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86424A - 一种储能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86424A
CN110686424A CN201911009558.5A CN201911009558A CN110686424A CN 110686424 A CN110686424 A CN 110686424A CN 201911009558 A CN201911009558 A CN 201911009558A CN 110686424 A CN110686424 A CN 110686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energy storage
communicated
pipe
way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095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希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100955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864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86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64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空调,主要由分别通过连接管道连通的压缩机(1)、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储能水箱Ⅰ(4)、换热器Ⅰ(5)、冷凝器(6)、节流阀(7)、蒸发器(8)、桥式导流阀(16)、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18)、储能库Ⅰ(21)和集成控制系统(23)组成。本发明的储能空调结构设计合理科学,能够充分冷媒在制冷或制热时产生的热量,并通过水介质进行储存,节能环保,提高能量利用率;集空调、热泵、储能三者功能于一体,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不高,便于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暖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储能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电器产品,特别是家用电器产品,能效比标准不断提高,现行国家一级能耗标准为3.6以上。在实际使用中很少有,能效比达到4.0左右的产品。因此,开发更加节能、能效比更高的家电产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空调作为一种可以制冷制暖的实用型家用电器,已经走进万千家庭;然后空调给人们带来优质生活的同时,也是一个耗能比较高的家用电器,而且其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大多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未能很好的利用,也是温室效应成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空调产品存在的不足以及能效比无法再提高的瓶颈,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节能环保、运行可靠、集空调、热泵、储能三者功能于一体的储能空调。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冷却方式采用氟冷系统或者水冷系统的区别,本发明的储能空调有两种结构设计,分别如下:
一种储能空调,冷却方式采用氟冷系统,其中:主要由分别通过连接管道连通的压缩机、四通阀Ⅰ、四通阀Ⅱ、储能水箱Ⅰ、换热器Ⅰ、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桥式导流阀、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组成;所述的压缩机的输出口A1与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相连通,四通阀Ⅰ的第一输出口B2与换热器Ⅰ的管口L1相连通,换热器Ⅰ的另一管口L2与四通阀Ⅰ的中间管口B3相连通,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与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分别与蒸发器的两个管口E1、E2相连通,并且在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与蒸发器的管口E1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Ⅰ,在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与蒸发器的另一管口E2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Ⅱ、双向截止阀Ⅲ;双向截止阀Ⅱ与双向截止阀Ⅲ之间的连接管道还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与储液器的管口G1相连通,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与节流阀的管口M2相连通,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与冷凝器的管口D2相连通,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与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与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与压缩机的回气口A2相连通;所述的换热器Ⅰ安装在储能水箱Ⅰ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Ⅰ的底部设有一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Ⅰ,储能水箱Ⅰ的上部设有一热水管,热水管上设有排水电磁阀Ⅰ。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桥式导流阀主要由单向阀Ⅰ、单向阀Ⅱ、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组成;所述的单向阀Ⅰ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Ⅲ的输入口、单向阀Ⅱ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Ⅳ的输入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的单向阀Ⅰ和单向阀Ⅱ的输入口均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的输出口均与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相连通,单向阀Ⅰ与单向阀Ⅲ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相连通,单向阀Ⅱ与单向阀Ⅳ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集成控制系统;所述的集成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芯片、安装在压缩机的输出口A1处的温度传感器Ⅰ与高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压缩机的回气口处的低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冷凝器内部的盘管处的温度传感器Ⅱ、安装在蒸发器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Ⅰ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Ⅳ组成;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Ⅰ、高压保护开关、低压保护开关、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Ⅲ、温度传感器Ⅳ、四通阀Ⅰ、四通阀Ⅱ、双向截止阀Ⅰ、双向截止阀Ⅱ、双向截止阀Ⅲ、冷水电磁阀Ⅰ、排水电磁阀Ⅰ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控制芯片可以选用ARM处理器、CPU、PLC控制芯片或者单片机或者现有空调系统采用的控制芯片等等。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冷凝器内还设有冷凝器风机;所述的蒸发器内还设有蒸发器风机;所述的冷凝器风机和蒸发器风机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储能库Ⅰ;所述的储能库Ⅰ的底部与储能水箱Ⅰ的底部通过补水管相连通,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Ⅰ;所述的储能库Ⅰ的上部与热水管相连通;在储能库Ⅰ内部还设有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所述的补水泵Ⅰ、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四通阀Ⅲ、储能水箱Ⅲ和换热器Ⅲ;所述的换热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Ⅲ的内部;所述的四通阀Ⅲ的输入口P1与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相连通,四通阀Ⅲ的第二输出口P4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四通阀Ⅲ的第一输出口P2与换热器Ⅲ的一管口O1相连通,换热器Ⅲ的另一管口O2与四通阀Ⅲ的中间管口P3相连通。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储能库Ⅱ;所述的储能水箱Ⅲ的出水口通过冷水管与储能库Ⅱ相连通,并且在冷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Ⅱ;所述的储能水箱Ⅲ的进水口还通过补水管与储能库Ⅱ相连通,并且在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Ⅱ。
