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3121B - 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3121B
CN110663121B CN201880034195.8A CN201880034195A CN110663121B CN 110663121 B CN110663121 B CN 110663121B CN 201880034195 A CN201880034195 A CN 201880034195A CN 110663121 B CN110663121 B CN 110663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layer
electrode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41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63121A (zh
Inventor
金载勋
李有镇
俞唱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0636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90151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564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5175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filed Critical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8/00581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216995A1/ko
Publication of CN110663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3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63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3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3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1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active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e.g.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10K50/171Electron injec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11Phthalocyan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4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oxy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cumarine dy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发出具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以及偏振层,以上述第一电极为基准来配置于光发出方向,使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光通过,上述第二光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随着通过上述偏振层,外部入射光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入射光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屏蔽向外部发出。

Description

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体及显示器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将基于外部光的反射最小化,将光效率极大化的发光体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显示器,例如,有机发光器件为利用有机物质的电致发光现象的显示器件。有机发光器件在阳极电极及阴极电极之间配置有机发光物质,通过当发光层的电子和空穴结合而成的激子(exciton)通过在阳极电极及阴极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从激发状态变为基态时所发生的能量进行发光。
如上所述,在显示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从外部向有机发光器件入射的光在有机发光器件反射并向外部发出,如专利公开公报2013-075525所示,将相位差膜及偏振板配置在有机发光器件。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因高价的相位差膜而导致生产成本问题。并且,由于偏振板而在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一部分被偏振板屏蔽,从而导致可视性及发光效率的降低。
由此,本发明人员发明了将外部光的反射最小化并将在发光层发出的光的效率极大化的显示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将外部光反射最小化的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通过将从发光层发出的光向观察者(viewer)提供的光效率极大化来具有优秀的可视性的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具有高的旋转偏振比的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上述提及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可包括:第一电极,配置于光发出方向;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发出具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以及偏振层,以上述第一电极为基准配置于光发出方向,使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光通过。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第二光可以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随着通过上述偏振层,外部入射光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入射光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屏蔽向外部发出。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可以为在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光前进路径上,以在上述第一位置观察上述第二位置的角度为基准来定义的方向。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光发出层可包含手性(chiral)物质,上述手性物质用于调节上述光发出层的发光分子的层状扭曲角度,以使从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使从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二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层状扭曲角度可以为180度以下。
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位于光发出方向;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发出具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以及偏振层,以上述第二电极为基准配置于光发出方向,使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光通过。
根据实施例,上述第二光可以在上述第一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随着通过上述偏振层,外部入射光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入射光在上述第一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屏蔽向外部发出。
根据实施例,上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可以为在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光前进路径上,以在上述第一位置观察上述第二位置的角度为基准定义的方向。
根据实施例,上述光发出层可包含手性物质,上述手性物质用于调节上述光发出层的发光分子的层状扭曲角度,以使从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在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二光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根据实施例,上述层状扭曲角度可以为180度以下。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偏振层,用于使在上述第一电极的外侧或上述第二电极的外侧所配置的左旋偏光或右旋偏光选择性地通过;以及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包含手性物质,上述手性物质使在上述光发出层生成的光左旋或右旋偏振以使得通过上述偏振层,对于在上述偏振层的外侧测定的在光发出层生成的光的强度而言,与不包含上述手性物质的光发出层相比,包含上述手性物质的光发出层更强。
根据实施例,上述光发出层可包含发光分子,上述发光分子得到特定方向整列,以便发出线偏振光(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体可包括:非手性发光分子;以及掺杂物,沿着上述发光分子的厚度方向提供扭曲角度,使上述发光分子以螺旋形结构层叠。
根据实施例,上述掺杂物向上述发光分子提供螺旋旋转力(Helical TwisitingPower),以使上述发光分子按上述扭曲角度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可包括:形成第一电极的步骤;在上述第一电极上形成将由发光分子及手性掺杂物组成的发光层包括在内的光发出层的步骤;以及在上述光发出层上形成第二电极的步骤,在形成上述光发出层的步骤中,通过上述手性掺杂物调节上述发光分子的层状扭曲角度来控制从上述发光层发出的光的旋转偏振比。
根据实施例,在形成上述光发出层的步骤中,可以控制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上述光发出层的折射率、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以与上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为基准定义。
根据实施例,上述层状扭曲角度可以为180度以下。
根据实施例,可在上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且上述第二电极为反射电极的情况下,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接近上述第二电极。
根据实施例,可在上述发光层的厚度的20%以内的范围内,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接近上述第二电极。
根据实施例,上述光发出层的折射率可根据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位置来进行控制。
技术效果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可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发出具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以及偏振层,以上述第一电极为基准配置于光发出方向,使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光通过。
由此,上述第二光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随着通过上述偏振层,外部入射光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入射光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可通过上述偏振层屏蔽向外部发出的光。因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器将基于外部光的反射最小化并将光效率极大化。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可以提供高的旋转偏振比。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将外部光反射最小化。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中,将向观察者提供从发光层发出的光的光效率极大化来具有优秀的可视性。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上述提及的发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部分剖视图;
图2a及图2b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分子的发光分子的螺旋层叠结构的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的图;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图;
图8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使用例的图;
图9为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的部分剖视图;
图10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的图;
图1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使用例的图;
图1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热处理工序对发光分子的螺旋形结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的图;
图1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效果的图;
图1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8至图20d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的旋转偏振比的图表;
