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4154B -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4154B
CN110874154B CN201910628648.6A CN201910628648A CN110874154B CN 110874154 B CN110874154 B CN 110874154B CN 201910628648 A CN201910628648 A CN 201910628648A CN 110874154 B CN110874154 B CN 1108741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ontrol circuit
downlink signal
stylus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86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4154A (zh
Inventor
大卫·查尔斯·弗莱克
山本定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c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6360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331437A/zh
Priority to CN202410362021.1A priority patent/CN1183314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74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4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4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4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3Signal control means within the pointing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在能够从尖端侧及尾端侧的双方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结构中,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操作响应性并抑制电能的消耗的主动方式的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第一发送模式是进行从尖端电极(22e)发送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且停止来自尾端电极(24e)的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发送控制的发送模式。第二发送模式是进行停止来自尖端电极(22e)的第一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且从尾端电极(24e)生成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的发送模式。在触控笔(16)为悬停状态的情况下,构成触控笔(16)的一部分的控制电路(42)基于与壳体(20)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来切换第一发送模式及第二发送模式而执行。

Description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已知有以带橡皮擦铅笔(pencil with an eraser)为主题的电子设备用的触控笔。
在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了在与发送笔信号的尖端侧相反的尾端侧也设置天线且构成为能够从该天线发送橡皮擦信号的触控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79336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申请公开专利第2018/005253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缩短触控笔的接触时间点与电子设备的位置检测时间点之间的时滞,即使触控笔是所谓的悬停状态,有时也进行笔信号或橡皮擦信号(以下,也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由此,触控笔的操作响应性提高,但另一方面,伴随于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时间的增加而电能的消耗量增加。
该问题在从外部赋予的能量成为触发器而生成并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方式、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授受方式(EMR:注册商标)中不会产生,但在利用自身蓄积的电能来生成并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主动方式中可能产生。尤其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主动方式的触控笔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尖端侧及尾端侧中的任何一侧的接触而同时发送2种下行链路信号,由此,电能的消耗量进一步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能够从尖端侧及尾端侧双方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结构中,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操作响应性并抑制电能的消耗的主动方式的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本发明的触控笔具备:筒状的壳体;尖端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尖端侧,且具有尖端电极;尾端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尾端侧,且具有尾端电极;电源电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第一发送电路,通过来自所述电源电路的供电而生成经由所述尖端电极而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发送的第一下行链路信号;第二发送电路,通过来自所述电源电路的供电而生成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不同的第二下行链路信号,该第二下行链路信号是经由所述尾端电极而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发送的信号;及控制电路,按照多个发送模式来进行所述第一发送电路及所述第二发送电路的发送控制,所述多个发送模式包括:第一发送模式,进行从所述尖端电极发送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且停止来自所述尾端电极的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发送控制;及第二发送模式,进行停止来自所述尖端电极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且从所述尾端电极生成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在处于所述尖端部及所述尾端部双方不与具有触摸传感器的电子设备的触摸面接触的悬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基于与所述壳体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来切换所述第一发送模式及所述第二发送模式而执行。
第二本发明的传感器控制电路是连接于传感器电极的电路,其中,所述触控笔构成为,能够经由设置于尖端侧的尖端电极而发送第一下行链路信号,并且经由设置于尾端侧的尾端电极而发送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不同的第二下行链路信号,传感器控制电路经由所述传感器电极而接收来自所述触控笔的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包括与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和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任一方对应的数据的上行链路信号,并经由所述传感器电极而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能够从尖端侧及尾端侧双方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结构中,能够确保操作响应性并抑制电能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的位置检测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概略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触控笔的外观图。图3(a)是触控笔的侧视图。图3(b)是壳体的局部展开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触控笔的电气框图。
