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6171A -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6171A
CN110876171A CN201811014628.1A CN201811014628A CN110876171A CN 110876171 A CN110876171 A CN 110876171A CN 201811014628 A CN201811014628 A CN 201811014628A CN 110876171 A CN110876171 A CN 110876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routing
data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data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146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6171B (zh
Inventor
林刚
文长辉
王旭东
黄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146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76171B/zh
Priority to EP19853513.0A priority patent/EP3840474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01839 priority patent/WO20200429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876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6171A/zh
Priority to US17/187,404 priority patent/US1153376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6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61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2Capturing of monitoring data
    • H04L43/028Capturing of monitoring data by filt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5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ased on throughput or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主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所述主基站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入网部分只支持单跳(基站-终端设备)或两跳(基站-中继设备-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在单跳通信模式或者两跳通信模式中,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最多存在一个中继设备,因此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不需要复杂的路由机制。
随着通信系统对超高速率和超大连接的需求,第三代伙伴计划(the 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提出了超密集组网(ultra dense network,UDN)技术。在超密集组网技术中,宏基站与微基站(也可称为小基站,以下均称为小基站),或者小基站与小基站之间的距离减小(站间距可以达到50-100米),空间复用率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终端设备连接数也相应提高。然而,在超密集组网技术中,由于成本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在每个小基站布置光纤,实现有线回传。例如,一些小基站会选择在路灯等简易的地点布置,因此接入这些小基站的数据无法通过有线网络送往核心网,而是需要依靠小基站间的无线自回传,送往带有光纤回传的基站或小基站,再由带有光纤回传的基站或小基站发送至核心网。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与带有光纤回传的基站或小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依靠多个小基站,即接入网部分需要支持多跳路径的通信模式。
然而,目前的移动通信标准,并没有规定在接入网拓扑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多跳数据传输,因此,在超密集网络中,如何实现多跳数据传输,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如何在超密集网络中实现多跳数据传输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主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所述主基站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主基站将获取到的路由配置信息,发送至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使得每个路由基站能够确定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从而解决了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数据的多跳数据传输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主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包括:所述主基站从网管接收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主基站从网管接收路由配置信息,可以避免消耗主基站的资源,降低主基站的负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主基站从网管接收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或数据网关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所述主基站向所述网管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主基站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所述主基站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数据经过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的方向的反方向,依次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避免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传到其中一个路由基站时,由于该路由基站还未收到路由配置信息,从而丢弃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的情况的发生。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路由更改请求消息,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更新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所述主基站获取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主基站可以根据辅基站的请求,实时更新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从而满足数据传输的QoS需求。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基站向所述网管发送拓扑变更消息,所述拓扑变更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拓扑发生变化;所述主基站获取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主基站可以在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拓扑发生变化,实时更新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从而满足数据传输的QoS需求。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指示出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主基站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辅基站变更为第一基站,则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基站建立数据无线承载DRB,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指示出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主基站若确定边缘基站变更为第二基站,则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服务网关建立S1承载;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包括的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路由基站。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根据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支持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上述方法中的信息发送和/或接收。可选的,该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基站中的装置,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其中所述芯片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结构和/或分立器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包括相应的功能模块,例如包括接收单元、发送单元等,分别用于实现以上方法中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当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未建立,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延大于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通过上述方法,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DRB未建立时,可以通过主基站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从而可以使得在DRB建立完成的同时,建立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数据网关的TFT配置请求消息;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终端设备建立数据无线承载DRB,并配置与所述DRB对应的TFT;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建立与辅基站之间的DRB;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服务质量分类标识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或者,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不相同,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或者,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不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基站通过低频链路通信;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辅基站通过高频链路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DRB未建立,包括:当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流模板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DRB未建立。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根据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支持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上述方法中的信息发送和/或接收。可选的,该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装置,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其中所述芯片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结构和/或分立器件。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包括相应的功能模块,例如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等,分别用于实现以上方法中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网管确定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所述网管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网管确定出的路由配置信息,可以使得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每个路由基站能够确定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从而解决了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数据的多跳数据传输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管确定路由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管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路由表项;