图2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区域的各个位置的旋转偏振比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局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具体化为其他形态。反而,在此介绍的实施例为了使所揭示的内容变得完整且为了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传递本发明的思想而提供。
在本说明书中,在一个结构要素位于其他结构要素上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可以直接形成于其他结构要素或在它们之间可以形成第三结构要素。并且,图中,膜及区域的厚度为了说明技术内容的效果而被方大。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的多种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术语为了记述多种结构要素而使用,这些结构要素并不局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两种结构要素。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被提及为第一结构要素的部件可以在其他实施例被提及为第二结构要素。在此说明且例示的各个实施例包括其互补的实施例。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和/或”包括前后罗列的结构要素中的至少一个。
在说明书中,只要在文脉上并未明确表示,单数的表现包括复数的表现。并且,“包括”或“具有”等的术语用于指定在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而并非意味着预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并且,在本说明书中,“连接”均意味着多个结构要素的间接连接及直接连接的情况。
在本说明书中,显示器可以为旋转偏振发光装置。
并且,以下,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在判断为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使本发明的主旨不清楚的情况下,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图1为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部分剖视图。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适用于下部发光(bottom emission)显示装置,后述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可以适用于上发光(top emission)显示装置。
参照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显示器10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10、第二电极170、光发出层105、偏振层180。在此情况下,各个结构可以从y'向y方向依次层叠偏振层180、第一电极110、光发出层105、第二电极170,在上述光发出层105发出的光沿着y'方向提供给观察者,由此,可体现为下部发光型显示器。以下,对各个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第一电极110可以为向上述光发出层105提供空穴的阳极(anode)电极。上述第一电极110为了透射光而由透明电极形成。
在上述第一电极110的功函数小于上述第二电极170的功函数的情况下,上述第一电极110可以与阴极电极相对应。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假设上述第一电极110为阳极电极。
上述第一电极110为共享电极,以便与相邻的像素之间共享,各个像素可以分割形成。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假设上述第一电极110为分割电极。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电极110个别地控制各个像素。
虽然未图示,在上述第一电极110与上述偏振层180之间可以形成其他结构。例如,在上述第一电极110与上述偏振层180之间可以具有基板、形成于基板的活性器件等。在此情况下,基板可以为玻璃(Glass)基板,也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ethylennaphthalate)、聚亚酰胺(PI,Polyimide)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上述光发出层105为生成光并发出的层。例如,上述光发出层105为用于生成及发出光的物质,可以由有机分子或量子无机分子中的一种物质形成。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上述光发出层105为有机发光层。
上述光发出层105中从y'朝向y方向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120、空穴输送层130、发光层140、电子注入层150及电子输送层160。只是,(150)及电子输的层数可以大于或小于上述层数。
上述光发出层105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110与上述第二电极170之间,朝向上述第一电极110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170发出具有向作为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
在此情况下,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是可以在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光前进路径上,以在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角度为基准定义的方向。
并且,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包括圆偏振或椭圆偏振。圆偏振是在向z轴方向进行的光中,在入射平面,x轴磁场和y轴磁场的向量和继续变为圆形的情况下,即,x轴磁场和y轴磁场两个成分的振幅完全相同且相位差为90°的情况。并且,椭圆偏振是在并非为直线偏振和圆偏振的其他所有情况,即,合成的磁场向量旋转并改变大小的情况下,偏振状态会画出椭圆,可以将其定义为椭圆偏振。
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在光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当从第一位置观察第二位置时,将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光定义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光,与此不同,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光定义为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光。
上述空穴注入层120(hole injection layer,HTL)形成于上述第一电极110,用于顺畅地注入空穴。为此,上述空穴注入层120可以由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MTDATA,(4,4',4"-tris(3-methylphenyl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酞菁铜(CuPc,copperphthalocyanine)、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poly(3,4-ethylenedioxythiphene,polystyrene sulfonate)及N,N-二萘基-N、N'-二苯基联苯胺(NPD(N,N-dinaphthyl-N、N'-diphenylbenzidine)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第一空穴输送层130(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形成于上述空穴注入层120,用于顺畅地输送空穴。为此,例如,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可以由N,N-二萘基-N、N'-二苯基联苯胺(NPD,N,N-dinaphthyl-N,N'-diphenylbenzidine)、N,N'-双-(3-甲基苯基)-N、N'-双-(苯基)-联苯胺(TPD,N,N'-bis-(3-methylphenyl)-N,N'-bis-(phenyl)-benzidine)、s-TAD及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胺(MTDATA,4,4',4"-Tris(N-3-methylphenyl-N-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中的一种物质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空穴注入层120及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可利用如真空蒸镀法、旋涂法、铸涂法、蓝穆尔-柏拉盖(LB,Langmuir-Blodgett))法、喷墨印刷法、激光印刷法及激光诱导热成像(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LITI)等多种方法形成。
在上述发光层140中,通过空穴输送层130供给的空穴和通过电子输送层150供给的电子可以再结合来生成光。
上述发光层140可以由发光分子构成。例如,上述发光分子可以具有非手性形状。在再一角度上,上述非手性形状的发光分子可具有杆形状(rodlike)。在另一角度上,上述发光分子可以为共轭聚合物(conjugated polymer)。在还有一角度上,上述发光分子可以为非手性聚合物(Achiral Polymer)。
以下,发光分子可以被称为有机分子、有机发光分子。
上述发光分子可根据分子量分类。例如,上述发光分子也可以为低分子发光分子,也可以为高分子发光分子。具体地,上述高分子发光分子可以由聚9,9-二辛基芴-苯并噻二唑(poly(9,9-dioctylfluorene-co-benzothiadiazole,F8BT)及聚(9,9-二辛基-2,7-芴(poly(9,9-dioctyl-2,7-fluorene,PFO)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上述低分子发光物质可以由KSW-1-14及KSW-1-20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上述发光层140的发光分子可以根据发出上述发光层140的光的波长定义。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红色光的情况下,例如,上述发光层140包含具有咔唑联苯(CBP,carbazolebiphenyl)或1,3-双(咔唑-9-[0058]yl)(mCP,(1,3-bis(carbazol-9-[0058]yl))的主物质,可以由包含双(1-苯基异喹啉)乙酰丙酮铱(PIQIr(acac),bis(1-phenylisoquinoline)acetylacetonate iridium))、双(1-苯基喹啉)乙酰丙酮铱(PQIr(acac),bis(1-phenylquinoline)acetylacetonate iridium)、三(1-苯基喹啉)铱(PQIr,tris(1-phenylquinoline)iridium)及八乙基卟啉铂(PtOEP,octaethylporphyrin platinum)中的至少一种掺杂物的荧光物质形成。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绿色光的情况下,上述发光层140包含三(4-咔唑基-9-基苯基)胺(TCTA,Tris(4-carbazoyl-9-ylphenyl)amine)、4,4'-双(Ncarbazolyl)-1,1'-联苯(CBP,4,4′-Bis(Ncarbazolyl)-1,1′-biphenyl)、双(8-羟基-2-甲基喹啉)-(4-苯基苯氧基)铝(Balq,Bis(8-hydroxy-2-methylquinoline)-(4-phenylphenoxy)aluminum)及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PPV,poly(p phenylene vinylene))中的至少一种荧光物质作为主物质。并且,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蓝色光的情况下,上述发光层140包含具有咔唑联苯或1,3-双(咔唑-9-[0058]yl)的主物质,可以由包含具有(4,6-F2ppy)2Irpic的掺杂物质的荧光物质形成。与此不同,可以由spiro-DPVBi、spiro-6P、二苯乙烯基苯(DSB)、二亚芳基(DSA)及聚(9,9-二辛基-2,7-芴)类高分子及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类高分子中的至少一种荧光物质形成。
上述发光层140可以包含手性(chiral)物质190,例如,可以包含手性掺杂物(dopant),以使在上述发光层140发出的光具有向特定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手性上述手性物质190可以对周边的发光有机分子的取向方向产生影响。上述手性掺杂物190向上述发光分子的厚度方向提供扭曲角度来以螺旋形结构层叠上述发光分子。由此,在发光分子生成的光可以具有旋转的偏振状态。更具体地,为了说明的便利,参照图2a及图2b进行说明。
图2a及图2b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分子的螺旋层叠结构的图。具体地,图2a部分示出用于体现现有技术的旋转偏振状态的结构,图2b部分示出用于体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状态的结构。
参照图2a部分,发光分子自身可以具有螺旋形结构。在此情况下,发光分子自身具有螺旋形结构,因此,在发光分子中生成的光可以具有旋转的偏振状态。并且,在发光分子可以附着螺旋形掺杂物,例如,1-aza(6)heliscene。在此情况下,通过螺旋形掺杂物,在发光分子生成的光可以具有像旋转的偏振状态。
但是,在图2b部分所示的情况下,存在随着合成掺杂物而生成的光的波长,即,颜色将会改变的问题。并且,向所生成的光赋予旋转偏振状态的能力依赖于发光分子自身的结构或掺杂物自身的结构,因此,旋转偏振生成能力将受限。
与此不同,参照图2b部分,手性掺杂物可以向发光分子提供扭曲角度。在发光分子沿着发光分子的厚度方向从Layer 1层叠至Layer 4的情况下,手性掺杂物可以将Layer 2的发光分子、Layer 3的发光分子及Layer 4的发光分子分别旋转θ1、θ2及θ3角度。为此,上述手性掺杂物用于向发光分子提供扭曲角度的螺旋扭力(Helical Twisting Power,HTP)为10/um以上,优选地,100/um。根据一例,上述手性掺杂物可以具有非螺旋形状。并且,上述手性掺杂物可以由R5011形成。换句话说,上述手性掺杂物可以在可视等级(macroscopiclevel)提供上述发光分子扭力叠加形状。
根据一实施例,在混合发光分子与手性掺杂物的状态下执行热退火,例如,以140度以上执行热退火并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如图2b部分所示,发光分子可通过手性掺杂物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即,通过热退火,在向中间相(mesophase)进行相变化之后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发光分子可以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
通过上述手性物质,发光分子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因此,在发光分子生成的光可以具有向特定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由螺旋层叠的发光分子形成的发光层140朝向上述第一电极110发出具有沿着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
