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27971A - 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27971A
CN110927971A CN201911273498.8A CN201911273498A CN110927971A CN 110927971 A CN110927971 A CN 110927971A CN 201911273498 A CN201911273498 A CN 201911273498A CN 110927971 A CN110927971 A CN 110927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display
controller
control circuit
mounte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734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734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279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27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279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6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 G02B2027/0163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 thereof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头戴式设备包括显示部、支撑部和控制电路。支撑部可转动地连接显示部,支撑部相对于显示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时,头戴式设备处于折叠状态,在第二位置时,头戴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控制电路包括设置在显示部的第一元件和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二元件,在支撑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配合以使控制电路断开,在支撑部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配合以使控制电路连通。如此,基于头戴式设备所处的状态,可通过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的配合实现控制电路的断开或连通。这样,用户无需做额外的控制动作,即可简单方便地实现对头戴式设备的控制。

Description

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头戴式设备中,用户通常采用按钮、触屏或手势的方式对头戴式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例如,在头戴式设备为关机状态时,用户需要按压电源按钮,头戴式设备检测到电源按钮被按压则开机。然而如此,用户需要额外地做控制的动作,操作较为繁琐,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
显示部;
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显示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显示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头戴式设备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头戴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部的第一元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第二元件,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配合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断开,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配合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中,控制电路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分别设置在显示部和支撑部,基于头戴式设备所处的状态,可通过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的配合实现控制电路的断开或连通。这样,用户无需做额外的控制动作,即可简单方便地实现对头戴式设备的控制,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调节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又一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部分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部分结构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部分结构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部分结构的再一平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部分结构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部分结构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100包括显示部20、支撑部30、显示器40、导光部件70、光量调节部件80、光线传感器14、准直部件92和控制电路110。
头戴式设备100通过计算系统与光学系统的配合,在用户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后,可向用户的眼睛发送光学信号,从而实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等不同效果。
显示部20设置有显示器40、导光部件70和触发装置1001中的至少一个。在图2的示例中,显示部20形成有收容腔室22,显示器40、导光部件70和光量调节部件80收容在收容腔室22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部20还可包括显示部顶壁24、显示部底壁26和显示部侧壁28。显示部底壁26的中部朝向显示部顶壁24形成缺口262。或者说,显示部20大致呈“B”字型。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头戴式设备100可通过缺口262架设在用户的鼻梁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头戴式设备100的稳定性,又可以保证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请参阅图4,头戴式设备100还可包括设置在缺口262的鼻架264,鼻架264与显示部底壁26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3和图4,支撑部30可转动地连接显示部20,支撑部30相对于显示部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时,头戴式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如图3所示;在第二位置时,头戴式设备100处于展开状态,如图4所示。
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头戴式设备100可通过支撑部30固定在用户的头部。在图1的示例中,支撑部30包括第一支架32、第二支架34和弹性带36。
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关于缺口262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可转动地设置在显示部20的边缘。换言之,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与20显示部可转动地连接。在用户不需要使用头戴式设备100时,可将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贴近显示部20叠放,以便于收纳。在用户需要使用头戴式设备100时,可将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展开,以实现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支撑的功能。
第一支架32远离显示部2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弯折部322,第一弯折部322朝向显示部底壁26弯折。这样,用户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第一弯折部322可架设在用户的耳朵上,从而使头戴式设备100不易滑落。
