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7235A -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07235A
CN110807235A CN201810867008.6A CN201810867008A CN110807235A CN 110807235 A CN110807235 A CN 110807235A CN 201810867008 A CN201810867008 A CN 201810867008A CN 110807235 A CN110807235 A CN 110807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gas reservoir
gas
wells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70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07235B (zh
Inventor
魏聪
王振彪
张承泽
陈东
陈雷
唐永亮
李海明
宋丙慧
王翠丽
刘磊
罗辑
张同辉
白晓佳
滕藤
张永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6700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072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07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7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07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7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包括:根据气藏构造、储层和流体特征,结合实际井组干扰试井数据,建立考虑井间断层的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获取K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和水侵特征。本发明提供的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考虑井间断层的影响,研究K气藏的渗流特征,能够据此深化气藏断裂特征认识、水侵规律研究以及实现裂缝性油气藏的合理开发。

Description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三重介质”渗流模式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背景技术
裂缝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透通道主要依靠天然裂缝的油气藏。裂缝性气藏多为致密、低孔隙度及低渗透率储层,但与一般致密气藏不同的是它具有双重结构,即基质孔隙结构和裂缝结构。基质孔隙空间(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是流体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是流体主要流动通道,孔隙和裂缝之间互相连通并且具有各自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二者形成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水动力学系统。在国内外已发现的气藏中,裂缝性气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世界天然气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加深,裂缝性气藏的探明储量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裂缝性气藏在我国天然气行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天然气行业增储上产的一个重要领域。
与常规砂岩气藏相比,裂缝性低孔砂岩气藏由于储层基质致密,裂缝发育且非均质性强,渗流机理异常复杂。对于低孔致密气藏,裂缝既是气井产能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影响有水气藏采收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裂缝性气藏的渗流特征研究对于其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
K气田是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在库车前陆盆地发现的大型气田,其构造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上,由两条北倾逆冲断层所夹持的断背斜构造。储层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厚度300m左右。岩性学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孔隙度4%~7%,渗透率为0.01mD~0.1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同时,储层构造裂缝总体相对发育,以半充填-未充填高角度缝为主,裂缝孔隙度占总孔隙度0.15%~2.9%,试井解释反映储层呈明显的双孔介质特征,储能比和窜流系数低。该气藏整体受构造控制,为典型的低孔裂缝性砂岩边水层状断背斜型干气气藏。
