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8165A -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8165A
CN110958165A CN201911146488.8A CN201911146488A CN110958165A CN 110958165 A CN110958165 A CN 110958165A CN 201911146488 A CN201911146488 A CN 201911146488A CN 110958165 A CN110958165 A CN 1109581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logical
logic
logical interface
relations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64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58165B (zh
Inventor
胡渐平
张远茂
刘运兵
黄双榜
董浩
朱余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ngji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ngji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ngji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ngji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4648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581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58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8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58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8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58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关系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包括: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存储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通过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虚拟为逻辑接口之后统一建模,继而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开发的软件能运行于各种网络设备上,在该软件运行在网络设备时,只需启用与该设备对应的逻辑接口就能支持各类网络应用,无需为每种网络设备单独开发软件,降低开发成本。

Description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带宽上网的需求日益增大,进而促进了网络电子科技的急速发展,用户侧网络电子设备作为网络接入的最后一站,数量激增,设备种类变多,功能越来越复杂,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设备硬件更新变得相当频繁。
现有技术针对不同的网络设备单独开发一套网络接口以及网络接口管理软件,然而,不同芯片的网络接口管理软件之间互不相通,即便是同一芯片供应商的不同系列产品的软件代码都无法复用,网络设备升级后,与外部其它网络设备的互连互通性也需重新测试,调试,甚至从头重新开发。
申请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以适用于各种网络设备的应用,降低设备生产商的软件开发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所述网络数据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存储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根据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存储所述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并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并存储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通过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虚拟为逻辑接口之后进行统一建模,因此,通过将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所创建的逻辑接口、对应关系以及逻辑接口关系应用于网络设备上时,只需启用与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就能支持该网络设备的应用,继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种网络设备的应用,无需再单独为各种网络设备中的每种网络设备单独开发适用于该网络设备的逻辑接口,继而降低设备生产商的开发成本。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包括: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除最底层的逻辑接口以外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以建立所述逻辑接口关系。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除最底层的逻辑接口以外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指针属性的方式,能够快速、直观的了解逻辑接口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为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设置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或LAN接口的第一属性。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现有技术中,上行的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接口和下行的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接口通常被划分为两类来单独管理,增加管理负担,因此,本申请通过在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设置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或LAN接口的第一属性,继而利用第一属性就可以区分当前接口属于WAN接口还是LAN接口,实现对WAN接口和LAN接口的统一管理,减轻管理负担。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逻辑接口处于启用状态时,该逻辑接口未必满足工作所需的条件,因此,若只用一种属性来表示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则在该属性表示该逻辑接口处于休眠状态时,无法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该逻辑接口是否满足逻辑接口工作所需条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继而在逻辑接口未处于工作状态时,根据第二属性和第三属性来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该逻辑接口是否满足逻辑接口工作所需条件。
第二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管理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基于利用第一方面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与利用第一方面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将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开发的软件安装在网络设备上时,在获取到该网络设备上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之后,只需启用与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以及从预先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之后,就能利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支持该网络设备的应用,继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开发的软件能够适用于所述各种网络设备的应用,无需再单独为各种网络设备中的每种网络设备单独开发适用于该网络设备的逻辑接口,继而降低设备生产商的开发成本。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对所述第一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进行统一管理,在一逻辑接口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该逻辑接口无需直接调用与该逻辑接口关联的上层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而是通过管理线程来调用所述上层接口的业务逻辑,因此,降低逻辑接口之间的逻辑耦合程度,提高信息处理速度。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包括: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被删除的第一逻辑接口时,接收表征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基于所述提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二逻辑接口;删除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以及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且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被删除的第一逻辑接口时,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及时删除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继而有效的避免了管理资源的浪费。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中确定出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是否与位于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之下的,且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外的其它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在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时,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删除。