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26199A -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26199A
CN110726199A CN201911121663.8A CN201911121663A CN110726199A CN 110726199 A CN110726199 A CN 110726199A CN 201911121663 A CN201911121663 A CN 201911121663A CN 110726199 A CN110726199 A CN 1107261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hole
heat exchang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216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乐强
贺宇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Hetian Met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216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261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26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261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54Refrigerating circuit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换热器包括本体和换热管,本体上设有换热孔以及与换热孔连通的第一进出口和第二进出口,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内,或者换热管与第一进出口或第二进出口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换热管与换热孔连通。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换热通道的接触面积小而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变频空调的变频模块在高温时将无法工作,为了保证变频模块能正常运行,需要在变频模块所在的电路控制板上安装换热器,通过换热器降低变频模块的温度。冷媒通过换热管进行换热,从而通过换热器实现变频模块与冷媒的热交换。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换热器上开设U型槽(换热通道),该U型槽用于放置供冷媒流通的U型换热管。同时,通过塑料支架或铝型材或钣金将U型换热管固定在U型槽(换热通道)内。上述设计中换热管的外壁只能部分与U型槽(换热通道)的内壁接触,这样,换热管与换热通道的接触面积小,使得换热管的换热性能较差。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换热通道的接触面积小而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换热通道的接触面积小而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本体和换热管,本体上设有换热孔以及与换热孔连通的第一进出口和第二进出口,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内,或者换热管与第一进出口或第二进出口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换热管与换热孔连通。
进一步地,当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内时,第一进出口和第二进出口位于本体的同一侧面,或者第一进出口和第二进出口分别位于本体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孔,多个换热孔沿本体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换热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热管的外径的1.5倍。
进一步地,换热孔为U型孔或者贯通孔。
进一步地,当换热孔为U型孔时,换热管为U型管,U型管通过胀管工艺或压铸工艺设置在U型孔内。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U型管内的节流元件,且节流元件位于换热孔内。
进一步地,当换热孔为贯通孔时,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管内的节流元件,节流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换热孔内。
进一步地,换热管为U型管,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U型管内的节流元件,节流元件的靠近本体的一端与第一进出口所在的壁面之间具有间隔。
进一步地,当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孔,且各换热孔为贯通孔时,换热管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直管段和设置在两个直管段之间的弧形管段,其中,直管段的一端与弧形管段连接,直管段插设在对应的换热孔内,且直管段的另一端穿出换热孔。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节流元件,穿出换热孔的直管段的管段内设有节流元件。
进一步地,当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孔,且各换热孔为贯通孔时,换热管包括与多个换热孔一一对应的多个直管段和连接相邻两个换热孔的弧形管段,直管段与对应的换热孔连接,弧形管段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换热孔连接。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节流元件,节流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换热管的直管段内,节流元件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换热孔内;或者,换热器还包括位于直管段内的节流元件,且节流元件未设置在换热孔内。
进一步地,直管段与对应的换热孔焊接连接,直管段与换热孔的搭接长度大于直管段的壁厚的3倍。
进一步地,换热孔为贯通孔时,换热孔包括直孔段和设置在直孔段的两端的扩径段,其中,扩径段的孔径大于直孔段的孔径,换热管的一部分位于扩径段内。
进一步地,换热孔的孔径比换热管的外径尺寸大0.01mm-0.5mm。
进一步地,当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内时,换热管的外壁与换热孔的内壁接触设置。
进一步地,换热管的外壁与换热孔的内壁的接触面积大于等于90%且小于10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内时,位于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的周向外壁与换热孔的内壁完全接触,这样换热管与换热孔相接触而形成较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当换热管与第一进出口或第二进出口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换热管与换热孔连通时,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与换热孔的内壁直接接触。这样,整个换热孔的内壁面面积则为换热面积,由于该换热面积较大,从而提高了换热管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换热介质与换热孔的内壁直接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换热管换热时的换热损耗问题,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一的局部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三的局部剖视图;