图5是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的动作说明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把持状态的判定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触控笔的外观图。图7(a)是触控笔的侧视图。图7(b)是壳体的局部展开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触控笔的外观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的外观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触控笔的电气框图。
图11是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的动作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中的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自由变更。或者,也可以在技术上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将各结构任意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关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16,一边参照图1~图6一边说明。
<位置检测系统10的整体结构>
图1是包含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16的位置检测系统10的整体结构图。位置检测系统10基本上由具有显示面板12的电子设备14和作为笔型的指示设备的触控笔16构成。
电子设备14例如由平板型终端、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构成。用户Us通过用单手把持触控笔16,一边将笔尖抵靠于显示面板12的触摸面18一边使笔尖移动,能够在电子设备14上写入图形和文字。
触控笔16构成为能够与电子设备14之间单向或双向地通信。以下,有时将触控笔16朝向电子设备14发送的信号称作“下行链路信号”,并且将电子设备14朝向触控笔16发送的信号称作“上行链路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触控笔16是利用自身蓄积的电能主动地生成信号并作为下行链路信号而朝向电子设备14发送的“主动方式”的触控笔。
<电子设备14的结构>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4的概略框图。该电子设备14构成为包括传感器电极200、传感器控制电路202及主机处理器204。需要说明的是,本图所示的x方向、y方向相当于在传感器电极200所成的平面上定义的正交坐标系的X轴、Y轴。
传感器电极200是配置于显示面板12与触摸面18(图1)之间的多个电极。传感器电极200包括用于检测X坐标(x方向的位置)的多个X电极200x和用于检测Y坐标(y方向的位置)的多个Y电极200y。多个X电极200x在y方向上延伸设置,且沿着x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Y电极200y在x方向上延伸设置,且沿着y方向等间隔地配置。
传感器控制电路202是构成为能够执行固件206的集成电路,分别连接于构成传感器电极200的多个电极。固件206构成为能够实现检测用户Us的触摸的触摸检测功能208和检测触控笔16的状态的笔检测功能210。
触摸检测功能208例如包括传感器电极200的二维扫描功能、传感器电极200上的层级区分图(检测水平的二维位置分布)的制作功能、层级区分图上的区域分类功能(例如,手指、手掌的分类)。笔检测功能210例如包括传感器电极200的二维扫描功能、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解析功能、触控笔16的状态(例如,位置、姿势、笔压)的推定功能、包括相对于触控笔16的指令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生成·发送功能。
主机处理器204是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构成的处理器。主机处理器204通过从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程序并执行,例如使用来自传感器控制电路202的数据来生成数字墨水。
<触控笔16的结构>
图3是图1所示的触控笔16的外观图。更详细而言,图3(a)是触控笔16的侧视图,图3(b)是壳体20的局部展开图。
如图3(a)所示,触控笔16具备筒状的壳体20、设置于壳体20的一端侧(以下,称作尖端侧)的尖端部22及设置于壳体20的另一端侧(以下,称作尾端侧)的尾端部24。
壳体20例如具有鲁洛克斯三角形的截面形状。通过该形状,容易握持触控笔16,能够减轻手的疲劳。
大致圆锥形状的尖端部22构成为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尖端电极22e和覆盖尖端电极22e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尖端罩22c。尖端电极22e是输出后述的笔信号的电极,安装于未图示的芯体。在壳体20的尖端侧设置有尖端侧传感器群26。该尖端侧传感器群26构成为包括检测向尖端部22的按压的端部传感器27和检测人体的接触的接触传感器28。
大致圆锥形状的尾端部24构成为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尾端电极24e和覆盖尾端电极24e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尾端罩24c。尾端电极24e是输出后述的橡皮擦信号的电极,安装于未图示的芯体。在壳体20的尾端侧设置有尾端侧传感器群30。该尾端侧传感器群30构成为包括检测向尾端部24的按压的端部传感器31和检测人体的接触的接触传感器32。
端部传感器27(31)例如是捕捉通过向尖端部22(尾端部24)的按压而产生的静电容量的变化的使用可变容量电容器的压力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端部传感器27、31也可以是使用其他方式的压力传感器,还可以是以规定的按压(阈值)为分界而切换为接通·断开的压力开关。
接触传感器28、32例如是自己容量方式或相互容量方式的静电触摸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接触传感器28、32可以是检测通过人体的接触而赋予的能量的传感器(具体而言,感压传感器、感热传感器),也可以是检测人体的接触位置的光学传感器。根据检测方式的种类,接触传感器28、32可以收容于壳体20的内部,也可以安装于壳体20的外周面。
如图3(b)所示,尖端侧的接触传感器28具有在壳体20的轴向上延伸且在周向上弯曲的矩形状的检测区域R1~R3。3处检测区域R1~R3沿着壳体20的周向而分别配置于互相相邻的顶部的中间。同样,尾端侧的接触传感器32具有在壳体20的轴向上延伸且在周向上弯曲的矩形状的检测区域R4~R6。3处检测区域R4~R6沿着壳体20的周向而分别配置于互相相邻的顶部的中间。
在此,以截面形状的顶部存在于周向的角度是0度、120度、240度的位置的方式定义周向的坐标(纵轴)。如从本图所理解那样,接触传感器28、32设置于壳体20的外周面中的与三角形的顶部(0度、120度、240度)相比相对平坦的部位(换言之,曲率大的部位),留意这一点。
检测区域R1、R4配置于对应的周向的位置(中心线的位置为60度)。检测区域R1的轴向的长度是L1,检测区域R4的轴向的长度是L2。L2可以是与L1相同的长度,也可以是不同的长度。另外,检测区域R1、R4隔开距离Dis而配置。该距离Dis是考虑用户Us的手的尺寸而设计的距离,例如是50mm以上或者100mm以上。
检测区域R2、R5配置于对应的周向的位置(中心线的位置为180度)。检测区域R3、R6配置于对应的周向的位置(中心线的位置为300度)。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区域R2、R5(或者,检测区域R3、R6)以满足与上述的检测区域R1、R4同样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
图4是图1所示的触控笔16的电气框图。触控笔16构成为除了尖端电极22e、尾端电极24e、尖端侧传感器群26及尾端侧传感器群30(图3)之外,还包括电源电路34、DC/DC转换器6、尖端侧发送电路38(第一发送电路)、尾端侧发送电路40(第二发送电路)及控制电路42。
电源电路34生成触控笔16的驱动电压,将得到的直流电压朝向DC/DC转换器6输出。具体而言,电源电路34由例如由锂离子电池构成的电池44和负责电池44的电力管理的功率管理IC(以下,记为PMIC46)构成。
DC/DC转换器6将从电源电路34输入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适合于各电路的直流电压后,向尖端侧发送电路38、尾端侧发送电路40及控制电路42分别输出。