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时,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位于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之下的,且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外的其它逻辑接口可能不存在逻辑关系,因此,通过上述方式,在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时,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删除,继而无需对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所述第二逻辑接口进行管理,有效的避免了管理资源的浪费。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逻辑接口上的业务,包括: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的第三逻辑接口时,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四逻辑接口;重启运行在所述第四逻辑接口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上层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与下层逻辑接口相关,因此,在下层逻辑接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时,需要重启运行在与该下层逻辑接口关联的上层逻辑接口上的,且与该下层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继而保证与该下层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能够正常运行,以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确定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基于表征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确定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在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工作状态。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更为准确的确定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基于利用第一方面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包括:在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第一属性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时,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和所述建立的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WAN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快速的确定出以太网接口在当前时刻是属于WAN接口还是属于LAN接口,继而能够准确的启用对应的逻辑接口。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物理接口特性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逻辑接口创建单元,用于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逻辑接口关系建立单元,用于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
基于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逻辑接口关系建立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除最底层的逻辑接口以外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以建立所述逻辑接口关系。
基于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属性设置单元,用于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为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设置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或LAN接口的第一属性。
基于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工作属性设置单元,用于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管理装置,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启用单元,用于基于第一方面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与利用第一方面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
基于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管理单元,用于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基于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单元,包括:提示信息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被删除的第一逻辑接口时,接收表征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提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二逻辑接口;业务逻辑删掉单元,用于删除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以及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且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基于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单元,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中确定出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第三确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是否与位于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之下的,且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外的其它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接口删除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时,将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删除。
基于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的第三逻辑接口时,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四逻辑接口;以及重启运行在所述第四逻辑接口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
基于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确定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基于表征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确定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在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工作状态。
基于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启用单元,还用于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在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第一属性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时,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和所述建立的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WAN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逻辑接口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逻辑接口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逻辑接口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侧设备接口组织形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侧设备接口组织形式。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高的虚拟局域网(Virtual Lan,VLAN)的四种桥类型。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管理装置的结构示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接口建立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00、S200、S300和S400。
S100: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S200: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S300: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
S400:存储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
