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2388A -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2388A
CN110912388A CN201911227165.1A CN201911227165A CN110912388A CN 110912388 A CN110912388 A CN 110912388A CN 201911227165 A CN201911227165 A CN 201911227165A CN 110912388 A CN110912388 A CN 1109123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ndby
main
module
base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271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贵娟
陈国富
袁佩娥
贾晓光
才志远
戴凤娇
陆翌
许烽
王朝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9112271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123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12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23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8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 H02J3/1807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using series compensators
    • H02J3/181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using series compensators wherein al least one reactive element is actively controlled by a bridge converter, e.g. 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s [UPF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30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Safety Devices In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模块生成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并发送到阀基控制模块;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接收主PWM波发送到换流阀驱动模块;换流阀驱动模块将接收的主PWM波转换成电信号发送到换流阀模块;换流阀模块根据接收的电信号控制阀基开断状态。本发明在双阀基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只有主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换流阀的运行状态,而在主控制系统故障时,可以及时切换到备用控制系统运行,由于双系统产生的载波相同,因此在主系统和备用控制系统进行切换时,双阀基控制系统可以平稳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装置的控制保护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作为一种潮流控制装置,其连续控制系统电压、有功潮流和无功潮流等功能已在国内外多个工程中得到验证。但传统UPFC随着电压等级、装置容量、装置体积的提高,所需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结构的阀基控制模块越来越多,成本升高,为了降低成本,采用IGBT串联技术;同时由于阀基控制系统承载着对阀的控制保护作用,因此高压和超高压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对控制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性要求较高,尤其是对阀基控制系统要求较高。目前,传统的阀基控制系统的双系统控制方法一般只是针对MMC阀,比较适用于脉冲变化比较慢的调制方法,而在脉冲宽度调制(PWM)中载波变化较快的情况下,较难实现双系统控制系统的协调统一控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传统的阀基控制系统的双系统控制方法一般只是针对MMC阀,适用于脉冲变化比较慢的调制方法,而在脉冲宽度调制(PWM)中载波变化较快的情况下,较难实现双系统控制系统的协调统一控制,从而提供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双阀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阀基控制模块、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换流阀驱动模块及换流阀模块,其中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模块生成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并发送到阀基控制模块;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接收主PWM波,并将主PWM波发送到换流阀驱动模块;换流阀驱动模块将接收的主PWM波转换成电信号,并发送到换流阀模块;换流阀模块根据接收的电信号控制阀基开断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阀基控制模块包括主阀基控制单元及备用阀基控制单元;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的过程包括:主阀基控制单元生成主载波,在主载波的过零点生成主载波同步信号并发送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主载波生成主PWM波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根据接收的备用调制波及备用载波,生成备用PWM波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模块包括主控制单元及备用控制单元;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的过程还包括:当主控制单元与备用控制单元之间切换失败时,或当主阀基控制单元与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故障时,原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根据原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直到主控制单元及备用控制单元的状态恢复成一主一备用的运行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换流阀驱动模块实时检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及换流阀模块的电压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根据接收的换流阀驱动模块的运行状态及换流阀模块的电压,检测换流阀驱动模块是否出现故障,当换流阀驱动模块出现故障时,识别故障类型并发送到阀基控制模块;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控制单元发送的故障检测命令,接收并处理故障类型。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主阀基控制单元实时检测与脉冲分发机模块及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状态,当主阀基控制单元与脉冲分发机模块或与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故障时,发送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命令到控制模块;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实时检测与脉冲分发机模块及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状态,当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与脉冲分发机模块或与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故障时,发送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到控制模块;当控制模块接收到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未接收到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时,控制模块将主阀基控制单元切换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控制模块接收到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及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时,闭锁换流阀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换流阀驱动模块包括一个主换流阀驱动单元及多个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故障类型的过程包括:当主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换流阀模块断线时,或者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出现故障时,主阀基控制单元将无故障的备用驱动单元替换成故障的换流阀驱动单元。
在一实施例中,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故障类型的过程还包括:当主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全部的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出现故障时,则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根据接收的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闭锁换流阀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故障类型的过程还包括:当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换流阀模块断线时,或者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出现故障时,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实时跟踪故障的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
