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3769A -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3769A
CN110953769A CN201911311981.0A CN201911311981A CN110953769A CN 110953769 A CN110953769 A CN 110953769A CN 201911311981 A CN201911311981 A CN 201911311981A CN 110953769 A CN110953769 A CN 110953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avity
pipeline
oil return
return devic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19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楠
周宇
杨诗波
张治平
刘华
钟瑞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113119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537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53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376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 F25B1/0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of turbine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其中,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通过连通管连通,第一内腔中的润滑油由连通管进入到第二内腔中。本发明的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媒系统无法防止跑油、难回油的问题。

Description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冷媒系统(如热泵机组或者冷水机组中的冷媒系统)的系统运行压差(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小,导致机组运行过程易跑油、难回油,常用回油措施难以有效地防止跑油,不利于机组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媒系统无法防止跑油、难回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所述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第一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通过连通管连通,第一内腔中的润滑油由连通管进入到第二内腔中。
进一步地,第二内腔位于第一内腔的底部。
进一步地,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第三内腔与第一内腔相邻设置,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三内腔与第一内腔之间通过热交换板隔开。
进一步地,第三内腔位于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之间。
进一步地,连通管为回油装置外置的管路结构或者回油装置内置的管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媒系统,包括上述的回油装置。
进一步地,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和蒸发器;压缩机的排气管与回油装置的第一内腔连通,压缩机的吸气口与第一内腔连通,蒸发器的管路与第一内腔连通,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与回油装置的第二内腔连通并形成回路。
进一步地,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第三内腔与第一内腔相邻设置,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冷媒系统使用的冷媒为冷媒R1233zd(E)。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心式冷水机组,包括上述的冷媒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心式热泵机组,包括上述的冷媒系统。
利用压缩机排气管与蒸发器压差引射回油,压缩机的排气管热气旁通至第一内腔内,第一内腔内得到是油和冷媒的混合液,上腔中混合液经过吸收高温气体热量,冷媒吸热相变成气态冷媒,剩余的润滑油通过连通管回收至第二内腔,回油装置通过上述结构使冷媒相变成气态,润滑油得以提纯,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以形成一种润滑油回收提纯系统,有效地的防止了机组跑油以及轴承磨损的现象发生,而且减少吸气带液,实现机组稳定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回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媒系统的管路连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10和第二内腔20。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二内腔2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第一内腔10与第二内腔20通过连通管40连通,第一内腔10中的润滑油由连通管40进入到第二内腔20中,连通的管路关系可以参见图2应用在冷媒系统的示意图。
利用压缩机排气管与蒸发器压差引射回油,压缩机的排气管热气旁通至第一内腔10内,第一内腔10内得到是油和冷媒的混合液,上腔中混合液经过吸收高温气体热量,冷媒吸热相变成气态冷媒,剩余的润滑油通过连通管40回收至第二内腔20,回油装置通过上述结构使冷媒相变成气态,润滑油得以提纯,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以形成一种润滑油回收提纯系统,有效地的防止了机组跑油以及轴承磨损的现象发生,而且减少吸气带液,实现机组稳定可靠运行。
优选地,回油装置的第二内腔20位于第一内腔10的底部。通过重力作用润滑油可以直接通过连通管40进入到第二内腔20中。
回油装置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30,第三内腔30与第一内腔10相邻设置,第三内腔3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第三内腔3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三内腔30内由压缩机排气口旁通而来的高温高压气体,而第三内腔30是用于给第一内腔10提供热量,使第一内腔10内的混合液能够更好的分离,使冷媒吸热相变成气态冷媒,进而提高润滑油提纯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第三内腔30与第一内腔10之间通过热交换板隔开。第一内腔10中的混合液经过热交换板吸收第三内腔30中高温气体的热量,冷媒吸热相变成气态冷媒,而润滑油通过连通管40回收至第二内腔20;第一内腔10气态冷媒、第三内腔30中的冷媒回收至压缩机吸气口。此设计一方面能利用系统压差引射回油,另一方面能利用压缩机排气管的热气分离提纯润滑油,无需增加额外能量装置。润滑油通过回油装置在冷媒系统中的流向顺序依次为:蒸发器→第一内腔10→第二内腔20→压缩机→第二内腔20(循环回路)。
本实施例中,回油装置的第三内腔30位于第一内腔10和第二内腔20之间。回油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做成一个油箱的结构,油箱本体内部通过内部隔板形成多个腔体,由上至下的方向上,第一内腔10、第三内腔30和第二内腔20依次叠加设置,形成了上中下三层腔体结构。
连通管40为回油装置外置的管路结构(塑料油管)或者回油装置内置的管道(油箱本体形成的管道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冷媒系统的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回油装置。
参见图2,冷媒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50和蒸发器60;压缩机50的排气管与回油装置的第一内腔连通,压缩机50的吸气口与第一内腔连通,蒸发器60的管路与第一内腔连通,压缩机50的润滑油管路与回油装置的第二内腔连通并形成回路。
冷媒系统中通过压缩机50、蒸发器60、冷凝器70、节流装置80构成常规压缩制冷循环,制冷循环中的压缩机排气管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蒸发器侧的油-冷媒混合物,共同回至回油装置内分离、提纯。
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第三内腔与第一内腔相邻设置,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50的排气管连通,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压缩机50的吸气口连通。
