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3307A -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03307A
CN110803307A CN201911149770.1A CN201911149770A CN110803307A CN 110803307 A CN110803307 A CN 110803307A CN 201911149770 A CN201911149770 A CN 201911149770A CN 110803307 A CN110803307 A CN 110803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energy
energy absorption
shell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97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03307B (zh
Inventor
张�荣
李松岩
罗昌杰
于文泽
钟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497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033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03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3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03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33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2Parts of, 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in or to, 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62Systems for re-entry into the earth's atmosphere; Retarding or lan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三级吸能机构,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限位于第一外壳内并与弹性吸能单元抵顶,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第二端限位于第二外壳内并与塑性吸能单元抵顶。本发明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天器软着陆辅助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的着陆缓冲吸能装置一般是采用单一的弹性耗能或者塑性耗能的方式来协助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实现软着陆,其中,弹性耗能一般采用橡胶、弹簧等可恢复的弹性吸能单元,弹性吸能单元通常的载荷曲线为非线性抛物线,载荷卸除后可回弹,通过将冲击能转化为摩擦热能消耗进行缓冲吸能,但吸能量相对较小,压缩率有限一般适用于低等级能量冲击场合;塑性耗能一般采用蜂窝、压溃管等不可恢复的塑性吸能单元,塑性吸能单元承载能力强、压缩率高,通过将冲击能转化为金属塑性变形能进行缓冲吸能,其吸能量大,但不能重复使用。并且由于飞行器着陆时其冲击速度、姿态、风速等多种参数的不确定性较大,特别是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除受上述多种参数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火箭尾焰的烧蚀,即使有防热隔热材料的保护,仍然需要经受约150℃高温的烘烤,因此现有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
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
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并与所述弹性吸能单元抵顶;以及
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所述第二端限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并与所述塑性吸能单元抵顶;
其中,所述第一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小于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小于所述第三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
可选地,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上。
可选地,所述弹性吸能单元包括:
多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同轴间隔排列;以及
至少两隔挡片,分别设于相邻两所述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隔挡片为金属片。
可选地,所述塑性吸能单元为金属蜂窝材料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
第一缸体,所述第一缸体的封闭端为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二者之一;
第二缸体,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从所述第一缸体的开口端伸入并限位于所述第一缸体的内腔内,所述第二缸体的封闭端为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二者之另一,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内填充有弹性胶泥;
第三端盖,封盖于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活塞部容置于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内,并靠近所述第三端盖,所述活塞杆的杆部穿过所述第三端盖与所述第一缸体的内壁紧固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面积和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面积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缸体的本体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外轮廓形状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第一缸体的本体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第三端盖上设有第一限流结构,所述第一限流结构用于供所述弹性胶泥注入并限止所述弹性胶泥流出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所述活塞部上设有第二限流结构,所述第二限流结构用于供所述弹性胶泥从靠近所述第三端盖的一侧流入远离所述第三端盖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流结构包括:
第一容置槽,凹设于所述第三端盖的内端面上;
第一通孔,贯穿于所述第三端盖的外端面,并与所述第一容置槽连通;
第一钢珠,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并可封盖所述第一通孔;以及