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表项中的每个路由表项包括以下信息:源地址;目的地址;下一跳路由基站的地址;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对应的服务质量分类标识QCI;该路由表项的生存时间值TTL。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根据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支持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上述方法中的信息发送和/或接收。可选的,该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网管,也可以是网管中的装置,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其中所述芯片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结构和/或分立器件。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包括相应的功能模块,例如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等,分别用于实现以上方法中的步骤。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辅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辅基站;所述辅基站建立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无线承载DRB,并建立第一关系;所述第一关系为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与所述DRB的DRB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路由基站;所述辅基站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关系,或者根据所述DRB标识,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
通过上述方法,由于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辅基站从而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为终端设备进行多跳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辅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上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辅基站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关系,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辅基站根据所述DRB标识,在所述第一关系中确定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并在所述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
所述辅基站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辅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辅基站根据所述DRB标识,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辅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DRB标识对应的DRB,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辅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信息,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指示出所述辅基站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值;
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指示的信道质量值小于预设信道质量值时,所述辅基站向所述主基站发送路由更改请求消息,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更新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根据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十方面或第十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支持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上述方法中的信息发送和/或接收。可选的,该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基站中的装置,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其中所述芯片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结构和/或分立器件。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十方面或第十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包括相应的功能模块,例如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等,分别用于实现以上方法中的步骤。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边缘基站接收来自主基站的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设备;所述边缘基站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所述DRB标识为所述辅基站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无线承载DRB的标识;所述边缘基站建立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的S1承载,并建立第二关系;所述第二关系为所述DRB标识与所述S1承载的S1隧道端点标识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边缘基站根据所述DRB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关系,或者根据所述S1TEID、所述第二关系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
通过上述方法,由于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边缘基站从而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为终端设备进行多跳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边缘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上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边缘基站根据所述DRB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关系,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边缘基站根据所述DRB标识,在所述第二关系中确定所述S1TEID,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中的所述DRB标识替换为所述S1TEID;
所述边缘基站在所述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服务网关的网络地址;
所述边缘基站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S1TEID对应的S1承载发送至所述服务网关。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边缘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S1TEID标识;
所述边缘基站根据所述S1TEID、所述第二关系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边缘基站根据所述S1TEID,在所述第二关系中确定所述DRB标识,并将所述下行数据包中的所述S1TEID替换为所述DRB标识;
所述边缘基站在所述下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辅基站的网络地址;
所述边缘基站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根据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可选的,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支持所述多跳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上述方法中的信息发送和/或接收。可选的,该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基站中的装置,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其中所述芯片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结构和/或分立器件。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包括相应的功能模块,例如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等,分别用于实现以上方法中的步骤。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相连,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程序,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二方面、第五方面、第八方面、第十一方面以及第十四方面的多跳数据传输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a)至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传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行数据传输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路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路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例如: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evolution,LTE-A)系统、演进的长期演进(evolved long term evolution,eLTE)系统、未来通信系统等其它通信系统,具体的,在此不做限制。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采用超密集组网技术,包括多个带光纤回传的小基站(图1中以小基站1、2、3为例),多个无光纤回传的小基站(图1中以小基站4为例)。图1中还包括一个网管,多个宏基站(图1中仅以宏基站1和宏基站2为例),以及终端设备(图1中以一个终端设备1为例)等网元。其中,网管和宏基站之间存在光纤连接;宏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宏基站和小基站之间采用低频链路通信,而终端设备和小基站之间、终端设备和宏基站之间采用高频链路通信。其中,带光纤回传的小基站和无光纤回传的小基站,可以统称为小基站或者家庭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支持双连接技术,即终端设备通过高频链路与小基站通信,通过低频链路与宏基站通信。
进一步的,根据3GPP的标准,终端设备和核心网中的分组数据网网关(packetdata network gateway,P-GW)之间的通信通过演进的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载(bearer)实现,从而满足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EPS承载包括终端设备和宏基站或小基站之间的数据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宏基站或小基站和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之间的S1承载(S1bearer)以及S-GW和P-GW之间的S5承载(S5bearer)。
在EPS承载建立的过程中,DRB承载和S1承载的对应关系存储在宏基站或小基站中,S1承载和S5承载的对应关系存储在S-GW中。P-GW和每个终端设备处存储承载对应的数据流模板(traffic flow template,TFT),实现IP数据包和承载的映射。一个TFT包括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多个数据包过滤器(packet filter),其中TFT在承载建立过程中由核心网配置,且数据包过滤器的排列顺序由核心网指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终端设备至核心网之间的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小站的转发,即数据需要经过多跳数据传输,由于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入网部分只支持单跳或两跳路径传输,无法完成数据在多跳数据传输中的路由转发。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用以支持终端设备至核心网之间的数据实现多跳数据传输,下面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多跳数据传输是指数据经过两个路由基站或者两个以上的路由基站进行传输,到达终端设备或者服务网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其中,所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设备单元、终端设备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终端设备代理或终端设备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本申请中将前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及可设置于该设备中的芯片统称为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基站可以为各种制式下接入网设备,主基站可以为宏基站,例如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网管(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或节点B(Node B,NB)、基站网管(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系统中的gNB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路由基站可以为各种制式下无线接入设备,路由基站可以为宏基站,也可以为小基站。