尖端侧发送电路38是基于来自DC/DC转换器6的直流电压来生成笔信号(第一下行链路信号)的电路。尾端侧发送电路40是基于来自DC/DC转换器6的直流电压来生成橡皮擦信号(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电路。尖端侧发送电路38及尾端侧发送电路40分别构成为包括生成以规定的频率振动的载波信号的振荡电路和使用来自控制电路42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数据来调制载波信号的调制电路。需要说明的是,载波的信号波形只要是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等交流波形即可,可以是任意波形。
控制电路42是负责包括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动作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电路42从尖端侧传感器群26及尾端侧传感器群30输入检测信号,并且对尖端侧发送电路38及尾端侧发送电路40输出控制信号。由此,控制电路42构成为能够按照多个发送模式(例如,第一、第二、第三发送模式)来执行尖端侧发送电路38及尾端侧发送电路40的发送控制。
在此,“第一发送模式”意味着从尖端电极22e发送笔信号且停止来自尾端电极24e的橡皮擦信号的发送的模式。另外,“第二发送模式”意味着停止来自尖端电极22e的笔信号的发送且从尾端电极24e发送橡皮擦信号的模式。另外,“第三发送模式”意味着从尖端电极22e发送笔信号且从尾端电极24e发送橡皮擦信号的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笔信号”是表示使用触控笔16的笔功能的意图(标记的意图)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一种。另外,“橡皮擦信号”是表示使用触控笔16的橡皮擦功能的意图(标记的擦除的意图)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一种。为了使接收侧的电子设备14能够识别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使橡皮擦信号及笔信号的信号波形不同。
作为第一手法,可以通过使用不同数据对具有同一频率的载波进行调制来使橡皮擦信号及笔信号的信号波形不同。作为一例,可举出将与笔ID、触控笔16的状态(例如,笔压、姿势)相关的信息共通化,改变特定的标志(Invert)的值。具体而言,可以在笔信号的情况下将Invert设定为“0”的值,在橡皮擦信号的情况下将Invert设定为“1”的值。作为第二手法,可以通过使用同一数据对具有不同频率的载波进行调制来使橡皮擦信号及笔信号的信号波形不同。作为第三手法,可以通过变更无调制信号的长度来使橡皮擦信号及笔信号的信号波形不同。
<触控笔16的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16如以上这样构成。接着,关于该触控笔16的动作(尤其是由控制电路42执行的发送控制),一边参照图5的流程图一边说明。
在步骤S1中,控制电路42基于来自端部传感器27、31的检测信号来判定向尖端部22或尾端部24的接触的有无。在尖端部22正与触摸面18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判定为仅尖端部22为接触状态(步骤S1:尖端),进入后述的步骤S3。另一方面,在尾端部24正与触摸面18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判定为仅尾端部24为接触状态(步骤S1:尾端),进入后述的步骤S5。
相对于此,在没检测到尖端部22及尾端部24双方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判定为触控笔16为“悬停状态”(步骤S1:悬停),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控制电路42进行与触控笔16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在此,控制电路42判定来自接触传感器28、32的检测信号是否满足推定为处于把持状态的可能性高的规定的条件(以下,称作判定条件)。如从图1所理解那样,典型的用户Us为了在触控笔16的使用中使书写操作稳定,具有在尽量接近顶端侧的位置处使用多根手指从整个周向握住壳体20(图3)的倾向。以下,关于基于该倾向的判定方法的具体例,一边参照图6一边详细说明。
图6是示出把持状态的判定方法的一例的图,与图3(b)同样,示意性地示出了壳体20的展开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容易理解,将合计6处检测区域R1~R6中的检测到人体的接触的区域用涂有影线的矩形表示,另一方面,将未检测到人体的接触的区域用空白的矩形表示。
如图6(a)所示,假设在处于尖端侧的全部3处检测区域R1~R3中同时检测到人体的接触。另一方面,假设在处于尾端侧的全部3处检测区域R4~R6中未检测到人体的接触。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42判定为用户Us为以使用笔功能的意图把持触控笔16的尖端侧的状态。
如图6(b)所示,假设在处于尖端侧的全部3处检测区域R1~R3中同时未检测到人体的接触。另一方面,假设在处于尾端侧的全部3处检测区域R4~R6中同时检测到人体的接触。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42判定为用户Us为以使用橡皮擦功能的意图把持触控笔16的尾端侧的状态。
这样,通过使是否从壳体20的整个周向存在人体的接触包含于判定条件的1个,能够高精度地判定触控笔16的把持的有无。另外,通过将接触传感器28、32间的距离Dis设为Dis≥100mm,能够抑制双方的接触传感器28、32的同时检测,容易判定触控笔16的把持的朝向。尽管如此,在由双方的接触传感器28、32同时检测到人体的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以下的规则来判定。
如图6(c)所示,假设在处于尖端侧的全部3处检测区域R1~R3中同时检测到人体的接触。另一方面,假设在处于尾端侧的1处检测区域R5中检测到人体的接触。该接触状态例如可能在用户Us以在用多根手指握住尖端侧的同时尾端侧与拇指的指根部分接触的方式把持着触控笔16的情况下检测到。
在此,控制电路42在尖端侧及尾端侧中的检测部位为相同数量的情况下,可以判定为检出部位的数量更多的一方正被用户Us把持。在图6(c)的例子中,控制电路42判定为用户Us为以使用笔功能的意图把持触控笔16的尖端侧的状态。
返回图5的步骤S2,在满足尖端侧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尖端),控制电路42进入步骤S3。另外,在满足尾端侧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尾端),控制电路42进入步骤S5。另一方面,在哪个判定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下(步骤S2:不明),进入步骤S7。
在步骤S3中,在步骤S1、S2的任一方中判定为“尖端”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切换为仅将笔信号向外部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来执行。具体而言,控制电路42将用于生成笔信号的控制信号朝向尖端侧发送电路38供给,另一方面,将用于停止橡皮擦信号的生成的控制信号朝向尾端侧发送电路40供给。由此,笔信号由尖端侧发送电路38生成,并经由尖端电极22e而向外部发送(步骤S4)。
在步骤S5中,控制电路42在步骤S1、S2的任一方中判定为“尾端”的情况下,切换为仅将橡皮擦信号向外部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来执行。具体而言,控制电路42将用于停止笔信号的生成的控制信号朝向尖端侧发送电路38供给,另一方面,将用于生成橡皮擦信号的控制信号朝向尾端侧发送电路40供给。由此,橡皮擦信号由尾端侧发送电路40生成,并经由尾端电极24e而向外部发送(步骤S6)。
在步骤S7中,控制电路42在步骤S1中判定为“悬停”且在步骤S2中判定为“不明”的情况下,切换为将笔信号及橡皮擦信号的双方向外部发送的第三发送模式来执行。具体而言,控制电路42将用于生成笔信号的控制信号朝向尖端侧发送电路38供给,并且将用于生成橡皮擦信号的控制信号朝向尾端侧发送电路40供给。由此,笔信号经由尖端电极22e而向外部发送,同时,橡皮擦信号经由尾端电极24e而向外部发送(步骤S8)。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发送模式可以是同时发送笔信号及橡皮擦信号的双方的控制,也可以是通过时间分割而交替发送的控制。
这样,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动作结束。通过控制电路42每隔规定的执行周期反复执行该流程图,触控笔16能够对电子设备14逐次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这样,触控笔16具备:筒状的壳体20;尖端部22,设置于壳体20的尖端侧,且具有尖端电极22e;尾端部24,设置于壳体20的尾端侧,且具有尾端电极24e;电源电路34,设置于壳体20的内部;尖端侧发送电路38(第一发送电路),通过来自电源电路34的供电而生成经由尖端电极22e而朝向壳体20的外部发送的笔信号(第一下行链路信号);尾端侧发送电路40(第二发送电路),通过来自电源电路34的供电而生成与笔信号不同的橡皮擦信号(第二下行链路信号),该橡皮擦信号是经由尾端电极24e而朝向壳体20的外部发送的信号;及控制电路42,按照多个发送模式来进行尖端侧发送电路38及尾端侧发送电路40的发送控制。
