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0577A -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0577A
CN110750577A CN201910910230.4A CN201910910230A CN110750577A CN 110750577 A CN110750577 A CN 110750577A CN 201910910230 A CN201910910230 A CN 201910910230A CN 110750577 A CN110750577 A CN 110750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rtificate
terminal
thousand
paper
key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02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钰森
周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9102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505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50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0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06F16/2458Special types of queries, e.g. statistical queries, fuzzy queries or distributed queries
    • G06F16/2471Distributed que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7Re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synchronisation of data between databases or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3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4Protecting data integrity, e.g. using checksums, certificates or signa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18Certifying business or products
    • G06Q30/0185Product, service or business identity frau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20Image preprocessing
    • G06V10/22Image preprocessing by selection of a specific region containing or referencing a pattern; Locating or processing of specific regions to guide the detection or recogn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eth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通过第一终端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通过第二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确定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二终端;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二终端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本发明通过凭证链平台上存储的凭证信息来实现最终的纸质凭证分享,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存储的内容信息不被篡改,提高了凭证分享的真实性,安全性高,方便快捷,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是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纸质证照、公文、证件、凭证等的防伪验证,主要是通过肉眼来与预留印鉴进行比对识别,得到主观鉴别的验证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高清扫描和激光雕刻等技术可以完全复制克隆印章,依靠传统的人眼比对方法无法鉴别复制出来的印章及其所盖印的印鉴。
另外,大量的证照、公文、证件、凭证(以下简称为“凭证”)所盖印章的印鉴,在使用过程中,接受凭证的人往往没有预留该凭证的印鉴,因而无法比对鉴别真伪,人们只能靠经验、直觉判断该凭证上的印鉴是否合规来进行防伪验证,验证结果不可靠,容易造成“三假”(假印章、假公文、假证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三假”问题,现有技术通过废弃纸质凭证及物理印章,改用电子签名或电子印章。对于电子印章,现有技术一般是在颁发凭证前,将凭证的信息(文本或图像)发布在发证机构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让人们根据纸质凭证上的发文号等信息从其官网上查询验证,这种方式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防伪效果。
但是,当人们需要将纸质凭证或者电子印章分享给别人时,对于纸质凭证,人们只能对其进行复印以实现纸件分享,这就需要进行繁琐的纸件交付过程,且纸质文件容易丢失,不易保存。对于电子印章,人们一般通过拍摄照片或者图片截图的形式进行分享,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有技术对图像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分享出来的图像容易被不法分子篡改,因此,现有技术的分享过程无法保证电子印章的真实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真实性高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终端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通过第一终端将万相码键值发送至第二终端;
通过第二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并根据所述服务接口,确定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
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二终端;
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二终端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进一步,还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并根据所述服务接口,确定第一终端的访问权限;
根据第一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一终端;
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一终端进行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进一步,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凭证存储在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
