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49146A - 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49146A
CN110649146A CN201811176469.5A CN201811176469A CN110649146A CN 110649146 A CN110649146 A CN 110649146A CN 201811176469 A CN201811176469 A CN 201811176469A CN 110649146 A CN110649146 A CN 110649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electrode
temperature
conversion materials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764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真佑
崔光敏
金炳旭
李后聃
安皓灿
宣钟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dern Auto Co Ltd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odern Auto Co Ltd
Kia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dern Auto Co Ltd, Kia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odern Aut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49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491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5Thermoelectric active materials
    • H10N10/851Thermoelectric active materials comprising inorganic com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5/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by exhaust energy
    • F01N5/02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by exhaust energy the devices using heat
    • F01N5/025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by exhaust energy the devices using heat the device being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3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exchanging means at the junc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2Connection of inter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热电转换模块可以包括交替设置的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及多个电极,所述多个电极交替地在一侧和另一侧连接交替设置的多个热电转换材料,其中,多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一电极配置为通过穿透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而电连接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将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Description

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6月26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8-0073364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该引用结合于此用于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
背景技术
热电转换模块用于热电发电系统,该系统利用通过使用其相对表面之间的温度差而产生电动势的塞贝克效应。
通过热电模块进行热电发电期间,热电发电的输出可以通过将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之间的温度差保持在较大的值而增强。这样,从热源到热电模块的热量的热传递速率对发电的输出影响很大。
通过使用热电模块进行热电发电的领域的示例可以包括车辆的排气系统的废热利用作为代表性示例。
因为常规的热电模块可能包括热电模块的接合元件(例如热电转换材料和电极),其的耐久性较差,并且由于其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系统中而暴露在加热和振动中,其接合表面可能会分离,而使得热电模块的发电性能下降,或者无法发电。
为了克服该问题,需要用于提高热电模块的耐久性的改进结构。
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所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的理解,而不应视为确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热电转换模块,以通过改善热电转换材料和电极的联接结构来提高热电模块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热电转换模块,以提高热电模块的耐久性并且同时提供一种用于保持或提高热电模块的发电性能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热电转换模块,其包括交替设置的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及多个电极,所述多个电极交替地在一侧和另一侧连接交替设置的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多个电极可以包括高温侧电极,所述高温侧电极电连接对应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对应的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将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热电转换模块,所述热电转换模块设置在排放气体流经的排气管道中,以通过利用排放气体的热量发电,其中,热电转换模块可以包括交替设置的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及多个电极,多个电极交替地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和低温侧连接交替设置的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多个电极可以包括高温侧电极,其配置为电连接对应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对应的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将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将并入本文的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变得明显或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所述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的概念视图;
图2是图1的热电转换模块的一些配置的立体视图;
图3是示出了图1的热电转换模块中的热量移动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图1的热电转换模块的热量和电子移动的视图;
