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7664A -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77664A
CN110777664A CN201911056589.6A CN201911056589A CN110777664A CN 110777664 A CN110777664 A CN 110777664A CN 201911056589 A CN201911056589 A CN 201911056589A CN 110777664 A CN110777664 A CN 110777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r
sub
far
shor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565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江南
李鸿文
刁先觉
王海伟
刘怀刚
陈杨
高世强
肖向荣
唐代新
陈勇丰
陈振宇
韩春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Road and Bridge South China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Road and Bridge South China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Road and Bridge South China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565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776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77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76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1/00Suspension or cable-stayed bridges
    • E01D11/04Cable-stayed brid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斜拉桥建筑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一种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所述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包括:沿辅助墩的竖直方向设置的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与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垂直设置的承重梁、位于所述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及操作平台;其中,所述近岸侧支架包括若干个第一分支架,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之间通过平联和斜撑连接固定;所述远岸侧支架包括若干个第二分支架,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之间通过平联和斜撑连接固定;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分别通过预埋件与所述辅助墩连接固定;每个所述第二分支架包括远墩侧立柱和近墩侧立柱,所述远墩侧立柱与竖直方向形成夹角,使得便于梁段就位容易操作。

Description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斜拉桥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斜拉桥建筑领域中,尤其是容易受到梁段的搭建,一般采用吊装的方式将各个梁段进行拼接和安装,但由于斜拉桥辅助墩的承台阻碍了浮吊或斜拉桥吊机直接将梁段进行吊装就位,使得梁段在斜拉桥辅助墩上的放置和就位不容易操作,因此增加了斜拉桥的施工难度和延长了施工时间。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斜拉桥辅助墩梁段的定位和安装要求,本申请特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包括:
沿辅助墩的竖直方向设置的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与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垂直设置的承重梁、位于所述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及操作平台;
其中,所述近岸侧支架包括若干个第一分支架,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之间通过平联和斜撑连接固定;
所述远岸侧支架包括若干个第二分支架,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之间通过平联和斜撑连接固定;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分别通过预埋件与所述辅助墩连接固定;
每个所述第二分支架包括远墩侧立柱和近墩侧立柱,所述远墩侧立柱与竖直方向呈3-10°的夹角,且位于同一平面的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扩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近岸侧支架垂直设置的为第一下承重梁,位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一分配梁;
所述第一下承重梁沿着横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一分支架上方,所述第一分配梁与第一下承重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远岸侧支架垂直设置的为第二下承重梁,位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二分配梁;
所述远岸侧支架还包括上承重梁;
所述第二下承重梁沿着顺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二分支架上方,所述上承重梁垂直安装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
位于所述第二分支架上方的第二分配梁与所述上承重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近岸侧立柱,每个第一分支架沿着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一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一支架子节的划分,所述近岸侧立柱由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组成,每个第一分支架中相对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或斜撑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隔段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斜撑固定连接;
每节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或斜撑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的近岸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支架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之间的平联和/或斜撑、连接于所述近墩侧立柱和所述辅助墩之间的平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分支架包括沿着其竖直方向分为若干个第二支架子节;
所述近墩侧立柱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由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组成,每节近墩侧子立柱由平联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的远岸侧;