下面对上述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先对网络接口、逻辑接口和物理接口进行简单介绍,网络接口包括物理接口和逻辑接口,其中,物理接口为网络设备上的具体的硬件接口器件,逻辑接口是指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功能但物理上不存在,从操作系统角度来看,逻辑接口为操作系统所管理的接口;例如,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口,数字用户线(Digitl Subscriber Line,DSL)接口,光口,无线接口等。如图2所示,逻辑接口包括:各种虚拟局域网(Virtual Lan,VLAN)接口,ATM(Asymmetric Transmission Mode)/PTM(Packet Transmission Mode)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网络转换接口,虚拟无线接口等。
S100: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其中,物理接口特性包括: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S1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由于现有技术针对不同的网络设备单独开发一套网络接口以及网络接口管理软件,然而,不同芯片的网络接口管理软件之间互不相通,即便是同一芯片供应商的不同系列产品的软件代码都无法复用,网络设备升级后,与外部其它网络设备的互连互通性也需重新测试,调试,甚至从头重新开发,同时,不同的物理接口特性对应不同的逻辑接口,例如,A网络设备和B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不同,那么适用于A网络设备的逻辑接口和适用于B网络设备的逻辑接口也会不同,因此,本申请通过尽可能多的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为市场上出售过的各种网络设备,其中,若获取到的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越多,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来开发的软件就能适应更多的网络设备。
S200: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由于不同的物理接口对应不同的逻辑接口,因此,在获取到多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之后,S2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针对所述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可以理解的是,创建逻辑接口时会给该逻辑接口设置表示该逻辑接口身份的名称,其中,由于上层逻辑接口的创建是在下层逻辑接口已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创建逻辑接口的顺序是按照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的相反方向执行的,从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最底层逻辑接口开始,从下往上依次创建逻辑接口,请参照图3,在需要创建一个DSL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连接时,用户通过管理界面或网络管理程序创建了DSL.Line1接口之后,依次创逻辑接口DSL.Channel.1、ATM.Link1、ATM.Link2、Ethernet.Link1、Ethernet.Link2、PPP.Interface1和IP.Interface1和IP.Interface2;位于同一层的逻辑接口之间的创建顺序不作限制,例如,ATM.Link1和ATM.Link2处于同一层,因此,ATM.Link1和ATM.Link2之间的创建顺序不作限制。
其中,一个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根据实际需求来创建逻辑接口。值的一提的是,根据一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的逻辑接口中可以存在逻辑接口特性相同的逻辑接口,也可以存在逻辑接口特性不同的逻辑接口。例如,ATM.Link1和ATM.Link2的逻辑接口特性相同,数字1和数字2只是用于区分接口特性相同的逻辑接口的标识。
S300: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
为了能够快速、直观的了解逻辑接口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创建了与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之后,作为一种实施方式,S300包括: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除最底层的逻辑接口以外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以建立所述逻辑接口关系。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才用其他方式建立逻辑接口关系。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S3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确定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最底层逻辑接口,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除最底层的逻辑接口以外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即:LowerLayers),请参照图2,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继而得到所述逻辑接口关系;其中,每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为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逻辑接口名称。例如,图2中的最上层逻辑接口IP.Interface的指针属性为PPP.Interface,Briding.Briding.{i}.port的指针属性包括:ATM Link,PTM Link,Ethernet.LAG,WIFI.SSID。
同时,由于从最底层的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是直接输入到相应的物理接口,并从所述相应的物理接口输出的,因此,在为所述各个物理接口中的每个物理接口设置表征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时,可以不设置最底层的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
下面针对图2中的部分逻辑接口来进行阐述,请参照图3,IP.Interface.1、IP.Interface.1和IP.Interface.3作为图3中的所有逻辑接口的最顶层逻辑接口,没有其它逻辑接口的LowerLayers指向最顶层逻辑接口。一个逻辑接口可指向零个、一个、两个或多个下层逻辑接口,例如:Bridging.Brdige.1.Port.1;多个上层逻辑接口也可共同指向一个下层接口,例如DSL.Channel.1;从图3可以看出,图3可灵活表达网络接口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改变逻辑接口的LowerLayers属性就可改变它们之间的引用关系。
S400:存储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
在获取到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之后,将所述逻辑接口关系存储到数据库中,在建立了逻辑接口之后,建立所述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并将所述对应关系存储至数据库中,其中,所述逻辑关系和所述对应关系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存储,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存储。
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在现有技术中,上行的WAN接口和下行的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接口通常被划分为两类来单独管理,增加管理负担,因此,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S2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在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设置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或LAN接口的第一属性。
在创建了与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之后,S3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确定出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通过在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设置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或LAN接口的第一属性,继而通过第一属性就可以快速的区分当前接口属于WAN接口还是LAN接口,实现对WAN接口和LAN接口的统一管理,继而减轻管理负担。其中,所述第一属性(Upstream)可以用true和false来表示,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示。
例如,请参照图3,在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IP.Interface.1和IP.Interface.2第一属性Upstream=true时,表示以太网接口在当前时刻充当WAN接口,在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IP.Interface.3第一属性Upstream=false时,表示以太网接口在当时时刻充当LAN接口;在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IP.Interface.3第一属性Upstream=true时,表示以太网接口在当时时刻充当LAN接口,在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IP.Interface.1和IP.Interface.2第一属性Upstream=flase时,表示以太网接口在当时时刻充当LAN接口。
由于逻辑接口处于启用状态时,该逻辑接口未必满足工作所需的条件,因此,若只用一种属性来表示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则在该属性表示该逻辑接口处于休眠状态时,无法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该逻辑接口是否满足逻辑接口工作所需条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S2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S3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继而在逻辑接口未处于工作状态时,根据第二属性和第三属性来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该逻辑接口是否满足逻辑接口工作所需条件。
