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1933A -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1933A
CN110661933A CN201810699730.3A CN201810699730A CN110661933A CN 110661933 A CN110661933 A CN 110661933A CN 201810699730 A CN201810699730 A CN 201810699730A CN 110661933 A CN110661933 A CN 110661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pport
processing element
frame
inn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997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银丽
姚立锋
陈振宇
季昂
吴雨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997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6193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0367 priority patent/WO202000125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661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19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光转向机构包括一光处理元件和一转向基座以及具有一存留空间,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用于将光线转向,所述光处理元件具有一反射面,所述光处理元件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并且所述转向基座被驱动转动时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随之转动,所述存留空间形成于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和所述转向基座之间,以有利于光线在所述反射面的全反射。

Description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到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移动电子设备的摄像性能一直是消费者和厂商的关注重点,消费者希望在移动电子设备上获得可以媲美于单反相机的摄像效果,厂商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一直在寻求如何提高移动电子设备的一摄像单元的摄像性能的方案。
目前限制了移动电子设备的所述摄像单元的一摄像性能的因素在于所述摄像单元本身的尺寸,因为移动电子设备本身提供的空间有限,同时消费者也追求轻薄化的体验,所述摄像单元需要在保持较高变焦倍率的同时保持尺寸不被增加,然而一般焦距越长,需要的摄像单元的长度也越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潜望式摄像模组被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
潜望式摄像模组通过一光转向机构将光线转向,从而在降低了整个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同时整个潜望式摄像模组能够被设计有一较大的有效焦距,进而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变焦倍率的需求。
也就是说,相对于传统的长焦摄像模组,来自于拍摄像对象的光线首先通过一光转向机构,所述光转向机构通常提供了一棱镜,在光转向机构内发生反射和折射之后通过镜片之后被一感光组件接收而成像。光线被所述光转向机构如何处理较大地影响到了后续的成像效果,比如说一旦光线经过所述光转向机构之后就被大量损失,会导致整个潜望式摄像模组进光量的减小,从而使得成像质量较差,因此,如何改进所述光转向机构以提高整个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工作性能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光转向机构提供了一光处理元件,并且在所述光处理元件的一反射面的一侧提供了一存留空间以有利于光线在所述反射面的全反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光转向机构提供一弹性支撑件,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对应于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以在所述光处理元件的运动过程中提供复位作用,其中所述存留空间形成于所述弹性支撑件和所述光处理元件之间以利于后续发生在所述反射面的全反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表面和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之间形成了所述存留空间,空气介质能够进入以有利于后续发生在所述反射面的全反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被设置有一中间低两边高的结构以在周沿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并且在中间位置留出空间供空气存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至少部分能够反射光线从而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起到补充进光量的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特别地能够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的周边起到补充进光量的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中间位置被设计为一曲面以使被所述弹性支撑件反射的光线能够具有一汇聚的趋势以获得一较好的成像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能够根据所述光处理元件进光量不足的部位特别地补充较多的光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能够在提供较多间隙的同时减少所述光处理元件的反射面附近的杂光以有利于后期的成像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光转向机构,应用于一摄像单元,其包括:
一光处理元件和一转向基座以及具有一存留空间,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用于将光线转向,所述光处理元件具有一反射面,所述光处理元件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并且所述转向基座被驱动转动时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随之转动,所述存留空间形成于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和所述转向基座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一弹性支撑件,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位于所述光处理元件和所述转向基座之间,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具有一支撑面,其中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反射面被相对设置,所述存留空间形成于所述反射面和所述支撑面,其中所述支撑面包括一支撑区域和一非支撑区域,其中所述支撑区域凸出于所述非支撑区域,并且所述光处理元件被直接支撑于所述支撑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反射面具有一全反射区域和一光照区域,其中所述全反射区域全部被所述光照区域包含,包含于所述光照区域但是不包含于所述全反射区域的所述反射面部分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被设置为高于其他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反射面具有一全反射区域和一光照区域,其中所述全反射区域全部被所述光照区域包含,所述光照区域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被设置为高于其他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支撑区域具有一连续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支撑区域具有多个不连续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下方所述光照区域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被设置为大于上方所述光照区域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对应于所述光照区域的所述非支撑区域的反射率被设置为随着所述光照区域位置高度的降低而升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一内框架,一外框架以及多个第一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支撑面形成于所述内框架,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内框架和所述外框架之间并且支撑所述内框架于所述外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内框架具有一反射表面,其中所述反射表面和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被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反射表面是一内陷的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内框架具有一通孔,其中所述通孔的范围被设置为不小于所述全反射区域的范围并且不大于所述光照区域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内框架包括一第一支撑框架和一第二支撑框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被对应于所述反射面的周沿部位,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被设置为自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朝内延伸而成,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内框架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二限位连接件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之间,所述第二限位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弹性支撑件具有一通孔,其中所述反射面具有一全反射区域和一光照区域,其中所述全反射区域全部被所述光照区域包含,其中所述通孔的范围大于所述光照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所述支撑面的至少部分被涂黑。