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2659A -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52659A CN110952659A CN201911338755.1A CN201911338755A CN110952659A CN 110952659 A CN110952659 A CN 110952659A CN 201911338755 A CN201911338755 A CN 201911338755A CN 110952659 A CN110952659 A CN 1109526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fabricated
- prefabricated column
- column
- pouring
-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0—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 E04B1/21—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1/215—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comprising metallic plates or par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16—Auxiliary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e.g. connectors, spacers, stirrups
- E04C5/162—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 E04C5/163—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the reinforcements running in one single direction
- E04C5/165—Coaxial connection by means of slee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柱、第二预制柱以及半开口套筒。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与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相对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预制柱钢筋;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二预制柱钢筋。半开口套筒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预制柱钢筋固定连接;第二预制柱钢筋从第二连接端插入到半开口套筒内部;第二预制柱钢筋与半开口套筒之间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相对于现有实心预制柱的节点连接结构,本公开在吊装时便于观察,可快速吊装、灌浆质量易于保障。相对于现有的空腔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本公开不需要采用特制的钢筋连接件,成本更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构件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使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应运而生。叠合剪力墙和预制柱是常用的装配式构件。用作预制柱之间连接的预制柱节点作为装配式结构的重要构件连接节点,一直以来都是装配式框架结构解决的难点。
目前的预制柱节点连接分为预制实心柱节点和预制空腔柱节点。预制实心柱节点的结构是在上部预制实心柱的底部预留凹槽,凹槽内埋设有套筒,上部预制实心柱内的钢筋与套筒的上端连接。下部预制实心柱内的钢筋向上伸出预制柱的端部,并伸入上部预制实心柱底部凹槽内的套筒内,再用灌浆料向套筒内灌浆形成连接。预制空腔柱在连接位置钢筋外露,也就是说,预制空腔柱两端的钢筋向外伸出,采用连接件将上部和下部预制空腔柱的钢筋连接。
但是,目前采用的预制实心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在向套筒内注入灌浆料时无法观察,难以保证施工质量。采用的预制空腔柱的连接件需采用特制的钢筋连接件,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或者至少缓解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预制柱和第二预制柱,所述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相对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预制柱钢筋;所述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二预制柱钢筋;以及
半开口套筒,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从所述第二连接端插入到所述半开口套筒内部;
其中,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与所述半开口套筒之间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使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与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形成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螺纹孔,所述半开口套筒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在所述半开口套筒的侧面和底面均向外部敞开的灌注空腔,用于使超高性能混凝土从所述半开口套筒的侧面和底面流入所述灌注空腔;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伸入到所述灌注空腔中,通过超高性能混凝土与所述半开口套筒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半开口套筒设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为圆锥台状,所述第二本体为沿轴向剖开的半圆柱状;
所述第一本体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螺纹孔为沿轴线贯穿所述第一本体的通孔;
所述第二本体形成所述第二连接端,灌注空腔为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中的半圆柱状凹槽,所述半圆柱状凹槽沿轴线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部贯穿至顶部并与所述螺纹孔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本体的最大外径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径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一体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形成为两个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中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和所述半开口套筒均埋设在超高性能混凝土中,使所述第一预制柱和所述第二预制柱连接形成整体。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绑扎有箍筋,所述箍筋在同一水平面内缠绕每个第一预制柱钢筋。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将第一预制柱钢筋的箍筋绑扎到位,将第一预制柱钢筋与半开口套筒连接;
将第一预制柱吊运至作业面,缓慢下落,使第二预制柱钢筋全部伸入半开口套筒内;