图5A-图5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的电极的视图;以及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的概念视图。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而仅是对于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适当简化的表示。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附图的多个图中,同样的或等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呈现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结合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可以理解本说明书并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在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仅覆盖示本发明的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还包括包含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或其它的实施方案。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在说明书中,应当注意到,相同的或等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或等同的组件,即使它们在不同的附图中。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以下说明中,对于纳入本文的已知的功能和配置的详细说明在其可能使本发明的主题变得模糊时将省略。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的概念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10包括交替设置的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以及多个电极130,所述多个电极130交替地在交替设置的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和低温侧连接所述交替设置的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可以包括n型半导体器件。
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可以包括p型半导体器件。
多个电极可以配置为串联电连接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
多个电极130可以包括高温侧电极131和低温侧电极132,所述高温侧电极131电连接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的下端部(或高温侧端部)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的下端部(或高温侧端部),所述低温侧电极132电连接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的上端部(或低温侧端部)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的上端部(或低温侧端部)。
同时,更有利的是,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的温度差更大从而提高热电转换模块10的发电性能。例如,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用于通过回收车辆的排放气体的热量来降低车辆的电池的负载。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系统中的热电转换模块很容易暴露在加热或振动中。因为常规的热电转换模块的配置的焊接并不牢固,特别是热电转换材料和电极的焊接可能很容易地由于加热或振动而分离,所以热电转换模块的耐久性下降,并且相应地,热电转换模块的发电性能下降。
提供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10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涉及用于提高热电转换模块的耐久性的结构。更详细地,本发明的基本特点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10包括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以及电极,该电极穿过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以使电极130的联接更加牢固。
多个电极可以穿过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
穿过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电极可以是高温侧电极131或低温侧电极132。或者,穿过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电极可以是高温侧电极131和低温侧电极132两者。
尽管下文将作为示例而描述高温侧电极131穿过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也将理解在相同或等价方案中低温侧电极132穿过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系统中以利用排放气体的热量来产生电力从而提高车辆的燃料效率。也就是说,热电转换模块可以配置为使得热电转换模块的高温部分从排放气体流经的排气系统接收热量,而热电转换模块的低温部分将热量释放给制冷剂流经的制冷剂管道。
在此,尽管可以代表性地将包括内燃发动机并且排放排放气体的车辆作为示例,但是其它包括排出孔(高温流体通过排出孔排出)的车辆也适用,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设置在车辆的排气系统中以产生电力。
同时,由于现有的发明包括了车辆的其它配置,例如驱动设备、车轮以及操控设备,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下面将对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10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图1的热电转换模块的一些配置的立体视图。图3是示出了图1的热电转换模块中的热量和电子移动的视图。图4是示出了图1的热电转换模块中的热移动的视图。
参考图1,高温侧电极131可以穿过与高温侧电极131相邻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
高温侧电极131可以是带形或线形的。
高温侧电极131可以包括热电部分1311和穿过部分1312,所述热电部分1311插入在高温通道管道20上形成的通孔20h中;所述穿过部分1312穿过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由此,从热传递流体21吸收的热量可以沿着高温侧电极131而线性移动,并且可以传递至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另一个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可以相对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而向高温通道管道20突出,以插入在高温通道管道20(热传递流体流经其中)上形成的通孔20h中,从而在与热传递流体21直接接触的同时获得热量,并且将获得的热量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
用于与高温侧电极131绝缘的绝缘层23可以设置在通孔20h的内表面上。在高温通道管道20由导体(例如金属)组成的情况下,由于当高温通道管道20接触高温侧电极131时,在高温侧电极131与高温通道管道20之间会发生电流流动,所以电转换模块的性能可能下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可以在通孔20h的内表面的与高温侧电极131接触的部分处设置绝缘层23。
同时,尽管没有示出,但是高温侧电极131的与高温通道管道20接触的部分可以涂覆绝缘材料。然而,当高温侧电极131的插入高温通道管道20的整个部分都涂覆绝缘材料时,由于从热传递流体21传递到高温侧电极131的热量可能减少,所以绝缘涂覆限于与高温通道管道20接触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容差而提供特定长度的余裕)。
高温侧电极131可以包括向前后延伸的穿过部分1312以及向上下延伸的热电部分1311。高温侧电极131可以形成为使得热电部分1311和穿过部分1312的连接部分是弯曲或弯折的。
高温侧电极131的部分的角部(在该处热电部分1311和穿过部分1312彼此相连)可以是圆弧形的以防止热应力集中,从而使得高温侧电极131的特性不会改变并且高温侧电极131不会损坏。