由螺旋层叠的发光分子形成的发光层140朝向上述第一电极110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第二电极170发出具有向作为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
在此情况下,与现有技术不同,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发光分子沿着发光分子的层叠方向具有螺旋形状,由此,可以将向所生成的光赋予的旋转偏振特性极大化。
再次参照图1,上述发光层140可利用如真空蒸镀法、旋涂法、铸涂法、蓝穆尔-柏拉盖(LB,Langmuir-Blodgett))法、喷墨印刷法、激光印刷法及激光诱导热成像(LaserInduced Thermal Imaging,LITI)等多种方法形成。
上述电子输送层150(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ETL)形成于上述发光层140,从而可以向上述光发出层105输送电子。为此,例如,上述电子输送层150可以由Alq3、PBD、TAZ、spiro-PBD、BAlq、喹啉锂(Liq,lithium quinolate)、BMB-3T、PF-6P、TPBI、COT及SAlq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第一电子注入层160可形成于上述电子输送层150,从而可以向上述电子输送层150注入电子。为此,上述电子注入层160可以由三(8-羟基喹啉基)铝(Alq3,tris(8-hydroxyquinolino)aluminum)、PBD、TAZ、spiro-PBD、BAlq及SAlq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上述电子输送层15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160可以利用如真空蒸镀法、旋涂法、铸涂法、蓝穆尔-柏拉盖(LB,Langmuir-Blodgett))法、喷墨印刷法、激光印刷法及激光诱导热成像(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LITI)等多种方法形成。
上述第二电极170形成于上述电子注入层160,从而可以向上述电子注入层160提供电子。上述第二电极170具有高导电率,且具有反射度,以便向y'方向反射向上述第二电极170发出的光。例如,上述第二电极170可以由金(Au)、银(Ag)、铝(Al)、钼(Mo)、镁(Mg)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第二电极170可以由通过子像素共享的共享电极构成。
在上述第二电极170可以形成覆盖层(未图示,Capping Layer)。上述覆盖层可以增大光发出效果。上述覆盖层可以由具有空穴输送能力的有机物形成,也可以由构成发光层的主物质形成。只是,上述覆盖层也可以被省略。
另一方面,虽然未在上述第二电极170示出,但可以形成有防透湿的密封层。
根据一实施例,以上述第一电极110为基准,在光发出方向,即,在y'方向可以形成偏振层180。上述偏振层可以由圆偏振层和以上述圆偏振层为基准位于y'方向的线偏振层形成。上述偏振层180可以使符合上述圆偏振层的偏振状态的光选择性地通过。在此情况下,上述偏振层180的圆偏振层可以使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光选择性地通过。即,上述偏振层180可以防止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光通过上述偏振层180。参照图2a及图2b,上述偏振层180的具体功能将后述。上述偏振层的圆偏振层可以包括椭圆偏振层。
另一方面,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100可通过以下的工序制造。首先,可以形成基板(未图示)。在基板可以形成包括通过光刻工序控制各个像素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及至少一个电容的驱动层。在上述驱动层,第一电极110可通过光刻工序或液相工序形成。在上述第一电极110可形成光发出层105。在此情况下,在有机分子为高分子的情况下,上述光发出层105可通过溶液工序,即,可溶性(soluble)工序涂敷。与此不同,在有机分子为低分子的情况下,可通过气相蒸镀工序蒸镀。上述手性物质可以与上述光发出层105,例如,可以与发光层140一同形成。在上述光发出层105可形成第二电极170。在上述第二电极170可以形成防止水分及透湿的封装(encapsulation),例如,有机-无机复合屏障层。
以上,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以下,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的图。
参照图3,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屏蔽外部光反射的例,并说明将光效率极大化的例。
在上述显示器100中,在上述外部光(Lout)从y'朝向y方向入射之后,再次从y朝向y'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防止向偏振层180的外侧传递。由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可以提供外部光屏蔽效果。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接着,参照图3,首先,可以形成外部光(Lout)向显示器100的内部进入的环境。在此情况下,外部光(Lout)向显示器100进入之前可以具有无偏振状态(non polarizedstate)。但是,相对于进行方向,上述偏振层180使向第一方向,即,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光选择性地通过,因此,在上述外部光(Lout)通过上述显示器100的偏振层180之后,以光进行方向(从y'朝向y)为基准,当在y'观察时,具有向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具有向作为上述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可以从y'方向朝向y方向进行。对此,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通过上述光发出层105并在上述第二电极170反射。由此,外部光(Lout)的进行方向可以从y'朝向y变为从y朝向y'方向。上述外部光(Lout)的偏振状态可通过反射改变旋转方向。即,外部光(Lout)的偏振方向可以从相对于进行方向(从y'朝向y)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变为相对于进行方向(从y朝向y')作为顺时针方向的第二方向。通过第二电极170的反射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通过光发出层205到达偏振层180。但是,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无法通过选择性地通过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光的偏振层180。由此,在外部光(Lout)向显示器200的内部照射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向显示器200的内部进入的外部光(Lout)向观察者传递。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提供屏蔽外部光的反射的效果,以下,说明将光效率极大化的例。
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的光可以分为朝向第一电极110进行的第一光Lin1和朝向第二电极170进行的第二光Lin2。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的光通过上述手性物质190,通过以螺旋形形状层叠的发光分子具有旋转偏振状态。
具体地,上述第一光Lin1可以具有相对于光进行方向(从y朝向y'),向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Lin1可以通过偏振层180。由此,上述第一光Lin1可以向观察者传递。
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具有相对于光进行方向(从y'朝向y),向作为顺时针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Lin2可以在上述第二电极170反射。通过上述第二电极170反射的第二光Lin2可以具有相对于光进行方向(从y朝向y'),向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Lin2可以通过偏振层180。由此,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向观察者传递。
简单地,在上述发光层240生成的光可具有向随机方向进行的光前进路径。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的光具有随机路径,可大体区分为朝向第二电极110的第一光Lin1和朝向第二电极170的第二光Lin2。在此情况下,第一光Lin1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因此可以通过偏振层180,第二光Lin2在初期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但在第二电极170反射,由此可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由此,不仅是第一光,第二光也将全部通过偏振层180。由此,向观察者传递的光效率将极大化。
以上,参照图3,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以下,参照图4至图6,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参照图4至图6,在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过程中,将省略对于与参照图1至图3说明的第一实施例重复的结构的说明。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参照图4,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190可以包含在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150中的至少一个层。在此情况下,上述手性物质190可以将形成上述空穴输送层130的分子和/或形成上述电子输送层150的分子沿着分子的厚度方向以螺旋形结构层叠。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的光中,在朝向第一电极110的第一光Lin1中的上述分子通过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空穴输送层130而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一光Lin1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180。
并且,在上述发光层140中生成的光中,在朝向第二电极170的第二光Lin2中的上述分子通过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电子输送层150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二光Lin2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第二电极170反射,由此,可以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由此,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180。
根据参照图4的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190包含在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150,上述手性物质190不仅包含在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150,还包含在上述发光层140。
图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参照图5,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190可以包含在上述空穴注入层12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160中的至少一个层。在此情况下,上述手性物质190可以将形成上述空穴注入层120的分子和/或形成上述电子注入层160的分子沿着分子的厚度方向以螺旋形结构层叠。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的光中,在朝向第一电极110的第一光Lin1的上述分子通过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空穴注入层120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一光Lin1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180。
并且,在上述发光层140中生成的光中,在朝向第二电极170的第二光Lin2中的上述分子通过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电子注入层160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二光Lin2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第二电极170反射,由此,可以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由此,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180。
根据参照图5的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190包含在上述空穴注入层12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160,上述手性物质190还可以包含在上述发光层140、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150中的至少一个层。
图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参照图6,图6示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显示器103中,在串联(tandom)结构适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例。串联结构是指一个以上的光发出层串联的结构。在此情况下,电荷生成层(charge generation layer)可以提供个别光发出层的界面。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参照图6,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显示器103一偏振层180为基准,沿着y方向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0、第一光发出层105a、电荷生成层165、第二光发出层105b及第二电极170。在此情况下,第一光发出层105a可以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120a、第一空穴输送层130a、第一发光层140a、第一电子输送层150a及第一电子注入层160a。并且,第二光发出层105b可以包括第二空穴注入层120b、第二空穴输送层130b、第二发光层140b、第二电子输送层150b及第二电子注入层160b。