所述凭证的存储形式包括纸质凭证上的万相码印鉴、万相码键值和原始电子凭证内容。
进一步,所述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这一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二终端将万相码键值作为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并将索引参数发送至接入服务器;
接入服务器依据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从凭证链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进一步,还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对电子格式凭证文件进行验证签名;
对验证签名的结果和原始电子凭证内容进行展示,所述验证签名的结果包括凭证的发布者信息、签发时间和完整性验证结果。
进一步,所述第二终端为一个终端或者多个终端的集合。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包括:
第一终端,用于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凭证链平台,用于存储万相码键值指向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接入服务器,用于提供终端的服务接口,以及用于将凭证链平台上存储的密态凭证数据块转发至第二终端;
第二终端,用于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包括:
验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到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将万相码键值发送至第二终端;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第二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并根据所述服务接口,确定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
提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反馈模块,用于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二终端;
解密模块,用于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二终端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
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第一终端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然后将万相码键值发送至第二终端;最终配合接入服务器实现凭证文件的分享;本发明通过凭证链平台上存储的凭证信息来实现最终的纸质凭证分享,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存储的内容信息不被篡改,提高了凭证分享的真实性,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凭证链的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步骤编号,其仅为了便于阐述说明而设置,对步骤之间的顺序不做任何限定,实施例中的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均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来进行适应性调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系统的整体框架为:采用联盟公链技术,搭建由政府主导、监管的凭证信用平台,主要运营商作为存证传输管道,并由政府部门、司法部门、金融机构或互联网平台等多个权威机构组成的具有司法级背书的信用联盟链(以下简称为“凭证链”),这些机构共同参与记账,共同存储电子凭证数据。
本发明的凭证链基于区块链对电子凭证进行全流程的存证,结合区块链系统对数据的可信监督和监管进行多方维护,在“数据采集”,“数据流程”,“数据存证”多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监控,通过自动化规则实现“规则监控”,有效增强数据监督工作的可信度,避免中心化的单方风险。
与此同时,凭证链还将围绕电子凭证存证作为核心应用场景,基于联盟公链技术的底层网络平台,打造可信电子存证、便捷查验、可信资源公示、个人数据空间、司法出证、信用评价等互联网应用产品和服务。
参照图2,基于图2所示的凭证链的总体架构,本实施例的凭证链平台具有如下功能:
1、凭证存证: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运用其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实时固化电子数据的内容和形成时间,确保凭证数据的真实公正,赋予电子数据文件法律证明效力。政府各职能部门、公共服务事业机构率先采用万相码电子印章,在颁发证照、公文、文件、凭证时加盖这种具备机读接口、数字加密签名万相码印鉴的公章,并将其拍照扫描,保存到区块链上,信息内容是否需要加密可以选择加密或不加密存储。
2、便捷查验:纸电合一凭证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验证该凭证真伪时,可通过移动终端或智能手机的dAPP,“扫一扫”纸质凭证上的印鉴,获取印鉴上隐含的访问“钥匙”,上传凭证链,查证其该凭证签发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并可在秒级获取该凭证存证时的原始图文信息。还可利用dAPP将这些电子凭证通过加密传输,安全、便捷地分享给第三方。这种可信、安全、便捷的凭证查验和分享方式,在当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条件下,形成对“三假”(假印章、假公文、假证件)凭证“社会牛皮癣”问题彻底根除的有利条件,助力对凭证、信用的全民监管,加强信用建设。
3、即时通信:基于区块链存证平台的即时通信dAPP(以下简称dAPP)不同于其他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QQ、淘宝旺旺等),参与对象的身份可信,且可以选择聊天记录上传凭证链平台存证作为数字证据,避免纠纷以及出现纠纷可以快速仲裁、审结。dAPP 是凭证链平台的应用层接口界面,是连接人与平台的纽带和关键所在。凭证链平台的信息资源、数据应用和操作均通过其完成,具有类似资源浏览器的功能。同时,dAPP又是用户个人账户、数据空间的管理器,提供各种实用功能,成为用户得心应手的必备工具。dAPP还可以对各种加盖有万相码加密公章的凭证等进行扫描查验,鉴别真伪,是杜绝和防止“三假”(假公章、假公文、假证件)的利器。dAPP可以将凭证链平台里的各种资源在dAPP用户间进行安全分享。
4、可信资源公示:由于依托政府权威的监管类节点对真实的法人和自然人身份确认,个人或组织机构在区块链存证平台上的身份是真实可信的,基于区块 链技术的防抵赖、防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个人或组织机构(含政府部门)在凭 证链平台上的言行内容数据被上链加锁,不可更改,永久保存在凭证链平台里, 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此,可规范在区块链存证平台上 发布的各种信息,包括公示、公告、宣传、承诺、产品、服务等信息。因为是区 块链技术,所以发布在这里的信息资源权属清晰,责任明确。可实现一个“干净” 的互联网。基于凭证链的网络平台,是主权可控、有秩序的互联网空间,有着 深远的意义。
