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8108B - 触控笔通信信道 - Google Patents

触控笔通信信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8108B
CN109478108B CN201780045927.9A CN201780045927A CN109478108B CN 109478108 B CN109478108 B CN 109478108B CN 201780045927 A CN201780045927 A CN 201780045927A CN 109478108 B CN109478108 B CN 109478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ylus
computing device
user
electrode
electronic styl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59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8108A (zh
Inventor
O·哈伦
E·巴雷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riginal Assignee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iled Critical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ublication of CN109478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8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3Signal control means within the poin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描述了触控笔通信信道。在各实现中,触控笔包括多个分开且不同的通信信道,这些通信信道被用来检测触控笔,解析触控笔和用户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以及与计算设备交换数据(例如,传送和接收通信)。触控笔可包括布置在尖端部分中的第一电极和布置在抓握区域中的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分别通过尖端以及通过抓握区域和用户的手/身体来形成与计算设备的不同的对应通信通道。计算设备的处理系统(诸如CPU或微控制器)实现触控笔控制模块,该触控笔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分析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传达的信号导出的信号模式,以及基于该分析检测触控笔和/或解析触控笔和用户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

Description

触控笔通信信道
背景技术
可从各种计算设备(例如,移动设备、游戏控制台、电视机、机顶盒、个人计算机等)获得的功能性在不断增加。附加地,可用于与计算设备交互的技术也在发展和适应。例如,用户传统上使用键盘和鼠标与计算设备交互。键盘通常被用来输入文本,而鼠标则被用来控制光标以在计算设备的用户界面中导航以及发起动作,例如启动应用等。随后开发了附加的技术,诸如通过支持触控笔来输入数字手写、在用户界面中导航等。
传统上,计算设备和触控笔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经由触控笔的尖端形成的通信信道发生。该方案可能要求尖端触摸或非常靠近设备显示器以进行操作。而且,尖端大小限制了可用的信号传输和通信带宽。附加地,使用触控笔时的手掌放置可干扰数据交换和尖端位置的解析。因此,可能花费附加的时间和资源,并且使用仅依赖于基于尖端的传输进行通信的触控笔可能出现一些不准确性。
概述
描述了触控笔通信信道。在各实现中,触控笔被配置成包括多个分开且不同的通信信道,这些通信信道可被用来检测触控笔,解析触控笔和用户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以及与计算设备交换数据(例如,传送和接收通信)。在各实现中,用于计算设备的电子触控笔包括被成形为形成电子触控笔的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被布置在尖端部分中的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尖端部分的第一通信信道。被布置在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的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与握持区域接触时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握持区域以及通过用户的身体第二通信信道。处理系统(诸如CPU或专用微控制器)实现触控笔控制模块,该触控笔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基于对从电子触控笔经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传达的信号导出的信号模式的分析来识别电子触控笔以及解析尖端部分和用户的身体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
提供本概述以便以简化的形式介绍以下在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概念的选集。本概述并非旨在标识出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亦非旨在用作帮助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附图简述
详细描述参考附图进行描述。在附图中,附图标记最左边的(诸)数位标识该附图标记首次出现的附图。在说明书和附图的不同实例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可指示类似或相同的项目。
图1是可操作以采用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示例实现中的环境的图示。
图2描绘了图1的触控笔,其示出了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电极的示例配置。
图3描绘了图1的触控笔,其示出了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电极的另一示例配置。
图4描绘了图1的触控笔,其示出了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电极的又一示例配置。
图5是表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具有用来形成多个通信信道的多个电极的触控笔的物理模型的图。
图6是表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用于检测由触控笔传送的信号的示例场景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在不同场景中检测到的信号的比较的图。
图8是描绘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其中使用多个电极建立的通信信道被用于触控笔操作的示例规程的流程图。
图9是描绘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其中来自多个电极的组合信号被用来驱动对应动作的示例规程的流程图。
图10解说了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可以实现本文中所描述的触控笔通信信道技术的各方面的示例系统的各种组件。
详细描述
概览
传统上,计算设备和触控笔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经由触控笔的尖端形成的通信信道发生。该方案可能要求尖端触摸或非常靠近设备显示器以进行操作。而且,尖端大小限制了可用的信号传输和通信带宽。附加地,使用触控笔时的手掌放置可干扰数据交换和尖端位置的解析。因此,可能花费附加的时间和资源,并且使用依赖于基于尖端的传输进行通信的触控笔可能出现一些不准确性。
描述了触控笔通信信道。在各实现中,触控笔包括多个分开且不同的通信信道,这些通信信道被用来检测触控笔,解析触控笔和用户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以及与计算设备交换数据(例如,传送和接收通信)。触控笔可包括布置在尖端部分中的第一电极和布置在握持区域中的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计算设备的分别通过尖端以及通过握持区域和用户的手/身体的不同的对应通信信道。计算设备的处理系统(诸如CPU或微控制器)实现触控笔控制模块,该触控笔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分析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传达的信号导出的信号模式(例如,特征),以及基于该分析检测触控笔和/或解析触控笔和用户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
