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3501B - 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3501B
CN110783501B CN201910672009.XA CN201910672009A CN110783501B CN 110783501 B CN110783501 B CN 110783501B CN 201910672009 A CN201910672009 A CN 201910672009A CN 110783501 B CN110783501 B CN 110783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terminal
lid
outer periphery
battery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720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83501A (zh
Inventor
吉冈政展
藤原义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337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39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83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3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83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3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堵塞容纳电极体的电池壳体的开口的盖,由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形成。盖具备用于供电极体的负极端子穿过的端子孔、和在成为电池的外侧的盖的外表面形成于包围端子孔且与外表面的外周不相接的区域的凹部。凹部的缘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部。突部在长边方向上设于与端子孔重合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8年7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142831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的电池,使用薄型的密闭式电池。在这样的密闭式电池中,电池的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容纳于电池壳体。电池壳体为有底筒状,且具有开口。电池壳体的开口被盖堵塞。盖使用激光等焊接于电池壳体。
日本专利第4278222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封口板,填入封闭式电池的外装罐开口部,且通过激光焊接密封。在该封口板的表面沿外周形成有台阶部。
发明内容
发明者们探讨了堵塞容纳电极对的电池壳体的开口的盖的结构。该盖具有用于供负极端子或正极端子通过的端子孔。发明者们还探讨了在盖的外表面以包围端子孔的方式设置凹部的结构。发明者们发现,凹部的形状对端子孔的气密性及盖的焊接时的散热性给予影响。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盖为堵塞容纳电极体的电池壳体的开口的盖。上述盖由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形成。上述盖具备用于供上述电极体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穿过的端子孔。上述盖具备在成为电池的外侧的上述盖的外表面形成于包围上述端子孔且与上述外表面的外周不相接的区域的凹部。上述凹部的缘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部。上述突部在长边方向设于与上述端子孔重合的位置。
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通过附加的权利要求书数指出的部件和组合来实现。应当理解,上述以及以下的描述只是示例,并不非用于限定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2是从z方向观察盖的外表面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凹部11附近的放大图。
图4是负极端子、填密部件及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封口板的表面沿外周形成槽。槽遍及外周整体而形成。在将电池薄型化的情况下,封口板即盖的短边方向变短。因此,若沿盖的外周整体具有槽,则难以将负极端子配置于盖。因此,发明者们探讨了在负极端子附近不设置槽的结构。该情况下,在未设置槽的部分,焊接时容易散热。因此,若焊接条件相同,则无槽的部分相比有槽的部分,焊接强度容易变弱。焊接强度弱的部分容易成为裂纹的起点。
(结构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盖是堵塞容纳电极体的电池壳体的开口的盖。上述盖由沿长边方向延长的细长的板形成。上述盖具备:用于供上述电极体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穿过的端子孔;在成为电池的外侧的上述盖的外表面形成于包围上述端子孔且与上述外表面的外周不相接的区域的凹部;以及在上述盖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与上述凹部不重合的区域,与上述外周分离且沿上述外周延伸的槽。
根据上述结构1,在盖的端子孔的周围形成凹部,槽在长边方向上避开凹部而配置。槽不侵入凹部与外周之间地沿外周配置。通过这样的凹部与槽的组合,能够确保配置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的场所,并且减少焊接变弱的范围。即,能够确保配置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的场所,并且使焊接状态接近均匀。
(结构2)