5、个人数据空间:依托自然人库,拥有身份认证后的自然人,可以自建个人主体数据,引用保存在政务服务平台、组织机构等积累的数据。在基于凭证链平台上,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归个人所有,而不归属中心化机构,充分实现自然人合法的数据资产权。为提升广大群众的兴趣和参与度,支持个人自建常用证件、证明等数据。如,在当下大众关心个人健康的环境下,特别推出个人健康档案(由各个医疗、体检机构签发),围绕人人关心的健康数据(包括医疗病案、电子影像),可控、安全、便利使用个人健康档案和医疗数据,将在医保报销、保险赔付、异地就诊、个人健康指导等方面,提供放心、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服务。个人数据空间存储经过认证的信息、个人数字身份及提交的数据,是个人真实准确的数据资产,为构建个人贡献度模型、测算个人贡献度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在传统的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数据不明、数据应用效率不高、数据业务操作不规范、数据安全保护不达标等问题。凭证链平台的个人数据空间建立,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高效管理个人数据资产、严格防控核心数据泄露、共享各种形态的数据,具有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精准化、可控化、均等化的作用。
6、司法出证:凭证链平台通过对接司法鉴定中心,除了能够针对每一笔数据记录出具相应的保全证书外,还能够根据需求获得符合国家《电子数据法庭科学鉴定通用方法》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从而使得数据证据具有司法效力。
7、信用评价: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交换和共享,整合政府和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而构建的信用评价体系。在凭证链平台信用评价体系中,每条数据都是经过确权的、隐私的、真实的,因此避免了过去大数据征信中存在的数据隐私泄露和权属不明等问题。凭证链并不是将各种传统概念上大数据征信中的数据汇合在一起,而是平台上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用户在现实中都有对应的自然人或法人。平台上的身份是真实可信的结果,包括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件或经过政府相关权威机构证实的身份信息。作为“信任的机器”,区块链技术将重构传统的信用体系,通过在分布式的海量数据之间搭建桥梁相互验证来制造信任,发展信用,从而使价值交换过程更加顺畅,降低交换成本。同时,区块链具有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技术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安全和不可变更。在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新型信用评价体系中,所有的信用信息都在网上结绳成链、互联互通,为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和商业应用等场景提供可信的数据生态,也为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底层支撑。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纸电合一凭证区块链存证方法,具体的:
凭证链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以纸电合一凭证的生成、便捷查验为核心的领先服务平台,致力于实现杜绝和防止凭证“三假”(假公章、假公文、假证件)现象,保护用户数据资产主权、信息安全分享,营造一个“干净”、“信用”互联的网络空间。
一、将凭证分为四种隐私状态:
红色:不可公开的凭证,即无法查看凭证全文,只能看到凭证的哈希值。
黄色:可授权公开的凭证,被授权的主体可以看到凭证的全部信息,不被授权的主体只能看到凭证的哈希值。只有凭证的发布方拥有该凭证的授权权力。
蓝色:可扫万相码印鉴查看的凭证,可以直接看到凭证的完整信息。
绿色:可公开的凭证,可以直接看到或通过扫读万相码印鉴看到凭证的完整信息。
二、非政府认可的电子印章或数字证书用户上传:
非政府认可的电子印章或数字证书用户(以下简称非电子印章用户,含个人和法人组织) 首次上传的凭证为绿色,即可公开的凭证,但其为非信任状态,尚不满足上链条件。上传方需要在平台中找到当时出具此份凭证的单位,让其对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只有其审核通过时,该凭证才能够标记为可信凭证状态,并上链生成非同质令牌;非电子印章用户上传凭证后,如果并未找到该凭证的对应发布单位,也可以通过自身邀请码邀请该凭证的发布单位入驻平台。
本实施例中的非同质令牌是指:每一个令牌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特的属性,最小单位为1,且不可细分。非同质性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艺术品、宠物、手工艺品、定制物品等等,甚至可以用来标记学校里的学生、医院里的医务和病患等等。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而同质令牌是指:每一个令牌的性质是相同的,可相互置换,可细分为N份,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类似,可以履行所有货币职能。
三、政府认可的电子印章或数字证书用户上传:
政府认可的电子印章或数字证书用户(以下简称电子印章用户)可以上传已有的存量凭证,或新增凭证。无论是存量还是新增凭证,只要由电子印章用户上传,则直接认定为可信凭证,并上链成为非同质令牌。此类凭证初始上传时为黄色权限,即只有出具凭证的电子印章用户、凭证受益人、委托人或授权人才能看到完整报告;后续,电子印章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或凭证委托方或受益方的需求,把凭证变为红色或绿色或蓝色状态。本实施例中:设置蓝色状态,必须是纸电合一的凭证,该凭证可以通过扫一扫万相码印鉴进行验证。
四、政府认可的万相码加密电子印章用户上传:
政府认可的万相码加密电子印章用户(以下简称万相码印章用户),由于采用了特殊的万相码区块链加密电子印章技术,使其在制作创建凭证时纸电合一凭证时,就采取了高性能的区块链安全加密防伪防篡改技术,因而可以上传凭证,直接认定为可信凭证,并上链成为非同质令牌。此类凭证初始上传时为蓝色权限,即只有出具凭证的万相码印章用户和通过智能手机扫取凭证印鉴上的万相码才可看到完整凭证,其他人从凭证链平台上查看不到该凭证的完整信息,后续,万相码印章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或凭证委托方或受益方的需求,把凭证变为绿色或黄色或红色状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信凭证查询方法,具体的:
凭证链平台的凭证基于区块链技术,全网唯一可信,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方便快捷的可信凭证查询,了解凭证的真实性和出具凭证单位的信用情况,实现全民监督。具体功能包括:
一、扫一扫:
电子凭证将会与纸质凭证上的万相码印鉴进行关联,用户可以通过平台dAPP“扫一扫”功能直接扫描万相码印鉴,获取其关联的电子凭证和该凭证发布单位的信息,由于本发明的万相码具有“一事一次一码”的特质,因此能够保证凭证安全、可靠、可信。与万相码印鉴相关联的凭证与其在凭证链平台上的隐私状态一致,即在平台上只能查看凭证哈希值时,扫一扫万相码印鉴出现的也是哈希值;在平台上能看到凭证全文时,扫一扫后也能看到全文。
二、查一查:
用户可以使用平台的查询功能,凡是平台认证并公开的主体(法人组织和个人),均可通过输入主体名称,获得主体上链的资质信息和上链的凭证(不同隐私状态呈现不同)。如果要查看黄色隐私状态的凭证全文,则需要找到授权者申请授权查看。查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了解真实可信的主体信息和凭证可信质量保证。
三、可信数据监管入口:
凭证链为政府机构留有数据接口,政府可以审阅质量数据并做相应的监管工作、制定政策。首先,政府机构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可信的主体信用数据,督促主体规范凭证工作。其次,便于政府机构随时对平台内主体进行凭证抽查和监督。后续凭证流程上链后,凭证全程数据将公开透明,监管机构可以实时监测凭证发布主体的质量。凭证链还将基于平台凭证数据库,为政府开发可视化的全平台数据监管系统,方便监管机构了解整体行业状况、动态。
