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9191A -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9191A
CN110989191A CN201911329645.9A CN201911329645A CN110989191A CN 110989191 A CN110989191 A CN 110989191A CN 201911329645 A CN201911329645 A CN 201911329645A CN 110989191 A CN110989191 A CN 110989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quid crystal
transparent
alignment
alignm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296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89191B (zh
Inventor
梁翠翠
张兵
胡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296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891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89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9191A/zh
Priority to US16/920,469 priority patent/US1134047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89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9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02B30/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involving active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该集成式显示面板具有发光区及透明区,且集成式显示面板包括:透明显示层,包括位于发光区的显示部及位于透明区的透明部;降反偏振层,包括第一配向层和偏振膜,第一配向层形成在透明显示层上并至少位于发光区,偏振膜位于发光区并形成在第一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液晶透镜膜层,包括第二配向层和液晶透镜层,第二配向层形成在降反偏振层上并至少位于发光区,液晶透镜层位于发光区并形成在第二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液晶透镜层中液晶分子光轴与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本方案在实现裸眼3D显示且便于显示装置超薄化的同时,还可降低光反射,提高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人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系统,它可以将映入双眼的两幅具有视差的图像,经视神经中枢的融合反射,以及视觉心理反应后,产生三维立体感觉。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将两幅具有视差的左右视图通过显示器显示后进行分光,分别送给左右眼,从而获得立体感,实现裸眼立体显示。
裸眼3D(三维)显示器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传媒、示范教学、展览展示以及影视等各个不同领域。区别于传统的双目3D显示技术,裸眼3D显示由于拥有其裸眼的独特特性,即不需要观众佩戴眼镜或头盔便可观赏3D效果,且其逼真的景深及立体感,又极大提高了观众在观看体验时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成为产品推广、公众宣传及影像播放的最佳显示产品。
为了实现3D显示技术,目前,如图1所示,通常是将单独制作的一透镜结构10安装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1上,但这种方式势必会增加显示装置的整机厚度,并不利于显示装置向超薄化发展。此外,该显示装置光反射情况严重,影响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在实现裸眼3D显示且便于显示装置超薄化的同时,还可降低光反射,提高显示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显示面板,所述集成式显示面板具有发光区及透明区,且所述集成式显示面板包括:
透明显示层,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显示部及位于所述透明区的透明部;
降反偏振层,包括第一配向层和偏振膜,所述第一配向层形成在所述透明显示层上并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所述偏振膜位于所述发光区并形成在所述第一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
液晶透镜膜层,包括第二配向层和液晶透镜层,所述第二配向层形成在所述降反偏振层上并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所述液晶透镜层位于所述发光区并形成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所述液晶透镜层中液晶分子光轴与所述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偏振膜能够将所述显示部反射出的外界环境光吸收;所述液晶透镜层用于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左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右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透明区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发光区与所述透明区在行向上交替排布,其中:
各所述发光区的结构相同,各所述透明区的结构相同;
且每一所述发光区中的所述显示部包括两列发光单元,一列所述发光单元显示的图像经所述液晶透镜层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另一列所述发光单元显示的图像经所述液晶透镜层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驱动器件及与所述驱动器件连接的有机发光器件。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所述有机发光器件之间通过透明像素界定层彼此间隔开。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偏振膜包括二色性染料及聚合性液晶分子的组合物;且所述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一配向方向;
所述第二配向层具有第二配向方向,所述第二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降反偏振层还包括第一相位差膜组,所述第一相位差膜组包括第一相位差膜和第三配向层,所述第一相位差膜和所述第三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位于所述第一配向层靠近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
所述第三配向层位于所述第一相位差膜靠近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所述第三配向层具有第三配向方向,以控制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中液晶分子的慢轴方向;