第一空心螺柱,旋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口上以限止所述第一钢珠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脱出;
所述第二限流结构包括:
第二容置槽,凹设于所述活塞部的远离所述第三端盖的端面上;
第二通孔,贯穿于所述活塞部的朝向所述第三端盖的端面,并与所述第二容置槽连通;
第二钢珠,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并可封盖所述第二通孔;以及
第二空心螺柱,旋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口上以限止所述第二钢珠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脱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缸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凸缘,所述第二缸体的外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从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向所述第二缸体的封闭端延伸,所述限位凸缘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形成限位。
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三级吸能机构,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确保飞行器软着陆,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确保飞行器平稳着陆,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确保飞行器安全着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提升了飞行器着陆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级吸能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二级吸能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三级吸能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吸能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局部轴剖面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0—第一级吸能机构、20—第二级吸能机构、30—第三级吸能机构、11—第一外壳、12—弹性吸能单元、21—第一端、22—第二端、23—第一缸体、24—第二缸体、25—第三端盖、26—活塞杆、31—第二外壳、32—塑性吸能单元、110—第一安装孔、111—第一壳体、112—第一端盖、120—热塑性聚酯弹性体、310—第二安装孔、311—第二壳体、312—第二端盖、230—限位凸缘、241—节流间隙、242—限位槽、250—第一限流结构、251—第一容置槽、252—第一通孔、253—第一钢珠、261—活塞部、262—杆部、2610—第二限流结构、2611—第二容置槽、2612—第二通孔、2613—第二钢珠、F1—第二级触发力、F2—第三级触发力、S1—第一级吸能行程、S2—第二级吸能行程、S3—第三级吸能行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与另一个部件“电连接”,它可以是导体电连接,或者是无线电连接,还可以是其它各种能够传输电信号的连接方式。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术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该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包括第一级吸能机构10、第二级吸能机构20和第三级吸能机构30,其中,第一级吸能机构10的触发力小于第二级吸能机构20的触发力F1,第二级吸能机构20的触发力F1小于第三级吸能机构30的触发力F2;具体地,第一级吸能机构10包括第一外壳11和弹性吸能单元12,弹性吸能单元12容置在第一外壳11的内腔内;第二级吸能机构20为弹性胶泥缓冲器,第二级吸能机构20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第一端21限位在第一外壳11内,即第一端21容置在第一外壳11的内腔内并且可以沿第一外壳11的轴线延伸方向移动,同时第一端21与弹性吸能单元12抵顶;第三级吸能机构30包括第二外壳31和塑性吸能单元32,塑性吸能单元32容置在第二外壳31的内腔内,第二端22限位在第二外壳31内,即第二端22容置在第二外壳31的内腔内并且可以沿第二外壳31的轴线延伸方向移动,同时第二端22与塑性吸能单元12抵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级吸能机构10、第二级吸能机构20和第三级吸能机构30同轴;第一端21的横截面外轮廓与第一外壳11的横截面内轮廓相适配,第一端21与第一外壳11间隙配合,第二端22的横截面外轮廓与第二外壳31的横截面内轮廓相适配,第二端22与第二外壳31间隙配合;弹性胶泥缓冲器是指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由硅的高分子化合物中加入阻燃剂、抗压剂、润滑剂和防老剂等混溶而成的弹性胶泥作为吸能元件的粘滞类缓冲器,该弹性胶泥具有在-50℃~250℃之间不改变基本形态的特性。
此处,弹性吸能单元12优选为采用多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和至少两个隔挡片(未图示)组成,其中,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120具有高强度、高弹性、耐油、耐高温、耐辐射、动态力学性能优越等特性,并且其自压缩比可达到30%以上,在-40℃~250℃范围内具有稳定吸能性能,多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同轴间隔排列,即多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沿第一外壳11的轴线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从而可以避免单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的厚度过大,有效地提升弹性吸能单元12沿轴向压缩吸能时的稳定性;每个隔挡片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之间,即相邻的两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被一个隔挡片隔离,隔挡片的表面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的横截面面积,这样可以提升每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受力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弹性吸能单元12沿轴向压缩吸能时的稳定性,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相邻的两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之间相互摩擦导致磨损。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可以由橡胶等替代。