根据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采用一个或多个触控笔通信信道在触控笔和主机设备之间实现更稳健和有效的通信。通过握持区域建立的通信信道可以与附加和/或更大的带宽和数据通信能力相关联,因为被用来建立信道的用户的手/手掌/身体的区域与传统办法中所使用的尖端的区域相比相对较大。而且,对来自多个电极的信号相组合地进行使用和解释可提高触控笔操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组合信号使得系统能够仅使用单个尖端电极推断可能难以确定的信息,诸如相对于数字化仪的手位置、手的抬起、手悬停、在仍搁置手/手掌的同时抬起尖端等等。
在以下讨论中,首先描述可用于采用此处描述的技术的示例环境。然后描述本发明技术和规程的示例解说,这些技术和规程可被用于示例环境以及其他环境中。相应地,示例环境并不限于执行示例技术和规程。同样,示例技术和规程并不限于在示例环境中的实现。
示例环境
图1是可在操作上采用触控笔技术的一示例实现中的环境100的图示。所示的环境100包括可通过各种方式来配置的计算设备102的示例。例如,计算设备102可被配置为传统计算机(例如,台式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等)、移动站、娱乐设备、通信地耦合到电视机的机顶盒、无线电话、上网本、游戏控制台等等。因此,计算设备102的范围可以从具有充足存储器和处理器资源的全资源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游戏控制台)到具有有限存储器和/或处理资源的低资源设备(例如,传统机顶盒、手持式游戏控制台)。计算设备102还可以与致使计算设备102执行一个或多个操作的软件相关。
计算设备102被示为包括输入模块104。输入模块104表示与计算设备102的输入相关的功能性。例如,输入模块104可被配置成从键盘、鼠标接收输入以标识手势并且致使对应于该手势的操作被执行,等等。输入可以由输入模块104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标识。
例如,输入模块104可被配置成识别经由显示设备106的触摸屏功能性(诸如数字化仪面板)接收的输入。输入模块104可操作以将用户的手108的手指检测为在距计算设备102的显示设备106的阈值距离/邻近度内的接触,识别并解析经由触控笔110提供的输入,等等。输入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诸如以识别触控笔110和/或用户的手108的手指跨显示设备106的移动、在数字化仪面板上按压和轻敲、绘制线,等等。在各实现中,各种输入可被识别为手势。
各种不同类型的手势可被识别,诸如从单个类型的输入(例如,触摸手势)识别出的手势以及涉及多个类型的输入的手势。例如,计算设备102可被配置成检测并且区分触摸输入(例如,由用户的手108的一个或多个手指提供)和触控笔输入(例如,由触控笔110提供)。可以以各种方式执行区分,诸如通过检测用户的手108的手指所接触的显示设备106的量对比触控笔110所接触的显示设备106的量。还可以通过使用相机区别触摸输入(例如,竖起一个或多个手指)与自然用户界面(NUI)中的触控笔输入(例如,将两个手指保持在一起以指示一点)来执行区分。构想了用于区别触摸和触控笔输入的各种其他示例技术。
因此,输入模块104可通过识别和利用触控笔与触摸输入之间的划分来支持各种不同的手势技术。例如,输入模块104可被配置成将触控笔识别为书写工具,而触摸则被用来操纵由显示设备106显示的对象。因此,触摸和触控笔输入的组合可用作指示各种不同的手势的基础。例如,触摸(例如,轻敲、保持、双指保持、抓起、交叉、捏、手或手指姿势等)和触控笔(例如,轻敲、保持并拖拽、拖入、交叉、描边(stroke))的原语可被组成以创建涉及多个手势的空间。应当注意,通过在触控笔和触摸输入之间进行区分,也增加了这些输入中的每一个输入可能单独做出的手势的数量。例如,虽然移动可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手势(或对于类似命令的不同参数)可以使用触摸输入对比触控笔输入来被指示。
计算设备102被进一步示为包括触控笔控制模块112。触控笔控制模块112表示与触控笔110的操作和经由触控笔获得的输入的处理相关的计算设备的功能性。例如,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可被配置成响应于触控笔110执行一个或多个动作,诸如绘制如显示设备106中图示“Hi”和“Robyn”的手写自由形式的线所示的线。
因此,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可被进一步配置成执行各种不同的书写操作,诸如绘制线以模仿铅笔、钢笔、画笔等。触控笔控制模块112还可识别触控笔110以执行擦除操作,诸如模仿橡皮擦和擦除用户界面的各部分。因此,触控笔控制模块112附加地经由触控笔110提供对用户而言直观且自然的交互。
根据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触控笔控制模块112被进一步配置成识别触控笔以及解析尖端部分和用户的身体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在各实现中,触控笔识别和位置解析基于对从经由触控笔传达的信号导出的信号模式或“签名”的分析。可以经由与触控笔集成的多个分开且不同的电极以及经由如上文和下文所描述的电极建立的对应的通信信道来生成和传达信号。由多个分开且不同的电极产生的组合信号签名可被映射到不同的上下文,包括不同的交互模式、触控笔位置、手位置、用户位置和场景。相应地,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可识别不同的信号模式并且将不同的信号特征匹配到对应的上下文。触控笔控制模块112进一步操作提供命令、消息和/或控制信号来指导计算设备和触控笔的操作,以取决于经识别的信号签名和上下文选择性地做出适应和触发动作。指导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户界面适应、致使触控笔在各模式之间切换、启动或关闭应用、渲染输入的结果、触发与手势相联系的动作、向触控笔提供(诸)反馈通信、解析并校正触控笔位置、计算触控笔和/或手悬停、悬停高度感知、和对手掌/手干扰的基于场景的补偿。
如图1中进一步描绘的,触控笔110可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路系统114。例如,电路系统114可包括位置辅助电路系统116,以在确定触控笔110相对于显示设备106的XY位置时帮助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在一实现中,该电路系统还可包括无线电118,以支持与触控笔控制模块112的通信,诸如传达被用于确定XY位置的数据。为了给电路系统114供电,触控笔110包括电池120。
触控笔110还被示为包括使用模块122。使用模块122表示触控笔110进入不同使用模式的功能性。例如,使用模块122可支持活动模式124,其中触控笔110的电路系统114被致使活动且因此被允许消耗来自电池120的电力。因此,电路系统114可用于使用(诸如以帮助向计算设备102提供信号、通信和/或XY位置),以及用于接收和处理从计算设备102传达到触控笔110的数据。
使用模块122还可支持电池节省模式126以节省电池120的电力,诸如使得诸如位置辅助电路系统116、无线电118等的电路系统114不活动以最小化电池120的消耗。以此方式,使用模块122可进入低功率状态并且节省电池120的资源,但是在合适的时间启用电路系统114的功能性。
各种不同的技术可以被使用模块122采用以确定何时在各模式之间切换。例如,使用模块122可采用一个或多个接触传感器以确定用户的手108是否已抓握了触控笔110。接触传感器被配置成检测与触控笔110的接触或不接触。使用模块122可接着致使触控笔在触控笔被抓握时进入活动模式124(例如,“唤醒”)并且在触控笔没有被抓握时(例如,在已过了经定义的时间段之后)进入电池节省模式126(例如,“睡眠”或“关闭”)。接触传感器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配置来检测触控笔的抓握和与触控笔的接触。一般地,接触传感器被设计成识别触控笔的触摸或移动,该触摸或移动指示用户拾取、握住、携带和/或使用触控笔。
例如,基于触摸的传感器可被配置为导电条带,以检测用户的手108的用来抓握触控笔110的各部分。附加地,传感器可采用电容、电阻和其他技术(例如,摄影、位置、压力等)来检测用户何时握住触控笔110。例如,传感器可通过阻抗(例如,湿度或电容)中的变化来被激活,以便提供检测戴着手套时的用户的手108的能力。基于移动的传感器可被配置为加速计、红外设备、磁设备、或光学设备,仅举几个例子。机械按钮、开关和键也可被用来触发不同模式之间的切换。
为了实现如本文中所描述的触控笔通信信道,触控笔110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该一个或多个电极被配置成建立用于传送和接收数据(例如,触控笔和计算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的对应通信信道。例如,触控笔可包括至少一个握持电极128。握持电极被布置在触控笔的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并且被配置成与计算设备形成通信信道。当用户与握持区域接触时,通信信道路由通过握持区域并且通过用户的身体(例如,用户的手或其他身体部位)。与仅依赖于尖端电极的传统系统相比,握持电极128可提供与数字化仪面板的更大的耦合/接触区域,这可以增加带宽、位置计算的灵敏度、传输速率等等。在各实现中,握持电极128除了形成通信信道之外还可以作为接触传感器来操作。以此方式,在一些设备设计中采用的接触传感器被利用以实现有意的通信信道。当然,握持电极128也可被形成作为被用于建立通信信道的专用组件,这与任何接触传感器分开。
