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27678B -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27678B
CN110727678B CN201910911634.5A CN201910911634A CN110727678B CN 110727678 B CN110727678 B CN 110727678B CN 201910911634 A CN201910911634 A CN 201910911634A CN 110727678 B CN110727678 B CN 1107276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binding
mobile terminal
stu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16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27678A (zh
Inventor
陈娅芳
李政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Clou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New Cloud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New Cloud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New Cloud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116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276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27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27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27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27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2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7Re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synchronisation of data between databases or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0Education
    • G06Q50/205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 guidance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获取用户信息;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可以解决上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操作复杂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可以包含多个独立硬件模块,在需要将用户和移动终端的多个独立硬件模块绑定时,通常需要将用户与每一个独立硬件模块进行绑定,操作工序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可以解决上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操作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
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获取用户信息;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的步骤,包括:分别接收或扫描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用户信息的步骤,包括:接收或扫描所述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为家长信息或学生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包括:
获取第二感应子系统的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其中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
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三映射关系,其中第三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基于第三映射关系,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用户信息,包括:
当检测到家长登录时,获取家长信息,并接收家长的关联操作指令;根据所述关联操作指令,扫描所述移动终端上贴设的学生标识码,根据所述学生标识码获取学生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家长信息和学生信息,所述学生信息唯一的标识学生。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用户信息之后,包括:
根据预存的家长-学生对应规则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当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存在关联关系,基于预存的家长-学生对应规则保存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的关联关系;
当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不存在关联关系,反馈关联关系不成立的提示信息。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保存的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的关联关系,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
第一绑定模块,用于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信息;
第二绑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通过将移动终端的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形成绑定关系,然后将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中的任一系统进行绑定,即可完成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不需将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中的所有平台一一绑定,简化绑定操作。
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一系统将不支持远距离传输的第二系统所采集的数据传输至云端服务器或本地服务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地:
S101,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
其中,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所述绑定装置可以为一个独立的电子实体,如安装有第一数据库的手机。移动终端可以为电子校牌、手机或智能手环,但不限于上述举例。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执行绑定移动终端的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的操作。
第一系统可以为无线通讯平台,用于与服务器进行无线通信;所述第二系统可以为近距离传输平台,可以采用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采集数据;第一标识信息可以为包含于条码、二维码、IMEI号(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Identity)或第一系统出厂时设置的数据中;第二标识信息也可以包含于条码、二维码、IMEI号或第二系统出厂时设置的数据。条码、二维码、IMEI号或出厂时设置的数据可以通过物理展示的形式贴附于第一系统的本体或第二系统的本体上。
具体地,S101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1,分别接收或扫描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
可以通过分别扫描第一系统的本体和第二系统的本体上贴附的条码或二维码,分别获取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
也可以通过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直接接收分别包含第一标识信息的IMEI号、包含第二标识信息的IMEI号;接收的方式可以为在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中手动输入,也可以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采集包含IMEI号的第一标识信息或第二标识信息,将采集的包含IMEI号的第一标识信息或第二标识信息传输至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
也可以通过扫描和接收结合的方式,如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通过扫描贴附于第一系统的条码,获取第一标识信息;并将包含第二标识信息的IMEI号传输至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又如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通过扫描贴附于第二系统本体的二维码,获取第二标识信息;并将包含第一标识信息的IME号传输至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
S102,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其中,可以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上传至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在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中进行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的绑定;具体可以通过安装于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中的第一数据库完成绑定操作,并将形成的第一映射关系可以保存于第一数据库中。
具体地,S102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21,获取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的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其中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感应子系统和第二通讯子系统;
具体地,第二感应子系统可以为近距离感应模块,可以用于在近距离无线通信中采集数据;第二通讯子系统可以为近距离通讯模块,可以与云端服务器进行通信。本步骤可以通过接收或扫描的方式获取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可以为包含于条码、二维码、IMEI号或出厂时设置的数据中;第二通讯子系统可以为包含于条码、二维码、IMEI号或出厂时设置的数据中;接收或扫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步骤S1011所述,在此不再累述。
S1022,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三映射关系,其中第三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S1023,基于第三映射关系,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作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第二感应子系统可以为近距离感应模块,第二通讯子系统可以为近距离通讯模块,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为电脑,可以将包含第一数据库的客户端软件安装于电脑,在电脑的三个COM口(cluster communication port,串行通讯端口)上分别插入扫码枪或USB数据线、近距离感应读卡器、近距离无线通讯介质,其中扫码枪或USB数据线用于扫描贴附于第一系统的本体上的包含第一标识信息的二维码;或通过USB数据线读取第一系统的包含第一标识信息的IMEI号;近距离感应读卡器用于读取包含近距离感应模块的包含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的ID号;近距离无线通讯介质用于读取包含近距离通讯模块的包含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的ID号;分别将包含第一标识信息的二维码或包含第一标识信息的IMEI号、包含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的ID号、包含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的ID号传输至第一数据库,第一标识信息、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将形成第一映射关系,并将第一映射关系存储在第一数据库中;可以将包含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的第二数据库传输至服务器。本地服务器或云端服务器可以保存或查询第一映射关系。