上述偏振层180、上述第一电极110、上述第二电极170与参照图1、图2a及图2b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将省略具体说明。
上述第一空穴注入层120a及上述第二空穴注入层120b可以顺畅地注入空穴。为此,例如,可以由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MTDATA,(4,4',4"-tris(3-methylphenyl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酞菁铜(CuPc,copperphthalocyanine)、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poly(3,4-ethylenedioxythiphene,polystyrene sulfonate)及N,N-二萘基-N、N'-二苯基联苯胺(NPD(N,N-dinaphthyl-N、N'-diphenylbenzidine)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第一空穴输送层130a及第二空穴输送层130b可以顺畅地输送空穴。为此,例如,可以由N,N-二萘基-N、N'-二苯基联苯胺(NPD,N,N-dinaphthyl-N,N'-diphenylbenzidine)、N,N'-双-(3-甲基苯基)-N、N'-双-(苯基)-联苯胺(TPD,N,N'-bis-(3-methylphenyl)-N,N'-bis-(phenyl)-benzidine)、s-TAD及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胺(MTDATA,4,4',4"-Tris(N-3-methylphenyl-N-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中的一种物质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第一电子输送层150a及上述第二电子输送层150b可以向光发出层输送电子。为此,例如,可以由Alq3、PBD、TAZ、spiro-PBD、BAlq、喹啉锂(Liq,lithium quinolate)、BMB-3T、PF-6P、TPBI、COT及SAlq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第一电子注入层160a及上述第二电子注入层160b可以向电子输送层注入电子。为此,可以由三(8-羟基喹啉基)铝(Alq3,tris(8-hydroxyquinolino)aluminum)、PBD、TAZ、spiro-PBD、BAlq及SAlq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可以包括蓝色(Blue)发光层、深蓝色(Dark Blue)发光层、天蓝色(Sky Blue)发光层、红蓝色(Red-Blue)发光层、黄绿色(Yellow-Green)发光层或绿色(Green)发光层。上述蓝色发光层、深蓝色发光层、天蓝色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峰值波长(peak wavelength)可以处于440nm至480nm范围。而且,上述红蓝色发光层发光区域的峰值波长可以处于600nm至650nm范围。而且,上述黄绿色发光层或绿色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峰值波长可以处于510nm至580nm范围。
上述第二发光层140b可以包括蓝色(Blue)发光层、深蓝色(Dark Blue)发光层、天蓝色(Sky Blue)发光层、红蓝色(Red-Blue)发光层、黄绿色(Yellow-Green)发光层或绿色(Green)发光层。上述绿色发光层、深蓝色发光层、天蓝色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峰值波长(peak wavelength)可以处于440nm至480nm的范围。而且,上述红蓝色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峰值波长处于600nm至650nm范围。而且,上述黄绿色发光层或绿色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峰值波长可处于510nm至580nm范围。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发出在黄色和绿色之间具有峰值的光,上述第二发光层140b可以发出蓝色光。由此,在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和上述第二发光层140b中分别发出的光可以组合具有白色波长。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包括第一手性物质190a,上述第二发光层140b可以包括第二手性物质190b。上述第一手性物质190a及第二手性物质190b与参照图1至图3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具体说明。
上述电荷生成层165可以位于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与上述第二发光层140b之间。上述电荷生成层165调节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及第二发光层140b之间的电荷均衡。上述电荷生成层165可以包括N型电荷生成层和P型电荷生成层。上述N型电荷生成层可以由涂敷如Li、Na、K或Cs的碱金属或如Mg、Sr、Ba或Ra的碱土金属的有几层形成。并且,上述p型电荷生成层可以由包含P型掺杂物的有几层形成。
以上,参照图4至图6,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以下,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
图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图。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在光发出层105的分子被整列的点上,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存在差异。此外,偏振层180、第一电极110、空穴注入层120、空穴输送层130、电子输送层150、电子注入层160及第二电极170与参照图1至图3说明的结构及功能相对应,因此,将省略对其的具体说明。
参照图7,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发光层140可以包括上述手性物质190,形成上述发光层140的有机分子可以被整列。
根据一实施例,如图6所示,上述发光层140的有机分子142可以沿着x-x'方向整列,以使上述有机分子142长轴实质上与上述第一电极110及上述第二电极170平行。当手性时,上述有机分子242与手性物质190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平行地整列,沿着y轴方向,有机分子242的长轴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整列。
以下,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发光层140的有机分子142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向图7的x-x'方向整列。由此,上述发光层140所发出的光可以具有线偏振(linearly polarized)。并且,在上述发光层140中生成的线偏振光通过手性发光分子的螺旋形层叠结构可以具有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在此情况下,上述发光层140通过上述有机分子142的整列发出线偏振光,因此,可以增加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的效率。换句话说,在上述发光层140发出无偏振光的情况相比,在通过有机分子142的整列发出线偏振光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圆偏振效率(椭圆偏振效率)。由此,在参照图3说明的第一光Lin1及第二光Lin2中,通过偏振层180的光的比例将会增加,因此,光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以下,说明有机分子的整列方法。
为了整列上述发光层140的有机分子142,与上述发光层140相邻的层可以向特定方向取向。例如,比上述发光层140优先形成的空穴输送层130可以向特定方向取向。上述空穴输送层130的表面向特定方向取向,由此,与上述空穴输送层130相邻的发光层140页向特定方向排列。
例如,上述空穴输送层130通过研磨(rubbing)沿着特定方向整列。与此不同,上述空穴输送层130通过照射线偏振的光的光取向沿着特定方向整列。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说明光取向的情况。
为了光取向,上述空穴输送层130还包含选自由聚酰亚胺(Polyimide)、聚酰胺酸(Polyamic acid)、聚降冰片烯、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肉桂酸聚乙烯酯(polyvinylcinnamate)、聚偶氮苯(polyazobenzene)、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聚酰胺(Polyamide)、聚乙烯(Polyethylene)、聚苯乙烯(Polystylene)、聚苯邻二甲酰亚胺(Polyphenylenephthalamide)、涤纶(Polyester)、聚氨酯(Polyurethane)、聚肉桂酸酯(Polysiloxanecinnamate)、肉桂酸纤维素(cellulosecinnamate)类化合物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类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高分子物质。即,参照图1说明的空穴输送物质还可包含上述光取向物质。与此不同,上述空穴输送层130仅有光取向物质形成。
例如,向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可以施加紫外线,例如,线偏振或者椭圆偏振、圆偏振的紫外线、无偏振紫外线。由此,上述空穴输送层130的表面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x-x'方向取向。
在取向的空穴输送层130可以形成发光层140。形成上述发光层140的有机分子42及手性物质190可以按上述空穴输送层130提供的取向方向,即,沿着x-x'方向取向的状态形成。
以上,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结构及效果。在说明本发明第四变形例的过程中,发光层140的有机分子被整列,但是,除光发出层105的发光层140之外的其他层也可以被整列。
具体地,第四变形例的技术思想可以适用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在此情况下,包含手性物质190的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150的有机分子也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沿着x-x'方向整列。在需要空穴输送层130的整列的情况下,比空穴输送层130优先形成的空穴注入层120被研磨或光取向。并且,在需要电子输送层150的整列的情况下,比电子输送层150优先形成的发光层140被研磨或光取向。由此,上述空穴输送层1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150的有机分子也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沿着x-x'方向整列。
并且,第四变形例的技术思想可以适用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在此情况下,包含手性物质190的上述空穴注入层12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160的有机分子也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x-x'方向整列。在需要空穴注入层120的整列的情况下,在第一电极110与空穴注入层120可以形成向特定方向取向的取向层。并且,在需要电子注入层160的整列的情况下,比电子注入层160优先形成的电子输送层150可以被研磨或光取向。由此,上述空穴注入层12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160的有机分子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沿着x-x'方向整列。
并且,第四变形例的技术思想可以适用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在此情况下,包含第一手性物质190a的第一发光层140a和包含第二手性物质190b的第二发光层140b的有机分子也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沿着x-x'方向整列。为此,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的有机分子(未图示)也通过上述方法,通过研磨或光取向工序整列。之后,上述第二发光层140b的有机分子(未图示)通过在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中发出的线偏振光使第二空穴输送层130b取向,由此可以向特定方向整列。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发光层140a发出蓝色光,上述第二发光层140b可以发出黄绿色(YG,yellow-green)光。由此,可以减少有机分子整列工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第三变形例、第四变形例的技术思想可以相互组合实施。
以上,参照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显示器。以下,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及变形例的使用例。
图8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时用例的图。
上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其变形例可适用于上部发光显示装置。
参照图8,下部发光显示装置可包括基板S。
上述基板S可以由玻璃基板形成,也可以由柔性基板,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 ethylenaphthalate)、聚酰亚胺(PI,polyimide)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例如,在上述基板S上可以形成子像素Psub1、Psub2。上述子像素Psub1、Psub2可以包括晶体管器件、T阳极电极Ae、光发出层LG、阴极电极CE。
上述晶体管器件T形成于上述基板S,可以包括:活性层ACT;第一绝缘膜I1,形成于上述活性层ACT;栅电极GE,形成于上述第一绝缘膜I1;第二绝缘膜I2,形成于上述栅电极GE;源极SE及漏极DE,形成于上述第二绝缘膜I2,通过第一连接孔CNT1及第二连接孔CNT2与上述活性层ACT相接触。与此不同,上述晶体管器件T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
上述晶体管器件T可通过漏极DE向阳极电极AE传递向源极SE施加的驱动信号。即,在向上述晶体管器件T的栅电极GE施加开启信号的情况下,上述阳极电极AE可以接收驱动信号。
上述栅电极GE可以为Al、Pt、Pd、Ag、Mg、Au、Ni、Nd、Ir、Cr、Li、Ca、Mo、Ti、W、Cu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金属或合金,可以由单一层或多层形成。