所述远墩侧立柱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由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组成,每节远墩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或斜撑于所述固定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子立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节近岸侧子立柱之间、相邻的两节近墩侧子立柱之间和相邻的两节远墩侧子立柱之间均通过均匀分别在各自接缝线外侧的若干个加劲片加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近岸侧立柱、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与平联的连接端,设有套设在所述平联上的一圆筒,所述圆筒的内径与其所连接的平联外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平台包括分层安装在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顶部的若干个功能平台,并根据功能平台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承重梁对应固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用于搭建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包括以下步骤:
沿着辅助墩的竖直方向,将所述近岸侧支架分设为若干个第一分支架,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连接固定;
沿着辅助墩的竖直方向,将所述远岸侧支架分设为若干个第二分支架,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连接固定,将所述远墩侧立柱与竖直方向呈3-10°的夹角,且位于同一平面的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扩大;
利用预埋件将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分别与所述辅助墩连接固定;
分别在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上方垂直设置承重梁,在所述承重梁上方安装分配梁和操作平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近岸侧支架上方垂直设置第一下承重梁,使所述第一下承重梁沿着横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一分支架上方;
位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一分配梁;将所述第一分配梁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远岸侧支架上方垂直设置第二下承重梁,使所述第二下承重梁沿着顺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二分支架上方;
将上承重梁垂直安装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
位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二分配梁,将所述第二分配梁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承重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连接固定的步骤,包括:
将对应每个第一分支架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若干近岸侧立柱,将每个第一分支架沿着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一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一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近岸侧立柱分设为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
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固定连接每个第一分支架中相对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利用平联和斜撑对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的隔段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进行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连接固定的步骤,包括:
将相互平行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组成第二分支架;
利用平联将近墩侧立柱固定连接于辅助墩上,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将远墩侧立柱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立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平联将近墩侧立柱固定连接于辅助墩上,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将远墩侧立柱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立柱上的步骤,包括:
将每个第二分支架沿着其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二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近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利用平联将每节近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的远岸侧;
将所述远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将所述每节远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于对应设置的近墩侧子立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近岸侧立柱分设为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近岸侧子立柱之间的接缝线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进行加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近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近墩侧立柱之间的接缝线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进行加固连接;
所述将所述远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远墩侧立柱之间的接缝线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进行加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近岸侧立柱、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与平联的连接端,设置套设在所述平联上的一圆筒,将所述平联套设在对应的圆筒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操作平台分层设置的功能平台分别安装在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顶部,并根据对应功能平台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分配梁和所述承重梁对应固定。
本申请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其安装方法,在辅助墩的近岸侧和远岸侧设置有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并在其上设置承重梁和分配梁,在辅助墩上架构一个梁段搭建平台,在远岸侧形成一个较大的作业子平台,可以克服所述辅助墩的阻碍,而且在不破坏辅助墩结构的前提下,使得浮吊或斜拉桥吊机所运送的梁段可以轻易地达到辅助墩上的远岸侧的作业子平台,并为后续梁段的搭建提供基础,所述梁段在辅助墩上的放置和就位容易操作,斜拉桥的施工难度得以降低,并且施工时间也因此缩短。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侧视图;
图2是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即是本申请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中预埋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相邻两节子立柱之间接缝线处外侧与加劲片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相邻两节子立柱之间接缝线处外侧与加劲片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6是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立柱与平联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安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描述,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