该气田自2013年7月全面投产以来,录取了比较丰富的动态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基于传统认识建立的气藏双重介质数值模型进行了完善。然而,尽管气藏地层压力和单井产量、流压史都得到了很好的拟合,但利用该模型计算的井间压力传播速度,远小于新录取的井间干扰试井的压力响应速度;同时,模型预测不同部位单井见水时间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截止2016年底,K气藏投产的生产井中超过三分之一相继见水。见水井中有3口井位于断层附近且距离边底水很近,投产半年内均见水;5口井位于气藏边部及中高部位,生产3~4年即见水,水侵形势十分严峻。
目前,主要以实验研究居多,包括裂缝性气藏水侵机理物理模拟实验、相渗实验,部分学者从渗流理论、试井、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未见有学者专门针对此类气藏的压力传播和水侵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在地质条件一定时,裂缝性气藏表现出的单相和多相渗流特征是确定的。但是,目前针对天然有效裂缝的定量表征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对气藏渗流特征的研究受到一定限制。
为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渗流模式模拟K气藏乃至裂缝性油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进一步深化气藏断裂特征认识、水侵规律研究以及实现裂缝性油气藏的合理开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考虑井间断层的影响,研究K气藏的渗流特征,能够据此深化气藏断裂特征认识、水侵规律研究以及实现裂缝性油气藏的合理开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包括:
根据气藏构造、储层和流体特征,结合井组干扰试井数据,建立考虑井间断层的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
根据上述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获取K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和水侵特征。
本发明的发明人于2013~2016年间,对K气藏进行了多次井下压力恢复测试,其中8井次测试资料较为可靠,可用于压力恢复试井分析。从这些井的压力导数双对数特征曲线来看,大部分井在中期(t=1hr~10hr)均存在“凹子”(如图1所示),表现出双孔模型的渗流特征(如图2所示),但后期曲线都呈“上翘”趋势,又与典型双孔模型曲线特征(后期曲线斜率为0)不一致。
发明人分析“上翘”的原因,可能如下:①储层外围变差;②存在大型裂缝或断层;③边水特征;④一条或多条不渗透边界;⑤邻井同时关井干扰。
根据产能评价结果,该气藏80%左右的单井自然产能极低,部分井甚至没有产能,经过酸化或压裂改造后,产能得以大幅度提高,说明储层有效裂缝整体物性较差。测试井距离气水边界较远,排除边水能量补充。早期构造及断解释结果显示,井间断层发育程度较低。单井历年地层压力同步下降,说明气藏平面连通性很好,不存在不渗透边界。据此,早期研究认为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后期上翘,主要是由于储层外围变差或邻井干扰所致。由于双孔模型试井解释裂缝渗透率较低,集中在1.36~6.28mD,平均2md左右。而新录取的井间干扰试井压力响应速度很快(1.7~2.38m/s),且最新断裂精细解释结果显示,测试井间发育不同方向断层,分析认为很可能为井间断层形成的有限导流作用,使得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后期出现上翘。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发明人建立了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即建立了基于断层+裂缝+基质“三重介质”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且研究结果与实测数据几乎完全一致。
具体的,本发明根据该气藏构造、储层及流体特征,结合实际井组干扰试井数据,并考虑了井间断层的影响,首先利用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在本发明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利用斯伦贝谢公司的ECLIPSE软件建立上述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其所用基本参数包括:
(1)网格参数。本发明采用块中心网格,网格参数具体包括网格数、网格大小,以及模型的长度和宽度。
(2)孔隙度。孔隙度包括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具体可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确定上述孔隙度。
(3)渗透率。渗透率包括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和断层渗透率,其中裂缝渗透率包括裂缝整体渗透率和井周裂缝渗透率。不同裂缝渗透率下数值模型计算的井底流压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发明根据实测井底流压数据拟合以得到渗透率,其中裂缝整体渗透率可结合试井及数模流压拟合资料确定,井周裂缝渗透率可参考储层改造情况、断层渗透率根据干扰试井拟合确定。
(4)形状因子。形状因子是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产能模拟分析的重要参数,是基质与裂缝之间的形状因子(cm-2),该形状因子反映基质与裂缝之间的几何关系,还控制着两者之间的流体交换过程,因此基质与裂缝之间的形状因子大小反映了基质向裂缝的流体交换能力的大小,可相当于裂缝线密度,由于地下裂缝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可通过动态数据拟合来确定形状因子。
