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5503A -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75503A
CN110675503A CN201910750646.4A CN201910750646A CN110675503A CN 110675503 A CN110675503 A CN 110675503A CN 201910750646 A CN201910750646 A CN 201910750646A CN 110675503 A CN110675503 A CN 110675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ene
supporting
driven
disc
track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506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75503B (zh
Inventor
蒋蕾
邱陵
陈潇潇
程谊
万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Priority to CN20191075064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755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75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5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75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55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006Mixed real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y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的四个边角位置固定安装有四根限位支撑柱,四根限位支撑柱的顶部与移动模拟限位环的底部相连接,在移动模拟限位环下方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内安装有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在场景移动模拟装置一侧的底部支撑箱体内安装有控制器,在移动模拟限位环上方的顶部场景防护板底部固定安装有位移捕捉器,位移捕捉器、场景显示器以及场景移动模拟装置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通过外接输入输出线路与外设计算机相连接,实现使用者获得相对传统增强显示设备更多的现实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背景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增强现实简称AR,增强现实技术也被称为扩增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是促使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内容之间综合在一起的较新的技术内容,其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空间范围中比较难以进行体验的实体信息在电脑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模拟仿真处理,叠加将虚拟信息内容在真实世界中加以有效应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之间重叠之后,能够在同一个画面以及空间中同时存在。
增强现实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体现出真实世界的内容,也能够促使虚拟的信息内容显示出来,这些细腻内容相互补充和叠加。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需要在头盔显示器的基础上,促使真实世界能够和电脑图形之间重合在一起,在重合之后可以充分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它。增强现实技术中主要有多媒体和三维建模以及场景融合等新的技术和手段,增强现实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和人类能够感知的信息内容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同。
在现实增强技术中,如何增强人类的感官感知,一直是有待提高的一个问题,并且,增强现实技术致力于在提高人类感官感知的同时,充分的模拟真实环境,从而有效的将真实环境和模拟环境能够得到高效的结合。然而传统的现实增强技术多局限于使用者被动的带上头盔显示器,甚至静止的完成被动操作,例如在增强显示的虚拟内容中,目前存在较广的一个问题就是使用者运动行走的方式是被动进行的,在虚拟内容中,使用者虽然可以实现多方位的运动指令,但是在显示环境中,其身体是静止不动的,甚至不需要迈出脚步,这是为了保证使用者在头盔显示器中保持其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出的基础设置,如果使用者在使用头盔显示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移动,将会在显示环境中失去方向认知和视觉认知,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被动的移动将大大降低使用者的体验,这一缺陷大大降低了增强现实技术的体验,成为增强现实技术的技术壁垒。同时在传统的AR感受中,一旦缺失视频位置捕捉和头盔显示器,整体的感官运行将失去效果,在主动失去头盔显示器状态下,如果需要配合增强显示的内容移动,势必要占用较多的空间,这就增大了设备整体的占地面的,并且会增大显示屏幕的尺寸,造成了成本的增高。
因此,生产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主动适应能力强,感官增强效果明显,占地面积小,适用范围广,使用者主动活动感真实,设备覆盖面广,产品整体防护效果明显,方法简单易操作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主动适应能力强,感官增强效果明显,占地面积小,适用范围广,使用者主动活动感真实,设备覆盖面广,产品整体防护效果明显,方法简单易操作的AR场景设计系统,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包括底部支撑箱体,场景防护板,顶部场景防护板以及场景显示器,所述的场景防护板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的外侧,顶部场景防护板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顶部的场景防护板的内侧,场景显示器安装在顶部场景防护板与底部支撑箱体之间的场景防护板内侧,在底部支撑箱体的顶面开设有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的四个边角位置固定安装有四根限位支撑柱,四根限位支撑柱的顶部与移动模拟限位环的底部相连接,在移动模拟限位环下方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内安装有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在场景移动模拟装置一侧的底部支撑箱体内安装有控制器,在移动模拟限位环上方的顶部场景防护板底部固定安装有位移捕捉器,位移捕捉器、场景显示器以及场景移动模拟装置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通过外接输入输出线路与外设计算机相连接。