高温侧电极131可以配置为使得热电部分1311与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间隔特定的距离以防止热电部分1311与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接触。根据该配置,可以防止从热电部分1311到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直接热传导,并且可以允许从热电部分1311经由穿过部分1312到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热量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另一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可以是板形的,并且可以具有向上下延伸的形状。当电极是弯曲或弯折的时,热应力相对集中在弯曲或弯折的部分,使得电极可能在相对低的温度下损坏,而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以板形向上下延伸,并且即使在相对高的温度下也可以保持其特性。
高温侧电极131可以由这样的材料构成:即使高温侧电极131直接接触排放气体,其特性也不会由于氧化等而改变。
例如,高温侧电极131可以由基于氧化物的热电转换材料形成。由于基于氧化物的热电转换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或导电特性,并且在高温下对氧化反应稳定,所以其可以用于采用直接接触排放气体的方案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10。
参考图2,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可以具有向前后延伸的板形形状。由此,当热电部分1311插入高温通道管道20时,施加在热传递流体21上的流体阻力可以减小。
尽管未示出,但是为了减小热传递流体21的流体阻力,可以在高温侧电极131的插入高温通道管道20中的部分处形成通孔。
例如,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面向热传递流体21的流动方向的表面可以具有特定的厚度。热电部分1311可以在热电部分1311的面向热传递流体21的流动方向的表面上具有通孔。
可以在高温侧电极131中竖直地和水平地形成多个通孔。通孔可以是圆形或其它各种形状的。
由此,由插入高温通道管道20中的高温侧电极131施加在热传递流体21上的流体阻力可以减小,并且可以有效地进行从热传递流体21到高温侧电极131的热传递。也就是说,由于热传递流体21平稳地流动,所以高温侧电极131可以有效地从由高温通道管道20的上部引入的高温热传递流体21接收热量。
高温侧电极131可以将通过热电部分1311从热源获取的热量通过穿过部分1312而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高温侧电极131可以包括穿过彼此相邻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的穿过部分1312,以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中形成径向(radial)热梯度。
图3是从正面观察图2的热电转换模块的一些配置所获得的视图。
参考图3,通过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传递的热量fl1可以通过穿过部分1312传递至热电转换材料110。由于穿过部分1312插入至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中心,所以传递至热电转换材料110的内部的热量关于穿过部分1312而径向地传递,如图3的热流fl1所示。
尽管未进行示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高温侧电极131可以配置为通过排气系统间接地接收热量,而不是通过直接吸收排放气体的热量的方案。
例如,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可以连接至高温通道管道20的外周表面以从高温通道管道20接收热量。由此,绝缘层可以设置在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与高温通道管道20之间,以防止热电部分1311与高温通道管道20的电连接。
低温侧电极132可以电连接彼此相邻并且不通过高温侧电极131彼此连接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
低温侧电极132可以与低温通道管道30(制冷剂31流经其中)进行热交换,并且可以将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中的热能释放至制冷剂31。
低温侧电极132可以与冷却套管150进行热交换,并且可以通过冷却套管150而将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中的热能释放至制冷剂31。
低温侧电极132可以电连接彼此相邻并且不通过高温侧电极131彼此连接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低温侧电极132可以接触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的至少三个表面,并且可以接触p型热电转换材料120的至少三个表面。
参考图2,低温侧电极132可以包括低温侧电极132的上板1321和低温侧电极132的侧表面板1322,所述上板1321覆盖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上表面;所述侧表面板1322覆盖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侧表面。也就是说,低温侧电极132可以覆盖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高温侧电极131穿过其中,低温侧电极132的低温侧端部位于其上)的上表面、左表面、右表面,而不覆盖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当从前侧观察时,低温侧电极132可以具有对应于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形状,使得不少于一半的低温侧电极132接触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外周。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可以是长方体形状的。相应地,低温侧电极132可以是π形的以对应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即,低温侧电极132可以包括上板1321和一对侧表面板1322以接触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中的每一个的上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
低温侧电极132的上板1321可以覆盖每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上表面。低温侧电极132的上板1321可以具有特定的长度和特定的宽度以覆盖每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上表面。
低温侧电极132的侧表面板1322可以覆盖每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低温侧电极132的侧表面板1322可以具有特定的长度和特定的宽度以覆盖每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侧表面。
由此,低温侧电极132在至少三个表面上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进行热交换,并且可以冷却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
进一步地,与低温侧电极132仅接触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任何一个表面(例如,上表面)的情况相比时,低温侧电极132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联接区域大,并且由于低温侧电极132在具有对应于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形状的情况下联接至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所以可以提高低温侧电极132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联接力。相应地,可以提高热电转换模块10的耐久性,并且可以防止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与电极分离,从而即使当热电转换模块10长时间使用时,也可以防止发电性能下降。
进一步地,由于低温侧电极132具有围绕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形状,所以可以有效保护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免受外部冲击以及外来物质的影响等。