发明人研究发现,虽然压力恢复试井可解释得出形状因子,但是数模机理模型中的形状因子与之存在一定差别,直接利用反而会影响最终研究结果,因此在本发明具体实施过程中,形状因子是根据数模机理模型拟合压力恢复试井双对数特征曲线确定。所谓数模机理模型,实际上就是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是首先根据井组控制面积和井距等实际数据确定模型的几何参数(包括X、Y、Z各个方向上每个网格的尺寸大小、网格数),然后根据试井等数据确定X、Y、Z各个方向上每个网格的属性数据(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形状因子等),这些属性数据中有些数据(如形状因子,断层渗透率等)刚开始无法准确给定,只能通过拟合来最终确定。
(5)有效厚度,包括单层有效厚度和总有效厚度。其中单层有效厚度指的是每层网格的有效厚度,比如网格共有20层且单层有效厚度为13米,则总有效厚度为260米。
(6)地层压力,包括模型的基准面深度和基准面压力。取K气藏干扰试井时井下压力计的下入深度和实测压力数据作为模型的基准面深度和基准面压力。
(7)岩石压缩系数,包括基质、裂缝孔隙压缩系数。
(8)流体性质及PVT参数,包括地层水密度、地层水黏度、地层水压缩系数、地层水体积系数和天然气密度。
(9)水体参数。模型东西两侧外接数值水体,模拟气藏边水,水体倍数为5倍。
(10)井距以及井与边水距离。
将上述参数输入到ECLIPSE软件中,即可建立考虑井间断层的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然后通过模拟计算获取K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和水侵特征。
具体的,根据上述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获取K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的过程包括:
以K气藏实际干扰试井资料为基础,井组模型中设置一口观测井和两口激动井,其中观测井位于模型正中间,两口激动井分别位于观测井两侧并与观测井具有相同的井距;
分别采用全关井方案和干扰试井方案:
在全关井方案中,观测井压力恢复过程中不受激动井干扰;
在干扰试井方案中,观测井和激动井首先均以相同的产气量生产并同时关井,然后不同激动井分别在不同时间开井生产,且日产气量不同;
对比全关井方案和干扰试井方案中观测井的井底流压数据,获得干扰响应时间点,结合不同激动井的开井时间点,分别获得观测井与不同激动井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确定压力传播特征图。
以该气藏K1井实际干扰试井资料为基础,井组模型中设置3口井,其中观测井位于模型正中间,左右两侧分别为激动井ACT1和ACT2,观测井与激动井井距相同。考虑井间断层的影响,建立“三重介质”(即断层、裂缝和基质)模型来研究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
为了准确获取模型中激动井与观测井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数值模拟以1分钟为一个时间步长,并设置如下两套模拟方案:
方案一:全关井方案,观测井和激动井均以相同的产气量生产,并在相同的日期关井,直至预测期末;
方案二:干扰试井方案,观测井和激动井均首先以相同的产气量生产,并在相同的日期关井,随后一激动井开井生产,间隔一段时间后另一激动井开井生产,且激动井的日产气量不同,直至预测期末。
方案一为全关井方案,观测井压力恢复过程中不受激动井干扰。方案二为干扰试井方案,观测井压力恢复数据在得到干扰响应信号之前与方案一是完全一致的,在得到干扰响应信号之后两方案中观测井的压力恢复数据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将以上两套模拟方案中观测井的井底流压数据进行比对,即可求得干扰响应时间点,然后结合第一个激动井开井时间点,进而求得观测井与第一个激动井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利用相同方法,在方案二中将第二个激动井与第一个激动井的开井次序进行调换,即可求得观测井与激动井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
在上述干扰试井方案(方案二)中,由于两口激动井以不同时间开井模拟得到的压力场平面变化规律,也就是压力传播特征图极不明显。因此,设置了两口激动井同一时间以相同产量生产的井间干扰模拟方案,因此得到了井间干扰过程中清晰的压力传播特征图。
具体的,根据上述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获取K气藏的水侵特征的过程为:
在K气藏压力传播特征研究的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基础上,将井组模型中的观测井和激动井全部变为生产井,参考K气藏前期的生产情况,设置各生产井的配产大小,然后通过模拟计算,预测不同生产时间下机理模型的含气饱和度和边部井的日产水曲线变化特征,最终获取K气藏的水侵特征。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还包括进行不稳定试井分析的步骤。
不稳定试井是改变油气井工作制度使井底压力发生变化,并且根据这些压力变化资料分析研究油气井控制范围内的地层参数和储量、油气井的完善程度、推算目前的地层压力和判断油气藏的边界情况等。由于井底压力变化是一个不稳定过程,所以称作不稳定试井。