其中,所述第三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和所述第二配向方向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降反偏振层还包括第二相位差膜组,所述第二相位差膜组包括第二相位差膜和第四配向层,所述第二相位差膜和所述第四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位于所述第一配向层靠近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
所述第四配向层位于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与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之间;所述第四配向层具有第四配向方向,以控制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中液晶分子的慢轴方向;
其中,所述第四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所述第二配向方向及第三配向方向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为四分之一波长相位差膜,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为二分之一波长相位差膜。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一相位差模组及所述第二相位差模组位于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透明区。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透明平坦化层,所述透明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透明区,并形成在所述第一配向层与所述第二配向层之间。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成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集成显示面板具有发光区及透明区,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一透明显示层,所述透明显示层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显示部及位于所述透明区的透明部;
在所述透明显示层上形成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在所述第一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偏振膜;
在所述偏振膜远离所述第一配向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二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所述液晶透镜层中液晶分子光轴与所述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偏振膜能够将所述显示部反射出的外界环境光吸收;所述液晶透镜层用于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左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右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包括:
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涂覆聚合性液晶混合物;
采用透镜模型压印所述聚合性液晶混合物,同时采用紫外固化工艺固化,以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该集成式显示面板将液晶透镜层及偏振膜集成在发光区内,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将透镜结构作为一个单独构件安装显示面板上所导致显示装置的整机厚度的问题,还可克服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光反射严重所导致的显示效果差的问题,因此,采用本申请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可降低显示装置的整机厚度,利于显示装置向超薄化发展,此外,还可降低光反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在C-C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液晶透镜层的光程差分布;
图5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在C-C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又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在C-C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第三配向层的俯视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第一相位差膜的俯视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第四配向层的俯视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第二相位差膜的俯视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第一配向层的俯视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偏振膜的俯视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第二配向层的俯视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中液晶透镜层的俯视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中:
10、透镜结构;11、显示面板。
图2至图14中:
2、集成式显示面板;20、基底;21、驱动器件;22、第一电极;23、发光层;24、第二电极;25、透明像素界定层;26、透明部;27、封装薄膜;28、第三配向层;29、第一相位差膜;30、第四配向层;31、第二相位差膜;32、第一配向层;33、偏振膜;34、透明平坦化层;35、第二配向层;36、液晶透镜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第四”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显示面板2,该集成式显示面板2具有发光区A及透明区B。具体地,此集成式显示面板2可包括透明显示层、降反偏振层及液晶透镜膜层;其中:
如图3所示,透明显示层可包括位于发光区A的显示部及位于透明区B的透明部26。降反偏振层可包括第一配向层32和偏振膜33,第一配向层32形成在透明显示层上并至少位于发光区A,偏振膜33位于发光区A并形成在第一配向层32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液晶透镜膜层可包括第二配向层35和液晶透镜层36,第二配向层35形成在降反偏振层上并至少位于发光区A,液晶透镜层36位于发光区A并形成在第二配向层35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液晶透镜层36中液晶分子光轴与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其中,偏振膜33能够将显示部反射出的外界环境光吸收;液晶透镜层36用于将显示部中显示的左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将显示部中显示的右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本实施例中,集成式显示面板2将液晶透镜层36及偏振膜33集成在发光区A内,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将透镜结构作为一个单独构件安装显示面板上所导致显示装置的整机厚度的问题,还可克服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光反射严重所导致的显示效果差的问题,因此,采用本申请的集成式显示面板2,可降低显示装置的整机厚度,利于显示装置向超薄化发展,此外,还可降低光反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集成式显示面板的结构做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集成式显示面板2中发光区A和透明区B均可设置有多个,此发光区A与透明区B在行向上交替排布,以提高裸眼3D显示效果。