所述的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下方的底部支撑箱体两个对应内壁之间的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以及X向履带支撑轴,在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和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上分别套装有X向主动旋转齿盘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在X向主动旋转齿盘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之间设置有X向驱动电机,X向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X向输出旋转盘相连接,X向输出旋转盘通过X向皮带轮与X向主动旋转齿盘相连接,在X向履带支撑轴上套装有X向旋转支撑滚轮,在X向旋转支撑滚轮、X向主动旋转齿盘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外侧套装有X向齿槽履带,X向齿槽履带通过纵向支撑块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固定连接,在外周X向支撑履带的带体上套装有若干个Y向支撑履带,在每个Y向支撑履带的内侧均安装有Y向从动旋转齿盘以及Y向主动旋转齿盘,Y向从动旋转齿盘的中心部位套装有第一从动支撑框,第一从动支撑框的外侧的另一侧套装在Y向支撑履带的外侧,在第一从动支撑框的外侧端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滑动轮盘,第一滑动轮盘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内壁上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内,Y向主动旋转齿盘的一侧通过Y向皮带轮与设置在Y向支撑履带外侧的Y向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在Y向驱动电机的外侧套装有第二从动支撑框,第二从动支撑框的外侧端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滑动轮盘,第二滑动轮盘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内壁上的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内,每个Y向驱动电机上均设置有输入外接线、输出外接线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在输入外接线、输出外接线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的端部分别固定安装有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分别对应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内壁上的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内, 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Y向驱动电机以及X向驱动电机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的底部支撑箱体为一侧为半圆弧状的长方形空心箱体结构,场景防护板是截面为N字形的板状结构,场景防护板的内侧面通过固定螺栓与底部支撑箱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场景显示器为半圆弧形显示器,场景显示器的底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半圆弧状一侧的顶部,场景显示器的背面通过支架与场景防护板的内侧面固定连接,顶部场景防护板的一侧底部通过支架与场景显示器的顶面连接,顶部场景防护板的一另侧底部通过纵向支撑杆与底部支撑箱体的顶面相连接,场景防护板的长度至少是底部支撑箱体长度的二分之一,场景防护板的高度不低于底部支撑箱体与场景显示器的高度之和,顶部场景防护板的长度不小于场景防护板的长度,并且,顶部场景防护板的长度不大于底部支撑箱体的长度。
所述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为长方形开口结构,移动模拟限位环为圆形环状结构,移动模拟限位环的外径不大于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的宽度,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的长度不大于底部支撑箱体的长度,控制器安装在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下方的底部支撑箱体内部一侧,在移动模拟限位环上设置有缺口,在该缺口内安装有开合挡片,开合挡片通过卡扣和合页与移动模拟限位环上设置的缺口相配合。
所述的底部支撑箱体长度方向的两个对应的内部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强支撑块和第二加强支撑块,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以及X向履带支撑轴固定安装在第一加强支撑块和第二加强支撑块之间,在第二加强支撑块的内部固定安装有X向驱动电机支撑架,X向驱动电机的一侧与X向驱动电机支撑架的内侧面固定连接,X向主动旋转齿盘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均为外侧设置有与X向齿槽履带的齿槽相配合的盘齿,纵向支撑块为长方形条状结构,纵向支撑块的底部与X向齿槽履带的外壁固定连接,纵向支撑块的顶部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的内壁固定连接,Y向支撑履带的安装方向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运行方向水平垂直。