S103,获取用户信息;
其中,用户信息可以包括家长信息和/或学生信息;学生信息可以为学生学号等,学生信息可以唯一的标识该学生,学生信息可以包含于条码、二维码中;家长信息可以为对应学生信息的家长账号信息;
当用户信息包括家长信息或学生信息时,S10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031,接收或扫描所述用户信息。接收或扫描的具体操作同步骤S1011,在此不再累述。
当用户信息包括家长信息和学生信息时,S10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032,当检测到家长登录时,获取家长信息,并接收家长的关联操作指令;根据所述关联操作指令,获取学生信息;所述学生信息唯一的标识学生。
此时可以将包含学生信息的学生标识码贴附于移动终端上,根据所述关联操作指令,扫描所述移动终端上贴设的学生标识码,根据所述学生标识码获取学生信息。
步骤S1032之后,还可以包括:
S1033,根据预存的家长-学生对应规则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其中,预存的家长-学生对应规则可以为家长-学生对应表;家长-学生对应表记录了每位学生对应的家长信息,如家长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S1034,当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存在关联关系,基于预存的家长-学生对应规则保存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的关联关系;
S1035,当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不存在关联关系,反馈关联关系不成立。
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信息中的学生姓名查找出对应规则中的家长姓名和电话号码,当家长信息与对应规则中的家长姓名和电话号码均一致时,则表示关联关系成立,若有一项不对应则表示关联关系不成立;此时可通过首先判断学生和家长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以防后续家长、学生和移动终端绑定时,发生学生、非此学生对应的家长、移动终端之间的误绑定。
S104,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其中,当所述用户信息包括家长信息和学生信息时,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可以为一一映射关系或一对多映射关系;如一个家长需监管两个以上学生时,一个家长信息需对应两个学生信息,而各个学生信息则分别对应一个第一标识信息和一个第二标识信息,此时第二映射关系为一对多映射关系;如一个家长只需监管一个学生时,一个家长信息只需对应一个学生信息,学生信息对应一个第一标识信息和一个第二标识信息,此时第二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当所述用户信息包括家长信息或学生信息时,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具体的绑定过程可以为:将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及用户信息上传至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中,在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中将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形成第二映射关系;可以通过安装于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中的第二数据库,具体完成绑定操作,形成的第二映射关系可以保存于第二数据库中;可以将包含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的第二数据库传输至服务器。本地服务器或云端服务器可以保存或查询第二映射关系。
在步骤S1034之后,S104步骤具体可以为:
基于保存的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的关联关系,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家长信息或所述学生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步骤中只需将用户信息中的家长信息或学生信息中的其中之一,与移动终端的第一标识信息或第二标识信息中的其中之一进行绑定,即可完成移动终端和用户信息的绑定。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通过将移动终端的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形成绑定关系,然后将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中的任一系统进行绑定,即可完成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不需将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中的所有平台一一绑定,简化绑定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还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系统将所述第二系统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服务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一系统将不支持远距离传输的第二系统所采集的数据传输至云端服务器或本地服务器。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包括各模块用于执行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各步骤。具体请参阅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2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21,用于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
第一绑定模块22,用于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第二获取模块23,用于获取用户信息;
第二绑定模块24,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该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获取模块21还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211,用于分别接收或扫描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了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该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绑定模块22还包括:
获取第二标识子模块221,获取第二感应子系统的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其中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
第二系统绑定子模块222,用于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三映射关系,其中第三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移动终端绑定子模块223,用于基于第三映射关系,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结合图3,图3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2,移动终端3,用户端4;其中所述移动终端3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用户端4包括学生端和/或家长端;
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2,用于生成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以及生成所述移动终端3和所述用户端4对应的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发明所述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系统还包括服务端,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2将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传输至所述服务端;所述服务端用于接收、保存或查询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还可以用于接收通过所述第一系统传输的所述第二系统采集的数据。
其中,服务端可以为本地服务器或云端服务器;本地服务器可以采用办公电脑、智能一体机及能支持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设备。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包括:处理器60、存储器6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62,例如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的实现程序。所述处理器6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2时实现上述各个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S101至S104。或者,所述处理器6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2所示模块21至24的功能。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6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6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62在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62可以被分割成第一获取模块、第一绑定模块、第二获取模块、第二绑定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
第一绑定模块,用于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信息;
第二绑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如台式电脑、一体式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及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
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60、存储器6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仅仅是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6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61可以是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61也可以是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6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6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6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终端设备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6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终端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其中移动终端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
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获取用户信息;
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所述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包括:
获取第二感应子系统的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其中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
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三映射关系,其中第三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基于第三映射关系,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的步骤,包括:分别接收或扫描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用户信息的步骤,包括:接收或扫描所述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为家长信息和/或学生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用户信息,包括:
当检测到家长登录时,获取家长信息,并接收家长的关联操作指令;