参照图1-2,图1是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侧视图;图2是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俯视图。
本申请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包括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承重梁400、分配梁440和位于辅助墩梁段顶部的操作平台500。
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沿着辅助墩100的竖直方向并倚靠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和远岸侧设置,通过固定在地面和辅助墩100,为辅助墩梁段的安装形成一个稳固的作业平台。
在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上方设置的承重梁400垂直于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进行设置,即垂直于辅助墩100的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分配梁440设置在所述承重梁400的上方,所述操作平台500安装在所述承重梁400和所述分配梁440上方。
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包括若干个第一分支架210,并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通过平联610和斜撑620相互连接固定,形成一个整体。每个第一分支架210通过平联610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
所述远岸侧支架300包括若干个第二分支架310,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310通过平联610和斜撑620相互连接固定,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分别通过预埋件110与所述辅助墩100连接固定,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与所述预埋件110之间通过平联610进行固定连接。
而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架310包括远墩侧立柱330和近墩侧立柱320。所述近墩侧立柱320沿着竖直的方向与辅助墩100平行设置,所述远墩侧立柱330与竖直方向呈3-10°的夹角,与辅助墩100形成角度设置。沿着该夹角,位于同一平面的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扩大,在远岸侧支架上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作业子平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平台的边缘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与辅助墩承台的边缘位置相同或外侧。这样,便于从远岸侧,即从水道运送过来的梁段可以在容易的将待搭建的梁段可以暂时放置在该作业子平台上。然后,再位于近岸侧支架上对梁段进行准确定位。
参考图3,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即是本申请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中预埋件的示意图。
所述预埋件110包括预埋于辅助墩100中的埋锚筋和固定在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端的扶墙杆件6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扶墙杆件630为套设在所述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上的一端上的固定环,所述埋锚筋靠近平联610的一端突出固定在该固定环上,将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固定在辅助墩10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埋锚筋为相互平行。
对于所述近岸侧支架200中的每个第一分支架210,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若干近岸侧立柱2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包括沿横桥向设置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每个分支架包括两个近岸侧立柱220,该两个近岸侧立柱220沿横桥向进行平行排列。
根据图1中虚线的分割,每个第一分支架210沿着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一支架子节,根据所述第一支架子节的划分,每个所述近岸侧立柱220由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沿着其延伸方向组成。每个第一分支架210中相对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610和斜撑620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的隔段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固定连接;每节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100的近岸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近岸侧立柱220包括沿其延伸方向设置的四个近岸侧子立柱,该近岸侧子立柱从下至上分别为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和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为了对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架210上方结构形成更好地支撑作用,在同一第一分支架210中由下至上的对应设置近岸侧子立柱的连接结构逐渐增加。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近岸侧立柱220的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之间由一平联610进行连接,而对于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近岸侧立柱220对应设置的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之间、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之间和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之间由两平联610和位于其中间的一斜撑620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近岸侧立柱220中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通过对相对设置的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之间和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之间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将所有第一分支架210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再通过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对近岸侧支架200中的所有近岸侧立柱220中的每个近岸侧子立柱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100的近岸侧。参考图1所示,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通过平联610与辅助墩100的近岸侧进行固定连接,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和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分别通过平联610和两个斜撑620形成的剪刀撑与辅助墩100的近岸侧进行固定连接。而平联610通过扶墙杆件630与预埋件110固定连接,将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固定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
所述第二分支架310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之间的平联610和/或斜撑620、连接于所述近墩侧立柱320和所述辅助墩100之间的平联610。
