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1172A -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1172A
CN111021172A CN201911311921.9A CN201911311921A CN111021172A CN 111021172 A CN111021172 A CN 111021172A CN 201911311921 A CN201911311921 A CN 201911311921A CN 111021172 A CN111021172 A CN 111021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ement mixing
foundation pit
pip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19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21172B (zh
Inventor
华燕芬
蔡曙光
郑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tong Kaishe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tong Kaishe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tong Kaishe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tong Kaishe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192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211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21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1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21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11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01C3/04Foundations produced by soil stabilis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02D15/02Handling of bulk concrete specially for foundation 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purposes
    • E02D15/04Placing concrete in mould-pipes, pile tubes, bore-holes or narrow shaf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02D5/46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making in situ by forcing bonding agents into gravel fillings or the s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路施工工艺,解决了道路中心区域和两侧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开挖第一基坑;S2、设置第一基坑强化结构:S21、进行第一水泥搅拌桩的桩位放样;S22、根据桩位放样点,设置第一水泥搅拌桩;S23、待第一水泥搅拌桩凝固之前,纵向间隔至少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开挖多个横向沟槽,且至少存在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位于横向沟槽内;S24、在横向沟槽内铺设第一强化件,第一强化件具有第一强化部;S25、使用原状土将横向沟槽填满并夯实;S3、铺设第一轻质土层;S4、铺设第一稳定层;S5、铺设第一面层;根据上述所述道路施工工艺制造的道路的中心区域和两侧区域不易发生不均匀沉降。

Description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对城市的覆盖率逐渐提高,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授权公告号为CN20368425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包括道路基层、垫层和水泥搅拌桩。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虽然水泥搅拌桩能够削弱上述复合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程度,但在上述路面投入使用后,车辆基本行驶在道路的中心区域,使得道路中心区域的沉降要明显强于道路两侧的区域,随着道路投入使用的时间的增加,道路表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鼓包或者凹陷,严重时道路的表面会产生纵向裂缝,因此现阶段需要研制出一种能够削弱道路两侧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沉降不均匀的道路施工工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道路施工工艺,根据上述所述道路施工工艺制造的道路的中心区域和两侧区域不易发生不均匀沉降。