在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与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周围安装模板,形成封闭的浇筑空间;
向所述浇筑空间内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使超高性能混凝土填充到第二预制柱钢筋和半开口套筒之间及浇筑空间。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向所述浇筑空间内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包括:
所述第一预制柱和所述第二预制柱为实心预制柱的情况下,在所述模板上预留灌注口和观察口,通过所述灌注口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
所述第一预制柱和所述第二预制柱为空腔预制柱的情况下,从位于上部的第一预制柱的顶部开口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本公开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公开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其中,图1至图3均为一侧的模板被去除后看到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预制柱(上部预制柱);2-第二预制柱(下部预制柱);3-第一预制柱钢筋;4-第二预制柱钢筋;5-半开口套筒;6-箍筋;7-模板;8-对拉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目前的预制柱节点连接分为预制实心柱节点和预制空腔柱节点。预制实心柱节点的结构是在上部预制实心柱的底部预留凹槽,凹槽内埋设有套筒,上部预制实心柱内的钢筋与套筒的上端连接。下部预制实心柱内的钢筋向上伸出预制柱的端部,并伸入上部预制实心柱底部凹槽内的套筒内,再用灌浆料向套筒内灌浆形成连接。预制空腔柱在连接位置钢筋外露,也就是说,预制空腔柱两端的钢筋向外伸出,采用连接件将上部和下部预制空腔柱的钢筋连接。
但是,目前采用的预制实心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在向套筒内注入灌浆料时无法观察,难以保证施工质量。采用的预制空腔柱的连接件需采用特制的钢筋连接件,成本较高。
故此本公开针对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力图解决或者至少缓解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揭示了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在本公开的申请文件中,为便于描述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中各构件的位置关系,以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施工到位后的方位为标准,将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上下高度方向称为纵向或竖向;将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左右宽度方向称为横向或水平方向;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厚度方向与竖向和水平方向形成的平面垂直。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在竖直方向具有一轴线。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本公开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图和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图。提供了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柱1、第二预制柱2以及半开口套筒5。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均由混凝土浇筑预制成型,预制柱内埋设有钢筋。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的两个端部均可以设置成平面端部,其中,第一预制柱1的第一端与第二预制柱2的第二端相对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例如,第一预制柱1在第二预制柱2的上方,第一预制柱1的下端与第二预制柱2的上端相对并间隔一定距离。第一预制柱1的第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预制柱钢筋3;第二预制柱2的第二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二预制柱钢筋4。第一预制柱钢筋3和第二预制柱钢筋4伸出到预制柱的平面端部之外,其作用是为了形成两个预制柱之间的钢筋连接。可选的,第一预制柱钢筋3和第二预制柱钢筋4均沿着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的边缘轮廓间隔排列。半开口套筒5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半开口套筒5是具有两个相对端部的套筒状部件,具有一定形状的侧壁,侧壁围成一定的空间;所说的半开口是指套筒的侧面形成有一半侧壁,另一半为敞开的开口。第一连接端与第一预制柱钢筋3固定连接。半开口套筒5的第一连接端套设在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端部,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焊接等。第二预制柱钢筋4从第二连接端插入到半开口套筒5内部。也就是说,半开口套筒5的第二连接端套设在第二预制柱钢筋4的端部,半开口套筒5的侧壁与第二预制柱钢筋4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该空隙是用来填充超高性能混凝土用的。其中,第二预制柱钢筋4与半开口套筒5之间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使第一预制柱钢筋3与第二预制柱钢筋4形成连接。超高性能混凝土,简称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也称作活性粉末混凝土(RPC,Reactive Powder Concrete),具有超高的耐久性和超高的力学性能,有较强的流动性,抗压强度和握裹力满足预制柱的设计要求,并具有一定的抗拉、抗剪能力。半开口套筒5作为第一预制柱钢筋3和第二预制柱钢筋4之间的连接件,其一端与第一预制柱钢筋3固定连接,该连接可以在浇筑施工前进行,方便施工;另一端通过填充的超高性能混凝土能与第二预制柱钢筋4之间形成牢固的连接,该连接在浇筑施工后实现。
本公开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的连接端相对并间隔设置,两个预制柱连接端设置向外伸出的预制柱钢筋,通过半开口套筒5将相对应的两根预制柱钢筋进行连接,半开口套筒5的一端与第一预制柱钢筋3固定连接,半开口套筒5的另一端通过填充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与第二预制柱钢筋4之间形成牢固的连接。由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动性更好,加上半开口套筒5特殊的半开口结构,使超高性能混凝土更容易填充在第二预制柱钢筋4与半开口套筒5之间。相对于现有实心预制柱的节点连接结构,本公开在吊装时便于观察,可快速吊装、灌浆质量易于保障。相对于现有的空腔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本公开不需要采用特制的钢筋连接件,成本更低。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半开口套筒5的第一连接端设有螺纹孔,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端部设置外螺纹,半开口套筒5通过螺纹孔与第一预制柱钢筋3连接。可以在第一预制柱1未吊装到位时将半开口套筒5拧紧在相应的第一预制柱钢筋3端部。半开口套筒5的第二连接端设有在半开口套筒5的侧面和底面均向外部敞开的灌注空腔,用于使超高性能混凝土从半开口套筒5的侧面和底面流入灌注空腔。例如,半开口套筒5的第二连接端可以只设置部分侧壁,优选设置能够在周向包绕至少一半第二预制柱钢筋4的侧壁,且第二连接端的底部没有封口,未设置侧壁的部分即为敞开的开口,侧壁包围的部分空间形成灌注空腔。