所述的Y向支撑履带的内壁设置有Y向旋转齿槽,该Y向旋转齿槽与Y向从动旋转齿盘以及Y向主动旋转齿盘上设置的齿相配合,第一从动支撑框为一侧带有Y向从动旋转齿盘缺口的长方形框架结构,该Y向从动旋转齿盘缺口套装在Y向从动旋转齿盘的外侧,Y向主动旋转齿盘的一端设置有Y向主动旋转齿盘驱动连接轴,该Y向主动旋转齿盘驱动连接轴通过Y向皮带轮与设置在Y向支撑履带外侧的Y向驱动电机上安装的Y向输出旋转盘相连接,第二从动支撑框为圆形环状结构,第二从动支撑框的内壁固定套装在Y向驱动电机的外壁。
所述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的位置相互对应,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的长度和宽度均相等,第一滑动轮盘为圆形盘状结构,第二滑动轮盘为圆形盘状结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均是C型槽状结构,第一滑动轮盘卡接在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的槽体内,第二滑动轮盘卡接在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的槽体内,并且,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的形状均为与X向支撑履带的侧面中心位置相配合的跑道形结构。
所述的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均为跑道形结构,在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一层金属导电层,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分被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该金属导电层电性连接,在外周X向支撑履带的顶部与Y向支撑履带的底部之间设置有Y向支撑滚轮,Y向支撑滚轮的底部通过支架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的外壁固定连接。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本产品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首先,克服了传统的现实增强技术被动操作的缺陷,利用整体设计的场景控制限位机构,在保证使用者接收增强技术的同时,实现多方位的运动指令的模拟跟踪,实现了使用这步履和身体随着增强技术画面移动的效果,大大增强了逼真程度和使用者的感官效果,加大了增强显示技术的体验,解决了增强现实技术的技术壁垒;其次,实现了视频位置捕捉的自由实现,即使使用者自身不佩戴位置追踪装置,也能利用顶部的位移捕捉器实现位置的捕捉,高效的配合增强显示的内容移动,并且利用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占用面积小,空间占用较少,节省了空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发明图5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的底部支撑箱体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发明的底部支撑箱体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6、7、8、9所示,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包括底部支撑箱体1,场景防护板2,顶部场景防护板4以及场景显示器3,所述的场景防护板2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1的外侧,顶部场景防护板4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1顶部的场景防护板2的内侧,场景显示器3安装在顶部场景防护板4与底部支撑箱体1之间的场景防护板2内侧,在底部支撑箱体1的顶面开设有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的四个边角位置固定安装有四根限位支撑柱6,四根限位支撑柱6的顶部与移动模拟限位环7的底部相连接,在移动模拟限位环7下方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安装有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在场景移动模拟装置一侧的底部支撑箱体1内安装有控制器11,在移动模拟限位环7上方的顶部场景防护板4底部固定安装有位移捕捉器10,位移捕捉器10、场景显示器3以及场景移动模拟装置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1相连接,控制器11通过外接输入输出线路与外设计算机相连接。
所述的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下方的底部支撑箱体1两个对应内壁之间的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25、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24以及X向履带支撑轴45,在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25和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24上分别套装有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在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之间设置有X向驱动电机21,X向驱动电机21的输出端与X向输出旋转盘23相连接,X向输出旋转盘23通过X向皮带轮22与X向主动旋转齿盘12相连接,在X向履带支撑轴45上套装有X向旋转支撑滚轮14,在X向旋转支撑滚轮14、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外侧套装有X向齿槽履带15,X向齿槽履带15通过纵向支撑块17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固定连接,在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带体上套装有若干个Y向支撑履带18,在每个Y向支撑履带18的内侧均安装有Y向从动旋转齿盘32以及Y向主动旋转齿盘30,Y向从动旋转齿盘32的中心部位套装有第一从动支撑框19,第一从动支撑框19的外侧的另一侧套装在Y向支撑履带18的外侧,在第一从动支撑框19的外侧端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滑动轮盘20,第一滑动轮盘20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壁上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内,Y向主动旋转齿盘30的一侧通过Y向皮带轮31与设置在Y向支撑履带18外侧的Y向驱动电机26的输出端相连接,在Y向驱动电机26的外侧套装有第二从动支撑框27,第二从动支撑框27的外侧端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滑动轮盘28,第二滑动轮盘28