类似地,第二支架34远离显示部20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弯折部342。第二弯折部342的解释和说明可参照第一弯折部322,为避免冗余,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为镜腿。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也可为头箍,第一支架32远离显示部20的一端与第二支架34远离显示部20的一端可通过卡扣固定。在此不对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弹性带36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支架32和第二支架34。如此,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进行剧烈活动时,可以通过弹性带36进一步固定头戴式设备100,防止头戴式设备100在剧烈活动中松动甚至掉落。可以理解,在其他的示例中,弹性带36也可以省略。
请再次参阅图2,导光部件70与显示器40分离设置。导光部件7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71和第二侧72。导光部件70用于导入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并从第一侧71出射。光量调节部件80设置在第二侧72,光量调节部件80用于调节入射至第二侧72的环境光量。显示器40可为光机,导光部件70可为全息光波导片组。在此不对显示器40和导光部件70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在相关的增强现实设备中,用户可以通过增强现实设备在现实场景中看到增强现实设备显示的内容。可以理解,环境光线和增强显示设备形成的光线同时进入人眼,如果环境的光线亮度较高,使得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与环境亮度的对比度过低,人眼较难看清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内容。如果环境的光线亮度较低,使得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与环境亮度的对比度过高,虚拟现实设备的显示内容容易刺激人员,造成人眼疲劳。
为了解决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与环境亮度的对比度过高或者高低的问题,相关技术一般通过调节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然而,在环境亮度高时,为了提高人眼观察到的画面清晰度,如果提高增强现实设备的显示亮度,那么则使得增强现实设备的功耗较大,产生的大量的热量而影响用户体验。
而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100中,光量调节部件80可以调节从第二侧72入射并从第一侧71出射的环境光量,从而可以减少环境光量对显示器40产生并从第一侧71出射的光线的影响,有利于用户观看显示器40显示的内容,提高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用户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人眼位于第一侧71外,因此,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从第一侧71出射后可以进入人眼内,从而使得用户可以观察到显示器40显示的图像。
环境光线依次经过光量调节部件80、第二侧72和第一侧71后进入人眼中,从而使得用户可以看到环境事物。因此,本申请的光量调节部件80可以调节进入人眼的环境光,从而减少环境光对人眼观察到的图像的影响。
头戴式设备100还可包括光线传感器14和准直部件92。光线传感器14与处理器101连接。光线传感器14用于检测环境亮度,处理器101用于根据环境亮度调节光量调节部件80的透光率,其中,环境亮度与光量调节部件80的透光率为反相关关系。如此可以自动调节光量调节部件80的透光率以使用户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显示器40显示的内容,并且用户不易疲劳。
进一步地,在环境亮度增大时,光量调节部件80的透光率降低;在环境亮度降低时,光量调节部件80的透光率增大。这样使得显示器40的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在人眼观看的舒适区,提高用户体验。
准直部件92设置在显示器40和导光部件70之间,准直部件92用于将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准直后出射至导光部件70。如此,准直部件92可以将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后进入导光部件70中,从而可以减少光线的损失。
准直部件92可以包括多个透镜,多个透镜叠加一起可以准直光线。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经过准直部件92后进入导光部件70中,光线在导光部件70中全反射或者衍射后从导光部件70的第一侧71出射。
准直部件92设置在显示器40和导光部件70之间,准直部件92用于将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准直后出射至导光部件70。如此,准直部件92可以将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后进入导光部件70中,从而可以减少光线的损失。
准直部件92可以包括多个透镜,多个透镜叠加一起可以准直光线。显示器40产生的光线经过准直部件92后进入导光部件70中,光线在导光部件70中全反射或者衍射后从导光部件70的第一侧71出射。
请参阅图3和图5,控制电路110包括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第一元件112设置在显示部20,第二元件114设置在支撑部30。
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配合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如图3所示。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配合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如图5所示。
如此,控制电路110的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别设置在显示部20和支撑部30,基于头戴式设备100所处的状态,可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配合实现控制电路110的断开或连通。这样,用户无需做额外的控制动作,即可简单方便地实现对头戴式设备100的控制,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地,头戴式设备100通常呈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用户在需要使用头戴式设备100时,需要将头戴式设备100的支撑部3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以使头戴式设备100呈如图4所示的展开状态。这样,用户才能通过支撑部30将头戴式设备100佩戴在头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配合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得头戴式设备100工作。因此,用户在使用时,只需要如常地将支撑部3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就可以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的同时,使得控制电路110连通,无需做其他额外的操作,简单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类似地,通常,用户使用完头戴式设备100后,通常需要将头戴式设备100的支撑部30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以使头戴式设备100呈如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从而减少头戴式设备100占用的空间,方便收纳。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配合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因此,用户使用完头戴式设备100后,只需要如常地将支撑部30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就可以在折叠头戴式设备100的同时,使得控制电路110断开,无需做其他额外的操作,简单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这样可以在用户不再使用头戴式设备100时,及时地断开控制电路110,从而节约电量,并保证头戴式设备100的使用安全。
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元件112包括2个触点,即第一触点1122和第二触点1124。第二元件114包括2个触点,即第三触点1142和第四触点1144。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元件112的触点的数量也可为1个、3个、5个、6个或其他数量。第二元件114的触点的数量也可为1个、3个、5个、6个或其他数量。在此不对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具体数量进行限定。