握持电极128可被单独使用或与一个或多个附加电极相组合地使用。例如,附加电极可被设置在触控笔壳体中。握持电极128还可以与被设置在触控笔的尖端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附加电极相组合地使用。例如,触控笔可包括被布置在尖端部分中的尖端电极130,该尖端电极130被配置成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尖端部分的通信信道。尖端电极130可以连同握持电极128一起使用以建立多个对应的通信信道。在该办法中,经由多个电极生成的组合信号签名可被分析和解释以识别如先前所描述的不同的交互上下文。虽然在图1中被描绘为分开的组件,但是一个或多个电极可替代地被包括作为电路系统114的组件。
结合以下附图详细讨论关于实现触控笔通信信道的技术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的细节。
一般地,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功能可使用软件、固件、硬件(例如,固定逻辑电路系统)、或这些实现的组合来实现。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功能性”和“逻辑”一般表示软件、固件、硬件、或其组合。在软件实现的情形中,模块、功能性、或逻辑表示当在处理器(例如,一个或多个CPU)上执行时执行指定任务的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被储存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器设备中。以下所描述的触控笔模式技术的各特征是平台无关的,从而意味着这些技术可在具有各种处理器的各种商用计算平台上实现。
图2在示例实现200中描绘了图1的触控笔110,示例实现200示出了采用能够建立分开且不同的通信信道的多个电极的示例配置。在该示例中,触控笔110被形成为包括被成形为模仿书写工具(例如,在所示示例中的钢笔)的壳体部分202和尖端部分204,但是其他配置也可被构想。壳体部分202包括握持电极128。在该示例中,握持电极128位于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内。握持电极128可以以各种方式配置,诸如至少部分地沿着壳体部分轴向延伸的导电条带或带。握持电极128还可以至少部分地围绕壳体部分202的周界缠绕。在该示例中,握持电极128被表示为在握持区域中沿着壳体延伸并且完全围绕壳体部分202缠绕的导电带,类似于用于铅笔或钢笔的柄。还构想了其他配置,其进一步的示例将结合以下附图进行讨论。
如所提到的,握持电极128被配置成当用户与握持区域接触时来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握持区域以及通过用户的身体的通信信道。例如,用户的手的手指206被示为与握持电极128接触。这可以当用户正抓握或握住触控笔110时发生。在该场景中,经由触控笔的握持电极128和/或电路系统114生成的信号建立路由通过握持区域并且通过用户的手/身体到计算设备的通信信道。
具体而言,信号被传达以供数字化仪面板经由当用户的手/身体接触或紧邻数字化仪的表面(例如,在距离数字化仪的表面的阈值距离内)时形成的闭环进行识别。在典型场景中,用户可以在使用触控笔提供书写输入时将他们的手/手掌搁置在显示器上。经由握持电极128建立的通信信道可被用来向计算设备传送数据和从计算设备接收数据。经由通信信道传达的(诸)信号还可促成与触控笔使用相关的动作,包括但不限于,触控笔与设备的识别和配对、解析触控笔和用户/用户的手的位置、识别交互上下文、推断用户意图、设置触控笔的模式等等。
尖端部分204还包括被指示为尖端电极130的另一电极。尖端电极130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尖端部分204的通信信道。相应地,触控笔可以包括如尖端电极130和握持电极128所表示的被相组合地使用的多个电极。该多个电极使得多个分开且不同的通信信道能够被用来检测触控笔、解析触控笔和用户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以及与计算设备交换数据(例如,传送和接收通信)。与常规技术对比,用于数据通信(例如,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电极不被限于尖端部分。相反,用户在握持区域中与触控笔的接触被利用来实现替代或附加的通信信道/路径。如所提到的,通过握持区域的这种信道可以与附加和/或更大的带宽和数据通信能力相关联,因为被用来建立信道的用户的手/手掌/身体的区域与传统办法中所使用的尖端的区域相比相对较大。而且,对来自多个电极的信号相组合地进行使用和解释可提高触控笔操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组合信号使得系统能够仅使用尖端电极推断可能难以确定的信息,诸如相对于数字化仪的手位置、手的抬起、手悬停、在仍搁置手/手掌的同时抬起尖端等等。这些和其他场景可被识别为不同种类的交互并且被用来驱动对应的动作和响应。
如所提到的,触控笔110和握持电极128的各种配置被构想。例如,图3在300处大体上描绘了触控笔110,其中握持电极128被配置为沿着壳体部分202设置的多个导电元件。在所描绘的示例中,导电元件被示为沿着触控笔的纵轴在握持区域内间隔开的多个带或环。带或环也可以完全或部分地围绕触控笔的周界缠绕。尽管示出了带或环,但是导电元件可以具有各种其他形状、大小和布置,诸如一系列条带、圆形接触点、或突出元件,仅举几个例子。使用多个导电元件的这种配置使得握持电极128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抓握位置、手部大小和用户有效地起作用。图3的示例触控笔还可包括尖端部分204中的尖端电极130,如先前所描述。
在另一示例中,图4在400处大体上描绘了触控笔110,其中握持电极128被配置为沿着壳体部分202纵长地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在所描绘的示例中,导电元件被示为沿着触控笔的纵轴的大部分(例如,至少一半长度)延伸的一对条带。在该示例中,握持电极128可至少部分地位于与诸如导航和书写之类的交互相关联的“正常”握持区域的外部。使用纵长地延伸的多个导电元件的这种配置可以促成使用握持电极128来支持沿着壳体具有不同抓握点的各种各样的交互场景。例如,除了被用于以更靠近尖端端部的抓握区域中的抓握来进行导航和书写之外,触控笔110可被用作在与尖端相对的端部上具有抓握位置的刷子或棒(wand)。图4的示例触控笔还可包括尖端部分204中的尖端电极130,如先前所描述。还构想了各种其他示例。
还应注意,不同电极以及与电极相关联的导电元件可以在不同时间被激活和停用。换言之,电极和元件可以在不使用时被关闭或置于低功率状态以节省电力。每个个体电极和导电元件(例如,每个环、条带等)可以独立于其他元件和电极来被切换开/关。为此,元件/电极可被耦合到触敏开关机构,诸如电容感测电路。触敏开关机构允许对使用中和不在使用中的特定元件的标识。系统相应地采用该信息来选择性地接通或关闭元件。用于支持触控笔通信的信号被接着路由通过接通的活动元件,以优化通信并且同时通过在元件和电极不使用时停用该元件和电极来节省电力。
为了使多个电极(尖端和握持电极)建立分开且不同的通信信道,触控笔110被配置成为每个电极生成和传送不同的信号。相应地,可针对每个电极将发射器包括在内以产生对应的信号。触控笔110还可包括能够获得被传达自计算设备/数字化仪的信号的至少一个接收器,并且可具有与每个电极相关联的分开的接收器。在一实现中,每个电极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或者与发射器和接收器相关联,以经由按本文中所描述的方式形成的对应信道实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一般地,当触控笔被移至更靠近计算设备时信号强度增加,并且当与数字化仪面板表面做出接触时强度仍然更大。因此,计算设备能够检测触控笔并且基于信号强度解析触控笔的位置。
信号可被配置为AC电压信号或其他可检测的信号。与不同电极相关联的不同信号可具有不同的特性,以使计算设备能够在不同的信号之间进行区分。例如,信号可以具有不同的信号力度、频率和/或模式。另外,信号的不同路径与不同的阻抗相关联,并因此通过不同路径感生的电压也是不同的。因此,尖端信号可以基于信号和路径的不同特性来与握持信号区别开。
为了进一步解说,考虑图5,其在500处大体上描绘了具有如本文中所讨论的握持电极128和尖端电极130的触控笔110的物理模型的表示。触控笔被配置成生成与握持电极128相关联的f1信号502和与尖端电极相关联的f2信号504。f2信号被路由通过用户手506到其中该信号可被检测和分析的显示器/数字化仪508。同样,f1信号被从尖端部分204传达到其中该信号也可被检测和分析的显示器/数字化仪508。f1和f2信号的分量也通过其他信道传递,使得f1通过用户手506被传递/可检测并且f2通过尖端部分204被传递/可检测。
在显示器/数字化仪508上感生的电压由信号的电压输入和电容划分产生,并且不但对于f1和f2是不同的,而且对于不同的路径也是不同的。因此,多个信号可以由显示器/数字化仪508检测并且被解释以解析触控笔110、尖端部分204、用户手506等等的位置。信号的信号强度也可被用来确定悬停高度、与数字化仪的接触、触控笔/手的移动等等。
