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3434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3434A
CN110913434A CN201911135759.XA CN201911135759A CN110913434A CN 110913434 A CN110913434 A CN 110913434A CN 201911135759 A CN201911135759 A CN 201911135759A CN 110913434 A CN110913434 A CN 1109134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ase station
terminal
application program
transm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357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3434B (zh
Inventor
姚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3575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134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13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34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3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34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第五代(5G,5th Generation)移动通信系统支持独立组网(SA,Standalone) 架构和非独立组网(NSA,Non-Standalone)架构,一种典型的NSA架构为双 连接(DC,DualConnection)架构。
在DC架构中,终端可以工作在双连接模式,在双连接模式下,终端与两 个基站均进行通信,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如何确定所述终端何时需要 对数据进行复制并使用分离承载与所述两个基站进行数据传输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 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 站均进行通信;
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 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 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上述方案中,所述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 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包括:
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的重复发送功能;
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 行复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包括: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 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 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 数据进行复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 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 复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 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或者,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 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上述方案中,所述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 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包括:
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终端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实体;并将所述两 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 基站;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 二基站。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 一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第二基站;
或者,当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 所述第二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 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 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或者,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将所述待传 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 时延要求;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 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 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 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 所述第二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 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 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 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获取应用程序的属 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 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若所述应 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 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 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采用本发明实 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当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时,对 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 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第二基站,如此,能够准确确定何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复制并使用分离承 载传输复制后的数据,从而在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情况下,降低所述 终端的传输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配置分离承载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使用分离承载方式传输复制后的数据的实现流程示意 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d是本发明实施例第四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e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五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系统包括终端101、主基站102、辅基站103;其中,
终端101可以与主基站102(也称为主节点)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实现与 主基站102之间的通信;终端101也可以与辅基站103(也称为辅节点)建立 空口连接,从而实现与辅基站103之间的通信;终端101还可以同时与主基站 102和辅基站103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同时实现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之 间的通信。
终端101在双连接模式下,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同时建立两个连接, 其中,主基站102主要负责传输信令,辅基站103负责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 例的技术方案主要针对双连接模式下的终端。
图1所示的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 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LTE基站,辅基站103为NR基站。在另一个例子中, 主基站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也为NR基站。在又一个例子中,主基站 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为LTE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主基站102和辅基 站103的类型不做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双连接模式为EN-DC模式或下一代EN-DC(next generation EN-DC,NGEN-DC)模式,这种情况下,主基站为LTE基站,辅基站为NR 基站,终端与LTE基站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
在另一个示例中,双连接模式为NR-进化的UMTS(NR-EUTRA,NE-DC) 模式,这种情况下,主基站为NR基站,辅基站为LTE基站,终端与LTE基站 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双连接模式并不局限于上述EN-DC模式、NE-DC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双连接模式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具体实现时,主基站和辅基站的部署方式可以为共站部署(如,NR基站 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一个实体设备上),也可以为非共站部署(如,NR基 站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不同实体设备上),本申请对此可以不做限定。这里, LTE基站也可以称为演进基站(evolvedNode B,eNB),NR基站也可以称为 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基站和辅 基站覆盖范围的相互关系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例如主基站和辅基站可以重叠 覆盖。
对于终端101的具体类型,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其可以为任何支持上述 双连接模式的用户设备,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 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具体可以为图1所示 的终端10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 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时 延要求。
这里,所述终端可以是指支持双连接模式的终端,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 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或者,所述第一 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
这里,所述终端为实现与两个基站的同时通信,需要具备两套通信模块, 两套通信模块分别对应两个基站。其中,第一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一 射频通路(包括第一射频电路和第一射频天线)形成第一套通信模块,第一套 通信模块对应第一基站。第二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二射频通路(包括 第二射频电路和第二射频天线)形成第二套通信模块,第二套通信模块对应第 二基站。在一个示例中,第一modem为5G modem,第二modem为4G modem, 第一射频电路为5G RF,第二射频电路为4G RF。双连接模式下,第一通信模 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
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所述终端的处理器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可以是指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和/或后台应用程 序,如微信程序等等。其中,当用户在所述终端依次打开多个应用后,仅有最 后一个打开的应用会显示在终端的当前显示界面上,而之前打开过的所有应用 则会驻留在后台的堆栈中,将显示在终端的当前显示界面上的应用称为前台应 用,而所有驻留在后台堆栈中的应用则称为后台应用。一般而言,用户只能对 当前的前台应用进行各种操作体验,即后台应用只有切换为当前的前台应用后, 用户才可以进行各种操作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带有 无线数据承载DRB标识;
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这里,若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中的DRB标识与来自所述第二 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中的DRB标识相同,则所述终端可以根据所述承载配置信 息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图3是配置分离承载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开机后,向所述4G基站发送注册请求;所述4G基站向终端 发送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至少包括:DRB标识、eps承载标识; 假设DRB标识为a,eps承载标识为X;
