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5831B -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 Google Patents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5831B
CN111025831B CN201911222525.9A CN201911222525A CN111025831B CN 111025831 B CN111025831 B CN 111025831B CN 201911222525 A CN201911222525 A CN 201911222525A CN 111025831 B CN111025831 B CN 1110258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escent wheel
light conversion
conversion mechanism
las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225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25831A (zh
Inventor
逄相来
田新团
周子楠
杨伟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2252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258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25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5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25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5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其中,本发明提供的光转换机构,通过将荧光轮组件的转接板第一端的至少部分与金属壳体的内侧壁紧密贴合,相比于现有的光转换机构,增大了转接板与金属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荧光轮组件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至金属壳体上,进而通过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金属壳体将热量散出,有效提升了对荧光轮组件的散热效率,使得荧光轮组件的转接板的温度大大降低,从而不仅延长了荧光轮组件的使用寿命,也降低了荧光轮组件的噪声。

Description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属于光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激光投影显示技术(LDT),也称激光投影技术或者激光显示技术,它是以红、绿、蓝(RGB)三基色激光为光源的显示技术,其色域覆盖率可以达到人眼所能识别色彩空间的90%以上,是传统显示色域覆盖率的两倍以上,从而可以最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丰富、艳丽的色彩,提供更具震撼的表现力。
由于技术的原因,现有的激光投影设备大多采用的由单色半导体激光器搭配光转换机构的方式来产生RGB三基色激光。光转换机构包括壳体以及荧光轮组件,荧光轮组件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壳体的底板上,并且该荧光轮组件的一部分从底板上设置的开口伸出到壳体外部,以便与单设半导体激光器配合,实现将单色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单色激光转换成RGB三基色激光的目的。
但是,由于荧光轮组件的荧光轮需要高速转动且单色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能量很高的单色激光会集中照射在荧光轮组件上,从而会导致荧光轮组件的温度很高,现有的光转换机构散热效率又不佳,无法及时将荧光轮组件的热量散发出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激光投影设备的光转换机构存在的散热效率不佳或者其他潜在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光转换机构,包括:金属壳体和荧光轮组件;
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底壁、顶壁以及位于所述底壁和顶壁之间的第一侧壁,所述底壁设置有开口;
所述荧光轮组件包括:转接板以及荧光轮,所述转接板的第一端至少有部分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贴合并且所述转接板与所述第一侧壁紧固连接,所述荧光轮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转接板的第二端并且所述荧光轮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开口伸出到所述金属壳体的外面。
可选地,所述金属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盖设有散热盖板;
所述散热盖板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和/或,所述散热盖板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筋。
可选地,所述安装口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金属壳体和盖板的密封套。
可选地,所述金属壳体的外表面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布置有多个散热筋。
可选地,所述光转换机构还设置有通过导热硅脂与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侧壁传热接触的散热器。
可选地,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侧壁设置有台阶孔,所述转接板设置有与所述台阶孔同轴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转接板通过穿设在所述台阶孔和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的螺栓紧固连接,所述螺栓的头部抵顶在所述台阶孔的台阶面上。
可选地,所述螺栓的头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可选地,所述台阶孔内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金属壳体和螺栓的密封套。
可选地,所述光转换机构还包括传感器和安装支架;
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侧壁形成有一体的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设置有第一定位柱及第二螺纹孔;
