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0332A -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0332A
CN110830332A CN202010021081.9A CN202010021081A CN110830332A CN 110830332 A CN110830332 A CN 110830332A CN 202010021081 A CN202010021081 A CN 202010021081A CN 110830332 A CN110830332 A CN 110830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tested
determining
response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210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0332B (zh
Inventor
陈达
杨广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HUILIAN UNLIMITE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HUILIAN UNLIMITE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HUILIAN UNLIMITE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HUILIAN UNLIMITE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2108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303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30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0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0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03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2Network monitoring pro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以及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基于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Description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的远距离无线电(LoRa,Long Range Radio)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部署远距离无线电广域网(LoRaWAN,Long Range Radio Wide Area Network)时,需要使用大量的通信终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生产大量的通信终端,这样一来,为了保证部署的LoRaWAN中使用的通信终端性能是良好的,需要对每一个生产的通信终端进行测试,然而,目前通信终端的生产测试大多采用人工测试,采用这种测试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成本较高,因此,亟需一种生产测试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远距离无线电广域网LoRaWAN,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以及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基于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
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统计信息,并基于所述入网统计信息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和/或,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入网失败率;
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和/或,
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与所述待测是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所述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测试装置,应用于远距离无线电广域网LoRaWAN,所述装置包括:获得单元、发送单元、判断单元和确定单元,其中,
所述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单元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和第二确定子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
所述获得单元,还用于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统计信息,并基于所述入网统计信息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比较模块和第二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和/或,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入网失败率;
所述比较模块,用于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和/或,
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得单元,还用于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与所述待测是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所述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以及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基于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及装置后,通过按照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待测试设备总共发送测试报文数量个测试报文,并通过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待测试设备发送的应答报文,来确定待测试设备对应的测试结果,以此,自动化完成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从而提高对生产的通信终端的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LoRaWAN的一种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Class A终端的工作状态与时间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Class B终端的工作状态与时间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Class C终端的工作状态与时间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的一种应用场景结构示意图;
图7为在图6的应用场景下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对待测试设备1进行测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首先对LoRaWAN的相关技术作简单的介绍。
LoRaWAN是基于远距离(LoRa,Long Range)通信网络设计的一套通信协议和系统架构,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中,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包括通信终端101、通信终端102、通信终端103、网关(基站)104、网关(基站)105和网络协议服务器106。需要说明的是,在LoRaWAN中,为了扩大网络覆盖以及保证报文成功传输,会部署多个信道参数相同的冗余网关,比如,网关(基站)104和网关(基站)105。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通信终端,其发送的LoRaWAN上行报文,可以经过一个或者多个网关转发,然后到达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并且在LoRaWAN中不止有三个通信终端,本发明实施例仅是采用具有3个通信终端,2个网关(基站)来阐述LoRaWAN架构。
网络协议服务器106中集成了LoRaWAN网络协议服务和LoRaWAN网络管理服务,具备LoRaWAN协议标准所规定的LoRaWAN报文处理功能和终端、网关管理功能。
在该系统架构中,网关(基站)起到连接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和通信终端的作用,具体来讲,通信终端可以通过网关(基站)向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发送上行报文,这个过程称为上行过程,该上行过程包括两个传输过程:通信终端向网关(基站)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的传输过程和网关(基站)向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发送的IP上行报文的传输过程。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可以通过网关(基站)向通信终端发送下行报文,此过程称为下行过程,该下行过程包括两个传输过程: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向网关(基站)发送IP下行报文的传输过程和网关(基站)向通信终端发送的LoRaWAN下行报文的传输过程。比如,图1中,网络协议服务器106与网关(基站)104、网关(基站)105之间通过互联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进行通信,其中,IP可以为:移动蜂窝网络协议,比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the 3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协议,或者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The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协议等;IP也可以包括:无线保真(WIFI,Wireless Fidelity)协议、以太网(Ethernet)协议、微型地球站(VSAT,Very SmallAperture Terminal)卫星通信技术协议等。通信终端101、通信终端102和通信终端103与网关(基站)104或网关(基站)105采用LoRaWAN协议进行通信。