路由基站可以位于主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内,例如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等。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下面以终端设备发起上行路由建立为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DRB未建立,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延大于阈值时,向主基站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发起上行数据传输时,终端设备在待发送数据(payload)外加IP包头,IP包头中包括源地址以及目的地址等。终端设备遍历TFT中的数据包过滤器,若确定存在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传输协议标识等信息的数据包过滤器,则确定TFT中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若确定不存在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源地址以及目的地址的数据包过滤器,则确定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第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TFT中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则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DRB已经建立,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对应的DRB,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过滤器与DRB的对应关系,是在建立DRB时建立的,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可能的场景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对应的时延小于或等于阈值时,通过主基站向核心网发送承载建立请求,所述承载建立请求用于建立通过低频链路传输数据的承载。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建立的承载发送待发送数据,具体过程可以参考LTE标准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待发送数据的对应的时延小于或等于阈值时,也可以称为时延敏感型数据,例如语音数据等。待发送数据的时延大于阈值时,也可以称为非时延敏感型数据,例如视频数据等。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oS classidentifier,QCI),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时延。例如,现有技术中,QCI与时延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QCI 时延
1 150ms
2 100ms
3 50ms
4 300ms
5 100ms
当然,表1只是示例,QCI与时延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对应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可能的场景中,即步骤201所描述的场景,如果终端设备确定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则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DRB未建立。
本申请实施例中,路由建立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待发送数据的目的地址、源端口号、数据流描述文件(traffic profile)和QoS参数等。数据流描述文件,包括待发送数据的应用类型、数据流文件构成及各部分文件大小等信息;QoS参数包括四类:QCI、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llocation and retention priority,ARP)、保证比特速率(guaranteed bitrate,GBR)和聚合最大比特速率(aggregated maximum bit rate,AMBR)。
第三种可能的场景,可以如图3(a)所示。图3(a)中,主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内有多个路由基站,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DRB未建立,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延大于阈值时,向主基站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202: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并向网管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主基站可以通过X2接口向网管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具体可以参考图3(b)所示。
步骤203:网管接收主基站发送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确定路由配置信息。
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本申请实施例中,路由基站可以为带光纤回传的小基站或无光纤回传的小基站,也可以为宏基站。
举例来说,如图3(c)所示,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数据传输方向为从终端设备传输至服务网关时,数据在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依次经过:路由基站A、路由基站B、路由基站C、路由基站D。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可以从路由基站A依次传输至路由基站D,再由路由基站D转发至核心网。
本申请实施例中,路由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路由表项,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表项中的每个路由表项包括以下信息:
源地址,所述源地址为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起点路由基站的网络地址;
目的地址,所述目的地址为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终点路由基站的网络地址;
下一跳路由基站的地址;源地址、目的地址以及下一跳路由基站的地址均可以为IP地址。
终端设备的数据对应的QCI;
该路由表项的生存时间值(time to live,TTL)。路由基站在一个路由表项的TTL过期后,可以删除该路由表项。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表项中的一个路由表项,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的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的一个路由基站存在关联关系,路由基站根据与该路由基站存在关联关系的路由表项中的下一跳路由基站的地址,转发终端设备的数据。路由表项与路由基站的关联关系,为预先约定的,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网管具体如何确定路由配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管可以根据路由建立请求消息中的数据流描述文件和QoS参数,确定出满足所述QoS参数,且能够实现流量均衡的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204:网管向所述主基站发送路由配置信息。
网管可以通过X2接口发送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205:主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并向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主基站可以获取网管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也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发送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确定路由配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为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包括的路由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主基站可以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数据经过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的方向的反方向,依次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这样可以避免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传到其中一个路由基站时,该路由基站还未收到路由配置信息,而丢弃数据的情况发生。
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的每个路由基站,可以将路由配置信息存储在本地路由表中,本地路由表由多个路由表项组成,本地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可以遵从QCI值从小到大或者命中次数从高到底的顺序进行排列。路由基站在一个路由表项的TTL过期后,可以删除该路由表项。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数据传输方向为从终端设备传输至服务网关时,主基站可以按照数据传输方向,将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起点路由基站作为辅基站,并通过低频连接指示终端设备与该辅基站建立无线连接。
当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数据传输方向为从服务网关传输至终端设备时,主基站可以按照数据传输方向,将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终端路由基站作为辅基站,并通过低频连接指示终端设备与该辅基站建立无线连接。
举例来说,如图3(d)所示,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数据传输方向为从终端设备传输至服务网关时,数据在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依次经过:路由基站A、路由基站B、路由基站C、路由基站D。主基站可以将路由基站A作为辅基站。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场景下,路由基站D也可以称为边缘基站。
相应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数据传输方向为从服务网关传输至终端设备时,数据在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依次经过:路由基站D、路由基站C、路由基站B、路由基站A。主基站可以将路由基站A作为辅基站。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场景下,路由基站D也可以称为边缘基站。
步骤206:终端设备与辅基站建立无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辅基站为无光纤回传的小基站,所述无线连接可以为高频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基站通过低频链路通信;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辅基站通过高频链路通信。
步骤207:终端设备向核心网中的数据网关发送EPS承载修改请求。EPS承载修改请求用于请求建立S5承载。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向辅基站发送EPS承载修改请求,辅基站将EPS承载修改请求转发至主基站,主基站再将EPS承载修改请求转发至数据网关。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网关可以为P-GW,也可以为具有P-GW功能的其它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步骤208:数据网关与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5承载,数据网关在S5承载建立完成之后,向终端设备发送TFT配置请求消息。
其中,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终端设备与辅基站之间的DRB,并配置与DRB对应的TFT。
需要说明的是,S5承载的建立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不再赘述。服务网关可以为S-GW,也可以为具有S-GW功能的其它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步骤209: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数据网关的TFT配置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建立与辅基站之间的DRB,以及配置与DRB对应的TFT。
其中,DRB的建立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配置与DRB对应的TFT的过程可以如下:
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中存在包括所述DRB的DRB标识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中包括的DRB标识对应的QCI与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的QC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中存在包括所述DRB的DRB标识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中包括的DRB标识对应的QCI与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的QCI不相同,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中不存在包括所述DRB的DRB标识的第一TFT,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过滤器包括五元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和传输层协议标识。终端设备在TFT中增加数据包过滤器时,可以终端设备待发送数据的五元组,作为增加的数据包过滤器的五元组,从而实现增加与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步骤210:辅基站建立第一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为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与所述DRB的DRB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路由基站,或者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从而服务网关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或者想所述服务网关转发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的设备。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可以为边缘基站的IP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边缘基站可以为带光纤回传的小基站或宏基站。
步骤211:终端设备通过辅基站向核心网发送接入成功完成消息,所述接入成功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已经接入辅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接入成功完成消息是通过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传输至核心网的。
当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终点路由基站,即边缘基站,接收到接入成功完成消息后,接入成功完成消息还可以触发建立边缘基站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的S1承载。
步骤212:边缘基站与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
步骤213:边缘基站建立第二关系。
其中,所述第二关系为DRB标识与所述S1承载的S1隧道端点标识(tunnelendpoint identifier,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DRB标识为辅基站发送给所述边缘基站的,具体发送过程,不再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缘基站可以根据所述DRB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关系为终端设备传输数据,或者边缘基站可以根据所述S1TEID、所述第二关系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后面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14:服务网关建立第三关系,所述第三关系为S1承载的S1TEID与S5承载的S5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
通过上述过程,实现建立终点设备与核心网之间的EPS承载,终端设备的数据通过EPS承载传输,可以保证数据的QoS要求。在建立EPS承载的过程中,网络侧还确定了终端设备的数据在上行传输时的路由配置信息,辅基站至边缘基站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对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进行转发,使得接入网侧能够支持多跳数据传输。同时,DRB标识和S1TEID的映射在边缘基站处实现,使得多跳数据传输过程对核心网不可见,可以降低对现有标准的影响。
结合步骤201至步骤214,下面详细描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流程示意图。
步骤一:终端设备向辅基站发送上行数据包。
其中,所述上行数据包包括数据(payload)、一层数据包头以及二层数据包头。一层数据包头为IP包头,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等内容,源地址为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目的地址为最终接收所述上行数据包的目的设备的网络地址;二层数据包头中包括DRB标识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地址可以是指IP地址等,在此不再赘述。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发送的数据的目的地址,确定终端设备中包括该目的地址的TFT,该TFT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DRB标识就是终端设备与辅基站之间的DRB的标识。
步骤二:辅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之后,对上行数据包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包,发送至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具体的,辅基站根据所述上行数据包中的DRB标识,在第一关系中确定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其中,第一关系为图2所示的流程中,预先建立好的。
辅基站在所述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作为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包,并发送至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其中,所述网络地址包头中的源地址为所述辅基站的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包头中的目的地址为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辅基站添加的网络地址包头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protocol,UDP)包头和IP包头,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三:辅基站的下一跳路由基站,接收到辅基站发送的添加网络地址包头后的上行数据包后,发送至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针对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辅基站与边缘基站之间的路由基站,均采用上述方法转发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四:边缘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之后,删除辅基站添加的网络地址包头,并在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S1TEID对应的S1承载发送至服务网关。
其中,边缘基站可以根据所述上行数据包中的DRB标识,在第二关系中确定S1TEID。边缘基站确定S1TEID之后,将所述上行数据包中的所述DRB标识替换为所述S1TEID。
边缘基站添加的网络地址包头中的源地址为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边缘基站添加的网络地址包头中目的地址为所述服务网关的网络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边缘基站添加的网络地址包头包括UDP包头和IP包头,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S1TEID就是服务网关与边缘基站之间的S1承载的标识。第二关系为图2所示的流程中,预先建立好的。
步骤五:服务网关接收到边缘基站发送的上行数据包之后,将上行数据包的网络地址包头删除,并添加三层数据包头以及四层数据包头,将添加三层数据包头以及四层数据包头后的上行数据包发送至数据网关。
其中,服务网关可以获取上行数据包中的S1TEID,并根据所述S1TEID以及第三关系,确定S5TEID,并将上行数据包中的S1TEID替换为S5TEID。
服务网关添加的三层数据包头为UDP包头,四层数据包头为IP包头;四层数据包头中的源地址为服务网关的网络地址,目的地址为数据网关的网络地址。
步骤六:数据网关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包中的二层数据包头、三层数据包头以及四层数据包头删除,只保留数据和一层数据包头,并将上行数据包中的数据按照一层数据包头中的目的地址发送出去。
除了终端设备主动发送上行数据的场景之外,核心网侧接收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时,为了发送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也可能需要发起下行路由的建立,下面以数据网关发起下行路由建立为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数据网关确定TFT中包括待发送数据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过滤器,且所述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且所述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时延大于阈值,则向主基站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网关可以为P-GW,也可以为具有P-GW功能的其它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数据网关接收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传输时,将所述下行数据作为待发送数据。数据网关遍历数据网关存储的TFT中的数据包过滤器,若确定存在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源地址以及目的地址的数据包过滤器,则确定TFT中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若确定不存在包括待发送数据的源地址以及目的地址的数据包过滤器,则确定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第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如果数据网关确定TFT中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则通过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对应的S5承载,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过滤器与S5承载的对应关系,是在建立S5承载时建立的,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可能的场景中,如果数据网关确定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对应的时延小于或等于阈值时,利用默认承载通过终端设备连接的主基站,向该终端设备发送承载建立请求,所述承载建立请求用于建立通过低频链路传输数据的承载,从而通过建立的承载发送待发送数据,具体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可能的场景中,即步骤501所描述的场景,此时,数据网关向主基站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其中,路由建立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待发送数据的目的地址、源端口号、数据流描述文件(traffic profile)和QoS参数等。数据流描述文件以及QoS参数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不再201终端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2:主基站接收来自数据网关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并向网管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主基站可以通过X2接口向网管发送路由建立请求消息,具体可以参考图3(b)所示。
步骤503:网管接收主基站发送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确定路由配置信息。
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指示出终端设备的数据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本申请实施例中,路由基站可以为带光纤回传的小基站或无光纤回传的小基站,也可以为宏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路由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路由表项,路由表项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步骤203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网管具体如何确定路由配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管可以根据路由建立请求消息中的数据流描述文件和QoS参数,确定出满足所述QoS参数,且能够实现流量均衡的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504:网管向所述主基站发送路由配置信息。
网管可以通过X2接口发送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505:主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并向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主基站可以获取网管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也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发送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确定路由配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为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包括的路由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主基站可以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数据经过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的方向的反方向,依次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即主基站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终点路由基站至起点路由基站的顺序,依次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这样可以避免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传到其中一个路由基站时,该路由基站还未收到路由配置信息,而无法转发数据的情况发生。