上述发明方案的储能空调可以具有六种工作模式,分别为:单独制冷、单独制暖、单独制热水(即热泵功能)、制冷加储能、制暖加制热水、制暖加制热水加储能(冷能)。
一、单独制冷:
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和第二输出口B4直接导通;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和第二输出口C4直接导通、第一输出口C2和中间管口C3导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和第四管口F4导通、第三管口F3与第二管口F2导通;双向截止阀Ⅰ导通;双向截止阀Ⅱ关闭;双向截止阀Ⅲ导通。
冷媒流经的工作回路依次为:压缩机输出口A1、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冷凝器的管口D2、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储液器的管口G1、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节流阀的管口M2、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双向截止阀Ⅲ、蒸发器的另一管口E2、蒸发器的管口E1、双向截止阀Ⅰ、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压缩机的回气口A2,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二、单独制暖:
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和第二输出口B4直接导通;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和第一输出口C2直接导通、第二输出口C4和中间管口C3导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和第三管口F3导通、第二管口F2与第四管口F4导通;双向截止阀Ⅰ导通;双向截止阀Ⅱ关闭;双向截止阀Ⅲ导通。
冷媒流经的工作回路依次为:压缩机输出口A1、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双向截止阀Ⅰ、蒸发器的管口E1、蒸发器的另一管口E2、双向截止阀Ⅲ、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储液器的管口G1、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节流阀的管口M2、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冷凝器的管口D2、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压缩机的回气口A2,完成一个制暖循环。
三、单独制热水(即热泵功能)
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和第一输出口B2直接导通、中间管口B3与第二输出口B4导通;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和第一输出口C2直接导通、第二输出口C4和中间管口C3导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和第三管口F3导通、第二管口F2与第四管口F4导通;双向截止阀Ⅰ关闭;双向截止阀Ⅱ导通;双向截止阀Ⅲ关闭。
冷媒流经的工作回路依次为:压缩机输出口A1、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四通阀Ⅰ的第一输出口B2、换热器Ⅰ管口L1、换热器Ⅰ的另一管口L2、四通阀Ⅰ的中间管口B3、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双向截止阀Ⅱ、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储液器的管口G1、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节流阀的管口M2、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冷凝器的管口D2、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压缩机的回气口A2,完成一个制热水循环。
四、制冷加储能(热量)
当储能水箱Ⅰ温度低于储能预定值时,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和第一输出口B2直接导通、中间管口B3与第二输出口B4导通;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和第二输出口C4直接导通、第一输出口C2和中间管口C3导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和第四管口F4导通、第三管口F3与第二管口F2导通;双向截止阀Ⅰ导通;双向截止阀Ⅱ关闭;双向截止阀Ⅲ导通。
冷媒流经的工作回路依次为:压缩机输出口A1、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四通阀Ⅰ的第一输出口B2、换热器Ⅰ管口L1、换热器Ⅰ的另一管口L2、四通阀Ⅰ的中间管口B3、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冷凝器的管口D2、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储液器的管口G1、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节流阀的管口M2、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双向截止阀Ⅲ、蒸发器的另一管口E2、蒸发器的管口E1、双向截止阀Ⅰ、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压缩机的回气口A2,完成一个制冷加储能的循环。
五、制暖加制热水
当储能水箱Ⅰ的温度低于制热水预定值时,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和第一输出口B2直接导通、中间管口B3与第二输出口B4导通;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和第一输出口C2直接导通、第二输出口C4和中间管口C3导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和第三管口F3导通、第二管口F2与第四管口F4导通;双向截止阀Ⅰ导通;双向截止阀Ⅱ关闭;双向截止阀Ⅲ导通。
冷媒流经的工作回路依次为:压缩机输出口A1、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四通阀Ⅰ的第一输出口B2、换热器Ⅰ管口L1、换热器Ⅰ的另一管口L2、四通阀Ⅰ的中间管口B3、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双向截止阀Ⅰ、蒸发器的管口E1、蒸发器的另一管口E2、双向截止阀Ⅲ、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储液器的管口G1、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节流阀的管口M2、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冷凝器的管口D2、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压缩机的回气口A2,完成一个制暖加制热水循环。
六、制暖加制热水加储能(冷能)
当储能水箱Ⅰ的温度低于制热水预定值时,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和第一输出口B2直接导通、中间管口B3与第二输出口B4导通(完成制热水过程);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和第一输出口C2直接导通、第二输出口C4和中间管口C3导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和第三管口F3导通、第二管口F2与第四管口F4导通;双向截止阀Ⅰ导通;双向截止阀Ⅱ关闭;双向截止阀Ⅲ导通(完成制暖过程);在储冷能状态时,四通阀Ⅲ输入口P1与第一输出口P2导通,第二输出口P4和中间管口P3导通,完成储能(冷能)过程。