尽管未进行示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低温侧电极可以是板形的以仅接触热电转换材料的上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与π形相比,可以减小低温侧电极与热电转换材料的焊接区域。然而,考虑到成本性能效益,例如,考虑热电转换材料的内部的电子或空穴主要向上侧移动的情况,低温侧电极可以配置为接触每个热电转换材料的一个表面。可以考虑热电转换模块的内部空间和耐久性以及热电转换材料的特性,而令低温侧电极具有π形、板形或其它形状。
参考图1,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进一步包括绝缘层140,其设置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和热源之间以使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绝缘。
绝缘层140可以位于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与高温通道管道20之间以使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电绝缘和热绝缘。由此,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仅通过电极130彼此电连接,并且可以通过高温侧电极131与低温侧电极132的热交换而在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内部形成热梯度。
参考图1,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进一步包括冷却套管。为了冷却低温侧电极,冷却套管150可以接触低温侧电极132的至少三个表面。
冷却套管150可以由热导材料形成,以用于低温侧电极132与低温通道管道30的热交换。
冷却套管150可以在其一侧接触低温侧电极132,并且可以在其另一侧接触低温通道管道30。
冷却套管150可以具有对应于低温侧电极132的形状以加宽与低温侧电极132的接触区域。也就是说,冷却套管150可以包括上板和侧表面板以对应于包括上板1321和侧表面板1322的低温侧电极132。
参考图3,冷却套管150可以具有π形以对应具有π形的低温侧电极132。由此,冷却套管150可以通过加宽与低温侧电极132的接触区域而有效地从低温侧电极132接收热能。
进一步地,与冷却套管150仅接触低温侧电极132的任何一个表面(例如,上表面)的情况相比,冷却套管150与低温侧电极132的联接区域大,并且通过在冷却套管150具有对应于低温侧电极132的形状的同时联接冷却套管150与低温侧电极132,可以提高低温侧电极132和冷却套管150的联接力。相应地,可以提高热电转换模块10的耐久性,并且可以防止冷却套管150与电极分离,从而即使当热电转换模块10长时间使用时,也可以防止发电性能下降。
进一步地,由于冷却套管150具有围绕低温侧电极132的形状,所以可以有效保护低温侧电极132和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免受外部冲击以及外来物质的影响等。
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进一步包括衬垫,该衬垫设置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和高温通道管道20之间以防止内部流体通过形成在高温通道管道20(热传递流体21在其中流动)上的通孔而泄露。
衬垫可以具有衬垫通孔,所述衬垫通孔的数量对应于高温侧电极131的数量,使得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穿过衬垫通孔。衬垫可以具有这样的衬垫通孔:其具有对应于高温通道管道20的通孔的形状,并且设置在对应的位置。
衬垫可以设置在绝缘层140和高温通道管道20之间。例如,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配置为防止热传递流体21从高温通道管道20泄漏,并且同时通过在衬垫和高温通道管道20之间设置玻璃棉而使高温通道管道20绝缘。
热电转换模块10进一步包括箱体160,所述箱体限定内部空间,在该内部空间中容纳有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多个电极130等,并且所述箱体保护热电转换模块10的组件免受外部冲击或外来物质影响。
箱体160可以具有长方体形状,其中,箱体160的面向高温通道管道20的表面开口。
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多个电极130、绝缘层140以及冷却管套150可以固定至箱体160的内部。
箱体160可以联接至高温通道管道20和低温通道管道30。例如,箱体160可以钎焊至高温通道管道20。箱体160的内部可以是真空的或填充有惰性气体。
热电转换模块10可以电连接负载170,所述负载消耗由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产生的电力。由热电转换模块10产生的电流11可以按如图1所示的方向流动。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3和图4对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材料的内部的热量和电子的移动进行描述。
参考图3,热电转换材料110可以从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其穿过热电转换材料110的中心)接收热能。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可以在左侧、右侧和上侧与低温侧电极132接触的同时传递热能。也就是说,在热电转换材料110的内部,热量可以如热流fl1所示从热电转换材料110的中心部分(高温侧电极131插入至该中心部分)向热电转换材料110的外周(其接触低温侧电极132)径向地传导。
参考图4,通过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传导的热量可以经由穿过部分1312以及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而传递至低温侧电极132。
在n型热电转换材料110中,电子可以通过塞贝克效应而在热量移动的方向上移动动。在p型热电转换材料110中,具有正电荷的空穴可以在热量移动的方向上移动。由此,电子可以如图4的电子流fl2所示而移动。
图5A-图5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的电极的视图。
参考图5A-图5B,根据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的位置和形状,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内部的热梯度可以是不同的。
为了解释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的位置,定义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低温侧端部的位置为x=0,并且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的位置为x=1.0。
为了解释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的形状,定义穿过部分1312的纵向长度为a,穿过部分1312的横向长度为b。
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位于x=0.5处,热梯度关于穿过部分1312而径向地形成,并且电子的传递路径也径向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内部的电子的移动距离可以小于当穿过部分1312的位置为x<0.5时的移动距离。
当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位于x<0.5的位置时,在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内部形成的热梯度从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下侧(或低温侧端)到上侧(或高温侧端)形成,并且电子的传递路径也主要从其下侧到上侧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当穿过部分1312的位置为x=0.5时,电子的直线性更好。
当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的横截面为b/a=1或为圆形时,在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内部形成的热梯度接近这样的形状:其关于穿过部分1312呈径向的,并且电子的传递路径也变为更接近径向的。