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的每个路由基站,可以将路由配置信息存储在本地路由表中,本地路由表由多个路由表项组成,本地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可以遵从QCI值从小到大或者命中次数从高到底的顺序进行排列。路由基站在一个路由表项的TTL过期后,可以删除该路由表项。
本申请实施例中,主基站可以根据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所包括的路由基站,确定辅基站,并向终端设备指示辅基站,具体可以参考步骤206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6:终端设备与辅基站建立无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辅基站为无光纤回传的小基站,所述无线连接可以为高频RRC连接。
步骤507:终端设备向核心网中的数据网关发送EPS承载修改请求。EPS承载修改请求用于请求建立S5承载。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向辅基站发送EPS承载修改请求,辅基站将EPS承载修改请求转发至主基站,主基站再将EPS承载修改请求转发至数据网关。
步骤508:数据网关与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5承载,数据网关在S5承载建立完成之后,向终端设备发送TFT配置请求消息。
其中,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终端设备与辅基站之间的DRB,并配置与DRB对应的TFT。
需要说明的是,S5承载的建立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不再赘述。服务网关可以为S-GW,也可以为具有S-GW功能的其它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步骤509: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数据网关的TFT配置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建立与辅基站之间的DRB,以及配置与DRB对应的TFT。
其中,DRB的建立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配置与DRB对应的TFT的过程可以如下:
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中存在包括所述DRB的DRB标识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中包括的DRB标识对应的QCI与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的QC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中存在包括所述DRB的DRB标识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中包括的DRB标识对应的QCI与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中的QCI不相同,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中不存在包括所述DRB的DRB标识的第一TFT,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过滤器包括五元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和传输层协议标识。终端设备在TFT中增加数据包过滤器时,可以终端设备待发送数据的五元组,作为增加的数据包过滤器的五元组,从而实现增加与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步骤510:辅基站建立第一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为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与所述DRB的DRB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从服务网关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或者向所述服务网关转发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的设备。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可以为边缘基站的IP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边缘基站为带光纤回传的小基站或宏基站。
步骤511:终端设备通过辅基站向核心网发送接入成功完成消息,所述接入成功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已经接入辅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接入成功完成消息是通过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传输至核心网的。
当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边缘基站,接收到接入成功完成消息后,接入成功完成消息还可以触发建立边缘基站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的S1承载。
步骤512:边缘基站与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
步骤513:边缘基站建立第二关系。
其中,所述第二关系为DRB标识与所述S1承载的S1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DRB标识为辅基站发送给所述边缘基站的,具体发送过程,不再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缘基站可以根据所述DRB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关系为终端设备传输数据,或者边缘基站可以根据所述S1TEID、所述第二关系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后面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14:服务网关建立第三关系,所述第三关系为S1承载的S1TEID与S5承载的S5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
通过上述过程,实现建立终点设备与核心网之间的EPS承载,终端设备的数据通过EPS承载传输,可以保证数据的QoS要求。在建立EPS承载的过程中,网络侧还确定了终端设备的数据在下行传输时的路由配置信息,辅基站至边缘基站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对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进行转发,使得接入网侧能够支持多跳数据传输。同时,DRB标识和S1TEID的映射在边缘基站处实现,使得多跳数据传输过程对核心网不可见,可以降低对现有标准的影响。
结合步骤501至步骤514,下面详细描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传输过程。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流程示意图。
步骤一:数据网关向服务网关发送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
其中,所述下行数据包包括数据(payload)、一层数据包头、二层数据包头、三层数据包头以及四层数据包头。
其中,下行数据包包括的数据和一层数据包头,为服务网关接收到的,服务网关在接收到的数据和一层数据包头中封装了二层数据包头、三层数据包头以及四层数据包头。
一层数据包头,为服务网关接收到的数据的IP包头,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等内容,该源地址为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设备的网络地址,该目的地址为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二层数据包头中包括S5TEID等内容。三层数据包头为UDP包头,四层数据包头为IP包头,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等内容,其中,四层数据包头中的源地址为数据网关的网络地址,目的地址为服务网关的网络地址。
数据网关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数据的目的地址,确定数据网关中包括该目的地址的TFT,该TFT中包括所述S5TEID。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S5TEID就是服务网关与服务网关之间的S5承载的标识。
步骤二:服务网关接收到下行数据包之后,删除下行数据包中的三层数据包头以及四层数据包头,添加新的三层数据包头以及新的四层数据包头,将下行数据包中的S5TEID替换为S1TEID,并将下行数据包发送至边缘基站。
其中,服务网关可以获取下行数据包中的S5TEID,并根据所述S5TEID以及第三关系,确定S1TEID。新的三层数据包头为UDP包头,新的四层数据包头为IP包头,新的四层数据包头中的源地址为服务网关的网络地址,目的地址为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
步骤三:边缘基站接收下行数据包之后,根据所述下行数据包中的S1TEID,在第二关系中确定DRB标识,并将所述下行数据包中的所述S1TEID替换为所述DRB标识。
其中,第二关系为图5所示的流程中,预先建立好的。
步骤四:所述边缘基站删除服务网关添加的新的三层数据包头以及新的四层数据包头,在所述下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并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发送至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边缘基站添加的网络地址包头包括UDP包头和IP包头,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网络地址包头中的源地址为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包头中的目的地址为辅基站的网络地址。
步骤五:边缘基站的下一跳路由基站,接收到边缘基站发送的添加网络地址包头后的下行数据包后,发送至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针对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辅基站与边缘基站之间的路由基站,均采用上述方法转发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六:辅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之后,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DRB标识对应的DRB,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其中,辅基站在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包之前,先删除边缘基站添加的网络地址包头,并根据所述下行数据包中的S1TEID,在第一关系中确定DRB标识,并将所述下行数据包中的所述S1TEID替换为所述DRB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关系为图5所示的流程中,预先建立好的。
通过上述流程,可以实现将从网络侧接收到的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发送至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路由配置信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从而满足终端设备的数据的QoS需求。下面分别根据不同情况描述。
第一种可能的场景:终端设备接入的辅基站,确定辅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小于预设信道质量值时,请求更新路由配置信息。
具体的,终端设备接入辅基站之后,会周期性地向辅基站发送质量报告(matchreport)信令,该质量报告信令包括信道质量信息,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指示出所述辅基站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值。当辅基站根据质量报告信令,确定辅基站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值小于预设信道质量值时,辅基站可以向主基站发送路由更改请求消息,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更新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中包括数据流描述文件以及QoS参数等内容。主基站可以通过X2接口向网管发送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从而指示网管对路由配置信息进行更新。
举例来说,如图7所示,终端设备接入了路由基站A,当终端设备移动至路由基站D的信号覆盖范围内时,终端设备与路由基站A之间的信道质量变差,此时路由基站A可以向主基站发送路由更改请求消息,从而更新终端设备的数据的传输路径。
第二种可能的场景:当主基站检测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拓扑发生变化时,主基站可以通过X2接口向所述网管发送拓扑变更消息,从而指示网管对路由配置信息进行更新。拓扑变更消息中包括数据流描述文件以及QoS参数等内容。
举例来说,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的数据的传输路径为从路由基站A、路由基站B、路由基站C至路由基站D。当主基站可以检测到路由基站B由于故障等原因,处于关机状态时,可以向所述网管发送拓扑变更消息,从而更新终端设备的数据的传输路径。
网管接收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或者拓扑变更消息之后,对路由配置信息进行更新,并向主基站发送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所述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指示出终端设备的数据的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
路由配置信息更新之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不再使用,终端设备的数据需要通过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传输,为此主基站需要重新向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下发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在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起点路由基站与终点路由基站,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起点路由基站与终点路由基站相同时,主基站可以按照如下方式配置:
1、对于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相对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新增的路由基站,主基站可以向该路由基站下发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
2、对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已经删除,且不在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主基站可以指示该路由基站删除路由配置信息。
3、对于位于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且位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若该路由基站的下一跳路由基站发生变化,主基站可以向该路由基站下发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
4、对于位于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且位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若该路由基站的下一跳路由基站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保持该路由基站中的路由配置信息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起点路由基站与终点路由基站,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起点路由基站与终点路由基站相同时,不需要通知核心网,即终端设备在接入网侧路由的改变对核心网透明。
在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起点路由基站与终点路由基站,与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起点路由基站与终点路由基站不相同时,主基站可以向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的所有路由基站发送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
进一步的,主基站确定终端设备接入的辅基站变更为第一基站时,主基站还可以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基站建立DRB,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包括的路由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在建立DRB的过程中,第一基站需要建立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与DRB标识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参考前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主基站确定边缘基站变更为第二基站时,主基站还可以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与服务网关建立S1承载;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包括的路由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在建立S1承载的过程中,第二基站需要建立DRB标识与S1TEID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参考前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装置900,包括:
接收单元901,用于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
发送单元902,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单元901具体用于:
从网管接收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单元901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或数据网关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902还用于,向所述网管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送单元902具体用于:
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数据经过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的方向的反方向,依次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可适用于图2或图5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主基站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0仅示出了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可选的,该通信装置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基站中的装置,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其中所述芯片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结构和/或分立器件。可选的,以该通信装置为基站为例,如图10所示,通信装置1000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通信模块1003、天线1004等。处理器100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等。存储器1002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通信模块1003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还可以支持光纤通信。天线1004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
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2或图5所示出的流程图中,主基站的功能,具体可以参考前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器1001,用于通过通信模块1003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
处理器1001,用于通过通信模块1003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003具体用于:
从网管接收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003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或数据网关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所述通信模块1003还用于,向所述网管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003具体用于:
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数据经过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的方向的反方向,依次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装置1100,包括:处理单元1101,用于当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未建立,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延大于阈值时,确定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收发单元1102,用于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1102还用于:
接收来自数据网关的TFT配置请求消息;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数据无线承载DRB,并配置与所述DRB对应的TFT;
所述处理单元1101根据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建立与辅基站之间的DRB;
所述处理单元1101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服务质量分类标识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或者,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不相同,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或者,若确定不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1101具体用于:
当数据流模板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时,确定所述DRB未建立。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可适用于图2或图5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2仅示出了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可选的,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装置,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其中所述芯片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芯片,所述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结构和/或分立器件。可选的,以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为例,如图12所示,通信装置1200包括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2、收发器1203、天线1204以及输入输出装置1205。处理器120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等。存储器1202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收发器1203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1204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1205,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该通信装置1200用于执行图2或图5所示出的流程图中,终端设备的功能,具体可以参考前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器1201,用于当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未建立,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延大于阈值时,确定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收发器1203,用于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器1203还用于:
接收来自数据网关的TFT配置请求消息;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数据无线承载DRB,并配置与所述DRB对应的TFT;
所述处理器1201根据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建立与辅基站之间的DRB;
所述处理器1201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服务质量分类标识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或者,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不相同,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或者,若确定不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
当数据流模板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时,确定所述DRB未建立。
如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3,该装置1300包括:
处理单元1301,用于确定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
收发单元1302,用于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路由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收发单元1302还用于: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路由表项;
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表项中的每个路由表项包括以下信息:源地址;目的地址;下一跳路由基站的地址;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对应的服务质量分类标识QCI;该路由表项的生存时间值TTL。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4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13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可适用于图2或图5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管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4仅示出了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如图14所示,通信装置1400包括处理器1401、存储器1402、通信模块1403。处理器140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等。存储器1402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
处理器1401,用于确定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
