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56456A - 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 - Google Patents

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56456A
CN110856456A CN201880041008.9A CN201880041008A CN110856456A CN 110856456 A CN110856456 A CN 110856456A CN 201880041008 A CN201880041008 A CN 201880041008A CN 110856456 A CN110856456 A CN 110856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rray
balun
dipole
printed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10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56456B (zh
Inventor
威廉·T·墨菲
Original Assignee
汤姆逊许可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汤姆逊许可公司 filed Critical 汤姆逊许可公司
Publication of CN110856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6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56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6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8Conical, cylindrical, cage, strip, gauze, or like elements having an extended radiating surface; Elements comprising two conical surfaces having collinear axes and adjacent apices and fed by two-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s
    • H01Q9/285Planar di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01Q1/523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between antennas of an arr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40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5/42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using two or more imbricate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40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5/48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dipole typ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or elements,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operating wavelengt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金属偶极天线包括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其具有两个侧部,这些侧部具有用于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金属接触端部,以及两个辐射元件,每个辐射元件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相应侧部成共面关系,以及天线支撑构件,其具有位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两个侧部之间的间隔件部分。间隔件部分用于将偶极天线的一个辐射元件与偶极天线的另一辐射元件分开。

Description

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6月21日递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2/522,760的权益,该临时申请的整体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原理涉及天线,具体地,涉及要安装在非导电表面上并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折叠金属天线。
背景技术
例如在PCT申请PCT/US17/26597中描述的折叠金属天线描述了一种天线和安装装置,其提供了将折叠金属天线安装到天线支撑结构上的单元,该天线支撑结构还包括用于天线平衡-不平衡变换器(balun)的非金属间隔件。经由连接到印刷电路板(PCB)的金属接触端将射频(RF)连接到PCB上的射频电路。完整天线装置被安装在非金属天线支撑结构上,但折叠金属天线的包含辐射元件的部分在垂直于间隔件的平面中;因此,垂直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因此,天线元件在垂直于间隔件的平面内突出。在一个实例中,对于机顶盒或网关产品中的Wi-Fi应用,突出多达14mm。
如果在设计的物理空间中在天线的多个实例之间存在足够间隔,则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相关的垂直元件特征是理想的。直角特征提供了一种将天线和支撑单元安装在PCB与机箱壁之间的狭小空间中的单元。因此,保持小于其他方式的工业设计是可能的。图1描绘了根据PCT/US17/26597的设计的折叠金属天线设计100的示例。PCB 105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金属端(未示出)电接触。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侧部由间隔件115隔开,该间隔件115是固定天线的元件(例如,天线元件110)的塑料天线支撑结构的一部分。在图1的设计中,在天线和机箱的边缘之间存在较小间隔。在间隔件115与辐射元件110之间也存在直角关系。