在该上下文中,图6在600处大体上描绘了其中来自触控笔的多个电极的信号被用于检测和位置解析的示例场景。具体而言,图6示出了其中用户正通过使用触控笔110以及显示器/数字化仪508与设备交互的示例。在该示例中,用户手508正与数字化仪接触地搁置手掌,并且触控笔尖端还与显示器/数字化仪508接触以启用书写。与尖端电极130和握持电极128相关联的信号f1和f2还连同信号的对应路径一起被表示。具体而言,信号f1的路径602由虚线表示,而信号f2的路径604由实线表示。
如图所表示,信号f1和f2两者都经由用户的手传达,并且都对用户的手/手掌的位置处的电压信号有贡献。也可能存在f2通过尖端的一些贡献,但是该贡献足够小以至于尖端处的信号可以被有效地视为仅来自f1信号。这些贡献由图6中的与显示器/数字化仪接触的区域中示出的椭圆区域表示。
还示出了对应于示例场景的曲线图606,其表示所产生的对应输出信号。在该曲线图中,信号强度被比照显示器/数字化仪上的位置绘制。f1信号由虚线608表示,而f2信号由实线610表示。注意到,对于与尖端区域相对应的f1信号存在指示尖端位置的尖峰,并且尖端基于强度与数字化仪接触。与手掌区域中的f1相关联的附加渐变隆起提供了尖端处于接触的进一步指示。同样,与手掌区域中的f2相关联的渐变隆起指示手掌的位置以及手掌/手与显示器/数字化仪的接触。尖端区域中的来自f2的小但实际上可忽略的贡献也被示出。因此,在该场景中,组合信号的签名指示尖端和手掌正搁置在显示器上以及尖端和手掌的位置。
一般而言,计算设备102通过触控笔控制模块112或者以其他方式能够识别指示不同交互上下文的组合信号的不同签名。签名映射数据库或其他数据结构可被维护以储存将不同的已知签名映射到对应上下文和动作的映射数据。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可以参考映射数据以将检测到的签名与已知签名相匹配,并接着触发对应的动作。例如,图6的场景指示活动/书写上下文并且将触发与活动模式和/或书写交互相关联的动作。如果触控笔尖端被抬起,则图6的示例中的尖峰将变小或消失。如果与此同时手掌信号保持不变,则这指示用户仍然参与并且可能只是暂停他们的书写以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如果手掌也被抬起并且手掌区域中的峰消失,则这可指示用户已完成。
为了进一步解说,图7在700处大体上描绘了示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现的在不同场景中检测到的信号的比较的图。具体而言,在702处表示出当尖端和手掌被放置在屏幕数字化仪上时检测到的信号。在该场景中,类似于图6中所表示的示例,对应于尖端的f1信号在“尖端区域”中示出峰并且在“手掌区域”中示出相对平坦的隆起。对应于柄/手的f2信号在“尖端区域”中相对平坦,而在“手掌区域”中具有相当大的隆起。
作为比较,在704处表示出当尖端正悬停并且手掌保持放置在屏幕数字化仪上时检测到的信号。在该场景中,对应于尖端的f1信号在“尖端”和“手掌区域”两者中都相对平坦,因为尖端正悬停在屏幕上方。然而,f2信号则与“尖端区域”中的相对平坦的形状和“手掌区域”中的大的隆起保持一致,因为手掌仍然与屏幕接触。诸如图7中所示的示例之类的不同场景之间的信号签名中的差异可被检测和解释,以理解和区分其中用户与设备交互的各种不同方式。以此方式,不同的模式和操作可以基于从组合信号的签名收集到的上下文指示来被选择性地触发。结合以下示例规程来讨论进一步的细节。
示例规程
以下讨论描述了可利用先前描述的系统和设备实现的技术。这些规程中每一规程的各方面可以用硬件、固件、软件、或其组合来实现。规程被示为指定由一个或多个设备执行的操作的一组框,并且不一定限于所示出的用于由相应的框执行操作的顺序。
一般而言,与以上和以下示例相关的功能性、特征和概念可以在本章节中所描述的示例规程的上下文中被采用。此外,与本文档中的不同附图和示例相关的功能性、特征和概念可以彼此互换,并且不限于在特定附图或规程的上下文中的实现。而且,与本文中的不同代表性规程和对应附图相关联的各个框可按不同方式被一起应用和/或相组合。因此,结合本文中的不同示例环境、设备、组件、附图和规程所描述的各个个体功能性、特征和概念可以在任何适当的组合中使用且不限于本描述中所枚举的示例表示的特定组合。
图8描绘了一示例实现中的规程800,其中使用多个电极建立的通信信道被用于触控笔操作。检测信号经由触控笔的尖端电极和握持电极两者来被传送(框802)。例如,具有至少一个握持电极128和尖端电极130的触控笔110可生成如先前所描述的信号。信号可被传达以供具有检测和解释信号的功能性(诸如触控笔控制模块112)的计算设备102进行检测。
响应于计算设备基于检测信号检测到触控笔,经由尖端电极和握持电极中的至少一者来建立与计算设备的通信信道(框804)。根据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不同的信号可以与不同的电极相关联。这使得多个分开且不同的通信信道能够被建立。例如,握持电极128可被配置成建立一个通过用户的手/身体的信道,并且尖端电极130可被用来建立另一个通过触控笔110的尖端的信道。
然后,经由通信信道与计算设备的通信发生(框806)。如所提到的,通信信道可被用来检测触控笔110的存在以及触控笔、尖端、用户和用户的手/身体的位置。而且,通信信道实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以供触控笔110和计算设备102之间的双向数据交换。
图9描绘了一示例实现中的规程900,其中来自多个电极的组合信号被用来驱动对应的动作。传达自具有多个电极的触控笔的一个或多个信号被检测到,该多个电极被配置成建立多个分开的通信信道(框902)。例如,计算设备102可包括检测和解释由触控笔110传送的信号的功能性,诸如触控笔控制模块112或可比的功能性。触控笔110可被配置成实现一个或多个握持电极128,该一个或多个握持电极128可以单独使用或与附加电极(诸如一个或多个尖端电极130)相组合地使用。不同的电极被用来传送用于在计算设备102和触控笔110之间建立多个分开的通信信道的信号。通信信道的建立可以在触控笔控制模块112的影响之下发生,该触控笔控制模块112被配置成提供指导触控笔110的操作的信号和命令。
对应于检测到的信号的信号签名被导出(框904),并且该信号签名被与来自多个电极的组合信号的已知签名进行比较(框906)。例如,触控笔控制模块112或等效功能性可以参考指示来自触控笔110的信号的不同的已知签名的映射数据,如先前所描述。这里,检测到的信号对比经定义的模式的数据库进行比较,以使该检测到的信号与已知的签名相匹配。然后,与信号签名相关联的交互上下文基于该比较来被识别(框908)。例如,已知签名可指示特定交互上下文,诸如触控笔/手位置、手势、用户意图等等。交互上下文可包括一组开发者定义的上下文以及用户定义的和定制的上下文。响应于识别,为经识别的交互上下文定义的一个或多个动作被发起(框910)。如所提到的,不同的交互上下文可被映射到对应的动作。示例动作包括但不限于导航操作、改变设备的模式、触控笔模式改变、更改功率状态、启动应用、输出警报或通知、和捕捉输入,仅举几个例子。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可操作以指导触控笔和主机设备的程序应用的操作,以取决于经识别的上下文实现所指定的动作。动作和上下文至少部分地基于对来自采用根据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多个电极的触控笔的信号的检测和解释来被确定。
示例系统
图10示出了包括示例计算设备1002的示例系统1000,该示例计算设备1002代表可以实现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技术的一个或多个计算系统和/或设备。计算设备1002可以是,例如,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器、与客户端相关联的设备(例如,客户端设备)、片上系统、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计算设备或计算系统。
所示的示例计算设备1002包括处理系统1004、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1006,以及彼此通信地耦合的一个或多个I/O接口1008。虽然没有示出,但是计算设备1002可进一步包括系统总线或使各种组件彼此耦合的其他数据和命令传输系统。系统总线可以包括不同总线结构中的任一个或组合,所述总线结构诸如存储器总线或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通用串行总线、和/或利用各种总线体系结构中的任一种的处理器或局部总线。也构想了各种其他示例,诸如控制和数据线。
处理系统1004代表使用硬件执行一个或多个操作的功能性。相应地,处理系统1004被示为包括可被配置为处理器、功能块等等的硬件元件1010。这可包括在作为专用集成电路或使用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形成的其他逻辑设备的硬件中的实现。硬件元件1010不受形成它们的材料或者其中所采样的处理机制的限制。例如,处理器可以由半导体和/或晶体管(例如,电子集成电路(IC))组成。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处理器可执行指令可以是可电子地执行的指令。