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开挖第一基坑;S2、设置第一基坑强化结构;S3、铺设第一轻质土层;S4、铺设第一稳定层;S5、铺设第一面层;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21、进行第一水泥搅拌桩的桩位放样;S22、根据桩位放样点,设置第一水泥搅拌桩;S23、待第一水泥搅拌桩凝固之前,纵向间隔至少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开挖多个横向沟槽,且至少存在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位于所述横向沟槽内;S24、在横向沟槽内铺设第一强化件,所述第一强化件具有插入横向沟槽内的所述第一水泥搅拌桩中的第一强化部;S25、使用原状土将横向沟槽填满并夯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基坑的底部设置第一水泥搅拌桩,增强了第一基坑底面土地的结构强度,使得在该基坑上施工制造的道路不易发生坍塌和不容易发生不规则的沉降。
第一基坑底部横向布置的第一强化件,有助于提升第一基坑的横向整体性,从而降低根据上述道路施工工艺制造的道路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当道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道路中心区域承受更多的载荷,使得道路的中心区域更容易发生沉降,但由于第一强化件的设置,当道路的中心区域承受载荷时,第一强化件能够将该载荷分布到第一基坑的横向区域,且由于第一强化件具有预埋入第一水泥搅拌桩的第一强化部,使得这一部分载荷被分布到整排第一水泥搅拌桩处,降低了道路因载荷分布不均匀而造成不规则沉降的现象发生的概率。
其中,纵向为道路的长度方向,横向为道路的宽度方向。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24还包括:在横向沟槽内铺设第一强化件之前,在横向沟槽内沿横向沟槽的长度间隔设置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强化件的第一支撑件;当所述第一强化件安装于第一支撑件时,所述第一强化件的底面与横向沟槽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件的布置有助于第一强化件进行定位安装。其中,当第一强化件安装于第一支撑件时,第一强化件的底面与横向沟槽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的设定有助于第一水泥搅拌桩的凝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强化部为第一钢筋绞笼;所述步骤S24还包括如下步骤:待第一水泥搅拌桩凝固后,在横向沟槽底面的第一水泥搅拌桩的桩孔的两侧使用围板隔断横向沟槽,同一第一水泥搅拌桩对应的两块围板之间形成有强化浇筑腔,在强化浇筑腔内继续浇筑水泥,直至强化浇筑腔内的浇筑水泥与所述第一强化件的底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泥搅拌桩在设定时通常和第一基坑的底面存在0.5m~1.5m的高度差,使得水泥搅拌桩在凝固之后会留有一个高度为0.5m~1.5m的桩孔。采用上述步骤S24,在往强化浇筑腔内浇筑水泥后,水泥会流入第一水泥搅拌桩的桩孔内和第一强化部形成钢筋混凝柱的结构,有助于将第一强化件所承受的载荷传递给第一水泥搅拌桩,从而进一步道路中心区域载荷过大发生不规则沉降的现象发生的概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强化件为中空的第一强化管,所述第一强化管具有贯穿其两端的第一通孔;所述道路施工工艺还包括如下步骤:S6、路面拓宽:S61、将第一基坑的面层破碎,并在第一基坑的至少一侧开挖第二基坑,直至显示出第一基坑中的第一强化管;S62、在第二基坑的底面进行第二水泥搅拌桩的桩位放样;S63、根据第二基坑的桩位放样点,设置第二水泥搅拌桩;S64、在第一强化管的两端安装第二强化管形成强化管道,第二强化管具有与第一通孔正对的第二通孔;S65、在强化管道内设置紫外线修复管,往紫外线修复管内充气使得紫外线修复管膨胀,使得紫外线修复管的外侧壁同时支撑于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并使用紫外灯管道小车使得紫外线修复管固化;S66、在第二基坑中铺原状土并夯实,使得第二基坑的底面与第一基坑的底面齐平;S67、铺设第二轻质土层;S68、铺设第二稳定层;S69、铺设拓宽后道路的道路面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现阶段的道路拓宽案例的普及,但是拓宽的道路由于中心区域的地基和两侧区域的地基不是同一时间内施工制成的,使用的工艺和使用的材料有一定的差异,造成拓宽的道路的中心区域和两侧区域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更高。
本发明中的道路施工工艺也考虑到这一点,将第一强化件设置成第一强化管,并在第二基坑内设置于第一强化管对应设置的第二强化管,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连接后采用紫外线修复管的工艺增强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的整体性。