四、工作步骤:
凭证链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凭证上链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主体备案、凭证生成和追溯上链。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发证主体可以完成凭证认证的全流程,将信用保证落实到凭证使用者和相关利益方。
本实施例提及的凭证链平台的工作逻辑如下:
1、主体备案:
主体备案为上链前的准备阶段,发证主体通过系统规定的凭证信用认定后允许接入凭证链平台,主体的所有注册资料与信用信息都会成为身份认证的链上凭证。主体上传的凭证、信息、数据等,由系统审核通过后将会与主体关联展示。
2、凭证生成:
发证主体通过注册认证后,将其信用等级、关联凭证等写入凭证链,以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形成发证主体的基础信息,发证主体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为下一步的追溯上链奠定基础:其中核心业务流程包括:
发证主体上传凭证;平台服务节点对凭证进行合规合法性检测,上传凭证,生成类erc721 令牌(非同质令牌);用户登录凭证链平台,查询凭证。
3、追溯上链:
追溯上链为上链运行阶段,由发证主体为凭证责任主体写入凭证数据,由相关监管机构等组织提供信任背书,从而形成凭证信用追溯的核心内容,可由该凭证受益人作为委托方,完成凭证信用数据(包括凭证和信用追溯)和凭证利益相关事务或实物的关联,包括凭证查询码申请、其他凭证万相码关联、数据上传等工作。
五、平台角色
凭证链平台的参与角色主要为凭证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社会公众、个人、组织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消费者、产品生产或销售厂家(企业)、服务提供商、政府监管机构,为容易理解,将参与角色按其功能和作用大致分为四类:“监管者”、“发布者”、“查验者”、“服务者”。
1、“监管者”:
政府部门是平台的监督管理者,可以获取平台数据,抽查凭证发布者发布的凭证及其信用追溯。由政府发起并领导城市诚信联盟的成立,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服务行业发展,主导建设凭证链平台。“监管者”负责对凭证链平台参与者的监督管理,对“发布者”、“服务者”身份进行认证、权限管理,并对其在平台上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监管者”对应的设备是“监管节点”设备。
2、“发布者”:
无论是个人或法人组织机构(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凡是满足凭证链准入条件(如,个人发布者满足个人实名认证,法人组织机构满足身份认证,购置政府监管部门批准的电子印章或数字证书及配套设备)的,均可向平台监管者申请成为凭证“发布者”。个人“发布者”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或智能手机向平台发布个人凭证。法人组织机构“发布者”可以使用专用的凭证发布设备(分为桌面型和便携型两种,由“发布者”购置)发布凭证。拥有桌面型发布设备的“发布者”(法人组织机构),有条件成为凭证链“服务者”(即为凭证链平台提供打包上链服务,俗称“挖矿”赚积分)。“发布者”对应的设备是掌上电脑(PDA)终端或工作站。
3、“查验者”:
无论是个人或法人组织机构,天然成为“查验者”,均可从政府官网或凭证链官网上下载安装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上凭证链平台“查一查”链上凭证信息,也可对纸质形态或电子图像形态凭证的万相码印鉴“扫一扫”快速查验凭证信息。如果“查验者”想参与对凭证的信息反馈、信用追溯,则需要申请成为“发布者”才可以。“查验者”对应的设备是可以连接互联网并运行凭证链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的数字设备,常用的就是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平板电脑(PAD)和电脑。
4、“服务者”:
无论是个人或法人组织机构,购置符合凭证链平台节点服务要求的设备并接入互联网,并向平台“监管者”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即可成为平台“服务者”。因为凭证链是政府发起并主导的联盟公链,一般情形是加入“服务者”队伍的需要先加入“信用联盟”。大部分情形,凭证链平台技术开发商、提供网络服务的电信运营商、数据云服务提供商、政府政务服务数据中心是平台“服务者”的主力军。“服务者”对应的设备是“服务节点”设备。
六、平台主要设备
1、“客户端”:
供“发布者”写入凭证数据块、凭证查询及提交数据块或查询指令到“接入服务器”的服务接口。
2、“监管服务器”:
供“监管者”使用,负责对凭证链平台的参与者身份确认、权限管理。
3、“接入服务器”:
接收来自于“客户端”的数据块或查询指令,向“分布式验证服务器”发送数据块或查询指令请求。
4、“分布式验证服务器”:
通过共识系统,对数据块进行共识验证当区块周期到时,“验证服务器”将验证过的数据块集合写入区块链。
5、“区块链系统”:
支持数据存储,供“验证服务器”将验证过的数据写入相应的区块链中。
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也指共同享受。
人们收到凭证,如果要想保存,一般是这样做:如果是纸质凭证,就用复印机复印或拍照保存;如果是电子凭证就截屏保存或另存到本地存储空间。
凭证的分享:如果第一人想要把收到的凭证分享给第二人,一般是这样做:第一人将纸质凭证复印后,提供给第二人,或第一人拍照后把凭证的照片发送给第二人;如果第一人收到的是电子凭证,则截图后发送给第二人,或第一人拷贝一份给第二人;如果第一人收到的是电子邮件发来的凭证,则转发邮件给第二人。这些做法很难保证,在分享过程中第二人收到的凭证不是被篡改或伪造的,即使凭证没有被篡改或伪造,其凭证内容的真实性也难得到权威保证。如果是用复印凭证分享,则还浪费大量的复印纸张、耗费木材资源。
纸电合一凭证从生成到存入区块链,再到使用过程中的查询查验、分享,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有条件实现凭证分享的安全保证——即保证分享来的凭证信息安全、可靠、可信。
要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纸电合一凭证的安全分享方法。
该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纸电合一凭证的产生:
纸电合一凭证,是采用自主研发的万相码技术,结合电子印章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生成纸质凭证的同时生成与纸质凭证内容完全一致的电子凭证,将电子凭证加密后发布到区块链平台上,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伪造、去中心化防黑客攻击等特性将电子凭证固化在区块链技术支持的凭证链平台上,从而保证了电子凭证的安全可信。
二、纸电合一凭证的查验:
纸电合一凭证的盖章位置,均加盖有万相码印鉴。万相码印鉴上隐含有提取凭证链平台上的(密态)电子凭证的解密密钥。只要纸质或电子凭证上的万相码印鉴清晰,就能用手机 dAPP扫一扫功能读取万相码内容,访问凭证链下载密态凭证数据,手机dAPP解密密态电子凭证数据得到原始真实凭证信息,确保安全、可信。
三、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安全保障:
1、纸电合一凭证在区块链技术支持的凭证链上存证,确保凭证真实、可信。
2、纸电合一凭证在凭证链上是以加密后的状态存放,凭证链上服务节点的工作人员无法看见凭证内容,从而保证安全;即使有工作人员想通过暴力破解密态凭证内容,所需耗费的时间很长,时间长得使其破解后也没有价值,从而保证安全。
3、通过手机扫一扫凭证印鉴上的万相码,提取凭证链上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下载到手机上,传输过程中数据是加密状态的数据,能够保证传输安全;在实际使用中数据传输还采用SSL(安全套接层)协议加密,进一步保证传输安全;手机端用万相码键值作为密钥,对下载的密态凭证数据解密,得到原始凭证明文,确保凭证内容真实、安全、可靠、可信。