其中,各发光区A的结构相同,各透明区B的结构相同。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一发光区A中显示部可包括两列发光单元,一列发光单元显示的图像经液晶透镜层36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另一列发光单元显示的图像经液晶透镜层36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更多列,视具体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此发光单元可包括驱动器件21及与驱动器件21连接的有机发光器件(即:OLED器件)。也就是说,该集成式显示面板2可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这样相比于LCD(即:液晶)显示,便于制作成柔性显示装置,以扩大其适用范围。
详细说明,此驱动器件21可以采用无源选址驱动方式(Passive Matrix,PM),也可以采用有源选址驱动方式(Active Matrix,AM),或半有源选址驱动方式,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驱动器件21可选为AM驱动方式。本实施例中,该驱动器件21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金属走线部分(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驱动器件21不是本申请主要改进点,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重点说明,此薄膜晶体管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所描述的样式。
如图3所示,有机发光器件可包括第一电极22、第二电极24及设置在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4之间的发光层23;其中,第一电极22设置在发光层23靠近基底20一侧,且与驱动器件21相接,具体可与驱动器件21中薄膜晶体管的源、漏电极相接;第二电极24设置在发光层23背离基底20一侧,发光层23发出的光通过第二电极24出射。可选地,若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显示面板2为顶发射型,第一电极22可以是阳极(Anode),第二电极24可以是阴极(Cathod)。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为底发射型,第一电极22可以是阴极,第二电极24可以是阳极。具有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相邻有机发光器件之间可通过透明像素界定层25彼此间隔开,此透明像素界定层25的材料可为PI(聚酰亚胺)材料,以提高该集成式显示面板2的透明面积。
可选地,每一透明区B中透明部26的材料可为透明的PI(聚酰亚胺)材料或者OC(有机树脂)材料,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透明的材料。
应当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透明显示层不仅包括显示部和透明部26,还可包括基底20和封装薄膜27,该显示部和透明部26可形成在基底20上,而封装薄膜27可覆盖显示部和透明部26。其中,该基底20可为透明基底。举例而言,此基底20的材料可为透明的PI材料,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透明的材料。此外,基底20可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封装薄膜27可为透明封装薄膜27。举例而言,此封装薄膜27的材料可包括透明的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可选地,该封装薄膜27可包括至少一层透明的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层透明的无机封装层。其中,在有机封装层和无机封装层为多层时,该有机封装层和无机封装层可交替排布。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此集成式显示面板2时,外界环境光照射进面板后,位于发光区A中显示部的驱动器件21和有机发光器件会将照射到驱动器件21和有机发光器件表面的外界环境光反射,其中,外界环境光主要被有机发光器件中的第二电极24反射。而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由于偏振膜33能够将显示部反射的外界环境光吸收,因此可降低显示部的光反射率。此外,由于透明区B不具有偏振膜33,因此,不影响透明区B的透光率,从而在提高集成式显示面板2的显示效果的同时,不影响该集成式显示面板2的透明度。
如图12所示,偏振膜33可包括二色性染料及聚合性液晶分子的组合物;二色性染料具有一吸收轴L1(本实施例中,二色性染料的吸收轴L1的方向为平行于透明显示层的方向),若外界环境光照射到二色性染料上,外界环境光中平行于二色性染料的吸收轴L1的光会被二色性染料吸收,垂直于二色性染料的吸收轴L1的光可以从二色性染料中透过。二色性染料可以通过支链嫁接的方式连接在液晶分子上,使液晶分子具有二色性。其中,二色性染料显示根据其染料结构确定各种吸光特征,二色性染料通常吸收特定波长(诸如,红、蓝及黄)使得难以使用单一染料展示黑色。
为此,一般混合复数种二色性染料中之三种或三种以上以展示黑色。一般而言,认为可见光之波长范围在380nm至780nm内,且若光吸收在此范围中恒定,则认为其系"黑色"。然而,考虑到暗适应性相对于人类视觉敏感性之标准视觉敏感性曲线,吸光令人合意地在400nm至650nm之波长范围内恒定。因此二色性染料的选取有以下,第一点,可选择吸收之波长色散在450nm至650nm的二色性染料组合物,第二点,二色性染料在液晶中得溶解度足够高。
如图11所示,第一配向层32具有第一配向方向N1;该第一配向层32用于控制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的排布方向,具体地,第一配向层32用于控制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的吸收轴L1与第一配向方向N1相同,例如:若在第一配向方向N1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90°时,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轴L1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则为90°。
液晶透镜层36为由液晶分子构成的透镜结构,其中,左、右眼图像穿过此液晶透镜层36,进而通过光折射远离分别传输至观看者的左、右眼,另观看者可以看到立体的影像。
举例而言,液晶透镜层36和透明显示层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第一点:如图14所示,液晶透镜层36的入射光必须是线偏振光,偏振方向需与液晶透镜层36中液晶分子的光轴L2(在液晶分子为正性光学液晶时,液晶分子的长轴即为光轴L2)保持一致。具体地,在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轴L1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90°时,可液晶透镜层36中液晶分子光轴L2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为0°。其中,为了使得液晶透镜层36中液晶分子光轴L2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为0°,如图13所示,该第二配向层35应具有第二配向方向N2,此第二配向方向N2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为0°,即:该第二配向方向N2可与第一配向方向N1相互垂直。
