086
其中,Q3为T3与T4之间的热通量,Q4为T4与T5之间的热通量,A3为第3个锂离子电池和第4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3为所述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模组,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锂离子电池50,所述锂离子电池50包括卷芯510与壳体520。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包括加热装置10、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以及数据采集装置80。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中边缘位置处的所述锂离子电池50相邻设置,用于给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加热。所述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分别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相邻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中心位置以及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与所述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连接,用于采集所述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的温度。所述数据处理模块90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连接,用于对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采集的温度进行计算,并根据所述热阻数学模型计算获得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和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
其中,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为数据采集仪,所述数据处理模块90可以为微控制单元。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分别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相邻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中心位置以及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从而,通过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可以获知上述各个位置处的温度。
具体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获得温度T1。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获得温度T2。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获得温度T3。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获得温度T4。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与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获得温度T5。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获得温度Tsur1。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获得温度Tsur2。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设置于所述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获得温度Tsur3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10与第一个锂离子电池紧密接触,通过所述加热装置10给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进行加热时,热流依次通过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卷芯510(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卷芯510(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卷芯510(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等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之间进行传导。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通过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获取上述各个位置处的温度,并可以根据对上述温度进行差值计算。
当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和所述加热装置10同时打开进行测试时,所述加热装置10开始加热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依次传导,各个位置处的温度发生变化。通过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获取各个位置处的温度,并传输至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进行记录。当各个位置处的温度稳定后,计算所述加热装置10的热量。其中可以根据显示的电流电压计算热量Q。
具体的,当T1、T2、T3、T4、T5温度稳定后,计算加热器的热量和温度差值(ΔT1-2、ΔT2-3、ΔT3-4、ΔT4-5),并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计算获得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和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Rlayer
因此,通过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能够测试和标定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中更新的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的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Rcell-shell、热失控后锂离子电池与更新的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60(也可以理解为接触热阻),即Rlayer。从而,通过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可以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实际状态进行测试,为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模组热安全的模型研究提供依据,解决了只能基于经验公式或者参考文献获知的问题。且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结构简单、方便、快捷,易于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放置于恒温环境中,通过扭力扳手调整模组电池之间的预紧力,则可以得到不同预紧力下的电池模组热阻变化情况,进而可以模拟出不同的情况。当将热失控后电池与新鲜电池(更新的锂离子电池)制作电池模组,则可以得到失控电池与新鲜电池之间的接触热阻。通过调整失控后电池与新鲜电池预紧力,则可以得到失控后电池与新鲜电池接触热阻随模组预紧力变化的情况。
因此,通过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可以根据需求测试不同温度、不同预紧力、不同荷电状(SOC)、不同寿命状态、热失控电池与新鲜电池之间等模组之间的热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包括多个薄膜热电偶和多个K型热电偶。所述多个薄膜热电偶分别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和相邻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所述多个K型热电偶分别设置于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和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
所述薄膜热电偶要尽量薄,厚度≤0.5mm,可以更精确的获取相应位置处的温度。所述热电偶在0-200℃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敏度。所述K型热电偶为自行改装K型热电偶,尽可能的保证相邻电池之间紧密贴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为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连接。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各个位置处的温度,并传输至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进行记录。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10为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直流稳压电源20连接,用于给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加热。所述直流稳压电源20为能够提供恒功率的直流稳压电源,电流和电压输出稳定。在使用时,将加热器与直流稳压电源20连接,接通电源,开始用恒定功率加热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为金属加热片,所述加热器的尺寸与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尺寸相同。