4、手机端从凭证链上得到凭证,可以保存凭证到本地存储(占用本地空间),也可以仅保存该凭证的万相码键值等索引信息(占用很小的空间)。如果要将凭证分享给别人,则本地端手机可以将该凭证的万相码键值等索引信息加密传送给需要分享的另一端手机,安全隐秘,无其他人知晓或窃取。另一端手机依据收到的万相码键值等索引信息,从凭证链平台上取得密态凭证、解密,从而保证所得凭证真实、安全、可靠、可信,实现了纸电合一凭证的安全分享。
参照图3,本发明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的整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第一人手里拿的是别人提供的纸电合一凭证的纸质凭证:
第1步:第一人判断手里拿的纸质凭证是否有万相码印鉴,如果有,则执行下一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2步:第一人操作智能终端(能连接互联网的、带采集影像功能的智能手机或掌上电脑PDA等)开启凭证链平台的去中心化应用软件(dAPP)对准纸质凭证的印鉴“扫一扫”。
本实施例采用“扫一扫”的功能得到的万相码键值需要验证其有效性、真实性,就要用这个万相码键值指向的凭证链上的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取回到终端,解密、验证电子签名和完整性。
本实施例的凭证链平台是存储密态凭证数据块的地方,不是存万相码键值的地方;
在经过验证完整性后的万相码键值才可以分享给第二终端,以保证第二终端收到的分享信息安全、有效。
第3步:如果dAPP识别万相码印鉴成功,得到万相码键值,则进行下一步;否则第一人可以选择回到“第2步”,也可以选择直接放弃,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4步:智能终端获得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依据服务接口,从接入服务器中,查询本终端的访问权限,如果本终端查询、验证权限有效,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5步:智能终端将万相码键值作为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发送给接入服务器。
第6步:接入服务器依据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从凭证链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第7步: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转发给智能终端。
第8步:智能终端用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该凭证的原始内容——电子签名过的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
第9步:智能终端对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进行验证签名,结果显示到屏幕上(凭证的发布者、签发时间、完整性验证等),同时显示原始电子凭证内容。
第10步:第一人校对手里拿着的纸质凭证与智能终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判定纸质凭证为假凭证,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11步:第一人可以选择在智能终端上保存该纸质凭证对应的电子凭证,保存的形式为三种:纸质凭证的万相码印鉴照片、万相码键值、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较为节省空间的方式是保存万相码键值(含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和解密密钥等)。
第12步:第一人利用智能终端的dAPP即时聊天功能(打开加密通信功能),将万相码键值(含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和解密密钥等)发送给第二人的智能终端。
第13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获得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依据服务接口,从接入服务器中,查询本终端的访问权限,如果本终端查询、验证权限有效,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14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将万相码键值作为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发送给接入服务器。
第15步:接入服务器依据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从凭证链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第16步: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转发给第二人的智能终端。
第17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用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该凭证的原始内容——电子签名过的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
第18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对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进行验证签名,结果显示到屏幕上(凭证的发布者、签发时间、完整性验证等),同时显示原始电子凭证内容。
第19步:第二人查看智能终端屏幕上显示的凭证验证签名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完整,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判定该分享来的电子凭证为假凭证,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20步:第二人可以选择在智能终端上保存该电子凭证,保存的形式为三种:电子凭证万相码印鉴截屏照片、万相码键值、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较为节省空间的方式是保存万相码键值(含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和解密密钥等)。
第21步:分享成功,结束退出。
二、第一人的智能终端里保存有纸电合一凭证:
第1步:第一人操作智能终端(能连接互联网的、带采集影像功能的智能手机或掌上电脑PDA等)开启凭证链平台的去中心化应用软件(dAPP),查看保存的纸电合一凭证。
第2步:如果保存的是凭证照片,则查看照片里万相码印鉴是否清楚,如果清楚,则进行第5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3步:如果保存的是凭证万相码印鉴照片,则查看照片里万相码印鉴是否清楚,如果清楚,则进行第5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4步:如果保存的是凭证的万相码键值(含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和解密密钥等),则进行第7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5步:第一人手动操作智能终端,启动dAPP“屏幕扫码”功能,手动操作使屏幕上的万相码印鉴处于合适位置(万相码印鉴的大小、中心处于合适位置)。
第6步:如果dAPP识别万相码印鉴成功,得到万相码键值,则进行下一步;否则第一人可以选择回到“第5步”,也可以选择直接放弃,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7步:智能终端获得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依据服务接口,从接入服务器中,查询本终端的访问权限,如果本终端查询、验证权限有效,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8步:智能终端将万相码键值作为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发送给接入服务器。