在上述结构1中,也可以是,上述凹部的缘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部,上述突部在长边方向上设于与上述端子孔重合的位置。通过突部,凹部的端子孔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在将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和填密部件贯通端子孔并凿密时,能够利用突起抑制填密部件向短边方向退避。填密部件无间隙地设于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与端子孔之间。因此,能够确保在盖的长边方向上配置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的场所,而且不会使填密部件带来的封闭性降低。此外,盖的槽也可以省略。即使在省略了槽的情况下,凹部的突部也抑制填密部件向短边方向退避。由此,可抑制填密部件与凹部的外周大范围地相接。因此,可抑制盖的焊接的热向盖的中央传递。即,通过凹部的突部,能够提高盖的气密性,并且抑制焊接时的散热。
(结构3)
在上述结构1或2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盖具有注液孔,上述槽在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与上述注液孔不重合的区域。由此,因为成为槽和注液孔互相不干涉的结构,所以盖的制造变得容易。
(结构4)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具备:电极体,其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配置于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电池壳体,其容纳上述电极体,且包括扁平筒状的侧壁和封锁上述侧壁的轴向的一方端的底部;以及盖,其堵塞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的上述侧壁的开口。上述盖由沿长边方向延长的细长的板形成。上述盖具有:用于供上述电极体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穿过的端子孔;在成为电池的外侧的上述盖的外表面形成于包围上述端子孔且与上述外表面的外周不相接的区域的凹部;以及在上述盖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与上述凹部不重合的区域,与上述外周分离且沿上述外周延伸的槽。通过该结构,能够在电池壳体的盖确保配置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的场所,并且使焊接状态接近均匀。上述电池可以具备填充于供上述端子孔穿过的上述正极端子或上述负极端子与上述端子孔之间的填密部件。上述凹部的缘可以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部。上述突部在长边方向上设于与上述端子孔重合的位置。该情况下,例如,上述填密部件以与上述突部相接的方式填充。此外,盖的槽也可以省略。
盖由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形成。与形成盖的板的厚度方向及长边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为短边方向。在长边方向上凹部和槽不重合与从短边方向观察,凹部和槽不重合相同。在长边方向凹部和端子孔重合与从短边方向观察,凹部和端子孔重合相同。盖的外表面是在盖堵塞电池壳体的开口的状态下,位于电池壳体的外侧的盖的面。凹部是盖的厚度方向上的外表面的位置比外表面的外周的位置低的部分。即,凹部的盖的厚度比外周的盖的厚度薄。
在上述结构1~4的任一个中,也可以是,在盖的外表面,比槽靠盖的中央的区域的面形成为与外周和槽之间的区域的面相同的高度。由此,容易在盖的外表面上的比槽靠盖的中央的区域焊接外部连接端子等其它部件。
在上述结构1~4的任一个中,也可以是,使凹部与盖的外周之间的最短的距离和槽与盖的外周之间的最短的距离相同,或更小。即,能够使凹部相对于外周与槽同程度地靠近,或更近地配置。由此,即使在凹部附近无槽的部分,也能够与具有槽的部分同程度地阻碍焊接时的散热。由此,能够使焊接状态更接近均匀。此外,凹部与外周的最短距离和槽与外周的最短距离相同的情况下,除了这些距离严格地相同的情况,包括以从妨碍焊接时的散热的观点出发,可视为这些距离相同的程度具有微差的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中对同一及相当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省略相同的说明。此外,为了容易说明,以下参照的图中,对于结构,简略化或示意性地示出,或者省略一部分结构部件。
(电池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10的概略的立体图。电池10是所谓的方形电池。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所示地,设定以垂直于电池10的面积最广的侧面的方向为x方向、以较广的侧面的相邻的两个边的方向分别为y方向、z方向的正交坐标系。
电池10具备电极体5、收纳电极体5的电池壳体2、以及堵塞电池壳体2的开口的盖1。在电池壳体2内还容纳有电解液(省略图示)。电池壳体2包括扁平筒状的侧壁21、封锁侧壁21的轴向的一方端的底部22、以及封锁另一方端的盖1。本例中,电池壳体2是具有一体形成的侧壁21和底部22的罐。另外,本例中,举例说明电池壳体2及盖1担当正极的电池10。
侧壁21呈扁平筒状。在图1所示的例中,z方向为形成侧壁21的筒的轴向。侧壁21由对置的一对广面部和对置的一对窄面部构成。广面部的面比窄面部的面宽广。窄面部和广面部互相相邻地连续。广面部的外表面为平面,窄面部的外表面为曲面。此外,侧壁21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侧壁21也可以是四方筒状或椭圆筒状等。即,侧壁21的垂直于轴向的面的截面能够为矩形或椭圆形。
盖1堵塞电池壳体2的开口。具体而言,盖1嵌入扁平筒状的侧壁21的与底部22相反的一侧的开口。盖1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形成。在图1所示的例中,y方向为盖1的长边方向,x方向为盖1的短边方向。电池10中,盖1的外表面包括配置负极端子3的凹部11和沿外表面的外周1a延伸的槽12。
电极体5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隔膜。在正极与负极之间配置隔膜。正极、负极以及隔膜均呈层状。在电极体5被容纳于电池壳体2的状态下,正极、负极以及隔膜的各层的面相对于底部22大致垂直。