随着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的发展,设计中所需的天线数量越来越多。天线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先前的发明中的辐射元件的直角突起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成为缺点,因为直角突起延伸靠近相邻天线的间隔件。这在图2的阵列中示出。图2的阵列被描绘为具有七个天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天线间隔20mm。箭头202指示相邻天线元件的各部分之间仅约5mm。这种较小间隔可能会对天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天线之间的射频隔离。因此,需要一种安装在间隔件上的折叠金属天线,当放置在阵列中时,其具有更强的隔离性。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以便以简化形式介绍概念的选择,作为稍后呈现的更详细描述的序言。本发明内容既不旨在标识关键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描绘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偶极天线包括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其中,该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包括两个侧部,这些侧部具有用于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金属接触端部。偶极天线包括两个辐射元件,每个辐射元件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相应侧部成共面关系;以及天线支撑构件,其具有位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两个侧部之间的间隔件部分,其中,间隔件部分将偶极天线的一个辐射元件与偶极天线的另一辐射元件分开。
在其他实施例中,天线是具有三个用于折叠的位置的折叠金属天线。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可以被布置为以下列项中的任一项来定向偶极轴:垂直于印刷线路板、平行于印刷线路板、或者在从垂直于印刷线路板至平行于印刷线路板的范围内。金属接触端部与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垫连接,其中,印刷电路板可移除地连接到天线装置。其中,天线装置在没有RF线缆或RF连接器的情况下连接至印刷电路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阵列至少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每个天线包括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其中,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包括两个侧部,这些侧部包括用于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金属接触端部。每个天线包括两个辐射元件,每个辐射元件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相应侧部成共面关系。每个天线包括支撑构件,其包括位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两个侧部之间的间隔件部分,其中,该间隔件部分将一个辐射元件与另一辐射元件分开。
在其他实施例中,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天线的辐射元件,该辐射元件被布置为基本平行于第二天线的辐射元件。第一天线包括垂直于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一偶极轴,并且第二天线包括平行于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二偶极轴。天线阵列的顺序是垂直于印刷电路板定向的偶极轴和平行于印刷电路板定向的偶极轴交替布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天线包括第一频带中的操作,并且第二天线包括第二频带中的操作。天线阵列的顺序可以是包括Wi-Fi高频带天线和Wi-Fi低频带天线的天线交替布置。Wi-Fi高频带天线可以在5至6GHz下操作,并且Wi-Fi低频带天线可以在2至4GHz下操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阵列包括第三天线,其具有垂直于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三偶极轴,以及第四天线,其具有平行于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四偶极轴。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可以以线性顺序在印刷电路板上布置在第二天线旁边。电子设备可以利用天线阵列中的单个天线或多个天线。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进行的说明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附图是出于说明本公开的概念的目的,并且不一定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唯一的可能配置。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各个附图的特征可以进行组合。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将更好地理解前述发明内容以及说明性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而不是以限制本发明的方式包括在内。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现有技术设计天线;
图2是使用现有技术设计天线的天线阵列;
图3(a)是使用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天线设计的天线阵列;
图3(b)是图3(a)的阵列的等距视图;
图4(a)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高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左侧的等距视图;
图4(b)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高频带天线支撑结构;
图4(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高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右侧的等距视图;
图4(d)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高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左侧视图;
图4(e)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高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
图4(f)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高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
图5(a)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高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左侧的等距视图;