第9步:接入服务器依据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从凭证链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第10步: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转发给智能终端。
第11步:智能终端用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该凭证的原始内容——电子签名过的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
第12步:智能终端对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进行验证签名,结果显示到屏幕上(凭证的发布者、签发时间、完整性验证等),同时显示原始电子凭证内容。
第13步:第一人查看智能终端屏幕上显示的凭证验证签名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完整,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判定该凭证为假凭证,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14步:第一人可以选择在智能终端上保存该电子凭证,较为节省空间的方式是保存万相码键值(含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和解密密钥等)。
第15步:第一人用智能终端的dAPP即时聊天功能(打开加密通信功能),将万相码键值(含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和解密密钥等)发送给第二人的智能终端。
第16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获得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依据服务接口,从接入服务器中,查询本终端的访问权限,如果本终端查询、验证权限有效,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17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将万相码键值作为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发送给接入服务器。
第18步:接入服务器依据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从凭证链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第19步: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转发给第二人的智能终端。
第20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用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该凭证的原始内容——电子签名过的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
第21步:第二人的智能终端,对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进行验证签名,结果显示到屏幕上(凭证的发布者、签发时间、完整性验证等),同时显示原始电子凭证内容。
第22步:第二人查看智能终端屏幕上显示的凭证验证签名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完整,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判定该分享来的电子凭证为假凭证,分享失败、中止退出。
第23步:第二人可以选择在智能终端上保存该电子凭证,保存的形式为三种:电子凭证万相码印鉴截屏照片、万相码键值、电子纸格式(PDF)凭证文件。较为节省空间的方式是保存万相码键值(含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和解密密钥等)。
第24步:分享成功,结束退出。
为实现图3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包括:
第一终端,用于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凭证链平台,用于存储万相码键值指向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接入服务器,用于提供终端的服务接口,以及用于将凭证链平台上存储的密态凭证数据块转发至第二终端;
第二终端,用于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其中,本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是指第一人的智能终端,该终端是分享的发起者。
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终端是指第二人的智能终端,该终端是分享的接收者,所述第二终端为一个终端或者多个终端的集合,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第一终端可以将待分享的凭证发送给多个第二终端。
与图3的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包括:
验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到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将万相码键值发送至第二终端;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第二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并根据所述服务接口,确定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
提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反馈模块,用于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二终端;
解密模块,用于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二终端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与图3的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
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
与图3的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基于万相码电子印章、区块链技术的纸电合一凭证存证系统,从凭证的生成、发布、查验形成闭环校验,彻底克服了现有凭证防伪技术的软肋和痛点。
2、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把智能手机变为“验证仪”,形成全民打击“三假” (假印章、假公文、假证件)的环境,使造假、用假的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无漏洞可钻。
3、纸电合一凭证的安全分享功能,让人们在使用凭证过程中省时、省力、省钱,使凭证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安全流转、高效使用,使人们切身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4、推动互联网环境下与电子凭证存证相关的法律服务变得更加安全可信、高效便捷,有效建立虚拟世界的信任机制,形成健康有序、可信共赢的网络生态,最终在互联网法制及现代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的积极作用。