其中,所述第二属性包括:启用和禁用两种状态,属于一种网络管理行为操作,其中,第二属性可以利用TRUE表示该逻辑接口被启用,利用FLASE表示该逻辑接口被禁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表示方式;所述第三属性包括:满足工作所需条件和未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所述第三属性可以利用UP表示该逻辑接口满足工所需条件,利用DOWN表示该逻辑接口未满足工作所需条件。
例如,在某个逻辑接口被启用时,该逻辑接口的所述第二属性由FLASE变为TRUE,若DSL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三属性为DOWN状态,则表示该逻辑接口未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此时,若用户利用DSL线插入到网络设备的DSL接口,该逻辑接口的第三属性由DOWN状态变成UP状态,此时,该逻辑接口才能处于工作状态,才能进行收发数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为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最近一次被修改的时间的时间属性(即:Last Changed),以及表征该逻辑接口收发网络数据包的个数的计数属性。其中,通过该计数属性可以快速的诊断出该逻辑接口是否发生故障,若该计数属性表示该逻辑接口在一定时间段内收发网络数据包的个数为零,表示该逻辑接口可能发生故障。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逻辑接口设置其他属性,例如,Operating FrequencyBand属性(用于表征当前网络接口工作在哪一个频段)、Auto Channel Enable(启用自动信道选择)、Operating Channel Bandwidth(期望频道带宽)和Current Operating ChannelBandwidth(当前频道带宽值)等。
请参照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管理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500、S600以及S700。
S500:获取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S600:基于利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S700: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与利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
下面对上述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S500:获取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现有技术针对不同的网络设备单独开发一套网络接口以及网络接口管理软件,然而,不同芯片的网络接口管理软件之间互不相通,即便是同一芯片供应商的不同系列产品的软件代码都无法复用,网络设备升级后,与外部其它网络设备的互连互通性也需重新测试,调试,甚至从头重新开发。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S5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在网络设备供应商生产出一种网络设备之后,通过将利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开发的软件安装在该网络设备上,为了能够利用该软件来启用与该网络设备上的物理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通过在该网络设备提供的物理接口特性输入框中输入或者选择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响应输入完成的指令,获取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预先存储在该网络设备中,在将利用图1所述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开发的软件安装在该网络设备上之后,软件直接读取预先存储的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S600:基于利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在获取到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之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S6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基于预先建立的物理接口特性与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从所述对应关系中查找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名称,启用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名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状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接收用户在网络设备上输入的表征将某个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设置为TRUE的操作,以将该逻辑接口的状态设置为启用状态;或者,接收用户在网络设备上输入的表征将某个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设置为FALSE的操作,以将该逻辑接口的状态设置为禁用状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S600包括:在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第一属性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时,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和所述建立的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WAN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
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基于预先存储的物理接口的物理特性与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中,获取与所述以太网接口的物理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名称,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查找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名称的第二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关系中获取第一属性,通过对所述第一属性中的内容进行字符比较,在确定所述第一属性为true时,确定所述以太网接口在当前时刻属于WAN接口,基于预先存储的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和逻辑接口的名称的对应关系,启用与所述WAN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在确定所述第一属性为false时,确定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当前时刻属于LAN接口,基于预先存储的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与逻辑接口的名称,启用与所述LAN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
S700: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与利用图1所述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
由于利用图1所述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中包括了与该网络设备无关的逻辑接口,因此,为了减轻网络管理线程的管理能力,避免资源的浪费,在获取到与该网络设备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名称之后,S7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名称,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名称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只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
例如,假设利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如图5所示,图5中包括的逻辑接口为AA逻辑接口、BB逻辑接口,CC逻辑接口、DD逻辑接口、EE逻辑接口、FF逻辑接口、GG逻辑接口、HH逻辑接口和II逻辑接口,在获取到该网络设备上的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之后,基于物理接口特性与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查找出与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假如,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为AA逻辑接口、CC逻辑接口、DD逻辑接口、EE逻辑接口、FF逻辑接口、GG逻辑接口、HH逻辑接口和II逻辑接口,接着根据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指针属性从图5所述的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如图6所示,其中,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AA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更改为CC逻辑接口。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A。
A: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通过管理线程对所述第一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进行统一管理,可以理解的是,对所述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进行监控以及更新,以及对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的调用、启用或者删除等,在一逻辑接口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该逻辑接口无需直接调用与该逻辑接口关联的上层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而是通过该管理线程来调用所述上层接口的业务逻辑,因此降低逻辑接口之间的逻辑耦合程度,提高信息处理速度。
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被删除的第一逻辑接口时,若继续运行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会导致管理资源的浪费,因此,作为一种实施方式,A包括步骤:A1、A2和A3。