步骤2:所述4G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无线连接控制RRC消息;所述RRC 消息至少携带有5G邻区信息、DRB标识、eps承载标识;假设DRB标识为a, eps承载标识为X;
步骤3:终端通过随机接入流程接入5G基站所覆盖的小区;由于来自所述 第一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中的DRB标识与来自所述第二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 中的DRB标识相同,则表明网络侧对终端配置了分离承载,所述终端可以根据 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这里,所述终端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之前,所述终端还可以与 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具体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开机后,向所述4G基站发送注册请求,以与所述4G基站建 立连接。
步骤2:所述4G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RC消息;所述RRC消息至少携带 有5G小区信息;
步骤3:所述终端接收所述RRC消息,对配置的5G小区进行测量,得到 测量报告,将所述测量报告上报给所述4G基站,以供所述4G基站配置双连接 模式;
步骤4:所述终端执行双连接操作,与5G基站建立连接,以获得5G服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需要先注册4G网络,再与5G基站建立连 接,从而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能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同 时能够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
步骤202: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 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 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 第二基站。
这里,所述待传输数据可以是指PDCP PDU的数据量。
实际应用时,可以基于网络侧是否配置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决定是 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 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包括:
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
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 行复制。
这里,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将所述待传 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 发送功能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图4是使用分离承载方式传输复制后的数据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 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 带有无线数据承载DRB标识;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 离承载。
步骤2: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 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否则,执行步骤4。
步骤3:对PDCP PDU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
步骤4: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当确定网络侧未 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这里,分离承载还可以称为split承载,具体是指将PDCP PDU分离到 LTE RLC实体和NR RLC实体进行分别传输的承载;其中,所述终端的PDCP 实体关联了两个RLC实体,一个是LTE RLC实体,另一个是NR RLC实体。 LTE RLC实体是指LTE基站中负责传输PDCP PDU的RLC层的传输单元, NR RLC实体是指NR基站中负责传输PDCP PDU的RLC层的传输单元。
这里,若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即PDCP duplication 被激活,则需要对PDCP PDU进行复制,得到两组相同的PDCP PDU;将两 组相同的PDCP PDU分别提交到LTE RLC实体和NR RLC实体上,从而保 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 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无需对待传输数据进行数据复制。
实际应用时,还可以结合网络侧是否配置了PDCP的重复发送功能和所述 终端的前台应用的类型,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以保证数据传输 的可靠性。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包括:判断所 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 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序。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可以是根据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 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进行划分的。
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 时延要求较低,则可以将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对应的类型设置为不需要进行数据 复制的应用,比如,应用记事本、相机、电子书、社交软件、音乐播放器等应 用。若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较 高,则可以将应用对应的类型设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复制的应用,比如,竞技类 游戏、视频上传等应用。
上述方式中,可以将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进行加 权计算,得到计算结果;若所述计算结果超过预设阈值,则将相应前台应用程 序对应的类型设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复制的应用。
举例来说,假设传输速率对应的门限值为10M/s,时延要求对应的门限为 5ms,速率权值为0.6,时延权值为0.4。假设应用A的传输速率是20M/s,时 延要求是9ms,则计算结果为0.6*((20-10)/10)+0.4*((5-9)/5)=0.44;假设应 用B的传输速率是100M/s,时延要求是9ms,则计算结果为0.6*((100-10) /10)+0.4*((5-9)/5)=4.24。若计算结果大于预设值0.5,则将应用对应的类型设 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复制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终端支持用户对应用的类型进行修改,比如, 用户经常通过微信抢红包,则用户可以将微信的类型设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复制 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第一基站被配置为主通道,则所述终端可以通过主 小区组承载将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若所述第二基站被配置 为主通道,则所述终端可以通过辅小区组承载将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 站。其中,所述主小区组承载可以是指使用所述第一基站提供的资源进行承载 所述待传输数据;所述辅小区组承载可以是指使用所述第二基站提供的资源进 行承载所述待传输数据。
实际应用时,当所述前台应用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复制的应用时,还可以结 合所述终端的整机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以 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 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 数据进行复制。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可以是指所述终端的整机应用对应 的数据流,即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
这里,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若后台应用中存 在对数据传输速度和传输时延要求高的应用,如用于上传大数据包的应用, 或者用于下载游戏包或者视频资料的应用。这样,就需要考虑整机中所有前 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若所述前台应用和后 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的总和大于数据量阈值,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 制。
实际应用时,当整机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还可以 结合所述终端的后台应用的时延,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以保证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 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 复制。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可以是指所述终端的后台应用程序的时延。
这里,当所述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 值时,若后台应用中存在数据传输时延要求很高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应用, 则需要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
这里,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 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 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实际应用时,所述终端可以使用分离承载将复制后的两组数据传输至对 应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其中,分离承载具体是指将PDCP PDU分离到LTE RLC实体和NR RLC实体进行分别传输的承载。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 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包括:
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并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 端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 基站;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 二基站。
这里,所述第一RLC实体可以为LTE RLC实体,所述第二RLC实体可以 为NR RLC实体。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 一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第二基站;
或者,当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 所述第二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 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这里,当所述两组数据中有一组数据成功传输至对应的基站时,可以停 止所述另一组数据的数据传输。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和所述应 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 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 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如此,能够准 确确定何时对数据进行复制并使用分离承载进行传输复制后的数据,进而在保 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情况下,降低所述终端的传输功耗。
另外,通过双链路传输,可以提高单位时间数据传输的成功率,以及单位 时间内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而能够保证数据在更短时间内传输成功,进而降 低数据的传输时延。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原 理。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 5a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判断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定所 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执行步骤4。
步骤4:对PDCP PDU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 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 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可 以结合所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来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当所 述前台应用程序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复制的应用时,无需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 复制,能够降低所述终端侧和网络侧PDCP层的消耗,进而降低终端的传输损 耗。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 5b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判断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 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执行步骤4。