图5(b)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高频带天线支撑结构;
图5(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高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右侧的等距视图;
图5(d)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高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左侧视图;
图5(e)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高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
图5(f)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高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
图6(a)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低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左侧的等距视图;
图6(b)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
图6(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右侧的等距视图;
图6(d)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低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左侧视图;
图6(e)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
图6(f)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垂直轴定向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
图7(a)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低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左侧的等距视图;
图7(b)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
图7(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右侧的等距视图;
图7(d)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低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左侧视图;
图7(e)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
图7(f)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平行轴定向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
图8(a)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具有垂直定向的未折叠Wi-Fi高频带天线设计:
图8(b)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具有平行定向的未折叠Wi-Fi高频带天线设计;
图8(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具有垂直定向的未折叠Wi-Fi低频带天线设计:以及
图8(d)描绘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具有平行定向的未折叠Wi-Fi低频带天线设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个说明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参考形成其一部分的附图,并且其中,通过说明的方式示出了如何实施各个实施例。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原理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进行结构和功能修改。
本文中的公开内容描述了适用于天线阵列的低高度(low profile)折叠金属天线。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的辐射元件未从分隔偶极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间隔件以直角突出。相反,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具有偶极元件,该偶极元件基本上保留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金属侧部的平面上,其中,每个金属侧部被间隔件隔开。结果,可以有利地将这些天线设计的阵列安装在更靠近天线间隔的天线处。因此,在这种阵列中,天线之间的RF隔离得到改善。
本文的公开内容中描述的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的特征代表一种新型的天线,其完全安装在折叠金属天线的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之间的间隔件的表面平面上。当这些天线的多个实例沿PCB的边缘放置时,针对天线之间的给定间隔实现了更大的物理隔离和RF隔离。图3(a)和图3(b)表示天线阵列300的两个视图。图3(a)是示出与图2的箭头202的天线阵列相比相邻天线中的天线元件部分的经改善的分离(经由箭头302)的边缘视图。例如,图2的天线元件部分之间的间隔202是5mm,而图3(a)中的天线元件之间的间隔302是20mm。与先前的设计相比,图3(a)的阵列中的天线之间物理间隔的增加表明图3(a)配置中的空间分集更大。图3(b)是图3(a)的天线阵列300的等距视图。还示出了各种天线类型。天线类型A 305是Wi-Fi低频带天线,具有相对于PCB的垂直偶极轴。天线类型B 310是Wi-Fi高频带天线,具有相对于PCB的平行偶极轴。天线类型C 315是Wi-Fi高频带天线,具有相对于PCB的垂直偶极轴。天线类型D 320是Wi-Fi低频带天线,具有相对于PCB的平行偶极轴。天线305a、310a和315a分别是天线305、310和315的附加实例。天线类型在下面进一步描述。
本文所述的低高度天线可适用于宽频率范围(700MHz至10GHz),并且可用于任何无线电技术。可以对其应用多个定向。下面描述了几个示例以说明可应用于此类折叠金属天线的变体。在所有情况下,天线的辐射元件和物理特征基本上位于用于分隔偶极天线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侧部的间隔件的表面平面上。例如,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设计可以应用于低频带(2.4GHz)和高频带(5-6GHz)Wi-Fi MIMO技术。
新型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的第二个期望特征是制造简单。图1的先前的折叠金属设计天线需要板金属的至少六个折叠以形成图1所示的三维天线。本文所述的低高度天线设计需要三个折叠。在描述上,在形成天线的冲压金属板的中心环绕点处存在180度折叠。另外,针对与PCB接触的两个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端部中的每一个存在略小于90度的折叠。因此,与先前的发明相比,降低了制造的工具成本。