计算机可读介质1006被示为包括存储器/存储1012。存储器/存储1012表示与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相关联的存储器/存储容量。存储器/存储1012可包括易失性介质(诸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介质(诸如只读存储器(ROM)、闪存存储器、光盘、磁盘等等)。存储器/存储1012可包括固定介质(例如,RAM、ROM、固定硬盘驱动器等等)以及可移动介质(例如,闪存存储器、可移动硬盘驱动器、光盘等等)。计算机可读介质1006可以下面进一步描述的各种方式来配置。
(诸)输入/输出接口1008代表允许用户向计算设备1002输入命令和信息并且还允许使用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向用户和/或其他组件或设备呈现信息的功能性。输入设备的示例包括键盘、光标控制设备(例如,鼠标)、用于语音操作的话筒、扫描仪、触摸功能性(例如,电容性的或被配置成检测物理触摸的其他传感器)、相机(例如,可采用可见或诸如红外频率之类的不可见波长来将不涉及触摸的移动检测为手势),等等。输出设备的示例包括显示设备(例如,监视器或投影仪)、扬声器、打印机、网卡、触觉响应设备,等等。因此,计算设备1002可按下面进一步描述的各种方式进行配置以支持用户交互。
本文可以在软件、硬件元件或程序模块的通用上下文中描述各种技术。一般而言,此类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元件、组件、数据结构等等。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功能性”和“组件”一般表示软件、固件、硬件或其组合。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特征是平台无关的,从而意味着该技术可在具有各种处理器的各种商用计算平台上实现。
所描述的模块和技术的实现可以被储存在某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跨某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可由计算设备1002访问的各种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指代与仅仅信号传输、载波、或信号本身相比能够存储信息的介质和/或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不包括信号承载介质、瞬态信号或信号本身。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以适合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逻辑元件/电路、或其他数据等的方法或技术来实现的诸如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介质和/或存储设备等硬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存储器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存储、硬盘、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适用于储存所需信息并可由计算机访问的其他存储设备、有形介质或制品。
“通信介质”可指代被配置成诸如经由网络向计算设备1002的硬件传送指令的信号承载介质。通信介质通常用诸如载波、数据信号、或其他传输机制等已调数据信号来体现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通信介质还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术语“已调数据信号”意指以在信号中对信息进行编码的方式来使其一个或多个特性被设定或改变的信号。作为示例而非限制,通信介质包括有线介质(诸如有线网络或直接线路连接),以及无线介质(诸如声学、RF、红外线和其他无线介质)。
如先前所描述的,硬件元件1010和计算机可读介质1006代表以硬件形式实现的指令、模块、可编程器件逻辑和/或固定器件逻辑,其可在某些实施例中被采用来实现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至少某些方面。硬件元件可包括集成电路或片上系统、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以及硅或其他硬件设备中的其他实现。在该上下文中,硬件元件可以作为处理设备来操作,该处理设备执行由该硬件元件以及用于储存供执行的指令的硬件设备(例如,先前所描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体现的指令、模块和/或逻辑定义的程序任务。
前述组合也可被采用来实现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技术和模块。相应地,软件、硬件、或程序模块(包括输入模块104、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和其他程序模块)可被实现为体现在某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和/或逻辑和/或由一个或多个硬件元件1010来实现。计算设备1002可被配置成实现对应于软件和/或硬件模块的特定指令和/或功能。相应地,将模块实现为可由计算设备1002作为软件执行的模块可至少部分地用硬件实现,例如通过使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或处理系统的硬件元件1010。指令和/或功能可以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制品(例如,一个或多个计算设备1002和/或处理系统1004)可执行/可操作的,以实现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模块和示例。
如在图10中进一步解说的,示例系统1000使得普遍存在的环境能够当在个人计算机(PC)、电视设备和/或移动设备上运行应用时用于无缝用户体验。当使用应用、玩视频游戏、观看视频等等的同时从一个设备转换到下一个设备时,服务和应用在所有三种环境中基本上类似地运行,以获得共同的用户体验。
在示例系统1000中,多个设备通过中央计算设备互连。中央计算设备对于多个设备可以是本地的,或者可以位于多个设备的远程。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央计算设备可以是通过网络、互联网或其他数据通信链路连接到多个设备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器计算机的云。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互连体系结构使得功能性能够跨多个设备被递送以向多个设备的用户提供共同且无缝的体验。多个设备的每一个可具有不同的物理要求和能力,并且中央计算设备使用平台来使得既为设备定制且又对所有设备共同的体验能被递送到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创建目标设备的类并且为设备的通用类定制体验。设备的类可由设备的物理特征、用途类型或其他共同特性来定义。
在各种实现中,计算设备1002可采取各种不同的配置,诸如用于计算机1014、移动设备1016和电视机1018用途。这些配置中的每一个包括可具有一般不同的配置和能力的设备,并且因而计算设备1002可根据不同的设备类中的一个或多个来配置。例如,计算设备1002可被实现为计算机1014类的设备,该类包括个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多屏幕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上网本等等。
计算设备1002还可被实现为移动设备1016类的设备,该类包括诸如移动电话、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便携式游戏设备、平板计算机、多屏幕计算机等移动设备。计算设备1002还可被实现为电视机1018类的设备,该类包括在休闲观看环境中具有或连接到通常更大的屏幕的设备。这些设备包括电视机、机顶盒、游戏控制台等。
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可由计算设备1002的这些各种配置来支持,并且不限于本文中所描述的各具体示例。这是通过将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包括在计算设备1002中来解说的。触控笔控制模块112和其他模块/应用所表示的功能性也可通过分布式系统的使用(诸如以下所描述的经由平台1022通过“云”1020)来被全部或部分地实现。
云1020包括和/或代表资源1024的平台1022。平台1022抽象云1020的硬件(例如,服务器)和软件资源的底层功能性。资源1024可包括可在计算机处理在位于计算设备1002远程的服务器上执行时使用的应用和/或数据。资源1024也可包括在互联网上和/或通过诸如蜂窝或Wi-Fi网络之类的订户网络提供的服务。
平台1022可抽象资源和功能以将计算设备1002与其他计算设备相连接。平台1022还可用于抽象资源的缩放以向经由平台1022实现的资源1024所遇到的需求提供对应的缩放级别。相应地,在互联设备实施例中,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性的实现可分布遍及系统1000。例如,该功能性可部分地在计算设备1002上以及经由抽象云1022的功能性的平台1020来实现。
示例实现