冷媒流经的工作回路依次为:压缩机输出口A1、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四通阀Ⅰ的第一输出口B2、换热器Ⅰ管口L1、换热器Ⅰ的另一管口L2、四通阀Ⅰ的中间管口B3、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双向截止阀Ⅰ、蒸发器的管口E1、蒸发器的另一管口E2、双向截止阀Ⅲ、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储液器的管口G1、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节流阀的管口M2、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四通阀Ⅲ的输入口P1、四通阀Ⅲ的第一输出口P2、换热器Ⅲ的管口O1、换热器Ⅲ的另一管口O2、四通阀Ⅲ的中间管口P3、四通阀Ⅲ的第二输出口P4、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冷凝器的管口D2、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压缩机的回气口A2,完成一个制暖加制热水加储能(冷能)循环。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储能空调,冷却方式采用水冷系统,主要由分别通过连接管道连通的压缩机、四通阀Ⅰ、四通阀Ⅱ、储能水箱Ⅰ、换热器Ⅰ、冷凝器、节流阀、桥式导流阀、储液器、气液分离器、储能水箱Ⅱ和换热器Ⅱ组成;所述的压缩机的输出口A1与四通阀Ⅰ的输入口B1相连通,四通阀Ⅰ的第一输出口B2与换热器Ⅰ的管口L1相连通,换热器Ⅰ的另一管口L2与四通阀Ⅰ的中间管口B3相连通,四通阀Ⅰ的第二输出口B4与四通阀Ⅱ的输入口C1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分别与换热器Ⅱ的两个管口E1、E2相连通,并且在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与换热器Ⅱ的管口E1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Ⅰ,在四通阀Ⅱ的第一输出口C2与换热器Ⅱ的另一管口E2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Ⅱ、双向截止阀Ⅲ;双向截止阀Ⅱ与双向截止阀Ⅲ之间的连接管道还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与储液器的管口G1相连通,储液器的另一管口G2与节流阀的管口M2相连通,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与冷凝器的管口D2相连通,冷凝器的另一管口D1与四通阀Ⅱ的第二输出口C4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的中间管口C3与气液分离器的管口K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管口K2与压缩机的回气口A2相连通;所述的换热器Ⅰ安装在储能水箱Ⅰ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Ⅰ的底部设有一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Ⅰ,储能水箱Ⅰ的上部设有一热水管,热水管上设有排水电磁阀Ⅰ;所述的换热器Ⅱ安装在储能水箱Ⅱ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Ⅱ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桥式导流阀主要由单向阀Ⅰ、单向阀Ⅱ、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组成;所述的单向阀Ⅰ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Ⅲ的输入口、单向阀Ⅱ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Ⅳ的输入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的单向阀Ⅰ和单向阀Ⅱ的输入口均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的输出口均与桥式导流阀的第四管口F4相连通,单向阀Ⅰ与单向阀Ⅲ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一管口F1相连通,单向阀Ⅱ与单向阀Ⅳ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集成控制系统;所述的集成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芯片、安装在压缩机的输出口A1处的温度传感器Ⅰ与高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压缩机的回气口处的低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冷凝器内部的盘管处的温度传感器Ⅱ、安装在储能水箱Ⅱ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Ⅰ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Ⅳ组成;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Ⅰ、高压保护开关、低压保护开关、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Ⅲ、温度传感器Ⅳ、四通阀Ⅰ、四通阀Ⅱ、双向截止阀Ⅰ、双向截止阀Ⅱ、双向截止阀Ⅲ、冷水电磁阀Ⅰ、排水电磁阀Ⅰ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冷凝器内还设有冷凝器风机;所述的储能水箱Ⅱ的出水口、进水口分别设有至末端多联系统水管、末端多联系统回水管,并且在至末端多联系统水管设有循环泵;所述的冷凝器风机和循环泵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所述的末端多联系统包括氟冷多联与水冷多联;末端包括冷暧空调系统与地暧系统等。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储能库Ⅰ;所述的储能库Ⅰ的底部与储能水箱Ⅰ的底部通过补水管相连通,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Ⅰ;所述的储能库Ⅰ的上部与热水管相连通;在储能库Ⅰ内部还设有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所述的补水泵Ⅰ、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四通阀Ⅲ、储能水箱Ⅲ和换热器Ⅲ;所述的换热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Ⅲ的内部;所述的四通阀Ⅲ的输入口P1与节流阀的另一管口M1相连通,四通阀Ⅲ的第二输出口P4与桥式导流阀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四通阀Ⅲ的第一输出口P2与换热器Ⅲ的一管口O1相连通,换热器Ⅲ的另一管口O2与四通阀Ⅲ的中间管口P3相连通。
作为上述发明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储能库Ⅱ;所述的储能水箱Ⅲ的出水口通过冷水管与储能库Ⅱ相连通,并且在冷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Ⅱ;所述的储能水箱Ⅲ的进水口还通过补水管与储能库Ⅱ相连通,并且在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Ⅱ。
采用水冷系统的储能空调和采用氟冷系统的储能空调,其功能以及工作模式、原理基本相同,因此采用水冷系统的储能空调就不再过多介绍,可以参看以上采用氟冷系统的储能空调的描述。氟冷系统中蒸发器、蒸发器风机直接为室内提供冷气或暖气的末端。水冷系统中,是通过水为介质,在换热器Ⅱ、储能水箱Ⅱ中获取所需的冷气或暖气后,通过循环泵送回室内末端提供冷气或暧气,从而达到制冷或制暖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逆卡原理的系统中,各工作模块采用的是串联在一起工作的系统。本发明专利在逆卡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并联加串联系统。各工作模块并联在主系统上。根据模式的要求,调用相应的工作模块,打开重新串入系统中工作,不对应的工作模块关闭又并入系统中不参于工作等待调用。例如:当进行单独制热水模式时,即热泵功能开始时,四通阀Ⅰ输入管口B1与B2管口导通,B2、B3打开。换热器ⅠL1、L2管口打开,换热器Ⅰ从新串入系统进行工作,完成制热水。而双向截止阀Ⅰ关闭;双向截止阀Ⅱ导通;双向截止阀Ⅲ关闭,把不需要的蒸发器独立出去,不参与到热泵模式的工作,关闭并入系统中待调用,热泵功能形成完全封闭独立系统,这样的一进指换热器并入主系统,一出指蒸发器关闭退出主系统。在逆卡原理中,采用并联与串联相结合的系统。解决了困扰该行业多年能效比无法再提高、三联供系统不可战胜的神话,是本发明创造储能空调的一个重大发明性突破。