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一内框架,一外框架以及多个第一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支撑面形成于所述内框架,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内框架和所述外框架之间并且支撑所述内框架于所述外框架,其中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内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光转向机构进一步包括一外壳,其中所述转向基座被相对于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所述外框架被连接于所述外壳并且支撑于所述内框架于所述外壳。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光处理元件是一棱镜并且所述棱镜包括一棱镜主体和至少一限位凸起,其中所述限位凸起形成于所述棱镜主体的侧面并且被连接于所述转动基座,所述棱镜和所述转动基座的相对位置通过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转动基座的连接被保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摄像单元,其包括: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光转向机构;
一镜头组件;以及
一感光组件,其中光线被所述光转向机构转向后穿过所述镜头组件以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移动电子设备,其包括:
一电子设备本体;和
一摄像单元,其中所述摄像单元被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所述摄像单元包括: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一光转向机构;
一镜头组件;以及
一感光组件,其中光线被所述光转向机构转向后穿过所述镜头组件以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光转向机构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以被可跟随一转向基座转动并且两者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保持一光处理元件于所述转向基座;和
设置一弹性支撑件于所述转向基座和所述光处理元件之间,同时在所述弹性支撑件和所述光处理元件之间形成一存留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支撑面形成一支撑区域和一非支撑区域,其中所述支撑区域的位置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的位置,所述支撑区域直接支撑于所述光处理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所述非支撑区域被设置具有一内凹的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光转向机构的工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借助形成于一光处理元件的一反射面一侧的位于一弹性支撑件和所述光处理元件之间的一存留空间,在所述反射面至少部分光线发生一全反射。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的光线在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支撑面发生一反射;和
反射后的部分光线回到所述光处理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光线来自于所述反射面的一光照区域并不属于一全反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支撑面是一内凹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
通过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通孔后达到一转向基座。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移动电子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单元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单元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5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应用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弹性支撑件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附图1A,附图1B至附图4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移动电子设备1000被阐明。
所述移动电子设备1000包括一摄像单元1和一电子设备本体2,其中所述摄像单元1被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2。所述摄像单元1能够接收来自被拍摄物体的光线从而形成图像。
所述摄像单元1包括一光转向机构10,一镜头组件20以及一感光组件30,其中光线经过所述光转向机构10后达到所述镜头组件20后被所述感光组件30接收以获得关于被拍摄物体的一光学图像。
所述光转向机构10包括一光处理元件11,一弹性支撑件12以及一转向基座13,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11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12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13。所述光处理元件11具有一入射面111,一反射面112和一出射面113,来自于被拍摄物体的光线通过所述入射面111进入所述光处理元件11,继而被所述反射面112反射,最后通过所述出射面113离开所述光转向机构10之后达到所述镜头组件20。优选地,所述光转向机构10能够使得光线在经过所述光转向机构10前后发生90度转向。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摄像单元1被配置于所述移动电子设备1000后,所述光转向机构10,所述镜头组件20以及所述感光组件30分别被延伸所述移动电子设备1000的宽度方向设置,从而对于所述摄像单元1来说,尤其是具有较大焦距的所述摄像单元1而言,极大地减少了其在所述移动电子设备1000厚度方向的尺寸。
所述转向基座13能够被驱动地转动,并且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弹性支撑件12发生转动以改变光线在所述摄像单元1内的光路。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在随着所述转向基座13转动时发生一形变,同时具有恢复原状的趋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换句话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能够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以及所述转向基座13复位至原来位置。
所述光转向机构10进一步包括一外壳14,其中所述外壳14被直接连接于所述镜头组件20,其中所述外壳14被设置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以及所述转向基座13之外起到保护作用,也避免灰尘等污染物进入。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两端被分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外壳14,所述转向基座13能够在所述外壳14内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14发生一定角度内的转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能够在所述外壳14内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14发生一定角度内的转动。
所述转向基座13、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外壳14被分别设计有一定的距离,以提供空间给所述转向基座13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以供其发生转动。
所述转向基座13具有一斜面131,其中所述斜面131用于支撑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和所述转向基座13的所述斜面131被相对设置,并且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13的所述斜面13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转向基座13的结构和形状并不对于本发明造成限制,所述转向基座13可以是一三角柱体,也可以是一板状结构。
所述光转向机构10具有一存留空间100,其中所述存留空间100形成于所述转向基座13的所述斜面131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之间。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来说,光线首先在所述入射面111发生一折射,然后进入到所述光处理元件11内部。可选地,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入射面111处可被设置有一前处理件,比如说能够过滤特定光线的镀膜或者是保护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保护层。光线进行所述光处理元件11达到所述反射面112,在所述反射面112的另一侧,由于存在所述存留空间100,因而空气介质能够进入到所述存留空间100,以使所述反射面112的一侧是光密介质,另一侧是光疏介质(此处为空气介质),使得光线从所述光密介质进入所述光密介质,部分光线在入射角达到一定角度后就可以在此发生全反射,使得部分光线被完全反射,被所述反射面112反射的光线达到所述出射面113,在所述出射面113经过一次折射后离开所述光处理元件11然后达到所述镜头组件20。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存留空间100内可以是其他介质,并不一定限制于空气介质,甚至所述存留空间100处于一真空或者是接近真空的状态,只要保持所述反射面112的两侧分别处于一光密和一光疏状态,使得光线自所述光处理元件11到达所述存留空间100的过程中,所述反射面112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一侧的折射率大于在所述存留空间100一侧的折射率。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棱镜可以是玻璃材质,也可以是树脂材质制作的。