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示例实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示例中的一者或多者的一个或任意组合:
示例1.一种用于计算设备的电子触控笔,包括:被成形为形成电子触控笔的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被布置在尖端部分中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尖端部分的第一通信信道;被布置在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的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与握持区域接触时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握持区域以及通过用户的身体的第二通信信道。
示例2.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者被配置成分别经由第一通信信道和第二通信信道向计算设备传送数据和从计算设备接收数据。
示例3.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第二电极被进一步配置为传感器以检测用户与电子触控笔的接触并且作为响应致使电子触控笔进入活动模式。
示例4.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第二电极被进一步配置为传感器以检测与用户不存在接触并且作为响应致使电子触控笔进入电池节省模式。
示例5.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壳体部分被成形以作为书写工具由用户的手抓握。
示例6.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第二电极包括至少部分地沿着壳体部分轴向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
示例7.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第二电极包括至少部分地围绕壳体部分周向地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
示例8.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经由第二电极形成的第二通信信道提供相对于经由第一电极形成的第一通信信道而言附加的带宽,以向计算设备传送数据和从计算设备接收数据。
示例9.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正握住电子触控笔时形成通过用户的手的第二通信信道。
示例10.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当用户的身体的一部分与计算设备接触或在距离计算设备的阈值距离内时,用户的身体操作以创建第二通信信道的闭环。
示例11.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进一步包括用于生成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操作的信号的电路系统,该信号可由计算设备检测以识别电子触控笔并且解析尖端部分和用户的身体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
示例12.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电路系统被配置成包括用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每一者的发射器和接收器。
示例13.如在本章节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触控笔,其中具有不同特性的不同信号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电路系统生成,以使计算设备能够区别不同的信号。
示例14.一种装置,包括: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该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被成形以形成可操作为用于向计算设备提供输入的输入设备的电子触控笔;以及被布置在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的电极,该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正抓握壳体部分时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握持区域并且通过用户的手的通信信道。
示例15.如在本章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装置,其中当用户的手正搁置在计算设备的数字化仪面板上时,通信通道被形成为通过用户的手的闭环,该数字化仪面板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经由通信信道传达的信号来识别电子触控笔的位置。
示例16.如在本章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装置,其中通信信道使得能够向计算设备发送数据和从计算设备接收数据。
示例17.如在本章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装置,其中电极与经由电极传达的信号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签名相关联,信号签名将信息传达到被用来解析尖端部分和用户的手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的计算设备。
示例18.如在本章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被布置在尖端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附加电极,该至少一个附加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尖端部分的附加的通信信道。
示例19.一种系统,包括:具有包括数字化仪面板的显示设备的计算设备;可操作为用于经由数字化仪面板向计算设备提供输入的输入设备的电子触控笔,该电子触控笔包括:被成形为形成电子触控笔的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被布置在尖端部分中的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尖端部分的第一通信信道;以及被布置在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的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与握持区域接触时形成与计算设备的通过握持区域以及通过用户的身体的第二通信信道;以及触控笔控制模块,该触控笔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基于对从电子触控笔经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传达的信号导出的信号签名的分析来识别电子触控笔并且解析尖端部分和用户的身体相对于计算设备的位置。
示例20.如在本章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所描述的一种方法,其中触控笔控制模块经由计算设备的处理系统来实现。
结语
虽然已经用对结构特征和/或方法动作专用的语言描述了本发明,但可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本发明不必受所描述的这些具体特征或动作的限制。相反,具体特征和动作是作为实现要求保护的发明的示例形式来公开的。

Claims (20)

1.一种用于计算设备的电子触控笔,包括:
被成形为形成所述电子触控笔的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
被布置在所述尖端部分中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所述计算设备的通过所述尖端部分的第一通信信道;以及