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柱配合的第一定位孔以及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的通孔,并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穿设在所述通孔和第二螺纹孔内的螺栓紧固连接在所述安装平台上;
所述传感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上设置有预设口,所述预设口处盖设有过线盖板,所述过线盖板上设置有供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的连接线穿过的过线孔;
所述预设口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密封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过线盖板的密封套。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的表面设置有哑光黑涂层。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的光转换机构,通过将荧光轮组件的转接板第一端的至少部分与金属壳体的内侧壁紧密贴合,相比于现有的光转换机构,增大了转接板与金属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荧光轮组件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至金属壳体上,进而通过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金属壳体将热量散出,有效提升了对荧光轮组件的散热效率,使得荧光轮组件的转接板的温度大大降低,从而不仅延长了荧光轮组件的使用寿命,也降低了荧光轮组件的噪声。另外,荧光轮组件的转接板与金属壳体的第一侧壁之间直接紧固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支架连接,有效地降低了荧光轮组件的荧光轮转动过程中的振动幅度,从而降低了该荧光轮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同时也提高了该荧光轮组件与金属壳体之间的装配效率,且便于控制该荧光轮组件在金属壳体中的位置,从而保证该荧光轮在激光发生机构中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包括:激光发生机构以及如上所述的光转换机构,所述光转换机构与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叠置在一起并且所述光转换机构的荧光轮伸入到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内,所述激光发生机构产生的激光垂直穿过所述荧光轮伸入到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内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和所述光转换机构之间设置有减震垫。
本发明提供的激光投影设备,通过在激光发生机构上叠置上述光转换结构,有效地提升了光转换结构的散热效率,从而确保光转换结构中的荧光轮对激光发生机构产生的单色激光有效地转换成RGB三基色激光,延长了激光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激光投影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激光投影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图3的第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2中金属壳体的第一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的仰视图;
图9是图2中散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右视图;
图11是图9的左视图;
图12是图3的俯视图;
图13是图2中金属壳体的第二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3的第二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光转换机构;
110-金属壳体;
111-底壁;
1111-开口;
1112-第二定位孔;
112-顶壁;
1121-预设口;
113-第一侧壁;
1131-安装面;
1132-台阶孔;
1133-台阶面;
1134-安装孔;
1135-安装平台;
1136-第一定位柱;
114-第二侧壁;
1141-安装口;
115-螺栓;
116-密封套;
117-导热硅脂;
118-过线盖板;
1181-过线孔;
120-荧光轮组件;
121-转接板;
122-荧光轮;
123-马达;
130-散热盖板;
131-凸起;
132-第三螺纹孔;
133-限位柱;
140-散热筋;
150-散热器;
160-传感器;
170-安装支架;
171-通孔;
180-插座;
200-激光发生机构;
210-透镜;
220-固定板;
300-连接线;
400-电源板;
500-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激光投影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是图1的部分剖视图;图4为图3的第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4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2中金属壳体第一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3的仰视图。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转换机构100,包括金属壳体110和荧光轮组件120。
具体地,金属壳体110包括底壁111、顶壁112以及位于底壁111和顶壁112之间的第一侧壁113,底壁111设置有开口1111,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荧光轮组件120包括转接板121以及荧光轮122。其中,转接板121的第一端至少有部分与第一侧壁112的内表面贴合,并且该转接板121与第一侧壁113紧固连接,荧光轮122可转动的安装在转接板121的第二端,并且荧光轮122的一部分穿过开口1111伸出到金属壳体110的外面,以伸入下文提到的激光发生机构200的透镜210内。
其中,参照图8所示,金属壳体110的底壁11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1112,在激光发生机构200的承载板220上设有与该第二定位孔1112相匹配的第二定位柱(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二定位孔1112和第二定位柱的高精度配合,以保证金属壳体110内的荧光轮122与透镜210之间的距离。
实际应用中,该荧光轮组件120还包括马达123,转接板121的第二端通过马达123与荧光轮122转动连接。具体地,套设在马达123的输出轴上,且与该马达123转动连接,以使该马达123转动时不会带动转接板121转动,例如,该转动板121与马达123之间可通过轴承连接。马达123的一端与荧光轮122固定,以驱动荧光轮122转动。转接板121的第一端固定在金属壳体110上,以实现对马达123以及荧光轮122的固定。