第二点:聚焦的要求,为了使得透明显示层的显示画面能够成像在观看者的左眼和右眼,透明显示层的像平面应位于液晶透镜层36的焦平面上,同时为了避免左眼图像进入到右眼,右眼图像进入到左眼,需要液晶透镜层36与标准抛物型透镜光程差分布相吻合,液晶透镜的光程差分布的大概图形如图4所示,图中数据只是为了原理说明,不是具体的设计值,D即每个液晶透镜单元开口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降反偏振层还包括至少一组相位差膜组,设置在第一配向层32与透明显示层之间。其中,相位差膜组可以包括一配向层和一相位差膜。需要说明的是,若在第一配向层32与透明显示层之间设置有多组相位差模组,则各组相位差膜组中配向层的配向方向,以及相位差膜中液晶分子的排布方向应各不相同。
可选地,降反偏振层可包括第一相位差膜组,如图5所示,此第一相位差膜组可包括第一相位差膜29和第三配向层28,第一相位差膜29和第三配向层28至少位于发光区A。其中,第一相位差膜29位于第一配向层32靠近透明显示层的一侧;第三配向层28位于第一相位差膜29靠近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如图7所示,第三配向层28具有第三配向方向N3,此第三配向方向N3与第一配向方向N1和第二配向方向N2不同。
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此第三配向方向N3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为165°,其中,在第一相位差膜29中的液晶分子为正性光学液晶时,如图8所示,第一相位差膜29中液晶分子的慢轴L3(即:长轴)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为165°。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三配向方向N3以控制第一相位差膜29中液晶分子的慢轴L3方向;在平行于透明显示层的平行上的排布方向,可使得第一相位差膜29能够增大偏振膜33的光吸收率。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集成式显示面板2的发光区A,外界环境光经过依次经过液晶透镜层36、第二配向层35、偏振膜33及第一配向层32后,由于外界环境光中,平行于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轴L1的光被吸收,垂直于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轴L1的光可以透过,因此经过偏振膜33及第一配向层32的外界环境光变为第一线偏振光,第一线偏振光的方向垂直于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的吸收轴L1,第一线偏振光在经过第一相位差膜29后,变为椭圆偏光,该椭圆偏光照射到有机发光器件和驱动器件21上,被有机发光器件和驱动器件21反射后,再一次经过第一相位差膜29,变为第二线偏振光,第二线偏振光的方向平行于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的吸收轴L1,第二线偏振光再一次被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第一线偏振光的方向与第二线偏振光的方向相垂直,也就是说,外界环境光在经过偏振膜33的第一次吸收,变为第一线偏振光后,第一相位差膜组将垂直于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轴L1的第一线偏振光,改变为平行于偏振膜33中液晶分子吸收轴L1的第二线偏振光,从而第二线偏振光会被偏振膜33再次吸收,因此,第一相位差膜29能够增大偏振膜33的光吸收率,从而进一步降低发光区A的光反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相位差膜29可为四分之一波长相位差膜。
进一步地,降反偏振层还包括第二相位差膜组,如图6所示,第二相位差膜组包括第二相位差膜31和第四配向层30,第二相位差膜31和第四配向层30至少位于发光区A;第二相位差膜31位于第一配向层32靠近透明显示层的一侧;第四配向层30位于第一相位差膜29与第二相位差膜31之间;如图9和图10所示,第四配向层30具有第四配向方向N4,以控制第二相位差膜31中液晶分子的慢轴L4方向;其中,第四配向方向N4与第一配向方向N1、第二配向方向N2及第三配向方向N3不同。
举例而言,此第四配向方向N4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为105°,其中,在第二相位差膜31中的液晶分子为正性光学液晶时,第二相位差膜31中液晶分子的慢轴L4(即:长轴)与平行于集成式显示面板2下侧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为105°。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四配向方向N4以控制第二相位差膜31中液晶分子的慢轴方向;在平行于透明显示层的平行上的排布方向,可使得第二相位差膜31能够减少集成式显示面板2的色偏。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集成式显示面板2的发光区A,由于外界环境光在经过偏振膜33和第一相位差膜29后的偏振光可能会产生相位延迟,变为单色光,因此外界环境光经由有机发光器件和驱动器件21反射后在集成式显示面板2上可能会产生色偏,在偏振膜33和第一相位差膜29之间加入第二相位差膜31,使得外界环境光在经过偏振膜33变为第一线偏振光后,再经过第二相位差膜31,第二相位差膜31使第一线偏振光的角度发生偏转,再配合第一相位差膜29来改变第一线偏振光的偏转方向,由此可以改善色偏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相位差膜29和第二相位差膜31中液晶分子不具有二色性,因此照射到第一相位差膜29上的外界环境光不会被第一相位差膜29和第二相位差膜31吸收,外界环境光可以直接透过第一相位差膜29和第二相位差膜31,不会影响发光区A的透光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相位差膜31为二分之一波长相位差膜。
其中,由于第一配向层32、第二配向层35、第一相位差模组及第二相位差模组不会对外界环境光吸收,因此,该第一配向层32、第二配向层35、第一相位差模组及第二相位差模组可位于发光区A和透明区B,即:第一配向层32、第二配向层35、第一相位差模组及第二相位差模组可整面覆盖透明显示区,这样可减少图案化处理工艺,从而可简化制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为了不影响集成式显示面板2中透明区B的透光度,在透明区B不设置有偏振膜33,这样为了使得在制作液晶透镜膜层之前,显示结构趋于平坦化,如图3、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集成式显示面板2还可包括透明平坦化层34,此透明平坦化层34位于透明区B,并形成在第一配向层32与第二配向层35之间。举例而言,此透明平坦化层34的材料可为OC材料或者PI材料,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材料,只要所使用的材料不影响显示面板的透明度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集成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集成显示面板具有发光区及透明区,而制作方法如图15所示,可包括:
步骤S150,形成一透明显示层,该透明显示层包括位于发光区的显示部及位于透明区的透明部;
步骤S152,在透明显示层上形成第一配向层,第一配向层至少位于发光区;
步骤S154,在第一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发光区的偏振膜;
步骤S156,在偏振膜远离第一配向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配向层,第二配向层至少位于发光区;
步骤S158,在第二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液晶透镜层中液晶分子光轴与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
其中,偏振膜能够将显示部反射出的外界环境光吸收;液晶透镜层用于将显示部中显示的左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将显示部中显示的右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应当理解的是,此制作方法制作出的集成显示面板的结构及材料选取具体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对集成显示面板的描述内容,因此,本实施例不再对集成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材料选取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赘述。