被布置在所述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与所述握持区域接触时形成与所述计算设备的通过所述握持区域以及通过所述用户的身体的第二通信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两者被配置成分别经由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和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向所述计算设备传送数据和从所述计算设备接收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被进一步配置为传感器以检测所述用户与所述电子触控笔的接触并且作为响应致使所述电子触控笔进入活动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被进一步配置为传感器以检测与所述用户不存在接触并且作为响应致使所述电子触控笔进入电池节省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分被成形以作为书写工具由所述用户的手抓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至少部分地沿着所述壳体部分轴向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壳体部分周向地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二电极形成的所述第二通信信道提供相对于经由所述第一电极形成的所述第一通信信道而言附加的带宽,以向所述计算设备传送数据和从所述计算设备接收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当所述用户正握住所述电子触控笔时形成通过所述用户的手的所述第二通信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的身体的一部分与所述计算设备接触或在距离所述计算设备的阈值距离内时,所述用户的身体操作以创建所述第二通信信道的闭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于生成供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操作的信号的电路系统,所述信号能由所述计算设备检测以识别所述电子触控笔并且解析所述尖端部分和所述用户的身体相对于所述计算设备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系统被配置成包括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每一者的发射器和接收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具有不同特性的不同信号由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电路系统生成,以使所述计算设备能够区别所述不同的信号。
14.一种装置,包括:
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所述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被成形以形成可操作为用于向计算设备提供输入的输入设备的电子触控笔;以及
被布置在所述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的电极,所述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正抓握所述壳体部分时形成与所述计算设备的通过所述握持区域并且通过所述用户的手的通信信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的手正搁置在所述计算设备的数字化仪面板上时,所述通信通道被形成为通过所述用户的手的闭环,所述数字化仪面板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经由所述通信信道传达的信号来识别所述电子触控笔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信道使得能够向所述计算设备发送数据和从所述计算设备接收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与经由所述电极传达的信号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签名相关联,所述信号签名将信息传达到被用来解析所述尖端部分和所述用户的手相对于所述计算设备的位置的所述计算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被布置在所述尖端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附加电极,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所述计算设备的通过所述尖端部分的附加的通信信道。
19.一种系统,包括:
具有包括数字化仪面板的显示设备的计算设备;
可操作为用于经由所述数字化仪面板向所述计算设备提供输入的输入设备的电子触控笔,所述电子触控笔包括:
被成形为形成所述电子触控笔的壳体部分和尖端部分;
被布置在所述尖端部分中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成形成与所述计算设备的通过所述尖端部分的第一通信信道;以及
被布置在所述壳体部分的握持区域中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被配置成当用户与所述握持区域接触时形成与所述计算设备的通过所述握持区域以及通过所述用户的身体的第二通信信道;以及
触控笔控制模块,所述触控笔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基于对从电子触控笔经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传达的信号导出的信号签名的分析来识别所述电子触控笔并且解析所述尖端部分和所述用户的身体相对于所述计算设备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笔控制模块经由所述计算设备的处理系统来实现。
CN201780045927.9A 2016-07-25 2017-07-19 触控笔通信信道 Active CN109478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219,058 2016-07-25
US15/219,058 US10025403B2 (en) 2016-07-25 2016-07-25 Stylu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PCT/US2017/042689 WO2018022361A1 (en) 2016-07-25 2017-07-19 Stylu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8108A CN109478108A (zh) 2019-03-15
CN109478108B true CN109478108B (zh) 2022-04-05

Family

ID=59409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5927.9A Active CN109478108B (zh) 2016-07-25 2017-07-19 触控笔通信信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5403B2 (zh)
EP (1) EP3488328B1 (zh)
CN (1) CN109478108B (zh)
WO (1) WO20180223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78348B2 (en) * 2018-03-12 2020-06-0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ouch detection on an ungrounded pen enabled device
US10616349B2 (en) 2018-05-01 2020-04-0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ybrid sensor centric recommendation engine
US10732695B2 (en) 2018-09-09 2020-08-0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ransitioning a computing device from a low power state based on sensor input of a pen device
US11269428B2 (en) 2018-09-09 2022-03-0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hanging a mode of operation of a computing device by a pen device
US10775902B2 (en) * 2018-09-19 2020-09-15 Apple Inc. Stylus with glass component
TWI687861B (zh) * 2019-05-08 2020-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主動筆及使用主動筆的觸控顯示系統
CN113178900B (zh) * 2021-03-15 2023-0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芯片和无线充电电路
CN117032485A (zh) * 2022-08-09 2023-11-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触控笔的使用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0759A (ja) * 1995-05-25 1996-12-03 Csk Corp ペン型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EP1485866A1 (en) * 2002-02-12 2004-12-15 Anoto AB Electronic pen, and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CN101840278A (zh) * 2010-06-02 2010-09-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及其模块