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触点1122和第二触点1124的形状为圆形。第三触点1142和第四触点1144的形状也为圆形。第一触点1122、第二触点1124、第三触点1142和第四触点1144的直径相同。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触点1122、第二触点1124、第三触点1142或第四触点1144的形状也可为矩形、三角形、跑道型、扇形、圆环型或其他形状。在此不对第一触点1122、第二触点1124、第三触点1142和第四触点1144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
另外,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接触时,第一元件112的触点和第二元件114的触点的直径可以不同。
例如,第一触点1122在第三触点1142的投影在第三触点1142的范围内,如图6所示。
或,第三触点1142在第一触点1122的投影在第一触点1122的范围内,如图7所示。
请再次参阅图5,在显示部20和支撑部30的转接处,显示部20包括第一面201,支撑部30包括第二面301,在支撑部3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面201和第二面301彼此相对,第一元件112设置在第一面201,第二元件114设置在第二面301。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
如此,通过将第一元件112设置在第一面201,将第二元件114设置在第二面301,从而利用头戴式设备100现有的结构,实现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抵接和分离,简单方便,无需额外增加结构,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一元件112自第一面201向外凸出,第二元件114可自第二面301向外凸出。
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元件112可与第一面201平齐,第二元件114可自第二面301向外凸出;或,第一元件112可自第一面201向外凸出,第二元件114与第二面301平齐;或,第一元件112可与第一面201平齐,第二元件114与第二面301平齐。在此不对第一元件112与第一面201的具体关系、第二元件114与第二面301的具体关系进行限定。
在图5的示例中,在支撑部3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面201和第二面301平行。这样,使得头戴式设备100的外形更加流畅和美观。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示例中,在支撑部3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面201和第二面301也可以不平行,例如图8。在此不对第一面201和第二面301的具体关系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均为金属元件,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电连接,从而使控制电路110连通。
如此,以金属的方式实现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电连接,简单方便,成本较低。可以理解,由于金属导电性强,因此,在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时,即可使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电连接;在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时,即可使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电连接断开。这样无需其他的元件,也无需进行其他的处理,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位置关系即可实现控制电路110的通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可由铜制成。这样,在保证较好的导电性的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也可由银、铝、锡等金属制成。在此不对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具体材料进行限定。
在图5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包括设置在显示部20的显示器40和设置在支撑部30的控制器101,显示器40与第一元件112电连接,控制器101与第二元件114电连接;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停止信号通讯,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
如此,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抵接或分离,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或断开,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操作。如前所述,用户在使用时,只需要如常地将支撑部3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就可以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的同时,使得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这样,用户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显示器40会自动显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额外的操作。
用户在使用完头戴式设备100后,只需要如常地将支撑部30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就可以在折叠头戴式设备100的同时,使得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停止信号通讯,无需用户手动进行额外的操作,就可以及时停止信号通讯。
这样,利用支撑部30与显示部20的位置关系,实现佩戴即显示,摘下即关闭。而且,这样也无需额外设置按键等触发装置,有利于减小头戴式设备100的体积和节约能耗。
具体地,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可通过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讯。
请参阅图9,在图9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包括设置在显示部20的控制器101和设置在支撑部30的电池102,控制器101与第一元件112电连接,电池102与第二元件114电连接;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得电池102断开对控制器101的供电,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得电池102为控制器101供电。
如此,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抵接或分离,使得电池102对控制器101供电或断电,既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操作,又能节约电量。如前所述,用户在使用时,只需要如常地将支撑部3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就可以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的同时,使得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电池102对控制器101供电。这样,用户在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显示器40会自动通电并显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开机等额外的操作。
用户在使用完头戴式设备100后,只需要如常地将支撑部30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就可以在折叠头戴式设备100的同时,使得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电池102对控制器101断电,无需用户手动进行关机等额外的操作,就可以及时断电,从而可以节约电量。
另外,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与电池102连接的电源管理芯片(图未示)。电源管理芯片可对电池102进行保护和管理,从而提高头戴式设备100的续航时间和保障头戴式设备100的供电安全。电池102可通过电源管理芯片连接控制器101。
请参阅图10,在图10的示例中,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均设置在显示部20。显示器40与第一元件112电连接,控制器101与第二元件114电连接;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停止信号通讯,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