采用紫外线修复管的工艺有两个优点:1、第一强化管已经使用了一定时间,由于需要将地面上的载荷传递给对应的一排第一水泥搅拌桩,第一强化管的表面会产生一定的细纹,严重时会发生开裂或破洞,采用上述紫外线修复管能够对第一强化管进行修复,提升第一强化管的结构强度,使得第一强化管还能够继续传递来自地面的压力至对应的一排第一水泥搅拌桩;2、由于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的端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较差,使得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组合形成的强化管道传递载荷的能力较差,扩宽后的道路的中心载荷很难传递到两侧的第二水泥搅拌桩,而采用紫外线修复管工艺后,提升了强化管道传递载荷的能力,进而降低了扩宽后的道路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强化管均与一排所述第二水泥搅拌桩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强化管的底部具有插入所述第二水泥搅拌桩内的第二强化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强化管具有插入第二水泥搅拌桩内的第二强化部,能够有助于将第二强化管承载的载荷传递给对应一排的第二水泥搅拌桩,从而降低了扩宽后的道路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强化管在其两端内壁均设有插接环槽,所述第二强化管在其端部设有与插接环槽配合的插接头,当所述插接头插入所述插接环槽内时,所述第一强化管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强化管的内壁处于同一圆周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强化管上的插接环槽和第二强化管的插接头有助于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的对齐,从而有助于后续的紫外光修复管的安装和施工。其中,第一强化管的内壁与第二强化管的内壁处于同一圆周面上,避免紫外光修复管在膨胀过程中被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损伤,使得紫外管修复管能够保持圆柱状的外形,保证紫外光修复管对于强化管道的支撑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强化管在远离第一强化管的端部还竖直向上设有放置管道,所述放置管道具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放置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管道和放置孔的设置,方便了施工工人将紫外光修复管道通过放置管道放入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66还包括:在将第二基坑中铺原状土并夯实后,在第二基坑中朝向第一基坑的侧壁上铺一层土工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基坑朝向第一基坑的侧壁上铺设土工布,有助于第一轻质土层和第二轻质土层的结合以及第一稳定层和第二稳定层的结合,从而有助于缓解第一基坑上的道路和第二基坑的道路之间发生不均匀沉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4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稳定层采用分层分块的方式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在0.3~0.8m,在浇筑第一层后,在第一层的上表面铺设一金属网,之后再进行第二层浇筑,在浇筑最后一层之前,在第一稳定层的上表面再铺设一金属网,再进行最后一层的浇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稳定层采用分层分块的浇筑方式使得第一稳定层的施工较为简便,且施工难度较低。在第一稳定层内铺设的两层金属网有助于提升第一稳定层的结构强度,且有助于将路面局部传递下来的载荷分布到整块第一稳定层中,有助于降低道路中心区域载荷过大发生不规则沉降的现象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一种道路施工工艺,通过在第一基坑中横向设置第一强化件,第一强化件具有插入第一水泥搅拌桩的第一强化部,降低了道路因载荷分布不均匀而造成不规则沉降的现象发生的概率;
2、第一强化部为第一钢筋绞笼,通过在第一水泥搅拌桩凝固之后,实用围板围出强化浇筑腔,并且网强化浇筑腔内浇筑水泥直至和第一强化件的底部连接,有助于将第一强化件承受的载荷传递给第一搅拌混凝土中,进一步降低道路因载荷分布不均匀而造成不规则沉降的现象发生的概率;
3、还包括路面拓宽工艺,通过在第二基坑内设置和第一强化管端部连接的第二强化管,并且采用紫外光修复管道支撑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使得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之间传递载荷的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降低扩宽后的道路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基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道路在施工完第一水泥搅拌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基坑中横向沟槽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基坑在安装第一强化管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第一强化管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基坑在浇筑第一强化支撑部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道路在填充侧坑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道路在第一基坑两侧开挖第二基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