在本发明中,当桥式导流阀、储液器、节流阀配合使用时,无论系统处于制冷状态、制暖状态、还是热泵状态、储能状态时,不同方向气体或液体经过桥式导流阀导流后,都会从桥式导流阀的同一个管口F4流入储液器管口G1经另一管口G2流出,流入节流阀管口M2经另一管口M1流出,再到导流阀管口F3,从而形成了一个单向循环系统;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无论系统在何总状态下工作,都使得储液器在高压端的最末端,节流阀的最前端,主要解决困扰该行业多年几大顽疾,1)当制冷剂多一点时或过少一点时,没有一点缓冲,导致压缩机致命的伤害;2)当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形成的液体过多时,液体会由下向上堵在冷凝中,导致冷凝散热不良,导致压缩机过载损坏;3)储液器内储存着一定量的液体,保证节流阀在正常工作时一直进入的是液体,从而保证系统稳定性;以上是空调行业、热泵行业走向更加成熟、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本发明中,在系统发出制热水或储能(热能)指令时,储能水箱Ⅰ与储能库Ⅰ作用与关系:
1)在夏天或冬天制热水状态时:热泵的制热水温度最高设定在50~60摄氏度之间。当储能水箱Ⅰ达到设定温度时,排水电磁阀Ⅰ打开,热水从储能水箱Ⅰ的管口M3经热水管到储能库Ⅰ的管口N2,经管口N2流入储能库Ⅰ中储存侍用。当储能水箱Ⅰ热水排出后,冷水电磁阀Ⅰ打开,从进水管补入冷水,当储能水箱Ⅰ达到制热水预定温度时,进入下一个循环。直到储能库Ⅰ中的水位达到预定的最高水位后,中央控制器将停止所有相关系统的工作。
2)在夏天进入储能(热能)状态时:储能设定热水温度在60~90度之间。当储能水箱Ⅰ中的温度低于储能温度预定值时,储能水箱Ⅰ的温度继续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后,排水电磁阀Ⅰ打开,热水从储能水箱Ⅰ的管口M3经热水管到储能库Ⅰ的管口N2,经管口N2流入储能库Ⅰ中储存侍用。当储能水箱Ⅰ的热水排出后,储能库Ⅰ处于高水位时,冷水电磁阀Ⅰ关闭,补水泵Ⅰ工作,从储能库Ⅰ的管口N1处抽出热水,经补水泵Ⅰ到储能水箱Ⅰ的管口M2,经管口M2流入储能水箱Ⅰ中经再一次储能,储入更高的热能;储能库Ⅰ处于中低水位时,冷水电磁阀Ⅰ打开,补水泵关闭,冷水直接补入储能水箱Ⅰ中进行吸热储能。达到储能温度时进行下一个循环。直到储能库Ⅰ中的温度达到储能预定温度后,中央控制系统将停止所有相关系统的工作。
在本发明中,系统发出储能(冷能)指令时,储能水箱Ⅱ与储能库Ⅱ作用与关系:
冬天储能(冷能)状态时:储能设定温度在介质不结冰状态下,假设为2~5度之间。当储能水箱Ⅱ中的温度高于储能温度预定值时,储能水箱Ⅱ的温度继续冷却到预定的温度后,冷水电磁阀Ⅱ打开,冷水从储能水箱Ⅱ的管口S1经冷水管到储能库Ⅱ的管口T1,经管口T1流入储能库Ⅱ中储存侍用。当储能水箱Ⅱ的冷水排出后,当储能库Ⅱ处于高水位时,冷水电磁阀Ⅱ关闭,补水泵Ⅱ工作,从储能库Ⅱ的管口T2处抽出冷水,经补水泵Ⅱ到储能水箱Ⅱ的管口S2,经管口S2流入储能水箱Ⅱ中经再一次储能,储入更高的冷能。达到储能温度时进行下一个循环。直到储能库Ⅱ中的温度达到储能预定温度后,中央控制系统将停止所有相关系统的工作。
在本发明中,储能水箱Ⅰ与储能库Ⅰ节能与寿命关系:
1)在夏天或冬天制热水中,储能水箱Ⅰ达到预定温度时热水排出后,补入的是冷水,假设冷水的温度为20摄氏度时,从20摄氏度加热到55摄氏度时有35摄氏度的温差。当水箱中的温度越来越高时,系统的压力就会越来越高,换热效果就越来差,耗电量随着水温越来越高,耗电量就会越来越大。机器的能效比与机器的寿命就会越来越低。传统的热泵系统中只有一个水箱,热水使用后,冷水直接补入到高温热水箱中,只有第一次放入冷水。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到设备报废为止一直都是运行在设定温度最高值左右。导致很多客户说热泵并不省电且易坏。而在本发明的储能空调系统中储能水箱Ⅰ一直都是低温水的补入口,储能库Ⅰ就是高温热水的储存库。从而很好的解决了热泵一直工作在高温区间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电能的消耗,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储能库Ⅰ由于没有冷水的混入,大大提升了热水的供应量。
2)在夏天进入储能状态时,储能设定热水温度在60~90摄氏度之间,这么高的温度市场只有高温专用机才能做的到。本发明专利是如何做到的呢,高温高压的气体(温度在80~100摄氏度之间)从压缩机A1管口排出后,通过四通阀Ⅰ进入储能水箱Ⅰ内的换热器Ⅰ经过第一次散热后,在经四通阀Ⅱ进入到冷凝器中进行第二次散热。储能空调中第一次散热是利用储能库Ⅰ中的低温热水(55摄氏度)进行散热。从而达到储存能量的目的,第二次才用冷凝器进行散热。而传统的空调直接用冷凝器进行散热,无论从散热效果、还是散热的稳定性都比本发明专利的效果要差一些。由于散热效果的提升,本发明的制冷量比传统空调的制冷量大。
本发明专利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1.A现行在逆卡诺循环原理下:把所有的原器件都是,串联在一起、一条单一的循环管路、同时一起工作的系统结构。当工况发生变化时,它却不能发生改变,是阻碍在逆卡原理下,无法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原因。
B技术重大突破:储能空调系统在逆卡原理下,把所有的原器件,按照一定的功能制定成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并联在一起、多条单一的循环管路、需要参与的模块在一起协调工作,而不需要工作的模块则单独独立出去,不参于工作的系统结构。当工况发生变化时,它会根据工况的变化自动调整模块来适应这种变化。
2.A储液调节系统:传统的设备只有单功能的产品,可以用储液的方式来调节系统内冷煤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多功能的产品却无法实现。例如冷暖空调。在没有储液调节的情况下,更无法实现节流阀的前端一直处于液体状态,冷煤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对系统造伤害。
B技术的突破:储能空调系统为了满足不同工况下冷煤的自我调配,采用了桥式导流阀、储液器、节流阀配合使用,系统无论远行在那种工况下,桥式导流阀管口F4都会把冷煤引入储液器中储存,在经节流阀到桥式导流阀管口F3做单向运动,从而保证节流阀的前端一直进入的是液体,储液器会把多余的冷煤储存在储液罐中,反之储液罐会释放一定的冷煤,调节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3.A观念的制约:传统的空调设备,大家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制冷、制暖的设备,空调属于一种高耗能设备,它消耗了大量的电能,转换成热能与冷能,我们使用了冷能就把热能白白浪费悼了(例如空调),我们使用了热能就把冷能白白浪费悼了(例如空气能)。
B观念的突破:储能空调是把空调看作一种新的能源。把电能转换成的冷能和热能,这两种新的能源进行储存的设备。假如一座城市,夏天全部用储能空调提供冷气,同时空调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储存,那么这座城市夏天所有人的生活用热水都是免费的。冬天储存的热能还可以免费供暧。这样我们就可以顺自然的规律夏天储热能,冬天储冷能。这样它将为子孙节约多少能源呀!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的储能空调结构设计合理科学,能够充分冷媒在制冷或制热时产生的热量,并通过水介质进行储存,节能环保,提高能量利用率。
2.本发明功能多,集空调、热泵、储能三者功能于一体,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3.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不高,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采用氟冷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采用氟冷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采用水冷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采用水冷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压缩机,2-四通阀Ⅰ,3-四通阀Ⅱ,4-储能水箱Ⅰ,5-换热器Ⅰ,6-冷凝器,7-节流阀,8-蒸发器,9-双向截止阀Ⅰ,10-双向截止阀Ⅱ,11-双向截止阀Ⅲ,12-冷凝器风机,13-进水管,14-热水管,15-蒸发器风机,16-桥式导流阀,17-储液器,18-气液分离器,19-冷水电磁阀Ⅰ,20-排水电磁阀Ⅰ,21-储能库Ⅰ,22-补水泵Ⅰ,23-集成控制系统,24-储能水箱Ⅱ,25-换热器Ⅱ,26-至末端多联系统水管,27-末端多联系统回水管,28-循环泵,29-四通阀Ⅲ,30-储能水箱Ⅲ,31-换热器Ⅲ,32-储能库Ⅱ,33-冷水电磁阀Ⅱ,34-补水泵Ⅱ,35-排水电磁阀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储能空调,冷却方式采用氟冷系统,其中:主要由分别通过连接管道连通的压缩机1、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储能水箱Ⅰ4、换热器Ⅰ5、冷凝器6、节流阀7、蒸发器8、桥式导流阀16、储液器17和气液分离器18组成;所述的压缩机1的输出口A1与四通阀Ⅰ2的输入口B1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一输出口B2与换热器Ⅰ5的管口L1相连通,换热器Ⅰ5的另一管口L2与四通阀Ⅰ2的中间管口B3