并且,多个发送模式包括:第一发送模式,进行从尖端电极22e发送笔信号且停止来自尾端电极24e的橡皮擦信号的发送的发送控制;及第二发送模式,进行停止来自尖端电极22e的笔信号的发送且从尾端电极24e生成橡皮擦信号的发送控制,在处于尖端部22及尾端部24双方不与具有触摸传感器的电子设备14的触摸面18接触的悬停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基于与壳体20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来切换第一发送模式及第二发送模式而执行。
这样,由于基于与壳体20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来切换第一发送模式及第二发送模式而执行,所以在悬停状态时,能够预先择一地仅发送适合于壳体20的把持状态的下行链路信号。由此,在能够从尖端侧及尾端侧双方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结构中,能够确保操作响应性并抑制电能的消耗。
另外,可以是,触控笔16还具备检测用户Us是否在尖端部22的附近接触了壳体20的接触传感器28(第一接触传感器),在由接触传感器28检测到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通过利用“在用户Us使用触控笔16的尖端侧时,检测到尖端部22附近的接触的可能性变高”这一基于人体工学的见解,把持状态的判定精度进一步提高。
另外,可以是,接触传感器28沿着壳体20的周设而置于至少3处,在由接触传感器28检测到3处所以上的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通过利用“在用户Us使用触控笔16的尖端侧时,同时检测到多根手指从整个周向的接触的可能性变高”这一基于人体工学的见解,把持状态的判定精度进一步提高。
另外,可以是,触控笔16还具备检测用户Us是否在尾端部24的附近接触了壳体20的的接触传感器32(第二接触传感器),(a)在由接触传感器28检测到接触且未由接触传感器32检测到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b)在未由接触传感器28检测到接触且由接触传感器32检测到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由此,不管在使用触控笔16的尖端侧和尾端侧的哪一侧的情况下,都能够兼顾操作响应性的确保及消耗能量的抑制。
另外,可以是,多个发送模式还包括进行从尖端电极22e发送笔信号且从尾端电极24e发送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的第三发送模式,控制电路42在未确定壳体20的把持状态的情况下执行第三发送模式。即使在未确定把持状态而尖端部22和尾端部24的任一方接触了触摸面18的情况下,通过发送笔信号及橡皮擦信号,也能够确保触控笔16的操作响应性。
另外,可以是,接触传感器28与接触传感器32在壳体20的轴向上隔开100mm以上而配置。由此,双方的接触传感器28、32的同时检测被抑制,容易判定触控笔16的把持的朝向。
另外,可以是,接触传感器28、32分别沿着壳体20的周向或轴向而设置于相同数量的部位,(a)在接触传感器28对接触的检出部位比接触传感器32对接触的检出部位多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b)在接触传感器28对接触的检出部位比接触传感器32对接触的检出部位少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由此,即使在由双方的接触传感器28、32同时检测到人体的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判定触控笔16的把持的朝向。
另外,可以是,接触传感器28、32设置于壳体20的外周面中的与其他部位相比相对平坦的部位。接触的检测部位越平坦,则与人体的手指的紧贴性越提高,因此接触传感器28、32的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一例)
接触传感器28、32的检测区域R1~R6不限于图3(b)所示的例子,能够适当变更形状、位置或个数。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触控笔60的外观图。更详细而言,图7(a)是触控笔60的侧视图,图7(b)是壳体20的局部展开图。如图7(a)所示,触控笔60除了壳体20、尖端部22及尾端部24之外,还具备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接触传感器28、32)不同的接触传感器62、64。
如图7(b)所示,尖端侧的接触传感器62从尖端侧朝向中央侧依次具有环状的检测区域R1、R2、R3。3处检测区域R1~R3沿着壳体20的轴向等间隔地配置。同样,尾端侧的接触传感器64从尾端侧到中央侧依次具有环状的检测区域R4、R5、R6。3处检测区域R4~R6沿着壳体20的轴向等间隔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2处检测区域R3、R6隔开距离Dis而配置。该距离Dis例如为50mm以上或者100mm以上。
即使在如以上这样变更了接触传感器62、64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判定壳体20的把持状态。尤其是,通过使检测区域R1~R6为环状,存在无论触控笔60的旋转姿势(角度)如何都得到一样的检测感度这一优点。
(第二例)
壳体20的形状不限于图3(a)所示的例子,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壳体20的截面也可以是圆或多边形,还可以以用户Us容易把持的方式局部地实施加工处理。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触控笔70的外观图。更详细而言,图8(a)是从尖端侧观察触控笔70时的主视图,图8(b)是从尾端侧观察触控笔70时的后视图。触控笔70除了尖端部22及尾端部24之外,还具备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壳体72。
如图8(a)所示,壳体72与第一实施方式(壳体20)同样,具有鲁洛克斯三角形的截面形状。在壳体72的外周面74上的尖端部22附近的位置形成有具有平坦的承受面76的凹部78。并且,检测人体的接触的接触传感器80(第一接触传感器)至少设置于承受面76。
如图8(b)所示,在壳体72的外周面74上的尾端部24附近的位置形成有具有平坦的承受面82的凹部84。另外,检测人体的接触的接触传感器86(第二接触传感器)至少设置于承受面82。
即使在如以上这样变更了壳体72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判定壳体72的把持状态。尤其是,在触控笔70的把持时,通过促使用户Us的拇指与凹部78的承受面76(或者,凹部84的承受面82)接触,接触传感器80、86的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接触传感器28、32来判定把持状态,但也可以取代于此而使用其他传感器(尤其是以其他目的设置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a)在与触摸面18的最近的接触由端部传感器27检测到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b)在与触摸面18的最近的接触由端部传感器31检测到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2按照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通过考虑尖端部22及尾端部24中的最近接近了触摸面18的一方继续使用的可能性高,把持状态的判定精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未设想检测到尖端部22及尾端部24双方的接触的情况,但也可以进行设想了该情况的处理。例如,设想在检测到双方的接触的情况下,触控笔16为被放入到包等的状态。即,控制电路42也可以进行停止来自尖端电极22e的笔信号的发送且停止来自尾端电极24e的橡皮擦信号的发送的发送控制。由此,能够防止在未预料的状态下消耗电能。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102,一边参照图9~图11一边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或功能,有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位置检测系统10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位置检测系统100基本上由电子设备14和触控笔102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4可以采用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或不同的结构。
<触控笔102的结构>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102的外观图,示出了以尖端部104朝向触摸面18的方式被把持的状态。触控笔102具备筒状的壳体20、设置于壳体20的尖端侧的尖端部104及设置于壳体20的尾端侧的尾端部106。