道路在第二基坑内施工第二水泥搅拌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道路在第二基坑内施工第二强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强化管和第二强化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12是第二基坑在浇筑第二强化支撑部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道路在浇筑道路面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基坑;11、横向沟槽;12、第一水泥搅拌桩;13、强化浇筑腔;14、第一轻质土层;15、第一稳定层;151、金属网;16、第一面层;17、侧坑;2、第一支撑件;21、支撑槽;3、第一强化管;31、第一通孔;32、第一钢筋绞笼;33、第一强化支撑部;34、插接环槽;4、密封端盖;5、第二基坑;51、第二水泥搅拌桩;52、第二轻质土层;53、第二稳定层;6、第二强化管;61、插接头;62、放置管道;621、放置孔;63、第二钢筋绞笼;64、第二通孔;65、第二强化支撑部;7、土工布;8、道路面层;9、紫外光修复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将采用该道路施工工艺制成的道路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纵向,将采用该道路施工工艺制成的道路的宽度方向定义为横向,包括如下步骤:
S1、如图1所示,开挖第一基坑1:使用挖土机开挖第一基坑1,第一基坑1的横截面呈倒置的等腰梯形状。
S2、设置第一基坑1强化结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清理第一基坑1的底面,并在第一基坑1的底面进行第一水泥搅拌桩12的桩位放样,桩位放样采用梅花桩位放样法;
S22、如图2所示,根据第一基坑1底部的桩位放样点,使用钻机在第一基坑1的底部钻孔形成桩孔,并使用高压泵将泵将水泥浆打入桩孔内形成第一水泥搅拌桩12,直至水泥搅拌桩的顶部距第一基坑1的底面0.7m;
S23、如图3所示,待第一水泥搅拌桩12凝固之前,纵向间隔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12开挖横向沟槽11,使得每个横向沟槽11的底面均有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12,且该组水泥搅拌桩的桩孔在横向沟槽11的底面形成的圆形开口的圆形的连线位于横向沟槽11的横向中心线上,其中,横向沟槽11的深度为0.5m;
S24、如图4所示,在横向沟槽11内沿横向沟槽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支撑件2,在横向沟槽11内铺设第一强化件,第一支撑件2呈长方体状,第一支撑件2的顶部设有贯穿其横向两端面的支撑槽21,支撑槽21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其中,第一支撑件2由钢筋混凝土制成;
待第一支撑件2铺设完成后,在第一支撑件2上设置第一强化件,第一强化件为第一强化管3,第一强化管3具有贯穿其两端的第一通孔31,且第一强化管3的长度和第一基坑1的底部宽度保持一致,其中,第一强化管3的底部设有设有与对应的横向沟槽11内的第一水泥搅拌桩12中一一对应的第一强化部,第一强化部为第一钢筋绞笼32,且伸入对应的第一水泥搅拌桩12内,此时的第一水泥搅拌桩12还没有发生凝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强化部具有0.5m伸入到第一水泥搅拌桩12内;
参阅图4和图5,在将第一强化管3放置在横向沟槽11内之前,使用密封端盖4将第一强化管3的两端均密封起来,如图5所述;
参阅图6,待第一水泥搅拌桩12凝固之后,在横向沟槽11底面的第一水泥搅拌桩12的桩孔两侧实用围板隔断横向沟槽11,同一第一水泥搅拌桩12对应的两块围板之间形成有强化浇筑腔13,在强化浇筑腔13内继续浇筑水泥,直至强化浇筑腔13内的浇筑水泥与所述第一强化件的底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强化浇筑腔13内浇筑水泥直至浇筑水泥的上表面与第一强化管3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强化浇筑腔13内的水泥凝结后形成第一强化支撑部33;
S25、使用原状土将横向沟槽11填满并夯实;
S3、参阅图7,铺设第一轻质土层14,第一轻质土层14采用塘渣材料,且塘渣材料的最大粒径不超过300mm,塘渣分层摊铺施工并每次摊铺之后进行压实,在本实施例中,塘渣采用16吨的重型压路机进行压实。
S4、铺设第一稳定层15,第一稳定层15为水泥、碎石混合制成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其中,第一稳定层15采用分层分块的方式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在0.3~0.8m,在浇筑第一层后,在第一层稳定层的上表面铺设一金属网151,之后再进行第二层浇筑,在浇筑最后一层第一稳定层15之前,在稳定层的上表面再铺设一金属网151,再进行最后一层稳定层的浇筑。
S5、铺设第一面层16,如图9所示,第一面层16为沥青砼层。
其中,第一轻质土层14、第一稳定层15和第一面层16组合形成的路基结构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状,路基结构和第一基坑1的两侧壁之间形成有侧坑17,并采用原状土将侧坑17填满并夯实。
当需要拓宽路面时,上述道路施工工艺还包括如下步骤:
S6、路面拓宽:
S61、参阅图8,将第一基坑1上路面的沥青砼层进行破碎,之后沿第一稳定层15和第一轻质土层14的边界在第一基坑1的两侧开挖第二基坑5,直至显露出第一强化管3;
S62、在第二基坑5的底面进行第二水泥搅拌桩51的桩位放样,桩位放样采用梅花桩位放样法,且使得第一强化管3与一排第二水泥搅拌桩51的桩位方向点位于同一直线上;