在该系统架构中,通信终端可大致分为:A等级通信终端(也称为Class A终端)、B等级通信终端(也称为Class B终端)、C等级通信终端(也称为Class C终端),其中,
如图2所示,Class A终端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只有每次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时,也即:发送状态,才会紧接着开启两个下行窗口,以接收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发送的对应于LoRaWAN上行报文的应答报文,也即:接收状态。若网络协议服务器106想要给Class A终端主动发送下行数据时,必须等到Class A终端发送了LoRaWAN上行报文之后,才将该下行数据包含在对应于LoRaWAN上行报文的应答报文中一起发送给Class A终端。
如图3所示,Class B终端除了具有Class A终端的特性之外,还可以在指定时间开启额外下行窗口,也即:Class B终端开启的下行窗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紧接发送状态之后开启的下行窗口;一种是按照指定时间开启的额外下行窗口。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Class B终端在指定时间开启额外下行窗口,Class B终端需要按照设定周期从网关(基站)中获取网关时间,并基于获取的网关时间调整自身的本地时间,以与网关(基站)保持时间同步,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协议服务器106主动发送的下行数据(不包含LoRaWAN上行报文的应答数据),能够被Class B终端成功的接收。
如图4所示,Class C终端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接收状态,也就是说,Class C终端除了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时关闭下行窗口之外,其余时间下行窗口均处于开启状态。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几乎在任何时候均可给Class C终端发送下行数据。
基于前述描述,部署LoRaWAN需要使用大量的通信终端,这样一来就需要生产大量的通信终端,然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大量生产通信终端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合格的产品,为了保障部署在LoRaWAN中的通信终端的性能,需要对生产的通信终端进行测试。目前,在LoRaWAN中的通信终端的生产测试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进行测试,这样的测试方式不仅成本高、测试效率较低,而且测试结果掺杂的大量的人工因素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方法和装置,通过获得通信终端的测试信息,并基于测试信息向通信终端发送多个测试报文,且确定对应于测试报文的应答失败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获得通信终端的测试结果,以此,自动化的完成通信终端的测试,从而提高对生产的通信终端的测试效率,并且能够极大的节省测试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其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
S501: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S502: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以及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S503:基于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法可以应用到测试装置中,应用于远距离无线电广域网LoRaWAN,所述测试装置可以位于网络协议服务器中,也可以独立于网络协议服务器。
这里,所述测试信息可以为在对所述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比如,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其中,所述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是指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某一测试报文后,设定的接收到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的与该某一测试报文对应的应答报文的最大等待时间,比如,所述应答超时等待时间设置可以为3秒,此时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该某一测试报文后,等待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的与该某一测试报文对应的应答报文的最大等待时间为3秒,换句话说,所述待测试设备若能接收到与该某一测试报文对应的应答报文,接收时间一定在在3秒内;若在3秒内未接收到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的与该某一测试报文对应的应答报文时,不会再等待接收与该测试报文对应的应答报文;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可以是指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的相邻两个测试报文之间的间隔时间,比如,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为1分钟,也即每隔1分钟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一个测试报文;所述测试报文数量可以是指对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总个数,在LoraWAN中,受到网关的容量、网络协议服务器的处理能力、Lora无线传输方式存在丢包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对所述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时,不能仅凭一次的测试来判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但又不能无限制的对所述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因此,在对所述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时或者之前,需要设置测试的总次数,也即:设置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总个数,比如,所述测试报文数量可以设置为50,或者100等,其设置可以根据用户对于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精度需求而定。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里所说的待测试设备可以是前述Class A终端、Class B终端和Class C终端中的任一种。根据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不同,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各信息的设置方式以及数值并不相同,也即: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Class A终端的特性,网络协议服务器想要给Class A终端主动发送下行数据,必须等到Class A终端发送了LoRaWAN上行报文之后,才将该下行数据包含在对应于LoRaWAN上行报文的应答中一起发送给Class A终端;而对于Class A终端接收到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的下行数据之后,对于该下行数据的应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Class A终端接收到该下行数据之后,并对该下行数据进行处理,然后立即向网络协议服务器106发送对应于该上行数据的应答;另一种是在Class A终端接收到该下行数据之后,并对该下行数据进行处理,在下一次要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时,再将对应于该下行数据的应答一起返给网络协议服务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向Class A终端发送测试报文时,只有在Class A终端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时,将该测试报文包含在对应于LoRaWAN上行报文的应答中一起发送给Class A终端,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Class A终端通常具有自己的心跳周期,换句话说,Class A终端按照设置的心跳周期定期的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比如,当Class A终端的心跳周期设置为6小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Class A终端每隔6小时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一次LoRaWAN上行报文,因此,当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A终端时,所述测试信息中的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完全取决于Class A终端的心跳周期,不然的话,Class A终端没有开启的接收窗口,就接收不到发送的测试报文。