不稳定试井可以用于确定油气藏压力;确定油气层各项参数;检查酸化及压裂效果;检查井下工具工作状况;判断井底附近边界位置。本发明中,不稳定试井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可以用于K气藏断缝孔渗流模型的建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运用“三重介质”的渗流模式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革新了K气藏目前的地质和动态认识,分析认为K气藏表现为“三重介质”(断层+裂缝+基质)的渗流特征,断层是气藏压力传播和水侵的高速通道。基于上述分析结论,建议对于K气藏或具有类似渗流特征的气藏,保持较低的开采速度,以延缓边水向气藏中部的侵入速度,提高气藏的开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K气藏单井压恢试井双对数特征曲线;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典型双孔模型双对数图版;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渗流机理数值模拟研究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压力传播特征数值模拟机理研究结果;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K气藏K1井干扰试井压力恢复曲线;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水侵特征数值模拟机理研究结果;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见水时间与采气速度关系曲线;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开发30年末采出程度、累产水与采气速度关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数值模型建立
根据该气藏构造、储层及流体特征,结合井组干扰试井数据,利用ECLIPSE软件建立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基本参数设置如下:
(1)网格参数。采用块中心网格,网格数:61×21×40=51240;网格大小:DX=DY=50m,DZ=13m;模型长3050m,宽1050m。
(2)孔隙度。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确定基质孔隙度为5%,裂缝孔隙度为0.1%。
(3)渗透率。基质渗透率0.05mD;结合试井及数模流压拟合资料,裂缝整体渗透率取2mD,井周裂缝渗透率10mD(参考储层改造情况,井周改造半径取75m);断层渗透率根据干扰试井拟合确定为80mD。
(4)形状因子。根据数模机理模型拟合压力恢复试井双对数特征曲线,确定其值为0.003。
(5)单层有效厚度13m,总有效厚度260m。
(6)取K气藏干扰试井时实测地层压力作为模型初始地层压力,基准面深度和基准面压力分别为5325m、95.52MPa。
(7)岩石压缩系数。基质、裂缝空隙压缩系数均为1.0×10-3MPa-1
(8)流体性质及PVT参数。地层水密度1.062kg/m3,地层水黏度0.20031cp,地层水压缩系数4.6×10-4MPa-1,地层水体积系数1.0622,天然气密度0.697kg/m3
(9)水体参数。模型东西两侧外接数值水体,模拟气藏边水,水体倍数为5倍。
(10)模型中设置3口井,井距均为1km,井与边水距离为0.5km。
机理研究模型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双重介质模型中无断层,“三重介质”模型中有断层。实际上,断层可以理解为大裂缝,表现为渗透率比裂缝高很多,因此模型的中渗透率最高的代表着井间断层(渗透率关系为断层>裂缝>基质)。
2、压力传播特征研究
以该气藏K1井实际干扰试井资料为基础,井组模型中设置3口井,其中观测井(OBS)位于模型正中间,左右两侧分别为激动井ACT1和ACT2,观测井与激动井井距均为1km(如图3所示)。分别建立基于裂缝+基质的双重介质以及考虑井间断层影响的基于断层+裂缝+基质的“三重介质”模型来研究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
为了准确获取模型中激动井与观测井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数值模拟以1分钟为一个时间步长,每一种机理模型中均设置两套方案:
方案一:全关井方案,观测井和激动井均以40×104m3/d的产气量生产,126天后均关井,直至预测期末;
方案二:干扰试井方案,观测井和激动井均以40×104m3/d的产气量生产,126天后均关井,3天后激动井ACT1开井生产(日产气量为50×104m3),1天后激动井ACT2开井生产(日产气量为30×104m3),直至预测期末。
方案一为全关井方案,观测井压力恢复过程中不受激动井干扰。方案二为干扰试井方案,观测井压力恢复数据在得到干扰响应信号之前与方案一是完全一致的,在得到干扰响应信号之后两方案中观测井的压力恢复数据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将以上两套模拟方案中观测井(OBS)的井底流压数据进行比对,即可求得干扰响应时间点,然后结合激动井(ACT1)开井时间点,进而求得观测井(OBS)与激动井(ACT1)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利用相同方法,在方案二中将ACT2井与ACT1井的开井次序进行调换,即可求得观测井(OBS)与激动井(ACT2)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
由于两机理模型干扰试井方案中两口激动井以不同时间开井模拟得到的压力场平面变化规律,也就是压力传播特征图极不明显,因此设置了两口激动井同一时间以相同产量生产的井间干扰模拟方案,分别得到了两种机理模型井间干扰过程中清晰的压力传播特征图。
图4为两种机理模型数值模拟干扰试井压力传播特征研究结果,其中图4(a)和(b)分别为双重介质的观测井压力恢复曲线和压力传播特征图;图4(c)和(d)分别为“三重介质”的观测井压力恢复曲线和压力传播特征图。图5是K气藏K1井干扰试井压力恢复曲线。通过对比图4并结合图5发现:
双重介质模型的井间压力传播速度(0.21m/s)远低于实际干扰试井的井间压力响应速度(1.7~2.38m/s),且干扰曲线呈不断上升曲线,与实测曲线特征不一致;
“三重介质”模型的井间压力传播速度(1.85m/s)和“驼峰”状上升的干扰曲线特征与K气藏干扰试井结果(表1、图5)高度一致。
这说明,双重介质模型中基质与裂缝之间基本呈视均质流动,压力近似沿径向传播,在裂缝渗透率整体较低(2mD)的情况下,压力传播速度要远低于实测数据。由于井间干扰强度低,压力呈不断恢复上升趋势,从而表现出与实测曲线不同的特征。显然,外围变差的双重介质储层特征不符合K气藏当前的渗流特征,而考虑断层影响的“三重介质”渗流模型比较符合当前气藏地质认识,即断层是该气藏压力传播的高速通道。在此地质背景下,由于基质及裂缝的物性差,供气能力低,激动井压力优先沿断层传播,导致观测井得以较快响应,井底压力随之剧烈下降;随着基质与断层之间压差的不断增大,基质沿断层向激动井供气能力增强,使得激动井的井底压力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使压力恢复曲线呈现“驼峰”状上升特征。但是,随着激动井生产的长期影响,地层压力会逐渐降低,观测井的井底压力也会逐渐下降。