CN102566797A (zh) * 2011-12-07 2012-07-11 深圳易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笔及跟踪器
CN203720795U (zh) * 2014-02-12 2014-07-16 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式触控笔及其笔头结构
CN104035580A (zh) * 2013-03-04 2014-09-10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输入装置及输入装置的充电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4792A (en) 1991-12-31 1994-03-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Writing tip position sensing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090078473A1 (en) 2007-09-26 2009-03-26 Digital Pen Systems Handwriting Capture For Determining Absolute Position Within A Form Layout Using Pen Position Triangulation
KR101073309B1 (ko) 2009-11-24 2011-10-1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시스템 및 그 구동방법
US9176630B2 (en) 2010-08-30 2015-11-03 Perceptive Pixel, Inc. Localizing an electrostatic stylus within a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US10019119B2 (en) 2010-09-09 2018-07-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ouch sensitive device with stylus support
US8766954B2 (en) 2010-12-21 2014-07-01 Motorola Mobility Llc Active stylus for use with touch-sensitive interface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US9958990B2 (en) 2011-10-28 2018-05-01 Atmel Corporation Authenticating with active stylus
US8922527B2 (en) 2012-02-15 2014-12-30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ulti-purpose stylus antenna
US9354737B2 (en) 2012-08-09 2016-05-31 Atmel Corporation Active stylus self-capacitance measurement
US9335872B2 (en) 2012-10-01 2016-05-10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Hybrid stylus for use in touch screen applications
US8773405B1 (en) 2013-01-10 2014-07-08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tylus and related human interface devices with dynamic power control circuits
US9063588B2 (en) * 2013-03-12 2015-06-23 Bby Solutions, Inc. Grip-enabled touchscreen stylus
US9035919B2 (en) 2013-03-15 2015-05-19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Electrostatics stylus
US9213423B2 (en) 2013-09-13 2015-12-15 Atm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stylus tilt in relation to a touch-sensing device
US10216330B2 (en) 2014-07-02 2019-02-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ouch systems and methods including rejection of unintentional touch signals
US9569016B2 (en) 2014-08-18 2017-02-14 Atmel Corporation Low-power and low-frequency data transmission for stylus
US10198089B2 (en) * 2015-09-08 2019-02-05 Apple Inc. Active stylus precision tip
US10162435B2 (en) * 2016-01-04 2018-12-25 Asustek Computer Inc. Input device and input method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0759A (ja) * 1995-05-25 1996-12-03 Csk Corp ペン型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EP1485866A1 (en) * 2002-02-12 2004-12-15 Anoto AB Electronic pen, and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CN101840278A (zh) * 2010-06-02 2010-09-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及其模块
CN102566797A (zh) * 2011-12-07 2012-07-11 深圳易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笔及跟踪器
CN104035580A (zh) * 2013-03-04 2014-09-10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输入装置及输入装置的充电方法
CN203720795U (zh) * 2014-02-12 2014-07-16 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式触控笔及其笔头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8328B1 (en) 2021-06-23
US10025403B2 (en) 2018-07-17
CN109478108A (zh) 2019-03-15
EP3488328A1 (en) 2019-05-29
WO2018022361A1 (en) 2018-02-01
US20180024651A1 (en) 2018-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8108B (zh) 触控笔通信信道
AU2016203222B2 (en) Touch-sensitive button with two levels
KR102385759B1 (ko) 컨텍스트 정보에 기초한 터치 표면에 대한 비활성 영역
US9946383B2 (en) Conductive trace routing for display and bezel sensors
US10101828B2 (en) Pen wake up on screen detect
US10082888B2 (en) Stylus modes
KR20170055518A (ko) 터치 입력으로부터 잘 쓰는 손 검출
WO2017197636A1 (zh) 识别误触摸操作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TWI659353B (zh) 電子設備以及電子設備的工作方法
TWI510976B (zh) 觸碰輸入來源的選擇方法與電子裝置
WO2018112803A1 (zh) 触摸屏手势识别的方法及装置
WO2011034330A2 (ko) 골무형 명령 입력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