A1: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被删除的第一逻辑接口时,接收表征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
在用户通过网络设备的逻辑接口管理界面删除任意逻辑接口时,该网络设备向网络管理线程发送表征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网络管理线程接表征收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中包括了第一逻辑接口的接口名称以及表征被删除的字符,例如0表示被删除。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来表示所述提示信息。
A2:基于所述提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二逻辑接口。
在获取到表征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之后,从所述第一提示信息中获得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的名称,由于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包括了体现出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和逻辑接口连接关系的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或箭头的图标,因此,基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的名称,以及根据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指针属性或箭头图标,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查找出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逻辑接口,并基于所述逻辑接口的连接关系,从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逻辑接口中确定出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二逻辑接口的名称。
请参照图6,假设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为DD时,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逻辑接口包括:AA、CC、EE和FF。第二逻辑接口包括:AA和CC。
A3:删除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以及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且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其中,删除业务逻辑的方式为删除实现这些业务逻辑的代码。
在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之后,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必然无法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将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删除,由于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的部分业务逻辑必然会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相关,因此,在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被删除时,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关联关系的业务逻辑也无法正常的运行,因此也需要被删除。因此,在基于所述提示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二逻辑接口的名称之后,基于预先存储的逻辑接口名称和业务逻辑的对应关系,确定并删除出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的代码,其中,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包括: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以及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的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业务关系的业务逻辑。
在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时,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位于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之下的,且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外的其它逻辑接口可能不存在逻辑关系,因此,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A4、A5和A6。
A4:基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中确定出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
在确定出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的名称,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二逻辑接口的名称之后,如图6所示,根据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指针属性,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中确出与指针属性为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名称的逻辑接口,即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CC。
A5: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是否与位于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之下的,且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外的其它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指针属性,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中是否包括了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的名称以外的其它逻辑接口的名称,在所述指针属性中还包括所述其它逻辑接口的名称时,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反之,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
A6:在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时,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删除。
在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时,基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的名称,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将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删除,并将所述第二逻辑接口的代码删除。
由于上层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与下层逻辑接口相关,因此,在下层逻辑接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时,需要重启运行在于该下层接口关联的上层接口上的,且与该下层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继而保证与该下层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能够正常运行,以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因此,作为一种实施方式,A包括:A7和A8。
A7: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的第三逻辑接口时,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四逻辑接口。
如图6所示,在CC逻辑接口处于休眠状态时,位于CC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CC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AA逻辑接口上运行的与CC逻辑接口存在关联的业务逻辑将无法正常运行,其中,CC逻辑接口即为第三逻辑接口,AA逻辑接口为第四逻辑接口,然而,在CC逻辑接口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时,需要将AA逻辑接口上运行的,且与CC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进行重启,以及时恢复业务,提高用户体验。因此,在CC逻辑接口处于休眠状态之后,需要实时检测CC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在检测到CC逻辑接口处于工作状态时,利用CC逻辑接口的名称,根据图6所述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或箭头图标来确定出位于CC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CC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AA逻辑接口。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确定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B和C。
B:基于表征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确定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字符比较法,在所述第二属性为TRUE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启用状态,在所述第三属性为UP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
C:在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未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休眠状态。或者在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禁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休眠状态。或者在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禁用状态和未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休眠状态。