同样地,根据图1中虚线的分割,每个第二分支架310包括沿其竖直方向划分为若干个第二支架子节,所述近墩侧立柱320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由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组成,由下至上依序为第一近墩侧子立柱321、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第三近墩侧子立柱323、第四近墩侧子立柱324。每个近墩侧子立柱通过平联610与辅助墩100的远岸侧固定连接。
所述远墩侧立柱330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由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组成,由下至上依序为第一远墩侧子立柱331、第二远墩侧子立柱332、第三远墩侧子立柱333、第四远墩侧子立柱334,并分别通过平联610和/或斜撑620与对应设置的近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分支架310包括两个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
对每个第一分支架210和第二分支架310的所有立柱的顶面的标高误差控制在5mm内,以控制所该辅助墩梁段的安装精度。
参照图4-5,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相邻两节子立柱之间接缝线处外侧与加劲片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相邻两节子立柱之间接缝线处外侧与加劲片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上述相邻两节子立柱之间,具体为相邻两节的近岸侧子立柱之间、近墩侧子立柱之间和远墩侧子立柱之间,焊接加劲片250进行加固连接。具体为所述加劲片250,均匀焊接在各自接缝线240处的外侧。
参照图6,图6是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立柱与平联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对于立柱与平联610的连接,具体为近岸侧立柱220、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与平联610的连接端,设有一圆筒。该圆筒的内径与其连接的平联610外径相同,连接立柱与平联610时,将该圆筒套设在所述连接的平联610远离辅助墩100的一端。所述圆筒与平联610的连接重叠处形成塔接区。
在近岸侧支架200上部的承重梁400为与第一分支架210垂直设置的第一下承重梁410,该第一下承重梁410通过牛腿焊接在对应的每个第一分支架210的近岸侧立柱220顶端。位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410上方的分配梁440为第一分配梁441,第一分配梁441固定在第一下承重梁410上的梁段支撑点位置,具体架设在每个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近岸侧立柱220的上方。
在远岸侧支架300上部的承重梁400为第二下承重梁420和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上的上承重梁4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沿顺桥向设置,所述上承重梁430沿横桥向设置。位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上方的分配梁440为第二分配梁442,第二分配梁442固定在上承重梁430上的梁段支撑点位置,具体分别架设在每个第二分支架310的两个近墩侧立柱320和两个远墩侧立柱330上方。
所述第一分配梁441和第二分配梁442的标高一致,以确保搭建在辅助墩100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操作平台500包括分层安装在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顶部的若干个功能平台。所述功能平台包括搭建梁段不同工序的所提供的通道510。根据功能平台的不同功能,其安装在远墩侧支架上的不同位置上,及与所述承重梁400对应固定。
本申请所提供的辅助墩梁段安装架,依据辅助墩梁段的受力特点,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和远岸侧设置有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并在其上设置承重梁400和分配梁440,在辅助墩100上架构一个梁段搭建平台。而且,在远岸侧形成一个较大的作业子平台,可以克服所述辅助墩的阻碍,而且在不破坏辅助墩结构的前提下,使得浮吊或斜拉桥吊机所运送的梁段可以轻易地达到辅助墩上的远岸侧的作业子平台,并为后续梁段的搭建提供基础,所述梁段在辅助墩上的放置和就位容易操作,斜拉桥的施工难度得以降低,并且施工时间也因此缩短。
参照图7,图7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安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基于本申请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结构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安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710、沿着辅助墩100的竖直方向,将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分设为若干个第一分支架210,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连接固定;
S720、沿着辅助墩100的竖直方向,将所述远岸侧支架300分设为若干个第二分支架310,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310连接固定,将所述远墩侧立柱330与竖直方向呈3-10°的夹角,且位于同一平面的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扩大;
S730、利用预埋件110将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分别与所述辅助墩100连接固定;
S740、分别在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上方垂直设置承重梁400,在所述承重梁400上方安装分配梁440和操作平台500。
对于步骤S710-S740,沿辅助墩100的竖直方向,对近岸侧支架200分支分设为若干个第一分支架210,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支撑整体,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对于远岸侧支架300分设为若干个第二分支架310,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310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支撑整体,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在搭建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的过程中,利用预埋件110将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分别与所述辅助墩100连接固定;当完成将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安装在所述辅助墩100上后,分别对应在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上在垂直方向上设置承重梁400,并在承重梁400上方且梁段的支撑点的位置安装支配梁。根据对辅助墩梁段的搭建工序,在承重梁400上对应的位置安装操作平台500。
对于步骤S710中的所述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连接固定的步骤包括:
对对应每个第一分支架210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若干近岸侧立柱220,将每个第一分支架210沿着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一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一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近岸侧立柱220分设为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