本实施例的冷媒系统利用压缩机排气管-蒸发器压差引射回油,通过压缩机排气管热气加热油与冷媒混合物、提纯润滑油,形成一种全新的油回收提纯系统,防止机组跑油、轴承磨损,减少吸气带液,节能有效,实现机组稳定可靠运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冷媒系统使用的冷媒为冷媒R1233zd(E)。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高GWP冷媒淘汰法规,冷媒R134a将逐渐被淘汰。而负压新型冷媒R1233zd(E)在安全性及环境综合指标方面要优于其它制冷剂,性能优越,成为了目前环保制冷剂的优选方案。使用负压新型冷媒R1233zd(E)的负压新冷媒机组系统运行压差(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小,运行过程易跑油难回油,常用回油措施难以有效防止跑油,不利于机组运行。而本发明提供的冷媒系统是适合使用负压新型冷媒R1233zd(E)的负压新冷媒机组系统的,本发明是特意针对上述负压新型冷媒R1233zd(E)进行研发的回油装置和冷媒系统,本发明的冷媒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机组跑油,降低轴承磨损,减少吸气带液,节能有效,实现机组稳定可靠运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离心式冷水机组的实施例,离心式冷水机组包括上述的冷媒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离心式热泵机组的实施例,离心式热泵机组包括上述的冷媒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当然,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回油装置,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腔(10)和第二内腔(20);
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所述第二内腔(2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润滑油管路形成回路;
所述第一内腔(10)与所述第二内腔(20)通过连通管(40)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0)中的润滑油由所述连通管(40)进入到所述第二内腔(2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腔(2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0)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30),所述第三内腔(30)与所述第一内腔(10)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内腔(3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三内腔(30)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腔(30)与所述第一内腔(10)之间通过热交换板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腔(3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0)和所述第二内腔(2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40)为所述回油装置外置的管路结构或者所述回油装置内置的管道。
7.一种冷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油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50)和蒸发器(60);
所述压缩机(50)的排气管与所述回油装置的第一内腔连通,所述压缩机(50)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蒸发器(60)的管路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压缩机(50)的润滑油管路与所述回油装置的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并形成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装置内部还包括第三内腔,所述第三内腔与所述第一内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50)的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三内腔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50)的吸气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系统使用的冷媒为冷媒R1233zd(E)。
11.一种离心式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系统。
12.一种离心式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系统。
CN201911311981.0A 2019-12-18 2019-12-18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Withdrawn CN1109537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1981.0A CN110953769A (zh) 2019-12-18 2019-12-18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1981.0A CN110953769A (zh) 2019-12-18 2019-12-18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3769A true CN110953769A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82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1981.0A Withdrawn CN110953769A (zh) 2019-12-18 2019-12-18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537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8221A (zh) * 2022-07-15 2022-10-25 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级过滤结构的预处理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8221A (zh) * 2022-07-15 2022-10-25 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级过滤结构的预处理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710590A (en) Refrigerant cooled oil system for a rotary screw compressor
CN2814269Y (zh) 一种可引射回油的制冷系统
CN105258373B (zh) 带有油液分离器的引射回油制冷系统
CN110044093A (zh) 双级压缩中间补气co2三级回热冷却热泵/制冷系统
CN203310162U (zh) 降膜式水源热泵机组
CN104864621B (zh) 一种四管制双蒸发器制冷系统
US4329854A (en)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devices for cooling plants
CN110953769A (zh)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CN106766401B (zh) 双水程卧式直接接触凝结换热器
CN106152608B (zh) 一种结合空压系统与热泵系统的复合系统
CN211424749U (zh) 回油装置、冷媒系统、离心式冷水机组及离心式热泵机组
CN204555425U (zh) 一种带回热的超低环温空气源热泵
WO2019119739A1 (zh) 一种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03857703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09054810U (zh) 一种带油冷却功能的气液分离系统
CN214665330U (zh) 一种以co2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及其载冷剂系统
CN205580029U (zh) 一种热泵机组
CN204165297U (zh) 满液式冷水机组油回收装置
CN210343404U (zh) 具有高压二次冷却水换热的采煤降温系统
CN209295478U (zh) 一种撬块式nh3/co2载冷剂制冷机组
JP2005315506A (ja) 2段スクリュ冷凍機
CN113028671A (zh) 一种以co2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及其载冷剂系统
CN105674626A (zh) 一种带高压油分的空气源二氧化碳热泵系统
JPH11294877A (ja)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674612B (zh) 一种氟利昂/co2复叠撬块机组式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