图4(a)-(e)、图5(a)-(e)、图6(a)-(e)和图7(a)-(e)描绘了折叠金属天线设计。每个折叠金属天线设计共享一些相似特性,但各自被设计用于关于PCB的不同频率操作、频带覆盖和极化隔离特性。下面描述这些共享特征。上述各个附图中的每个天线是折叠金属天线,当进行折叠并组装时,其形成偶极天线。折叠金属天线结构包括折叠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部分,例如,图4(a)和图4(c)的405、410是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两个侧部。每个侧部具有金属接触端部,用于与PCB 415电接触。在图4(a)和图4(c)中,金属接触端部407和417被视为在PCB 415下方,因为PCB装配在金属接触端部上方以便连接到PCB 415。金属接触端部与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垫连接。在一个特征中,在金属接触端部和PCB之间不需要永久连接。优点是允许折叠金属天线可拆卸地附接到PCB。由于金属接触端用于与PCB连接,因此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设计的一个特征是折叠金属天线与PCB上的RF驱动电路之间的可移动连接,而无需(不使用)RF线缆或RF连接器。
为了进一步描述图4-7(a)至(f)的天线的共同特征,通过示例,图4(b)描绘了图4(a)和图4(c)所示的折叠金属天线的天线支撑结构420。天线支撑结构420包括用作间隔件421的部分,以分隔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405、410以及上部天线元件412和下部天线元件414。间隔件部分421具有用于将偶极天线的一个辐射元件与偶极天线的另一辐射元件分开的厚度。天线支撑结构还包括分别支撑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405、410的金属接触端部407、417的底部427。底部对于每个金属接触端部可以是一个实心块,也可以具有如图4(b)所示的空间。天线支撑结构还可包括凹口429以便为折叠金属天线提供附加的物理支撑。
图4(a)示出了上部辐射元件412的示例。偶极天线的下部辐射元件414在图4(c)中示出。天线支撑结构420将上部辐射元件412与下部辐射元件414分开,使得两者都在基本平行的平面中。也就是说,上部辐射元件和下部辐射元件具有彼此平行的关系,各自在基本上彼此平行的平面中。在另一方面,图4(a)的上部辐射元件412与馈送元件412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405共面。以类似的方式,下部辐射元件414与馈送下部元件414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410共面。因此,两个辐射元件412、414与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相应的金属侧部405、410处于共面关系,每个相应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与辐射元件共面。此外,上部辐射元件412和下部辐射元件414具有彼此基本平行的关系。图4(a)和图4(c)所示的天线配置的另一优点是无需在PC板上安装天线即可测试PCB 415。此特征允许更经济并且更简便的测试设备配置,因为易碎天线不需要出于PCB测试目的而成为组件的一部分。
因此,图4(a)-(e)至图7(a)-(e)的折叠金属天线的一些公共特征包括折叠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其中,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包括两个金属侧部,这些金属侧部具有用于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金属接触端部。每个偶极天线中还包括两个辐射元件,每个辐射元件与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相应的金属侧部共面。用于每个天线的天线支撑构件具有放置在金属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两个金属侧部之间的间隔件部分。间隔件部分还用于将偶极天线的一个辐射元件与偶极天线的另一辐射元件分开。
现在描述四种低高度天线类型。图4(a)描绘了Wi-Fi高频带(5-6GHz)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等距视图,示出了左侧。与PCB的接地平面相比,图4(a)的天线设计具有垂直轴定向。偶极轴450被定义为沿着偶极元件的长度的轴,如图4(d)所示。PCB具有如图4(f)所示的接地平面460。天线偶极轴450垂直于PCB接地平面460。因此,与PCB接地平面相比,图4(a)至图4(f)所示的天线具有垂直轴。图4(a)至图4(f)的天线是如图3(a)中的天线类型C。
图4(b)示出了图4(a)的具有相对于PCB接地平面的垂直偶极轴定向的Wi-Fi高频带天线的天线支撑结构的机械构造。图4(c)描绘了示出具有垂直偶极轴定向的Wi-Fi高频带天线的下部元件的等距视图。图4(d)描绘了具有垂直轴定向的Wi-Fi高频带天线设计的左侧视图,示出了频带上部元件。图4(e)描绘了Wi-Fi高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图4(f)描绘了具有垂直轴定向的Wi-Fi高频带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示出了下部元件。
图5(a)-(f)示出了具有平行于PCB接地平面方向的偶极轴的Wi-Fi高频带(5-6GHz)天线。图5(a)描绘了Wi-Fi高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等距视图,示出了左侧。图5(a)描绘了上部元件512、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侧部505、以及与PCB 515电接触的金属接触端部507。图5(b)描绘了为折叠金属天线提供机械支撑的Wi-Fi高频带天线支撑结构520,其包括间隔件部分521、底部527和凹口529。图5(c)描绘了Wi-Fi高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等距视图,示出了右侧。图5(c)描绘了下部天线元件514、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侧部510、以及与PCB 515电接触的金属接触端部517。图5(d)描绘了Wi-Fi高频带上部天线元件设计的左侧视图,示出了偶极轴550的定向。天线偶极550平行于PCB接地平面560。因此,与PCB接地平面相比,图5(a)至图5(f)所示的天线具有平行轴。图5(e)描绘了Wi-Fi高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图5(f)描绘了Wi-Fi高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其具有相对于接地平面的平行偶极轴定向。图5(a)至图5(f)的天线是如图3(a)中的天线类型B。