S63、参阅图9,根据第二基坑5的第二水泥搅拌桩51的桩位放样点,使用钻机在第二基坑5的底部钻孔形成桩孔,并使用高压泵将泵将水泥浆打入桩孔内形成第二水泥搅拌桩51,直至第二水泥搅拌桩51的顶部距第二基坑1的底面0.7m;
S64、参阅图10,在第一强化管3的两端安装第二强化管6形成强化管道;
参阅图11,第二强化管6具有与第一通孔31正对的第二通孔64,其中,第一强化管3在其两端内壁均设有插接环槽34,第二强化管6在其端部设有与插接环槽34配合的插接头61。当插接头61插入所述插接环槽34内时,第一强化管3的内壁与第二强化管6的内壁处于同一圆周面上。第二强化管6在远离第一强化管3的端部还竖直向上设有放置管道62,放置管道62具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放置孔621;
第二强化管6还具有与同排的第二水泥搅拌桩51一一对应的第二强化部,第二强化部为第二钢筋绞笼63,且具有0.5m插入第二水泥搅拌桩51内;
待第二水泥搅拌桩51凝固后,往与第二强化管6对应的第二水泥搅拌桩51的桩孔内浇筑水泥,直至将对应的第二水泥搅拌桩51的桩孔填充满,待这部分水泥凝固后形成第二强化支撑部65;
S65、参阅图11,在强化管道内设置紫外线修复管9,往紫外线修复管9内充气使得紫外线修复管9膨胀,使得紫外线修复管9的外侧壁同时支撑于第一强化管3和第二强化管6,并使用紫外灯管道小车使得紫外线修复管9固化。此处采用的紫外线管道修复工艺是现有技术,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8110693071、发明名称为一种排污管道的整体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待上述紫外线修复管9修复工艺完成后,实用密封端盖4将放置管道62的放置孔621的上端开口密封盖合;
S66、在第二基坑5中铺原状土并夯实,使得第二基坑5的底面与第一基坑1的底面齐平,并在第二基坑5中朝向第一基坑1的侧壁上铺一层土工布7;
S67、铺设第二轻质土层52,第二轻质土层52采用塘渣材料,塘渣材料的最大粒径不超过300mm,塘渣分层摊铺施工并每次摊铺之后进行压实,在本实施例中,塘渣采用16吨的重型压路机进行压实。其中,第二轻质土层52上表面的水平高度和第一轻质土层14上表面的水平高度保持一致;
S68、铺设第二稳定层53。第二稳定层53为水泥、碎石混合制成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其中,第二稳定层53采用分层分块的方式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在0.3~0.8m,在浇筑第一层后,在第一层的上表面铺设一金属网151,之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在浇筑最后一层之前,在第二稳定层53的上表面再铺设一金属网151,再进行最后一层的浇筑。其中,第二稳定层53的高度和第一稳定层15的高度保持一致;
S69、铺设拓宽后道路的道路面层8,其中,道路面层8采用沥青砼层。
上述道路施工工艺通过在第一基坑1中横向设置第一强化管3,并且第一强化管3具有插入第一水泥搅拌桩12的第一强化部,使得道路承受到载荷后能够通过第一强化管3进行横向传递载荷,并且通过第一强化部将载荷传递给对应的第一水泥搅拌桩12处,从而降低了道路因承受载荷不均匀而噪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发生的概率。
当道路进行拓宽时,通过在第二基坑5处设置第二强化管6,且第一强化管3和第二强化管6之间通过紫外管修复管道连接,使得第一强化管3和第二强化管6之间传递载荷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得原道路承受的载荷能够通过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传递至对应的第一水泥搅拌桩12和第二水泥搅拌桩51处,从而降低了在道路拓宽后由于原道路的地基和新道路的地基不同而造成不均匀沉降的问题的发生概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开挖第一基坑(1);S2、设置第一基坑(1)强化结构;S3、铺设第一轻质土层(14);S4、铺设第一稳定层(15);S5、铺设第一面层(16);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21、进行第一水泥搅拌桩(12)的桩位放样;S22、根据桩位放样点,设置第一水泥搅拌桩(12);S23、待第一水泥搅拌桩(12)凝固之前,纵向间隔至少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12)开挖多个横向沟槽(11),且至少存在一组第一水泥搅拌桩(12)位于所述横向沟槽(11)内;S24、在横向沟槽(11)内铺设第一强化件,所述第一强化件具有插入横向沟槽(11)内的所述第一水泥搅拌桩(12)中的第一强化部;S25、使用原状土将横向沟槽(11)填满并夯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4还包括:在横向沟槽(11)内铺设第一强化件之前,在横向沟槽(11)内沿横向沟槽(11)的长度间隔设置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强化件的第一支撑件(2);当所述第一强化件安装于第一支撑件(2)时,所述第一强化件的底面与横向沟槽(11)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部为第一钢筋绞笼(32);所述步骤S24还包括如下步骤:待第一水泥搅拌桩(12)凝固后,在横向沟槽(11)底面的第一水泥搅拌桩(12)的桩孔的两侧使用围板隔断横向沟槽(11),同一第一水泥搅拌桩(12)对应的两块围板之间形成有强化浇筑腔(13),在强化浇筑腔(13)内继续浇筑水泥,直至强化浇筑腔(13)内的浇筑水泥与所述第一强化件的底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