图4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实施例四的局部剖视图;
图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五的局部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实施例的节流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本体;11、换热孔;12、第一进出口;13、第二进出口;20、节流元件;21、阀芯;22、密封座;23、滤网;30、换热管;31、直管段;32、弧形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换热器内部的换热面积是指换热器与换热介质的接触面积。在本发明及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换热介质流经换热管,换热器通过换热管进行换热时,换热面积等于换热管与换热器的本体的接触面积,也就是说换热管与换热器的本体的接触面积近似等于换热管内换热介质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当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换热器通过换热孔进行换热时,换热面积是指换热孔的内壁的面积。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越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越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也就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及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换热通道为设置在本体10上的换热孔11。
本发明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本体10和换热管30,本体10上设有换热孔11以及与换热孔11连通的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换热管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11内,或者换热管30与第一进出口12或第二进出口13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连通。
根据上述设置,当换热管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11内时,位于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30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完全接触,这样使得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相接触而形成较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当换热管30与第一进出口12或第二进出口13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连通时,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11,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这样,换热孔11的内壁面面积则为换热面积,由于该换热面积较大,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换热介质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换热管30换热时的换热损耗问题,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实施例一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一中,换热介质流经换热管30,与换热管30的内壁直接接触,换热器通过换热管30进行换热。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换热管30部分位于换热孔11内,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分别位于本体10的相对两侧。
根据上述设置,位于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30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完全接触,这样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相接触而形成较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具体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孔11,且各换热孔11为贯通孔,换热管3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直管段31和设置在两个直管段31之间的一个弧形管段32,其中,直管段31插设在对应的换热孔11内,一个直管段31的一端伸入换热孔11内并与弧形管段32的一个端口连接,另一个直管段31的伸入换热孔11内的一端与弧形管段32的另一个端口连接,且各直管段31的另一端(远离弧形管段32的一端)均穿出换热孔11。上述设置中,位于换热孔11内的直管段31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完全接触,这样使得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相接触而形成较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当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换热器可包括四个换热孔11,且各换热孔11为贯通孔时,换热管30包括四个相对设置的直管段31和设置在四个直管段31之间的两个弧形管段32,其中,弧形管段3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直管段31的一端连接,直管段31插设在对应的换热孔11内,且直管段31的另一端穿出换热孔11。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更多个换热孔11,并配置适当数量的直管段和弧形管段。
优选地,换热管30为铜管,换热器的本体10的材料为铝。
当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换热管30可以为铝合金或不锈钢等其他散热性能较好的材料。换热器的本体10的材料可以采用铜合金或不锈钢等其他散热性能较好的材料。
具体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孔11,两个换热孔11沿本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换热孔11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热管30的外径的1.5倍。上述设置中,通过两个换热孔11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限定换热管30的两个直管段31之间的间距以及弧形管段32与两个直管段31连接处的宽度。这样能够确定换热管30在本体10内的安装位置,从而满足换热管30在本体10内的安装要求。
具体地,换热孔11的内径可设置成3种规格:
Figure BDA0002275608480000051
或者,
Figure BDA0002275608480000052
或者
Figure BDA0002275608480000053
这样,有利于换热孔11的标准化,提高换热孔11与换热孔11的兼容性,从而防止非标零件的设计。
具体地,通过胀管工艺将直管段31设置在换热孔11中。上述设置中,通过胀管工艺能够使直管段31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紧密的接触,从而保证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相接触而形成稳定的换热面积,从而确保换热器具有稳定的换热性能。相对于某些产品中需要额外利用塑料支架将换热管固定在本体10上而言,上述方式零件少,安装方便。