下面对各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在步骤S150,形成一透明显示层,该透明显示层包括位于发光区的显示部及位于透明区的透明部。
具体地,可先制作PI基底;然后在基底的发光区上依次制作驱动器件和有机发光器件,以形成显示部;并且在基底的透明区制作透明部;之后制作覆盖显示部和透明部的封装薄膜。其中,驱动器件和有机发光器件的制作工艺比较成熟,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在步骤S152中,在透明显示层上形成第一配向层,第一配向层至少位于发光区。
具体地,在透明显示层的出光侧涂覆PI材料,并进行固化,以形成第一配向层,再利用UV(紫外线)照射第一配向层,以使得第一配向层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配向能力,且形成第一配向层的第一配向方向。
在步骤S154中,在第一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发光区的偏振膜。
具体地,在第一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且位于发光区的部分涂覆二色性燃料与聚合性液晶分子的混合物,以形成偏振膜,聚合性液晶分子的两端可以包括光聚合反应基团,当紫外线照射到光聚合反应基团时,会产生聚合反应,以形成液晶分子的光轴。再利用UV照射偏振膜,固化偏振膜,且使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以第一配向方向排布。
在步骤S156中,在偏振膜远离第一配向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配向层,第二配向层至少位于发光区。
具体地,在偏振膜远离第一配向层的一侧涂覆PI材料,并进行固化,以形成第二配向层,再利用UV(紫外线)照射第二配向层,以使得第二配向层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配向能力,且形成第一配向层的第二配向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第二配向层之前,为了保证平坦化,可在第一配向层上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且位于透明区的部分形成透明平坦化层。
在步骤S158中,在第二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液晶透镜层中液晶分子光轴与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
具体地,步骤S158可包括:
步骤S1580,在第二配向层远离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涂覆聚合性液晶混合物;
步骤S1582,采用透镜模型压印聚合性液晶混合物,同时采用紫外固化工艺固化,以形成位于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
其中,在步骤S150之后,及步骤S152之前,还可包括步骤S151,在步骤S151中,在透明显示层的出光侧依次形成第三配向层、第一相位差膜、第四配向层及第四相位差膜。具体地,首先,可在封装薄膜背离基底的一侧涂覆PI,并进行固化,以形成第三配向层,再利用UV照射第三配向层,以使第三配向层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配向能力,且形成第三配向层的第三配向方向;然后,在第三配向层背离基底一侧涂覆四分之一波长相位差的聚合性液晶,以形成第一相位差膜,再利用UV照射第一相位差膜,固化第一相位差膜,且使第一相位差膜中的液晶分子以第三配向层中的第三配向方向排布;之后,在第一相位差膜背离基底一侧涂覆PI,并进行固化,以形成第四配向层,再利用UV照射第四配向层,以使第四配向层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配向能力,且形成第四配向层的第四配向方向;最后,在第四配向层背离基底一侧涂覆二分之一波长相位差的聚合性液晶,以形成第二相位差膜,再利用UV照射第二相位差膜,固化第二相位差膜,且使第二相位差膜中的液晶分子以第四配向层中的第四配向方向排布。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描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2。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车载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也可用于商场透明展示,可增加立体真实感、科技感和炫酷感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设备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集成式显示面板2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源线,等等,本领域善解人意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申请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均应视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应可理解的是,本申请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申请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申请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申请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申请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申请。

Claims (13)

1.一种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显示面板具有发光区及透明区,且所述集成式显示面板包括:
透明显示层,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显示部及位于所述透明区的透明部;
降反偏振层,包括第一配向层和偏振膜,所述第一配向层形成在所述透明显示层上并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所述偏振膜位于所述发光区并形成在所述第一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
液晶透镜膜层,包括第二配向层和液晶透镜层,所述第二配向层形成在所述降反偏振层上并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所述液晶透镜层位于所述发光区并形成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所述液晶透镜层中液晶分子光轴与所述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偏振膜能够将所述显示部反射出的外界环境光吸收;所述液晶透镜层用于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左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右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透明区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发光区与所述透明区在行向上交替排布,其中:
各所述发光区的结构相同,各所述透明区的结构相同;