塑性吸能单元32优选为金属蜂窝材料件,是通过金属板材堆叠或者拉伸制成,其具有对称性好、结构稳定可靠、压缩过程平稳有序、吸能效率高等特性。在缓冲吸能过程中,塑性吸能单元32沿轴向发生塑性变形,将冲击能转化为金属塑性变形能。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塑性吸能单元32可以采用胀管、缩管、刨削等金属变形形式。
此处以将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安装在运载火箭上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请参阅图5,在运载火箭正常垂直着陆时,当降落架接触地面那一刻起,第一级吸能机构10开始工作,弹性吸能单元12在第一端21的推顶下沿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的轴向发生压缩变形,通过自身高分子之间的摩擦,将冲击能转化为内能和热能消耗,来实现运载火箭的软着陆;如果在运载火箭着陆的过程中发生箭体姿态控制不当或者外界环境参数影响较大,触发力达到第二级触发力F1时,弹性吸能单元12被压缩到极限,完成了第一级吸能行程S1,第二级吸能机构20开始工作,通过内部填充的弹性胶泥件冲击能转化为内能和热能消耗,从而纠正箭体的着陆姿态,消化外界环境参数的影响;如果在运载火箭着陆的过程中出现了姿态控制失效、非正常着陆等情况,触发力达到第三级触发力F2时,弹性胶泥达到了变形极限,完成了第二级吸能行程S2,为了进一步消耗地面的冲击能量,第三级吸能机构30开始工作,塑性吸能单元32在第二端22的推顶下沿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的轴向发生溃缩变形,通过自身塑性溃缩,将冲击能转化为金属变形能消耗,来实现运载火箭的应急着陆。
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采用了三级吸能机构,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10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确保飞行器软着陆,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20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确保飞行器平稳着陆,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30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确保飞行器安全着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提升了飞行器着陆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外壳31包括第二壳体311和第二端盖312,其中,第二端盖312封盖在第二壳体311的一端上。具体地,第二外壳3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端盖312,第二端盖312可以封盖在靠近第二级吸能机构20的一端或者远离第二级吸能机构20的一端,并且第二端盖312通过螺纹或者螺栓与第二壳体311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当飞行器完成应急着陆后,通过打开第二端盖312,可以方便塑性吸能单元32进行更换,有利于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的重复使用,从而有效地降低飞行器的运营成本。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对第一级吸能机构10进行维修保养,第一外壳1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一端盖112,第一端盖112封盖在第一壳体111的一端上。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隔挡片为金属片,即隔挡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由于隔挡片的表面光滑,可以有效地减小隔挡片与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的磨损,并且由于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导热性能,隔挡片可以快速地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20压缩变形转化的热能导走,提高了弹性吸能单元12的能量消耗效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级吸能机构20包括第一缸体23、第二缸体24、第三端盖25和活塞杆26,其中,第一缸体23的封闭端为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的二者之一,第二缸体24的开口端从第一缸体23的开口端伸入并且限位在第一缸体23的内腔内,第二缸体24的封闭端为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的二者之另一,第二缸体24的内腔内填充有弹性胶泥,第三端盖25封盖在第二缸体24的开口端,活塞杆26的活塞部261容置在第二缸体24的内腔内,并且活塞部261靠近第三端盖25,活塞杆26的杆部262穿过第三端盖25与第一缸体23的内壁紧固连接。具体地,第一缸体23的封闭端与第一缸体23的本体可拆卸连接,有利于第二缸体24装进第一缸体23内,第二缸体24与第一缸体23同轴并且间隙配合,第二缸体24可以沿第一缸体23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杆部262的一端与活塞部261紧固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杆部262的另一端紧固连接在第一缸体23的封闭端的内端面上,在第三端盖25上开设有供杆部262穿设的安装孔,该安装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密封圈,可以确保弹性胶泥不会从杆部262与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处流出,在初始状态下,活塞部261靠近第三端盖25,第二缸体24的开口端靠近第一缸体23的开口端。当第二级吸能机构20受到的轴向冲击力等于或者大于第二级触发力F1时,第二缸体24沿第一缸体23的长度延伸方向向第一缸体23的内腔内伸入,此时第一缸体23的封闭端推顶杆部262,杆部262推顶活塞部261挤压第二缸体24内的弹性胶泥,驱使弹性胶泥流过节流间隙241产生阻尼力,将冲击能转化为弹性胶泥的内能和热能消耗。
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端21的横截面面积和第二端22的横截面面积分别大于第一缸体23的本体的横截面面积,同时,在第一外壳1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0,在第二外壳3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10,第一安装孔110的外轮廓形状和第二安装孔310的外轮廓形状与第一缸体23的本体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具体地,第一端21的横截面面积等于第二端22的横截面面积,这样有利于对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进行设计加工,第一安装孔110的孔径和第二安装孔310的孔径分别小于第一端21的宽度,从而将第一端21限位在第一外壳11的内腔内,将第二端22限位在第二外壳31的内腔内;由于第二级吸能机构20具有横截面面积较大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使得轴向冲击力更加均衡地作用在弹性吸能单元12和塑性吸能单元32上,使得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的缓冲吸能过程更加平稳。
