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46850B - 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46850B CN110646850B CN201810680675.3A CN201810680675A CN110646850B CN 110646850 B CN110646850 B CN 110646850B CN 201810680675 A CN201810680675 A CN 201810680675A CN 110646850 B CN110646850 B CN 1106468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layer
- curve
- inversion
- reservoir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398 formation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Calcium Chemical compound [Ca]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33 buria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75 calc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1 calc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7 cl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51 gamma r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545 laboratory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15 p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OFYZVNMUHMLCC-ZPOLXVRWSA-N prednis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2(C)[C@H]3C(=O)C[C@](C)([C@@](CC4)(O)C(=O)CO)[C@@H]4[C@@H]3CCC2=C1 XOFYZVNMUHMLCC-ZPOLXVR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85 radioa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87 whit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4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包括: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和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根据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本发明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通过建立脆性指数曲线有效识别储层当中隔夹层,同时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建立精细的地质约束模型,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提高反演纵向分辨率同时提高井间横向预测精度,从而实现隔夹层预测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隔夹层是分布在砂岩储层内不渗透或特低渗透层,它将厚油层分成多个独立流动单元,是储层内部产生非均质性的重要原因,隔夹层研究是海相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关键。
根据岩性特征、成岩岩相和测井资料特征可将隔夹层大致划分为三类:钙质夹层、钙泥质夹层、泥质夹层。现有技术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岩心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在孔隙度、渗透率精细计算基础上,结合密度、伽马、电阻率等曲线,建立三类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进行已钻井单井隔夹层识别,并参照沉积特征,在井间预测性增加部分隔层,以此划分隔夹层平面展布。这种常规方法钻遇井点隔夹层识别精度高,但是空间预测性不强,由于受井网密度分布制约,特别是井间距离较大时,井间隔夹层预测性大大降低。此外,现有技术中还有利用序贯-高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进行高速致密钙层分布预测,但预测效果未见到钻井结果证实。
由于砂岩储层中钙质、钙泥质夹层厚度远小于1/8波长,空间展布零散,利用常规流程开展确定性反演或统计学反演识别隔夹层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受常规资料处理流程影响,用于反演的成果数据普遍由于主频低,频带窄,而导致反演结果纵向分辨率难以达到开发地质要求;二是缺乏精细的地质约束模型,对于空间分布不连续的较小目标体,地震反演难以精细落实空间横向展布,反演吻合率极低。可见,上述的这两个方面导致了地震反演在隔夹层预测当中难以发挥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震反演在隔夹层预测当中难以发挥作用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隔夹层预测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包括:
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根据所述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包括: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仪获取所述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
对所述待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所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所述环境参数包括所述深度点对应的声波时差与所述深度点对应的密度;
对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对所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进行测井曲线空间一致性校正,得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
根据所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和预设的地层体积组分常数计算地层体积组分含量,所述地层体积组分含量包括泥质含量、孔隙度以及砂岩含量;
根据预设的地层电阻率曲线和地层电水电阻率值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
根据所述地层体积组分含量与所述地层含水饱和度,并利用预设的岩石物理正演模型开展岩石物理正演,得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所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中包括纵波速度、密度以及横波速度;