如此,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均设置在显示部,可以使得显示部保护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有利于提高头戴式设备100的可靠性。同时,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抵接或分离,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或断开,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操作,简单方便。
具体地,控制器101与第二元件114可通过导线1123电连接。
当然,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也可均设置在支撑部30。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支撑部30的空间,减小显示部20的体积。
请参阅图11,在图11的示例中,控制器101和电池102均设置在显示部20;控制器101与第一元件112电连接,电池102与第二元件114电连接;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得电池102断开对控制器101的供电,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得电池102为控制器101供电。
如此,控制器101和电池102均设置在显示部,可以使得显示部保护控制器101和电池102,有利于提高头戴式设备100的可靠性。同时,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抵接或分离,使得电池102对控制器101供电或断电,既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操作,又能节约电量。
具体地,电池102与第二元件114可通过导线1123电连接。导线1123可收容在头戴式设备100,也可部分地裸露在显示部20和支撑部30外。
当然,控制器101和电池102也可均设置在支撑部30。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支撑部30的空间,减小显示部20的体积。
请参阅图12,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均设置在显示部20;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均与第一元件112电连接;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停止信号通讯,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
如此,在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均设置在显示部20时,实现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使得显示器40和控制器101通讯或停止通讯。这样无需设置跨越显示部20和支撑部30的导线以使设置在显示部20的一个部件和第二元件114电连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靠性较高。
具体地,显示器40与第一元件112的第一触点1122电连接,控制器101与第一元件112的第二触点1124电连接,第一触点1122和第二触点1124间隔设置。
如此,在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没有抵接时,控制电路110由于第一触点1122和第二触点1124的间隔而断开。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使得第一触点1122和第二触点1124通过第二元件114连接,从而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
进一步地,第二元件114可为金属片。
请参阅图13,控制器101和电池102均设置在显示部;控制器101和电池102均与第一元件112电连接;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分离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从而使得电池102断开对控制器101的供电,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抵接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从而使得电池102为控制器101供电。
如此,在控制器101和电池102均设置在显示部20时,实现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使得电池102为控制器101供电或断电。这样无需设置跨越显示部20和支撑部30的导线以使设置在显示部20的一个部件和第二元件114电连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靠性较高。
请注意,此部分其他的解释和说明可参照前文对图12的解释和说明,为避免冗余,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中的其中一个为开关,另一个为凸起,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凸起抵接开关,以使开关通路,从而使控制电路110连通。
具体地,请参阅图14和图15,第一元件112为开关,第二元件114为凸起;头戴式设备100包括均设置在显示部20的控制器101和电气部件,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凸起抵接开关,以使开关通路,从而使控制器101和电气部件连通。
如此,通过开关的方式,实现控制电路110的连通和断开,简单方便,成本较低。而且,在头戴式设备100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自然地通过支撑部30的开合来实现控制电路110的通断,进而可以更加便捷的使用头戴式设备100。
在图14和图13的示例中,电气部件为显示器40。在其他的示例中,电气部件也可为电池、扬声器、摄像头或其他元件。在此不对电气部件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4,第一面201形成有凹槽2011,开关收容于凹槽2011中,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凸起伸入凹槽2011中以抵接开关。
如此,通过凹槽2011和凸起的配合,使得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连接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控制电路110的稳定性和头戴式设备100的可靠性。开关可为微动开关。
具体地,如图13所示,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凸起未抵接开关(即第一元件112),开关断开,控制电路110断开,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无法通讯。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凸起抵接开关,开关闭合,控制电路110连通,使得控制器101与显示器40信号通讯。
请再次参阅图14,凹槽2011的深度和第二元件114的长度相同,在第二元件114伸入凹槽2011时,第一面201和第二面301抵触。这样,在第二元件114伸入凹槽2011时,显示部20和支撑部30更加紧凑,有利于头戴式设备100的小型化和外观的流畅美观。
另外,在图14的示例中,凹槽2011的形状和第二元件114的形状相同。在第二元件114伸入凹槽2011时,凹槽2011被第二元件114封闭。从而避免外界灰尘进入凹槽,影响控制电路110的连通。
此外,在图14的示例中,第一元件112设置在凹槽2011的底壁。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元件112也可设置在凹槽2011的侧壁。在此不对第一元件112在凹槽2011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第二元件114为开关,第一元件112为凸起;第二面301形成有凹槽2011,开关收容于凹槽2011中,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凸起伸入凹槽2011中以抵接开关。对于该示例的解释和说明可参照前文中第一元件112为开关且第二元件114为凸起的部分。为避免冗余,在此不再赘述。
综合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头戴式设备100包括显示部20、支撑部30和控制电路110。支撑部30可转动地连接显示部20,支撑部30相对于显示部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时,头戴式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在第二位置时,头戴式设备100处于展开状态。控制电路110包括设置在显示部20的第一元件112和设置在支撑部30的第二元件114,在支撑部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配合以使控制电路110断开,在支撑部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配合以使控制电路110连通。
如此,基于头戴式设备100所处的状态,可通过第一元件112和第二元件114的配合实现控制电路110的断开或连通。这样,用户无需做额外的控制动作,即可简单方便地实现对头戴式设备100的控制,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等。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部;