所述加热器为金属加热片或者其他材质具有加热功能的加热片。所示加热器的长宽尺寸与锂离子电池的长宽尺寸相同,厚度≤2mm,以此可以保证热流分布较为均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还包括固定结构40。所述固定结构40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10和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围,用于将所述加热装置10和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固定。
所述固定结构40可以包括钢板和螺栓。通过钢板和螺栓固定电池模组,即所述加热装置10和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组成的整体结构。可以理解为,将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与加热器打包成简易模组,用扭力扳手控制预紧力,放置于恒温环境中。并通过扭力扳手固定模组电池之间的预紧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100还包括隔热结构30。所述隔热结构30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固定结构40之间。所述隔热结构30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所述固定结构40之间。
所述隔热结构30可以为云母片,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固定结构40之间,起到隔热作用。此时,所述加热器设置在云母片与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表面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中获取:T1是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1#电池前表面温度),单位℃。T2是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1#电池内置温度),单位℃。本实施例中,T3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1#电池后表面温度)的后表面温度,单位℃。
其中,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前表面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和加热器相对的表面,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后表面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2个锂离子电池相对的表面(可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没有考虑第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2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Rlayer,直接将热电偶(或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前表面,以此获取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Rcell-shell。同理,直接将热电偶(或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每个锂离子电池50的前后表面的几何中心位置,不考虑相邻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薄层热阻Rlayer,可以获知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Rcell-shell、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Rcell-shell、第4个锂离子电池的Rcell-shell、第5个锂离子电池的Rcell-shell,以此类推,可以获得所有锂离子电池的Rcell-shell
此时,所述热阻数学模型变形为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21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22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23
对于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Rcell-shell,则有: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31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32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33
具体地,选用LiNi0.5Co0.2Mn0.3O2(NCM)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组成模组开展测试,几何尺寸是148.5mm×26.8mm×99.6mm,容量是50Ah。测试模组有4节电池组成,从加热器方向所在位置分别标记1#、2#、3#、4#。模组两侧用夹具(钢板)固定,预紧力为2N。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小散热,在加热器远离电池的表面和4#电池后表面分别放置云母片。待测模组1#-4#电池卷芯中间、电池壳体前后表面分别贴置热电偶。热电偶与数据采集装置80连接。热电偶测试精度为0-200℃,采集精度1s。打开恒压直流电源,调整加热器功率为1000W,记录模组中各位置温升情况。
其中,Tsur1为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单位℃。Tinf是恒温环境温度,单位℃。M是卷芯质量,单位是Kg。CP是卷芯比热容,单位是(J/Kg/℃)。Rc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总热阻,单位是K/W。△T是加热到500s时温升速率,单位是℃/s。A1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2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电池接触面面积),单位㎡。A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传热面积(锂离子电池的壳体侧面面积),单位是㎡。h是散热系数,单位是W/(m.k)。
已知:加热器电压U=125V,I=8A,加热功率P=1000W,加热时间t=500s。数据采集仪记录数据T1=255.8℃,T2=79.2℃,T3=65.8℃。Tsur=113.4℃,Tinf=25℃,M=0.4315g,CP=938.14(J/Kg/℃),△T=0.2℃/s。A1=148.5mm×99.6mm=0.01479㎡。A=26.8×99.6mm=0.002669㎡。h=10W/(m.k)。Rcell=0.026592K/W。Rshell=0.0000042K/W。其中,电池顶盖表面加装塑料绝缘材料,散热较差,这里忽略不计。Rshell数值较小,在这里忽略不计。
根据上述参数,建立方程组: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41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42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43
Figure BDA0002306590260000144
根据上述公式,求得Rcell-shell=0.0148579W/K。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模组,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锂离子电池(50),所述锂离子电池(50)包括卷芯(510)与壳体(520),其特征在于,包括:
S10,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包括加热装置(10)、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中第1个锂离子电池相邻设置,并将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设置于恒温环境中;
S20,获取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1、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2、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3、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4以及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与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5,并依次类推,获得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
S30,提供热阻数学模型,当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稳定后,根据所述热阻数学模型计算获得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和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
其中,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11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12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13