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壁上的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内,每个Y向驱动电机26上均设置有输入外接线42、输出外接线43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44,在输入外接线42、输出外接线43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44的端部分别固定安装有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41、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40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39,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41、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40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39分别对应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壁上的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内, 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Y向驱动电机26以及X向驱动电机21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1相连接。
所述的底部支撑箱体1为一侧为半圆弧状的长方形空心箱体结构,场景防护板2是截面为N字形的板状结构,场景防护板2的内侧面通过固定螺栓与底部支撑箱体1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场景显示器3为半圆弧形显示器,场景显示器3的底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1半圆弧状一侧的顶部,场景显示器3的背面通过支架与场景防护板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一侧底部通过支架与场景显示器3的顶面连接,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一另侧底部通过纵向支撑杆5与底部支撑箱体1的顶面相连接,场景防护板2的长度至少是底部支撑箱体1长度的二分之一,场景防护板2的高度不低于底部支撑箱体1与场景显示器3的高度之和,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长度不小于场景防护板2的长度,并且,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长度不大于底部支撑箱体1的长度。所述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为长方形开口结构,移动模拟限位环7为圆形环状结构,移动模拟限位环7的外径不大于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的宽度,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的长度不大于底部支撑箱体1的长度,控制器11安装在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下方的底部支撑箱体1内部一侧,在移动模拟限位环7上设置有缺口,在该缺口内安装有开合挡片8,开合挡片8通过卡扣和合页与移动模拟限位环7上设置的缺口相配合。
所述的底部支撑箱体1长度方向的两个对应的内部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强支撑块48和第二加强支撑块47,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25、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24以及X向履带支撑轴45固定安装在第一加强支撑块48和第二加强支撑块47之间,在第二加强支撑块4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X向驱动电机支撑架46,X向驱动电机21的一侧与X向驱动电机支撑架46的内侧面固定连接,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均为外侧设置有与X向齿槽履带15的齿槽相配合的盘齿,纵向支撑块17为长方形条状结构,纵向支撑块17的底部与X向齿槽履带15的外壁固定连接,纵向支撑块17的顶部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内壁固定连接,Y向支撑履带18的安装方向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运行方向水平垂直。所述的Y向支撑履带18的内壁设置有Y向旋转齿槽,该Y向旋转齿槽与Y向从动旋转齿盘32以及Y向主动旋转齿盘30上设置的齿相配合,第一从动支撑框19为一侧带有Y向从动旋转齿盘缺口的长方形框架结构,该Y向从动旋转齿盘缺口套装在Y向从动旋转齿盘32的外侧,Y向主动旋转齿盘30的一端设置有Y向主动旋转齿盘驱动连接轴,该Y向主动旋转齿盘驱动连接轴通过Y向皮带轮31与设置在Y向支撑履带18外侧的Y向驱动电机26上安装的Y向输出旋转盘29相连接,第二从动支撑框27为圆形环状结构,第二从动支撑框27的内壁固定套装在Y向驱动电机26的外壁。所述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位置相互对应,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长度和宽度均相等,第一滑动轮盘20为圆形盘状结构,第二滑动轮盘28为圆形盘状结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均是C型槽状结构,第一滑动轮盘20卡接在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的槽体内,第二滑动轮盘28卡接在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槽体内,并且,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形状均为与X向支撑履带16的侧面中心位置相配合的跑道形结构。所述的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均为跑道形结构,在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一层金属导电层,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41、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40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39分被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该金属导电层电性连接,在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顶部与Y向支撑履带18的底部之间设置有Y向支撑滚轮33,Y向支撑滚轮33的底部通过支架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外壁固定连接。