且每一所述发光区中的所述显示部包括两列发光单元,一列所述发光单元显示的图像经所述液晶透镜层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另一列所述发光单元显示的图像经所述液晶透镜层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驱动器件及与所述驱动器件连接的有机发光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所述有机发光器件之间通过透明像素界定层彼此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振膜包括二色性染料及聚合性液晶分子的组合物;且所述第一配向层具有第一配向方向;
所述第二配向层具有第二配向方向,所述第二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反偏振层还包括第一相位差膜组,所述第一相位差膜组包括第一相位差膜和第三配向层,所述第一相位差膜和所述第三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位于所述第一配向层靠近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
所述第三配向层位于所述第一相位差膜靠近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所述第三配向层具有第三配向方向,以控制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中液晶分子的慢轴方向;
其中,所述第三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和所述第二配向方向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反偏振层还包括第二相位差膜组,所述第二相位差膜组包括第二相位差膜和第四配向层,所述第二相位差膜和所述第四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位于所述第一配向层靠近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
所述第四配向层位于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与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之间;所述第四配向层具有第四配向方向,以控制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中液晶分子的慢轴方向;
其中,所述第四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所述第二配向方向及第三配向方向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位差膜为四分之一波长相位差膜,所述第二相位差膜为二分之一波长相位差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一相位差模组及所述第二相位差模组位于所述发光区和所述透明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明平坦化层,所述透明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透明区,并形成在所述第一配向层与所述第二配向层之间。
11.一种集成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显示面板具有发光区及透明区,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一透明显示层,所述透明显示层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显示部及位于所述透明区的透明部;
在所述透明显示层上形成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在所述第一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偏振膜;
在所述偏振膜远离所述第一配向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二配向层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区;
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所述液晶透镜层中液晶分子光轴与所述偏振膜中液晶分子吸收轴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偏振膜能够将所述显示部反射出的外界环境光吸收;所述液晶透镜层用于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左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左眼,将所述显示部中显示的右眼图像透射到观看者的右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包括:
在所述第二配向层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层的一侧涂覆聚合性液晶混合物;
采用透镜模型压印所述聚合性液晶混合物,同时采用紫外固化工艺固化,以形成位于所述发光区的液晶透镜层。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式显示面板。
CN201911329645.9A 2019-12-20 2019-12-20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9891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29645.9A CN110989191B (zh) 2019-12-20 2019-12-20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6/920,469 US11340474B2 (en) 2019-12-20 2020-07-03 Integrated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29645.9A CN110989191B (zh) 2019-12-20 2019-12-20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9191A true CN110989191A (zh) 2020-04-10
CN110989191B CN110989191B (zh) 2022-03-04

Family

ID=70073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9645.9A Active CN110989191B (zh) 2019-12-20 2019-12-20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40474B2 (zh)
CN (1) CN1109891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0340B2 (en) * 2019-05-30 2023-04-18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29338U (zh) * 2012-12-04 2013-05-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模组及3d显示装置
CN103185293A (zh) * 2011-12-29 2013-07-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反射板、全反射3d显示装置
CN103365001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显示器件
CN103852949A (zh) * 2012-12-05 2014-06-11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4950525A (zh) * 2015-07-29 2015-09-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4950544A (zh) * 2015-07-30 2015-09-30 重庆卓美华视光电有限公司 裸眼3d显示装置
CN105022202A (zh) * 2015-08-04 2015-11-04 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 一种抗反射电驱动3d液晶透镜