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二输出口B4与四通阀Ⅱ3的输入口C1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分别与蒸发器8的两个管口E1、E2相连通,并且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蒸发器8的管口E1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Ⅰ9,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蒸发器8的另一管口E2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双向截止阀Ⅱ10与双向截止阀Ⅲ11之间的连接管道还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与储液器17的管口G1相连通,储液器17的另一管口G2与节流阀7的管口M2相连通,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与冷凝器6的管口D2相连通,冷凝器6的另一管口D1与四通阀Ⅱ3的第二输出口C4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中间管口C3与气液分离器18的管口K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18的另一管口K2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A2相连通;所述的换热器Ⅰ5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设有一进水管13,进水管13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Ⅰ19,储能水箱Ⅰ4的上部设有一热水管14,热水管14上设有排水电磁阀Ⅰ20。
所述的桥式导流阀16主要由单向阀Ⅰ、单向阀Ⅱ、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组成;所述的单向阀Ⅰ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Ⅲ的输入口、单向阀Ⅱ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Ⅳ的输入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的单向阀Ⅰ和单向阀Ⅱ的输入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的输出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相连通,单向阀Ⅰ与单向阀Ⅲ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相连通,单向阀Ⅱ与单向阀Ⅳ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
本实施例的储能空调还包括集成控制系统23;所述的集成控制系统23主要由控制芯片、安装在压缩机1的输出口A1处的温度传感器Ⅰ与高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压缩机1的回气口处的低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冷凝器6内部的盘管处的温度传感器Ⅱ、安装在蒸发器8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Ⅳ组成;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Ⅰ、高压保护开关、低压保护开关、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Ⅲ、温度传感器Ⅳ、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双向截止阀Ⅰ9、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冷水电磁阀Ⅰ19、排水电磁阀Ⅰ20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所述的冷凝器6内还设有冷凝器风机12;所述的蒸发器8内还设有蒸发器风机15;所述的冷凝器风机12和蒸发器风机15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的储能空调还包括储能库Ⅰ21;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底部与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通过补水管相连通,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Ⅰ22;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上部与热水管14相连通;在储能库Ⅰ21内部还设有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所述的补水泵Ⅰ22、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四通阀Ⅲ29、储能水箱Ⅲ30、换热器Ⅲ31和储能库Ⅱ32;所述的换热器Ⅲ31安装在储能水箱Ⅲ30的内部;所述的四通阀Ⅲ29的输入口P1与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二输出口P4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一输出口P2与换热器Ⅲ31的一管口O1相连通,换热器Ⅲ31的另一管口O2与四通阀Ⅲ29的中间管口P3相连通;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出水口通过冷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冷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Ⅱ33;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进水口还通过补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Ⅱ34。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储能空调,冷却方式采用水冷系统,主要由分别通过连接管道连通的压缩机1、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储能水箱Ⅰ4、换热器Ⅰ5、冷凝器6、节流阀7、桥式导流阀16、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18、储能水箱Ⅱ24和换热器Ⅱ25组成;所述的压缩机1的输出口A1与四通阀Ⅰ2的输入口B1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一输出口B2与换热器Ⅰ5的管口L1相连通,换热器Ⅰ5的另一管口L2与四通阀Ⅰ2的中间管口B3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二输出口B4与四通阀Ⅱ3的输入口C1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分别与换热器Ⅱ25的两个管口E1、E2相连通,并且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换热器Ⅱ25的管口E1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Ⅰ9,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换热器Ⅱ25的另一管口E2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双向截止阀Ⅱ10与双向截止阀Ⅲ11之间的连接管道还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与储液器17的管口G1相连通,储液器17的另一管口G2与节流阀7的管口M2相连通,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与冷凝器6的管口D2相连通,冷凝器6的另一管口D1与四通阀Ⅱ3的第二输出口C4相连通;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中间管口C3与气液分离器18的管口K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18的另一管口K2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A2相连通;所述的换热器Ⅰ5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设有一进水管13,进水管13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Ⅰ19,储能水箱Ⅰ4的上部设有一热水管14,热水管14上设有排水电磁阀Ⅰ20;所述的换热器Ⅱ25安装在储能水箱Ⅱ24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Ⅱ24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的桥式导流阀16主要由单向阀Ⅰ、单向阀Ⅱ、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组成;所述的单向阀Ⅰ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Ⅲ的输入口、单向阀Ⅱ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Ⅳ的输入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的单向阀Ⅰ和单向阀Ⅱ的输入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的输出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相连通,单向阀Ⅰ与单向阀Ⅲ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相连通,单向阀Ⅱ与单向阀Ⅳ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