本产品在运行时,使用者站在Y向支撑履带18上,首先需要打开开合挡片8,使用者腰部限位在移动模拟限位环7内侧,开启控制器11相连接,控制器11通过外接输入输出线路与外设计算机相连接。佩戴与外部计算机相连接的头盔式或者头戴式显示器,控制器11实现对位移捕捉器10、场景显示器3、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Y向驱动电机26以及X向驱动电机21的控制,利用外部电脑软件的编程设计,与需要实现增强现实的画面同步实现操作,供电部分通过外设电源与控制器11连接供电,控制器11再与Y向驱动电机26以及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连通供电,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通电后,X向驱动电机21实现供电,并可根据视频同步的画面对X向驱动电机21进行编程控制,当使用者所处脚部位置位于编程后的X向驱动电机21驱动的Y向支撑履带18上,可以实现使用者在视角转换后的横向相对运动,同理纵向相对运动通过Y向驱动电机26带动X向支撑履带16实现纵向相对运动,实现在平面内的万向运动,完成与虚拟增强画面内的视觉位移相配合的动作,大大提高使用者的真实体验感。
使用者也可以不佩戴头柜显示器,使用场景显示器3完成体验,位移捕捉器10收集到使用者的位置移动信息,并根据系统预判该信心,通过使用者看到的场景显示器3上的画面信息,在X向支撑履带16以及Y向支撑履带18上实现身体的移动,当X向支撑履带16移动式,实现前进或者后退指令,当Y向支撑履带18运行时,实现左右移动,当X向支撑履带16以及Y向支撑履带18同时移动时,实现四个方向的位置变换移动,Y向支撑履带18围绕X向支撑履带16 的整体带宽做旋转运动,利用第一滑动轮盘20以及第二滑动轮盘28的支撑拉力作用,并在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轨道限位作用下实现移动,保证当X向支撑履带16运动时,Y向支撑履带18随着X向支撑履带16的移动能启动对应的Y向驱动电机26实现同步对应运动。
产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运行,一种采用头戴式显示器,一种不适用头戴显示器,利用产品设计的框架结构和软硬件设备,实现使用者获得相对传统增强显示设备更多的现实体验感。

Claims (8)

1.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包括底部支撑箱体(1),场景防护板(2),顶部场景防护板(4)以及场景显示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场景防护板(2)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1)的外侧,顶部场景防护板(4)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1)顶部的场景防护板(2)的内侧,场景显示器(3)安装在顶部场景防护板(4)与底部支撑箱体(1)之间的场景防护板(2)内侧,在底部支撑箱体(1)的顶面开设有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的四个边角位置固定安装有四根限位支撑柱(6),四根限位支撑柱(6)的顶部与移动模拟限位环(7)的底部相连接,在移动模拟限位环(7)下方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安装有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在场景移动模拟装置一侧的底部支撑箱体(1)内安装有控制器(11),在移动模拟限位环(7)上方的顶部场景防护板(4)底部固定安装有位移捕捉器(10),位移捕捉器(10)、场景显示器(3)以及场景移动模拟装置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1)相连接,控制器(11)通过外接输入输出线路与外设计算机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场景移动模拟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下方的底部支撑箱体(1)两个对应内壁之间的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25)、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24)以及X向履带支撑轴(45),在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25)和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24)上分别套装有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在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之间设置有X向驱动电机(21),X向驱动电机(21)的输出端与X向输出旋转盘(23)相连接,X向输出旋转盘(23)通过X向皮带轮(22)与X向主动旋转齿盘(12)相连接,在X向履带支撑轴(45)上套装有X向旋转支撑滚轮(14),在X向旋转支撑滚轮(14)、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外侧套装有X向齿槽履带(15),X向齿槽履带(15)通过纵向支撑块(17)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固定连接,在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带体上套装有若干个Y向支撑履带(18),在每个Y向支撑履带(18)的内侧均安装有Y向从动旋转齿盘(32)以及Y向主动旋转齿盘(30),Y向从动旋转齿盘(32)的中心部位套装有第一从动支撑框(19),第一从动支撑框(19)的外侧的另一侧套装在Y向支撑履带(18)的外侧,在第一从动支撑框(19)的外侧端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滑动轮盘(20),第一滑动轮盘(20)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壁上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内,Y向主动旋转齿盘(30)的一侧通过Y向皮带轮(31)与设置在Y向支撑履带(18)外侧的Y向驱动电机(26)的输出端相连接,在Y向驱动电机(26)的外侧套装有第二从动支撑框(27),第二从动支撑框(27)的外侧端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滑动轮盘(28),第二滑动轮盘(28)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