基于前述对Class A终端对测试报文应答的描述,Class A终端有两种应答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的设置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当ClassA终端会立即对测试报文进行应答时,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可以根据经验值进行设置;其中,该经验值可以为从测试装置开始发送测试报文到测试装置接收到关于该测试报文的应答之间的时间差与测定的测试装置与Class A终端之间的网络延时之和。当Class A终端要与下一次发送的LoRaWAN上行报文一起发送时,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需要设置比Class A终端的心跳周期稍大一些,这样才能正确的判定是否能够接收到该待测试设备对测试报文的应答,比如,当Class A终端的心跳周期设置为6小时,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可以设置为6.5小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根据Class B终端的特性,Class B终端具有Class A终端的特性外,还可以在指定时间开启额外的接收窗口,那么在此基础上,当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B终端时,并且Class B终端采用与Class A终端相同的方式接收测试报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测试信息中的报文发送时间间隔采用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A终端时相同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当Class B终端采用在指定时间开启的额外接收窗口接收测试报文,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测试信息中的报文发送时间间隔要根据前述的设定周期内开启的接收窗口的个数有关,也即:此时报文发送时间间隔不是等间距的时间段,比如,当设定周期为128秒时,且在每一128秒内,Class B终端开启的接收窗口的个数为三个,分别在第5秒、第20秒和第120秒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向Class B终端发送测试报文的时间间隔在每一个设定周期内分别为15秒、100秒,也即:在一个设定周期内,可以向ClassB终端发送3个测试报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Class B终端具有Class A终端的特性,当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B终端时,对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的设置可以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A终端时相同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根据Class C终端的特性,Class C终端绝大部分时间均处于接收状态,那么这种情况下,当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C终端时,所述测试信息中的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等间距的时间段,且此时,为了测试效率,报文发送时间间隔的设置小于Class C终端的心跳周期(Class C终端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的周期),也就是说,向Class C终端发送测试报文的时间间隔可以适当的小一些,以加快对Class C终端的测试。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C终端时,对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的设置可以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A终端时相同的方式进行设置,但Class C终端大部分处于接收状态,其发送LoRaWAN上行报文的心跳周期一般情况下比较大,不利于提高测试Class C终端的效率,因此,当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为Class C终端时,对所述测试信息中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的设置采用在Class C终端接收到测试报文,并将测试报文处理后,立即发送对应于测试报文的应答这种设置方式进行设置,具体如何设置前述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S502的测试过程是指按照设置的报文发送的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总共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并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测试过程可以为:在测试装置中构建定时任务,该定时任务的功能就是定时给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并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具体来讲,在测试装置中设置定时器,将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的发送时间在定时器中均设置好,定时器每一次计时时间到,测试装置就发送对应的测试报文给所述待测试设备,并且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其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在测试装置中构建定时任务这种测试方式对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同时对多台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具体来讲,测试装置对多台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时,可以采用每一个待测试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命名对应的定时任务,以此,测试装置能够区分不同待测试设备的应答报文,并且将每一个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定时任务存储到测试装置的定时任务管理器中。定时任务管理器可以通过定时轮询的方式对每一个需要测试的待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其中,所述定时轮询的方式是指测试装置对每一个待测试设备的发送测试报文的时间进行设置,然后,按照设置好的发送测试报文的时间轮询向每一个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所述设备标识为一种唯一性标识,换句话说,设备标识像一个身份标识,来标识待测试设备的唯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S503,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
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统计信息,并基于所述入网统计信息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若某一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为该某一测试报文在其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则在测试装置中设置的计数器中加1,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接收到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也即:确定发送的测试报文能够接收到的正确应答报文的数量。其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测试报文在其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应答报文是否正确,网络协议服务器可以根据LoRaWAN协议来判定,并将判定结果传输给测试装置。
实际上,网路协议服务器还可以记录根据LoRaWAN协议判定的测试报文在其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错误应答报文,并且记录错误应答报文的错误原因,比如,应答报文格式不对、校验不对等,然后将记录的每一个错误应答报文的错误原因传输给测试装置,以使测试装置能够在所述待测试设备测试失败时分析所述待测试设备失败的原因,从而快速的将失败原因呈现给测试人员,并且测试装置可以基于每一个错误原因导致所述待测试设备测试失败所占的比率,从而使测试人员能够迅速的定位对所述待测试设备测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基于前述的描述,测试装置也可以确定测试报文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未接收到应答报文的个数,以此,测试装置可以基于该未接收到应答报文的个数分析由于超时导致测试失败所占的比率,从而使测试人员能够迅速的定位超时是不是导致所述待测试设备测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在LoRaWAN中,入网过程可以不用区分待测试设备的类型,各种类型的待测试设备的入网标准是一样的,待测试设备经过网关传输入网的LoRaWAN上行报文到网络协议服务器,网络协议服务器判断待测试设备对入网的LoRaWAN上行报文进行参数校验、最大信息系数(MIC,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计算(主要用于校验报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还是可以用于校验注册到待测试设备的秘钥和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的秘钥是否一致),当参数校验完毕的、计算通过的,在网络协议服务器中组建包含测试数据(实质为测试报文)的入网应答报文,通过网关传输给待测试设备,并在网络协议服务器中可以产生与所述待测试设备进行通信的会话,以备后续进行通信。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待测试设备每次向测试装置发送完对应于测试报文的应答报文后,与网络协议服务器之间的传输链路是断开的,也就是说,在测试期间,每一次网络协议服务器与所述待测试设备之间通过网关进行数据交互时,首先需要进行入网,以通过网关建立与网路协议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测试装置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期间,网络协议服务器可以记录所述待测试设备在此期间的入网统计信息,因此,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网络协议服务器可以将记录的所述待测试设备入网统计信息传输给测试装置;其中所述入网统计信息包括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成功的次数和入网失败的次数,基于此,测试装置可以基于获得的入网统计信息得到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也即:入网失败的次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测试装置在获得了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和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在此基础上,测试装置可以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所述测试结果用于测试的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为合格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和/或,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入网失败率;