根据所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计算出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对所述杨氏模量和所述泊松比分别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到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
根据所述静态杨氏模量和所述静态泊松比,并利用预设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出所述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
根据所述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生成所述待预测储层的所述脆性指数曲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所述待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所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包括:
根据DTmax=Vsh*DTsh+(1-Vsh)*DT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DTmax,其中,DT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声波时差;DT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
根据ρmax=Vsh*ρsh+(1-Vsh)*ρ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ρmax,其中,ρ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密度值;ρ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
当测井曲线大于预设最大值时,若声波时差DT>DTmax,则将DTmax作为所述深度点的声波时差值,若测量密度ρ>ρmax时,则将ρmax作为所述深度点的密度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包括:
选择标准层段以及至少一个参考井,绘制与所述参考井的测井曲线与垂深之间的交会图,其中,所述交会图的横坐标轴为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纵坐标为垂深,并且统计所述参考井的压实规律;
根据所述压实规律与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包括:
在所述原始地震数据中的道集上、下各设置一个角度外切点,并根据预设的切除范围将所述原始地震数据中的远道数据沿纵向进行切除;
将具有相似偏移距或入射角的相邻CMP道进行相加,然后,分别沿着主测线、联络线方向计算相邻相加道的相关程度,通过自适应算法改善信号信噪比,以压制噪声;
利用测井信号设置一个谱蓝化因子,在预设的范围内补偿地震的低频和高频部分,生成谱蓝化提频数据;
获取所述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并利用利用所述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所述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并利用利用所述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包括:
利用所述测井纵波速度、所述密度以及所述横波速度,通过Zoeppritz方程进行地震道集正演,获取该井点附近的标准的AVA道集;
利用所述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以使所述谱蓝化提频数据的道集振幅随入射角度变化特征与AVA道集一致;
将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包括:
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地层格架,得到精细解释数据,以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
将地震振幅、沉积微相、波阻抗作为反演低频信息,脆性指数、泥质含量作为中、高频补偿信息,利用尺度先验信息融合模拟建立一个储层和薄隔夹层分布概率体,以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将地震振幅、沉积微相、波阻抗作为反演低频信息,脆性指数、泥质含量作为中、高频补偿信息,利用尺度先验信息融合模拟建立一个储层和薄隔夹层分布概率体,以得到反演结果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拓频地震数据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
根据所述精细解释数据,提取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
利用所述小层地层格架建立砂地比模型;
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及泥质含量曲线,与所述小层地层格架进行融合,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
将所述待预测储层进行数字化,利用预设算法统计井点处隔夹层、储层分布与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所述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所述砂地比模型、所述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所述泥质含量模型的相关性;
根据贝叶斯判别准则理论,对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所述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所述砂地比模型、所述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所述泥质含量模型参数进行空间融合,得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将所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作为反演的约束条件;
根据所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所述反演结果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包括:
利用预设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所述反演结果数据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以预测所述隔夹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拓频模块,用于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反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雕刻模块,用于利用预设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所述反演结果数据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