壁上的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内,每个Y向驱动电机(26)上均设置有输入外接线(42)、输出外接线(43)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44),在输入外接线(42)、输出外接线(43)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44)的端部分别固定安装有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41)、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40)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39),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41)、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40)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39)分别对应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内壁上的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内, 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Y向驱动电机(26)以及X向驱动电机(21)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1)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支撑箱体(1)为一侧为半圆弧状的长方形空心箱体结构,场景防护板(2)是截面为N字形的板状结构,场景防护板(2)的内侧面通过固定螺栓与底部支撑箱体(1)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场景显示器(3)为半圆弧形显示器,场景显示器(3)的底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箱体(1)半圆弧状一侧的顶部,场景显示器(3)的背面通过支架与场景防护板(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一侧底部通过支架与场景显示器(3)的顶面连接,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一另侧底部通过纵向支撑杆(5)与底部支撑箱体(1)的顶面相连接,场景防护板(2)的长度至少是底部支撑箱体(1)长度的二分之一,场景防护板(2)的高度不低于底部支撑箱体(1)与场景显示器(3)的高度之和,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长度不小于场景防护板(2)的长度,并且,顶部场景防护板(4)的长度不大于底部支撑箱体(1)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为长方形开口结构,移动模拟限位环(7)为圆形环状结构,移动模拟限位环(7)的外径不大于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的宽度,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的长度不大于底部支撑箱体(1)的长度,控制器(11)安装在场景移动模拟器安装口(9)下方的底部支撑箱体(1)内部一侧,在移动模拟限位环(7)上设置有缺口,在该缺口内安装有开合挡片(8),开合挡片(8)通过卡扣和合页与移动模拟限位环(7)上设置的缺口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去2所述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支撑箱体(1)长度方向的两个对应的内部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强支撑块(48)和第二加强支撑块(47),X向主动轮支撑辊轴(25)、X向从动支撑轮滚轴(24)以及X向履带支撑轴(45)固定安装在第一加强支撑块(48)和第二加强支撑块(47)之间,在第二加强支撑块(4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X向驱动电机支撑架(46),X向驱动电机(21)的一侧与X向驱动电机支撑架(46)的内侧面固定连接,X向主动旋转齿盘(12)和X向从动旋转齿盘(13)均为外侧设置有与X向齿槽履带(15)的齿槽相配合的盘齿,纵向支撑块(17)为长方形条状结构,纵向支撑块(17)的底部与X向齿槽履带(15)的外壁固定连接,纵向支撑块(17)的顶部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内壁固定连接,Y向支撑履带(18)的安装方向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运行方向水平垂直。
6.根据权利要去2所述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Y向支撑履带(18)的内壁设置有Y向旋转齿槽,该Y向旋转齿槽与Y向从动旋转齿盘(32)以及Y向主动旋转齿盘(30)上设置的齿相配合,第一从动支撑框(19)为一侧带有Y向从动旋转齿盘缺口的长方形框架结构,该Y向从动旋转齿盘缺口套装在Y向从动旋转齿盘(32)的外侧,Y向主动旋转齿盘(30)的一端设置有Y向主动旋转齿盘驱动连接轴,该Y向主动旋转齿盘驱动连接轴通过Y向皮带轮(31)与设置在Y向支撑履带(18)外侧的Y向驱动电机(26)上安装的Y向输出旋转盘(29)相连接,第二从动支撑框(27)为圆形环状结构,第二从动支撑框(27)的内壁固定套装在Y向驱动电机(26)的外壁。
7.根据权利要去2所述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位置相互对应,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长度和宽度均相等,第一滑动轮盘(20)为圆形盘状结构,第二滑动轮盘(28)为圆形盘状结构,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均是C型槽状结构,第一滑动轮盘(20)卡接在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的槽体内,第二滑动轮盘(28)卡接在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槽体内,并且,第一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5)以及第二Y向从动限位轨道槽(34)的形状均为与X向支撑履带(16)的侧面中心位置相配合的跑道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去2所述的AR场景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均为跑道形结构,在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8)、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7)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轨道槽(36)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一层金属导电层,输入外接线滑动端子(41)、输出外接线滑动端子(40)以及编程控制外接线滑动端子(39)分被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该金属导电层电性连接,在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顶部与Y向支撑履带(18)的底部之间设置有Y向支撑滚轮(33),Y向支撑滚轮(33)的底部通过支架与外周X向支撑履带(16)的外壁固定连接。