图2是从z方向观察盖1的外表面的俯视图。盖1具有用于供电极体5的负极端子穿过的端子孔13。凹部11形成于包围端子孔13且与外表面的外周1a不相接的区域。凹部11的表面在盖1的厚度方向上凹陷,位于比与外周1a相接的面低的位置。
槽12在盖1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与凹部11不重合的区域。即,若从短边观察,则槽12与凹部11不重合。再换言之,槽12形成于在盖1的短边方向上被凹部11和外周1a夹着的区域以外的区域。槽12与外周1a分离,且沿外周1a延伸。在长边方向上,槽12沿遍及与凹部11不重合的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外周1a延伸。槽12和位于最靠近的位置的外周1a的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槽12与位于最靠近的位置的外周1a的距离恒定。槽12的截面形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为V字状或U字状。在沿盖1的外周的方向上,槽12不连续。在沿盖1的外周的方向上,多个槽12互相分离地设置。另外,槽12的端和凹部11的端相互分离。
盖1的外周1a焊接于电池壳体2。例如,通过向盖1的外周1a和与外周1a相接的电池壳体2的开口的缘的部分照射激光光束,能够焊接盖1和电池壳体2。该情况下,焊接时,盖1的外周1a及其周边被照射激光光束而熔融。若在外周1a的附近具有槽12,则消除从外周1a传导热的路径,难以进行散热。因此,外周1a附近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容易熔融。与之相对,在外周1a的附近无槽12,且外表面平坦的情况下,外周1a的热容易散发。因此,在外周1a的附近无槽12的情况下,即使以相同的能量向外周1a附近照射激光光束,与具有槽12的部分相比,熔融状态改变。在图2所示的例中,在长边方向上,在未形成槽12的区域形成凹部11。凹部11与槽12同样地,防止来自外周1a的散热。因此,在位于凹部11附近的外周1a的部分和位于槽12附近的外周1a的部分,焊接状态不会显著不同。其结果,遍及外周1a的整体,焊接状态接近均匀。例如,若焊接条件在外周整体相同,则在外周全体难以产生焊接状态的不均。
在图2所示的例中,盖1具有用于供电解液穿过的注液孔14。在电池10的制造过程中,注液孔14在向电池壳体2注入电解液(未图示)时使用。在完成的电池10中,注液孔14被密封栓4(参照图1)密封。槽12在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与注液孔14不重合的区域。即,注液孔14形成于在盖1的短边方向上被注液孔14与外周1a夹着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在注液孔14附近,槽12被中断。从使盖1与电池壳体2的焊接状态均匀的观点出发,在对焊接状态产生影响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中断槽12。图2的例中,即使在注液孔14附近中断槽12,由于散热路径被附近的槽切断,因此可以认为对焊接状态产生的影响较小。
在图2所示的例中,凹部11的缘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部11a。突部11a在长边方向上设于与端子孔13重合的位置。即,若从短边方向观察,则突部11a与端子孔13重合。在短边方向上,突部11a向端子孔13突出。在图2所示的例中,凹部11具有两个突部11a。在短边方向上,端子孔13位于两个突部11a之间。此外,突部11a在长边方向上与端子孔13重合是指,突部11a的至少一部分在长边方向上与端子孔13重合。
本例中,在盖1的外表面,比槽12靠盖1的中央的区域S2的面也可以设为与外周1a和槽12之间的区域S1的面相同的高度。即,能够使比槽12靠内侧的区域S2的面的盖1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高度与比槽12靠外侧的区域S1的面的盖1的厚度方向的高度相同。由此,在槽12的内方的区域S2中,焊接其它部件(例如,正极端子等)时的焊接部的高度与外周1a的焊接部的高度相同。因此,容易对区域S2焊接其它部件。
图3是图2所示的凹部11附近的放大图。凹部的突部可以与槽的至少一部分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重合。在图3所示的例中,凹部11与外周1a之间的最短的距离W1和槽12与外周1a之间的最短的距离W1相同。由此,即使在外周1a的凹部11附近的部分,也能够与外周1a的槽12附近的部分同程度地阻碍焊接时的散热。此外,凹部11与外周1a之间的最短的距离为位于最靠近的位置的凹部11的部分11b与外周1a的部分的距离。槽12与外周1a之间的最短的距离为位于最靠近的位置的槽12的部分与外周1a的部分的距离。
凹部11与外周1a的距离成为最短的凹部11的部分11b在长边方向上连续长度L1。在沿长边方向排列的两个槽12的端之间,上述距离成为最短的凹部11的部分11b存在两处。这两处凹部11的部分11b之间形成有突部11a。由此,能够使两个槽12的端之间的外周1a附近的焊接状态接近其它区域的外周1a附近的焊接状态。
在图3所示的例中,凹部11的缘的形状相对于沿短边方向延伸的轴线对称。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焊接状态的均匀性。
沿长边方向排列的两个凹部11的部分11b的长边方向的间隔L4、及凹部11的部分11b与在长边方向上对置的槽12的端的间隔L3例如优选为端子孔13的直径D1的2倍以下(L4≤2×D1、L3≤2×D1)。上述间隔L4与突部11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相同。上述间隔L4及上述间隔L3更优选为端子孔13的直径D1的1.5倍以下(L4≤1.5×D1、L3≤1.5×D1)。由此,能够使外周1a附近的焊接状态更接近均匀。此外,从配置负极端子3的观点出发,凹部11的长边方向的寸法L2例如能够比端子孔13的直径D1大且为直径D1的4倍以下(D1<L2≤4×D1)。
图4是负极端子3、填密部件8以及盖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4所示,负极端子3和填密部件8插入盖1的端子孔13。负极端子3及填密部件8在贯通端子孔13的状态下被凿密。由此,填密部件8无间隙地被埋入负极端子3与端子孔13之间。填密部件8将负极端子3与端子孔13之间封闭。具体而言,负极端子3具有顶部3a和从顶部3a突出延伸的柱状部3b。在负极端子3的柱状部3b贯通填密部件8的贯通孔8a的状态下,负极端子3及填密部件8贯通端子孔13。
