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2483A - 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Google Patents
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62483A CN110762483A CN201910976985.4A CN201910976985A CN110762483A CN 110762483 A CN110762483 A CN 110762483A CN 201910976985 A CN201910976985 A CN 201910976985A CN 110762483 A CN110762483 A CN 1107624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reflecting surface
- reflecting
- reflector
- light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其中,该反光组件,包括外反射罩及内反射罩,外反射罩具有进光口、出光口及两对称的侧壁,出光口与进光口相对,两对称的侧壁位于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每个侧壁的内表面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面、过渡面及第二反射面。内反射罩设在外反射罩内,且内反射罩的内表面包括两对称的中心反射面。进光口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出光口射出,另一部分光线通过中心反射面一次反射到第二反射面,再经第二反射面二次反射后从出光口射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通过外反射罩与内反射罩的配合,可将线光源光线汇聚成有效光斑,提高聚光效果及光源利用率,且亮度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灯具,尤其涉及一种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背景技术
对于照明灯具,为使其输出光具有特定的光场形状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对照明场形的需求,通常需要设置反射罩来对光源输出光的光场形状进行调整。
相关技术中,聚光照明灯具一般采用聚光反射罩来对光源的光线进行聚光,光源的发光方向和反射罩的反射方向是同方向设置的,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反射罩反射出去。一般来说,反射罩包围光源,只有某一角度范围内的光线才会被反射罩反射,其他角度范围内,例如靠近中轴线的光线直接出射,并没有经过反射罩的反射,这样的光源存在部分光线不能被有效利用,降低了聚光效果,光源利用效率较低,并且,亮度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灯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包括:
外反射罩,具有一进光口、一出光口及两对称的侧壁,所述出光口与所述进光口相对,两对称的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每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自所述出光口至所述进光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面、过渡面及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过度面及第二反射面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
内反射罩,设在所述外反射罩内,且所述内反射罩的内表面包括两对称的中心反射面,两所述中心反射面朝向所述进光口且与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同向延伸;
所述进光口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所述进光口射入的另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反射面一次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再经所述第二反射面二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具有外反射罩和内反射罩,外反射罩的侧壁具有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面,内反射罩具有两中心反射面,进光口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进光口射入的另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反射面一次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再经所述第二反射面二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如此,通过外反射罩与内反射罩两者的配合,可将线光源有效光线汇聚成有效光斑,提高聚光效果及光源利用率,同时,反射后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进而使得亮度均匀。此外,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设有不进行有效光线反射的过渡面,在保证光照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外反射罩的直径,从而减小外反射罩的整体尺寸,使产品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两所述侧壁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两所述中心反射面关于所述第二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反射面的垂直切线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垂直切线的斜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面的垂直切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面大体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两所述中心反射面相交形成倒置的V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及中心反射面为曲面、弧面或斜面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反射罩可分离地设在所述外反射罩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反射罩的顶部具有向所述出光口方向凸出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中心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包括:
外反射罩,具有一进光口、一出光口及两对称的侧壁,所述出光口与所述进光口相对,两对称的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每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自所述出光口至所述进光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面、过渡面及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过度面及第二反射面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
内反射罩,设在所述外反射罩内,且所述内反射罩的内表面包括两对称的中心反射面,两所述中心反射面朝向所述进光口且与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同向延伸;
线光源,所述线光源设在所述进光口,所述进光口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所述进光口射入的另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反射面一次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再经所述第二反射面二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具有上述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因此,通过外反射罩与内反射罩两者的配合,可将线光源有效光线汇聚成有效光斑,提高聚光效果及光源利用率,同时,反射后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进而使得亮度均匀。此外,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设有不进行有效光线反射的过渡面,在保证光照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外反射罩的直径,从而减小外反射罩的整体尺寸,使产品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两所述侧壁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两所述中心反射面关于所述第二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灯具(包含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一个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灯具(包含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另一个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灯具(包含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灯具(包含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外反射罩 10;