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应答失败包括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未接收到应答报文的情况和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未接收到错误应答报文的情况,其中,错误应答报文的判定也可以由网络协议服务器基于LoRaWAN进行判定。应答失败率是指在发送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中,应答失败所占的比率,可以用百分比进行表示,比如,测试报文数量为100,应答失败的次数为40,那么,应答失败率为40/100*10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可以包括:获得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百分比值;获得所述百分比值与百分之百的第一差值的绝对值,将所述第一差值的绝对值作为所述测试报文的第一百分比值;将所述第一百分比值作为应答失败率。
同理理解,入网失败率是指在发送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期间网络协议服务器与所述待测试设备之间未成功建立传输链路所占的比率,可以用百分比进行表示,比如,测试报文数量为100,入网失败的次数为50,那么,入网失败率为50/100*1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入网失败率,可以包括:获得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第二差值的绝对值;获得所述第二差值的绝对值与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第二百分比值;将所述第二百分比值作为入网失败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第一设定阈值是指生产商/用户对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应答失败率能够容忍的最小值,也即:当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应答失败率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时,生产商/用户就认为所述待测试设备不合格。同理,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是指生产商/用户对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应入网失败率能够容忍的最小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阈值和第二设定阈值均可根据生产商/用户的自身对所述待测试设备的两种失败率的容忍程度进行设置。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仅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第二种情况: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第三种情况: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基于前述的描述,对应的,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
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和/或,
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若在测试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应答失败率在一定范围内(在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范围),而这样范围是生产商/用户能够容忍的范围,那么,此次对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就是成功的,也即: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也可以说,获得的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合格的产品。同理,若在测试后,获得的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那么,此次对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也可以认为是成功的,也即: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全面的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是否为合格产品,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同时采用应答失败率和入网失败率两个方面的参数来判定此次的测试结果是否测试成功。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对所述待测试设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之前,在LoRaWAN中,唯一未知的仅剩下所述待测试设备,也就说是,为了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式,在LoRaWAN中,网关、网络协议服务器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并且,为了配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与所述待测是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所述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注册信息是指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中所需的各种参数,比如,所述注册信息可以包括设备标识、设备类型、设备工作频段、协议版本、密钥等,其中,所述设备标识为前述的所说的待测试设备的身份标识;所述设备类型为Class A终端、Class B终端和Class C终端中的任一种;所述设备工作频段为Lora无线工作的频段,比如,137-525MHZ;所述协议版本为使用LoraWAN协议的版本;所述密钥为注册时的加密和校验,可以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128位加密方式获得。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待测试设备需要的注册信息是不一样的,也即:所述注册信息与所述待测是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装置可以采用其应用程序接口(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接收用户输入的注册信息,然后将采用互连网协议(IP,InternetProtocol)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所述注册信息,网络协议服务器接收到所述注册信息后,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也即:所述注册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如图6所示,其示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的一种应用场景结构示意图。在该应用场景中,包括:生产测试服务器、网络协议服务器、辅侧网关1、辅侧网关2、待测试设备1、待测试设备2和待测试设备3,其中,所述生产测试服务器包括测试装置,与网络协议服务器通过IP层连接,用于通过网络协议服务器向待测试设备定时发送测试报文,并通过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其对应的应发超时等待时间内能否接收到应答报文,从而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所述网络协议服务器实质为前述图1中的网络协议服务器106,与辅侧网关1、辅侧网关2分别通过IP层连接,用于完成待测试设备1、待测试设备2和待测试设备3的入网校验;所述辅侧网关1、辅侧网关2分别与待测试设备1、待测试设备2和待测试设备3通过Lora无线传输连接。其中,所述辅侧网关1、辅侧网关2是前述网关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述待测试设备1、待测试设备2和待测试设备3可以为前述待测试设备的具体形式,并且种类可以是Class A终端、Class B终端和Class C终端中的任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待测试设备1、待测试设备2和待测试设备3的测试过程相似,以下仅以待测试设备1的测试来说明本发明的构思。
如图7所示,其示出在图6的应用场景下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方法对待测试设备1进行测试的流程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待测试设备1进行测试之前,该待测试设备1已经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并且生产测试服务器中的测试装置也获得了该待测试设备1的注册信息。基于此,该流程具体如下:
S701:获得待测试设备1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S702: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1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
S703: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S704: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
S705: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1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统计信息,并基于所述入网统计信息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1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
S706: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1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和/或,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1对应的入网失败率;
S707: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S708: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和/或,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待测试设备1为前述的待测试设备的具体的一个。这里出现的名词在前述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各步骤的撰写顺序并不意味着严格的执行顺序而对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方法,通过获取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并基于测试信息中的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待测试设备发送一定数量的测试报文,然后获得的应答失败率和/或入网失败率,并判断应答失败率和/或入网失败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从而确定待测试设备是否合格,通过这种自动化的测试方式完成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从而提高对生产的通信终端的测试效率。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8所示,其示出一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80可以应用于远距离无线电广域网LoRaWAN,包括:获得单元801、发送单元802、判断单元803和确定单元804,其中,