步骤4:判断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 于数据量阈值;当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 于数据量阈值时,执行步骤5。
步骤5:对PDCP PDU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 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 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且所 述前台应用类型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复制的应用时,可以结合整机中前台应用和 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的总和来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从 而降低所述终端侧和网络侧PDCP层的消耗,进而降低所述终端的传输损耗。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 5c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判断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 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执行步骤4。
步骤4:判断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 于数据量阈值;当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 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执行步骤5。
步骤5:判断所述终端的后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当 确定所述后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执行步骤6;否则,执行 步骤7。
步骤6: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 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 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步骤7: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主通道。
若第一基站为主通道,则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第一基站;若第二基站为主 通道,则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且所 述前台应用类型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复制的应用、整机中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 应的数据流大小的总和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可以结合后台应用程序的时 延要求来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从而降低所述终端侧和网络侧 PDCP层的消耗,进而降低所述终端的传输损耗。
图5d是本发明实施例第四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 5d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对PDCP PDU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所述终端的PDCP 实体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端的第一RLC 实体;并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所 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所 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执行步骤4。
步骤4:当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成功传 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判断是否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 另一组数据成功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执行步骤5。
步骤5:当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未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成 功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 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这里,所述第一RLC实体可以为LTE RLC实体,所述第二RLC实体可以 为NR RLC实体。
图5e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五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 5e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对PDCP PDU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所述终端的PDCP 实体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端的第一RLC 实体;并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所 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所 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执行步骤4。
步骤4:当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成功传 输至所述第二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判断是否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 另一组数据成功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执行步骤5。
步骤5:当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未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成 功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 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这里,所述第一RLC实体可以为LTE RLC实体,所述第二RLC实体可以 为NR RLC实体。
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 置。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 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61,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 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 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或者,所述第一 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
处理单元62,用于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 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 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第二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
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 行复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 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 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 数据进行复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 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 复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 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或者,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 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并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 端的第二RLC实体;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 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 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 一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 至所述第二基站;
或者,当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 所述第二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 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61,具体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 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带有DRB标识;
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实际应用时,所述获取单元61、处理单元62可由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中 的处理器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装置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仅以上 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 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 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与 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 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70包括: 通信接口71、处理器72、存储器73;其中,
通信接口71,能够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处理器72,与所述通信接口71连接,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 智能设备侧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而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 73上。
当然,实际应用时,所述装置7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74耦合在一 起。可理解,总线系统7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74除 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 楚说明起见,在图7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7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7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所述装置70 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所述装置7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所述处理器72中,或者由所述处 理器72实现。所述处理器7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所述处理器7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 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所述处理器7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 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 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所述处理器7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 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 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 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73,所述处 理器72读取存储器7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装置7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 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者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存储器7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者非易失性存 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 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 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 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 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 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 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 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 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直接内 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Memory)。