相对于传统的光转向机构10,所述存留空间100的存在使得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一侧能够存留较多的空气介质,从而有利于光线在所述反射面112发生全反射。
进一步地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支撑面121,其中所述支撑面121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被面对面设置。所述存留空间100形成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之间。
所述支撑面121具有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直接接触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其中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不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接触。
在本示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被设计为具有一圆环结构,更加具体地说,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中间位置,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通孔1240,从而所述存留空间100能够形成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和所述转向基座13的所述斜面131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支撑面121可以被设置为凹凸不平的,使得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和所述转向基座13之间的空间更大,能够容纳更多的空气介质,以有利于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一全反射。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一外框架122,至少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以及一内框架124,其中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的周围,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框架12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框架122。所述外框架122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光转向机构10的所述外壳14。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直接支撑于所述内框架124,所述支撑面121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而转动时,所述内框架124也随着转动,但是受到来自于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的限制作用,因为直接被连接于所述外壳14的所述外框架122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外壳14,因此所述内框架124的转动受到了限制。换句话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转动起到了缓冲作用,避免所述光处理元件11在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下突然的转动。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所述光处理元件11在所述转向基座13的带动下转动到了另一个角度,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扭转同时在所述转动基座13的驱动力减弱或者是消失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复位时,所述内框架124能够在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的恢复原状的转动下回复到原来的位置。
所述光转向机构10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元件15,其中所述驱动元件15能够驱动所述转向基座13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进而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所述驱动元件15被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基座13和所述外壳14,在通电情况下生成一磁场以驱动位于所述磁场的所述转向基座13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设置为中心对称地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的周围,以使所述内框架124在复位时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能够提供一平衡的作用力。
在所述摄像单元1,所述外壳14具有一进光孔140,其中所述进光孔140形成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入射面111的上方,光线通过所述进光孔140后进入到所述光处理元件11,光线进入所述光处理元件11后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形成一光照区域1121,即光线照射区域。光线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还具有一全反射区域112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大部分重叠于所述光照区域1121并且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全部被所述光照区域1121所包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都是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因为在部分所述光照区域1121,入射角并不能达到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尤其是在所述光照区域1121的边缘区域,因此在传统的所述摄像单元1中,获得的图像边缘可能会存在偏暗的现象。
在本示例中,所述内框架124具有所述通孔1240,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对应于所述通孔1240位置,以在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提供更多的空间供存留更多的空气介质以使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发生一较好的全反射。
进一步地,在所述通孔1240位置附近,对应于所述光照区域1121但是并不对应于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所述内框架124被设置有一加强区域,其中所述加强区域对于光线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以使在所述光照区域1121但是并不在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的光线,也就是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无法发生全反射的光线能够在所述反射面112发生折射后来到所述内框架124的所述加强区域,所述加强区域直接将光线反射回所述光处理元件11,以起到补充进光量的作用,减小最终图像边缘出现暗部的现象。
所述内框架124的所述加强区域的反射率的增强可以通过抛光或者是镀膜等工艺实现。
所述内框架124的所述通孔1240的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或者是多边形。
优选地,所述通孔1240的形成是圆形,所述通孔1240的面积大于所述全反射范围但是小于所述光照范围,所述加强区域形成于所述通孔1240位置附近,并且所述加强区域和所述反射面112之间被设计有一定的距离以使在所述加强区域和所述反射面112之间存有空间供较多空气介质存留。也就是说,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在所述通孔1240位置的投影面积被所述通孔1240位置的面积所包含,并且所述光照区域1121在所述通孔1240位置的投影面积包含所述通孔1240位置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强区域位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
在本示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内框架124用于直接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所述内框架124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支撑框架1241和一第二支撑框架1242,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外侧并且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
所述内框架124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限位连接件1243,其中所述第二限位连接件124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通过所述第二限位连接件1243被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被设置为一圆环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被设置为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以起到补充进光量的作用,并且在后期改善图像边缘出现的暗部的情况。可选地,所述圆环的外径被对应于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所述圆环的内径被对应于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以使来自于所述光照区域1121但不属于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的光线能够被所述圆环反射从而在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的周围起到补充光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圆环状的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也可以起到光圈的作用,使得所述镜头组件20中的最靠近所述进光孔140的一镜片可以被设计为一裸镜片,也就是说,不需要在第一镜片处限制成像范围,同时所述镜头组件20的一结构光阑也可以被取消,从而能够缩小整个所述镜头组件20的尺寸。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形成了所述支撑区域121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的位置突出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的位置以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在所述内框架124除了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所在位置之外的部位形成了所述存留空间100。