图5是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填密部件8及负极端子3的一部分从盖1露出到电池壳体2外。在盖1的内表面设有绝缘部件7和引线板9。引线板9为导电体。绝缘部件7设于盖1与引线板9之间。绝缘部件7及引线板9在与盖1的端子孔13重合的位置具有孔。填密部件8和负极端子3贯通盖1、绝缘部件7以及引线板9。负极端子3与引线板9相接。填密部件8及绝缘部件7将负极端子3与盖1之间绝缘。填密部件8例如能够由聚丙烯等构成。负极端子3例如能够由不锈钢等构成。
在引线板9连接有负极引线3c。负极引线3c连接于电极体5的负极。负极端子3经由引线板9及负极引线3c与电极体5的负极电连接。电池壳体2内,在负极端子3与电极体5之间配置有绝缘板6。绝缘板6防止在负极端子3与电极体5之间发生短路。此外,虽未图示,但在电极体5的正极连接有正极引线。正极引线还连接于盖1。即,电极体5的正极经由正极引线与盖1及电池壳体2电连接。
负极端子3及填密部件8在贯通端子孔13的状态被凿密时,填密部件8要向端子孔13之外退避。端子孔13在短边方向上位于盖1的凹部11的一对突部11a之间。因此,通过凿密,填密部件8要向端子孔13之外退避的趋势被突部11a抑制。由此,能够使被凿密的填密部件8以不向端子孔13之外退避而填埋端子孔13与负极端子3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由此,凹部11的突部11a与填密部件8相接。由于被突部11a抑制,因此填密部件8被限制与凹部11a的缘大范围地相接。由此,抑制盖1的焊接的散热。即,通过凹部11的突部11a,能够提高盖1的气密性,而且抑制焊接时的散热。例如,填密部件8也可以配置成,与凹部11的突部11a相接,与突部11a的相邻的凹部的部分11b(参照图3)不相接。该情况下,在突部11a的相邻的凹部的部分11b产生空间,盖1的焊接的热难以向盖1的中央传递。
此外,凹部11的突部11a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长边方向上设置于与端子孔13不重合的位置。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中,凹部11包括一对突部11a,但凹部11也可以包括两对以上的突部11a。该情况下,两对以上的突部11a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长边方向上配置于与端子孔13不重合的位置。例如,可以以从垂直于盖1的方向观察时,凹部11的缘呈锯齿状的方式设置多个突部11a。
(电池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电池10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进行说明。但是,电池10的制造方法不限于在本实施方式叙述的例。
首先,形成电极体5。为了制造电极体5,分别准备呈带状的正极、负极、以及隔膜。
正极包括正极集电体和正极混合层。正极集电体例如由铝或钛等的箔、平织金属网、膨胀金属、钢丝网、或冲孔金属等形成。正极混合层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两面。正极混合层通过混合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以及粘结剂而形成。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能够使用锰酸锂、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钴复合氧化物、氧化钒或氧化钼等。作为导电助剂,例如能够使用石墨、炭黑或乙炔黑等。作为粘结剂,例如,能够将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单独或混合而使用。
负极包括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混合层。负极集电体例如由铜、镍、或者不锈钢等的箔、平织金属网、膨胀金属、钢丝网、或冲孔金属等形成。负极混合层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两面。负极混合层通过混合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而形成。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能够使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或无定形碳等。作为粘结剂,例如,能够将羧甲基纤维素(CMC)及羟丙基纤维素(HPC)等纤维素、丁苯橡胶(SBR)、丙烯酸橡胶等橡胶粘结剂、PTFE、以及PVDF等单独或混合而使用。
隔膜例如能够由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或聚苯硫醚(PPS)等多孔膜或无纺布形成。
将负极、隔膜、正极以及隔膜以该顺序层叠,由此制作中间体。将制作出的中间体卷绕并按压,形成扁平状。由此,得到螺旋状的电极体5。从电极体5的卷绕轴向的一方面(上表面)突出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3c。
电池壳体2例如能够通过对铝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深拉加工来成型。如图2所示,向电池壳体2插入电极体5。
电池壳体2及盖1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例如,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电池壳体2例如能够通过对铝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深拉加工而形成。盖1例如能够通过对铝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锻造加工而形成。盖1的凹部11及槽12均能够通过印花(压印)而形成。
重叠盖1、绝缘部件7以及引线板9,使负极端子3及填密部件8贯通它们。将负极端子3的前端部凿密而压接于引线板9。由此,填密部件8无间隙地埋入盖1的端子孔13与负极端子3之间。
将从电极体5引出的负极引线3c和正极引线穿过绝缘板6,在引线板9连接负极引线3c,在盖1连接正极引线。电极体5插入电池壳体2,盖1压入电池壳体2的开口。向盖1的外周与电池壳体2的开口的边界照射激光光束,从而盖1的外周焊接于电池壳体2的开口。例如,将照射激光光束的位置沿盖1的外周遍及外周整体移动。由此,将盖1的外周整体焊接于电池壳体2。能够使盖1的外周整体的焊接条件均匀。即,能够使激光光束的照射能量在盖1的外周整体均匀。焊接条件例如通过焊接速度、激光光束的频率、激光功率、激光点径等调整。这样,将盖1接合于电池壳体2的开口。由此,电池壳体2的开口被盖1封锁。