在一实施例中,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故障类型的过程还包括:当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全部的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出现故障时,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主控制系统与备用控制系统之间协调运行,在双阀基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只有主阀基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换流阀的运行状态,而在主阀基控制系统故障时,可以及时切换到备用阀基控制系统运行,提高了换流阀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双系统产生的载波相同,因此在主系统和备用控制系统进行切换时,双阀基控制系统可以平稳运行。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实时检测双系统中各个模块的运行状态,及其之间的通信状态,可以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阀基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需要协调配合控制的多阀基控制系统中,如图1所示,双阀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阀基控制模块、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换流阀驱动模块及换流阀模块,其中控制方法包括:
SA1:控制模块生成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并发送到阀基控制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双阀基控制系统中,如图2所示,控制模块包含一个主控制单元和一个备用控制单元,在双阀基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时,阀基控制系统为主阀基控制系统,两个控制单元分别生成主调制波和备用调制波并发送到阀基控制单元,其中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具有相同的特性,例如:相位、频率及幅值等,仅以此举例,不以此为限。
SA2: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阀基控制模块包含一个主阀基控制单元和一个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主阀基控制单元根据内置的晶振大小进行分频倍频产生主载波,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主载波生成主PWM波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主阀基控制单元发送的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根据接收的备用调制波及备用载波生成备用PWM波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SA3: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接收主PWM波,并将主PWM波发送到换流阀驱动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阀基控制模块将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均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HDLC协议),脉冲分发机箱模块只接收主PWM波,拒绝接收备用PWM波,并将主PWM波发送到换流阀驱动模块。
SA4:换流阀驱动模块将接收的主PWM波转换成电信号,并发送到换流阀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换流阀驱动模块接收主PWM波,通过内置的驱动电路,将主PWM波转换成可以驱动换流阀模块运行的电信号,并发送到换流阀模块。
SA5:换流阀模块根据接收的电信号控制阀基开断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换流阀模块根据接收的电信号,解锁或闭锁换流阀阀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主控制系统与备用控制系统之间协调运行,在双阀基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只有主阀基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换流阀的运行状态,而在主阀基控制系统故障时,可以及时切换到备用阀基控制系统运行,提高了换流阀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双系统产生的相同的载波,因此在系统进行切换时,系统控制比较平稳。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阀基控制模块包括主阀基控制单元及备用阀基控制单元;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的过程,如图3所示,包括:
SA21:主阀基控制单元生成主载波,在主载波的过零点生成主载波同步信号并发送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主载波生成主PWM波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两个阀基控制单元均内置晶振,用于当其为主阀基控制单元时,根据晶振大小进行分频倍频产生需要的载波,为了保证两个控制单元控制的一致性和双系统进行切换时的稳定性,主阀基控制单元在主载波的过零点生成主载波同步信号,并通过频率信号发送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并发送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
SA22: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根据接收的备用调制波及备用载波,生成备用PWM波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控制模块包括主控制单元及备用控制单元;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的过程还包括:当主控制单元与备用控制单元之间切换失败时,或当主阀基控制单元与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故障时,原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根据原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直到主控制单元及备用控制单元的状态恢复成一主一备用的运行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主系统运行正常、备用系统处于热备用运行状态时,主控制单元发送主PWM波到主阀基控制单元,备用控制单元发送备用PWM波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主阀基控制单元生成主载波及主载波同步信号,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主阀基控制单元出现故障时,为了维持系统运行稳定,需要将主系统向备用系统进行切换,如果切换成功,即两个系统一个为主系统,另一个为备用系统,则仍然会遵从上述步骤SA21~步骤SA22中的控制方法控制双阀基控制系统;如果主阀基控制单元向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切换失败,或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向主阀基控制切换失败时,即此时双系统中含有两个主阀基控制单元或两个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原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根据原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直到主控制单元及备用控制单元的状态恢复成一主一备用的运行状态之后,继续遵从上述步骤SA21~步骤SA22中的控制方法控制双阀基控制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主阀基控制单元与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之间通信切断时,即备用单元未接收到主阀基控制单元发送的主载波同步信号时,原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根据原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直到主控制单元及备用控制单元的状态恢复成一主一备用的运行状态之后,继续遵从上述步骤SA21~步骤SA22中的控制方法控制双阀基控制系统。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对双阀基控制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并对具体事故进行处理,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B1:换流阀驱动模块实时检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及换流阀模块的电压并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换流阀驱动模块中含有多个换流阀驱动子模块,换流阀子驱动模块的个数与换流阀模块中阀的个数相同,换流阀驱动子模块中含有一个主换流阀驱动单元和多个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的个数与换流阀驱动子模块的个数相同,并对应连接,便于脉冲分发机箱模块与换流阀驱动模块间的通信。换流阀驱动模块检测所有换流阀驱动单元的运行状态及换流阀模块的电压,并通过频率信号发送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以便当换流阀驱动模块与换流阀出现故障时,双阀基控制系统及时处理故障。
SB2: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根据接收的换流阀驱动模块的运行状态及换流阀模块的电压,检测换流阀驱动模块是否出现故障,当换流阀驱动模块出现故障时,识别故障类型并发送到阀基控制模块。
SB3: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控制单元发送的故障检测命令,接收并处理故障类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阀基控制模块包括主阀基控制单元及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只有主阀基控制单元具有对接收的故障类型进行处理的权利,故需要根据控制单元发送的故障检测命令后,才能对故障类型进行处理。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对双阀基控制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并对具体事故进行处理的过程,如图5所示,还包括如下步骤:
SC1:主阀基控制单元实时检测与脉冲分发机模块及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状态,当主阀基控制单元与脉冲分发机模块或与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故障时,发送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命令到控制模块。