本实施例的储能空调还包括集成控制系统23;所述的集成控制系统23主要由控制芯片、安装在压缩机1的输出口A1处的温度传感器Ⅰ与高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压缩机1的回气口处的低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冷凝器6内部的盘管处的温度传感器Ⅱ、安装在储能水箱Ⅱ24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Ⅳ组成;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Ⅰ、高压保护开关、低压保护开关、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Ⅲ、温度传感器Ⅳ、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双向截止阀Ⅰ9、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冷水电磁阀Ⅰ19、排水电磁阀Ⅰ20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所述的冷凝器6内还设有冷凝器风机12;所述的储能水箱Ⅱ24的出水口、进水口分别设有至末端多联系统水管26、末端多联系统回水管27,并且在至末端多联系统水管26设有循环泵28;所述的冷凝器风机12和循环泵28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的储能空调还包括储能库Ⅰ21;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底部与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通过补水管相连通,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Ⅰ22;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上部与热水管14相连通;在储能库Ⅰ21内部还设有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所述的补水泵Ⅰ22、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四通阀Ⅲ29、储能水箱Ⅲ30、换热器Ⅲ31和储能库Ⅱ32;所述的换热器Ⅲ31安装在储能水箱Ⅲ30的内部;所述的四通阀Ⅲ29的输入口P1与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二输出口P4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一输出口P2与换热器Ⅲ31的一管口O1相连通,换热器Ⅲ31的另一管口O2与四通阀Ⅲ29的中间管口P3相连通;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出水口通过冷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冷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Ⅱ33;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进水口还通过补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Ⅱ34。

Claims (14)

1.一种储能空调,冷却方式采用氟冷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分别通过连接管道连通的压缩机(1)、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储能水箱Ⅰ(4)、换热器Ⅰ(5)、冷凝器(6)、节流阀(7)、蒸发器(8)、桥式导流阀(16)、储液器(17)和气液分离器(18)组成;
所述的压缩机(1)的输出口A1与四通阀Ⅰ(2)的输入口B1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一输出口B2与换热器Ⅰ(5)的管口L1相连通,换热器Ⅰ(5)的另一管口L2与四通阀Ⅰ(2)的中间管口B3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二输出口B4与四通阀Ⅱ(3)的输入口C1相连通;
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分别与蒸发器(8)的两个管口E1、E2相连通,并且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蒸发器(8)的管口E1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Ⅰ(9),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蒸发器(8)的另一管口E2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双向截止阀Ⅱ(10)与双向截止阀Ⅲ(11)之间的连接管道还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与储液器(17)的管口G1相连通,储液器(17)的另一管口G2与节流阀(7)的管口M2相连通,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与冷凝器(6)的管口D2相连通,冷凝器(6)的另一管口D1与四通阀Ⅱ(3)的第二输出口C4相连通;
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中间管口C3与气液分离器(18)的管口K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18)的另一管口K2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A2相连通;
所述的换热器Ⅰ(5)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设有一进水管(13),进水管(13)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Ⅰ(19),储能水箱Ⅰ(4)的上部设有一热水管(14),热水管(14)上设有排水电磁阀Ⅰ(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桥式导流阀(16)主要由单向阀Ⅰ、单向阀Ⅱ、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组成;所述的单向阀Ⅰ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Ⅲ的输入口、单向阀Ⅱ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Ⅳ的输入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的单向阀Ⅰ和单向阀Ⅱ的输入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的输出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相连通,单向阀Ⅰ与单向阀Ⅲ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相连通,单向阀Ⅱ与单向阀Ⅳ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成控制系统(23);所述的集成控制系统(23)主要由控制芯片、安装在压缩机(1)的输出口A1处的温度传感器Ⅰ与高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压缩机(1)的回气口处的低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冷凝器(6)内部的盘管处的温度传感器Ⅱ、安装在蒸发器(8)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Ⅳ组成;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Ⅰ、高压保护开关、低压保护开关、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Ⅲ、温度传感器Ⅳ、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双向截止阀Ⅰ(9)、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