优选地,换热管30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的接触面积大于等于90%且小于100%。根据上述设置,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相接触而形成合适的换热面积,从而更好地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管30内的节流元件20。这样,换热器不但增加了节流功能,而且避免了换热器需要外联节流元件20而增加焊接点,导致换热介质泄漏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如图1和图6所示,直管段31与换热孔11焊接连接,直管段31部分伸入到换热孔11内,使得在焊接时,换热管30与直管段31的搭接长度(即有效焊接长度)大于换热管30壁厚的3倍。根据上述设置,足够的有效焊接长度能够保证直管段31与换热孔11焊接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焊接的质量。
优选地,直管段31的最小孔径等于换热管30的内径,减少流阻。同时,对焊接处进行防锈处理。必要时,可对焊接处进行热缩管或者喷漆保护。
在替代实施例中,换热孔11包括直孔段和设置在直孔段的两端的扩径段,其中,扩径段的孔径大于直孔段的孔径,换热管30的一部分位于扩径段内,换热孔11的扩径段的孔径比换热管30的外径尺寸大0.01mm-0.5mm。具体地,如图1和图6所示,节流元件20的一部分设置在换热管30的直管段31内,节流元件20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换热孔11内。在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附近,均设置有节流元件20。节流元件20包括阀芯21、密封座22和滤网23。其中,阀芯21、密封座22和滤网23均设置在换热孔11内,阀芯21插接在密封座22的第一端的安装孔内,滤网23与密封座22的第二端(其中,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抵接接触。上述设置中,阀芯21用于调节流经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的换热介质的流量,滤网23能够对流经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的换热介质进行过滤,密封座22用于密封密封座22的外壁面与换热管30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换热介质未经节流和过滤作用而直接流入换热器。
如图1所示,具体地,换热器还包括位于直管段31内的节流元件20,且节流元件20未设置在换热孔11内,也就是说,节流元件20的靠近本体10的一端与第一进出口12所在的壁面之间具有距离。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先通过胀管工艺等方式将换热管30安装在换热孔11内,然后再安装节流元件20,这样工艺容易实现。
发明人所知道的一种产品中,在整机装配时换热器需要外联节流元件20,需要额外增加焊接点,从而存在换热介质泄漏的风险。另外,该种产品的换热器的部件较多,安装复杂,经过振动后换热管容易脱落。而本申请中的换热器集成了节流元件20(节流元件20与换热器本体10的换热孔11或者换热管30过盈配合),从而避免了换热器需要外联节流元件20而增加焊接点,导致换热介质泄漏的情况发生。同时,减少了零件的个数,降低了换热器的安装难度。另外,换热管设置在换热孔11中,且通过胀管工艺使得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过盈配合。这样,换热器即使经过振动后,换热管30也不容易从换热器中脱落。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位于本体10的同一侧。
根据上述设置,位于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30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完全接触,这样使得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相接触而形成较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第二,如图2所示,换热孔11设置为U型孔,换热管30设置为U型管,U型管通过压铸工艺设置在U型孔内。上述设置中,U型孔与U型管相适配,方便将U型管设置在换热孔11内。U型管具有两个自由端,该自由端受热能够自由地伸缩,从而解决了换热管30热补偿的问题。压铸工艺使得U型管的弯折部分能够设置在U型孔内,这样,增大了换热管30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的接触面积(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第三,节流元件20设置在U型管内且位于换热孔11内,具体地,在装配时可以先将节流元件20安装在U型管内,再将装配有节流元件20的U型管通过压铸方式装配在换热孔11内,这样,整个铜质的U型管被铝型材包裹,贴合面积大,且上述加工工序简单。
当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换热管30可以设置成M型或者螺旋型等其他形状。换热孔11设置成与换热管30相适配的M型或者螺旋型。
实施例二中,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三中,换热介质流经换热管30,与换热管30的内壁直接接触,换热器通过换热管30进行换热。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11,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换热器通过换热孔11进行换热。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换热管30部分位于换热孔11内,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分别位于本体10的相对两侧。
根据上述设置,位于换热孔11内的换热管30的外壁与换热孔11的内壁完全接触,这样使得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相接触而形成较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11,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这样,换热孔11的内壁面面积则为换热面积,由于该换热面积较大,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换热介质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换热管30换热时的热损问题,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具体地,如图3所示,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孔11,且换热孔11为贯通孔,换热管30包括与两个换热孔11一一对应的两个直管段31和连接两个换热孔11的一个弧形管段32,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插接连接,弧形管段32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换热孔11插接连接。
当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可以设置成焊接连接,弧形管段32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换热孔11可以设置成焊接连接。
当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换热器可包括四个换热孔11,且各换热孔11为贯通孔时,换热管30包括与四个换热孔11一一对应的四个直管段31和连接相邻两个换热孔11的两个弧形管段32,其中,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插接连接,弧形管段32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换热孔11插接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换热孔11为贯通孔时,换热孔11包括直孔段和设置在直孔段的两端的扩径段,其中,扩径段的孔径大于直孔段的孔径,换热管30的一部分位于扩径段内,换热孔11的扩径段的孔径比直管段31的外径尺寸大0.01mm-0.5mm。优选地,换热孔11的直孔段的孔径与直管段31的内径尺寸相等。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管30和换热孔11内的节流元件20。这样,换热器不但增加了节流功能,而且避免了换热器需要外联节流元件而增加焊接点导致换热介质泄漏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在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附近,均设置有节流元件20。节流元件20包括阀芯21、密封座22和滤网23。其中,阀芯21、密封座22设置在换热孔11内,滤网23设置在换热管30内。密封座22坐放在换热孔11内的台阶上,阀芯21插接在密封座22一端的内孔内,滤网23与密封座22相对设置的另一端抵接。