大致圆锥形状的尖端部104构成为除了尖端电极22e及尖端罩22c之外,还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环形电极108。环形电极108是输入上行链路信号的电极,设置于尖端罩22c的内侧或外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在壳体20的尖端侧仅设置有端部传感器27。
大致圆锥形状的尾端部106构成为除了尾端电极24e及尾端罩24c之外,还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环形电极108。环形电极108是输入上行链路信号的电极,设置于尾端罩24c的内侧或外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在壳体20的尾端侧仅设置有端部传感器31。
电子设备14侧的传感器控制电路202经由连接于自身的传感器电极200而接受来自触控笔102的下行链路信号。并且,传感器控制电路202生成包括与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对应的数据的上行链路信号,并经由传感器电极200而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在本图的例子中,尖端电极22e处于与尾端电极24e相比接近触摸面18(传感器电极200)的位置。在该位置关系下,电子设备14能够经由传感器电极200而接收来自尖端电极22e的笔信号,并且触控笔102能够经由环形电极108而接收来自传感器电极200的上行链路信号。另一方面,电子设备14无法经由传感器电极200而接收来自尾端电极24e的橡皮擦信号,并且触控笔102无法经由环形电极110而接收来自传感器电极200的上行链路信号。
图10是图9所示的触控笔102的电气框图。触控笔102构成为包括尖端电极22e、尾端电极24e、端部传感器27、31、电源电路34、DC/DC转换器6、尖端侧发送电路38、尾端侧发送电路40、环形电极108、110及控制电路112。
控制电路112是负责包括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动作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电路112输入来自端部传感器27、31的检测信号及来自环形电极108、110的上行链路信号,并且对尖端侧发送电路38及尾端侧发送电路40输出控制信号。由此,控制电路112构成为能够至少按照第一、第二、第三发送模式来执行尖端侧发送电路38及尾端侧发送电路40的发送控制。
<触控笔102的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笔102如以上这样构成。接着,关于该触控笔102的动作(尤其是控制电路112的发送控制),一边参照图11的流程图一边详细说明。
在步骤S11中,控制电路112基于来自端部传感器27、31的检测信号来判定向尖端部104或尾端部106的接触的有无。在尖端部104正与触摸面18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判定为仅尖端部104为接触状态(步骤S11:尖端),进入后述的步骤S14。另一方面,在尾端部106正与触摸面18接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判定为仅尾端部106为接触状态(步骤S11:尾端),进入后述的步骤S16。
相对于此,在未检测到尖端部104及尾端部106双方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判定为触控笔102为“悬停状态”(步骤S11:悬停),进入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控制电路112判定是否经由环形电极108、110而接收到上行链路信号。在未接收到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2:否),进入后述的步骤S20。另一方面,在接收到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2:是),进入以下的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电路112进行与触控笔102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在此,控制电路112使用接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中包含的数据来判定把持状态。如从图9所理解那样,触控笔102在其使用中在接近电子设备14的触摸面18的位置处被把持。并且,存在如下倾向: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位置越接近触摸面18,则电子设备14接收该信号的可能性越高。以下,对基于该倾向的判定方法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首先,电子设备14侧的传感器控制电路202根据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状况来变更要发送的数据的一部分(以下,称作标识符)。该标识符表示电子设备14最近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是在笔信号的情况下为“0”且在橡皮擦信号的情况下为“1”的2值(1比特)。
例如,传感器控制电路202在超过规定的时间或次数而连续接收到笔信号的情况下将标识符设定为“0”,在超过规定的时间或次数而连续接收到橡皮擦信号的情况下将标识符设定为“1”,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将标识符设定为“NULL”。并且,传感器控制电路202生成包括该标识符的上行链路信号后,经由传感器电极200而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控制电路112对接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所表示的数据进行解析,根据数据中包含的标识符的值来判定把持状态。也就是说,在标识符是“0”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判定用户Us为以使用笔功能的意图把持触控笔102的尖端侧的状态。另外,在标识符为“1”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判定为用户Us为以使用橡皮擦功能的意图把持触控笔102的尾端侧的状态。另外,在标识符为“NULL”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判定为把持状态不明。
与此相反,标识符也可以表示电子设备14最近未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112在标识符为“0”时判定为用户Us为未把持触控笔102的尖端侧的状态,在标识符为“1”时判定为用户Us为未把持触控笔102的尾端侧的状态。
在满足尖端侧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3:尖端),控制电路112进入步骤S14。另外,在满足尾端侧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3:尾端),控制电路112进入步骤S16。另一方面,在哪个判定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下(步骤S13:不明),进入步骤S18。
在步骤S14中,控制电路112在步骤S11、S13的任一方中判定为“尖端”的情况下,切换为仅将笔信号向外部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来执行。由此,笔信号由尖端侧发送电路38生成,并经由尖端电极22e而向外部发送(步骤S15)。
在步骤S16中,控制电路112在步骤S11、S13的任一方中判定为“尾端”的情况下,切换为仅将橡皮擦信号向外部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来执行。由此,橡皮擦信号由尾端侧发送电路40生成,并经由尾端电极24e而向外部发送(步骤S17)。
在步骤S18中,控制电路112在步骤S11中判定为“悬停”且在步骤S13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切换为将笔信号及橡皮擦信号的双方向外部发送的第三发送模式来执行。由此,笔信号经由尖端电极22e而向外部发送,同时,橡皮擦信号经由尾端电极24e而向外部发送(步骤S19)。
在步骤S20中,控制电路112在步骤S12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由于未接受来自电子设备14侧的指令(也就是说,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触发器),所以不发送笔信号及橡皮擦信号的双方。
这样,图11所示的流程图的动作结束。通过控制电路112每隔规定的执行周期反复进行该流程图,触控笔102能够对电子设备14逐次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这样,触控笔102除了壳体20、尖端部104、尾端部106、电源电路34、尖端侧发送电路38及尾端侧发送电路40之外,还具备在处于悬停状态的情况下基于与壳体20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来切换第一发送模式及第二发送模式而执行的控制电路112。该控制电路112使用从电子设备14接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中包含的数据来进行与壳体20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能够从尖端侧及尾端侧双方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结构中,能够确保操作响应性并抑制电能的消耗。