SC2: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实时检测与脉冲分发机模块及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状态,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与脉冲分发机模块或与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故障时,发送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到控制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双阀基系统正常运行时,即一个系统为主系统,另一个人为备用系统时,主阀基控制单元和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实时检测其与脉冲分发机箱模块间是否通信故障,当出现主阀基控制单元与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断线情况时,主阀基控制单元会发送发送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命令到主控制单元,以便切换到备用单元;当出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与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断线情况时,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发送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到备用控制单元,以便告知备用控制单元该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故障,已无法实现主阀基控制单元向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之间的切换。
如图5所示,当控制模块接收到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未接收到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时,执行步骤SC31,当控制模块接收到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及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时,执行步骤SC32:
SC31:控制模块将主阀基控制单元切换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两个阀基控制单元为一主一从运行状态时,当主阀基控制单元检测到与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断线时,会发送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控制模块接收到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后,控制模块检测是否接收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发送的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即控制模块会判断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是否出现故障,当控制模块未接收到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时,即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未出现故障时,控制模块会将主阀基控制单元切换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
SC32:闭锁换流阀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主阀基控制单元及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均与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断线时,根据HDLC协议,脉冲分发机箱模块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闭锁换流阀模块。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流阀驱动模块包括一个主换流阀驱动单元及多个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本发明实施例的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故障类型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实施例:
在一实施例中,当主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换流阀模块断线时,或者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出现故障时,如图6所示,执行步骤SB31;
SB31:主阀基控制单元将无故障的备用驱动单元替换成故障的换流阀驱动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两个控制系统为一主一从运行状态的情况下,当换流阀子模块中的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检测到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换流阀模块断线,或者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出现故障时,主阀基控制单元会在有可切换的备用驱动单元的情况下,将无故障的备用驱动单元切换成出现故障的换流阀驱动单元,以保障控制系统稳定运行。
在一实施例中,当主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全部的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故障时,如图7所示,执行步骤SB321~SB322:
SB321: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主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所有的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出现故障时,根据HDLC协议,主阀基控制单元会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SB322: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根据接收的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闭锁换流阀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脉冲分发机箱模块会根据接收的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直接闭锁换流阀,退出双阀基控制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当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换流阀模块断线时,或者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出现故障时,如图8所示,执行步骤SB33:
SB33: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实时跟踪故障的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双阀基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时,即两个阀基控制系统为一主一从运行状态情况下,当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到故障类型时,其不会处理故障,而是主阀基控制单元会处理故障,但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实时跟踪故障处理情况,以便当主阀基控制单元切换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时,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可以及时的对故障进行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当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全部的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出现故障时,如图9所示,执行步骤SB34:
SB34: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双阀基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时,即两个阀基控制系统为一主一从运行状态情况下,当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故障类型为全部的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出现故障时,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发送闭锁信号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但根据HDLC协议,脉冲分发机箱模块不会接收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发送的闭锁信号,而是在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切换到主阀基控制单元时,才会接收,即脉冲分发机箱模块只会接收主阀基控制单元发送的所有命令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主控制系统与备用控制系统之间协调运行,在双阀基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只有主阀基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换流阀的运行状态,而在主阀基控制系统故障时,可以及时切换到备用阀基控制系统运行,提高了换流阀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双系统产生的相同的载波,因此在系统进行切换时,系统控制比较平稳;通过实时检测双系统中各个模块的运行状态,及其之间的通信状态,可以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阀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阀基控制模块、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换流阀驱动模块及换流阀模块,其中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主调制波及备用调制波并发送到所述阀基控制模块;
所述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所述主调制波及所述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所述主PWM波及所述备用PWM波发送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接收所述主PWM波,并将所述主PWM波发送到所述换流阀驱动模块;
所述换流阀驱动模块将接收的所述主PWM波转换成电信号,并发送到所述换流阀模块;
所述换流阀模块根据接收的所述电信号控制阀基开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基控制模块包括主阀基控制单元及备用阀基控制单元;
所述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所述主调制波及所述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所述主PWM波及所述备用PWM波发送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的过程包括:
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生成主载波,在所述主载波的过零点生成主载波同步信号并发送到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所述主调制波及所述主载波生成所述主PWM波并发送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所述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根据接收的所述备用调制波及所述备用载波,生成所述备用PWM波并发送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制单元及备用控制单元;