第二预制柱钢筋4可以从第二连接端的底部伸入到灌注空腔中,通过超高性能混凝土与半开口套筒5固定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半开口套筒5设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为圆锥台状,第二本体为沿轴向剖开的半圆柱状。圆锥台状第一本体的小直径端朝外,大直径端与半圆柱状第二本体相连。第一本体形成第一连接端,螺纹孔为沿轴线贯穿第一本体的通孔。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端部设有外螺纹,圆锥台状第一本体的小直径端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在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端部。第二本体形成第二连接端,灌注空腔为设置在第二本体中的半圆柱状凹槽,半圆柱状凹槽沿轴线从第二本体的底部贯穿至顶部并与螺纹孔连通。也就是说该方式中第二本体由从轴线切开的一半圆柱体构成,在半圆柱体的一侧平面上开设沿轴线延伸的半圆柱状凹槽以形成灌注空腔,该半圆柱状凹槽的直径大于第二预制柱钢筋4的外径。半圆柱状第二本体也可以由围绕轴线半周的侧壁形成,侧壁有一定厚度,侧壁环绕的空间形成灌注空腔。第二本体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形成,可以理解,在第二本体采用的不同方式中,均形成有在底部和侧面向外敞开的开口,以使内部的灌注空腔能更好的充填超高性能混凝土,避免留存空隙。
进一步地,圆锥台状第一本体的最大外径与半圆柱状第二本体的外径相同。在外部形成平整的表面,便于与混凝土更好接触。
可选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以一体形成。或者,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也可以形成为两个部件,然后固定连接在一起。可以根据制作成本选择合适的制造方式。
在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由普通混凝土预制形成;第一预制柱1的第一端与第二预制柱2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中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形成两个预制柱的连接节点。其中的第一预制柱钢筋3、第二预制柱钢筋4和半开口套筒5均埋设在超高性能混凝土中,使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连接形成整体。同时,超高性能混凝土也填充在第二预制柱钢筋4和半开口套筒5之间,使第一预制柱钢筋3通过半开口套筒5与第二预制柱钢筋4连接成整体,在两个预制柱之间形成钢筋连接和混凝土连接。参见图3所示的本公开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正视图,位于上方的第一预制柱1下端伸出的预制柱钢筋通过半开口套筒5连接在位于下方的第二预制柱2上端伸出的预制柱钢筋上。上下两个预制柱之间的间隔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形成两个预制柱之间的节点连接结构。
在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预制柱钢筋3绑扎有箍筋6,箍筋6在同一水平面内缠绕每个第一预制柱钢筋3。箍筋6可以由一根稍细的钢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缠绕在四周伸出的预制柱钢筋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缠绕形式。可以设置一排箍筋6,也可以在纵向上设置多排箍筋6,每排箍筋6位于纵向上不同的水平面内。通过缠绕箍筋6,一方面可以在吊装第一预制柱1时保证各个预制柱钢筋的相对位置固定,另一方面在浇筑完超高性能混凝土后可以埋入到混凝土中加强结构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将上下方向的两个预制柱进行连接,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采用的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节点连接结构。施工方法包括:
将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箍筋6绑扎到位,绑扎到位是指在需要绑扎箍筋6的位置进行绑扎作业。将第一预制柱钢筋3与半开口套筒5连接。其中,可以将半开口套筒5的一端通过螺纹拧紧在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端部,该方式需要在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端部设置外螺纹;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预制柱钢筋3的端部。
将第一预制柱1吊运至作业面,缓慢下落,使第二预制柱钢筋4全部伸入半开口套筒5内。第二预制柱钢筋4位于下方的第二预制柱2的顶端,向上伸出,通过塔吊或移动式吊车在工人的辅助下对齐第二预制柱钢筋4和相应的半开口套筒5。
在第一预制柱1的第一端与第二预制柱2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周围安装模板7,形成封闭的浇筑空间。模板7的上部贴紧第一预制柱1的侧壁,模板7的下部贴紧第二预制柱2的侧壁。模板7的固定可以采用对拉螺栓8,通过对拉螺栓8确保上下部预制柱1的稳定性。对拉螺栓8的施工采用现有的施工方式,可以采用套管和堵头等辅助构件。
向浇筑空间内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使超高性能混凝土填充到第二预制柱钢筋4和半开口套筒5之间及浇筑空间。向浇筑空间内填充超高性能混凝土过程中,由于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并且半开口套筒5的侧面和底面都有敞开的开口,超高性能混凝土容易流入到第二预制柱钢筋4与半开口套筒5之间的空隙并填满整个空隙,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容易产生空气间隙的施工质量问题。将浇筑空间内灌满超高性能混凝土,将第一预制柱钢筋3、第二预制柱钢筋4以及半开口套筒5均埋入浇筑的混凝土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向浇筑空间内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步骤根据不同的预制柱形式有不同的施工方法,包括:
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为实心预制柱的情况下,在模板7上预留灌注口和观察口,通过灌注口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由于是实心预制柱,没有其他可以灌注的通道,需要在模板7上开设灌注口和观察口。
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为空腔预制柱的情况下,从位于上部的第一预制柱1的顶部开口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空腔预制柱的空腔内也可以浇筑超高性能混凝土,增加了预制柱的整体力学性能。
以下为施工方法的一个较佳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1.将上部预制柱1的箍筋6绑扎就位,将伸出的钢筋与套筒连接后,使用塔吊或移动式吊车将上部预制柱1吊运至作业面,缓慢下落,使得下部预制柱2伸出的钢筋全部伸入套筒内。
2.在上部预制柱1下端和下部预制柱2上端之间安装模板7和对拉螺栓8,通过对拉螺栓8确保上下部预制柱1的稳定性。
3.对于实心预制柱,模板7上预留灌注口和观察口,并灌注浆料。
4.对于空腔预制柱,模板7上不预留孔洞,从上部预制柱1的顶部开口灌注浆料。
其中,灌注的浆料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有较强的流动性、大于预制柱的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的握裹力和一定的抗拉、抗剪能力。