5、区块链凭证信用平台的应用,加强信用建设,将成为治理线上社会的法则、构建信用社会和诚信社会的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
另外,本发明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能够保障安全性,具体的:
1、纸电合一凭证在区块链技术支持的凭证链上存证,确保凭证真实、可信。
2、纸电合一凭证在凭证链上是以加密后的状态存放,凭证链上服务节点的工作人员无法看见凭证内容,从而保证安全;即使有工作人员想通过暴力破解密态凭证内容,所需耗费的时间很长,时间长得使其破解后也没有价值,从而保证安全。
3、通过手机扫一扫凭证印鉴上的万相码,提取凭证链上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下载到手机上,传输过程中数据是加密状态的数据,能够保证传输安全;在实际使用中数据传输还采用SSL(安全套接层)协议加密,进一步保证传输安全;手机端用万相码键值作为密钥,对下载的密态凭证数据解密,得到原始凭证明文,确保凭证内容真实、安全、可靠、可信。
4、手机端从凭证链上得到凭证,可以保存凭证到本地存储(占用本地空间),也可以仅保存该凭证的万相码键值等索引信息(占用很小的空间)。如果要将凭证分享给别人,则本地端手机可以将该凭证的万相码键值等索引信息加密传送给需要分享的另一端手机,安全隐秘,无其他人知晓或窃取。另一端手机依据收到的万相码键值等索引信息,从凭证链平台上取得密态凭证、解密,从而保证所得凭证真实、安全、可靠、可信,实现了纸电合一凭证的安全分享。
此外,虽然在功能性模块的背景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的是,除非另有相反说明,所述的功能和/或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被集成在单个物理装置和/或软件模块中,或者一个或多个功能和/或特征可以在单独的物理装置或软件模块中被实现。还可以理解的是,有关每个模块的实际实现的详细讨论对于理解本发明是不必要的。更确切地说,考虑到在本文中公开的装置中各种功能模块的属性、功能和内部关系的情况下,在工程师的常规技术内将会了解该模块的实际实现。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运用普通技术就能够在无需过度试验的情况下实现在权利要求书中所阐明的本发明。还可以理解的是,所公开的特定概念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方案的全部范围来决定。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
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终端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通过第一终端将万相码键值发送至第二终端;
通过第二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并根据所述服务接口,确定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
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二终端;
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二终端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并根据所述服务接口,确定第一终端的访问权限;
根据第一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一终端;
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一终端进行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凭证存储在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
所述凭证的存储形式包括纸质凭证上的万相码印鉴、万相码键值和原始电子凭证内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这一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二终端将万相码键值作为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并将索引参数发送至接入服务器;
接入服务器依据查询凭证的索引参数从凭证链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对电子格式凭证文件进行验证签名;
对验证签名的结果和原始电子凭证内容进行展示,所述验证签名的结果包括凭证的发布者信息、签发时间和完整性验证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为一个终端或者多个终端的集合。
7.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用于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凭证链平台,用于存储万相码键值指向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接入服务器,用于提供终端的服务接口,以及用于将凭证链平台上存储的密态凭证数据块转发至第二终端;
第二终端,用于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8.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验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向凭证链平台验证获取到的万相码印鉴所对应的万相码键值;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将万相码键值发送至第二终端;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第二终端获取凭证链平台的服务接口,并根据所述服务接口,确定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
提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终端的访问权限和万相码键值,通过接入服务器提取对应的密态凭证数据块;
反馈模块,用于通过接入服务器将密态凭证数据块发送至第二终端;
解密模块,用于根据万相码键值中的解密密钥,通过第二终端对密态凭证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电子格式凭证文件。
9.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
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
CN201910910230.4A 2019-09-25 2019-09-25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07505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0230.4A CN110750577A (zh) 2019-09-25 2019-09-25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0230.4A CN110750577A (zh) 2019-09-25 2019-09-25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0577A true CN110750577A (zh) 2020-02-04

Family

ID=69277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0230.4A Pending CN110750577A (zh) 2019-09-25 2019-09-25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5057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97635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Entrust,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blockchain participant identity binding