A8:重启运行在所述第四逻辑接口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
在所述第三逻辑接口从休眠状态变为工作状态时,基于预先存储的逻辑接口的名称和业务逻辑的对应关系中,查找与所述第四逻辑接口的名称和所述第三逻辑接口的名称共同相关的业务逻辑,重启这些业务逻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最顶层的逻辑接口IP.Interface的状态从休眠状态变为工作状态时,向所述网络设备中的网络应用程序发送表征所述网络应用程序能够使用这个IP.Interface与外部互联网服务器交互以完成各种网络应用业务。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存在属性发生变化的逻辑接口时,重启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所有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或者只重启发生变化的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以及与发生变化的逻辑接口相关的逻辑接口的业务逻辑。
下面对部分接口进行简单介绍:
LAN侧设备接口组织形式如图7所示,网络设备的LAN口(如以太网口)一般不是简单的交换机网口,而是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桥接设备,而一个桥设备下可挂载多个以太网网络端口,例如,以太网网络端口包括:Bridging.Brdige.1.Port.1、Bridging.Brdige.1.Port.2、Bridging.Brdige.1.Port.3和Bridging.Brdige.1.Port.4,一个端口下可挂载一个物理以太网接口,例如,物理以太网端口Ethernet.interface.1,这使得每一个LAN以太网口单独受控,便于网络设备统一集中控制所有网络接口资源。
WAN侧设备接口组织形式如图8所示,不论WAN接口是否支持802.1qVLAN,均为其创建VLANTermination接口层,当WAN接口不支持802.1q时,不会实际创建802.1q接口,但配置层仍存在这个接口层,但802.1q值为非正常值-1。当WAN接口不基于DSL时,不能创建图8所示的ATM.Link之下网络接口对象,因为ATM.Link的最下层就是以太网层。
VLAN接口管理
802.11q VLAN作为一类特殊的虚拟网络层,当WAN接口支持802.1q时,VLAN配置由Device.Ethernet.VLanTermination.{i}.来管理,而当WAN口支持802.1q时,VLAN配置由Device.Bridging.Bridge.{i}.VlAN{i}来管理。
VLAN的数据模型如下所示,其中,VLAN由VLANPort表来定义,多个Port可支持各多个VLAN,一个VLAN也可在多个Port运行。
Device.Bridging.Bridge.{i}.Port.{i}.
Device.Bridging.Bridge.{i}.VLAN.{i}.
Device.Bridging.Bridge.{i}.VLANPort.{i}.
Device.Ethernet.VLANTermination.{i}.}
如图9所示,VLAN的四种类型:
纯VLAN桥:这种桥的上、下行端口的VLAN ID相同,数据传递不改变VLAN ID值;
VLAN转换桥:这种桥的上、下行端口的VLAN ID值不相同,需要根据预设值进行转换;
不带VLAN桥:这种桥上的下行端口均不支持VLAN ID值;
非桥:这种连接不属于桥接,而是更高级别的路由连接,下行设备是不确定的。
Wi-Fi接口管理
WiFi.Radio对象用来表示一个802.11无线射频对象,如果网络设备中同时存在多个无线接口,则为每一个无线接口创建一个WiFi.Radio实例。每一个实例都可以在一个给定的无线频道上单独收发网络数据包,一个支持双频(例如:2.4GHz和5GHz)的无线网络设备需在系统初始化时自动创建两个独立的接口实例;同时支持两种频段(band)的无线芯片实际上可看成是两个单频段的射频接口,因此需创建两个WiFi.Radio实例。同一时刻只能支持一个频段的双频芯片只能创建一个WiFi.Radio实例,由Operating Frequency Band属性来表明当前网络接口工作在哪一个频段。
在当前网络接口的Operating Frequency Band属性发生变化时,需要根据Operating Frequency Band属性来选择无线射频的信号频段,因此一旦这个属性发生变化,需要为其选定一个可用的频段(2.4G频段为1-14,5G频段为36-165),同时,与之相关的属性也需重新选择,例如,Auto Channel Enable(启用自动信道选择)、Operating ChannelBandwidth(期望频道带宽)和Current Operating Channel Bandwidth(当前频道带宽值)。
请参照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物理接口特性获取单元410,用于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逻辑接口创建单元420,用于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逻辑接口关系建立单元430,用于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
存储单元440,用于存储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逻辑接口关系建立单元430,还用于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除最底层的逻辑接口以外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以建立所述逻辑接口关系。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属性设置单元,用于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为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设置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或LAN接口的第一属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工作属性设置单元,用于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
请参照图1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接口管理装置,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510,用于获取该网络设备上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
启用单元520,用于基于第一方面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确定单元530,用于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与利用第一方面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管理单元,用于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管理单元,包括:提示信息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被删除的第一逻辑接口时,接收表征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提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二逻辑接口;业务逻辑删掉单元,用于删除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以及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且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管理单元,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中确定出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第三确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是否与位于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之下的,且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外的其它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接口删除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时,将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删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管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的第三逻辑接口时,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四逻辑接口;以及重启运行在所述第四逻辑接口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确定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基于表征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确定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在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工作状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启用单元520,还用于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在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第一属性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时,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和所述建立的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WAN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
本实施例对的各功能单元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请参见上述图1-图6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2,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存储器102、处理器101和通信总线,通信总线用于实现这些组件的连接通信。
在电子设备100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时,存储器102用于存储物理接口特性与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网络接口建立方法及装置对应的计算程序指令等各种数据;此时,电子设备100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服务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