利用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固定连接每个第一分支架210中相对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对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的隔段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进行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中,每个第一分支架210沿竖直方向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近岸侧立柱220。每个近岸侧立柱220从下至上分设为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和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对同一第一分支架210中的两个近岸侧立柱220的相对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一一对应。将一平联610连接于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近岸侧立柱220的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之间;对应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近岸侧立柱220对应设置的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之间、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之间和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之间,利用两平联610和位于其中间的一斜撑620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对相对设置的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之间和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之间的平联610和斜撑620,对所述近岸侧立柱220中的两个第一分支架210的连接进行固定连接,使所有的第一分支架210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及利用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将每个近岸侧子立柱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近岸侧。
在对所述近岸侧支架200进行搭建,是由近岸侧子立柱由下往上进行的。在辅助墩100的预设位置安装了预埋件110后,先将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安装于地面上,利用平联610和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的扶墙杆件630将所述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同时利用平联610,将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进行连接。这样,完成了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对应的第一支架子节的安装。
沿着完成安装的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向上的延伸方向上,将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安装于第一近岸侧子立柱221上。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而在该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设置扶墙杆件630,与对应的预埋件110进行固定连接。同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进行连接。完成了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对应的第一支架子节的安装。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对于相邻的两个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对应的第一支架子节进行固定连接。
沿着完成安装的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向上的延伸方向上,将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安装于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上。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而在该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设置扶墙杆件630,与对应的预埋件110进行固定连接。同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进行连接。完成了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对应的第一支架子节的安装。
沿着完成安装的第三近岸侧子立柱223向上的延伸方向上,将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安装于第二近岸侧子立柱222上。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而在该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设置扶墙杆件630,与对应的预埋件110进行固定连接。同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进行连接。完成了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对应的第一支架子节的安装。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对于相邻的两个第四近岸侧子立柱224对应的第一支架子节进行固定连接。
根据上述步骤,将近岸侧支架200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近岸侧。
对于步骤S720中的所述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310连接固定的步骤,包括:
将相互平行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组成第二分支架310;
利用平联610将近墩侧立柱320固定连接于辅助墩100上,利用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将远墩侧立柱330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立柱320上。
利用沿竖直方向并相互平行的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组成第二分支架310;利用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将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固定连接;利用平联610连接所述近墩侧立柱320于所述辅助墩100上,使得第二分支架310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上。
而且,沿着竖直方向将近墩侧立柱320与辅助墩100平行设置,将沿着与竖直方向呈3-10°的夹角,即与辅助墩100形成3-10°的角度设立远墩侧立柱330。沿着该夹角,使得位于同一平面的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扩大,在远岸侧支架上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作业子平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平台的边缘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与辅助墩承台的边缘位置相同或外侧。这样,便于从远岸侧,即从水道运送过来的梁段可以在容易的将待搭建的梁段可以暂时放置在该作业子平台上。然后,再位于近岸侧支架上对梁段进行准确定位。
所述利用平联610将近墩侧立柱320固定连接于辅助墩100上,利用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将远墩侧立柱330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立柱320上的步骤,包括:
将每个第二分支架310沿着其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二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近墩侧立柱320分设为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利用平联610将每节近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100的远岸侧;
将所述远墩侧立柱330分设为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利用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将所述每节远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于对应设置的近墩侧子立柱上。