所述获得单元801,用于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所述发送单元802,用于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
所述判断单元803,用于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所述确定单元804,用于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单元804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和第二确定子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
所述获得单元801,还用于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统计信息,并基于所述入网统计信息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比较模块和第二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和/或,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入网失败率;
所述比较模块,用于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和/或,
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得单元801,还用于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与所述待测是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所述发送单元803,还用于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所述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装置与前述的测试方法为同一发明构思,也是通过获取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并基于测试信息中的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待测试设备发送一定数量的测试报文,然后获得的应答失败率和/或入网失败率,并判断应答失败率和/或入网失败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从而确定待测试设备是否合格,通过这种自动化的测试方式完成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从而提高对生产的通信终端的测试效率。因此,这里出现的词语含义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测试装置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该测试装置9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和至少一个通信接口903,测试装置9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9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9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9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9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904。
可以理解,存储器9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9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9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测试装置9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测试装置9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如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等,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法的程序可以包含在存储器902中。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901中,或者由处理器901实现。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测试装置9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远距离无线电广域网LoRaWAN,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以及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基于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
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统计信息,并基于所述入网统计信息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和/或,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入网失败率;
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包括: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和/或,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与所述待测是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所述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
6.一种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远距离无线电广域网LoRaWAN,所述装置包括:获得单元、发送单元、判断单元和确定单元,其中,
所述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待测试设备的测试信息;所述测试信息包括:应答超时等待时间、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和测试报文数量;所述测试信息与所述待测试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报文发送时间间隔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测试报文;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每一个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应答报文;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每一个测试报文对应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和第二确定子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测试报文在对应的应答超时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正确应答报文的第一数量;
所述获得单元,还用于在向所述待测试设备发送测试报文的数量达到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统计信息,并基于所述入网统计信息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入网失败的第二数量;
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或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比较模块和第二确定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应答成功率;基于所述应答成功率,确定应答失败率;和/或,基于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测试报文数量,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入网失败率;
所述比较模块,用于比较所述应答失败率与第一设定阈值,和/或,比较所述入网失败率与第二设定阈值,获得比较结果;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应答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和/或,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入网失败率不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情况下,确定所述测试结果为测试成功。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单元,还用于获得所述待测试设备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与所述待测是设备的类型相关联;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网络协议服务器发送所述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用于指示将所述待测试设备注册到网络协议服务器。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2.一种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021081.9A 2020-01-09 2020-01-09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8303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21081.9A CN110830332B (zh) 2020-01-09 2020-01-09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21081.9A CN110830332B (zh) 2020-01-09 2020-01-09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0332A true CN110830332A (zh) 2020-02-21
CN110830332B CN110830332B (zh) 2020-05-08

