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3579A -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3579A
CN110963579A CN201911255402.5A CN201911255402A CN110963579A CN 110963579 A CN110963579 A CN 110963579A CN 201911255402 A CN201911255402 A CN 201911255402A CN 110963579 A CN110963579 A CN 1109635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water
plants
water level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554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翔宇
郑佳燕
万林旺
贾建云
朱剑云
徐金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arde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arde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arde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arde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5540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635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63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35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该构建方法包括水位梯度设计建造、植物栽植布局,水位梯度划分为陆地生态带、水岸过渡带、水域生态带,陆地生态带种植根系发达的常绿植物以及草本植物;水岸过渡带种植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水域生态带种植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通过水岸过渡带可以降低水域生态带内也即深水区中的暗流、波浪等对水岸过渡带的直接冲击,使得低湿模块地带形成相对平稳的状态,有利于水岸过渡带植物及动物的生存及发展;且低湿模块地带设计成下凹的形状,还可以将流经陆地生态带的雨水等进行过滤;水岸过渡带内的植物栽植布局时,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分区域进行栽种,提升单个物种生存所需要的生存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湿地建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湿地中,水位梯度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梯度,湿地植物沿水位梯度变化反应是研究湿地生态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各类水生植物适应不同深度的水域,水生植物在水中根据水深的不同形成一定的分布范围,也就是水生植物的水位梯度的适应性。
在水体近岸生态景观带中,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梯度功能特性,往往能够形成独特而有规律的生境形态。
但是人工湿地早期设计由于缺乏对水体近岸生态的系统性考虑,在水深岸线的处理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等深线顺坡到底。另外在水湿生植物方面常常选择三种及以上的种类栽植在一定的区域内,未能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层片生长需求,从而导致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降低。
现有技术如公开号为CN105359770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构建方法,以陆生防护带、乔灌草带、湿生草被带、挺水植被带、浮叶沉水植被带的立体植被为基本模式,根据生境条件的空间变化情况,选择不同的立体植被模式,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以及不同的立体植被的空间布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该构建方法包括水位梯度设计建造、植物栽植布局,水位梯度划分为陆地生态带、水岸过渡带、水域生态带,陆地生态带种植根系发达的常绿植物以及草本植物;水岸过渡带种植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水域生态带种植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进一步地,水岸过渡带包括依次排布的低湿模块地带、石笼防渗带、沼泽带。
进一步地,低湿模块地带下凹,低湿模块地带的坡度比不超过1:3。
进一步地,沼泽带建造成平缓地带,石笼防渗带的宽度为1-2m,石笼防渗带相对低湿模块地带底部和沼泽带底部凸出,在石笼防渗带上端铺设泥土,泥土上端的设计水位为20cm,并在泥土上栽种耐周期性水淹的湿生草本植物。
进一步地,水岸过渡带的植物栽植布局时选择1-2种植物种植,不同种类植物不混合种植,不同的植物分区域进行栽植。
进一步地,陆地生态带的宽度不少于5米。
进一步地,陆地生态带和水岸过渡带连接处铺设石块,对陆地生态带的驳岸进行加固。
进一步地,沼泽带和水域生态带之间打入两排木桩带,木桩带上端高出沼泽带底面15-20cm。
进一步地,低湿模块地带植物种植在种植槽内,将种植槽安装在低湿模块地带。
进一步地,水域生态带内植物栽种区域的水深不超过3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由低湿模块地带、石笼防渗带和沼泽带组成的水岸过渡带,可以降低水域生态带内也即深水区中的暗流、波浪等对水岸过渡带的直接冲击,使得低湿模块地带形成相对平稳的状态,有利于水岸过渡带植物及动物的生存及发展;且低湿模块地带设计成下凹的形状,还可以将流经陆地生态带的雨水等进行过滤,减少最终流向水域生态区内的污染物;同时低湿模块地带的植物通过种植槽种植,便于对低湿模块地带内进行清理;此外,水岸过渡带内的植物栽植布局时,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不进行混合,分区域进行栽种,提升单个物种生存所需要的生存空间,满足水岸过渡带内水生植物长久生存的条件,同时还能保证水岸过渡带的物种丰富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近岸生态景观梯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水位梯度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陆地生态系统;2、水岸过渡系统;3、水域生态系统;4、低湿地带;5、洲滩地带;6、沼泽带;7、陆地生态带;8、水岸过渡带;9、水域生态带;10、低湿模块地带;11、石笼防渗带;12、水域生态带水位;13、水域生态带种植深度;14、木桩带;15、石笼;16、小土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