具体地,将每个第二分支架310沿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二支架子节,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近墩侧立柱320分设为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将该近墩侧立柱320由下至上依序设为第一近墩侧子立柱321、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第三近墩侧子立柱323、第四近墩侧子立柱324。利用平联610将每个近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固定连接。
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远墩侧立柱330分设为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将该远墩侧立柱330由下至上依序设为第一远墩侧子立柱331、第二远墩侧子立柱332、第三远墩侧子立柱333、第四远墩侧子立柱334,利用平联610和/或斜撑620固定连接于近墩侧子立柱上。在本实施例中,将两个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组成每个第二分支架310。
在对所述远岸侧支架300进行搭建,将近墩侧子立柱和远墩侧子立柱由下往上搭建而成的。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的预设位置安装了预埋件110后,先将第一近墩侧子立柱321安装于地面上,利用平联610和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的扶墙杆件630将该第一近墩侧子立柱321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同时利用平联610,将同一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近墩侧子立柱321进行连接。然后,利用平联610,将对应设置的第一远墩侧子立柱331连接于第一近墩侧子立柱321外侧,并利用平联610将同一第二分支架31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远墩侧子立柱331进行连接。这样,完成了最下端的第二支架子节的安装。
分别沿着完成安装的第一近墩侧子立柱321和第一远墩侧子立柱331向上的延伸方向上,分别对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和第二远墩侧子立柱332进行安装。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先将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而在该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设置扶墙杆件630,与对应的预埋件110进行固定连接。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同一第二支架子节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进行连接。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与该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对应设置的第二远墩侧子立柱332连接于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外侧,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第二分支架31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个第二支架子节进行固定连接。这样,完成了第二个第二支架子节的安装。
分别沿着完成安装的第二近墩侧子立柱322和第二远墩侧子立柱332向上的延伸方向上,分别对第三近墩侧子立柱323和第三远墩侧子立柱333进行安装。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先将第三近墩侧子立柱323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而在该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设置扶墙杆件630,与对应的预埋件110进行固定连接。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同一第二支架子节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近墩侧子立柱323进行连接。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与该近墩侧子立柱对应设置的第三远墩侧子立柱333连接于近第三墩侧子立柱外侧。这样,完成了第三个第二支架子节的安装。
分别沿着完成安装的第三近墩侧子立柱323和第三远墩侧子立柱333向上的延伸方向上,分别对第四近墩侧子立柱324和第四远墩侧子立柱334进行安装。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先将第四近墩侧子立柱324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而在该平联610靠近辅助墩100一侧设置扶墙杆件630,与对应的预埋件110进行固定连接。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同一第二支架子节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近墩侧子立柱324进行连接。然后,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与该第四近墩侧子立柱324对应设置的第四远墩侧子立柱334连接于第四近墩侧子立柱324外侧,并利用平联610和斜撑620将相邻的第二分支架31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最顶部的第二支架子节进行固定连接。这样,完成了最顶部的第二支架子节的安装。
根据上述步骤,将远岸侧支架300固定连接在辅助墩100的远岸侧。
待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安装完成后,对每个第一分支架210和第二分支架310的所有立柱的顶面的标高误差控制在5mm内,以控制所该辅助墩梁段的安装精度。
所述将所述近岸侧立柱220分设为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近岸侧子立柱之间的接缝线240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250进行加固连接。
所述将所述近墩侧立柱320分设为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近墩侧立柱320之间的接缝线240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250进行加固连接;
所述将所述远墩侧立柱330分设为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远墩侧立柱330之间的接缝线240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250进行加固连接。
具体地,对于上述相邻两节子立柱之间,具体为相邻两节的近岸侧子立柱之间、近墩侧子立柱之间和远墩侧子立柱之间形成一接缝线240处。在各自子立柱之间的接缝线240处的外侧,均匀焊接加劲片250,对所连接的子立柱进行加固连接。
对于立柱与平联610的连接,具体在近岸侧立柱220、近墩侧立柱320和远墩侧立柱330与平联610的连接端设置一圆筒。该圆筒的内径与其连接的平联610外径相同,将立柱与平联610进行连接时,将该圆筒套设在所述连接的平联610远离辅助墩100的一端。所述圆筒与平联610的连接重叠处形成塔接区,以加强相互之间的固定关系。
在所述近岸侧支架200上方垂直设置第一下承重梁410,使所述第一下承重梁410沿着横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一分支架210上方;
位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410上方的分配梁440为第一分配梁441;将所述第一分配梁44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410上。
利用牛腿将该第一下承重梁410焊接在对应的每个第一分支架210的近岸侧立柱220顶端。将第一分配梁441固定在第一下承重梁410上的梁段支撑点位置,具体架设在每个第一分支架210的两个近岸侧立柱220的上方。
在所述远岸侧支架300上方垂直设置第二下承重梁420,使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沿着顺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二分支架310上方;
将上承重梁430垂直安装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上;