Family

ID=6954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21081.9A Active CN110830332B (zh) 2020-01-09 2020-01-09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3033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8247A (zh) * 2020-09-24 2021-01-12 武汉慧联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消息下发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67345A (zh) * 2020-09-14 2021-02-12 长沙市到家悠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服务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42619A (zh) * 2021-12-28 2022-03-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远动装置的检修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4143218A (zh) * 2021-11-22 2022-03-04 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入网注册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15473837A (zh) * 2022-02-22 2022-12-13 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可配置协议的通讯测试工具和基于其的通讯测试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8777A (zh) * 2006-01-19 2006-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协议仿真测试装置
CN104658226A (zh) * 2015-01-30 2015-05-27 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无线抄表系统与抄表方法
CN105553782A (zh) * 2016-01-13 2016-05-04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讯链路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6789430A (zh) * 2016-12-26 2017-05-31 深圳市风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点到点链路故障检测方法
CN108449234A (zh) * 2018-04-04 2018-08-24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一种基于动态分析的智能模糊测试方法
KR101898427B1 (ko) * 2017-03-13 2018-10-04 주식회사 아이티텔레콤 V2x 통신 인증 프로그램
CN109873737A (zh) * 2019-01-31 2019-06-11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8777A (zh) * 2006-01-19 2006-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协议仿真测试装置
CN104658226A (zh) * 2015-01-30 2015-05-27 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无线抄表系统与抄表方法
CN105553782A (zh) * 2016-01-13 2016-05-04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讯链路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6789430A (zh) * 2016-12-26 2017-05-31 深圳市风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点到点链路故障检测方法
KR101898427B1 (ko) * 2017-03-13 2018-10-04 주식회사 아이티텔레콤 V2x 통신 인증 프로그램
CN108449234A (zh) * 2018-04-04 2018-08-24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一种基于动态分析的智能模糊测试方法
CN109873737A (zh) * 2019-01-31 2019-06-11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7345A (zh) * 2020-09-14 2021-02-12 长沙市到家悠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服务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18247A (zh) * 2020-09-24 2021-01-12 武汉慧联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消息下发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43218A (zh) * 2021-11-22 2022-03-04 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入网注册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14142619A (zh) * 2021-12-28 2022-03-0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远动装置的检修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4142619B (zh) * 2021-12-28 2024-04-19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远动装置的检修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5473837A (zh) * 2022-02-22 2022-12-13 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可配置协议的通讯测试工具和基于其的通讯测试方法
CN115473837B (zh) * 2022-02-22 2024-03-22 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可配置协议的通讯测试工具和基于其的通讯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0332B (zh) 2020-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0332B (zh)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013086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connection management
WO2018090910A1 (zh) 下行无线链路失败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KR100975592B1 (ko) 신호 품질 측정 장치
JP2021510998A (ja) 上位層ビーム管理
JP5863199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環境における基地局にmdt測定情報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8984590B2 (en) Enabling access to key lifetimes for wireless link setup
CN110719199B (zh) 一种网络自动测试及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996346B (zh) 一种下行报文轨迹追踪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85841B (zh) 一种自动测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888671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设备及数据发送设备
CN112214441A (zh) 基于串行总线轮询协议的通信切换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1182531A (zh) 关联信息的回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083388A1 (zh) 非授权频谱中无线链路检测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278021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高层功能实体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954797B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对齐方法及装置
CN111405589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US10524152B2 (en) Coverage hole analysis
WO2019178818A1 (zh)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757371A (zh) 一种传输时延的统计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5175239A (zh)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1698125B (zh) 一种通信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11836293B (zh) 波束失败恢复bfr的上报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18121353A1 (zh) 数据通路的测试方法、测试服务器及测试系统
CN112788648A (zh) 一种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est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1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8

Pledgee: Wuhan area branch of Hubei pilot free trade zone of Bank of China Ltd.

Pledgor: WUHAN EASYLINKIN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420000041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