当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的横截面为b/a>1时,在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内部形成的热梯度主要从下侧到上侧形成,并且电子的传递路径也主要从其下侧到上侧形成。
相应地,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之间的距离(x)可以基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特性以及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中的至少任意一项来确定。
进一步地,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基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特性以及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中的至少任意一项而形成。在此,横截面可以由通过在这样的方向(即垂直方向)切割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而获取的横截面来定义:该方向垂直于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延伸所沿的方向(即前/后方向)。
例如,当热电转换材料的特定阻抗高时,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设置为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中心比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或低温侧端部更近,以使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内部的电子移动距离最小化。也就是说,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位于接近x=0.5的位置。
例如,当热电转换材料的特定阻抗低时,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设置为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比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低温侧端部更近,以使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内部的电子的传递路径垂直地形成。也就是说,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位于x<0.5的位置。
例如,当能够从热源(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为排放气体)提供的热量充足时,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位于或接近x=0.5的位置。
例如,当能够从热源提供的热量不充足时,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设置为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低温侧端部比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更近,以使在通过高温侧电极131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以前损失的热量最小化。也就是说,可以缩短对从热源(排放气体)吸收的热量进行传导直到热量传递至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所经过的距离,以减少在热量沿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传导时损失的热量。
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形成为使得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为0.8到1.2,以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内部形成径向热梯度。
例如,当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中心比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或低温侧端部更近时,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形成为使得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为0.8到1.2。
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形成为使得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为2到1.2以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内部形成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到低温侧端部的热梯度。
例如,当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设置为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低温侧端部比离多个热电转换材料110和120的高温侧端部更近时,高温侧电极131的穿过部分1312可以形成为使得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不小于2。
以上配置的热电转换模块可以通过设置穿过热电转换材料的电极来解决常见的热电转换材料与电极之间的界面容易分离的耐久性问题。
进一步地,通过考虑热电转换材料的特性和热源的热量而适当地形成穿过热电转换材料的电极的位置和形状,本发明可以在使损失的热量最小化的同时提高热电转换模块的发电性能。
进一步地,通过使高温侧电极在直接接触热源的情况下从热源(即排放气体)接收高温热量以将热量传递至热电转换材料,并且通过提高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与低温侧的温度差,本发明可以提高热电转换模块的发电性能。
进一步地,通过形成对应于热电转换材料的低温侧电极和冷却套管而使得热电转换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内部空间中,本发明可以提高低温侧电极、冷却套管以及热电转换材料的联接力,从而提高热电转换模块的耐久性。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电转换模块的概念视图。
参考图6,和上述实施方案不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高温侧电极131可以具有不穿过高温通道管道20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高温侧电极131的热电部分1311从穿过部分1312的相对端部向着高温通道管道20延伸,并且可以配置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高温通道管道20。
绝缘层可以设置在热电部分1311与高温通道管道20之间以限制电流不流经高温通道管道20。然而,绝缘层使得热量能够良好地从高温通道管道20传递至高温侧电极131。
热电部分1311的与高温通道管道20接触的部分可以使与高温通道管道20的接触的表面变宽。
例如,热电部分1311可以形成为这样的形状:热电部分1311的接近高温通道管道20的端部沿高温通道管道20的外周表面展开。
由于以这种方式配置的热电转换模块没有插入高温通道管道,所以可以防止高温通道管道内部的流体泄露,并且可以方便地设置热电转换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由于电极在穿过热电转换材料并电连接至热电转换材料的同时传递热量,所以可以提高电极和热电转换材料的接合力,并且由此,可以提高热电转换模块的耐久性。
进一步地,由于电极在穿过热电转换材料的中心部分的同时传递热量,并且在热电转换材料的内部形成径向状热梯度,所以可以减少热电转换材料的内部的电子的移动距离,并且可以提高发电性能。
为了所附权利要求的解释方便和准确定义,术语“上部”、“下部”、“内部”、“外部”、“上”、“下”、“上面”、“下面”、“向上”、“向下”、“前”、“后”、“后部”、“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的”、“外部的”、“内”、“外”、“向前”、“向后”用于参照图中所示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特征。