上述活性层ACT可以包含半导体物质,上述半导体物质可以具有非晶和/或结晶。例如,上述活性层ACT可以由IGZO、ZnO、SnO2、In2O3、Zn2SnO4、Ge2O3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例如,上述源极SE及上述漏极DE为Al、Pt、Pd、Ag、Mg、Au、Ni、Nd、Ir、Cr、Li、Ca、Mo、Ti、W、Cu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金属或合金。
在上述源极SE及上述漏极DE可形成层间绝缘膜ILD。
上述阳极电极AE形成于上述层间绝缘膜ILD,上述阳极电极AE可以通过形成于上述层间绝缘膜ILD的第三连接孔CNT3与上述漏极DE相连接。
另一方面,在子像素之间可以形成隔板,由此,上述子像素可以分割。上述隔板可以包含如氮化硅(SiNx)和氧化硅(SiOx)的无机绝缘物质或如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或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的有机绝缘物质中的至少一种物质。
在上述各个子像素中,在上述阳极电极AE可以形成光发出层LG。例如,上述光发出层LG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在此情况下,在各个子像素中,上述发光层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由此,各个子像素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与此不同,在串联结构的情况下,各个像素可以共同发出白色光。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滤色器来体现颜色。
上述阴极电极CE可以形成于上述光发出层LG和隔板。例如,上述阴极电极CE可以向上述光发出层LG提供电子。
在上述阴极电极CE可以形成密封层和/或相向基板。上述密封层和/或相向基板可以歌单向上述显示装置的内部渗透的水分和/或氧。
上述下部发光显示装置可以沿着基板方向发出所生成的光。上述下部发光显示装置沿着阳极电极方向发出光,因此,阴极电极可以体现为高导电性的物质。由此,下部发光显示装置可有利于大面积显示装置。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光发出层可以适用于上述下部发光显示装置的光发出层LG。
以上,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以下,参照图9至图14,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为下部发光方式,相反,后述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为上部发光方式。
图9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的部分剖视图。
参照图9,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从y'向y方向依次层叠基板(未图示)、活性层(未图示)、第一电极210、光发出层205、第二电极270、偏振层280。
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10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10不同,由具有不透明性的高导电率的电极物质形成,以便提供反射面。例如,上述第一电极210可以包括如氧化铟锡(ITO,indium-tin-oxide)的功函数高的透明导电性物质层和如银(Ag)或银合金(Agalloy)的反射物质层。
上述第一电极210可以为共享电极,以便与相邻的像素之间共享,各个像素可以分割形成。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上述第一电极210为分割电极。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电极110个别控制各个像素。
上述光发出层205的各个像素可以发出红色、蓝色、绿色。为此,上述光发出层205可包括空穴注入层220,空穴输送层230、发光层240、电子输送层250、电子注入层260。
第二实施例的空穴注入层220、空穴输送层230、发光层240、电子输送层250、电子注入层260分别与第一实施例的空穴注入层120、空穴输送层130、发光层140、电子输送层150、电子注入层160相对应,因此,将省略具体说明。
第二实施例的发光层240可以包含手性物质290。上述手性物质290可以提供扭曲角度,以使形成上述发光层240的有机发光分子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通过上述螺旋形层叠结构,在上述发光层240生成的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270,具有向第一方向(相对于进行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即,相对于y'-y路径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一电极210,具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相对于进行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即,相对于y-y'路径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
第二电极270为了沿着y方向发出光而可以由透明电极形成。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第二电极270可以由通过子像素共享的共享电极。
在上述第二电极270可以形成覆盖层(未图示,Capping Layer)。上述覆盖层用于增加光提取效果。上述覆盖层可以由具有空穴输送能力的有机物形成,也可以由构成发光层的主物质形成。只是,可以省略上述覆盖层。
另一方面,虽然未在上述第二电极270示出,可以形成防止透湿的密封层。
在上述第二电极270可以形成偏振层280。上述偏振层280可以由圆偏振层和以上述圆偏振层为基准位于y方向的线偏振层形成。上述偏振层280可以使符合上述圆偏振层的偏振状态的光选择性地通过。在此情况下,上述偏振层280的上述圆偏振层可以使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光选择性地通过。即,上述偏振层280可以防止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光通过上述偏振层280。
以上,参照图8,说明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以下,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
图10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的图。
如上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也可以屏蔽外部光反射,可以将光效率极大化。
上述显示器200可以提供屏蔽外部光的效果,以便从y向y'方向入射的外部光(Lout)在上述显示器100的内部反射而无法向观察者传递。
参照图10,首先,可以调节外部光(Lout)向显示器200的内部进入的环境。在此情况下,外部光(Lout)在进入到显示器200之前可以具有无偏振状态。但是,相对于上述偏振层280进行的方向,选择性地通过向第一方向,即,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光,因此,上述外部光(Lout)通过上述显示器200的偏振层280之后,当以光进行方向(从y向y')为基准观察y时,具有向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具有向作为上述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可以从y方向朝向y'进行。对此,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通过上述光发出层205并在上述第一电极210反射。由此,外部光(Lout)的进行方向可以从y方向朝向y'方向变为从y'朝向y方向。上述外部光(Lout)的偏振状态可以通过反射改变旋转方向。即,外部光(Lout)的偏振方向可以从相对于进行方向(从y'朝向y)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变为相对于进行方向(从y'朝向y)作为顺时针方向的第二方向。通过第一电极的反射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通过光发出层205到达偏振层280。但是,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光(Lout)无法通过选择性地通过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光的偏振层280。由此,在外部光(Lout)向显示器200的内部照射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向显示器200的内部进入的外部光(Lout)向观察者传递。
以上,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提供屏蔽外部光的反射的效果,以下,说明将光效率极大化的例。
在上述发光层240生成的光可以分为朝向第二电极270进行的第一光Lin1和朝向第一电极210进行的第二光Lin2。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发光层240生成的光通过上述手性物质290,通过以螺旋形形状层叠的发光分子具有旋转偏振状态。
具体地,上述第一光Lin1可以具有相对于光进行方向(从y'朝向y),向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Lin1可以通过偏振层280。由此,上述第一光Lin1可以向观察者传递。
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具有相对于光进行方向(从y朝向y'),向作为顺时针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Lin2可以具有相对于光进行方向(从y'朝向y),向作为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Lin2可以通过偏振层280。由此,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向观察者传递。
简单地,在上述发光层240生成的光具有随机路径,可大体区分为朝向第二电极270的第一光Lin1和朝向第二电极210的第二光Lin2。在此情况下,第一光Lin1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因此可以通过偏振层280,第二光Lin2在初期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但在第一电极210反射,由此可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由此,不仅是第一光,第二光也将全部通过偏振层280。由此,向观察者传递的光效率将极大化。
以上,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工作例。以下,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
图1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参照图1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290可以包括上述空穴输送层2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250中的至少一个层。在此情况下,上述手性物质290将形成上述空穴输送层230的分子和/或形成上述电子输送层250的分子沿着分子的厚度方向以螺旋形结构层叠。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发光层240生成的光中,朝向第二电极270的第一光Lin1在具有上述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电子输送层250中通过手性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一光Lin1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280。
并且,在上述发光层240中生成的光中,朝向第一电极210的第二光Lin2在具有上述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空穴输送层230中通过手性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二光Lin2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第一电极210反射,由此,可以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由此,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280。
根据参照图11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290包含在上述空穴输送层2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250,上述手性物质290不仅包含在上述空穴输送层2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250,而还还包含在上述发光层240。
图1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参照图1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290可以包括在上述空穴注入层22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260中的至少一个层。在此情况下,上述手性物质290将形成上述空穴输送层220的分子和/或形成上述电子输送层260的分子沿着分子的厚度方向以螺旋形结构层叠。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发光层240生成的光中,朝向第二电极270的第一光Lin1在上述分子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电子注入层260中通过手性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一光Lin1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280。
并且,在上述发光层240中生成的光中,朝向第一电极210的第二光Lin2在上述分子具有上述螺旋形层叠结构的空穴注入层220中通过手性具有旋转偏振状态。即,上述第二光Lin2具有向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第一电极210反射,由此,可以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由此,上述第二光Lin2可以通过上述偏振层280。
根据参照图12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上述手性物质290包含在上述空穴注入层22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260,上述手性物质290还可以包含在上述发光层240、上述空穴输送层2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250中的至少一层。
图1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在整列光发出层205的分子的点上,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存在差异。此外,偏振层280、第一电极210、空穴注入层220、空穴输送层230、电子输送层250、电子注入层260及第二电极270与参照图9及图10说明的结构及功能相对应,因此将省略具体说明。