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显示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显示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头戴式设备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头戴式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和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部的第一元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第二元件,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配合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断开,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配合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支撑部的转接处,所述显示部包括第一面,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二面,在所述支撑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彼此相对,所述第一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分离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断开,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抵接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均为金属元件,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抵接以使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电连接,从而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部的显示器和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中的控制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第一元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元件电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分离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断开,从而使得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显示器停止信号通讯,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抵接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从而使得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显示器信号通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部的控制器和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中的电池,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元件电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二元件电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分离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断开,从而使得所述电池断开对所述控制器的供电,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抵接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电池为所述控制器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显示器和控制器,所述显示器和所述控制器均设置在所述显示部;所述显示器和所述控制器均与所述第一元件电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分离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断开,从而使得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显示器停止信号通讯,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抵接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从而使得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显示器信号通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控制器和电池,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电池均设置在所述显示部;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电池均与所述第一元件电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分离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断开,从而使得所述电池断开对所述控制器的供电,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抵接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电池为所述控制器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中的其中一个为开关,另一个为凸起,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起抵接所述开关,以使所述开关通路,从而使所述控制电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支撑部的转接处,所述显示部包括第一面,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二面,在所述支撑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彼此相对,所述第一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所述第一元件为开关,所述第二元件为凸起;所述第一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开关收容于所述凹槽中,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凹槽中以抵接所述开关;
或,所述第二元件为开关,所述第一元件为凸起;所述第二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开关收容于所述凹槽中,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凹槽中以抵接所述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元件为开关,所述第二元件为凸起;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均设置在所述显示部的控制器和电气部件,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起抵接所述开关,以使所述开关通路,从而使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电气部件连通。
CN201911273498.8A 2019-12-12 2019-12-12 头戴式设备 Pending CN1109279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3498.8A CN110927971A (zh) 2019-12-12 2019-12-12 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3498.8A CN110927971A (zh) 2019-12-12 2019-12-12 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27971A true CN110927971A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59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73498.8A Pending CN110927971A (zh) 2019-12-12 2019-12-12 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2797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4712A (zh) * 2020-04-10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工作模式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55115A (ja) * 1997-11-19 1999-06-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頭部装着型ディスプレイ