参照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该转接板121在与金属壳体110装配时,该转接板121的第一端与金属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3的内表面相贴合,相比于现有的光转换机构,增大了转接板121与金属壳体11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荧光轮组件120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至金属壳体110上,进而通过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金属壳体110将热量散出,有效提升了对荧光轮组件120的散热效率,使得荧光轮组件120的转接板121的温度大大降低,从而延长了荧光轮组件120的使用寿命。尤其是针对尺寸较小的荧光轮122,由于其自身的外表面面积较小而向外辐射掉的热量较小,因此,通过将荧光轮组件120的转接板121与金属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3相贴合,使得小尺寸的荧光轮122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转接板121快速且有效地传递至金属壳体110上,从而提高了对小尺寸的荧光轮122的散热效率。
经验证,本实施例的结构设置使得马达123的温度可降低20°左右,从而确保该马达123能够正常工作。
实际应用中,荧光轮组件120的温度越高,其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也越大,因此,通过将荧光轮组件120的转接板121的至少部分与金属壳体11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以使转接板121上的热量直接传递至金属壳体110上,从而有效降低了荧光轮组件120的温度,进而降低了荧光轮组件的噪声。
参照图4至图7所示,在具体装配荧光轮组件120时,可将马达123远离荧光轮122的一端均伸入第一侧壁113上开设的安装孔1134内,将转接板121的第一端与第一侧壁113的内表面紧密贴合,以将马达123在高速运转中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金属壳体110上,进而经金属壳体110外表面传递至外界,同时,通过将马达123远离荧光轮122的一端伸入至第一侧壁113的安装孔1134内,以对马达123远离荧光轮122的一端起到承载与定位作用,从而避免马达123在高速转动过程上下偏移,同时也保证了转接板121第一端能够与第一侧壁113的内表面稳定贴合。
参照图7所示,为了便于该转接板121的第一端与第一侧壁113的内表面直接接触,本实施例在第一侧壁113上设置有与该转接板121的第一端的端面形状相匹配的安装面1131,该安装面1131可以是第一侧壁113上形成的凹陷位,也可以是第一侧壁113上形成凸出部。将该转接板121的第一端装配在第一侧壁113上的安装面1131上,便可实现该转接板121的第一端与第一侧壁113紧密贴合,同时也便于该转接板121的定位,从而提高了荧光轮组件120与金属壳体110之间的装配效率。
实际应用中,该金属壳体110的内表面为机加工制成,可保证其内表面的平整度和表面粗糙度,从而更便于控制第一侧壁113的安装面1131的形状与转接板121的第一端相吻合,进而保证该安装面1131与转接板121的端面紧密贴合。从而确保与转接板121连接的荧光轮122伸入激光发生机构200的部分与透镜210的镜片光轴垂直,且保证该光轴位于轮体有效区的中间位置。光源光线入射到荧光轮122的轮体上时可以垂直且光斑刚好打在轮体有效区域中心,有效提升轮体作用效率。
由于金属材料本身的导热效果较好,因此,该金属壳体110能够将转接板121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金属壳体110的外表面,进而从外表面传递至外界,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转接板121上的热量能够快速的传递至外部空间,避免热量滞留在金属壳体110内甚至反导至转接板121上而影响荧光轮组件120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4所示,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安装支架将转接板121安装在金属壳体110上,本实施例的转接板121直接与第一侧壁113紧固连接,使得该转接板121与金属壳体110构成一个整体,有效地降低了荧光轮组件120的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及摆动幅度,使得该荧光轮120的转动更加平稳,从而降低了该荧光轮组件120振动产生的噪声。另外,也提高了该荧光轮组件120与金属壳体110之间的装配效率,且便于控制该荧光轮组件120在金属壳体110中的位置,从而保证该荧光轮122在激光发生机构200中的位置。
图9是图2中散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右视图;图11是图9的左视图;图12是图3的俯视图。参照图2、图9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金属壳体110该包括与第一侧壁113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14,第二侧壁114上设置有安装口1141,以便于将荧光轮组件120安装在金属壳体110的内腔中,同时,在该安装口1141处盖设有散热盖板130,以封闭该安装口1141,从而避免外部的灰尘进入金属壳体100内对荧光轮组件120等部件造成损坏,或者削减荧光轮组件120在运转过程中传播至外部的噪声。
参照图3所示,由于该散热盖板130距离荧光轮组件120的荧光轮122较近,因此,荧光轮133上的热量可以辐射至散热盖板130上,继而通过散热盖板130将热量传递至外部。其中,该散热盖板130可以采用金属等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制成,以提高导热效率。
参照图9和图11所示,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本实施例的散热盖板130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131,该凸起的设置增大了散热盖板130的内表面面积,从而能够更大程度地接收荧光轮122辐射出的热量,从而提高了散热盖板130对荧光轮组件120的散热效率。另外,该凸起131的设置也进一步缩短了散热盖板130与荧光轮122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保证该荧光轮122的热量能够快速辐射至散热盖板130上。
本实施例中,散热盖板130的内表面可以设置一个凸起131,也可以在散热盖板130的内表面设置多处点阵列式凸起131,以进一步增大散热盖板130内表面的面积,从而提高对荧光轮122的散热效率。
另外,还可以在散热盖板130的外表面设置散热筋140,以增大散热盖板130的外表面的散热面积,从而使得散热盖板130上的热量能够快速的散发至外部空气。可以理解,该散热筋140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多个,当散热筋14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散热筋140可以沿着散热盖板130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参照图12所示,该散热筋14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光转换机构的内部风流的方向一致,以在增大散热盖板130的散热面积的同时借助风流将散热筋140上的热量吹至整机的外部。其中,图1、图2及图12中,箭头a为光转换机构内的风流方向。