进光口 H10;
出光口 H11;
侧壁 101;
第一反射面 S10;
第二反射面 S11;
端壁 102;
内反射罩 20;
中心反射面 S20;
连接件 201;
线光源 30。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包括外反射罩10及的内反射罩20。
具体地,外反射罩10具有一进光口H10、一出光口H11及两对称的侧壁101,所述出光口H11与所述进光口H10相对,两对称的所述侧壁101位于所述进光口H10和出光口H11之间,每个所述侧壁101的内表面包括自所述出光口H11至所述进光口H10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面S10、过渡面及第二反射面S11,所述第一反射面S10、过度面及第二反射面S11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射面S10和第二反射面S11之间。
在图3示例中,进光口H10位于出光口H11的下方且与出光口H11相对。两个侧壁101位于进光口H10和出光口H11之间,并且两个侧壁101呈对称设置。每个侧壁101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反射面S10、过渡面及第二反射面S11,第一反射面S10临近出光口H11,第二反射面S11临近进光口H10,并且,第一反射面S10和第二反射面S11随侧壁101沿预定方向(例如水平方向)延伸。当该反光组件具体应用于灯具时,可以将线光源30设在进光口H10处,且线光源30的长度方向与侧壁101的延伸方向相同,例如线光源30设在进光口H10下方的预定位置,或者将线光源30刚好设在进光口H10处,当然也可以将其设在外反射罩10内进光口H10上方的预定位置,如此,线光源30发出的光线从进光口H10射入至外反射罩10内。
内反射罩20设在所述外反射罩10内,且所述内反射罩20的内表面包括两对称的中心反射面S20,两所述中心反射面S20朝向所述进光口H10且与第一反射面S10及第二反射同向延伸。
进光口H10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S10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H11射出,所述进光口H10射入的另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反射面S20一次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S11,再经所述第二反射面S11二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H11射出。
由于内反射罩20在外反射罩10内是与进光口H10相对的,所以,线光源30的光线中越靠近光轴面的光线会射向内反射罩20的中心反射面S20,并通过内反射罩20的中心反射面S20一次反射至外反射罩10的第二反射面S11,再通过第二反射面S11二次反射后从出光口H11射出。而线光源30远离光轴面中心的两侧光线则直接射向外反射罩10的第一反射面S10,并通过第一反射面S10反射后从出光口H11射出。
在实际使用中,过渡面并不对点光源发出的有效光线进行聚光反射,只会散光反射部分无效光线,无效光线是指小于50%主光强的余光和杂色光,该类光需避免利用,否则会引起色温飘逸现象。同时,设置过渡面S12将第一反射面S10和第二反射面S11隔离,可使外反光罩口径相对变小,从而减小产品的整体尺寸,降低了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内反射罩20在外反射罩10内与进光口H10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只要能够确保线光源30的光轴面附近光线能够先通过内反射罩20的中心反射面S20反射,再通过外反射罩10的第一反射面S10反射。同时,确保线光源30的光轴面两侧光线能够通过外反射罩10的第二反射面S11反射即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具有外反射罩10和内反射罩20,外反射罩10的侧壁101具有第一反射面S10及第二反射面S11,内反射罩20具有两中心反射面S20,进光口H10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S10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H11射出,进光口H10射入的另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反射面S20一次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S11,再经所述第二反射面S11二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H11射出,如此,通过外反射罩10与内反射罩20两者的配合,可将线光源30有效光线汇聚成有效光斑,提高聚光效果及光源利用率,同时,反射后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进而使得亮度均匀。此外,在第一反射面S10和第二反射面S11之间设有不进行有效光线反射的过渡面,在保证光照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外反射罩10的直径,从而减小外反射罩10的整体尺寸,使产品小型化。
可以理解的是,外反射罩10还可以包括两个端壁102,两个端壁102分别连接在两个侧壁101的两端,在图1示例中,两个端壁102形成为弧形壁,进而使得整个外反射罩10大体呈椭圆形。当然,两个端壁102也可以形成为直壁,进而使得整个外反射罩10大体呈矩形。
优选地,两所述侧壁101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两所述中心反射面S20关于所述第二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在线光源30安装时,线光源30的光轴面与上述第一对称面、第二对称面重合,如此,该反光组件可以将所述光源的全部有效光线汇聚到有效聚光光斑设计范围,光源的全部光线均可被有效地利用,提高了光源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调整第一反射面S10及第二反射面S11的曲率,进而改变出光角度及出光光斑形状,例如通过调整第一反射面S10及第二反射面S11的曲率,使所有从出光口H11射出的光线均平行于光轴面或与光轴面呈一定角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调整线光源3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或改变线光源30光斑的大小修正汇聚出光光斑效果和出光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面S10、第二反射面S11及中心反射面S20可以为曲面、弧面或斜面的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出光角度及出光光斑要求选择曲面、弧面或斜面。
有利地,第一反射面S10的垂直切线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二反射面S11的垂直切线的斜率。其中,第一反射面S10的垂直切线是指外反射罩10的纵向截面与第一反射面S10的交线,第二反射面S11的垂直切线是指外反射罩10的纵向截面与第二反射面S11的交线。当垂直切线为曲线或弧线时,该斜率是指曲线或弧线上的切线的斜率,当垂直切线为直线时,该斜率是指直线本身的斜率。
如此,第二反射面S11的垂直切线相对于第一反射面S10的垂直切线具有较小的斜率,可以确保经由内反射罩20的中心反射面S20反射的光线能够通过该第二反射面S11二次反射后,形成平行光线并从出光口H11射出。而第一反射面S10的垂直切线相对于第二反射面S11的垂直切线具有较大的斜率,可以使得线光源30远离光轴面的两侧光线能够通过第一反射面S10直接反射形成平行光线并从出光口H11射出,进而可以使得射出光线的更均匀,提高亮度的均匀度。
更为有利地,过渡面S12的垂直切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面大体平行。可以理解的是,过渡面S12上的垂直切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面大体平行应当理解为过渡面S12上的垂直切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面平行,或者过渡面S12上的垂直切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面小角度交叉,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该过渡面S12对有效光线进行反射,影响反射效果,同时,也方便于加工成型。
更为有利地,两所述中心反射面S20相交形成倒置的V型。如此,这种倒置的V型的两中心反射面S20,可以确保投射至其上的光线均能够被反射至第二反射面S11,由此,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然为了利用内反射罩20的反射效率,可优选两个中心反射面S20在进光口H10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大体等于进光口H10的面积。
参照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内反射罩20可分离地设在所述外反射罩10内。也就是说,内反射罩20与外反射罩10不直接相连,如此,可以避免内反射罩20与外反射罩10之间的连接结构遮挡光线而造成光线损失,进一步提高光线利用率。