本发明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通过先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再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然后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和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最后根据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从而建立脆性指数曲线有效识别储层当中隔夹层,同时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建立精细的地质约束模型,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提高反演纵向分辨率同时提高井间横向预测精度,从而实现隔夹层预测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步骤101的具体流程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步骤102的具体流程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步骤103的具体流程图;
图5是XX4-46以及XX4-22井的脆性指数曲线图;
图6是XX井区脆性指数随岩性变化分布直方图;
图7是XX工区道集提频前后频谱特征对比图;
图8是XX4-51-1H井横波正演结果及AVA振幅补偿道集效果图;
图9是XX4-15井区2-3号小层内隔夹层反演厚度图;
图10是过XX4-88-2井钻前隔夹层反演剖面;
图11是过XX1-17-2井钻前隔夹层反演剖面;
图12是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隔夹层地震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是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步骤1011、利用自然伽马测井仪获取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
具体地,可以利用自然伽马测井仪获取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利用自然伽马测井仪在井内测量岩层中自然存在的放射性核衰变过程中放射出来的伽马射线的强度来研究地质问题的一种测井方法。由于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强度主要取决于泥质含量,因此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可以用来划分泥质层和非泥质层,估计岩层的泥质含量,进行地层对比等。自然伽马测井仪主要由井下仪器和地面仪器组成,下井仪器有探测器、放大器和高压电源等几部分。自然伽马射线有岩层穿过泥浆、仪器外壳进入探测器,探测器将射线转化为电脉冲信号,经放大器把电脉冲放大后由电缆送到地面仪器。把伽马测井仪下到井中,测量地层反射性强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伽马曲线记录下来的主要是仪器附近,以探测器中心为球心,半径为30-45厘米范围内岩石反射出来的伽马射线。
步骤1012、对待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
在获取到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之后,对待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所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其中,环境参数包括深度点对应的声波时差与深度点对应的密度。
具体地,可以根据以下公式:
计算深度点上下井段泥质含量Vsh,其中,GR为自然伽马曲线,GRss为纯砂岩段自然伽马曲线的读值,GRsh为纯泥岩段自然伽马曲线的读值,根据DTmax=Vsh*DTsh+(1-Vsh)*DT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DTmax,其中,DT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声波时差;DT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根据ρmax=Vsh*ρsh+(1-Vsh)*ρ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ρmax,其中,ρ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密度值;ρ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当测井曲线大于预设最大值时,若声波时差DT>DTmax,则将DTmax作为深度点的声波时差值,若测量密度ρ>ρmax时,则将ρmax作为深度点的密度值。
步骤1013、对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具体地,在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之后,再对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具体地,可以选择标准层段以及至少一个参考井,绘制与参考井的测井曲线与垂深之间的交会图,其中,交会图的横坐标轴为第一校正测井曲线,纵坐标为垂深,并且统计参考井的压实规律,然后根据压实规律与第一校正测井曲线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其中,岩性、物性和流体性质相似的同一层段,由于埋深不同,导致曲线值域,会严重影响曲线多井一致性分析校正,压实校正可以消除埋深对于曲线值域的影响。首先,可以选择标准层段及参考井,值得说明地,标准层段必须靠近目的层附近,全区分布,沉积稳定,厚度适中,其中,参数井也称关键井,必须位于构造有利部位,井深较深,测井曲线齐全、质量较好,有录井、取芯、测试化验等资料;然后建立某一测井曲线与垂深的交会图,其中,该交会图的x轴为校正后测井曲线,y轴为垂深,统计该区域所有井压实规律;最后,判断不同井的曲线数据分布是否一致,确定并画出该工区内同一曲线的压实趋势校正量,用环境校正后测井曲线减去该压实趋势校正量,即完成去压实校正,得到去压实校正后测井曲线。
步骤1014、对第二校正测井曲线进行测井曲线空间一致性校正,得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
具体地,为了使研究区测井岩石物理建模、反演当中所用测井曲线资料有统一的基准,使目标区内所有井的曲线整体特征与实际地质特征最佳吻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井曲线的质量,必须开展测井曲线空间一致性校正,也称为曲线标准化处理。具体地,首先,可以在选取的标准层段,将上述步骤中去压实校正后所有井的曲线建立累计概率直方图;然后,将多口井曲线直方图与标准井曲线直方图概型分布进行匹配,根据概型、值域范围、中值等得到每一口井的曲线的一致性校正量;再进行运算消除该井的一致性校正量,使得该井与标准井相比,概型基本一致、值域基本相同、中值相同,直方图偏差基本消除,完成直方图校正;最后进行压实趋势校正量回填,将直方图校正后测井曲线加上压实趋势校正量,即完成曲线多井一致性校正。
步骤1015、根据第三校正测井曲线和预设的地层体积组分常数计算地层体积组分含量。
然后,再根据第三校正测井曲线和预设的地层体积组分常数计算地层体积组分含量,地层体积组分含量包括泥质含量、孔隙度以及砂岩含量,并且根据预设的地层电阻率曲线和地层电水电阻率值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
具体地,利用上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计算泥质含量Vcl:
其中,GR为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ma为纯砂岩段自然伽马曲线的读值,GRsh为纯泥岩段自然伽马曲线的读值,单位为gAPI;ρb为密度曲线,ρma为纯砂岩段密度骨架值取值2.65,ρsh为干粘土密度值,单位为g/cc;Ish为泥质含量相对指数,c为常数,一般对于老地层c取值为2。
然后,利用声波时差、密度、中子曲线分别计算孔隙度φ:
其中DT、ρb、ΦN分别是上述多井一致性校正后声波时差、密度、中子曲线;DTma、ρma、Φma分别为砂岩骨架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值,一般取常数;DTW、ρW、ΦW分别是地层水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值,一般本地区取常数。
然后,根据下式子进行孔隙度泥质校正:
其中DTsh、ρsh、ΦNsh分别是干粘土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值,一般从实验室测量获得。
然后,再分别将泥质校正后三孔隙度曲线与实验室岩心孔隙度进行相关匹配,根据相关系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最终的地层总孔隙度:
φT=C1*φDTc+C2*φρc+C3*φNc
其中,C1、C2、C3分别是三种孔隙度曲线与岩心孔隙度相关计算的相关系数。
最后,利用地层体积模型计算地层砂岩含量:
VQUA=1-φT-VCL
而对于地层含水饱和度Sw,则可以根据下式进行具体计算:
其中a、b、m、n分别是常数,Rt是地层电阻率曲线,Rw为地层水电阻率值,一般从实验室获得。
步骤1016、根据地层体积组分含量与地层含水饱和度,并利用预设的岩石物理正演模型开展岩石物理正演,得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
具体地,根据地层体积组分含量与地层含水饱和度,并利用预设的岩石物理正演模型开展岩石物理正演,得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岩石物理正演数据中包括纵波速度、密度以及横波速度。
具体地,输入上述计算的泥质含量VCL、总孔隙度φT、砂岩含量VQUA和步骤(5)计算的含水饱和度SW,利用Xu-White模型开展岩石物理正演,纵波Vp、密度ρ正演计算横波Vs。其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其中,为总孔隙度;为泥岩和砂岩的孔隙度;vc、vs为其对应的体积百分含量;Kdry、K0和Kfl分别是干岩石、组成岩石矿物和孔隙流体的体积模量;μdry、μ0和μfl分别为其对应剪切模量。F(α)、Tijij(α)和Tiijj(α)为与孔隙纵横比α相关的函数。而对于干岩石而言,Kfl、μfl均等于零。
步骤1017、根据岩石物理正演数据计算出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对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分别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到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
然后,根据岩石物理正演数据计算出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并对对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分别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到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
利用上述步骤正演的纵波速度Vp、密度ρ、横波速度Vs,进一步计算得到杨氏模量E、泊松比σ:
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到归一化静态杨氏模量ΔE和静态泊松比Δσ:
其中,Emin、Emax分别是最小、最大杨氏模量,σmin、σmax分别是最小、最大泊松比。
步骤1018、根据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利用预设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出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
可以根据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并利用预设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出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
具体地,利用Rickman等人提出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得到脆性指数BI:
值得说明地,岩石脆性指数,指的是表征岩石发生破裂前的瞬态变化快慢程度,反应的是储层压裂后形成裂缝的复杂程度,通常,岩石脆性指数高的地层性质硬脆,对压裂作业反应敏感,能够迅速形成复杂的网状裂缝;反之,脆性指数低的地层则易形成简单的双翼型裂缝。
步骤1019、根据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生成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最后,根据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生成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步骤102、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开展地震反演,地震数据是硬约束条件,但受采集条件和常规资料处理流程影响,用于反演的成果数据主频低,频宽窄,导致反演结果纵向分辨率难以达到开发要求,隔夹层难以识别,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至关重要。
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从地震资料处理CRP道集出发,测井信息为约束,进行多域随机噪声压制、谱蓝化提频、AVO道集正演、剩余动校正拉平、井控AVO振幅恢复补偿等一系列井控优化处理步骤,处理后地震资料目的层段主频有效提高,同时保持资料的振幅特征,用于进一步开展隔夹层地震反演。
具体地,在原始地震数据中的道集上、下各设置一个角度外切点,并根据预设的切除范围将原始地震数据中的远道数据沿纵向进行切除,并将具有相似偏移距或入射角的相邻CMP道进行相加,然后,分别沿着主测线、联络线方向计算相邻相加道的相关程度,通过自适应算法改善信号信噪比,以压制噪声,然后利用测井信号设置一个谱蓝化因子,在预设的范围内补偿地震的低频和高频部分,生成谱蓝化提频数据,最后获取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并利用利用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其中,可以利用所述测井纵波速度、所述密度以及所述横波速度,通过Zoeppritz方程进行地震道集正演,获取该井点附近的标准的AVA道集,利用所述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以使所述谱蓝化提频数据的道集振幅随入射角度变化特征与AVA道集一致,将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从而得到拓频地震数据。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021、在原始地震数据中的道集上、下各设置一个角度外切点,并根据预设的切除范围将原始地震数据中的远道数据沿纵向进行切除。