可选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三端盖25上设置有第一限流结构250,第一限流结构250用于供弹性胶泥注入并且限止弹性胶泥流出第二缸体24的内腔,同时,在活塞部261上设置有第二限流结构2610,第二限流结构2610用于供弹性胶泥从靠近第三端盖25的一侧流入远离第三端盖25的一侧。具体地,第一限流结构250贯穿第三端盖25的相对两个端面,第二限流结构2610贯穿活塞杆26的活塞部261的相对两个端面。当弹性胶泥通过第一限流结构250注入第二缸体24内时,弹性胶泥在预设压力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地通过第二限流结构2610流入远离第三端盖25的一侧的内腔内,并且将活塞部261维持在靠近第三端盖25的位置上;当弹性胶泥完成灌装后,第一限流结构250可以限止弹性胶泥的流出;当发生轴向冲击时,第二限流结构2610可以限止弹性胶泥回流到靠近第三端盖25的一侧的内腔内,使弹性胶泥在活塞部261的驱使下,从节流间隙241处流入靠近第三端盖25的一侧的内腔内,进而起到节流阻尼作用,实现将冲击能量转化为热能消耗。
可选地,请参阅图4,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限流结构250包括第一容置槽251、第一通孔252、第一钢珠253以及第一空心螺柱,第二限流结构2610包括第二容置槽2611、第二通孔2612、第二钢珠2613以及第二空心螺柱,其中,第一容置槽251凹设在第三端盖25的内端面上,第一通孔252贯穿第三端盖25的外端面,并且与第一容置槽251连通,第一钢珠253容置在第一容置槽251内,并且可以封盖第一通孔252,第一空心螺柱(未图示)旋设在第一容置槽251的槽口上,用以限止第一钢珠253从第一容置槽251内脱出;第二容置槽2611凹设在活塞部261的朝向第三端盖25的端面上,第二通孔2612贯穿活塞部261的远离第三端盖25的端面,并且与第二容置槽2611连通,第二钢珠2613容置在第二容置槽2611内,并且可以封盖第二通孔2612,第二空心螺柱(未图示)旋设在第二容置槽2611的槽口上,用以限止第二钢珠2613从第二容置槽2611内脱出。具体地,第一容置槽251与第一通孔252相接形成的通道以及第二容置槽2611与第二通孔2612相接形成的通道分别贯穿第三端盖25和活塞部261,其中,第一容置槽251的宽度大于第一通孔252的孔径,第二容置槽2611的宽度大于第二通孔2612的孔径,第一钢珠253的外径与第一容置槽251的宽度相适配,第二钢珠2613的外径与第二容置槽2611的宽度相适配,并且第一容置槽251的槽口处开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第一空心螺柱的外螺纹实现螺纹连接,第二容置槽2611的槽口处开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第二空心螺柱的外螺纹实现螺纹连接,第一钢珠253可以在第一容置槽251与第一通孔252相接的一侧和第一空心螺柱之间来回移动,第二钢珠2613可以在第二容置槽2611与第二通孔2612相接的一侧和第二空心螺柱之间来回移动,这样第一限流结构250和第二限流结构2610分别起到了单向阀的作用。
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缸体23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凸缘230,同时,在第二缸体24的外壁上开设有限位槽242,限位槽242从第二缸体24的开口端向第二缸体24的封闭端延伸,限位凸缘230伸入限位槽242内形成限位。具体地,限位凸缘230沿第一缸体23的开口端的内壁周向延伸,限位槽242沿第二缸体24的外壁周向延伸,当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1的处于初始位置时,限位凸缘230与限位槽242的靠近第二缸体24的开口端的一侧槽壁搭接,用以将第二缸体24限位在第一缸体23的内腔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
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并与所述弹性吸能单元抵顶;以及
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所述第二端限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并与所述塑性吸能单元抵顶;
其中,所述第一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小于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小于所述第三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吸能单元包括:
多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同轴间隔排列;以及
至少两隔挡片,分别设于相邻两所述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片为金属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吸能单元为金属蜂窝材料件。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
第一缸体,所述第一缸体的封闭端为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二者之一;
第二缸体,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从所述第一缸体的开口端伸入并限位于所述第一缸体的内腔内,所述第二缸体的封闭端为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二者之另一,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内填充有弹性胶泥;
第三端盖,封盖于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活塞部容置于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内,并靠近所述第三端盖,所述活塞杆的杆部穿过所述第三端盖与所述第一缸体的内壁紧固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面积和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面积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缸体的本体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外轮廓形状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第一缸体的本体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盖上设有第一限流结构,所述第一限流结构用于供所述弹性胶泥注入并限止所述弹性胶泥流出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所述活塞部上设有第二限流结构,所述第二限流结构用于供所述弹性胶泥从靠近所述第三端盖的一侧流入远离所述第三端盖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结构包括:
第一容置槽,凹设于所述第三端盖的内端面上;
第一通孔,贯穿于所述第三端盖的外端面,并与所述第一容置槽连通;
第一钢珠,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并可封盖所述第一通孔;以及
第一空心螺柱,旋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口上以限止所述第一钢珠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脱出;
所述第二限流结构包括:
第二容置槽,凹设于所述活塞部的远离所述第三端盖的端面上;