然后,从注液孔14向电池壳体2注入电解液(省略图示)。电解液为使有机溶剂溶解锂盐而得到的溶液。作为有机溶剂,例如,能够将碳酸亚乙烯酯(V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MEC)或γ-丁内酯等单独或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作为锂盐,例如,能够使用LiPF6、LiBF4、或LiN(CF3SO2)2等。
将电解液(省略图示)注入电池壳体2内后,利用密封栓4密封注液孔14。密封栓4通过例如焊接等与盖1上的注液孔14的外周缘部接合。由此,能够得到电池10。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凹部11的形状不限于如上述例那样具有突部11a的形状。凹部11也可以不具有突部11a。上述例中,凹部11的缘在长边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槽12的端之间,与外周1a的距离最短的地方存在两处,但也可以只有一处。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中,构成为在与注液孔14在长边方向上重合的区域不设置槽12。槽12也可以设于与注液孔14在长边方向上重合的区域。例如,槽12可以沿设有凹部11的部分以外的盖1的外周的整体连续形成。
上述例中,凹部11和槽12互相分离。由此,盖1的锻造加工容易。此外,凹部11和槽12也可以相连。
上述例中,举例说明了电池壳体2及盖1担当正极的电池10,但也可以是电池壳体及盖担当负极的电池。该情况下,贯通端子孔的端子是与壳体及盖相反的电极的正极端子。
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举出的具体例,并非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6)

1.一种电池壳体的盖,其为堵塞容纳电极体的电池壳体的开口的盖,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由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形成,
上述盖具备:
用于供上述电极体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穿过的端子孔;以及
在成为电池的外侧的上述盖的外表面形成于包围上述端子孔且与上述外表面的外周不相接的区域的凹部,
上述凹部的缘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部,
上述突部在长边方向设于与上述端子孔重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体的盖,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槽,该槽在上述盖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与上述凹部不重合的区域,与上述外周分离且沿上述外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壳体的盖,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具有注液孔,
上述槽在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与上述注液孔不重合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壳体的盖,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端和上述凹部的端互相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壳体的盖,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的突部与上述槽的至少一部分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重合。
6.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体,其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配置于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之间的隔膜;
电池壳体,其容纳上述电极体,且包括扁平筒状的侧壁和封锁上述侧壁的轴向的一方端的底部;
盖,其为堵塞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的上述侧壁的开口的盖,且具有用于供上述电极体的上述正极端子或上述负极端子穿过的端子孔;以及
填密部件,其填充于穿过上述端子孔的上述正极端子或上述负极端子与上述端子孔之间,
上述盖由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形成,
上述盖具有在成为电池的外侧的上述盖的外表面形成于包围上述端子孔且与上述外表面的外周不相接的区域的凹部,
上述凹部的缘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部,
上述突部在长边方向上设于与上述端子孔重合的位置。
CN201910672009.XA 2018-07-30 2019-07-24 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 Active CN110783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2831 2018-07-30
JP2018142831 2018-07-30
JP2019-133720 2019-07-19
JP2019133720A JP7373935B2 (ja) 2018-07-30 2019-07-19 電池ケースの蓋及び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3501A CN110783501A (zh) 2020-02-11
CN110783501B true CN110783501B (zh) 2022-12-16

Family