表1K气藏K1井井组干扰试井数据
Figure BDA0001751183810000101
3、水侵特征研究
为了研究断层对气藏水侵特征的影响,在压力传播特征研究的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基础上,分别以双重介质和“三重介质”机理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中将观测井(OBS)和激动井(ACT1、ACT2)全部变为生产井(分别记为PROD1、PROD2和PROD3),参考K气藏前期的生产情况,设置3口生产井的单井配产均为35×104m3/d,采气速度为3.3%。
图6为两种机理模型数值模拟水侵特征研究结果,其中图6(a)、(b)和(c)分别为双重介质模型的裂缝渗透率平面分布图、裂缝含气饱和度平面分布图(2.6年后)和边部井日产水曲线;图6(d)、(e)和(f)分别为“三重介质”模型的裂缝渗透率平面分布图、裂缝含气饱和度平面分布图(2.6年后)和边部井日产水曲线。
结合图6以及水侵特征研究结果可知:当不存在断层时,在边水到达边部气井之前,基本呈活塞式均匀推进,水侵速度慢,边部井见水时间晚(4.4年),模型预测结果偏乐观;当存在断层时,在边水到达边部井之前,水侵主要沿断层突进,导致沿断层的水侵运移速度明显快于似均质裂缝储层,气井见水时间也大幅提前(2.5年),模型预测结果与K气藏实际水侵特征基本相符。该气藏中高部位3口气井,射孔底界距边水距离(550~890)米,见水时间(2~3.5)年,根据最新断裂精细解释结果,这3口井与边水之间均发育断层,边水沿断层突进,导致气井过早见水。
由于采气速度对气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分别对双重介质和“三重介质”模型进行不同采气速度(0.9%~6.6%)的开发指标对比研究。
不考虑断层影响时,储层呈双重介质渗流特征,不同采气速度下气藏水侵相对均匀。虽然随着采气速度的增加,见水时间越来越早(如图7所示),但高采气速度对气藏开发效果影响有限(参考图8)。当采气速度从2.8%增加到3.8%过程中,开发30年末采出程度从42.48%增大到43.59%;当采气速度超过3.8%后,采出程度呈缓慢下降趋势,采气速度为6.6%时的采出程度仍然较高,为41.88%。
考虑断层影响时,储层表现为“三重介质”渗流特征,随着采气速度的增加,见水时间越来越早(图7),开发30年末的采出程度先增加后快速下降(图8)。当采气速度在1.4%~2.4%之间时,30年末采出程度较高(30.8%~30%),但当采气速度为6.6%时,采出程度大幅降低,仅为24.55%。因此,对于“三重介质”储层,需要控制合理的采气速度,较高的采气速度会进一步加剧气藏的不均匀水侵,大幅度降低气藏采收率。
本发明提供了运用“三重介质”的渗流模式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根据上述方法可得到以下结论:
1、K气藏表现为“三重介质”(断层+裂缝+基质)的渗流特征,断层是气藏压力传播和水侵的高速通道;
2、原认识中低估了断层的影响,储层表现为基质与裂缝之间的视均质流动特征,气藏压力传播速度慢、水侵相对均匀,新渗流模式下的气藏渗流特征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
3、在边水推进过程中,沿断层的水侵速度明显快于似均质裂缝储层,加上K气藏前期采气速度过高(约3.3%),导致不均匀水侵较严重,不同部位气井见水过快;
4、建议对于K气藏或具有类似渗流特征的气藏,保持较低的开采速度,以延缓边水向气藏中部的侵入速度,提高气藏的开发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气藏构造、储层和流体特征,结合实际井组干扰试井数据,建立考虑井间断层的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
根据上述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获取K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和水侵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三维两相井组数值模拟机理模型所用的参数包括:
网格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形状因子、有效厚度、压力、岩石压缩系数、流体性质及PVT参数、水体参数、井距以及井与边水距离,其中渗透率包括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和断层渗透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度包括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数值模拟机理模型拟合压力恢复试井双对数特征曲线确定所述形状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包括模型初始地层压力、基准面深度和基准面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石压缩系数包括基质孔隙压缩系数和裂缝孔隙压缩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性质及PVT参数包括地层水密度、地层水黏度、地层水压缩系数、地层水体积系数和天然气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K气藏的压力传播特征的过程包括:
以K气藏实际干扰试井资料为基础,井组模型中设置一口观测井和两口激动井,其中观测井位于模型正中间,两口激动井分别位于观测井两侧并与观测井具有相同的井距;
分别采用全关井方案和干扰试井方案,其中:
在全关井方案中,观测井压力恢复过程中不受激动井干扰;