冷水电磁阀Ⅰ(19)、排水电磁阀Ⅰ(20)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6)内还设有冷凝器风机(12);所述的蒸发器(8)内还设有蒸发器风机(15);所述的冷凝器风机(12)和蒸发器风机(15)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库Ⅰ(21);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底部与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通过补水管相连通,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Ⅰ(22);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上部与热水管(14)相连通;在储能库Ⅰ(21)内部还设有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所述的补水泵Ⅰ(22)、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通阀Ⅲ(29)、储能水箱Ⅲ(30)和换热器Ⅲ(31);所述的换热器Ⅲ(31)安装在储能水箱Ⅲ(30)的内部;所述的四通阀Ⅲ(29)的输入口P1与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二输出口P4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一输出口P2与换热器Ⅲ(31)的一管口O1相连通,换热器Ⅲ(31)的另一管口O2与四通阀Ⅲ(29)的中间管口P3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库Ⅱ(32);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出水口通过冷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冷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Ⅱ(33);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进水口还通过补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Ⅱ(34)。
8.一种储能空调,冷却方式采用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分别通过连接管道连通的压缩机(1)、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储能水箱Ⅰ(4)、换热器Ⅰ(5)、冷凝器(6)、节流阀(7)、桥式导流阀(16)、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18)、储能水箱Ⅱ(24)和换热器Ⅱ(25)组成;
所述的压缩机(1)的输出口A1与四通阀Ⅰ(2)的输入口B1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一输出口B2与换热器Ⅰ(5)的管口L1相连通,换热器Ⅰ(5)的另一管口L2与四通阀Ⅰ(2)的中间管口B3相连通,四通阀Ⅰ(2)的第二输出口B4与四通阀Ⅱ(3)的输入口C1相连通;
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分别与换热器Ⅱ(25)的两个管口E1、E2相连通,并且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换热器Ⅱ(25)的管口E1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Ⅰ(9),在四通阀Ⅱ(3)的第一输出口C2与换热器Ⅱ(25)的另一管口E2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双向截止阀Ⅱ(10)与双向截止阀Ⅲ(11)之间的连接管道还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与储液器(17)的管口G1相连通,储液器(17)的另一管口G2与节流阀(7)的管口M2相连通,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与冷凝器(6)的管口D2相连通,冷凝器(6)的另一管口D1与四通阀Ⅱ(3)的第二输出口C4相连通;
所述的四通阀Ⅱ(3)的中间管口C3与气液分离器(18)的管口K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18)的另一管口K2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A2相连通;
所述的换热器Ⅰ(5)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设有一进水管(13),进水管(13)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Ⅰ(19),储能水箱Ⅰ(4)的上部设有一热水管(14),热水管(14)上设有排水电磁阀Ⅰ(20);
所述的换热器Ⅱ(25)安装在储能水箱Ⅱ(24)内部;所述的储能水箱Ⅱ(24)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桥式导流阀(16)主要由单向阀Ⅰ、单向阀Ⅱ、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组成;所述的单向阀Ⅰ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Ⅲ的输入口、单向阀Ⅱ的输出口与单向阀Ⅳ的输入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的单向阀Ⅰ和单向阀Ⅱ的输入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单向阀Ⅲ和单向阀Ⅳ的输出口均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四管口F4相连通,单向阀Ⅰ与单向阀Ⅲ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一管口F1相连通,单向阀Ⅱ与单向阀Ⅳ之间的连接管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二管口F2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成控制系统(23);所述的集成控制系统(23)主要由控制芯片、安装在压缩机(1)的输出口A1处的温度传感器Ⅰ与高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压缩机(1)的回气口处的低压保护开关、安装在冷凝器(6)内部的盘管处的温度传感器Ⅱ、安装在储能水箱Ⅱ(24)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Ⅲ、安装在储能水箱Ⅰ(4)内部的温度传感器Ⅳ组成;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Ⅰ、高压保护开关、低压保护开关、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Ⅲ、温度传感器Ⅳ、四通阀Ⅰ(2)、四通阀Ⅱ(3)、双向截止阀Ⅰ(9)、双向截止阀Ⅱ(10)、双向截止阀Ⅲ(11)、冷水电磁阀Ⅰ(19)、排水电磁阀Ⅰ(20)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6)内还设有冷凝器风机(12);所述的储能水箱Ⅱ(24)的出水口、进水口分别设有至末端多联系统水管(26)、末端多联系统回水管(27),并且在至末端多联系统水管(26)设有循环泵(28);所述的冷凝器风机(12)和循环泵(28)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库Ⅰ(21);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底部与储能水箱Ⅰ(4)的底部通过补水管相连通,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Ⅰ(22);所述的储能库Ⅰ(21)的上部与热水管(14)相连通;在储能库Ⅰ(21)内部还设有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所述的补水泵Ⅰ(22)、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Ⅴ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气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通阀Ⅲ(29)、储能水箱Ⅲ(30)和换热器Ⅲ(31);所述的换热器Ⅲ(31)安装在储能水箱Ⅲ(30)的内部;所述的四通阀Ⅲ(29)的输入口P1与节流阀(7)的另一管口M1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二输出口P4与桥式导流阀(16)的第三管口F3相连通,四通阀Ⅲ(29)的第一输出口P2与换热器Ⅲ(31)的一管口O1相连通,换热器Ⅲ(31)的另一管口O2与四通阀Ⅲ(29)的中间管口P3相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库Ⅱ(32);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出水口通过冷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冷水管上设有冷水电磁阀Ⅱ(33);所述的储能水箱Ⅲ(30)的进水口还通过补水管与储能库Ⅱ(32)相连通,并且在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Ⅱ(34)。