参照图13,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发光层240可以包含上述手性物质290,形成上述发光层240的有机分子可以被整列。
根据一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上述发光层240的有机分子242可以沿着x-x'方向整列,以使上述有机分子242长轴实质上与上述第一电极210及上述第二电极270平行。当手性时,上述有机分子242与手性物质190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平行地整列,沿着y轴方向,有机分子242的长轴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整列。
有机分子的整列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中的说明相对应,因此,将省略对其的具体说明。
以下,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发光层240的有机分子242可以沿着特定方向,例如,图13的x-x'方向整列。由此,上述发光层240所发出的光可以具有线偏振。并且,在上述发光层240中生成的线偏振光通过随着上述有机分子242以层状扭动而形成的螺旋形结构可以具有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发光层240的有机分子242可以沿着特定方向,例如,图13的x-x'方向整列。由此,上述发光层240所发出的光可以具有线偏振。并且,在上述发光层240中生成的线偏振光通过随着上述有机分子242以层状扭动而形成的螺旋形结构具有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在此情况下,上述发光层240通过上述有机分子242的整列发出线偏振光,因此,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的效率可以增加。换句话说,与上述发光层240发出无偏振的光的情况相比,在通过有机分子242的整列发出线偏振光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圆偏振效率(椭圆偏振效率)。由此,在参照图10说明的第一光Lin1及第二光Lin2中,通过偏振层280的光的比例增加,因此,光效率将进一步增加。
以上,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结构及效果。在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过程中,说明了发光层240的有机分子被整列,也可以整列除光发出层205的发光层240之外的其他层。
具体地,第三变形例的技术思想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在此情况下,包含手性物质290的上述空穴输送层230及上述电子输送层250的有机分子也可以向特定方向,例如,x-x'方向整列。
并且,第三变形例的技术思想也可以适用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在此情况下,包含手性物质290的上述空穴注入层220及上述电子注入层260的有机分子也可以沿着特定方向,例如,x-x'方向整列。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第三变形例的技术思想也可以相互组合实施。
图1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使用例的图。
上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器、其变形例可以适用于上部发光显示装置。
参照图14,上部发光显示装置可包括基板S。
上述基板S可以由玻璃基板形成,也可以由柔性基板,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 ethylenaphthalate)、聚酰亚胺(PI,polyimide)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例如,在上述基板S上可以形成子像素Psub1、Psub2。上述子像素Psub1、Psub2可以包括晶体管器件、T阳极电极Ae、光发出层LG、阴极电极CE。
上述晶体管器件T形成于上述基板S,可以包括:活性层ACT;第一绝缘膜I1,形成于上述活性层ACT;栅电极GE,形成于上述第一绝缘膜I1;第二绝缘膜I2,形成于上述栅电极GE;源极SE及漏极DE,形成于上述第二绝缘膜I2,通过第一连接孔CNT1及第二连接孔CNT2与上述活性层ACT相接触。与此不同,上述晶体管器件T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
上述晶体管器件T可通过漏极DE向阳极电极AE传递向源极SE施加的驱动信号。即,在向上述晶体管器件T的栅电极GE施加开启信号的情况下,上述阳极电极AE可以接收驱动信号。
上述栅电极GE可以为Al、Pt、Pd、Ag、Mg、Au、Ni、Nd、Ir、Cr、Li、Ca、Mo、Ti、W、Cu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或合金,可以由单一层或多层形成。
上述活性层ACT可以包含半导体物质,上述半导体物质可以具有非晶和/或结晶。例如,上述活性层ACT可以由IGZO、ZnO、SnO2、In2O3、Zn2SnO4、Ge2O3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例如,上述源极SE及上述漏极DE为Al、Pt、Pd、Ag、Mg、Au、Ni、Nd、Ir、Cr、Li、Ca、Mo、Ti、W、Cu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金属或合金。
在上述源极SE及上述漏极DE可形成层间绝缘膜ILD。
上述阳极电极AE形成于上述层间绝缘膜ILD,上述阳极电极AE可以通过形成于上述层间绝缘膜ILD的第三连接孔CNT3与上述漏极DE相连接。
另一方面,在子像素之间可以形成隔板,由此,上述子像素可以分割。上述隔板可以包含如氮化硅(SiNx)和氧化硅(SiOx)的无机绝缘物质或如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或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的有机绝缘物质中的至少一种物质。
在上述各个子像素中,在上述阳极电极AE可以形成光发出层LG。例如,上述光发出层LG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在此情况下,在各个子像素中,上述发光层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由此,各个子像素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上述阴极电极CE可以形成于上述光发出层LG和隔板。例如,上述阴极电极CE可以向上述光发出层LG提供电子。
在上述阴极电极CE可以形成密封层和/或相向基板。上述密封层和/或相向基板可以歌单向上述显示装置的内部渗透的水分和/或氧。
上述上部发光显示装置可以沿着与基板相反的方向发出所生成的光。由此,上述上部发光显示装置具有可以形成上述晶体管器件T的空间宽广且开口率提高的优点。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光发出层可以适用于上述上部发光显示装置的光发出层LG。
以下,说明本发明实验例及本发明的优秀性。
为了进行实验,准备本发明实施例的上部面发光显示器。更具体地,第一实验例的显示器包括:阳极电极,由LiF/Al形成;空穴粘连层,形成于阳极电极,由TPBi形成;发光层,形成于空穴粘连层,将F8BT作为发光分子,由将R5011作为右侧提供扭曲角度的手性掺杂物形成;空穴输送层,形成于发光层,由聚酰亚胺形成;空穴注入层,形成于空穴输送层,由CuPC形成;阴极电极,形成于空穴注入层,由氧化铟锡形成。在此情况下,第一实验例的显示器将由聚酰亚胺形成的空穴输送层取向来整列发光分子。即,第一实验例可以与上述第二实验例的第三变形例相对应。
并且,作为第二实验例,准备由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物质形成且未取向的显示器。即,第二实验例可以与第二实施例相对应。
为了与本发明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进行对比,准备不包含R5011的手性掺杂物的第一比较例和第二比较例。尤其,第一比较例的发光层包含未取向的F8BT发光分子,第二比较例的发光层包含取向的F8BT发光分子。如上所述,第一比较例和第二比较例的发光层不包含手性掺杂物。
表1为比较第一实验例、第二实验例、第一比较例及第二比较例的特性。
[表1]
区分 第一实验例 第二实验例 第一比较例 第二比较例
Sample only 4029 4031 4023 4014
右圆偏振板 2861 2490 1839 1800
左圆偏振板 792 1175 1819 1837
Sum of R+L 3652 3665 3658 3637
圆偏振比 3.61 2.12 1.01 0.97
效率提高 56.6% 35.9% 基准 基准
旋转偏振比 -1.13 -0.71 0 0
在表1的区分栏中记载的sample only是指偏振板未形成于发出面的情况下的发出光的强度,右圆偏振板和左圆偏振板是指在发出面分别形成右圆偏振板、左圆偏振板的情况下的发出光的强度。Sum of R+L是指通过右圆偏振板、左圆偏振板的光的强度。
参照上述表1,在第一比较例和第二比较例中,在发光层生成的光的旋转偏振比为0,因此,可以确认时无偏振状态。与此不同,在第一实验例的情况下,在发光层生成的光的旋转偏振比为-1.13,效率约增加60%。并且,在第二实验例的情况下,在发光层生成的光的旋转偏振比为-0.71,效率约增加40%。
这种旋转偏振比增加的理由如下,即,第一实验例及第二实验例中的手性掺杂物向发光分子提供扭曲角度,通过发光分子生成的光通过由发光分子形成的螺旋形结构具有旋转偏振状态。
另一方面,在说明上述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过程中进行了省略,本发明人员在准备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过程中,R5011手性掺杂物为了向F8BT的发光分子提供螺旋形结构而执行热处理工序。为了说明热处理工序而参照图15。
图1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处理工序对螺旋形结构形成产生的影响的图。
参照图15的(a)部分,仅在简单由F8BT形成的发光分子包含R5011手性掺杂物,F8BT发光分子不具有螺旋形结构。图15的(a)部分的红色显示是指发光层的取向方向,角度是指偏振层的偏振方向与取向方向之间的角度。如图15的(a)部分所示,即使取向方向和偏振方向改变,光强度也不会有变化。这意味着发光分子具有未进行整列的各向同性。
与此不同,参照图15的(b)部分,在由F8BT形成的发光分子包含R5011手性掺杂物的状态下,在执行140度以上的热退火并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发光分子手性掺杂物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更具体地,在通过热处理进行相变化为中间相(mesophase)之后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发光分子可以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如图15的(b)部分所示,在取向方向与偏振方向改变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发出光的强度的变化。这意味着通过热处理,发光分子通过手性掺杂物提供的HTP整列成螺旋形层叠结构。
参照图15说明的热处理工序可以适用于上述说明的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第二实施例及其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6,整理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图1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效果的图。
图16的(a)部分示出以往的显示器,图16的(b)部分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器。同样,图16的(a)部分及图16的(b)部分的显示器可以提供外部光反射功能。
但是,在光发出效率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图16的(a)部分所示的以往显示器的情况下,在光发出层中生成的光有朝向发出面的第一光L1'50%和朝向以下电极的第二光L2'50%构成。在此情况下,第一光L1'和第二光L2'不具有特定偏振状态。在此情况下,仅有与所生成的整个光的50%相对应的第一光L1'中的50%的25%通过圆偏振层。即,在圆偏振层为右圆偏振层的情况下,在第一光L1'中仅具有右圆偏振状态的一般的光通过圆偏振层。仅有作为与通过相同原理生成的整个光的50%相对应的第二光L2'中的50%的25%可以通过圆偏振层。因此,在以往显示器的情况下,发出效率停留在50%。
与此相反,在图16的(b)部分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器的情况下,通过手性掺杂物,发光分子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因此,生成沿着特定方向偏振的光。即,与整个生成光的50%相对应的朝向发出面的光由40%的向顺时针方向具有偏振状态的L1a和10%的向逆时针方向具有偏振状态的L1b构成。并且,与整个生成光的50%相对应的朝向以下电极的光由40%的向顺时针方向具有偏振状态的L2a和10%的向逆时针方向具有偏振状态的L2b构成。在此情况下,作为向顺时针方向具有偏振状态的光的L1a和L2a,即,整个光亮的80%可以通过右圆偏振层。由此,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器的情况下,发出效率为80%,与以往显示器相比,可以提高60%的效率。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使发光分子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而包含手性掺杂物。与此不同,发光分子自身具有螺旋形结构或者简单追加具有螺旋形结构的掺杂物存在作为偏振比的旋转偏振比低且需要用于调节所生成的光的颜色的设计的限制。但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情况下,手性掺杂物使发光分子自身旋转,由此,发光分子具有层状螺旋新结构。因此,作为偏振比的旋转偏振比显著增加,且工序变得简单。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手性物质包含在光发出层中的至少一层。与此不同,包含手性物质的膜可层叠在形成光发出层的个别层之间。
以上,参照图1至图16,说明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以下,参照图17至图21,可以导入提高上述实例及变形例的旋转偏振比的结构及方法。在此情况下,旋转偏振比可通过以下式定义。
G-factor:(2(IL-IR))/(IL+IR)
(IL:左圆偏振的强度,IR:右圆偏振的强度)
以下,说明旋转偏振比提高结构及方法。
以下,参照图17,说明提供得到提高的旋转偏振比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1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为了说明的便利,参照图17说明的制造方法象征着参照图1至图3说明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参照图4及图16说明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
参照图17,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S110,形成第一电极;步骤S120,在上述第一电极形成包括由发光分子及手性掺杂物形成的发光层的光发出层;以及步骤S130,在上述光发出层形成第二电极。以下,说明各个步骤。