另外,可以是,数据包括表示电子设备14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的标识符,(a)在标识符表示笔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按照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b)在标识符表示橡皮擦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按照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与此相反,也可以是,数据包括表示电子设备14未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的标识符,(a)在标识符表示橡皮擦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按照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b)在标识符表示笔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12按照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另外,可以是,多个发送模式还包括进行从尖端电极22e发送笔信号且从尾端电极24e发送橡皮擦信号的发送控制的第三发送模式,控制电路112在未确定壳体20的把持状态的情况下执行第三发送模式。即使在未确定把持状态而尖端电极22e和尾端电极24e的任一方接触了触摸面18的情况下,通过发送笔信号及橡皮擦信号,也能够确保触控笔102的操作响应性。
实现上述的动作的传感器控制电路202经由连接的传感器电极200而接收来自触控笔102的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包括与接收到的笔信号和橡皮擦信号的任一方对应的数据的上行链路信号,并经由传感器电极200而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在此,该数据可以用于使笔信号或橡皮擦信号中的任一方的发送继续进行的触控笔102的发送控制。与此相反,该数据也可以用于使笔信号和橡皮擦信号中的任一方的发送停止的触控笔102的发送控制。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环形电极108、110来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但也可以取代于此而使用尖端电极22e或尾端电极24e来接收。例如,在经由尖端电极22e而收发的情况下,设置能够以[1]在笔信号的发送时将尖端电极22e与发送电路连接且[2]在上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时将尖端电极22e与接收电路连接的方式切换的开关机构即可。
标号说明
10、100位置检测系统,14电子设备,16、60、70、102触控笔,20、72壳体,22、104尖端部,22e尖端电极,24、106尾端部,24e尾端电极,27端部传感器(第一端部传感器),28、62、80接触传感器(第一接触传感器),31端部传感器(第二端部传感器),32、64、86接触传感器(第二接触传感器),34电源电路,38尖端侧发送电路(第一发送电路),40尾端侧发送电路(第二发送电路),42、112控制电路,76、82承受面,78、84凹部,108、110环形电极,200传感器电极,202传感器控制电路,R1~R6检测区域,Us用户。

Claims (17)

1.一种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壳体;
尖端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尖端侧,且具有尖端电极;
尾端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尾端侧,且具有尾端电极;
电源电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第一发送电路,通过来自所述电源电路的供电而生成经由所述尖端电极而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发送的第一下行链路信号;
第二发送电路,通过来自所述电源电路的供电而生成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不同的第二下行链路信号,该第二下行链路信号是经由所述尾端电极而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发送的信号;及
控制电路,按照多个发送模式来进行所述第一发送电路及所述第二发送电路的发送控制,
所述多个发送模式包括:
第一发送模式,进行从所述尖端电极发送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且停止来自所述尾端电极的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发送控制;及
第二发送模式,进行停止来自所述尖端电极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且从所述尾端电极生成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
在处于所述尖端部及所述尾端部的双方不与具有触摸传感器的电子设备的触摸面接触的悬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基于与所述壳体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来切换所述第一发送模式及所述第二发送模式而执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用户是否在所述尖端部的附近接触了所述壳体的第一接触传感器,
在由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检测到接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沿着所述壳体的周向而设置于至少3处,
在由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检测到3处以上的接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用户是否在所述尾端部的附近接触了所述壳体的第二接触传感器,
在由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检测到接触且未由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检测到接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在未由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检测到接触且由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检测到接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在所述壳体的轴向上隔开100mm以上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接触传感器,检测用户是否在所述尖端部的附近接触了所述壳体;及
第二接触传感器,检测用户是否在所述尾端部的附近接触了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及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分别沿着所述壳体的周向或轴向而设置于相同数量的部位,
在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对接触的检出部位比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对接触的检出部位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在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对接触的检出部位比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对接触的检出部位少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发送模式还包括进行从所述尖端电极发送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且从所述尾端电极发送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的第三发送模式,
所述控制电路在未确定所述壳体的把持状态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三发送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中的与其他部位相比相对平坦的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上的所述尖端部附近的位置形成有具有平坦的承受面的凹部,