本实施例的散热盖板130在与第二侧壁114装配时,可以在散热盖板130上开设第三螺纹孔132,同时在金属壳体100的第二侧壁114上开设有该第三螺纹孔132同轴的第四螺纹孔,该散热盖板130与第二侧壁114之间通过穿设在第三螺纹孔132和第四螺纹孔的螺栓连接。为了便于第三螺纹孔132和第四螺纹孔的对准,本实施例可以在散热盖板130上设置限位柱133,同时在第二侧壁114上开设与该限位柱133相匹配的限位孔。装配时,先将散热盖板130上的限位柱133插设在第二侧壁114上的限位孔内,实现对散热盖板130的初步定位,继而将散热盖板130的第三螺纹孔132与第二侧壁114上的第四螺纹孔对准,最后通过螺栓紧固。限位柱133的设置使得第三螺纹孔132与第四螺纹孔的对准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提高了散热盖板130的装配效率。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安装口1141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密封金属壳体110和散热盖板130的密封套116,以实现金属壳体100的内部与外界的有效隔离,从而对荧光轮组件120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风切音以及与金属壳体100的内壁碰撞时产生的噪音起到遮蔽作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感官体验。其中,该密封套116可以采用橡胶硅胶等材质制成。
参照图2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可在金属壳体110的外表面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布置有多个散热筋140,以进一步增大金属壳体110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同时也进一步借助冷却风将散热筋140上的热量快速吹至整机外部。本实施例具体是在金属壳体110的顶壁112的外表面设置多个散热筋140。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可在金属壳体100的第一侧壁113的外表面专设一散热器150,该散热器150通过螺栓115固定在第二侧壁113的外表面上,以增大该第二侧壁113外表面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该金属壳体110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散热器150与第一侧壁113之间设置导热硅脂117,以进一步提高金属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3与散热器150之间的热传递效率,使得金属壳体110上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传递至散热器150上,进而提高了金属壳体110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转接板121在具体固定时,可以在金属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3设置台阶孔1132,在转接板121上设置有与该台阶孔1132同轴的第一螺纹孔,该第一侧壁113与转接板121通过穿设在台阶孔1132和第一螺纹孔内的螺栓115紧固连接,同时,该螺栓115的头部抵顶在台阶孔1132的台阶面1133上,这样不仅保证螺栓115将第一侧壁113与转接板113连接在一起,而且可缩短该螺栓115的长度,进而提高了该螺栓115的装配精度,例如,可控制螺栓115的尾部穿入转接板121的厚度为 0.3mm,从而在保证固定可靠的同时避免该螺栓115穿出转接板121碰到马达123的线圈。
另外,通过将螺栓115的头部抵接在台阶孔1132的台阶面1133上,即使螺栓115完全伸入金属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3内,从而避免对第一侧壁113的外面设置散热器150造成干涉。
本实施例通过螺栓115将转接板121固定在金属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3上,不仅提高了转接板121与金属壳体110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使得荧光轮组件120与金属壳体110之间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
由于金属壳体110自身的刚性较强,将金属壳体110与荧光轮组件120的转接板121之间通过螺栓115实现刚性连接,使得整体刚性增强,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荧光轮组件120的振动和摆动幅度,从而降低荧光轮组件120在振动或摆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另外,转接板121与第一侧壁113的连接处紧密贴合,平整度和精度较高,从而进一步保证荧光轮122能够平稳旋转,从而进一步抑制荧光轮组件120因自身运转而产生的噪声。
进一步地,可以在螺栓115的头部与台阶孔1132的孔壁之间设置有胶粘层,以进一步防止该螺栓115松脱。
另外,可在台阶孔1132内设置有用于密封金属壳体110和螺栓115的密封套(图中未示出),以对台阶孔1132处进行有效密封,从而遮蔽金属壳体110内部的噪声。
图13是图2中金属壳体的第二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3的第二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光转换机构还包括传感器160和安装支架170。
其中,传感器160设置在荧光轮组件120的马达123上方,在马达123上设有感应区1231,如图14所示,当马达123的感应区1231转动至传感器160的正下方时,该传感器160将感应信号传递至外部的控制模块,从而获取马达123的转动频率等参数,进而通过控制模块对该马达123的转动频率等工作参数进行进一步控制。
为了对传感器160进行固定,本实施例在金属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3的内表面形成有一体的安装平台1135,该安装平台1136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1136及第二螺纹孔,在安装支架170设置有与第一定位柱1136配合的第一定位孔以及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的通孔171,安装支架170通过穿设在通孔171和第二螺纹孔内的螺栓紧固连接在安装平台1135上,传感器160固定在安装支架170上。
装配时,先将传感器160固定在安装支架170,然后将安装支架170上的第一定位孔套设设置在安装平台1135上的第一定位柱1136上,以实现对安装支架170的初步定位,最后通过螺栓实现安装支架170的固定,从而完成传感器160的装配。