进一步地,所述光转向机构10的所述光处理元件11包括一光处理主体114以及至少一限位凸起115,其中所述限位凸起115被设置为自所述光处理元件主体114的侧面朝外延伸而成。
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115被设置为自所述光处理主体114的靠近于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侧面位置。
所述限位凸起115被匹配于所述转动基座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在随着所述转动基座转动时不会从所述转动基座的所述斜面131滑落。可选地,位于所述光处理主体114两侧的所述限位凸起115被卡合于所述转向基座13。
在本示例中,部分所述转向基座13朝上延伸穿过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外框架122和所述内框架124之间的空间以使从所述光处理主体114的所述限位凸起115能够被朝外延伸连接于所述转向基座13。
当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实施为一棱镜,所述光处理主体114被实施为一棱镜主体,所述棱镜包括所述棱镜主体和所述限位凸起。
参考附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一实施方式被阐明,以及继续参考附图1A、1B至附图4。
具体地说,所述光转向机构10包括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向基座13以及所述外壳14,其中所述外壳14具有所述进光孔140,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以及所述转向基座13被依次靠近于所述进光孔140。
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弹性支撑件12被支撑于所述外壳14。具体地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两端被分别连接于所述外壳14。所述弹性支撑件12同时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13。所述光转向机构10进一步包括所述驱动元件15,其中所述驱动元件15能够驱动所述转向基座13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进而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一外框架122,一内框架124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其中所述外框架122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光转向机构10的所述外壳14,所述内框架124被用于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其中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所述内框架124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支撑于所述外框架122。
优选地,所述内框架124的形状被设置为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相匹配,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周围完全被所述内框架124支撑,同时尽可能节约了两者占据的安装空间。所述内框架124的外侧被设置为凸出的,并且凸出的部位被设置为凸出的高度相同的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平稳地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支撑面121,其中所述支撑面121具有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
所述内框架124包括一第一支撑框架1241,一第二支撑框架1242以及至少一第二限位连接件1243,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通过所述第二限位连接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在所述转向基座13的投影面积被包含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在所述转向基座13的投影面积。
在本示例中,所述内框架124进一步包括一支撑凸起1244A,其中所述支撑凸起1244A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的周沿并且所述支撑凸起1244A具有一顶表面,并且所述顶表面为一平面。也就是说,所述支撑区域1211是一连续的平面。
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顶表面。也就是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支撑区域1211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从而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之间形成所述存留空间100,进而保留更多的空气介质。
参考附图5B所示,是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一变形实施例。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一外框架122,一内框架124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其中所述外框架122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光转向机构10的所述外壳14,所述内框架124被用于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其中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所述内框架124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支撑于所述外框架122。
优选地,所述内框架124的形状被设置为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相匹配,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周围完全被所述内框架124支撑,同时尽可能节约了两者占据的安装空间。所述内框架124的外侧被设置为部分凸出的,并且凸出的部位被设置为凸出的高度相同的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平稳地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支撑面121,其中所述支撑面121具有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
所述内框架124包括一第一支撑框架1241,一第二支撑框架1242以及至少一第二限位连接件1243,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通过所述第二限位连接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在所述转向基座13的投影面积被包含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在所述转向基座13的投影面积。
所述内框架124进一步包括一支撑凸起1244B,其中所述支撑凸起1244B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1244B被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在两个所述支撑凸起1244B之间能够留出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节约所述内框架124的材料。
优选地,当所述内框架124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为一矩形的情况下,所述支撑凸起1244B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的四个拐角。也就是说,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支撑区域1211包括多个不连续的平面。各个平面位于同一高度以更稳固地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
参考附图6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另一变形实施例,以及继续参考附图1A、1B至附图4。具体地说,所述光转向机构10包括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向基座13以及所述外壳14,所述外壳14具有一进光孔140,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13,并且是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12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13。进一步地,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连接于所述转向基座13以防止在转动过程中所述光处理元件11相对于所述转向基座13发生相对移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在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13的同时被连接于所述外壳14,一方面能够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转动起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发生转动后起到复位作用。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所述外框架122,所述内框架124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其中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的一端被连接于所述外框架122,另一端被连接于所述内框架124。所述内框架124位置低于所述外框架122的位置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外框架122。所述内框架124能够为所述光处理元件11提供一反射区域以补充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进光量。