在湿地生态景观中,发育良好的近岸生态景观带应当是具有一定的梯度结构,也即陆地生态系统1、水岸过渡系统2、水域生态系统3,实际陆地生态系统1和水岸过渡系统2还构成了人工湿地的生态缓冲带,在这些生态系统中,水岸过渡系统2实际上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地带,因其具有独特的过渡性特征,又分为低湿地带4、洲滩地带5和沼泽带6,如图1所示。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水位梯度设计建造和植物栽植布局两个部分,水位梯度在设计建造时分为陆地生态带7、水岸过渡带8、水域生态带9三大区域,如图2所示,建造时从陆地生态带7到水岸过渡带8再到水域生态带9整体呈现下坡趋势,在陆地生态带7种植根系发达的常绿植物和草本植物,在水岸过渡带8种植湿地生物和挺水植物,水域生态带9种植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更进一步,水岸过渡带8又依次分为低湿模块地带10、石笼防渗带11、沼泽带6,低湿模块地带10邻接陆地生态带7,低湿模块地带10向下凹陷,低湿模块地带10呈现出两侧高中间低的形态,石笼防渗带11邻接低湿模块地带10,沼泽带6邻接石笼防渗带11,石笼防渗带11呈现两侧低中间高的形态,沼泽带6则相对平缓,沼泽带6邻接水域生态带9。
在建造的时候,陆地生态带7的宽度不能小于5m,主要是确保乔木具有一定的生长空间,也是近岸陆地生态系统构建组团式植物景观的宽度需求,同时足够宽的陆地过渡带7能够一定程度上初步过滤人工湿地以外区域的地表径流,足够的宽度能够实现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在陆地生态带7和低湿模块地带10的邻接处铺设石块,对陆地生态带7进行加固,防止雨水等对陆地生态带7的驳岸造成破坏;水岸过渡带8的宽度在9-18m,其中低湿模块地带10的坡度比控制在1:3以内,不要超过1:3,这样利于进行植物的模块化栽植,低湿模块地带10的最深水位控制在0.5m左右;石笼防渗带11使用石笼15铺设,石笼防渗带11的宽度在1-2m,石笼15高度为15cm,在石笼15上端铺设土层,在石笼15上端形成小土坡16,坡顶距离石笼15上端的高度在0.3m,小土坡坡顶上端的设计水位在20cm;沼泽带6则建造相对平缓,在沼泽带6和水域生态带9邻接的位置打入两排木桩带,木桩带可以选用杉木,将两排杉木并排打入地面形成两排木桩带14,木桩带14呈现阶梯状,木桩带14上端高出地表表面15-20cm,防止水域生态带9中的水流对沼泽带6形成冲击,沼泽带6的设计水位控制在50cm;水域生态带9处于深水区,水域生态带的水位深度设计在1.5-3.5m,水域生态带9内植物栽种水深不超过3m,比如水域生态带的水位高度12为3.5m,则水生植物的栽种区域仅限于水深不超过3m的区域,也即水域生态带内的种植范围仅限于木桩带延伸至水域生态带种植深度13处,3-3.5m水深的区域不栽种水生植物。
植物种植时,在陆地生态带7种植植物是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以防止水土流失;
2、选择常绿植物,减少落叶等造成的污染;
3、植物搭配上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种类,能够为两栖动物等提供生存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组合,乔木可以选择水杉、垂柳、碧桃等,灌木可以选择南天竹、含笑、红花继木、金森女贞等,草本植物可以选择麦冬、结缕草、狗牙根等;在乔木中间穿插种植灌木,乔木、灌木丛中栽种草本植物。
在水岸过渡带8的植物选择上,优选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可以选择鱼腥草、红莲子草等,挺水植物可以选择芦苇、香蒲、千屈菜、美人蕉、慈姑、再生花、水葱、细叶沙草等。
更具体的比如在低湿模块地带10,在0-30cm水深区域种植细叶莎草,在30-50cm水深处种植芦苇,细叶莎草和芦苇等水深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能够抑制水体富营养化。且低湿模块地带的植物用种植槽进行栽植,将植物栽植在种植槽内,可以进行人工拆装,便于进行垃圾、淤泥等清理。
由于水位是会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在石笼防渗带11等地势较高的区域,该区域会因为水位变化发生周期性淹水,因此在石笼防渗带11的小土坡上可以选择栽植一种比如鱼腥草、红莲子草等湿生植物,可以适应周期性淹水的土壤。
在沼泽带6可以选择种植1-2种挺水植物,比如种植香蒲、水葱等,在相对平缓的沼泽带,可以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空间,既可以适应空中生物栖息,也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场所,陆地生物也可以生存,提高物种丰富度。
在水域生态带9,可以选择种植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比如菱角、睡莲、萍蓬草、凤眼莲、大漂、芹菜、浮萍等;沉水植物比如苦草、眼子菜、海菜花、茨藻、金鱼藻、黑藻等。
本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的修改,但是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方法包括水位梯度设计建造、植物栽植布局,所述水位梯度分为陆地生态带、水岸过渡带、水域生态带,所述陆地生态带种植根系发达的常绿植物以及草本植物;所述水岸过渡带种植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所述水域生态带种植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岸过渡带包括依次排布的低湿模块地带、石笼防渗带、沼泽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湿模块地带下凹,低湿模块地带的坡度比不超过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沼泽带建造成平缓地带,所述石笼防渗带的宽度为1-2m,石笼防渗带相对低湿模块地带底部和沼泽带底部凸出,在石笼防渗带上端铺设泥土,泥土上端的设计水位为20cm,并在泥土上栽种耐周期性水淹的湿生草本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岸过渡带的植物栽植布局时选择1-2种不同种类的植物种植,不同种类植物不混合种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陆地生态带的宽度不少于5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陆地生态带和水岸过渡带连接处铺设石块,对陆地生态带的驳岸进行加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沼泽带和水域生态带之间打入两排木桩带,木桩带上端高出沼泽带底面15-2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湿模块地带植物种植在种植槽内,将种植槽安装在低湿模块地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水域生态带内植物栽种区域的水深不超过3m。
CN201911255402.5A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Pending CN1109635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55402.5A CN110963579A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55402.5A CN110963579A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3579A true CN110963579A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33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55402.5A Pending CN110963579A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6357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1605A (zh) * 2021-02-05 2021-05-18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提高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湿地组合系统