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上文已经对本发明的具体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它们并不旨在是穷举的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显然,根据上述教示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选择和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某些原则和其实际应用,以使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和使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替代方案和修改方案。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Claims (19)

1.一种热电转换模块,其包括:
多个热电转换材料,其包括交替设置的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
多个电极,其连接交替设置的所述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所述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
其中,所述多个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其配置为通过穿透至少一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至少一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而电连接至少一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至少一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将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进一步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而朝向热传递流体所流经的管道突出,使得所述第一电极插入到在所述管道上形成的通孔中,以在第一电极直接与热传递流体接触的同时获取热量,并且将获取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热电转换模块进一步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的穿过管道的部分与所述管道之间,以用于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管道绝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穿过部分,其穿过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其中,基于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特性以及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中的至少一项来确定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设置为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和低温侧端部的中心比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或低温侧端部更近,以使在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内部的电子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设置为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比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低温侧端部更近,以使在通过第一电极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之前损失的热量最小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穿过部分,其穿过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其中,基于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特性以及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中的至少一项来形成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的横截面,并且所述横截面通过在与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延伸所沿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切割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而获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形成为:在横截面中,将从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到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低温侧端部的方向定义为纵向方向a,而将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定义为横向方向b,所述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为0.8到1.2,以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内部形成径向的热梯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形成为:所述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不小于预先确定的值,以形成从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到低温侧端部的热梯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形成为:当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设置为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中心比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或低温侧端部更近时,使得所述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为0.8到1.2的值。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形成为:当第一电极的穿过部分设置为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低温侧端部比离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更近时,使得所述横截面的纵向长度a与横向长度b的比b/a不小于预先确定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多个电极包括:
第二电极,其电连接在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中的彼此相邻并且不通过第一电极彼此连接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配置为与n型热电转换材料的至少三个彼此相连的表面接触,并且与p型热电转换材料的至少三个彼此相连的表面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二电极进一步配置为覆盖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中的每一个的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相连的热电转换材料的两个侧表面,而不覆盖热电转换材料的被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穿过部分,其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穿过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中的彼此相邻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设置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
其中,所述多个电极进一步包括:
第二电极,其配置为电连接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中的彼此相邻并且不通过第一电极彼此连接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并且
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对应于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形状的形状,以与预先确定的区域接触,所述预先确定的区域包括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表面中的高温侧端部,而不包括热电转换材料的被第一电极穿过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进一步包括:
冷却套管,
其中,所述多个电极进一步包括:
第二电极,其配置为:
电连接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中的彼此相邻并且不通过第一电极彼此连接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
与n型热电转换材料的至少三个彼此相连的表面接触,
与p型热电转换材料的至少三个彼此相连的表面接触,
其中,所述冷却套管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三个彼此相连的表面接触,以冷却所述第二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进一步包括:
绝缘层,其设置在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和热源之间,以使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绝缘。
17.一种热电转换模块,其包括:
交替设置的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
多个电极,其配置为交替地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低温侧端部和中心部分连接交替设置的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其中,所述多个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其配置为穿透彼此相邻的n型热电转换材料的中心部分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的中心部分,以通过将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而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中形成径向热梯度。
18.一种车辆,包括:
热电转换模块,其设置在排放气体流经的排气管道中,以通过利用排放气体的热量发电,
其中,所述热电转换模块包括:
交替设置的多个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多个p型热电转换材料;
多个电极,其配置为交替地在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和低温侧连接交替设置的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其中,所述多个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其配置为通过穿透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而电连接n型热电转换材料和p型热电转换材料,以将从热源获取的热量传递至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进一步配置为相对于多个热电转换材料的高温侧端部朝向排气管道突出,使得所述第一电极插入到在所述排气管道上形成的通孔中,以在第一电极直接与所述排放气体接触的同时获取热量,并且将获取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多个热电转换材料。
CN201811176469.5A 2018-06-26 2018-10-10 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 Pending CN1106491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73364 2018-06-26
KR1020180073364A KR102383438B1 (ko) 2018-06-26 2018-06-26 열전 변환 모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차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49146A true CN110649146A (zh) 2020-01-03

Family

ID=68885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76469.5A Pending CN110649146A (zh) 2018-06-26 2018-10-10 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686114B2 (zh)
KR (1) KR102383438B1 (zh)
CN (1) CN110649146A (zh)
DE (1) DE1020181233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04264B (zh) * 2020-08-28 2021-10-2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上热电发电的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0644A (en) * 1960-02-11 1962-12-25 Gen Electric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encapsulated arms
JP2005197385A (ja) * 2004-01-06 2005-07-21 Hitachi Metals Ltd 管状熱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熱電変換装置
US20050217714A1 (en) * 2004-04-02 2005-10-06 Denso Corporation Exhaust heat recovery system
JP2006086402A (ja) * 2004-09-17 2006-03-30 Hitachi Metals Ltd 管状熱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熱電変換装置
DE102009009586A1 (de) * 2009-02-19 2010-08-26 Emitec Gesellschaft Für Emissionstechnologie Mbh Thermoelektrische Vorrichtung
US20110247670A1 (en) * 2010-01-19 2011-10-13 Ohmura Mio Thermoelectric module and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US20130160807A1 (en) * 2010-08-23 2013-06-27 Emitec Gesellschaft Fuer Emissionstechnologie Mbh Semiconductor element for a thermoelectric modul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thermoelectric module
US20150034138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Behr Gmbh & Co. Kg Thermoelectric module
KR20150091128A (ko) * 2012-12-28 2015-08-07 발레오 시스템므 떼르미끄 자동차에서 전류를 발생시키도록 설계된 열전 모듈 및 장치
US20160329476A1 (en) * 2014-01-22 2016-11-10 Atsumitec Co., Ltd.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FR3041155A1 (fr) * 2015-09-15 2017-03-1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Module et dispositif thermo electriques, notamment destines a generer un courant electrique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module
KR20170048893A (ko) * 2015-10-27 2017-05-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열전모듈