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 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 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 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 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 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 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 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 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 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 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 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 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 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 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 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 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 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 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 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 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包括:
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
当确定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包括: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或者,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大于或等于时延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包括:
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端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并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或者,当所述终端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时,所述终端的第一RLC实体停止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或者,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复制,得到复制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11.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1135759.XA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9134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5759.XA CN110913434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5759.XA CN110913434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3434A true CN110913434A (zh) 2020-03-24
CN110913434B CN110913434B (zh) 2023-05-02

Family

ID=69817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35759.XA Active CN110913434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1343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3472A (zh) * 2020-11-13 2021-02-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1249425A1 (zh) * 2020-06-10 2021-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2067480A1 (en) * 2020-09-29 2022-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ing connection reliability using motion metric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3747A (zh) * 2017-03-24 2019-07-0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g无线电接入网络中用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复制的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WO2019137721A1 (en) * 2018-01-10 2019-07-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data unit
CN110072245A (zh) * 2019-03-22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90253926A1 (en) * 2018-02-13 2019-08-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operation upon packet duplication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160321A1 (en) * 2018-02-13 2019-08-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uplicated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870342A (zh) * 2017-11-01 2020-03-0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分离承载预处理的缓冲器状态报告
CN111566970A (zh) * 2018-01-10 2020-08-21 鸿颖创新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3747A (zh) * 2017-03-24 2019-07-0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g无线电接入网络中用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复制的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CN110870342A (zh) * 2017-11-01 2020-03-0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分离承载预处理的缓冲器状态报告
WO2019137721A1 (en) * 2018-01-10 2019-07-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data unit
CN111566970A (zh) * 2018-01-10 2020-08-21 鸿颖创新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20190253926A1 (en) * 2018-02-13 2019-08-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operation upon packet duplication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160321A1 (en) * 2018-02-13 2019-08-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uplicated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072245A (zh) * 2019-03-22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800626 Discussion on PDCP data volume calculation during PDCP Duplication"", 《3GPP TSG_RAN\WG2_RL2》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9425A1 (zh) * 2020-06-10 2021-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2067480A1 (en) * 2020-09-29 2022-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ing connection reliability using motion metrics
CN112383472A (zh) * 2020-11-13 2021-02-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3434B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371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536347B (zh) 一种终端的功耗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91343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277883A (zh) 在多网络切片的网络中路由消息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KR102341580B1 (ko) 복제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RU2732488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и компьютер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US11729846B2 (en) Method for activating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duplication and node device
KR2019002762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CN114422094A (zh) Pdcp重复的配置、激活或去激活方法和终端
CN114026941A (zh) 用于新空口系统中经配置的授权传输的时域资源分配
CN107041017A (zh) Ue上下文信息恢复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856275B (zh) Drb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装置
JP2023535783A (ja) エンドツーエンドQoS需要情報の分割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WO2021013127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641925A (zh) 一种复制数据传输功能控制方法、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JP2021514555A (ja) サービス配布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WO2021077436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JP7353509B2 (ja) リソース構成の指示方法、端末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WO2022105785A1 (zh) 无线连接建立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180084408A1 (en) System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in cell cluster,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WO2021228491A1 (en) Fast master cell group (mcg) failure recovery
CN116707735A (zh) 下行控制信息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52798A (zh) 一种数据复制功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AU2021286622B2 (en) Mode Switch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Side Device
WO202201651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ser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