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至少设置于所述承受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使用从所述电子设备接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中包含的数据来进行与所述壳体的把持状态相关的判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中包括表示所述电子设备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的标识符,
在所述标识符表示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在所述标识符表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中包括表示所述电子设备未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种类的标识符,
在所述标识符表示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在所述标识符表示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发送模式还包括进行从所述尖端电极发送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且从所述尾端电极发送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的第三发送模式,
所述控制电路在未确定所述壳体的把持状态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三发送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端部传感器,检测所述尖端部是否接触了所述触摸面;及
第二端部传感器,检测所述尾端部是否接触了所述触摸面,
在与所述触摸面的最近的接触由所述第一端部传感器检测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一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在与所述触摸面的最近的接触由所述第二端部传感器检测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按照所述第二发送模式来进行发送控制。
15.一种传感器控制电路,连接于传感器电极,并经由所述传感器电极而接收来自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笔的下行链路信号,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笔构成为,能够经由设置于尖端侧的尖端电极而发送第一下行链路信号,并且经由设置于尾端侧的尾端电极而发送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不同的第二下行链路信号,
所述传感器控制电路生成包括与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和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的任一方对应的数据的上行链路信号,并经由所述传感器电极而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感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用于使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和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中的任一方的发送继续进行的所述触控笔的发送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感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用于使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信号和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信号中的任一方的发送停止的所述触控笔的发送控制。
CN201910628648.6A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Active CN1108741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63609.9A CN118331437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
CN202410362021.1A CN118331436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16536P 2018-08-09 2018-08-09
US62/716,536 2018-08-0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63609.9A Division CN118331437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
CN202410362021.1A Division CN118331436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4154A CN110874154A (zh) 2020-03-10
CN110874154B true CN110874154B (zh) 2024-04-12

Family

ID=6918621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63609.9A Pending CN118331437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
CN201910628648.6A Active CN110874154B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CN202410362021.1A Pending CN118331436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63609.9A Pending CN118331437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62021.1A Pending CN118331436A (zh) 2018-08-09 2019-07-12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1003260B2 (zh)
JP (3) JP7320983B2 (zh)
CN (3) CN118331437A (zh)
DE (1) DE1020191215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0983B2 (ja) * 2018-08-09 2023-08-04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制御回路
DE102020115610A1 (de) * 2020-06-12 2021-12-16 Leica Microsystems Cms Gmbh Verfahren, Recheneinheit und System zum Bestimmen jeweils eines Werts für wenigstens drei Einstellparameter mittels einer Eingabeeinheit in Form einer graphischen Benutzer-Schnittstelle
JP2023106653A (ja) 2020-08-18 2023-08-02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アクティブペン
KR20220026016A (ko) * 2020-08-24 2022-03-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JP2022144911A (ja) * 2021-03-19 2022-10-03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アクティブペ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及び位置検出装置
TWM617533U (zh) * 2021-06-30 2021-09-21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動筆以及觸控系統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3386A (zh) * 2015-05-21 2018-01-02 株式会社和冠 主动式触控笔