综上所述,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实施例三中,直管段31与弧形管段32是分体设置的;直管段31未穿设在换热孔11内,仅是部分插设在换热孔内,即整个换热孔11的大部分空间内并未设置直管段31。
具体地,如图3所示,节流元件20的一部分设置在换热管30的直管段31内,节流元件20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换热孔11内。这样,可以先将节流元件20安装入本体10的换热孔11内,再放入换热管30的直管段31后焊接,工序简单。实施例三中,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四中,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11,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换热器通过换热孔11进行换热。
如图4a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换热管30与第一进出口12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换热管30与换热孔11连通。
根据上述设置,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11,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这样,换热孔11的内壁面面积则为换热面积,由于该换热面积较大,从而提高了换热管30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换热介质与换热孔11的内壁直接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换热管30换热时的换热损耗问题,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具体地,如图4a所示,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孔11,且各换热孔11为贯通孔,换热管30包括与两个换热孔11一一对应的两个直管段31和连接两个换热孔11的一个弧形管段32,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的第一进出口12所在的侧面焊接连接,弧形管段32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换热孔11的第二进出口13所在的侧面焊接连接。
当然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的第一进出口12所在的侧面可设置成粘接连接,弧形管段32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换热孔11的第二进出口13所在的侧面可设置成粘接连接。
综上所述,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
实施例四中,直管段31和弧形管段32未设置在换热孔11内,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的第一进出口12所在的侧面焊接连接,弧形管段32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换热孔11的第二进出口13所在的侧面焊接连接。另外,实施例四中,节流元件20的所有组件均设置在换热管30内。具体地,如图4a所示,节流元件20位于直管段31内,且节流元件20未设置在换热孔11内。在实际装配时,需要将装有节流元件20的换热管30直接与作为本体10的铝板焊接,工序简单,节流元件20无封堵风险。
实施例四中,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三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图4b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五的局部剖视图,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节流元件20的设置位置与实施例三中不同,实施例五中,节流元件20仅位于换热管30的直管段31内。这样,可以将换热管30直接与作为本体10的铝板焊接,工序简单,节流元件无封堵风险。
实施例六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六中,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可以采用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一至四中任一种换热器。
具体地,如图5所示,换热器的本体10设置在降温模块(变频模块)所在的电路控制板上,通过换热器对降温模块进行降热散温。图5中的实线箭头方向为空调系统制冷时,冷媒流动的方向。虚线箭头方向为空调系统制热时,冷媒流动的方向。其中,冷媒首先经过换热器的一个节流元件20流入换热器内部,换热器中的冷媒对降温模块(变频模块)进行换热冷却,最后换热后的冷媒经过换热器的另一个节流元件20流出。当空调系统制冷或者制热时,冷媒首先经过的节流元件20的阀芯21对冷媒只起降压作用,另一个节流元件20的阀芯21对冷媒只起降温作用。这样,在空调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两个节流元件20配合使用,能够实现对降温模块(变频模块)的降温功能。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当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换热孔内时,位于换热孔内的换热管的周向外壁与换热孔的内壁完全接触,这样换热管与换热孔相接触而形成较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管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当换热管与第一进出口或第二进出口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换热管与换热孔连通时,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孔,与换热孔的内壁直接接触。这样,整个换热孔的内壁面面积则为换热面积,由于该换热面积较大,从而提高了换热管内的换热介质与本体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换热介质与换热孔的内壁直接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换热管换热时的换热损耗问题,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本体(10)和换热管(30),所述本体(10)上设有换热孔(11)以及与所述换热孔(11)连通的第一进出口(12)和第二进出口(13),所述换热管(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孔(11)内,或者所述换热管(30)与所述第一进出口(12)或所述第二进出口(13)所在的侧面连接且所述换热管(30)与所述换热孔(1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管(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孔(11)内时,所述第一进出口(12)和所述第二进出口(13)位于所述本体(10)的同一侧面,或者所述第一进出口(12)和所述第二进出口(13)分别位于所述本体(10)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孔(11),所述多个换热孔(11)沿所述本体(10)