在电子设备100应用于图2所述的网络接口管理方法时,存储器102用于存储物理接口特性与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网络接口管理方法及装置对应的计算程序指令等各种数据;此时,电子设备100为用户侧的网络设备,例如,电子设备100为平板电脑、路由器、交换机、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等。
其中,存储器102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等。
在电子设备100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建立方法时,处理器101用于读取并运行存储于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建立的方法步骤。
在电子设备100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管理方法时,处理器101用于读取并运行存储于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建立的方法步骤。
其中,处理器1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处理器1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本申请任一项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综上所述,本申请各实施例提出的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根据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存储所述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并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并存储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通过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虚拟为逻辑接口之后进行统一建模,因此,通过将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开发的软件安装在网络设备上时,只需启用与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的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就能支持该网络设备的应用,继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开发的软件能够适用于所述多种网络设备的应用,无需再单独为所述多种网络设备中的每种网络设备单独开发适用于该网络设备的逻辑接口,继而降低设备生产商的开发成本。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各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装置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网络接口建立方法,其特性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
存储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根据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各个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除最底层的逻辑接口以外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从该逻辑接口输出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的下一个逻辑接口的指针属性,以建立所述逻辑接口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为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设置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或LAN接口的第一属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分别为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的每个逻辑接口设置表征该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
5.一种网络接口管理方法,其特性在于,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基于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项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与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项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包括:
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被删除的第一逻辑接口时,接收表征所述第一逻辑接口被删除的提示信息;
基于所述提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二逻辑接口;
删除运行在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以及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相关的且运行在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上的业务逻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第二逻辑接口中确定出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
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是否与位于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之下的,且除所述第一逻辑接口之外的其它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
在确定所述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的逻辑接口与所述其它逻辑接口不存在数据传输关系时,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所述第二逻辑接口删除。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管理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的各个逻辑接口的状态和运行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上的业务,包括:
在所述各个逻辑接口中存在从休眠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的第三逻辑接口时,从所述第一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位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之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存在数据传输关系的第四逻辑接口;
重启运行在所述第四逻辑接口上的,且与所述第三逻辑接口相关的业务逻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确定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基于表征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启用状态的第二属性和是否满足工作所需条件的第三属性,确定所述逻辑接口是否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
在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启用状态和满足工作所需条件时,确定所述逻辑接口处于所述工作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性在于,在物理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时,基于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项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包括:
在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最上层逻辑接口的第一属性表征所述以太网接口属于WAN接口时,基于所述对应关系和所述建立的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WAN接口对应的逻辑接口。
12.一种网络接口建立装置,其特性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物理接口特性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个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逻辑接口创建单元,用于根据各个物理接口特性中的每个物理接口特性,创建出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逻辑接口关系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方向,建立表征所述网络数据包在各个逻辑接口之间的传输方向的逻辑接口关系;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以及所述每个物理接口特性与该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的对应关系。
13.一种网络接口管理装置,应用于网络设备,其特性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该网络设备的物理接口特性;
启用单元,用于基于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项所建立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接口,启用与所述物理接口特性对应的逻辑接口;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与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项所建立的逻辑接口关系,从所述逻辑接口关系中确定出包括所述对应的逻辑接口的第一逻辑接口关系。
CN201911146488.8A 2019-11-21 2019-11-21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958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6488.8A CN110958165B (zh) 2019-11-21 2019-11-21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6488.8A CN110958165B (zh) 2019-11-21 2019-11-21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8165A true CN110958165A (zh) 2020-04-03