CN201910750646.4A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Active CN1106755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50646.4A CN110675503B (zh)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50646.4A CN110675503B (zh)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75503A true CN110675503A (zh) 2020-01-10
CN110675503B CN110675503B (zh) 2022-04-22

Family

ID=69068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50646.4A Active CN110675503B (zh) 2019-08-14 2019-08-14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7550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5917A1 (en) * 2003-11-21 2007-04-05 Kenji Nishi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simulation device
CN108874131A (zh) * 2018-06-05 2018-11-23 苏州梦想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增强现实功能的移动设备辅助装置及方法
US20190054379A1 (en) * 2017-08-17 2019-02-21 Disney Enterprises, Inc. Augmented reality (ar) gaming system with sight lines to other players
CN109615973A (zh) * 2019-02-21 2019-04-12 马少斌 一种基于ar的可视化教学用模拟实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5917A1 (en) * 2003-11-21 2007-04-05 Kenji Nishi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simulation device
US20190054379A1 (en) * 2017-08-17 2019-02-21 Disney Enterprises, Inc. Augmented reality (ar) gaming system with sight lines to other players
CN108874131A (zh) * 2018-06-05 2018-11-23 苏州梦想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增强现实功能的移动设备辅助装置及方法
CN109615973A (zh) * 2019-02-21 2019-04-12 马少斌 一种基于ar的可视化教学用模拟实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O K 等: "Scenariot: Spatially mapping smart things within augmented reality scenes",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
崔金星: "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
王夏青 等: "基于AR Sandbox的中学地理可视化教学及应用示范",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75503B (zh) 2022-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55279B (zh) 一种基于图像视觉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05678693A (zh) 全景视频浏览播放方法
CN107071388A (zh) 一种立体增强现实显示方法及装置
CN205563459U (zh) 一种全沉浸式虚拟现实装置
CN203133746U (zh) 基于体感交互的一体化虚拟景观游览装置
CN105629653A (zh) 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交互式全息投影方法
EP3311896A1 (en) Entertainment-oriented multi-mode experience system
CN202837794U (zh) 4d影院的多面式全景屏幕
CN103324488B (zh) 一种特效信息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0675503B (zh) 一种ar场景设计系统
CN105955483A (zh) 虚拟现实终端及其视觉虚拟方法和装置
CN203773476U (zh) 基于3d交互的虚拟现实系统
CN102802007A (zh) 一种交互式展示物体立体效果的方法
CN112789660A (zh) 使用深度信息来外推出二维图像的系统和方法
CN103455145B (zh) 一种用于三维环境感知的传感器组合装置
CN201163452Y (zh) 三屏汽车驾驶模拟器
CN202548519U (zh) 一种实时影像跟踪系统
CN209848334U (zh) 一种可测量心率的动感座椅
CN104278861A (zh) 具有移动舞台的剧场
CN107517371A (zh) 旋转面板显示三维立体图像系统和显示方法
CN204929111U (zh) 一种裸眼3d显示装置
CN105965478A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机器人
JP6202240B2 (ja) 俯瞰画像提示装置
CN215294347U (zh) 基于机器视觉人眼跟踪的立体视觉盒
CN106484850B (zh) 全景地图显示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