由上述各个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第一预制柱1和第二预制柱2的连接端相对并间隔设置,两个预制柱连接端设置向外伸出的预制柱钢筋,通过半开口套筒5将相对应的两根预制柱钢筋进行连接,半开口套筒5的一端与第一预制柱钢筋3固定连接,半开口套筒5的另一端通过填充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与第二预制柱钢筋4之间形成牢固的连接。由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动性更好,加上半开口套筒5特殊的半开口结构,使超高性能混凝土更容易填充在第二预制柱钢筋4与半开口套筒5之间。相对于现有实心预制柱的节点连接结构,本公开在吊装时便于观察,可快速吊装、灌浆质量易于保障。相对于现有的空腔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本公开不需要采用特制的钢筋连接件,成本更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预制柱和第二预制柱,所述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相对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预制柱钢筋;所述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二预制柱钢筋;以及
半开口套筒,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从所述第二连接端插入到所述半开口套筒内部;
其中,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与所述半开口套筒之间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使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与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形成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螺纹孔,所述半开口套筒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在所述半开口套筒的侧面和底面均向外部敞开的灌注空腔,用于使超高性能混凝土从所述半开口套筒的侧面和底面流入所述灌注空腔;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伸入到所述灌注空腔中,通过超高性能混凝土与所述半开口套筒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开口套筒设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为圆锥台状,所述第二本体为沿轴向剖开的半圆柱状;
所述第一本体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螺纹孔为沿轴线贯穿所述第一本体的通孔;
所述第二本体形成所述第二连接端,灌注空腔为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中的半圆柱状凹槽,所述半圆柱状凹槽沿轴线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部贯穿至顶部并与所述螺纹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的最大外径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径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一体形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形成为两个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中填充有超高性能混凝土;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所述第二预制柱钢筋和所述半开口套筒均埋设在超高性能混凝土中,使所述第一预制柱和所述第二预制柱连接形成整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柱钢筋绑扎有箍筋,所述箍筋在同一水平面内缠绕每个第一预制柱钢筋。
9.一种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第一预制柱钢筋的箍筋绑扎到位,将第一预制柱钢筋与半开口套筒连接;
将第一预制柱吊运至作业面,缓慢下落,使第二预制柱钢筋全部伸入半开口套筒内;
在第一预制柱的第一端与第二预制柱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周围安装模板,形成封闭的浇筑空间;
向所述浇筑空间内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使超高性能混凝土填充到第二预制柱钢筋和半开口套筒之间及浇筑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浇筑空间内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包括:
所述第一预制柱和所述第二预制柱为实心预制柱的情况下,在所述模板上预留灌注口和观察口,通过所述灌注口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
所述第一预制柱和所述第二预制柱为空腔预制柱的情况下,从位于上部的第一预制柱的顶部开口灌注超高性能混凝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38755.1A CN110952659B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38755.1A CN110952659B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52659A true CN110952659A (zh) | 2020-04-03 |
CN110952659B CN110952659B (zh) | 2020-12-01 |
Family
ID=69983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38755.1A Active CN110952659B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52659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02122A (zh) * | 2020-05-08 | 2020-08-07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预制混凝土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12854010A (zh) * | 2021-03-17 | 2021-05-28 | 宁波万基建设有限公司 | 拼装顶升式建筑施工方法 |
CN114753490A (zh) * | 2022-04-27 | 2022-07-15 | 河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转接块的预制柱连接节点及连接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58997A (ja) * | 1997-11-27 | 1999-06-15 | Okabe Co Ltd |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製の柱や梁とコンクリート 壁の壁筋の接続装置 |
CN203583780U (zh) * | 2013-10-31 | 2014-05-07 |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框架无牛腿长柱 |
CN205531016U (zh) * | 2016-01-08 | 2016-08-31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一种预制混凝土柱构件及连接节点 |
CN106320531A (zh) * | 2016-08-22 | 2017-01-11 | 沈阳建筑大学 | 单侧半开口正反丝套筒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方法 |
CN206512854U (zh) * | 2016-12-29 | 2017-09-22 |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 预制柱连接节点灌浆封堵结构 |