在步骤S110中,可以形成第一电极。为此,可以优先准备基板。在基板可以形成包括通过光刻工序控制各个像素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及至少一个电容的驱动层。在上述驱动层上,第一电极110可通过光刻工序或液体工序形成。由此,可形成图1所示的第一电极110。
在步骤S120中,在第一电极可形成光发出层。在此情况下,在有机分子为高分子的情况下,上述光发出层可通过溶液工序,即,可溶性(soluble)工序涂敷。与此不同,在有机分子为低分子的情况下,可通过气相蒸镀工序蒸镀。例如,上述手性物质可以一同形成上述光发出层和发光层。
例如,在上述第一电极可以依次形成电极注入层、电极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由此,可形成图1所示的光发出层105。
在步骤S120中,为了提供得到提高的旋转偏振比,可以控制光发出层的折射率、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发光区域(emission zone)、线偏振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此情况下,控制上述光发出层的折射率是指上述光发出层的折射率。上述光发出层的折射率可以取决于由光发出层形成的物质的种类。
上述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是指通过手性掺杂物所提供的螺旋扭力(HTP),发光分子以层状缠绕的角度。上述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可根据掺杂物的种类及掺杂物的浓度定义。
上述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越增加,旋转偏振比可具有正弦波的形状。根据一实施例,上述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在与正弦波的第一个顶峰相对应的扭曲角度范围内被定义为旋转偏振比大于第二个顶峰的缠绕角度。并且,上述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可以被控制在180度以下。
上述发光区域是指在发光层中电子与空穴相接触来生成光的区域。例如,在参照图1说明的下部发光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发光区域越接近电子输送层150,旋转偏振比可以增加。为此,发光区域可通过空穴输送层130向电子输送层150的方向移动。在其他角度上,在上述第一电极110为透明电极且上述第二电极170为反射电极的情况下,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可以接近上述第二电极170。更具体地,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在相对于上述发光层的厚度的20%以内接近上述第二电极170。
上述线偏振状态是指在上述发光层140生成的光具有线偏振状态。这考虑到了在上述发光层240中生成的线偏振状态的光通过参照图2b部分说明的发光分子的螺旋形层叠结构并变为旋转偏振状态的情况下,旋转偏振比进一步提高的现象。
上述发光层140为了形成线偏振而需要时形成发光层140的发光分子向特定方向取向,说明发光分子的取向方法。
上述发光层140的发光分子为了整列,与上述发光层140相邻的层沿着特定方向取向。例如,比上述发光层140优先形成的空穴输送层130可以沿着特定方向取向。上述空穴输送层130的表面向特定方向排列,由此,与上述空穴输送层130相邻的发光层140页向特定方向排列。
例如,上述空穴输送层130通过研磨(rubbing)沿着特定方向整列。与此不同,上述空穴输送层130通过照射线偏振的光的光取向沿着特定方向整列。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说明光取向的情况。
为了光取向,上述空穴输送层130还包含选自由聚酰亚胺(Polyimide)、聚酰胺酸(Polyamic acid)、聚降冰片烯、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肉桂酸聚乙烯酯(polyvinylcinnamate)、聚偶氮苯(polyazobenzene)、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聚酰胺(Polyamide)、聚乙烯(Polyethylene)、聚苯乙烯(Polystylene)、聚苯邻二甲酰亚胺(Polyphenylenephthalamide)、涤纶(Polyester)、聚氨酯(Polyurethane)、聚肉桂酸酯(Polysiloxanecinnamate)、肉桂酸纤维素(cellulosecinnamate)类化合物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类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高分子物质。即,参照图1说明的空穴输送物质还可包含上述光取向物质。与此不同,上述空穴输送层130仅有光取向物质形成。
在步骤S130中可以形成第二电极。上述第二电极170可通过光刻工序或液相工序形成。由此,可以形成图1所示的第二电极170。
以上,参照图17,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验例及本发明的优秀性。
图18至图20d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的旋转偏振比(g-factor)的图表。
首先,准备了由氧化铟锡(厚度:100nm,第一电极)、CuPC(厚度:2nm,空穴注入层)、聚亚酰胺(厚度:20nm,取向层及空穴输送层)、F8BT(发光分子)+R5011(手性掺杂物)(厚度:200nm)、TPBi(厚度:20nm,hole blocking layer)、LiF:Al(1nm:70nm,第二电极)形成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并且,在由F8BT形成的发光分子包含R5011手性掺杂物的状态下,以140度以上的温度执行热退火并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冷却,从而在发光分子赋予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螺旋形层叠结构。并且,对空穴输送层进行研磨来使发光分子取向。
在此情况下,光发出层的折射率为0.67,发光区域为发光层与TPBi的界面的0nm。在其他角度上,将发光层与TPBi的界面定义为发光区域的基准线。
实验结果如图18所示,发光分子的螺旋形层状缠绕角度越增加,旋转偏振比以正弦波形态反复增加及减少。因此,优选地,螺旋形层状缠绕角度为180度以下,以便包含少量的手性掺杂物。
并且,缠绕角度被定义为在第一个顶峰中,大于第二个顶峰的旋转偏振比峰值的值。例如,在发光区域为0nm的情况下,缠绕角度可以为14.73度至127.31度之间的值。由此,可通过最小的缠绕角度导出最大的旋转偏振比。
并且,旋转偏振比受到发光区域的位置的影响。在图18及图19的旋转偏振比为负数的情况下,与右圆偏振相比,左圆偏振存在优势,在旋转偏振比为正数的情况下,与左圆偏振相比,右圆偏振存在优势,若观察旋转偏振比的绝对值,则在发光区域的位置为0nm的情况下最有优势。
并且,在维持其他变数的状态下,控制发光区域的位置,可以将在发光层生成的光的偏振状态控制成左圆偏振或右圆偏振。
另一方面,参照图20a至图20d,在发光区域的各个位置中,以当从发出面观察时为基准,可确认图3的Lin1(在图20a至图20d中以top标记)和Lin2(在图20a至图20d中以bottom标记)的偏振状态。观察图20a至图20d,可以确认发光区域的位置至40nm呈现出与至旋转偏振比的第一个谷的Lin1和Lin2的偏振状态类似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参照图3说明的光效率极大化变得更加顺畅。因此,优选地,发光区域的位置在发光层的整个厚度200nm中,沿着空穴输送层方向被控制在作为20%以内的40nm以内。
以上,参照图18至图20d,说明了对于发光区域的位置、缠绕角度对旋转偏振比产生的影响的模拟结果。
图2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区域的各个位置的旋转偏振比的图表。
为了进行实验而准备了参照图18至图20d说明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在此情况下,基于手性掺杂物的发光分子的层状缠绕角度为60度。
图21的横轴为发光区域的位置,是按比例表示对于整个光发出层的厚度200nm的发光区域的位置。在发光区域的值为0的情况下,光的生成位置为发光层与TPBi的界面,在发光区域的值为1的情况下,光的生成位置为发光层与聚亚酰胺的边界。
参照图21,根据发光区域的位置,折射率对旋转偏振比产生的影响不相同。即,在折射率为1.1的情况下,在发光区域的位置为0至0.23提供最高的旋转偏振比,在折射率为1.5的情况下,在发光区域的位置为0.23至0.87提供最高的旋转偏振比。
以上,根据参照图1至图21说明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通过手性掺杂物,可通过螺旋层叠结构的发光分子生成旋转偏振状态的光。由此,增加可通过用于屏蔽外部光的圆偏振板的光亮,由此可以提高光效率。
进而,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控制光发出层的折射率、控制发光分子的缠绕角度、发光区域(emission zone)、线偏振状态中的至少一个变数,由此,可以提高旋转偏振比。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光效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了发光层为有机发光层的情况,与此不同,可以为无机发光层,例如,量子发光层。在此情况下,光发出层自身可以由无机发光层构成。例如,两字发光层可以由量子点和/或量子棒构成。在此情况下,如量子点和/或量子棒的发光无机分子通过手性掺杂物可以具有螺旋形层叠结构,螺旋形层叠结构可以将发出的光的偏振状态如上改变。量子点及量子棒可以为纳米尺寸的半导体物质,可以为Ⅱ-Ⅵ族、Ⅲ-Ⅵ族、Ⅳ族物质及这些的混合物中的一种以上的物质。具体地,量子点及量子棒可以由氧化镁(MgO)、硫化镁(MgS)、硒化镁(MgSe)、碲化镁(MgTe)、氧化钙(CaO)、硫化钙(CaS)、硒化钙(CaSe)、碲化钙(CaTe)、氧化锶(SrO)、硫化锶(SrS)、硒化锶(SrSe)、碲化锶(SrTe)、氧化钡(BaO)、硫化钡(BaS)、硒化钡(BaSe)、碲化钡(BaTE)、氧化锌(ZnO)、氧化铜(Cu2O)、硫化锌(ZnS)、硒化锌(ZnSe)、碲化锌(ZnTe)、氧化镉(CdO)、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碲化镉(CdTe)、氧化汞(HgO)、硫化汞(HgS)、硒化汞(HgSe)、碲化汞(HgTe)、硫化铝(Al2S3)、硒化铝(Al2Se3)、碲化铝(A12Te3)、氧化镓(Ga2O3)、硫化镓(Ga2S3)、硒化镓(Ga2Se3)、碲化镓(Ga2Te3)、氧化铟(In2O3)、硫化铟(In2S3)、硒化铟(In2Se3)、碲化铟(In2Te3)、氧化锗(GeO2)、氧化锡(SnO2)、硫化锡(SnS)、硒化锡(SnSe)、碲化锡(SnTe)、氧化铅(PbO)、二氧化铅(PbO2)、硫化铅(PbS)、硒化铅(PbSe)、碲化铅(PbTe)、氮化铝(AlN)、磷化铝(AlP)、砷化铝(AlAs)、锑化铝(AlSb)、氮化镓(GaN)、磷化镓(GaP)、砷化镓(GaAs)、锑化镓(GaSb)、氮化铟(InN)、磷化铟(InP)、砷化铟(InAs)、锑化铟(InSb)、打印硼(BP)、硅(Si)或锗(GE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形成。
并且,在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程中,对发光层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适用于发光层为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的情况。
以上,使用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特定实施例,而是通过发明要求保护范围解释。并且,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形。

Claims (15)

1.一种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配置于光发出方向;
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
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发出具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以及
偏振层,以上述第一电极为基准配置于光发出方向,使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光通过,
上述光发出层包含手性物质,上述手性物质用于调节上述光发出层的发光分子的层状扭曲角度,以使从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使从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二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为向上述光发出层的厚度方向由上述发光分子构成的多个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角度,
上述光发出层还包括使构成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的发光分子向特定方向取向的取向层,
上述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为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与上述取向层相接的发光分子层,
通过被定义为所述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层状扭曲角度,所述第一光向所述第一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所述第二光向所述第二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
随着通过上述偏振层,外部入射光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入射光在上述第二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屏蔽向外部发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为在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光前进路径上,以在上述第一位置观察上述第二位置的角度为基准定义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为180度以下。
5.一种包括偏振层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位于光发出方向;
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发出具有向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发出具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第二光;以及
偏振层,以上述第二电极为基准配置于光发出方向,使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光通过,
上述光发出层包含手性物质,上述手性物质用于调节上述光发出层的发光分子的层状扭曲角度,以使从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一光朝向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使从上述光发出层发出的上述第二光朝向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