在干扰试井方案中,观测井和激动井首先均以相同的产气量生产并同时关井,然后不同激动井分别在不同时间开井生产,且日产气量不同;
对比全关井方案和干扰试井方案中观测井的井底流压数据,获得干扰响应时间点,结合不同激动井的开井时间点,分别获得观测井与两口激动井之间的压力传播时间,确定压力传播特征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K气藏的水侵特征的过程包括:
在所述K气藏压力传播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将井组模型中的观测井和激动井全部改为生产井,参考K气藏前期的生产情况,设置各生产井的配产大小,然后通过模拟计算,预测不同生产时间下机理模型的含气饱和度和边部井的日产水曲线变化特征,最终获取K气藏的水侵特征。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行不稳定试井分析的步骤。
CN201810867008.6A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Active CN1108072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7008.6A CN110807235B (zh)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7008.6A CN110807235B (zh)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7235A true CN110807235A (zh) 2020-02-18
CN110807235B CN110807235B (zh) 2023-07-25

Family

ID=69486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7008.6A Active CN110807235B (zh) 2018-08-01 2018-08-01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0723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7178A (zh) * 2020-11-24 2021-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边水水侵前缘的定量诊断方法
CN113738351A (zh) * 2021-09-25 2021-12-0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断缝体油藏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方法
CN114060003A (zh) * 2021-11-18 2022-02-18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上复杂断块油藏井间连通性表征方法
CN117930347A (zh) * 2024-03-21 2024-04-2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气藏水侵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930347B (zh) * 2024-03-21 2024-06-07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气藏水侵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9973A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裂缝储层含油气饱和度定量计算方法
CN104141490A (zh) * 2014-07-17 2014-1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有水气藏单井水侵情况判断及气井产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6192077A1 (zh) * 2015-06-04 2016-12-08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 一种致密气压裂水平井数值试井模型建立求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9973A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裂缝储层含油气饱和度定量计算方法
US20120109603A1 (en) * 2009-06-22 2012-05-03 Ning Li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oil (gas) saturation of fractured reservoir
CN104141490A (zh) * 2014-07-17 2014-1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有水气藏单井水侵情况判断及气井产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6192077A1 (zh) * 2015-06-04 2016-12-08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 一种致密气压裂水平井数值试井模型建立求解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廖志: "裂缝性水驱气藏出水规律及生产动态分析" *
廖恒杰;杨志兴;李元生;程俊阳;程超;: "西湖凹陷气藏出水规律及控制因素" *
梅海燕;毛恒博;唐雯;朱得利;: "低渗气藏气水两相非达西渗流及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魏聪 等: "K气藏断缝孔"三重介质"渗流特征研究"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7178A (zh) * 2020-11-24 2021-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边水水侵前缘的定量诊断方法