图6(a)-(f)示出了偶极轴垂直于PCB接地平面定向的Wi-Fi低频带(2-4GHz)天线。图6(a)描绘了Wi-Fi低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等距视图,示出了左侧。图6(a)描绘了上部元件612、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侧部60、以及与PCB 615电接触的金属接触端部607。图6(b)描绘了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620,其包括为折叠金属天线提供机械支撑的间隔件部分621、底部627和凹口629。图6(c)描绘了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等距视图,示出了右侧。图6(c)描绘了下部天线元件614、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侧部610、以及与PCB 615电接触的金属接触端部617。图6(d)描绘了Wi-Fi低频带上部天线元件设计的左侧视图,示出了偶极轴650的定向。天线偶极650垂直于PCB接地平面660。因此,与PCB接地平面相比,图6(a)至图6(f)所示的天线具有垂直轴。图6(e)描绘了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图6(f)描绘了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其具有相对于接地平面的垂直偶极轴定向。图6(a)至图6(f)的天线是如图3(a)中的A类天线。
图7(a)-(f)示出了偶极轴平行于PCB接地平面方向的Wi-Fi低频带(2-4GHz)天线。图7(a)描绘了Wi-Fi低频带上部元件天线设计的等距视图,示出了左侧。图7(a)描绘了上部元件712、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705、以及与PCB 715电接触的金属接触端部707。图7(b)描绘了为折叠金属天线提供机械支撑的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720,其包括间隔件部分721、底部727和凹口729。图7(c)描绘了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等距视图,示出了右侧。图7(c)描绘了下部天线元件714、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侧部710、以及与PCB 715电接触的金属接触端部717。图7(d)描绘了Wi-Fi低频带上部天线元件设计的左侧视图,示出了偶极轴750的定向。天线偶极750平行于PCB接地平面760。因此,与PCB接地平面相比,图7(a)至图7(f)所示的天线具有平行轴。图7(e)描绘Wi-Fi低频带天线支撑结构的边缘视图。图7(f)描绘了Wi-Fi低频带下部元件天线设计的右侧视图,其具有相对于接地平面的平行偶极轴定向。图7(a)至图7(f)的天线是如图3(a)中的天线类型D。
参考图3(a),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天线的元件基本上平行于相邻的天线的元件。注意,在图3的阵列中,增加天线之间的RF隔离的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使相邻的天线具有不同的极性或定向。在图3(a)和图3(b)中,具有相对于接地平面的垂直定向的天线类型A可以被放置在具有相对于接地平面的平行定向的天线(例如,天线类型B)旁边。隔离的一项原则是相邻的天线之间的90度(正交)差异。如果两个相邻的天线中的每一个都维持它们之间的90度正交,则相对于接地平面的任何角度的定向都将产生相邻的天线之间的良好隔离。因此,图3的天线阵列表现出相邻的天线之间的极性分集。这样的极性分集通过将相邻的天线布置成具有分开90度的极性而允许有利的兼容性。
图4(a)-(e)至图7(a)-(e)的天线配置的变化包括相对于PCB的接地平面改变偶极轴。例如,如果第一天线的偶极轴为45度,并且相邻的天线的偶极轴为-45度,则两个天线之间的差将维持在90度。因此,图4(a)-(e)至图7(a)-(e)的设计的一种变型包括调整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长度和曲率,以适应除了垂直于或平行于PCB接地平面以外的角度。例如,0到+90度或0到-90度的角度被认为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这种45度变化是天线阵列的极性分集的另一单独的实例。
回到图3的阵列,该阵列还可以看作在一些相邻的天线之间具有频率分集。例如,天线类型A 305是低频带(2-4GHz)天线。天线类型A位于天线类型B 310旁边,该天线类型B310是高频带(5-6GHz)天线。因此,在A型和B型相邻天线之间存在频率分集。天线类型D 320是位于C型高频带(5-6GHz)天线旁边的低频带(5-6GHz)天线。因此,在C型和D型相邻天线之间存在频率分集。
图3的示例天线阵列利用频率分集和极性分集二者。在相邻的天线类型A和B之间以及在天线类型C和D之间存在频率分集。在天线类型A和B之间、在天线类型B和C之间、以及在天线类型C和D之间存在极性分集。如所理解的,使用图4(a)、图5(a)、图6(a)和图7(a)的新颖天线设计,频率分集和极性分集的其他组合在天线阵列中是可能的。图3的示例阵列仅是将频率分集和极性分集二者用于自兼容性的天线阵列的一个示例构造。
图8示出了折叠之前的天线。这些未折叠或预折叠的金属天线分别与图4(a)、图5(a)、图6(a)、图7(a)的天线的示例有关。图8(a)表示类似于图4(a)的高频带垂直定向天线的未折叠金属冲压件(stamping)。图8(b)表示类似于图5(a)的高频带平行定向天线的未折叠金属冲压件。图8(c)表示类似于图6(a)的低频带垂直定向天线的未折叠金属冲压件。图8(d)表示类似于图7(a)的低频带平行定向天线的未折叠金属冲压件。图8(a)至图8(d)中的虚线表示折叠位置。注意,在插入到相应的支撑结构上之前,在每种天线类型中仅需要三个折叠位置以形成天线。
图4(a)至图4(f)、图5(a)至图5(f)、图6(a)图至6(f)以及图7(a)至图7(f)所示的偶极天线的实施例可以在电子设备中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这样,一个或多个天线形成了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电的发送和/或接收系统的一部分。另外,两个或更多个上述天线的组合可以形成天线阵列的一部分。在图3(a)和图3(b)中示出了一个示例实施例。包括一个或多个偶极天线或示例阵列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机顶盒、网关、调制解调器、用于WiFi射频交互的设备等。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以上公开中所描绘和/或描述的任何和所有实施例是可组合的并且可一起使用。因此,可以使用单个天线,或者可以将单个天线与任何或所有其他描述的天线设计组合在一起。另外,在本公开中考虑极性分集、频率分集、空间分集、或没有分集的任何组合。

Claims (15)

1.一种偶极天线,包括: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其中,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包括两个侧部,所述侧部具有用于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金属接触端部;
两个辐射元件,每个辐射元件与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相应侧部成共面关系;以及