位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上方的分配梁440为第二分配梁442,将所述第二分配梁442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承重梁430上。
在远岸侧支架300上部的承重梁为第二下承重梁420和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上的上承重梁430。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下承重梁420沿顺桥向设置,将所述上承重梁430沿横桥向设置。然后将第二分配梁442固定在上承重梁430上的梁段支撑点位置,具体分别架设在每个第二分支架310的两个近墩侧立柱320和两个远墩侧立柱330上方。
所述第一分配梁441和第二分配梁442的标高一致,以确保搭建在辅助墩100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将所述操作平台500分层设置的功能平台分别安装在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顶部,并根据对应功能平台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分配梁440和所述承重梁400对应固定。将所述操作平台500分设为若干个功能平台,并分层安装在所述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顶部。根据所述功能平台在搭建梁段不同工序的作用,其安装在远墩侧支架上的不同位置上,提供不同对应的通道510,并与所述承重梁400对应固定。
本申请所提供的斜拉桥辅助墩100梁段安装架的安装方法,依据辅助墩100梁段的受力特点,对辅助墩100的近岸侧和远岸侧设置结构不同的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并分别在近岸侧支架200和远岸侧支架300上设置承重梁400和分配梁440,在辅助墩100上形成一个梁段搭建平台。而且,在远岸侧支架的搭建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较大的作业子平台,可以克服所述辅助墩的阻碍,而且在不破坏辅助墩结构的前提下,使得浮吊或斜拉桥吊机所运送的梁段可以轻易地达到辅助墩上的远岸侧的作业子平台,并为后续梁段的搭建提供基础,所述梁段在辅助墩上的放置和就位容易操作,斜拉桥的施工难度得以降低,并且施工时间也因此缩短。
虽然上面已经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或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作出改变,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辅助墩的竖直方向设置的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与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垂直设置的承重梁、位于所述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及操作平台;
其中,所述近岸侧支架包括若干个第一分支架,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之间通过平联和斜撑连接固定;
所述远岸侧支架包括若干个第二分支架,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之间通过平联和斜撑连接固定;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分别通过预埋件与所述辅助墩连接固定;
每个所述第二分支架包括远墩侧立柱和近墩侧立柱,所述远墩侧立柱与竖直方向呈3-10°的夹角,且位于同一平面的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扩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近岸侧支架垂直设置的为第一下承重梁,位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一分配梁;
所述第一下承重梁沿着横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一分支架上方,所述第一分配梁与第一下承重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远岸侧支架垂直设置的为第二下承重梁,位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二分配梁;
所述远岸侧支架还包括上承重梁;
所述第二下承重梁沿着顺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二分支架上方,所述上承重梁垂直安装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
位于所述第二分支架上方的第二分配梁与所述上承重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近岸侧立柱,每个第一分支架沿着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一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一支架子节的划分,所述近岸侧立柱由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组成,每个第一分支架中相对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或斜撑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隔段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斜撑固定连接;
每节近岸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或斜撑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的近岸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支架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之间的平联和/或斜撑、连接于所述近墩侧立柱和所述辅助墩之间的平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二分支架包括沿着其竖直方向分为若干个第二支架子节;
所述近墩侧立柱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由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组成,每节近墩侧子立柱由平联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的远岸侧;
所述远墩侧立柱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由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组成,每节远墩侧子立柱由平联和/或斜撑于所述固定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子立柱。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其中一项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节近岸侧子立柱之间、相邻的两节近墩侧子立柱之间和相邻的两节远墩侧子立柱之间均通过均匀分别在各自接缝线外侧的若干个加劲片加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岸侧立柱、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与平联的连接端,设有套设在所述平联上的一圆筒,所述圆筒的内径与其所连接的平联外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平台包括分层安装在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顶部的若干个功能平台,并根据功能平台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承重梁对应固定。
10.一种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搭建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沿着辅助墩的竖直方向,将所述近岸侧支架分设为若干个第一分支架,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连接固定;
沿着辅助墩的竖直方向,将所述远岸侧支架分设为若干个第二分支架,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连接固定,将所述远墩侧立柱与竖直方向呈3-10°的夹角,且位于同一平面的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扩大;
利用预埋件将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分别与所述辅助墩连接固定;