所述内框架124包括一第一支撑框架1241,一第二支撑框架1242以及至少一第二限位连接件1243,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通过所述第二限位连接件1243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241,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对应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
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242包括一第二支撑框架上部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下部,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下部被设置为较大面积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下部能够较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上部提供更多的反射区域,从而对应的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尤其是所述反射面下部进光量不足的问题。
换句话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所述通孔1240,其中所述通孔1240位于所述内框架124的中间位置。优选地,整个所述弹性支撑件12为一中心对称结构。
所述通孔1240分为一上部通孔和一下部通孔,所述通孔1240对应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圆形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并且所述下部通孔被设置为小于所述上部通孔,以使形成于所述下部通孔1240的所述内框架124部位能够在所述光照区域1121将光线反射从而提高所述光照区域1121下部的进光量。
参考附图7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另一变形实施例,以及继续参考附图1A、1B至附图4。
所述光转向机构10包括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向基座13以及所述外壳14,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位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之间,所述弹性支撑件12位于一倾斜位置,所述光处理元件11具有一反射面112,所述转向基座13具有一斜面131,其中所述反射面112对应于所述转向基座13的所述斜面131。
所述光处理元件11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12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13。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弹性支撑件12提供了一存留空间100以使较多的空气介质能够存留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另一侧,以使光线能够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一侧更好地发生一全反射,从而减少光线在所述反射面112发生一折射从而损失进光量的情况。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一外框架122,一内框架124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其中所述外框架122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外壳14,所述内框架124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支撑于所述外框架122。
在本示例中,所述内框架124为一中间镂空的矩形结构,其中所述内框架124的中间位置被镂空有一通孔1240,其中所述通孔1240被对应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支撑面121,所述支撑面121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其中所述支撑面121朝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所述支撑面121具有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直接支撑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朝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但是并没有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起到直接支撑的作用。换句话说,所述支撑区域1211所在位置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所在位置的高度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支撑区域1211。可选地,所述支撑区域1211位于所述支撑面121的周沿以使在所述通孔1240附近形成一较大的所述存留空间100,从而存留较多的空气介质。
参考附图8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另一变形实施例,以及继续参考附图1A、1B至附图4。
所述光转向机构10包括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向基座13以及所述外壳14,其中所述转向基座13被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14,比如说通过一转轴连接于所述外壳14以使所述转向基座13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14发生转动,所述转向基座13具有一斜面131,其中所述斜面131用于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固定于所述转向基座13,以使所述转向基座13在发生转动时,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一同转动。所弹性支撑件12位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之间,所述弹性支撑件12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于所述转向基座13。
在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转向基座13中起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所述弹性支撑件12随着所述转向基座13的转动发生扭转但是同时有着恢复形变的趋势,从而所述弹性支撑件12能够帮助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时原来的位置。
具体地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一外框架122,至少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以及一内框架124,其中所述外框架122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外壳14,所述内框架124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连接于所述外框架122,从而被支撑于所述外壳14,也就是说,在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所述弹性支撑件12转动的同时,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内框架124跟随所述转向基座13一同转动,而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外壳14的所述外框架122几乎不发生转动。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随着所述内框架124的转动发生扭转或者说形变,驱动所述转向基座13转动的作用力不仅需要克服所述转向基座13本身的重力,还需要克服来自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作用力,并且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复位的过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能够提供作用力以帮助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快速复位。
在本示例中,所述内框架124被设置为一片状结构,所述内框架124的周沿位置被设置为高于所述内框架124的中间位置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内框架124的周沿位置以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之间形成所述存留空间100以存留较多的空气介质。也可以是,所述内框架124的部分周沿位置被设置为高于所述内框架124的中间位置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内框架124的部分周沿位置以使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之间形成所述存留空间100以存留较多的空气介质。
具体地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支撑面121,所述支撑面121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其中所述支撑面121朝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所述支撑面121具有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直接支撑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朝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但是并没有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起到直接支撑的作用。换句话说,所述支撑区域1211所在位置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所在位置的高度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支撑区域1211。可选地,所述支撑区域1211位于所述支撑面121的周沿以使在所述通孔1240附近形成一较大的所述存留空间100,从而存留较多的空气介质。
可选地,所述内框架124的形状可以是一三角形,圆形,或者是多边形。