WO2004061519A1 (ja) * 2002-12-24 2004-07-22 Nikon Corporation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04233904A (ja) * 2003-01-31 2004-08-19 Nikon Corp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245873A (ja) * 2009-04-07 2010-10-28 Brother Ind Ltd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US20120268433A1 (en) * 2011-04-25 2012-10-25 Kyocera Corporation Head-mounted display
KR20140105319A (ko) * 2013-02-22 2014-09-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헤드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장치
WO2015051660A1 (zh) * 2013-10-13 2015-04-16 北京蚁视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立体显示器
JP6052755B1 (ja) * 2016-07-08 2016-1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CN107003517A (zh) * 2015-07-30 2017-08-01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电子装置
WO2017142108A1 (ko) * 2016-02-18 2017-08-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헤드 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
CN110187508A (zh) * 2019-06-10 2019-08-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262039A (zh) * 2019-06-26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
CN110286538A (zh) * 2019-06-28 2019-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方法、显示装置、头戴式显示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398839A (zh) * 2019-07-03 2019-1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和控制方法
CN210982918U (zh) * 2019-12-12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55115A (ja) * 1997-11-19 1999-06-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頭部装着型ディスプレイ
WO2004061519A1 (ja) * 2002-12-24 2004-07-22 Nikon Corporation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04233904A (ja) * 2003-01-31 2004-08-19 Nikon Corp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245873A (ja) * 2009-04-07 2010-10-28 Brother Ind Ltd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US20120268433A1 (en) * 2011-04-25 2012-10-25 Kyocera Corporation Head-mounted display
KR20140105319A (ko) * 2013-02-22 2014-09-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헤드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장치
WO2015051660A1 (zh) * 2013-10-13 2015-04-16 北京蚁视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立体显示器
CN107003517A (zh) * 2015-07-30 2017-08-01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电子装置
WO2017142108A1 (ko) * 2016-02-18 2017-08-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헤드 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
JP6052755B1 (ja) * 2016-07-08 2016-1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CN110187508A (zh) * 2019-06-10 2019-08-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262039A (zh) * 2019-06-26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
CN110286538A (zh) * 2019-06-28 2019-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方法、显示装置、头戴式显示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398839A (zh) * 2019-07-03 2019-1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和控制方法
CN210982918U (zh) * 2019-12-12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4712A (zh) * 2020-04-10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工作模式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5252B (zh) 具有輸入及輸出結構之可戴式裝置
US2015009178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US1149376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heat radiating member
US11372251B2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lectrical pathways between components in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s
CN105204165A (zh) 一种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
JP4573488B2 (ja) 頭部装着型表示システム
KR20160087989A (ko) 헤드-장착 전자장치
US10734706B1 (en) Antenna assembly utilizing space between a battery and a housing
CN210982918U (zh) 头戴式设备
KR20190106485A (ko) 가상 오브젝트의 처리가 가능한 스마트 안경
CN110927971A (zh) 头戴式设备
JP2001154637A (ja)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KR102492607B1 (ko) 스포츠 고글
US11537029B2 (en) Gimbal handle and gimbal having same
CN112263123A (zh) 一种组合式的显示镜子及镜面显示设备
CN108333759B (zh) 电子设备
CN207440400U (zh) 近眼显示装置
KR20160002753U (ko) 광 투과율 조절형 스마트 안경
CN216646958U (zh) 一种可穿戴增强现实装置
CN219039493U (zh) 眼镜
CN217404635U (zh) 头戴式设备
KR20190087061A (ko) 스마트폰용 헤드 마운트형 영상장치
CN220691200U (zh) 一种无线同屏眼镜
CN213962768U (zh) 一种组合式的显示镜子及镜面显示设备
WO2023279796A1 (zh) 头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