通信模块1403,用于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路由配置信息之前,所述通信模块1403还用于: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路由表项;
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表项中的每个路由表项包括以下信息:源地址;目的地址;下一跳路由基站的地址;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对应的服务质量分类标识QCI;该路由表项的生存时间值TTL。
如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5,该装置1500包括:
收发单元1501,用于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辅基站;
处理单元1502,用于建立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无线承载DRB,并建立第一关系;所述第一关系为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与所述DRB的DRB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路由基站;
所述收发单元1501,用于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关系,或者根据所述DRB标识,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
通过上述方法,由于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辅基站从而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为终端设备进行多跳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1501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上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收发单元15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DRB标识,在所述第一关系中确定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并在所述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
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1501还用于: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收发单元1501具体用于: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DRB标识对应的DRB,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1501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信息,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指示出所述装置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值;
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指示的信道质量值小于预设信道质量值时,向所述主基站发送路由更改请求消息,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更新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6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15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可适用于图2或图5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辅基站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6仅示出了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如图16所示,通信装置1600包括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通信模块1603、天线1604等。处理器160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等。存储器1602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
通信模块1603,用于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辅基站;
处理器1601,用于建立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无线承载DRB,并建立第一关系;所述第一关系为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与所述DRB的DRB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路由基站;
通信模块1603,用于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关系,或者根据所述DRB标识,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
通过上述方法,由于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辅基站从而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为终端设备进行多跳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603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上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通信模块1603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DRB标识,在所述第一关系中确定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并在所述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边缘基站的网络地址;
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603还用于: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通信模块1603具体用于:
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DRB标识对应的DRB,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603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信息,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指示出所述装置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值;
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指示的信道质量值小于预设信道质量值时,向所述主基站发送路由更改请求消息,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更新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如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7,该装置1700包括:
收发单元1701,用于接收来自主基站的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设备;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所述DRB标识为所述辅基站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无线承载DRB的标识;
处理单元1702,用于建立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的S1承载,并建立第二关系;所述第二关系为所述DRB标识与所述S1承载的S1隧道端点标识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
收发单元1701,用于根据所述DRB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关系,或者根据所述S1TEID、所述第二关系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
通过上述方法,由于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边缘基站从而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为终端设备进行多跳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1701还用于: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上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收发单元17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DRB标识,在所述第二关系中确定所述S1TEID,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中的所述DRB标识替换为所述S1TEID;
在所述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服务网关的网络地址;
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S1TEID对应的S1承载发送至所述服务网关。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1701还用于:
所述边缘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S1TEID标识;
所述收发单元1701还用于:
根据所述S1TEID,在所述第二关系中确定所述DRB标识,并将所述下行数据包中的所述S1TEID替换为所述DRB标识;
在所述下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辅基站的网络地址;
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8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17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可适用于图2或图5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边缘基站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8仅示出了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如图18所示,通信装置1800包括处理器1801、存储器1802、通信模块1803、天线1804等。处理器180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等。存储器1802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
通信模块1803,用于接收来自主基站的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设备;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所述DRB标识为所述辅基站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无线承载DRB的标识;
处理器1801,用于建立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的S1承载,并建立第二关系;所述第二关系为所述DRB标识与所述S1承载的S1隧道端点标识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
通信模块1803,用于根据所述DRB标识以及所述第二关系,或者根据所述S1TEID、所述第二关系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数据。
通过上述方法,由于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边缘基站从而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为终端设备进行多跳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803还用于: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所述上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DRB标识;
所述通信模块1803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DRB标识,在所述第二关系中确定所述S1TEID,并将所述上行数据包中的所述DRB标识替换为所述S1TEID;
在所述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服务网关的网络地址;
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S1TEID对应的S1承载发送至所述服务网关。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模块1803还用于:
所述边缘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包,所述下行数据包中包括所述S1TEID标识;
所述通信模块1803还用于:
根据所述S1TEID,在所述第二关系中确定所述DRB标识,并将所述下行数据包中的所述S1TEID替换为所述DRB标识;在所述下行数据包中添加网络地址包头,所述网络地址包头的目的地址为所述辅基站的网络地址;将添加所述网络地址包头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指示的下一跳路由基站。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辅基站;