分别在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上方垂直设置承重梁,在所述承重梁上方安装分配梁和操作平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近岸侧支架上方垂直设置第一下承重梁,使所述第一下承重梁沿着横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一分支架上方;
位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一分配梁;将所述第一分配梁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承重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远岸侧支架上方垂直设置第二下承重梁,使所述第二下承重梁沿着顺桥向固定在每个第二分支架上方;
将上承重梁垂直安装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
位于所述第二下承重梁上方的分配梁为第二分配梁,将所述第二分配梁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承重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连接固定的步骤,包括:
将对应每个第一分支架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若干近岸侧立柱,将每个第一分支架沿着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一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一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近岸侧立柱分设为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
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固定连接每个第一分支架中相对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利用平联和斜撑对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支架的隔段设置的近岸侧子立柱进行连接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平联和斜撑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支架连接固定的步骤,包括:
将相互平行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组成第二分支架;
利用平联将近墩侧立柱固定连接于辅助墩上,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将远墩侧立柱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立柱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平联将近墩侧立柱固定连接于辅助墩上,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将远墩侧立柱连接于对应的近墩侧立柱上的步骤,包括:
将每个第二分支架沿着其竖直方向分设为若干个第二支架子节;
根据所述第二支架子节的划分,将所述近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利用平联将每节近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于所述辅助墩的远岸侧;
将所述远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利用平联和/或斜撑将所述每节远墩侧子立柱固定连接于对应设置的近墩侧子立柱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所述近岸侧立柱分设为若干个近岸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近岸侧子立柱之间的接缝线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进行加固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所述近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近墩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近墩侧立柱之间的接缝线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进行加固连接;
所述将所述远墩侧立柱分设为若干节远墩侧子立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远墩侧立柱之间的接缝线外侧均匀分设若干个加劲片进行加固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近岸侧立柱、近墩侧立柱和远墩侧立柱与平联的连接端,设置套设在所述平联上的一圆筒,将所述平联套设在对应的圆筒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操作平台分层设置的功能平台分别安装在所述近岸侧支架和远岸侧支架顶部,并根据对应功能平台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分配梁和所述承重梁对应固定。
CN201911056589.6A 2019-10-31 2019-10-31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Pending CN1107776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6589.6A CN110777664A (zh) 2019-10-31 2019-10-31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56589.6A CN110777664A (zh) 2019-10-31 2019-10-31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7664A true CN110777664A (zh) 2020-02-11

Family

ID=69388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56589.6A Pending CN110777664A (zh) 2019-10-31 2019-10-31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776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52604B (zh) 一种钢桁梁桁片单元和钢桁梁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01433351Y (zh) 大跨度钢桁拱架的单元桁架节段
CN103352428A (zh) 悬索桥索塔横梁无支架施工方法
CN210658011U (zh) 钢桁架拱桥安装体系
CA2880102C (en) Overhead conveying device having column gantries
CN211113219U (zh)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
CN102777050B (zh) 大跨度管桁架屋面梁的组拼胎架
CN110777664A (zh) 斜拉桥辅助墩梁段安装架及安装方法
CN109736179B (zh) 系杆拱桥装配式施工方法
CN104452598B (zh) 水中墩超长预应力盖梁施工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
CN207332305U (zh) 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
CN213774620U (zh) 钢桁架吊挂结构逆安装用临时支撑体系
CN215925692U (zh) 一种超长多跨装配式一体化多功能架桥机
CN215052133U (zh) 一种钢箱梁上下交叉施工支架结构
CN107313509A (zh) 异型筒状钢结构的安装方法
CN209568359U (zh) 一种用于外包式护栏基座施工的模板支架
CN112160253A (zh) 一种连续刚构拱桥的拱肋安装方法
CN110777662A (zh) 斜拉桥索塔区的梁段安装架及其安装方法
CN217975055U (zh) 一种可重复利用屋面桁架装置
CN113431194B (zh) 一种大跨斜腿钢管桁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7026690U (zh) 一种装配式钢槽梁模板支撑架
CN220450682U (zh) 一种基于新桥系梁的临时施工支架
CN219586575U (zh) 节段预制单箱单室变高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结构
CN115627958B (zh) 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倾斜内收改造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513174B (zh) 一种钢桁架吊挂式结构逆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