US20160303616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3Dbot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pping and servicing an ink-jet printhead in a 3d printer
CN108027456A (zh) * 2016-03-14 2018-05-11 株式会社Lg化学 减反射膜和显示装置
CN108181720A (zh) * 2018-01-02 2018-06-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614369A (zh) * 2018-07-13 2018-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683422A (zh) * 2019-01-30 2019-04-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9156B2 (ja) * 2003-11-06 2011-07-0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配向した重合体の膜を含む二色性のゲスト−ホスト偏光子
KR20110108697A (ko) * 2010-03-29 2011-10-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에 채용되는 편광 구조 장치
EP2660631B1 (en) * 2010-12-27 2018-12-05 DIC Corporation Birefringent lens material for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irefringent lens for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KR101885698B1 (ko) * 2011-06-27 2018-08-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장치
TWI616684B (zh) * 2013-03-11 2018-03-01 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 透光性顯示器
KR102092082B1 (ko) * 2013-11-11 2020-03-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300813B2 (ja) * 2018-07-09 2023-06-30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5293A (zh) * 2011-12-29 2013-07-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反射板、全反射3d显示装置
CN103365001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显示器件
CN202929338U (zh) * 2012-12-04 2013-05-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模组及3d显示装置
CN103852949A (zh) * 2012-12-05 2014-06-11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US20160303616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3Dbot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pping and servicing an ink-jet printhead in a 3d printer
CN104950525A (zh) * 2015-07-29 2015-09-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4950544A (zh) * 2015-07-30 2015-09-30 重庆卓美华视光电有限公司 裸眼3d显示装置
CN105022202A (zh) * 2015-08-04 2015-11-04 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 一种抗反射电驱动3d液晶透镜
CN108027456A (zh) * 2016-03-14 2018-05-11 株式会社Lg化学 减反射膜和显示装置
CN108181720A (zh) * 2018-01-02 2018-06-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614369A (zh) * 2018-07-13 2018-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683422A (zh) * 2019-01-30 2019-04-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0340B2 (en) * 2019-05-30 2023-04-18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40474B2 (en) 2022-05-24
US20210191144A1 (en) 2021-06-24
CN110989191B (zh) 2022-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99173B2 (ja) マルチプルビュー方向性ディスプレイ
US9383589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0993239B1 (ko) 변환 렌즈
US9316845B2 (en) Illumination unit and display unit
TWI521239B (zh)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US9857594B2 (en) Optical device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20060098285A1 (en) Switchable display apparatus
CN113253458B (zh) 近眼显示装置
JP2008026654A (ja) 立体表示装置
US8730576B2 (en) Microretarder film
US20120225216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Microretarder Film
US903609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989191B (zh) 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07052041A (ja) マルチプル視野型の表示装置
CN102654599A (zh) 光学层压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单元
US1028302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display device
WO2020238993A1 (zh) 立体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75309B (zh) 偏振微透镜结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KR20200009166A (ko) 증강 현실 제공 장치와 그의 구동방법
US20230236435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85706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230229015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KR101886304B1 (ko) 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4134586A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