可选地,所述内框架124的面积不小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面积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完全支撑于所述内框架124。也就是说,所述反射面112在所述内框架124的投影面积被包含于所述内框架124的面积。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内框架124的对应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被设置为具有一较高的反射率,以将透过所述反射面112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光处理元件11,从而达到补充进光量的目的。
参考附图9A和9B所示,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另一变形实施例,以及继续参考附图1A、1B至附图4。
所述光转向机构10包括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向基座13以及所述外壳14,其中所述转向基座13被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14,比如说通过一转轴连接于所述外壳14以使所述转向基座13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14发生转动,所述转向基座13具有一斜面131,其中所述斜面131用于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固定于所述转向基座13,以使所述转向基座13在发生转动时,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一同转动。所弹性支撑件12位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之间,所述弹性支撑件12支撑所述光处理元件11于所述转向基座13。
在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转向基座13中起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所述弹性支撑件12随着所述转向基座13的转动发生扭转但是同时有着恢复形变的趋势,从而所述弹性支撑件12能够帮助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时原来的位置。
具体地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一外框架122,至少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以及一内框架124,其中所述外框架122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外壳14,所述内框架124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连接于所述外框架122,从而被支撑于所述外壳14,也就是说,在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所述弹性支撑件12转动的同时,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内框架124跟随所述转向基座13一同转动,而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外壳14的所述外框架122几乎不发生转动。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随着所述内框架124的转动发生扭转或者说形变,驱动所述转向基座13转动的作用力不仅需要克服所述转向基座13本身的重力,还需要克服来自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作用力,并且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复位的过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能够提供作用力以帮助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快速复位。
所述内框架124的一中间位置被设置为朝下凹陷的,其中所述内框架124的所述中间位置对应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
对于达到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光线来说,部分光线的入射角小于一定的角度,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发生半反射,也就是说,会存在一部分光线透过所述反射面112入射至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内框架124的朝内凹陷的部位对应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一光照区域1121,以使光线透过所述反射面112达到所述弹性支撑件12,由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提供的反射面为曲面,因此光线被所述弹性支撑件12反射后具有汇聚的趋势,以有利于后续获得一较佳的成像质量。而一旦所述弹性支撑件12提供的反射面为平面,参考附图9B所示,一光线A进入达到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光线A可在所述反射面112直接发生一反射,然后离开所述光处理元件11成为一光线A’。部分所述光学A在所述反射面112透过所述反射面112然后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发生一反射再次进入所述光处理元件11,最后离开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光线A将成为一光线A”’,从而光线A”’相对于光线A’被发散。
值得一提的是,凹陷的所述内框架124也能够形成较大的空间以容纳较大的空气介质。
具体地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支撑面121,所述支撑面121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其中所述支撑面121朝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光线通过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之后能够被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所反射。所述支撑面121具有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直接支撑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朝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但是并没有对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起到直接支撑的作用。换句话说,所述支撑区域1211所在位置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所在位置的高度以使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支撑区域1211。可选地,所述支撑区域1211位于所述支撑面121的周沿以使在所述通孔1240附近形成一较大的所述存留空间100,从而存留较多的空气介质。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被设置为具有一内陷的曲面。一光线A进入达到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光线A可在所述反射面112直接发生一反射,然后离开所述光处理元件11成为一光线A’。部分所述光学A在所述反射面112透过所述反射面112然后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发生一反射再次进入所述光处理元件11,然后离开所述光处理元件11成为一光线A”。当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为一平面,最后离开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光线A将成为一光学A”’。换句话说,凹陷的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使得最后经过所述光处理元件处理后得出的所述光线A’和所述光线A”有汇聚的趋势,以有利于后期的成像。
可以理解的是,凹陷的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部分的凹陷方向是沿着远离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方向。
更加具体地说,所述内框架124具有一反射表面,其中所述反射表面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被相对设置,所述反射表面形成于所述支撑面121的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所述反射表面用于将来自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所述反射表面被设置为一内陷的曲面,所述反射表面的周沿高于所述反射表面的中间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反射表面的中间位置可以是起伏不平的,比如说波浪形的,但是中间位置依然低于所述反射表面的周沿位置。
参考附图10所示,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另一变形实施例,以及继续参考附图1A、1B至附图4。
所述光转向机构10包括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向基座13以及所述外壳14,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11,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向基座13被容纳于所述外壳14,其中所述转向基座13被以可驱动的方式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14,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连接于所述转向基座13以在所述转向基座13被驱动时被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从而一起转动,所述弹性支撑件12位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之间。
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支撑面121,所述支撑面121朝向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当所述光处理元件11被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部分所述反射面112被直接支撑于所述支撑面121。
在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具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转向基座13中起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所述弹性支撑件12随着所述转向基座13的转动发生扭转但是同时有着恢复形变的趋势,从而所述弹性支撑件12能够帮助所述光处理元件11转动时原来的位置。