根据所述关联操作指令,扫描所述移动终端上贴设的学生标识码,根据所述学生标识码获取学生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家长信息和学生信息,所述学生信息唯一的标识学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关联操作指令,扫描所述移动终端上贴设的学生标识码,根据所述学生标识码获取学生信息之后,包括:
根据预存的家长-学生对应规则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当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存在关联关系,基于预存的家长-学生对应规则保存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的关联关系;
当确认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不存在关联关系,反馈关联关系不成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保存的所述家长信息和所述学生信息的关联关系,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家长信息或所述学生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7.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第一系统的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系统的第二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系统;
第一绑定模块,用于绑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信息;
第二绑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进行绑定,以建立移动终端与用户信息的第二映射关系;
第一绑定模块还包括:获取第二标识子模块,获取第二感应子系统的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其中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唯一的标识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所述第二通讯子系统;
第二系统绑定子模块,用于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和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二感应子系统和第二通讯子系统的第三映射关系,其中第三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移动终端绑定子模块,用于基于第三映射关系,绑定所述第二感应子标识信息、第二通讯子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建立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一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一一映射关系。
8.一种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9.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0911634.5A 2019-09-25 2019-09-25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727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1634.5A CN110727678B (zh) 2019-09-25 2019-09-25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1634.5A CN110727678B (zh) 2019-09-25 2019-09-25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27678A CN110727678A (zh) 2020-01-24
CN110727678B true CN110727678B (zh) 2021-01-01

Family

ID=69219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1634.5A Active CN110727678B (zh) 2019-09-25 2019-09-25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276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04438B1 (ko) * 2020-02-03 2021-09-24 소프트런치주식회사 사용자 단말의 가변 식별값을 이용한 복수의 사용자 단말 관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2099454B (zh) * 2020-09-24 2022-08-30 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738021B (zh) * 2020-12-02 2023-10-24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单点登录方法、终端、应用服务器、认证服务器及介质
CN113572826B (zh) * 2021-07-12 2023-09-26 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信息绑定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7312102B (zh) * 2023-11-29 2024-02-13 上海华立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调试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1746A (zh) * 2014-12-11 2016-05-18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绑定受理终端的处理方法以及处理系统
CN107801174A (zh) * 2017-11-09 2018-03-13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绑定方法和装置
CN109041049A (zh) * 2018-07-11 2018-12-18 深圳市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寻址方法、寻址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0083606A (zh) * 2019-04-25 2019-08-02 深圳市豪斯莱科技有限公司 跨链存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9719B (zh) * 2011-04-13 2016-03-3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用户信息同步方法及其系统
US9660874B2 (en) * 2012-12-13 2017-05-23 Level 3 Communications, Llc Devices and methods supporting content delivery with delivery services having dynamically configurable log information
CN103051715B (zh) * 2012-12-24 2016-03-30 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向终端发布通知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03885426B (zh) * 2014-03-28 2018-07-10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设备的控制方法、客户端、服务器、中间设备和被控设备
CN105404679B (zh) * 2015-11-24 2019-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7679058B (zh) * 2017-06-26 2021-04-0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同步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1746A (zh) * 2014-12-11 2016-05-18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绑定受理终端的处理方法以及处理系统
CN107801174A (zh) * 2017-11-09 2018-03-13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绑定方法和装置
CN109041049A (zh) * 2018-07-11 2018-12-18 深圳市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寻址方法、寻址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0083606A (zh) * 2019-04-25 2019-08-02 深圳市豪斯莱科技有限公司 跨链存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27678A (zh) 2020-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27678B (zh) 用户信息与移动终端的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862352B (zh) 一种二维码分享方法及二维码分享设备
CN110572305A (zh) 智能家居设备绑定方法、系统及智能家居设备、移动终端
CN110611876B (zh) 室内资产管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347258A (zh) 应用程序的下载方法、系统和服务器及终端设备
CN111880887B (zh) 消息交互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3763358A (zh) 一种信息的推送方法和装置
CN103593757A (zh) 手机银行转账处理方法
CN108549586B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7592427B (zh) 切换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4791080U (zh) 巡检终端和巡检系统
CN104065742A (zh) 一种用于幼儿园安全接送的接送人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590682B (zh) 广告投放方法、服务器、热点设备和系统
CN103220643A (zh) 信息提供方法及装置、模板库匹配方法及装置
CN111130828B (zh) 一种智能配网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8062401B (zh) 应用推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201750479U (zh) 一种音视频播放系统及其移动终端、音视频播放设备
CN109299173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366164B (zh) 远程控制终端的方法、服务器、终端及计算设备
CN114697942B (zh) 一种自连接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212787A (zh) 个性化信息发布的系统和方法
CN110337074B (zh) 一种交互信息的传输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05245438A (zh) 一种内容共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633188B (zh)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8023949A (zh) 拨号上网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服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inding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of user information and mobile terminal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1

Pledgee: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Changsha Yuhua District sub branch

Pledgor: HUNAN NEW CLOUDNET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8000074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0000 Yuelu District Yuelu street,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5 left 101 rooms of R & D headquarters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Patentee after: New Cloud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000 Yuelu District Yuelu street,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5 left 101 rooms of R & D headquarters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Patentee before: HUNAN NEW CLOUDNE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