由于受到地震采集系统的信号激发、接收的限制,共中心点CRP道集在远偏移距上道集噪音较为显著,道集上、下各设置一个角度外切点,设置切除范围,将远道数据沿纵向进行切除,保留近、中及远道有效数据。
值得说明地,单个地震检波器的接收记录,称之为一个地震道。多个地震道的集合,简称道集。共中心点道集指的是,观测系统内检波器和激发点的中心点相同的地震道的集合。注意共中心点道集当中的“共中心点”指的是地面上的共同中心点,而不是地下的共中心点。共反射点道集指的是同一个地下反射点反射回来的地震记录的集合。
步骤1022、将具有相似偏移距或入射角的相邻CMP道进行相加,然后,分别沿着主测线、联络线方向计算相邻相加道的相关程度,通过自适应算法改善信号信噪比,以压制噪声。
将具有相似偏移距或入射角的相邻CMP道进行相加,分别沿着主测线、联络线方向计算相邻相加道的相关程度,通过自适应算法改善信号信噪比,压制噪声。
步骤1023、利用测井信号设置一个谱蓝化因子,在预设的范围内补偿地震的低频和高频部分,生成谱蓝化提频数据。
地震激发时,地层本身是一个滤波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因为受子波影响,通常为白化频谱特征,有效频带范围较窄;而测井频带范围远高于地震,可以利用测井信号设计一个谱蓝化因子,在一定范围内补偿地震的低频和高频部分,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地震有效频谱刻度校正,提高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
步骤1024、利用测井纵波速度、密度以及横波速度,通过Zoeppritz方程进行地震道集正演,获取该井点附近的标准的AVA道集。
目前储层和流体(油、气、水)的分析可以采用AVA分析(振幅特征岁入射角度变化的过程),因此要求地震资料处理目标是保真、保幅,但是由于处理动校正过程,不同偏移距拉伸会导致频率变化,导致道集频谱背景特征不均衡,在道集上出现错误AVA特征,影响储层和流体性质分析。利用上述步骤正演得到的测井纵波速度、密度、横波速度,通过Zoeppritz方程进行地震道集正演,获取该井点附近的标准的AVA特征道集;
步骤1025、利用所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以使谱蓝化提频数据的道集振幅随入射角度变化特征与AVA道集一致。
利用井点处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使谱蓝化提频后道集振幅随入射角度变化特征与测井AVA正演道集一致,将该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成果数据用于后续储层研究。
步骤1026、将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具体地,可以将上述步骤中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步骤103、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和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具体地,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地层格架,得到精细解释数据,以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将地震振幅、沉积微相、波阻抗作为反演低频信息,脆性指数、泥质含量作为中、高频补偿信息,利用尺度先验信息融合模拟建立一个储层和薄隔夹层分布概率体,以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可以根据拓频地震数据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然后根据精细解释数据,提取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再利用小层地层格架建立砂地比模型。然后,再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及泥质含量曲线,与小层地层格架进行融合,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并将待预测储层进行数字化,利用预设算法统计井点处隔夹层、储层分布与小层波阻抗模型、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砂地比模型、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泥质含量模型的相关性。然后,根据贝叶斯判别准则理论,对小层波阻抗模型、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砂地比模型、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泥质含量模型参数进行空间融合,得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将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作为反演的约束条件。最后,根据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步骤1031、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地层格架,得到精细解释数据,以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
具体地,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层序地层格架,解释层位由准层序级提高到开发小层级别,从而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
对上述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进行主要反射层位进行追踪解释,再利用开发划分小层,进行深时转化,计算合成记录,并与实际地震道进行匹配,完成精细匹配标定,最后,对解释层位进行加密,进行精细的小层反射层位自动追踪解释,人工进行结果质控,保证井点处层位、分层一一对应,建立起基于小层的地层格架。
步骤1032、根据拓频地震数据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
利用地震振幅、沉积微相、波阻抗作为反演低频信息,脆性指数、泥质含量为中、高频补偿信息,利把多种尺度先验信息融合模拟建立一个储层和薄隔夹层分布概率体。首先,可以利用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开展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
步骤1033、根据精细解释数据,提取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
步骤1034、利用小层地层格架建立砂地比模型。
步骤1035、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及泥质含量曲线,与小层地层格架进行融合,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
步骤1036、将待预测储层进行数字化,利用预设算法统计井点处隔夹层、储层分布与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砂地比模型、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泥质含量模型的相关性。
步骤1037、根据贝叶斯判别准则理论,对小层波阻抗模型、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砂地比模型、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泥质含量模型参数进行空间融合,得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将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作为反演的约束条件。