天线支撑构件,所述天线支撑构件具有位于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所述两个侧部之间的间隔件部分,其中,所述间隔件部分将所述偶极天线的一个辐射元件与所述偶极天线的另一辐射元件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所述天线是具有三个用于折叠的位置的折叠金属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其中,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能够被布置为以下列项中的任一项来定向偶极轴:垂直于所述印刷线路板、平行于所述印刷线路板、或者在从垂直于所述印刷线路板至平行于所述印刷线路板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中,所述金属接触端部与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垫连接,其中,该印刷电路板可移除地连接到天线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中,所述天线装置在没有RF线缆或RF连接器的情况下连接至印刷电路板。
6.一种天线阵列,所述阵列包括:
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每个天线包括: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其中,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包括两个侧部,所述侧部包括用于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金属接触端部,以及两个辐射元件,每个辐射元件与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相应侧部成共面关系;以及
天线支撑构件,所述天线支撑构件具有位于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所述两个侧部之间的间隔件部分,其中,所述间隔件部分将一个辐射元件与另一辐射元件分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阵列,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辐射元件被布置为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二天线的辐射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阵列,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包括垂直于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一偶极轴,并且所述第二天线包括平行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二偶极轴。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其中,所述天线阵列的顺序是垂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定向的偶极轴和平行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定向的偶极轴交替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包括第一频带中的操作,并且所述第二天线包括第二频带中的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阵列,其中,所述天线阵列的顺序是包括Wi-Fi高频带天线和Wi-Fi低频带天线的天线交替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阵列,其中,所述Wi-Fi高频带天线在5至6GHz下操作,并且所述Wi-Fi低频带天线在2至4GHz下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还包括:
第三天线,具有垂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三偶极轴;以及
第四天线,具有平行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定向的第四偶极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阵列,其中,所述第三天线和所述第四天线以线性顺序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布置在所述第二天线旁边。
1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6至15中任一项的天线阵列或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偶极天线。
CN201880041008.9A 2017-06-21 2018-06-20 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 Active CN1108564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22760P 2017-06-21 2017-06-21
US62/522,760 2017-06-21
PCT/US2018/038489 WO2018236994A1 (en) 2017-06-21 2018-06-20 FOLDED METALLIC ANTENNA WITH LOW PROFI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56456A true CN110856456A (zh) 2020-02-28
CN110856456B CN110856456B (zh) 2022-05-03

Family

ID=62904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1008.9A Active CN110856456B (zh) 2017-06-21 2018-06-20 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5984B2 (zh)
EP (1) EP3642903B1 (zh)
CN (1) CN110856456B (zh)
WO (1) WO20182369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4007A1 (en) * 2022-08-17 2024-02-29 Thomson Licensing Low profile compact folded metal antenna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29605A1 (en) * 2001-02-02 2002-08-07 Intracom S.A. Hellenic Telecommunications & Electronics Industry Wideband printed antenna system
JP2006074537A (ja) * 2004-09-03 2006-03-16 Denki Kogyo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US20070018901A1 (en) * 2005-07-19 2007-01-25 Wei-Jen Wang Log-periodic dipole array antenna