第二通孔,贯穿于所述活塞部的朝向所述第三端盖的端面,并与所述第二容置槽连通;
第二钢珠,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并可封盖所述第二通孔;以及
第二空心螺柱,旋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口上以限止所述第二钢珠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脱出。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凸缘,所述第二缸体的外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从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向所述第二缸体的封闭端延伸,所述限位凸缘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形成限位。
CN201911149770.1A 2019-11-21 2019-11-21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Active CN1108033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9770.1A CN110803307B (zh) 2019-11-21 2019-11-21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9770.1A CN110803307B (zh) 2019-11-21 2019-11-21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3307A true CN110803307A (zh) 2020-02-18
CN110803307B CN110803307B (zh) 2024-09-13

Family

ID=69491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9770.1A Active CN110803307B (zh) 2019-11-21 2019-11-21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0330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8367A (zh) * 2021-12-11 2022-03-08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碰撞吸能装置
CN114593645A (zh) * 2022-03-10 2022-06-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面向弹体内部组件存活需求的主被动多级缓冲吸能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39619A (ko) * 2012-06-13 2013-12-23 한국항공우주연구원 착륙선용 충격 완충장치
CN103935525A (zh) * 2014-04-24 2014-07-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缓冲着陆腿及其缓冲方法
CN109720606A (zh) * 2018-12-29 2019-05-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可回收火箭着陆机构的腿式组合缓冲器
CN209581505U (zh) * 2019-01-23 2019-11-05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防碰撞侧缓冲器
CN211336491U (zh) * 2019-11-21 2020-08-25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39619A (ko) * 2012-06-13 2013-12-23 한국항공우주연구원 착륙선용 충격 완충장치
CN103935525A (zh) * 2014-04-24 2014-07-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缓冲着陆腿及其缓冲方法
CN109720606A (zh) * 2018-12-29 2019-05-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可回收火箭着陆机构的腿式组合缓冲器
CN209581505U (zh) * 2019-01-23 2019-11-05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防碰撞侧缓冲器
CN211336491U (zh) * 2019-11-21 2020-08-25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8367A (zh) * 2021-12-11 2022-03-08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碰撞吸能装置
CN114593645A (zh) * 2022-03-10 2022-06-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面向弹体内部组件存活需求的主被动多级缓冲吸能结构
CN114593645B (zh) * 2022-03-10 2022-11-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面向弹体内部组件存活需求的主被动多级缓冲吸能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3307B (zh) 2024-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3307A (zh)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US3696894A (en) Acceleration 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valve
CN211336491U (zh)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CN110697089A (zh) 一种复合式大承载非火工连接分离装置
US3682461A (en) Liquid spring
CN106884922B (zh) 一种具有油腔自动补偿的液压阻尼器
CN107906160B (zh) 一种新型杆式粘滞阻尼器
CN201317466Y (zh) 横向分离膨胀管连续分离装置
CN212840041U (zh) 一种空冷系统膨胀节
CN109515468A (zh) 一种复合式轨道车辆吸能防爬器
CN105346554A (zh) 高分子弹性元件与金属摩擦元件组合缓冲器
CN105474793B (zh) 飞行器部件分离螺母
CN106122347A (zh) 一种减震器
CN216789084U (zh) 一种具有轴向大限位力的粘滞阻尼器
CN214007877U (zh) 一种串并联结构的磁流变缓冲器
CN204716283U (zh) 一种带有防撞装置的矿用救生舱
CN211901419U (zh) 一种铝材结构散热式粘滞阻尼器
CN205278210U (zh) 锥杆变阻尼阻尼器
CN110281969B (zh) 一种摩擦式轨道车辆吸能防爬器
CN111305041B (zh) 一种多级抗冲耗能桥梁限位器
CN110341744B (zh) 缓冲吸能装置
CN210565983U (zh)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液压拉伸限位机构阻尼器
CN103010135A (zh) 车辆安全缓冲装置
CN205136450U (zh) 阶梯孔变阻尼阻尼器
CN113756848B (zh) 一种复合式吸能防冲液压立柱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