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为向上述光发出层的厚度方向由上述发光分子构成的多个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角度,
上述光发出层还包括使构成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的发光分子向特定方向取向的取向层,
上述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为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与上述取向层相接的发光分子层,
通过被定义为所述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层状扭曲角度,所述第一光向所述第一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所述第二光向所述第二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在上述第一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
随着通过上述偏振层,外部入射光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的外部入射光在上述第一电极反射而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旋转的偏振状态,从而通过上述偏振层屏蔽向外部发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为在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光前进路径上,以在上述第一位置观察上述第二位置的角度为基准定义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为180度以下。
9.一种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
偏振层,用于使在上述第一电极的外侧或上述第二电极的外侧所配置的左旋偏光或右旋偏光选择性地通过;以及
光发出层,配置于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包含手性物质,
上述手性物质使在上述光发出层通过发光分子生成的光左旋偏振或右旋偏振以使得通过上述偏振层,
对于在上述偏振层的外侧测定的在光发出层生成的光的强度而言,与不包含上述手性物质的光发出层相比,包含上述手性物质的光发出层更强,
上述手性物质用于调节上述发光分子的层状扭曲角度,
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为向上述光发出层的厚度方向由上述发光分子构成的多个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角度,
上述光发出层还包括使构成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的发光分子向特定方向取向的取向层,
上述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为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与上述取向层相接的发光分子层,
通过被定义为所述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层状扭曲角度,从所述光发出层向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发出的第一光向第一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从所述光发出层向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发出的第二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
10.一种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第一电极的步骤;
在上述第一电极上形成将由发光分子及手性掺杂物组成的发光层包括在内的光发出层的步骤;以及
在上述光发出层上形成第二电极的步骤,
在形成上述光发出层的步骤中,通过上述手性掺杂物调节上述发光分子的层状扭曲角度来控制从上述发光层发出的光的旋转偏振比,
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为向上述光发出层的厚度方向由上述发光分子构成的多个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角度,
在形成上述光发出层的步骤中,使构成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的发光分子向特定方向取向,
上述任意一个发光分子层为上述多个发光分子层中与为了使上述发光分子向特定方向取向而形成的取向层相接的发光分子层,
通过被定义为所述发光分子层向螺旋形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层状扭曲角度,从所述光发出层向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发出的第一光向第一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从所述光发出层向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发出的第二光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具有旋转偏振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光发出层的步骤中,
控制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上述光发出层的折射率、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中的至少一个,
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以与上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为基准定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层状扭曲角度为180度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且上述第二电极为反射电极的情况下,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接近上述第二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光层的厚度的20%以内的范围内,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接近上述第二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偏振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发出层的折射率根据上述发光层的发光区域的位置来进行控制。
CN201880034195.8A 2017-05-23 2018-05-23 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663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63675 2017-05-23
KR1020170063675A KR101901518B1 (ko) 2017-05-23 2017-05-23 발광체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KR10-2017-0076752 2017-06-16
KR20170076752 2017-06-16
KR10-2018-0056468 2018-05-17
KR1020180056468A KR102051750B1 (ko) 2017-06-16 2018-05-17 회전 편광 발광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PCT/KR2018/005812 WO2018216995A1 (ko) 2017-05-23 2018-05-23 회전 편광 발광체 및 회전 편광 발광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3121A CN110663121A (zh) 2020-01-07
CN110663121B true CN110663121B (zh) 2023-03-28

Family

ID=69036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4195.8A Active CN110663121B (zh) 2017-05-23 2018-05-23 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1348B2 (zh)
CN (1) CN110663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6690B (zh) * 2021-02-26 2022-09-20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棒偏光片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5673A (ja) * 1998-12-25 2000-07-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発光素子
JP4316832B2 (ja) * 2001-11-28 2009-08-19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027164B2 (ja) * 2002-06-21 2007-12-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表示装置
JP4193710B2 (ja) 2004-01-28 2008-1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188052A (ja) * 2005-12-14 2007-07-26 Canon Inc 表示装置
GB0917083D0 (en) 2009-09-30 2009-11-11 Lomox Ltd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KR20110134783A (ko) 2010-06-09 2011-12-15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콜레스테릭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280795B1 (ko) 2010-08-13 2013-07-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17203B1 (ko) 2012-05-25 2019-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GB201213392D0 (en) * 2012-07-27 2012-09-12 Imp Innovations Ltd Electro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JP2014103185A (ja) 2012-11-19 2014-06-05 Samsung R&D Institute Japan Co Ltd 表示装置
KR20150001491A (ko) 2013-06-27 2015-01-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609278B1 (ko) 2015-12-03 2016-04-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반사방지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유기발광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11997A1 (en) 2020-04-09
US11121348B2 (en) 2021-09-14
CN110663121A (zh) 202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3098B (zh) 发光二极管以及包括该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设备
US10962835B2 (en) Inorganic composite luminescent material, light-emitting film, light-emitting diode package,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937934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585623B (zh) 发光二极管以及包括其的发光装置
CN106560934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8417729B (zh) 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CN109698259B (zh) 应用各向异性纳米棒的发光二极管及包括其的发光装置
EP3174117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EP3174118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TW201318240A (zh) 發光裝置、顯示裝置、及照明裝置
CN108029162A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KR102595367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7369771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
KR101901518B1 (ko) 발광체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KR101789069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10663121B (zh) 旋转偏振发光体及旋转偏振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20816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有机发光堆叠结构
US20180315945A1 (en) Charge generation layer, tandem oled device and display screen
KR102318515B1 (ko) 디스플레이
US11502267B2 (en) In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in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051750B1 (ko) 회전 편광 발광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6134986A (zh) 改进的发光装置
CN114079012A (zh) 复合材料、电荷产生材料、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及应用
KR20160073461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11495769B2 (en) In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in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