CN107795010A (zh) * | 2017-10-24 | 2018-03-13 | 广东精宏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预制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
CN108265888A (zh) * | 2018-04-08 | 2018-07-10 |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竖向构件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09339230A (zh) * | 2018-11-16 | 2019-02-15 | 华侨大学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拼接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2019
- 2019-12-23 CN CN201911338755.1A patent/CN1109526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58997A (ja) * | 1997-11-27 | 1999-06-15 | Okabe Co Ltd |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製の柱や梁とコンクリート 壁の壁筋の接続装置 |
CN203583780U (zh) * | 2013-10-31 | 2014-05-07 |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框架无牛腿长柱 |
CN205531016U (zh) * | 2016-01-08 | 2016-08-31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一种预制混凝土柱构件及连接节点 |
CN106320531A (zh) * | 2016-08-22 | 2017-01-11 | 沈阳建筑大学 | 单侧半开口正反丝套筒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方法 |
CN206512854U (zh) * | 2016-12-29 | 2017-09-22 |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 预制柱连接节点灌浆封堵结构 |
CN107795010A (zh) * | 2017-10-24 | 2018-03-13 | 广东精宏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预制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
CN108265888A (zh) * | 2018-04-08 | 2018-07-10 |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竖向构件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09339230A (zh) * | 2018-11-16 | 2019-02-15 | 华侨大学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拼接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02122A (zh) * | 2020-05-08 | 2020-08-07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预制混凝土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12854010A (zh) * | 2021-03-17 | 2021-05-28 | 宁波万基建设有限公司 | 拼装顶升式建筑施工方法 |
CN114753490A (zh) * | 2022-04-27 | 2022-07-15 | 河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转接块的预制柱连接节点及连接方法 |
CN114753490B (zh) * | 2022-04-27 | 2024-03-29 | 河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转接块的预制柱连接节点及连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52659B (zh) | 2020-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52659B (zh) |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WO2020001156A1 (zh) | 桥梁及其桥墩 | |
CN105780935A (zh) | 预制装配式钢管约束耗能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 |
CN109252727B (zh) | 隔震层橡胶支座与柱、梁板体系一体化装配节点与方法 | |
CN110130580B (zh) | 钢管约束式预制混凝土柱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8571070B (zh) | 一种预制钢管混凝土环梁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4833726U (zh) | 一种预制钢管束剪力墙 | |
CN106968381A (zh) | 用组合式灌浆套筒连接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与叠合板节点 | |
CN106284655A (zh) | 预制混凝土梁柱栓接连接节点及连接方法 | |
KR100996728B1 (ko) | 결합이 용이한 현장타설 팽이파일 | |
CN205637162U (zh) | 预制装配式钢管约束耗能连接节点 | |
CN107313507B (zh)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空心柱节点构造施工方法 | |
CN106437033A (zh) |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埋入式柱脚 | |
CN113417364A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柱连接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0459769U (zh) | 一种预制空心柱及装配式混凝土柱 | |
CN110952660B (zh) | 空腔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1523533U (zh) |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 | |
CN211523534U (zh) | 空腔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 | |
CN104196023A (zh) | 一种带机械连接装置的混凝土预制管桩桩尖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0952658A (zh) | 空腔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2200036U (zh) | 一种用于装配式桥梁的混凝土结构 | |
CN211523536U (zh) | 预制柱节点连接结构 | |
CN215330441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柱连接构造 | |
CN112095441B (zh) |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桥梁墩柱与盖梁连接的施工工艺 | |
CN113047530A (zh) | 混凝土构件或成品钢筋笼的竖向钢筋连接套筒及连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102206 1st floor, building 6,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1, building 6, No.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