WO2017164217A1 (ja) * 2016-03-24 2017-09-28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US20170288115A1 (en) * 2016-03-29 2017-10-05 Hyundai Motor Company Thermoelectric generating system and vehicle exhaust manifold hav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11646A4 (en) * 2004-10-27 2008-12-17 Hino Motors Ltd THERMOELECTRIC GENERATING DEVICE
US20070084499A1 (en) * 2005-10-14 2007-04-19 Biprodas Dutta Thermoelectric device produced by quantum confinement in nanostructures
US20110290293A1 (en) * 2010-05-26 2011-12-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Thermoelectr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3033654A1 (en) * 2011-08-31 2013-03-07 De Rochemont L Pierre Fully integrat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erospace de-icing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0644A (en) * 1960-02-11 1962-12-25 Gen Electric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encapsulated arms
JP2005197385A (ja) * 2004-01-06 2005-07-21 Hitachi Metals Ltd 管状熱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熱電変換装置
US20050217714A1 (en) * 2004-04-02 2005-10-06 Denso Corporation Exhaust heat recovery system
JP2006086402A (ja) * 2004-09-17 2006-03-30 Hitachi Metals Ltd 管状熱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熱電変換装置
DE102009009586A1 (de) * 2009-02-19 2010-08-26 Emitec Gesellschaft Für Emissionstechnologie Mbh Thermoelektrische Vorrichtung
US20110247670A1 (en) * 2010-01-19 2011-10-13 Ohmura Mio Thermoelectric module and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US20130160807A1 (en) * 2010-08-23 2013-06-27 Emitec Gesellschaft Fuer Emissionstechnologie Mbh Semiconductor element for a thermoelectric modul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thermoelectric module
KR20150091128A (ko) * 2012-12-28 2015-08-07 발레오 시스템므 떼르미끄 자동차에서 전류를 발생시키도록 설계된 열전 모듈 및 장치
US20150034138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Behr Gmbh & Co. Kg Thermoelectric module
US20160329476A1 (en) * 2014-01-22 2016-11-10 Atsumitec Co., Ltd.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FR3041155A1 (fr) * 2015-09-15 2017-03-1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Module et dispositif thermo electriques, notamment destines a generer un courant electrique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module
KR20170048893A (ko) * 2015-10-27 2017-05-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열전모듈
WO2017164217A1 (ja) * 2016-03-24 2017-09-28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US20170288115A1 (en) * 2016-03-29 2017-10-05 Hyundai Motor Company Thermoelectric generating system and vehicle exhaust manifold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83438B1 (ko) 2022-04-07
DE102018123369A9 (de) 2020-04-23
DE102018123369A1 (de) 2020-01-02
US10686114B2 (en) 2020-06-16
KR20200000984A (ko) 2020-01-06
US20200266329A1 (en) 2020-08-20
US20190393395A1 (en) 2019-12-26
US10971671B2 (en)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87755B2 (ja) 電気エネルギーを発生させる装置を備える熱交換管束、及びこの管束を備える熱交換器
CN103314478B (zh) 具有提高的组装效率的冷却构件和采用该冷却构件的电池模块
US8378205B2 (en) Thermoelectric heat exchanger
JP4785476B2 (ja) 熱電発電構造及び発電機能付き熱交換器
US8575467B2 (en) Generator of electric energy based on the thermoelectric effect
KR100986657B1 (ko) 열전 냉각 발전 장치
CN103097685B (zh) 带有密封元件的用于车辆热电发电机的热电模块
JP4687305B2 (ja) 熱電子発電素子
US9293679B2 (en) Thermoelectric module for a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hav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s
US20110308771A1 (en) Exhaust gas cool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130096410A (ko) 차량용 열전발전장치
CN110649146A (zh) 热电转换模块和包括该模块的车辆
JP5954103B2 (ja) 熱電発電装置
KR101724847B1 (ko) 엔진 폐열을 이용가능한 열전발전 모듈
RU2563305C1 (ru) Терм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генератор автомобиля
KR20160143716A (ko) 특히 자동차에서 전류를 발생시키도록 구성된 열전 장치 및 열전 모듈
CN114701351A (zh) 一种可发电的散热器水箱及汽车
JP2015164391A (ja) 熱電発電装置
CN110649148A (zh) 热电转换模块和用于制造该热电转换模块的方法
KR20150003897A (ko) 열전 모듈용 반도체 소자 및 열전 모듈
JP2014212632A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CN109196669B (zh) 热电模块
CN105705762A (zh) 热电模块、热电装置、换热器和egr回路
US9673370B2 (en) Water-and-air-cooled thermoelectric device
JP2003217628A (ja)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