CN201911009558.5A 2019-10-23 2019-10-23 一种储能空调 Pending CN1106864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09558.5A CN110686424A (zh) 2019-10-23 2019-10-23 一种储能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09558.5A CN110686424A (zh) 2019-10-23 2019-10-23 一种储能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6424A true CN110686424A (zh) 2020-01-14

Family

ID=69113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9558.5A Pending CN110686424A (zh) 2019-10-23 2019-10-23 一种储能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86424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80803A1 (de) * 2007-04-11 2008-10-15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WO2009087733A1 (ja) * 2008-01-07 2009-07-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四方弁
CN101865569A (zh) * 2010-05-02 2010-10-20 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的空气源热泵及其使用方法
CN102168898A (zh) * 2011-04-15 2011-08-3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多功能热泵空调热水器及热回收方法
CN102486344A (zh) * 2010-12-02 2012-06-06 陈则韶 自建自然循环流换热的紧凑型冷暖空调热水三用机
CN104374115A (zh) * 2013-08-14 2015-02-25 开利公司 热泵系统、热泵机组及热泵系统的多功能模式控制方法
EP3001123A1 (en) * 2013-08-02 2016-03-30 O.Y.L.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re Sdn Bhd Heat reclaim for a multifunction heat pump and a muntifunc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5737445A (zh) * 2016-02-29 2016-07-06 东南大学 基于土壤蓄能的热源塔热泵系统
CN106152604A (zh) * 2015-04-17 2016-11-23 陈则韶 四循环浸泡换热储热式热水空调机
WO2017138107A1 (ja) * 2016-02-10 2017-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7395067U (zh) * 2017-11-06 2018-05-22 燕园德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蔬菜大棚的恒温热泵系统
CN208170777U (zh) * 2018-05-21 2018-11-30 陈希禄 一种水冷中央空调空气能一体系统
CN110243083A (zh) * 2019-06-28 2019-09-17 中原工学院 一种蓄能型高效空气源太阳能复合热泵热水器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80803A1 (de) * 2007-04-11 2008-10-15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WO2009087733A1 (ja) * 2008-01-07 2009-07-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四方弁
CN101865569A (zh) * 2010-05-02 2010-10-20 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的空气源热泵及其使用方法
CN102486344A (zh) * 2010-12-02 2012-06-06 陈则韶 自建自然循环流换热的紧凑型冷暖空调热水三用机
CN102168898A (zh) * 2011-04-15 2011-08-3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多功能热泵空调热水器及热回收方法
EP3001123A1 (en) * 2013-08-02 2016-03-30 O.Y.L.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re Sdn Bhd Heat reclaim for a multifunction heat pump and a muntifunc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4374115A (zh) * 2013-08-14 2015-02-25 开利公司 热泵系统、热泵机组及热泵系统的多功能模式控制方法
CN106152604A (zh) * 2015-04-17 2016-11-23 陈则韶 四循环浸泡换热储热式热水空调机
WO2017138107A1 (ja) * 2016-02-10 2017-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737445A (zh) * 2016-02-29 2016-07-06 东南大学 基于土壤蓄能的热源塔热泵系统
CN207395067U (zh) * 2017-11-06 2018-05-22 燕园德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蔬菜大棚的恒温热泵系统
CN208170777U (zh) * 2018-05-21 2018-11-30 陈希禄 一种水冷中央空调空气能一体系统
CN110243083A (zh) * 2019-06-28 2019-09-17 中原工学院 一种蓄能型高效空气源太阳能复合热泵热水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0122B (zh) 使用组合节流装置的热泵机组
CN101387457A (zh) 多喷射器并联型太阳能喷射制冷装置
CN105240919B (zh) 一种蓄能型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5674449B (zh) 一种基于节能型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111237844A (zh) 蓄能与热泵复合的大温差蓄冷蓄热系统
CN204630141U (zh) 一种相变蓄能复合源热泵装置
CN108489094A (zh) 一种高效的直热式梯级耦合热泵热水器
CN201837139U (zh) 喷汽增焓热泵空调热水机组
CN108775611B (zh) 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及生产余热的冷热联供系统
CN207893919U (zh) 一种机械制冷与辅助冷源两路联合供冷系统
CN102734981B (zh) 空气源模块式三合一空调热水系统
CN207095020U (zh) 二氧化碳复合式热泵热水及冷水机组
CN201100796Y (zh) 使用组合节流装置的热泵机组
CN105241108B (zh) 模块化热水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176992U (zh) 一种空气能地源热泵补热采暖系统
CN201983438U (zh) 三次热交换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205119211U (zh) 一种蓄能型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
CN207600014U (zh) 风冷压缩式制冷与蒸发制冷的全年运行双冷源空调装置
CN110686424A (zh) 一种储能空调
CN201221871Y (zh) 多功能热泵机组
CN204285677U (zh) 热回收系统
CN113803816A (zh) 一种耦合全年供冷系统的水源vrf空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7449175A (zh) 基于低温水蓄热的水环及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
CN208025886U (zh) 一种可分离式机械制冷与辅助冷源联合供冷系统
CN208222909U (zh) 海水源热泵三联供机组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