所述阀基控制模块生成主载波及备用载波,并根据接收的所述主调制波及所述备用调制波,生成主PWM波及备用PWM波,并将所述主PWM波及所述备用PWM波发送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的过程还包括:
当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备用控制单元之间切换失败时,或当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与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故障时,原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会根据原所述主载波同步信号生成备用载波,直到所述主控制单元及所述备用控制单元的状态恢复成一主一备用的运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换流阀驱动模块实时检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及所述换流阀模块的电压并发送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根据接收的换流阀驱动模块的运行状态及所述换流阀模块的电压,检测所述换流阀驱动模块是否出现故障,当所述换流阀驱动模块出现故障时,识别故障类型并发送到所述阀基控制模块;
所述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故障检测命令,接收并处理所述故障类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实时检测与所述脉冲分发机模块及所述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状态,当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与所述脉冲分发机模块或与所述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故障时,发送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命令到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实时检测与所述脉冲分发机模块及所述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状态,当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与所述脉冲分发机模块或与所述控制模块之间的通讯故障时,发送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到所述控制模块;
当所述控制模块接收到所述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未接收到所述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时,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切换到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控制模块接收到所述请求切换备用阀基控制命令及所述备用故障状态请求命令时,闭锁所述换流阀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流阀驱动模块包括一个主换流阀驱动单元及多个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
所述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所述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所述故障类型的过程包括:
当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所述故障类型为所述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所述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所述换流阀模块断线时,或者所述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出现故障时,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将无故障的备用驱动单元替换成故障的换流阀驱动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所述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所述故障类型的过程还包括:
当所述主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所述故障类型为全部的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出现故障时,则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根据接收的所述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闭锁所述换流阀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所述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所述故障类型的过程还包括:
当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所述故障类型为所述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所述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与所述换流阀模块断线时,或者所述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出现故障时,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实时跟踪故障的所述主换流阀驱动单元或所述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基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所述故障检测命令,及接收并处理所述故障类型的过程还包括:
当所述备用阀基控制单元接收的所述故障类型为全部的备用换流阀驱动单元接收的PWM波均出现故障时,发送闭锁换流阀模块命令到所述脉冲分发机箱模块。
CN201911227165.1A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09123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7165.1A CN110912388A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7165.1A CN110912388A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2388A true CN110912388A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22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27165.1A Pending CN110912388A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1238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0472A (zh) * 2020-06-10 2020-08-28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阀基控制设备冗余配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54486A (zh) * 2020-09-10 2020-12-08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阀基控制保护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0472A (zh) * 2020-06-10 2020-08-28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阀基控制设备冗余配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54486A (zh) * 2020-09-10 2020-12-08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阀基控制保护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9356A (zh) 带有扼流圈旁路开关的隔离并联不间断电源系统
CN107819357A (zh) 带有故障位置检测的隔离并联ups系统
US20220137152A1 (en) Storage battery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0912388A (zh)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0225442U (zh) 基于全备份的双can冗余系统
JPH10111738A (ja) 冗長電源回路
EP2904698B1 (en) Converter arm and associated converter device
CN102866690A (zh) 分散控制系统中冗余过程控制站之间冗余切换方法
CN110912171B (zh) 一种并联多端高压直流换流站控制权限切换系统及方法
US10635627B2 (en) Redundant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increase operational reliability
US20230095300A1 (en) Communication in a converter device
CN114335764B (zh) 控制方法及装置、储能系统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0867495U (zh) 一种双阀基控制系统
CN104301145A (zh) 网络设备及用于网络设备的控制串口配置方法
CN114079287A (zh) 过分相装置的阀组控制方法和阀控系统及其应用装置
KR102162464B1 (ko) 병렬 인버터 시스템
CN105610238A (zh) 一种基于冗余架构的智能网络配电系统及配电方法
CN110932773A (zh)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内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US6181929B1 (en) Method for switching cell site controllers
Saeed et al. Flexible and Fault Tolerant Distributed Control Structures for Modular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s
CN113489159B (zh) 电池储能系统、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KR20200030820A (ko) 전원 공급 시스템
CN110768292B (zh) 一种风电变流器冗余控制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风电变流器
CN116505640A (zh) 一种去中心化的适用于配电网低压侧智能备自投系统及方法
KR200164374Y1 (ko) 출입통제 제어장치용 듀얼시스템 제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