通过将传感器160固定在安装支架170上,以该传感器160的拆装与更换,同时能够灵活调整该传感器160的安装角度,从而确保该传感器160的准确定位。通过在第一侧壁113上设置安装平台1135,以提高该安装支架170的定位精度,使得该安装支架170能够准确定位在预设位置,从而保证固定在安装支架170上的传感器160精确控制在马达123的感应区域1231的上方,保证传感器160的感应效果。
实际应用中,该传感器160集成在一个电路板的第一板面上,该电路板固定在安装支架170上,该电路板的第二板面上焊接有一立式的插座180,该插座180上连接有连接线300,该连接线300的一端通过电路板与传感器160电连接,另一端穿过金属壳体110的顶壁112与电源板400连接,以对传感器160进行通电。
参照图2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金属壳体110的顶壁112上设置有预设口1121,该预设口1121处盖设有过线盖板118,过线盖板118上设置有供与传感器160电连接的连接线300穿过的过线孔1181。通过在过线盖板118上设置过线孔1181,以方便控制过线孔1181的尺寸,从而避免该过线孔1181过大而无法对金属壳体110内部起到密封作用。
本实施例在预设口112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密封金属壳体110与过线盖板118的密封套115,以起到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安装支架170的表面设置有哑光黑涂层(图中未示出),以对杂散光进行有效吸收,从而避免杂散光对传感器160的感应效果造成干扰,从而提高该传感器160对马达123的感应灵敏度。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包括激光发生机构200以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光转换机构100,光转换机构100与激光发生机构200叠置在一起,并且光转换机构100的荧光轮122伸入到激光发生机构200内,激光发生机构200产生的激光垂直穿过荧光轮122伸入到激光发生机构200内的部分。
具体地,激光发生机构200包括固定板220和设置在固定板220背离光转换机构110一侧的两组透镜210,光转换机构100中金属壳体110的底壁111固定在固定板220上。光转换机构100的荧光轮122穿过底壁111以及固定板220伸入至两组透镜210之间,其中,一组透镜210为聚光透镜,位于荧光轮122的前侧,以使激光发生机构200产生激光通过聚光透镜聚光后再打到荧光轮122上。另外一组透镜210为散光透镜,位于荧光轮122的后方,以使单色激光经荧光轮122转换成RGB三基色激光后,经散光透镜透射至外部的投影屏幕上。
参照图3所示,为了防止叠设在光转换机构100一侧的激光发生机构200受到光转换机构100的振动的影响,本实施例在激光发生机构200和光转换机构100之间设置有减震垫500,具体是在固定板220与金属壳体110的底壁111之间设置减震垫500,以降低光转换机构100的荧光轮组件120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激光发生机构200上,另外也降低了光转换机构100与激光发生机构200之间的碰撞噪声。其中,该减震垫500可采用硅胶或者橡胶等具有弹性缓冲性能的材质制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激光投影设备,通过在激光发生机构200上叠置上述光转换结构100,有效地提升了光转换结构100的散热效率,从而确保光转换结构100中的荧光轮122对激光发生机构200产生的单色激光有效地转换成RGB三基色激光,延长了激光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激光投影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壳体和荧光轮组件;
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底壁、顶壁以及位于所述底壁和顶壁之间的第一侧壁,所述底壁设置有开口;
所述荧光轮组件包括:转接板以及荧光轮,所述荧光轮用于使激光发生机构产生的激光垂直穿过,所述转接板的第一端至少有部分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贴合并且所述转接板与所述第一侧壁紧固连接,所述荧光轮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转接板的第二端并且所述荧光轮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开口伸出到所述金属壳体的外面,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荧光轮伸出所述底壁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固定板伸入到所述激光发生机构的内部,所述底壁上设置定位孔,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匹配的定位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盖设有散热盖板;
所述散热盖板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和/或,所述散热盖板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金属壳体和所述散热盖板的密封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表面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布置有多个散热筋。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机构还设置有通过导热硅脂与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侧壁传热接触的散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侧壁设置有台阶孔,所述转接板设置有与所述台阶孔同轴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转接板通过穿设在所述台阶孔和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的螺栓紧固连接,所述螺栓的头部抵顶在所述台阶孔的台阶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头部与所述台阶孔的孔壁之间设置有胶粘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孔内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金属壳体和螺栓的密封套。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机构还包括传感器和安装支架;
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侧壁形成有一体的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设置有第一定位柱及第二螺纹孔;
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柱配合的第一定位孔以及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的通孔,并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穿设在所述通孔和第二螺纹孔内的螺栓紧固连接在所述安装平台上;