步骤1038、根据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步骤1039、根据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生成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步骤104、根据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
具体地,利用预设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反演结果数据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以预测隔夹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先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再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然后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和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最后根据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从而建立脆性指数曲线有效识别储层当中隔夹层,同时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建立精细的地质约束模型,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提高反演纵向分辨率同时提高井间横向预测精度,从而实现隔夹层预测的目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现有技术预测的方法相比,优点如下:
1、对于薄隔夹层常规测井曲线很难找到高速、致密明显特征,测井响应十分微弱的问题,开展岩石物理正演计算岩石脆性指数,“放大”隔夹层响应特征,并建立了简单有效的隔夹层识别量版。
2、与以往地震反演方法相比,开展井控叠前道集优化处理,有效提高了地震原始资料主频;同时精细解释并建立开发小层地层格架,为隔夹层分布提供了有效约束;多种尺度信息结合进行高、低频约束,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从而可以更加准确的完成薄隔夹层空间分布预测。
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在A油田隔夹层预测的实际应用,对上述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A油田主力产层东河砂岩段具有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上部发育钙质、钙泥质夹层,砂岩底部发育泥质夹层,剩余油分布受隔夹层的空间分布和非均质性控制。因此隔夹层预测特别是储层上部钙质、钙泥质夹层空间分布预测对于东河砂岩剩余油的开发意义重大。前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岩心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在孔隙度、渗透率精细计算基础上,结合密度、电阻率等曲线,建立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进行已钻井单井隔夹层识别,在井间预测性增加部分隔层,以此划分隔夹层平面展布。由于受井网密度分布制约,井间隔夹层预测性大大降低。
步骤101、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步骤1011、利用自然伽马测井仪获取A油田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
具体地,可以利用自然伽马测井仪获取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
步骤1012、对待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
因为XX地区石炭系地层砂泥岩互层特征明显,石炭系储层段存在一些井存在严重扩径垮塌,因此需要利用逐点检测校正方式对该工区所有井声波、密度进行环境校正。
在获取到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之后,对待XX油田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所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其中,环境参数包括深度点对应的声波时差与深度点对应的密度。
具体地,可以根据以下公式:
计算深度点上下井段泥质含量Vsh,其中,GR为自然伽马曲线,GRss为纯砂岩段自然伽马曲线的读值,GRsh为纯泥岩段自然伽马曲线的读值,根据DTmax=Vsh*DTsh+(1-Vsh)*DT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DTmax,其中,DT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声波时差;DT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根据ρmax=Vsh*ρsh+(1-Vsh)*ρ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ρmax,其中,ρ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密度值;ρ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当测井曲线大于预设最大值时,若声波时差DT>DTmax,则将DTmax作为深度点的声波时差值,若测量密度ρ>ρmax时,则将ρmax作为深度点的密度值。其中,在对于XX油田共进行环境校正井数10口。
步骤1013、对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具体地,在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之后,再对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具体地,可以选择标准层段以及至少一个参考井,绘制与参考井的测井曲线与垂深之间的交会图,其中,交会图的横坐标轴为第一校正测井曲线,纵坐标为垂深,并且统计参考井的压实规律,然后根据压实规律与第一校正测井曲线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选择标准层段为石炭系砂泥岩段,该层段厚度较大,沉积稳定。建立自然伽马、声波、密度测井曲线与垂深的交会图,x轴为环境校正后测井曲线,y轴为垂深,统计该区域所有井压实规律。然后,判断不同井的曲线数据分布是否一致,确定并画出该工区内同一曲线的压实趋势校正量,用环境校正后第一校正测井曲线减去该校正量,即完成去压实校正,得到去压实校正后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步骤1014、对第二校正测井曲线进行测井曲线空间一致性校正,得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
在选取的标准层段,将去压实校正后所有第二校正测井曲线建立累计概率直方图;并将80余口井曲线直方图与标准井曲线直方图概型分布进行匹配,根据概型、值域范围、中值等得到每一口井的曲线的一致性校正量;然后,运算消除该井的一致性校正量,使得该井与标准井相比,概型基本一致、值域基本相同、中值相同,直方图偏差基本消除,完成直方图校正;最后,进行压实趋势校正量回填,将直方图校正后测井曲线加上压实趋势校正量,即完成曲线多井一致性校正,得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