CN110958165B CN110958165B (zh) 2021-09-10

Family

ID=69977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6488.8A Active CN110958165B (zh) 2019-11-21 2019-11-21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581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8269A (zh) * 2021-12-24 2022-04-12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宽带现场总线设备、系统及介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5986A (zh) * 2001-09-18 2003-03-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第2层虚拟专用网络中继系统
CN101299698A (zh) * 2007-04-30 2008-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代理的方法及装置及系统
EP2184930A4 (en) * 2007-07-31 2010-09-01 Hangzhou H3C Tech Co Lt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ND MANAGING AN ACCESS POINT ACCESS CONTROL DEVICE
CN102075907A (zh) * 2011-01-26 2011-05-2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虚拟接口支持异构切换的方法
CN102148751A (zh) * 2010-12-16 2011-08-10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逻辑接口管理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2594660A (zh) * 2012-01-19 2012-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接口交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178983A (zh) * 2011-12-26 2013-06-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接口区域标识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3428301A (zh) * 2013-08-05 2013-12-04 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系统及其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方法
US9516034B2 (en) * 2005-03-16 2016-12-06 Fortinet, Inc. Inheritance based network management
CN106911538A (zh) * 2017-04-24 2017-06-3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流量统计方法及装置
WO2018010601A1 (zh) * 2016-07-12 2018-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配置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5986A (zh) * 2001-09-18 2003-03-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第2层虚拟专用网络中继系统
US9516034B2 (en) * 2005-03-16 2016-12-06 Fortinet, Inc. Inheritance based network management
CN101299698A (zh) * 2007-04-30 2008-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代理的方法及装置及系统
EP2184930A4 (en) * 2007-07-31 2010-09-01 Hangzhou H3C Tech Co Lt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ND MANAGING AN ACCESS POINT ACCESS CONTROL DEVICE
CN102148751A (zh) * 2010-12-16 2011-08-10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逻辑接口管理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2075907A (zh) * 2011-01-26 2011-05-2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虚拟接口支持异构切换的方法
CN103178983A (zh) * 2011-12-26 2013-06-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接口区域标识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2594660A (zh) * 2012-01-19 2012-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接口交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428301A (zh) * 2013-08-05 2013-12-04 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系统及其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方法
WO2018010601A1 (zh) * 2016-07-12 2018-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612702A (zh) * 2016-07-12 2018-0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6911538A (zh) * 2017-04-24 2017-06-3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流量统计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鹏,侯立刚等: "基于接口逻辑模型的MCU物理设计优化研究", 《微型机与应用》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8269A (zh) * 2021-12-24 2022-04-12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宽带现场总线设备、系统及介质
CN114338269B (zh) * 2021-12-24 2023-10-20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宽带现场总线设备、系统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8165B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4824B (zh) 一种网络拓扑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964507B (zh) 网络功能的管理方法、管理单元及系统
WO2017008578A1 (zh) 网络功能虚拟化架构中数据检查的方法和装置
CN108965461A (zh) 服务治理方法、装置及dubbo服务系统
WO2020181696A1 (zh) 一种网络带宽评测方法、装置、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WO2021243524A1 (zh) 网络拓扑构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8856271B2 (en) Data accessing method used for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and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US20220150154A1 (en) Automatically managing a mesh network based on dynamically self-configuring node devices
CN111800462A (zh) 微服务实例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715628B2 (en) Attribute operating method and device
EP402476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fault propagation condition,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958165B (zh) 网络接口建立及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12105026B (zh) 一种授权控制的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4398397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系统
WO2016058409A1 (zh) 控制报文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网络功能虚拟化系统
CN113626276A (zh) 服务器hba卡型号的识别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277447A (zh) 对多通道链路进行权重排序的方法及系统
US11683228B2 (en) Automatically managing a role of a node device in a mesh network
CN110019321A (zh) 问题定界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347734A (zh) 一种报文发送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994137B (zh) 一种网络透明代理的方法
US10897401B2 (en) Deter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devices based on discovered topology, managed endpoints, and activity
CN114157662A (zh) 一种云平台参数适配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储存介质
CN112804095B (zh) 端口信息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718285A (zh) 云计算集群的流量控制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