所述传感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上设置有预设口,所述预设口处盖设有过线盖板,所述过线盖板上设置有供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的连接线穿过的过线孔;
所述预设口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密封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过线盖板的密封套。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的表面设置有哑光黑涂层。
12.一种激光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发生机构以及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机构,所述光转换机构与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叠置在一起并且所述光转换机构的荧光轮伸入到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内,所述激光发生机构产生的激光垂直穿过所述荧光轮伸入到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内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激光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生机构和所述光转换机构之间设置有减震垫。
CN201911222525.9A 2019-12-03 2019-12-03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Active CN1110258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2525.9A CN111025831B (zh) 2019-12-03 2019-12-03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2525.9A CN111025831B (zh) 2019-12-03 2019-12-03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5831A CN111025831A (zh) 2020-04-17
CN111025831B true CN111025831B (zh) 2023-01-13

Family

ID=70204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22525.9A Active CN111025831B (zh) 2019-12-03 2019-12-03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2583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11131A1 (zh) * 2016-06-07 2017-12-14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色轮装置
CN109424941A (zh) * 2017-07-05 2019-03-05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5865B1 (ja) * 2011-05-31 2012-07-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5804130B2 (ja) * 2014-04-16 2015-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06431410U (zh) * 2017-01-12 2017-08-22 上海晟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装置
CN110109317A (zh) * 2017-04-26 2019-08-09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和激光投影机
CN107179649A (zh) * 2017-07-10 2017-09-19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激光光源的荧光轮调节结构、激光光源及投影显示装置
CN110119059B (zh) * 2018-02-07 2021-06-01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固定结构及激光投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11131A1 (zh) * 2016-06-07 2017-12-14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色轮装置
CN109424941A (zh) * 2017-07-05 2019-03-05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5831A (zh)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98472C (en) Headlamp
WO2020062110A1 (zh) 扫描模组、测距装置、测距组件、距离探测设备及移动平台
WO2020034862A1 (zh) 一种相机
CN111025831B (zh)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CN211403072U (zh) 激光投影设备及光转换机构
CN111121651A (zh) 光学测量稳定性控制系统
CN110119059B (zh) 一种荧光轮固定结构及激光投影装置
CN103206678A (zh) 灯座和具有该灯座的照明装置
CN210327748U (zh) 云台摄像头及其云台相机
JP4769055B2 (ja) 冷却撮像ユニット及びその撮像冷却ユニットが搭載された撮像装置
CN217113348U (zh) 虹膜识别装置及其补光机构
CN211206787U (zh) 测距组件及移动平台
JP3194269U (ja) Ledヘッドおよび光源装置
JP2004111377A (ja) 光照射装置
WO2019080828A1 (zh) 超声波探头
CN218995870U (zh) 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
JP6460469B2 (ja) Led照明装置
CN211577645U (zh) 荧光激发散热装置和投影系统
JP6549397B2 (ja) Led照明装置
US11784510B2 (en)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11236241U (zh) 距离探测设备及移动平台
CN219609424U (zh) 一种基于缩小光组零件的低功耗激光光源
TWI794941B (zh) 電子設備散熱裝置
CN218361096U (zh) 激光清洗头的出光组件
CN218336915U (zh) 一种激光雷达系统及其应用的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