步骤1015、根据第三校正测井曲线和预设的地层体积组分常数计算地层体积组分含量。
利用第三校正测井曲线计算泥质含量,利用声波时差、密度、中子曲线分别计算孔隙度,进行孔隙度泥质校正,得到最终的三孔隙度曲线,分别将泥质校正后三孔隙度曲线与实验室岩心孔隙度进行相关匹配,根据相关系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最终的地层总孔隙度,利用地层体积模型计算地层砂岩含量。
步骤1016、根据地层体积组分含量与地层含水饱和度,并利用预设的岩石物理正演模型开展岩石物理正演,得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
步骤1017、根据岩石物理正演数据计算出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对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分别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到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
步骤1018、根据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利用预设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出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
步骤1019、根据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生成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利用Xu-White模型开展岩石物理正演,纵波、密度正演计算横波,利用正演的纵波速度、密度、横波速度,进一步计算得到杨氏模量、泊松比,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到归一化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最后,利用Rickman等人提出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得到脆性指数。
图5是XX4-46以及XX4-22井的脆性指数曲线图,图6是XX井区脆性指数随岩性变化分布直方图。如图5-图6所示,从正演得到弹性参数来看,脆性指数可以较好地区分东河砂岩和隔夹层。从岩性-脆性指数量版图上可知,脆性指数BI小于62为砂岩储层,大于70为钙质隔夹层,之间有少量叠置。
步骤102、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图7是XX工区道集提频前后频谱特征对比图,图8是XX4-51-1H井横波正演结果及AVA振幅补偿道集效果图。如图7-图8所示,XX油田区块研究使用三维地震资料资主频30Hz,频带宽度8-60Hz,由于高频噪声影响,常规处理结果高频部分缺失,该地震资料可以有效刻画东河砂岩展布,但对于刻画0.2-2m隔夹层,该资料有明显缺陷。因此必须有效提高地震主频和频宽,从CRP道集出发,分别进行多域随机噪声压制、谱蓝化提频、AVO道集正演、剩余动校正拉平、井控AVO振幅恢复补偿等井控优化处理,处理后地震资料目的层段主频由30Hz提高到42Hz,频带宽度6-70Hz,同时保证资料的保幅特征,用于进一步开展隔夹层地震反演。
步骤1021、在原始地震数据中的道集上、下各设置一个角度外切点,并根据预设的切除范围将原始地震数据中的远道数据沿纵向进行切除。
在共反射点CRP道集上、下各设置一个角度外切点A、B,设置切除范围,将入射角大于45度数据沿纵向进行切除,保留45度以下近、中及远角度有效数据。
步骤1022、将具有相似偏移距或入射角的相邻CMP道进行相加,然后,分别沿着主测线、联络线方向计算相邻相加道的相关程度,通过自适应算法改善信号信噪比,以压制噪声。
将相邻6道进行相加,分别沿着主测线、联络线方向计算相邻叠加道的相关程度,通过自适应算法进行平滑,改善信号信噪比,压制噪声。
步骤1023、利用测井信号设置一个谱蓝化因子,在预设的范围内补偿地震的低频和高频部分,生成谱蓝化提频数据。
利用测井信号设计一个谱蓝化因子,通过截距、梯度公式,进行地震有效频谱刻度校正,在一定范围内补偿地震的低频和高频部分,提高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
步骤1024、利用测井纵波速度、密度以及横波速度,通过Zoeppritz方程进行地震道集正演,获取该井点附近的标准的AVA道集。
步骤1025、利用所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以使谱蓝化提频数据的道集振幅随入射角度变化特征与AVA道集一致。
步骤1026、将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利用上述步骤正演得到的测井纵波速度、密度、横波速度,通过Zoeppritz方程进行地震道集正演,获取该井点附近的标准的AVA特征道集,并利用井点处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使得谱蓝化提频后道集振幅随入射角度变化特征与测井AVA正演道集一致,最后,将该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用于后续储层研究。
步骤103、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和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在地震剖面上,东河砂岩振幅厚度小于18ms,平均厚度为11.6ms,小于一个同相轴,开展常规统计学反演只能刻画出东河砂岩的展布,内部小于2m隔夹层无法识别。
步骤1031、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地层格架,得到精细解释数据,以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
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层序地层格架,解释层位由准层序级提高到开发小层级别,从而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
步骤1032、根据拓频地震数据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
步骤1033、根据精细解释数据,提取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
步骤1034、利用小层地层格架建立砂地比模型。
步骤1035、根据脆性指数曲线及泥质含量曲线,与小层地层格架进行融合,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
步骤1036、将待预测储层进行数字化,利用预设算法统计井点处隔夹层、储层分布与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砂地比模型、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泥质含量模型的相关性。
步骤1037、根据贝叶斯判别准则理论,对小层波阻抗模型、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砂地比模型、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泥质含量模型参数进行空间融合,得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将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作为反演的约束条件。