Q1为T1与T2之间的热通量,Qj为Tj与Tj+1之间的热通量,Aj-1为第j-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j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h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A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传热面积,Rc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总热阻,Rcell-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与壳体之间的热阻,Rlayer为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M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热量,Cp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的比热容,Tsur(j-1)为所述第j-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Tinf为恒温环境的温度,R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热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21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22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23
其中,Q1为T1与T2之间的热通量,Q2为T2与T3之间的热通量,A1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2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1为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24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25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26
其中,Q2为T2与T3之间的热通量,Q3为T3与T4之间的热通量,A2为第2个锂离子电池和第3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2为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31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32
Figure FDA0002306590250000033
其中,Q3为T3与T4之间的热通量,Q4为T4与T5之间的热通量,A3为第3个锂离子电池和第4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3为所述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5.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模组,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锂离子电池(50),所述锂离子电池(50)包括卷芯(510)与壳体(520),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装置(10),与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中边缘位置处的所述锂离子电池(50)相邻设置,用于给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加热;
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所述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分别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相邻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中心位置以及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
数据采集装置(80),与所述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连接,用于采集所述多个温度检测装置(70)的温度;
数据处理模块(90),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连接,用于对所述数据采集装置(80)采集的温度进行计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包括:
多个薄膜热电偶,所述多个薄膜热电偶分别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和相邻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
多个K型热电偶,所述多个K型热电偶分别设置于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和每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70)为温度传感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10)为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直流稳压电源(20)连接,用于给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加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为金属加热片,所述加热器的尺寸与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尺寸相同。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结构(40),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10)和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围,用于将所述加热装置(10)和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热结构(30),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固定结构(40)之间,所述隔热结构(30)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所述固定结构(40)之间。
CN201911242284.4A 2019-12-06 2019-12-06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10449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2284.4A CN111044930B (zh) 2019-12-06 2019-12-06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2284.4A CN111044930B (zh) 2019-12-06 2019-12-06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4930A true CN111044930A (zh) 2020-04-21
CN111044930B CN111044930B (zh) 2020-10-23

Family

ID=70234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42284.4A Active CN111044930B (zh) 2019-12-06 2019-12-06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4493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3035A (zh) * 2020-10-16 2020-12-15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13189508A (zh) * 2021-05-03 2021-07-30 湖南城市学院 一种锂离子软包电池内部热阻参数反求方法及装置
CN113764747A (zh) * 2021-08-12 2021-12-07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电池热管理系统接触热阻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8875A (en) * 1997-12-19 1999-11-2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s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alorimeter an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specific heat of fluids
CN102142517A (zh) * 2010-12-17 2011-08-0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低热导率的多层相变材料
CN202216773U (zh) * 2011-02-18 2012-05-09 北京工业大学 燃料电池内部瞬态薄膜热流传感器
CN104409755A (zh) * 2014-11-05 2015-03-11 北京工业大学 燃料电池内部温度-热流密度分布测量插片
CN106546626A (zh) * 2016-11-04 2017-03-29 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一种求解光伏组件温度系数的电池片温度修正方法
CN106872898A (zh) * 2017-02-06 2017-06-20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单体界面热阻快速测试方法
CN107490595A (zh) * 2017-09-21 2017-12-1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法向载荷对结合面接触热阻影响关系的测定方法与装置
CN108775971A (zh) * 2018-09-10 2018-11-0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温度测量装置及比热容和导热率的测量方法
CN109613055A (zh) * 2018-12-27 2019-04-1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圆柱电池径向导热系数的稳态测定方法与测定装置