件为中空的第一强化管(3),所述第一强化管(3)具有贯穿其两端的第一通孔(31);所述道路施工工艺还包括如下步骤:S6、路面拓宽:S61、将第一基坑(1)的面层破碎,并在第一基坑(1)的至少一侧开挖第二基坑(5),直至显示出第一基坑(1)中的第一强化管(3);S62、在第二基坑(5)的底面进行第二水泥搅拌桩(51)的桩位放样;S63、根据第二基坑(5)的桩位放样点,设置第二水泥搅拌桩(51);S64、在第一强化管(3)的两端安装第二强化管(6)形成强化管道,第二强化管(6)具有与第一通孔(31)正对的第二通孔;S65、在强化管道内设置紫外线修复管,往紫外线修复管内充气使得紫外线修复管膨胀,使得紫外线修复管的外侧壁同时支撑于第一强化管(3)和第二强化管(6),并使用紫外灯管道小车使得紫外线修复管固化;S66、在第二基坑(5)中铺原状土并夯实,使得第二基坑(5)的底面与第一基坑(1)的底面齐平;S67、铺设第二轻质土层(52);S68、铺设第二稳定层(53);S69、铺设拓宽后道路的道路面层(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管(3)均与一排所述第二水泥搅拌桩(51)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强化管(6)的底部具有插入所述第二水泥搅拌桩(51)内的第二强化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管(3)在其两端内壁均设有插接环槽(34),所述第二强化管(6)在其端部设有与插接环槽(34)配合的插接头(61),当所述插接头(61)插入所述插接环槽(34)内时,所述第一强化管(3)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强化管(6)的内壁处于同一圆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强化管(6)在远离第一强化管(3)的端部还竖直向上设有放置管道(62),所述放置管道(62)具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放置孔(62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6还包括:在将第二基坑(5)中铺原状土并夯实后,在第二基坑(5)中朝向第一基坑(1)的侧壁上铺一层土工布(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4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稳定层(15)采用分层分块的方式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在0.3~0.8m,在浇筑第一层后,在第一层的上表面铺设一金属网(151),之后再进行第二层浇筑,在浇筑最后一层之前,在第一稳定层(15)的上表面再铺设一金属网(151),再进行最后一层的浇筑。
CN201911311921.9A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Active CN1110211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1921.9A CN111021172B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1921.9A CN111021172B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1172A true CN111021172A (zh) 2020-04-17
CN111021172B CN111021172B (zh) 2021-08-10

Family

ID=70209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1921.9A Active CN111021172B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2117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95059A (zh) * 2020-03-23 2020-07-10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跨越坎儿井轻型路基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
CN114351527A (zh) * 2021-12-30 2022-04-15 安徽昌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及其沥青摊铺设备
CN115287955A (zh) * 2022-08-25 2022-11-04 杭州可运市政园林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平铺均匀的道路施工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6304A (zh) * 2012-11-28 2013-02-13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处理运营前铁路软土路基沉降超标的加固方法及加固结构
CN106759473A (zh) * 2016-11-11 2017-05-3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下综合管廊和道路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7938456A (zh) * 2017-11-29 2018-04-20 宁波衡华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填河道路施工方法