CN112377178B (zh) * 2020-11-24 2024-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边水水侵前缘的定量诊断方法
CN113738351A (zh) * 2021-09-25 2021-12-0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断缝体油藏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方法
CN113738351B (zh) * 2021-09-25 2023-10-2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断缝体油藏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方法
CN114060003A (zh) * 2021-11-18 2022-02-18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上复杂断块油藏井间连通性表征方法
CN114060003B (zh) * 2021-11-18 2024-02-2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上复杂断块油藏井间连通性表征方法
CN117930347A (zh) * 2024-03-21 2024-04-2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气藏水侵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930347B (zh) * 2024-03-21 2024-06-07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气藏水侵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7235B (zh)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8024B (zh) 一种深层页岩气提高微支撑系统充填效率的体积压裂方法
CN105952427B (zh) 一种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导裂缝的预测与评价方法
CN109209333B (zh) 页岩气多井群高效开采间距优化方法
CN102146788A (zh) 水驱油藏三维流线调控提高采收率方法
CN105317407B (zh) 一种特高含水期表外储层的开发方法
CN104632157A (zh) 低渗透油藏均衡驱替方法
CN110807235B (zh) 一种模拟k气藏断缝孔渗流的方法
CN106014372B (zh) 一种基于砂体结构的水平井布井方法
CN103527161A (zh) 热采水平井堵水调剖的方法
CN110259421B (zh) 一种裂缝性的致密油藏注水补充能量方法
Yang et al.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water injection gravity flooding oil in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fractured-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CN112560246B (zh) 一种目标井散点地层压力系数的预测方法
Tremblay Cold flow: a multi-well cold production (CHOPS) model
CN113803041B (zh) 一种体积压裂设计方法及系统
Nailing et al. Influence of horizontal bedding on vertical extension of hydraulic fracture and stimulation performance in shale reservoir
CN115841083A (zh) 确定注水井压驱配注量的方法
He et al. Successfully increasing production of a mature offshore heavy oil reservoir by water flooding conformance
Ge et al. Reservoir Management Makes a Marginal Field Fruitful in Bohai
CN102748014A (zh) 一种适用于气体钻井钻前地层出水定量预测方法
CN115577213B (zh) 一种水侵方向预测方法
Jia et al. Sand Blocking Mechanisms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Slant Well in Siltstone Reservoirs
Zhang et al. Pilot Test and Effect Evaluation for the Water Shutoff Technology with Concentric Tube in Horizontal Well of Bohai Oilfield
Zhang Study on techn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during extra high water cut period
Liu Research on Deep Profile Control Technology of Water Flooding in Lamadian Oilfield
Duan et al. Research on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tion of Fixed-Plane Perforation Fracturing Technology in Ultra-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