CN108763942A (zh) * 2018-05-22 2018-11-06 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证照授权使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989337A (zh) * 2018-08-19 2018-12-11 北京元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照共享平台设计方法
CN109118377A (zh) * 2018-08-29 2019-01-01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理赔事件的处理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9784864A (zh) * 2019-01-23 2019-05-21 山西创时代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和多租户技术的区域政务协同办公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97635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Entrust,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blockchain participant identity binding
CN108763942A (zh) * 2018-05-22 2018-11-06 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证照授权使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989337A (zh) * 2018-08-19 2018-12-11 北京元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照共享平台设计方法
CN109118377A (zh) * 2018-08-29 2019-01-01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理赔事件的处理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9784864A (zh) * 2019-01-23 2019-05-21 山西创时代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和多租户技术的区域政务协同办公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42994B2 (en) Multicomputer processing for data authentication using a blockchain approach
US11159537B2 (en) Multicomputer processing for data authentication and event execution using a blockchain approach
US2024016945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ecuting and delivering electronic documents
CN108737361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验证方法
CN109417549A (zh) 使用集中式或分布式分类账来提供信息证明的方法和设备
Sung Can online courts promote access to justice?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net courts in China
US10423952B2 (en) Encapsulated security tokens for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TW202021307A (zh) 跨區塊鏈的交互方法及系統、電腦設備及儲存媒體
US20020143704A1 (en) Signature verifcation using a third party authenticator via a paperless electronic document platform
CN107637015A (zh) 数字身份系统
CN107679045A (zh) 版权授权管理方法及系统
EP2850772A1 (en) Secure transaction object creation, propagation and invocation
CN108140152A (zh) 计算机实现的追踪机制及数据管理
CN109636335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简历系统
US11250423B2 (en) Encapsulated security tokens for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CN114549194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权利资产管理服务平台及其实现方法
JPWO2018088475A1 (ja) 電子認証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Shakan et al. Ver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and graduate data us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CN110750576A (zh)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查询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0750812A (zh)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发布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Weiss et al. Auditing IT infrastructures for compliance
CN111931230A (zh) 数据授权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CN111460507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安全服务系统以及在自治社区中的应用
CN110750577A (zh) 基于区块链的纸电合一凭证的分享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DE102022107718A1 (de) Ausstellen eines digitalen Credentials für eine Entitä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09

Address after: No.8, Nanli East District, donghuashi,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62

Applicant after: Chengli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400015 Baimao (Chongqing) Daily Chemical Co., Ltd., 20th floor, shengdia building, No.248, shangqingsi Renmin Road, Yuzhong District, Chongqing

Applicant before: Zhou Yu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