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孔(1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换热管(30)的外径的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孔(11)为U型孔或者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孔(11)为U型孔时,所述换热管(30)为U型管,所述U型管通过胀管工艺或压铸工艺设置在所述U型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U型管内的节流元件(20),且所述节流元件(20)位于所述换热孔(11)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孔(11)为贯通孔时,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管(30)内的节流元件(20),所述节流元件(2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孔(11)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0)为U型管,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U型管内的节流元件(20),所述节流元件(20)的靠近所述本体(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出口(12)所在的壁面之间具有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孔(11),且各所述换热孔(11)为贯通孔时,所述换热管(3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直管段(31)和设置在两个所述直管段(31)之间的弧形管段(32),其中,所述直管段(31)的一端与所述弧形管段(32)连接,所述直管段(31)插设在对应的所述换热孔(11)内,且所述直管段(31)的另一端穿出所述换热孔(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节流元件(20),穿出所述换热孔(11)的所述直管段(31)的管段内设有所述节流元件(20)。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孔(11),且各所述换热孔(11)为贯通孔时,所述换热管(30)包括与多个所述换热孔(11)一一对应的多个直管段(31)和连接相邻两个换热孔(11)的弧形管段(32),所述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连接,所述弧形管段(32)的两个端口与对应的两个所述换热孔(11)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节流元件(20),所述节流元件(20)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换热管(30)的所述直管段(31)内,所述节流元件(20)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换热孔(11)内;或者,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位于所述直管段(31)内的节流元件(20),且所述节流元件(20)未设置在所述换热孔(11)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段(31)与对应的换热孔(11)焊接连接,所述直管段(31)与所述换热孔(11)的搭接长度大于所述直管段(31)的壁厚的3倍。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孔(11)为贯通孔时,所述换热孔(11)包括直孔段和设置在所述直孔段的两端的扩径段,其中,所述扩径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直孔段的孔径,所述换热管(3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扩径段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孔(11)的孔径比所述换热管(30)的外径尺寸大0.01mm-0.5mm。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管(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孔(11)内时,所述换热管(30)的外壁与所述换热孔(11)的内壁接触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0)的外壁与所述换热孔(11)的内壁的接触面积大于等于90%且小于100%。
19.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911121663.8A 2019-11-15 2019-11-15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07261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663.8A CN110726199A (zh) 2019-11-15 2019-11-15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663.8A CN110726199A (zh) 2019-11-15 2019-11-15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26199A true CN110726199A (zh) 2020-01-24

Family

ID=69225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21663.8A Pending CN110726199A (zh) 2019-11-15 2019-11-15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2619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61318B1 (en) Welded heat exchanger with grommet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KR101537876B1 (ko) 열 교환기
US10876804B2 (en) Heat exchanger tube-to-header sealing system
KR20130133196A (ko) 열교환기, 열 교환기 조립체 및 그 정비 방법
CN110459832B (zh) 热交换装置
KR100313634B1 (ko) 열교환기
JP2000081294A (ja) 熱交換器
CN211177240U (zh)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10726199A (zh)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02763056A (zh) 浮动式盘管热交换器
US20080185134A1 (en) Two-piece header/manifold construction for a heat exchanger having flattened tubes
EP3141862B1 (en) Integral seal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using same
CN114608361A (zh) 具有两件式贯通配件的热交换器
JPH04288486A (ja) 熱交換器における取付け用ブラケットのろう付け方法
JPH04131667A (ja) 凝縮器
JP2980445B2 (ja) 熱交換器
JP3317672B2 (ja) 熱交換器
CN214537491U (zh) 换热器
KR102158387B1 (ko) 헤더탱크의 결합력을 높인 열교환기
JP2004053045A (ja) 複式熱交換装置
JPH06137779A (ja) 熱交換器
JP649781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562785Y2 (ja) アルミニウム製熱交換器
CN112762733A (zh) 换热器
JPH04288965A (ja) 熱交換器における取付け用ブラケットのろう付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