CN113045139A (zh) * 2021-03-30 2021-06-29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一种泸沽湖大草海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4853176A (zh) * 2022-03-22 2022-08-05 海南大学 一种雨源型河流的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7095A1 (en) * 2001-12-07 2003-10-23 Daniel Preston Steerable parachut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CN105359770A (zh) * 2015-09-29 2016-03-0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构建方法
CN207685781U (zh) * 2017-12-07 2018-08-03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消浪河滨带
CN109399802A (zh) * 2018-12-25 2019-03-01 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湿地公园人工鸟岛结构的构建方法
CN209628299U (zh) * 2018-12-10 2019-11-15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恢复滨水岸线自然结构的生态护岸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7095A1 (en) * 2001-12-07 2003-10-23 Daniel Preston Steerable parachut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CN105359770A (zh) * 2015-09-29 2016-03-0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构建方法
CN207685781U (zh) * 2017-12-07 2018-08-03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消浪河滨带
CN209628299U (zh) * 2018-12-10 2019-11-15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恢复滨水岸线自然结构的生态护岸
CN109399802A (zh) * 2018-12-25 2019-03-01 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湿地公园人工鸟岛结构的构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金雅琴等: "《园林植物栽培学》", 30 September 2012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1605A (zh) * 2021-02-05 2021-05-18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提高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湿地组合系统
CN113045139A (zh) * 2021-03-30 2021-06-29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一种泸沽湖大草海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4853176A (zh) * 2022-03-22 2022-08-05 海南大学 一种雨源型河流的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26351B (zh) 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河湖边坡生态三段治理方法
Keough et al. Hydrogeomorphic factors and ecosystem responses in coastal wetlands of the Great Lakes
CN107347410B (zh) 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
Xu et al. The restoration of riparian wetlands and macrophytes in Lake Chao, an eutrophic Chinese lake: possibilities and effects
Large et al. 21: Rehabilitation of River Margins
CN110963579A (zh) 一种基于水位梯度与植物融合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
CN104620838A (zh) 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方法
CN106277572B (zh) 一种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城市河道水体净化系统
CN104787891A (zh) 一种基于微地形改造的藻类水华生态控制系统、控制藻类水华的生态方法及应用
CN104429529A (zh) 一种缓冲区域生态岸边带的构建方法
CN105000748A (zh) 典型农田面源污染物“点-线-面”综合截控系统
CN103043800A (zh) 复合型表流湿地系统
CN106277334A (zh) 清水型生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13463560A (zh) 一种圩区水循环稻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
CN203080471U (zh) 一种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
CN104176827B (zh) 高寒区城市水源地消减水体氮磷的河岸缓冲带灌木配置方法
CN102060384B (zh) 一种除磷抑藻的“水下草坪”及构建方法
Tousignant et al. Guidance manual for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rural applications in Ontario
Kalettka et al. Potholes in Northeast German agro-landscapes: functions, land use impact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Bendoricchio et al. Guidelines for free water surface wetland design
CN114014444A (zh) 一种高生态弹性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Wilcock River and inland water environments
CN102635089B (zh) 一种生态河岸带的构建方法
CN104805802A (zh) 一种栽植人工水草的透水型河流丁字坝及其建造方法
Hauer et al. Landscapes and ecological variability of rivers in North America: factors affecting restoration strateg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