CN109084116A (zh) * 2018-09-13 2018-12-25 浙江景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排污管道的整体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
CN109853311A (zh) * 2018-12-18 2019-06-07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海积平原区软土路基施工工艺及路基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6304A (zh) * 2012-11-28 2013-02-13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处理运营前铁路软土路基沉降超标的加固方法及加固结构
CN106759473A (zh) * 2016-11-11 2017-05-31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下综合管廊和道路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7938456A (zh) * 2017-11-29 2018-04-20 宁波衡华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填河道路施工方法
CN109084116A (zh) * 2018-09-13 2018-12-25 浙江景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排污管道的整体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
CN109853311A (zh) * 2018-12-18 2019-06-07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海积平原区软土路基施工工艺及路基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95059A (zh) * 2020-03-23 2020-07-10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跨越坎儿井轻型路基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
CN114351527A (zh) * 2021-12-30 2022-04-15 安徽昌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及其沥青摊铺设备
CN115287955A (zh) * 2022-08-25 2022-11-04 杭州可运市政园林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平铺均匀的道路施工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1172B (zh) 202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21172B (zh) 一种道路施工工艺
CN110042716B (zh) 泡沫轻质土高填方路基拓宽施工方法
CN104727302B (zh) 一种抗滑桩桩间板墙现浇施工工艺
CN109403170B (zh) 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CN109750571B (zh) 一种道路塌方应急与永久支挡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594232A (zh) 大型充填型溶洞地质隧道地基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308953B (zh) 利用既有挡墙的泡沫混凝土拼宽路堤的施工方法
CN108221528B (zh) 路基建筑搭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WO2023213117A1 (zh) 一种临河既有路基路堤墙段加宽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3334154U (zh) 一种高架桥下桩基承台伸入路基的路堤结构
CN114575208A (zh) 一种便于预制安装的陡坡路基结构
CN113308955A (zh) 现浇混凝土全防护泡沫轻质土拼宽路堤的施工方法
CN109853624B (zh) 一种针对既有高速公路矩形涵洞的扩建施工方法
CN109306707B (zh) 一种旧路加宽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5977211U (zh) 一种管桩联合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CN210163739U (zh) 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
CN114481734A (zh) 高速公路拓宽桩承排水式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的施工方法
CN210481933U (zh) 一种破损混凝土路面白改黑加固改造结构
CN212225255U (zh) 大型充填型溶洞地质隧道地基加固结构
CN218756946U (zh) 一种刚柔连续过渡路桥过渡段结构
CN211228521U (zh) 框架桥支护结构
CN214832039U (zh) 一种适用于山区公路的阶梯式高填土涵洞
CN115839045B (zh) 路基不均匀沉降形变区域整治工艺和冻土整治路基结构
CN211447011U (zh) 一种基于废旧护栏立柱的撑壁结构
CN112663631B (zh) 一种公路边坡抗滑装配式双排桩成桩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