JP2018063733A (ja) * 2018-01-24 2018-04-19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スタイラ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3360A (en) 1995-05-05 1998-08-11 Wacom Co., Ltd. Digitizer eraser system and method
JPWO2006049275A1 (ja) 2004-11-05 2008-05-29 一平 平野 座標指示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07249670A (ja) * 2006-03-16 2007-09-27 Wacom Co Ltd 位置指示器、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
JP2009217604A (ja) * 2008-03-11 2009-09-24 Sharp Corp 電子入力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2010238046A (ja) 2009-03-31 2010-10-21 Brother Ind Ltd ペン型入力装置
JP5430339B2 (ja) * 2009-10-19 2014-02-26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指示器
JP2011141753A (ja) 2010-01-07 2011-07-21 Sony Corp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0082888B2 (en) 2010-09-15 2018-09-2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tylus modes
US20120327040A1 (en) * 2011-06-22 2012-12-27 Simon David I Identifiable stylus
US20160041635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ctive stylus p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data input system
WO2016063420A1 (ja) * 2014-10-24 2016-04-28 株式会社ワコム 発信型電子ペン
WO2016084424A1 (ja) * 2014-11-28 2016-06-02 株式会社ワコム 電子ペン
EP3267293B1 (en) * 2015-03-02 2019-09-18 Wacom Co., Ltd. Active capacitive stylus, sensor controller, system comprising these, and method executed by these
CN105468174A (zh) * 2015-11-19 2016-04-06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多功能主动式触控笔
US10162435B2 (en) * 2016-01-04 2018-12-25 Asustek Computer Inc. Input device and input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10534449B2 (en) 2016-08-19 2020-01-1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djustable digital eraser
US10455115B2 (en) * 2017-05-19 2019-10-2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daptive stylus position interpolation
US10496192B2 (en) * 2018-02-27 2019-12-03 Apple Inc. Computer stylus having integrated antenna and sensor structures
JP7320983B2 (ja) * 2018-08-09 2023-08-04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制御回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3386A (zh) * 2015-05-21 2018-01-02 株式会社和冠 主动式触控笔
JP2018063733A (ja) * 2018-01-24 2018-04-19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スタイラ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86914A (ja) 2024-06-28
JP2023129571A (ja) 2023-09-14
JP7320983B2 (ja) 2023-08-04
JP2020027607A (ja) 2020-02-20
US20220317788A1 (en) 2022-10-06
JP7476406B2 (ja) 2024-04-30
CN110874154A (zh) 2020-03-10
US20210263602A1 (en) 2021-08-26
DE102019121558A1 (de) 2020-02-13
US11397480B2 (en) 2022-07-26
US20200050296A1 (en) 2020-02-13
CN118331436A (zh) 2024-07-12
CN118331437A (zh) 2024-07-12
US11003260B2 (en)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4154B (zh)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电路
EP3343342B1 (en) Hand-writt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hand-writt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hand-handwritt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CN113268173B (zh) 触控笔及电子设备组件
ES2794090T3 (es)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de control de entrada táctil de un terminal
CN109478108B (zh) 触控笔通信信道
CN113821113B (zh) 电子设备和触控笔的交互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EP3295283A1 (en) Automatic device-stylus pairing
JP6085630B2 (ja) タッチペンシステム及びタッチペン
US20160124528A1 (en) Stylus button function
US20160041635A1 (en) Active stylus p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data input system
US20210333975A1 (en) Position detection system, sensor control circuit, and electronic pen
EP3789855A1 (en) Stylus nib design and accuracy improvement
CN116466867A (zh) 笔迹绘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US20150293615A1 (en) Hybrid pen device and method
CN108934180B (zh) 一种电容笔系统、电容笔及电容笔控制电路
US20150370352A1 (en) Active stylus pen, data inpu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of active stylus pen
JP7118120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13218453A (ja) 指示装置および指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CN214376358U (zh) 触控笔模块
US20150042602A1 (en)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3234590U (ja) スタイラスモジュール
US9158392B2 (en) Touch pen with tilt correction
US11954284B2 (en) Position detection circuit,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position detection system
CN117130498A (zh) 一种电容笔、触控屏及智能设备组件
JP2017151884A (ja) 認証媒体、情報処理装置、認証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