具体地说,所述弹性支撑件12包括一外框架122,至少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以及一内框架124,其中所述外框架122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外壳14,所述内框架124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被连接于所述外框架122,从而被支撑于所述外壳14,也就是说,在所述转向基座13带动所述弹性支撑件12转动的同时,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所述内框架124跟随所述转向基座13一同转动,而被直接连接于所述外壳14的所述外框架122几乎不发生转动。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随着所述内框架124的转动发生扭转或者说形变,驱动所述转向基座13转动的作用力不仅需要克服所述转向基座13本身的重力,还需要克服来自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作用力,并且在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复位的过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能够提供作用力以帮助所述光处理元件11和所述转向基座13快速复位。所述支撑面121形成于所述内框架124。
所述内框架124具有一通孔1240,所述通孔1240位于所述内框架124的一中间位置,其中所述通孔1240的面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以使透过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光线无法被所述内框架124反射从而减少杂光对于所述摄像单元1成像质量的影响。也就是说,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在所述通孔1240位置的投影面积被包含于所述通孔1240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1240位置附近的所述支撑面121的至少部分被涂黑或者是增大粗糙度的以减少附近杂光进入到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从而对于最后的成像效果造成影响。
可选地,对应于所述光照区域1121的所述转向基座13的所述斜面131至少部分被涂黑或者是粗糙度较大的,以避免所述转向基座13的所述斜面131部分反射形成的杂光到达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对于后续的成像效果造成影响。
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中,所述内框架124的中间位置并不形成有所述通孔1240,可以通过将所述内框架124的中间位置涂黑或者是增大粗糙度的方式来减少对于后期成像效果的影响。在本示例中,涂黑是指涂覆或者是施加特定波长光吸收率高的材料。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光转向机构1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以被可跟随一转向基座13转动并且两者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保持一光处理元件11于所述转向基座13;和
设置于一弹性支撑件12于所述转向基座13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之间,同时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之间形成一存留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一步骤:
形成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一支撑面121,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低于所述支撑区域1211。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形成于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周沿。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是一连续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所述支撑区域1211包括多个不连续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
形成固定连接于一外壳14的一外框架122,一第一限位连接件123,相对于所述外框架122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123的一内框架124以形成所述弹性支撑件12。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12通过冲压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一步骤:
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所述转动基座13以及所述光处理元件11外形成一外壳14;和
在所述外壳14和所述转动基座13分别形成一驱动元件15以使所述转动基座13被驱动后相对于所述外壳14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光转向机构10的补光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在一弹性支撑件12形成至少部分对应于一光处理元件11的一光照区域1121的一支撑面121以使来自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光照区域1121的光线通过所述支撑面121被反射回所述光处理元件11。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对应于所述光照区域1121但是非一全反射区域1122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121的反射率被设置为小于对应于所述全反射区域1122的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撑面121的反射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支撑面121分别形成一支撑区域1211和一非支撑区域1212,其中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的位置低于所述支撑区域1211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所述非支撑区域1212为一内凹的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光转向机构10的工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借助形成于一光处理元件11的一反射面112一侧的位于一弹性支撑12件和所述光处理元件11之间的一存留空间100,在所述反射面112至少部分光线发生一全反射。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
通过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光线在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一支撑面121发生一反射;和
反射后的部分光线回到所述光处理元件11。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光线来自于所述反射面112的一光照区域1121并不属于一全反射区域1122。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支撑面121是一内凹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
通过所述光处理元件11的所述反射面112的光线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12的一通孔1240后达到一转向基座13。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8)

1.一光转向机构,应用于一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处理元件和一转向基座以及具有一存留空间,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用于将光线转向,所述光处理元件具有一反射面,所述光处理元件被支撑于所述转向基座并且所述转向基座被驱动转动时带动所述光处理元件随之转动,所述存留空间形成于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和所述转向基座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向机构,进一步包括一弹性支撑件,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位于所述光处理元件和所述转向基座之间,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具有一支撑面,其中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反射面被相对设置,所述存留空间形成于所述反射面和所述支撑面,其中所述支撑面包括一支撑区域和一非支撑区域,其中所述支撑区域凸出于所述非支撑区域,并且所述光处理元件被直接支撑于所述支撑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反射面具有一全反射区域和一光照区域,其中所述全反射区域全部被所述光照区域包含,包含于所述光照区域但是不包含于所述全反射区域的所述反射面部分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被设置为高于其他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反射面具有一全反射区域和一光照区域,其中所述全反射区域全部被所述光照区域包含,所述光照区域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被设置为高于其他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支撑区域具有一连续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支撑区域具有多个不连续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下方所述光照区域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被设置为大于上方所述光照区域对应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反射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对应于所述光照区域的所述非支撑区域的反射率被设置为随着所述光照区域位置高度的降低而升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