CN101895014A (zh) * 2010-07-13 2010-11-2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双频宽带壁挂式天线
TWI339460B (en) * 2003-04-25 2011-03-21 Qualcomm Inc Wideband antenna with transmission line elbow
CN102522628A (zh) * 2011-12-09 2012-06-27 清华大学 应用于矿井、巷道的高增益双向端射天线阵
US20120268339A1 (en) * 2002-12-12 2012-10-2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ntenna with near-field radiation control
CN103050778A (zh) * 2013-01-18 2013-04-17 北京邮电大学 集成平面阻抗匹配巴伦的射频识别近场天线
CN103579745A (zh) * 2012-07-27 2014-02-12 Ls美创有限公司 具有宽带特性的内部天线
CN203950929U (zh) * 2013-08-07 2014-11-1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6030906A (zh) * 2014-03-04 2016-10-12 日本电业工作株式会社 阵列天线以及扇区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80470A1 (en) 2016-04-11 2017-10-19 Technicolor Usa, Inc. Apparatus using a folded metal antenna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29605A1 (en) * 2001-02-02 2002-08-07 Intracom S.A. Hellenic Telecommunications & Electronics Industry Wideband printed antenna system
US20120268339A1 (en) * 2002-12-12 2012-10-2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ntenna with near-field radiation control
TWI339460B (en) * 2003-04-25 2011-03-21 Qualcomm Inc Wideband antenna with transmission line elbow
JP2006074537A (ja) * 2004-09-03 2006-03-16 Denki Kogyo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US20070018901A1 (en) * 2005-07-19 2007-01-25 Wei-Jen Wang Log-periodic dipole array antenna
CN101895014A (zh) * 2010-07-13 2010-11-2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双频宽带壁挂式天线
CN102522628A (zh) * 2011-12-09 2012-06-27 清华大学 应用于矿井、巷道的高增益双向端射天线阵
CN103579745A (zh) * 2012-07-27 2014-02-12 Ls美创有限公司 具有宽带特性的内部天线
CN103050778A (zh) * 2013-01-18 2013-04-17 北京邮电大学 集成平面阻抗匹配巴伦的射频识别近场天线
CN203950929U (zh) * 2013-08-07 2014-11-1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6030906A (zh) * 2014-03-04 2016-10-12 日本电业工作株式会社 阵列天线以及扇区天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EDONG WANG等: "A Broadband Dual-Element Folded Dipole Antenna With a Reflector",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
罗志勇等: "一种具有传感功能标签天线的优化设计", 《微波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45984B2 (en) 2021-10-12
EP3642903A1 (en) 2020-04-29
EP3642903B1 (en) 2023-05-17
US20200203840A1 (en) 2020-06-25
WO2018236994A1 (en) 2018-12-27
CN110856456B (zh)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6184B2 (en) Broadband antenna array
US10622706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ntenna
EP3168927A1 (en) Ultra compact ultra broad band dual polarized base station antenna
CN101453055B (zh) 具有内置天线的印刷电路板
US11289823B2 (e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US20070030203A1 (en) Antenna Structure
CN102598410A (zh) 全向多频带天线
CN104685710A (zh) 多频带天线组件
EP1997186B1 (en) Broadband single vertical polarized base station antenna
CN1893174B (zh) 馈电夹
JP5029559B2 (ja) アンテ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CN110600861A (zh) 多频带双极化天线结构及其无线通信设备
US20150042530A1 (en) Antenna device
CN107078393A (zh) 用于无线电子设备的双频带多层偶极子天线
CN102377016A (zh) 高增益回圈阵列天线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电子装置
CN110856456B (zh) 低高度折叠金属天线
EP2005522B1 (en) Broadband dual polarized base station antenna
JP4825249B2 (ja) 無指向性アンテナ
US7173574B2 (en) Integrated antenna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006000B2 (ja) 多周波共用アンテナ
CN110783698B (zh) 一种双频辐射单元及基站天线
KR102133406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CN116259983A (zh) 用于多宽带以及多极化通信的天线
KR100649703B1 (ko) 헬리컬 안테나
US11522269B2 (en) Chip anten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