所述主基站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站获取路由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主基站从网管接收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站从网管接收所述路由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或数据网关的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所述主基站向所述网管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站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主基站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数据经过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的方向的反方向,依次向所述至少两个路由基站,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路由更改请求消息,所述路由更改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更新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所述主基站获取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基站向所述网管发送拓扑变更消息,所述拓扑变更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拓扑发生变化;
所述主基站获取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指示出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
所述主基站若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辅基站变更为第一基站,则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基站建立数据无线承载DRB,所述第一基站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更新后的路由配置信息指示出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与服务网关之间的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包括至少两个路由基站;
所述主基站若确定边缘基站变更为第二基站,则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服务网关建立S1承载;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的路由基站,所述边缘基站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所包括的至少两个路由基站中与所述服务网关之间建立S1承载的路由基站。
9.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未建立,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延大于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路由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路由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主基站发送所述路由建立请求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数据网关的TFT配置请求消息;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终端设备建立数据无线承载DRB,并配置与所述DRB对应的TFT;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TFT配置请求消息,建立与辅基站之间的DRB;
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服务质量分类标识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或者,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且所述第一TFT对应的QCI与所述DRB中传输的数据的QCI不相同,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或者,所述终端设备若确定不存在与所述DRB对应的第一TFT,则新建第二TFT,并在所述第二TFT中增加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基站通过低频链路通信;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辅基站通过高频链路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待发送数据对应的DRB未建立,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流模板TFT中不包括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匹配的数据包过滤器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DRB未建立。
13.一种多跳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1811014628.1A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8761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4628.1A CN110876171B (zh)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19853513.0A EP3840474B1 (en) 2018-08-31 2019-08-21 Multi-hop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19/101839 WO2020042986A1 (zh) 2018-08-31 2019-08-21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7/187,404 US11533769B2 (en) 2018-08-31 2021-02-26 Multi-hop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4628.1A CN110876171B (zh)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6171A true CN110876171A (zh) 2020-03-10
CN110876171B CN110876171B (zh) 2022-02-25

Family

ID=69643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14628.1A Active CN110876171B (zh)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3769B2 (zh)
EP (1) EP3840474B1 (zh)
CN (1) CN110876171B (zh)
WO (1) WO20200429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5383A (zh) * 2023-11-20 2023-12-19 建朗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设备音频数据传输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26860A4 (en) * 2017-12-14 2021-04-21 Lg Electronics Inc. V2X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SSOCIATED COMMUNICATION PROCES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240A (zh) * 2007-03-15 2008-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跳无线中继通信系统及其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
CN101325794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空闲终端跨无线控制点切换的注册方法
CN101835202A (zh) * 2010-04-01 2010-09-15 武汉鸿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多跳中继的协作负载均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7714A (zh) * 2013-12-17 2015-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由信息发送、接收的方法、装置及路由信息处理系统
CN113068240B (zh) * 2018-02-14 2023-01-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回传路径的转换方法、无线中继、网络侧节点及终端
EP3804404A1 (en) * 2018-06-01 2021-04-14 IPCom GmbH & Co. KG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mobility
WO2019243137A1 (en) * 2018-06-19 2019-12-26 Sony Corporation Metho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240A (zh) * 2007-03-15 2008-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跳无线中继通信系统及其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
CN101325794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空闲终端跨无线控制点切换的注册方法
CN101835202A (zh) * 2010-04-01 2010-09-15 武汉鸿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多跳中继的协作负载均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NVIDA WIRELESS:: ""Mapping between PDU sessions and DRBs, and Routing of Flows between DRBs and Upper layers"",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6 R2-168773》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5383A (zh) * 2023-11-20 2023-12-19 建朗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设备音频数据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40474A4 (en) 2021-11-03
WO2020042986A1 (zh) 2020-03-05
CN110876171B (zh) 2022-02-25
EP3840474A1 (en) 2021-06-23
EP3840474B1 (en) 2024-04-24
US11533769B2 (en) 2022-12-20
US20210185750A1 (en)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6811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ronthaul interface, method for performing access for a U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for a UE, data forward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0925106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vity
JP7043506B2 (ja) ロングタームエボリューション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マルチテクノロジ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アーキテクチャ
JP6662477B2 (ja) 最適化されたue中継
KR10096803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베어러를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292082B2 (en) Backhaul link establishment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device
US10506644B2 (en) Radio access network devic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IP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CN108184249B (zh) 回程链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代理设备、接入设备
US20140219198A1 (en) Method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WO2021062803A1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533769B2 (en) Multi-hop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23241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flow control
CN115136651A (zh) 切换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2004652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utilizing sidelin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082690A1 (zh) 群组切换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20408308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end-to-end flow control
WO2023197184A1 (zh) Iab宿主设备以及传输地址配置方法
RU2803196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пакета данных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WO2024026803A1 (zh) 移动节点的配置方法和宿主设备
WO2022205251A1 (zh) 信息收发方法,数据发送方法以及装置
WO202215678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KR2022001737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를 이용한 중계 방법 및 장치
CN117796000A (zh) 集成的接入和回传的通信装置以及方法
CN116456352A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