一内框架,一外框架以及多个第一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支撑面形成于所述内框架,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内框架和所述外框架之间并且支撑所述内框架于所述外框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内框架具有一反射表面,其中所述反射表面和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被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反射表面是一内陷的曲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内框架具有一通孔,其中所述通孔的范围被设置为不小于所述全反射区域的范围并且不大于所述光照区域的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内框架包括一第一支撑框架和一第二支撑框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被对应于所述反射面的周沿部位,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被设置为自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朝内延伸而成,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内框架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二限位连接件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之间,所述第二限位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
14.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具有一通孔,其中所述反射面具有一全反射区域和一光照区域,其中所述全反射区域全部被所述光照区域包含,其中所述通孔的范围大于所述光照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所述支撑面的至少部分被涂黑。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一内框架,一外框架以及多个第一限位连接件,其中所述支撑面形成于所述内框架,所述第一限位连接件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内框架和所述外框架之间并且支撑所述内框架于所述外框架,其中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内框架。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光转向机构进一步包括一外壳,其中所述转向基座被相对于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所述外框架被连接于所述外壳并且支撑于所述内框架于所述外壳。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光转向机构,其中所述光处理元件是一棱镜并且所述棱镜包括一棱镜主体和至少一限位凸起,其中所述限位凸起形成于所述棱镜主体的侧面并且被连接于所述转动基座,所述棱镜和所述转动基座的相对位置通过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转动基座的连接被保持。
19.一摄像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任一所述的光转向机构;
一镜头组件;以及
一感光组件,其中光线被所述光转向机构转向后穿过所述镜头组件以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
20.一移动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子设备本体;和
一摄像单元,其中所述摄像单元被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所述摄像单元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任一所述的一光转向机构;
一镜头组件;以及
一感光组件,其中光线被所述光转向机构转向后穿过所述镜头组件以被所述感光组件接收。
21.一光转向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以被可跟随一转向基座转动并且两者相对位置固定的方式保持一光处理元件于所述转向基座;和
设置一弹性支撑件于所述转向基座和所述光处理元件之间,同时在所述弹性支撑件和所述光处理元件之间形成一存留空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支撑面形成一支撑区域和一非支撑区域,其中所述支撑区域的位置高于所述非支撑区域的位置,所述支撑区域直接支撑于所述光处理元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所述非支撑区域被设置具有一内凹的曲面。
24.一光转向机构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借助形成于一光处理元件的一反射面一侧的位于一弹性支撑件和所述光处理元件之间的一存留空间,在所述反射面至少部分光线发生一全反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的至少部分光线在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支撑面发生一反射;和
反射后的部分光线回到所述光处理元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工作方法,其中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光线来自于所述反射面的一光照区域并不属于一全反射区域。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工作方法,其中所述支撑面是一内凹曲面。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光处理元件的所述反射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通孔后达到一转向基座。
CN201810699730.3A 2018-06-29 2018-06-29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06619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9730.3A CN110661933A (zh) 2018-06-29 2018-06-29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PCT/CN2019/090367 WO2020001255A1 (zh) 2018-06-29 2019-06-06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9730.3A CN110661933A (zh) 2018-06-29 2018-06-29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1933A true CN110661933A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26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99730.3A Pending CN110661933A (zh) 2018-06-29 2018-06-29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6193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696B (zh) * 2020-12-23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相機模組的光轉折元件、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696B (zh) * 2020-12-23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相機模組的光轉折元件、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0594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KR101349589B1 (ko) 카메라 모듈
CN108600599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WO2020029021A1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505370B (zh) 光转向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潜望式摄像模组、潜望式阵列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8965663B (zh) 电子装置
US11442205B2 (en) Optical prism with interlock
TWI695217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6768598B2 (en) Image pickup system
CN115327743A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518404A (zh) 光学成像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661933A (zh)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WO2020010886A1 (zh) 摄像头模组、组件、电子设备、移动终端及拍摄方法
US11994736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3526124A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WO2020001255A1 (zh)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及其应用
US11480852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2714885A (zh) 相机透镜系统
CN215375919U (zh) 成像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WO2021179332A1 (zh) 一种光学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CN113645373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KR100736610B1 (ko)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CN209805924U (zh) 潜望式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2445819A (zh) 照相机
CN114338968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