ID=6938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72009.XA Active CN110783501B (zh) 2018-07-30 2019-07-24 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8350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3000B1 (en) * 1999-03-17 2003-06-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aled battery suited to production in a slim rectangular form
CN1512605A (zh) * 2002-12-30 2004-07-14 �յ綫���ľ���޹�˾ 密封式电池
JP2005268072A (ja) * 2004-03-19 2005-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10729A (zh) * 2004-06-17 2005-1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密封件及卷边组件、蓄电池外壳盖和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100021192A (ko) * 2008-08-14 2010-02-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2013222621A (ja) * 2012-04-17 2013-10-28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二次電池
JP2016009672A (ja) * 2014-06-26 2016-01-1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JP2017188338A (ja) * 2016-04-06 2017-10-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82592B1 (ko) * 2015-03-16 2022-04-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3000B1 (en) * 1999-03-17 2003-06-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aled battery suited to production in a slim rectangular form
CN1512605A (zh) * 2002-12-30 2004-07-14 �յ綫���ľ���޹�˾ 密封式电池
JP2005268072A (ja) * 2004-03-19 2005-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10729A (zh) * 2004-06-17 2005-1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密封件及卷边组件、蓄电池外壳盖和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100021192A (ko) * 2008-08-14 2010-02-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2013222621A (ja) * 2012-04-17 2013-10-28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二次電池
JP2016009672A (ja) * 2014-06-26 2016-01-1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JP2017188338A (ja) * 2016-04-06 2017-10-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3501A (zh) 2020-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83338B1 (ko) 이차 전지
CN107710459B (zh) 电池及电池包
US8999568B2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n electrode terminal including a collecting plate, a connecting part, and a terminal part
KR102578860B1 (ko) 이차 전지
KR100995417B1 (ko) 이차전지
US913652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060257733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11011812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20210012636A (ko) 이차 전지
JP3891047B2 (ja) 電池
JP2014138001A (ja) 2次電池
JP7089895B2 (ja) 蓄電素子
WO2015083758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9093333A1 (ja)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7373935B2 (ja) 電池ケースの蓋及び電池
CN110959206B (zh) 电池
CN110783501B (zh) 电池壳体的盖及电池
CN109314197B (zh) 可再充电电池
US1152225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JP5044933B2 (ja) 電池
US2016017263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50263316A1 (en) Sealed battery
JP2017016786A (ja) 注液栓、及び蓄電素子、並びに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348680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881237B1 (ko) 축전 장치 및 축전 장치용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