有利地,内反射罩20的顶部具有向所述出光口H11方向凸出的连接件201,所述连接件201的中心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在图1示例中,该连接件201形成为向上延伸的板状,在具体应用中,该连接件201的上端可以连接至出光面罩等载体上,进而使得内反射罩20与外反射罩10保持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连接件201,一方面,由于该连接件201的中心面与内反射罩20上的第二对称面重合,所以,该连接件201不会遮挡光线,减少光线损失。另一方面,该连接件201方便于实现内反射罩20的安装固定,并且,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包括线光源30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中,线光源30设在所述进光口H10处,线光源分体式聚光过渡组件的具体构造及工作原理上述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灯具,具有良好的聚光效果,可以应用于高光强要求的场合,例如远距离强光手电灯,潜水灯,探照灯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具有上述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因此,通过外反射罩10与内反射罩20两者的配合,可将线光源30有效光线汇聚成有效光斑,提高聚光效果及光源利用率,同时,反射后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进而使得亮度均匀。此外,在第一反射面S10和第二反射面S11之间设有不进行有效光线反射的过渡面,在保证光照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外反射罩10的直径,从而减小外反射罩10的整体尺寸,使产品小型化。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反射罩,具有一进光口、一出光口及两对称的侧壁,所述出光口与所述进光口相对,两对称的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每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自所述出光口至所述进光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面、过渡面及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过度面及第二反射面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
内反射罩,设在所述外反射罩内,且所述内反射罩的内表面包括两对称的中心反射面,两所述中心反射面朝向所述进光口且与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同向延伸;
所述进光口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所述进光口射入的另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反射面一次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再经所述第二反射面二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壁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两所述中心反射面关于所述第二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的垂直切线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垂直切线的斜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的垂直切线与所述第一对称面大体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中心反射面相交形成倒置的V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及中心反射面为曲面、弧面或斜面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反射罩可分离地设在所述外反射罩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反射罩的顶部具有向所述出光口方向凸出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中心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
9.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反射罩,具有一进光口、一出光口及两对称的侧壁,所述出光口与所述进光口相对,两对称的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每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自所述出光口至所述进光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射面、过渡面及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过度面及第二反射面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
内反射罩,设在所述外反射罩内,且所述内反射罩的内表面包括两对称的中心反射面,两所述中心反射面朝向所述进光口且与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同向延伸;
线光源,所述线光源设在所述进光口,所述进光口射入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所述进光口射入的另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中心反射面一次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再经所述第二反射面二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光口射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壁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两所述中心反射面关于所述第二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二对称面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76985.4A CN110762483A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76985.4A CN110762483A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62483A true CN110762483A (zh) | 2020-02-07 |
Family
ID=69331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76985.4A Pending CN110762483A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62483A (zh) |
-
2019
- 2019-10-15 CN CN201910976985.4A patent/CN11076248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79485B2 (en) | Vehicular lamp | |
US6863414B2 (en) | Front light module | |
CN105333397B (zh) | 一种偏光透镜及具有该偏光透镜的照明灯具 | |
CN110762482A (zh) | 线光源分体式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0801032U (zh) | 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110762484A (zh) | 点光源分体式过渡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1119199U (zh) | 点光源一体式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0831829U (zh) | 线光源一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110762483A (zh) | 线光源分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0831828U (zh) | 线光源分体式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1119197U (zh) | 线光源一体式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0831830U (zh) | 点光源分体式过渡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110726120A (zh) | 线光源一体式过渡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1119198U (zh) | 点光源一体式过渡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0166611U (zh) | 可使光斑产生截止线的直反光杯 | |
CN210831826U (zh) | 点光源分体式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09842310U (zh) | 可使光斑产生截止线的偏光反光杯 | |
CN110726121A (zh) | 线光源一体式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4038007U (zh) | 光学系统及射灯 | |
CN214222797U (zh) | 一种偏光透镜及灯具 | |
CN111140821A (zh) | 点光源一体式过渡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0219641U (zh) | Led透镜 | |
CN110748853A (zh) | 点光源分体式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
CN211345166U (zh) | 一种全透明汽车转向灯 | |
CN111140820A (zh) | 点光源一体式聚光组件及其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