CN109768194A (zh) * 2018-12-27 2019-05-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翅片复合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
CN109799261A (zh) * 2018-12-27 2019-05-2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圆柱电池热参数准稳态测定方法与测试装置
CN109888412A (zh) * 2017-12-06 2019-06-14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系统热失控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
CN109900734A (zh) * 2019-04-04 2019-06-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方形锂离子电池内部热物性参数辨识方法
CN110376242A (zh) * 2019-07-16 2019-10-25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圆柱形动力电池的比热容和径向热导率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8875A (en) * 1997-12-19 1999-11-2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s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alorimeter an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specific heat of fluids
CN102142517A (zh) * 2010-12-17 2011-08-0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低热导率的多层相变材料
CN202216773U (zh) * 2011-02-18 2012-05-09 北京工业大学 燃料电池内部瞬态薄膜热流传感器
CN104409755A (zh) * 2014-11-05 2015-03-11 北京工业大学 燃料电池内部温度-热流密度分布测量插片
CN106546626A (zh) * 2016-11-04 2017-03-29 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一种求解光伏组件温度系数的电池片温度修正方法
CN106872898A (zh) * 2017-02-06 2017-06-20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单体界面热阻快速测试方法
CN107490595A (zh) * 2017-09-21 2017-12-1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法向载荷对结合面接触热阻影响关系的测定方法与装置
CN109888412A (zh) * 2017-12-06 2019-06-14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系统热失控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
CN108775971A (zh) * 2018-09-10 2018-11-0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温度测量装置及比热容和导热率的测量方法
CN109613055A (zh) * 2018-12-27 2019-04-1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圆柱电池径向导热系数的稳态测定方法与测定装置
CN109768194A (zh) * 2018-12-27 2019-05-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翅片复合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
CN109799261A (zh) * 2018-12-27 2019-05-2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圆柱电池热参数准稳态测定方法与测试装置
CN109900734A (zh) * 2019-04-04 2019-06-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方形锂离子电池内部热物性参数辨识方法
CN110376242A (zh) * 2019-07-16 2019-10-25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圆柱形动力电池的比热容和径向热导率测试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3035A (zh) * 2020-10-16 2020-12-15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13189508A (zh) * 2021-05-03 2021-07-30 湖南城市学院 一种锂离子软包电池内部热阻参数反求方法及装置
CN113189508B (zh) * 2021-05-03 2022-06-21 湖南城市学院 一种锂离子软包电池内部热阻参数反求方法及装置
CN113764747A (zh) * 2021-08-12 2021-12-07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电池热管理系统接触热阻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4930B (zh) 2020-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44930B (zh) 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
Zhang et al. Evaluation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specific heat capacity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using infrared camera and lumped capacitance method
De Vita et al. Transient thermal analysis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pack comparing different cooling solution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Wu et al. Thermal design for the pouch-type large-format lithium-ion batteries: I. Thermo-electrical modeling and origins of temperature non-uniformity
CN109900734B (zh) 方形锂离子电池内部热物性参数辨识方法
Giuliano et al. Thermal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lithium–titanate batteries
CN108775971A (zh) 一种温度测量装置及比热容和导热率的测量方法
CN108681619B (zh) 方形软包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辨识方法
Knobloch et al. Fabrication of multimeasurand sensor for monitoring of a Li-ion battery
CN109799005A (zh) 电池内部温度估计方法、装置、系统和车辆
CN110750912B (zh) 一种基于无量纲化模型的电池热参数辨识方法
CN113092523B (zh) 薄膜材料导热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WO2008110947A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measuring and controlling thermal insulation
CN108732204A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比热容测试方法与装置
CN100424502C (zh) 一种对流换热系数的测试方法及其对流换热系数传感器
CN205620336U (zh) 一种基于保护热板法的用于多孔金属材料有效热导率的快速测定装置
Liang et al. Optimum cooling surface for prismatic lithium battery with metal shell based on anisotropic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dimensions
CN208721269U (zh) 一种温度测量装置
Jiang et al. Axial and radial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of 18,650 Lithium-ion battery
Mathewson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LiFePO4 battery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Knobloch et al. Novel thin temperature and expansion sensors for li-ion battery monitoring
CN105514509B (zh) 储能系统内部导热能力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13740377A (zh) 一种基于热成像的平板状样品导热性能测试装置
US10001417B2 (en) Adaptive heat flow calorimeter
Balkur et al. A cost and time effective novel methodology to determine specific heat capacity of lithium-ion cel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