步骤1038、根据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步骤1039、根据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生成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对利用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进行主要反射层位追踪解释,其中,石炭系地层发育8段,东河砂岩段划共分为1-8个小层,利用开发划分小层,进行深时转化,计算合成记录,并与实际地震道进行匹配,相关系数达到0.85以上,完成精细匹配标定;再对解释层位进行加密,进行精细的小层反射层位自动追踪解释,人工进行结果质控,保证井点处层位、分层一一对应,建立起基于小层的地层格架。
利用地震振幅、沉积微相、波阻抗作为反演低频信息,脆性指数、泥质含量为中、高频补偿信息,利把多种尺度先验信息融合模拟建立一个储层和薄隔夹层分布概率体;利用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开展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利用精细小层解释结果,提取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对于各小层砂地比图件,进行矢量化,利用小层地层格架建立砂地比模型;将测井曲线正演得到的脆性指数及泥质含量曲线,与小层地层格架进行融合,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将井上储层、隔夹层进行数字化,利用数学算法统计井点处隔夹层、储层分布与各个参数模型的相关性;按照贝叶斯判别准则理论,对5种参数进行空间融合,得到最终储层、薄隔夹层分布概率体,作为反演的约束条件;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利用已建立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反演结果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得到隔夹层空间分布结果。
步骤104、根据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
具体地,利用预设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反演结果数据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以预测隔夹层。
通过与常规地质统计学反演结果对比,储层、隔夹层刻画清楚程度、岩性预测吻合率均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反演结果与实际钻井隔夹层厚度统计发现,未参与反演的3口后验井误差均小于16%,反演结果效果较好,可以用于指导剩余油分布落实。
图9是XX4-15井区2-3号小层内隔夹层反演厚度图。如图9所示,在XX4-15井区2-3小层内,东北、西南方向隔夹层分布较厚,厚度大于1m,成片状分布;XX4-9至XX405隔夹层沉积较薄,呈北西向条带分布,在XX1-29井附近隔夹层不发育。可见,在新井XX4-88-2、XX1-17-2完钻后得到验证。
图10是过XX4-88-2井钻前隔夹层反演剖面。如图10所示,XX4-88-2井钻前反演预测2-3小层隔夹层厚度为1.75m,隔夹层分布厚度大,直导眼井钻遇隔夹层1.6m,误差仅10%。该井试油见底水失利后需对原设计水平井轨迹优化,反演结果显示沿正北、北东向均发育一定厚度隔夹层,且沿正北向储层物性更好,因此沿正北方向进行水平井钻进,获得工业油流,失利井重获投产。
图11是过XX1-17-2井钻前隔夹层反演剖面。如图11所示,XX1-17-2井钻前地震反演预测2-3小层钻遇隔夹层较薄,约0.63m,实钻证实隔夹层0.6m,误差仅4%。该井钻遇4m油层设计下一步水平井段进行开发投产,反演结果认为沿南西向隔夹层发育,厚度增大,且储层发育,因此水平段原设计向南钻进调整为往南西向钻进,该井投产获高产,初期日产油50t,隔夹层预测技术支持了该井的井轨迹优化调整。
图12是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隔夹层地震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拓频模块202,用于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反演模块203,用于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雕刻模块204,用于利用预设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所述反演结果数据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
图1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隔夹层地震预测装置备,可用于执行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根据所述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
所述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包括:
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地层格架,得到精细解释数据,以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
根据所述拓频地震数据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
根据所述精细解释数据,提取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
利用所述小层地层格架建立砂地比模型;
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及泥质含量曲线,与所述小层地层格架进行融合,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
将所述待预测储层进行数字化,利用预设算法统计井点处隔夹层、储层分布与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所述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所述砂地比模型、所述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所述泥质含量模型的相关性;
根据贝叶斯判别准则理论,对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所述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所述砂地比模型、所述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所述泥质含量模型参数进行空间融合,得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将所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作为反演的约束条件;
根据所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所述反演结果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包括: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仪获取所述待预测储层的测井曲线;
对所述待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所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得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所述环境参数包括所述深度点对应的声波时差与所述深度点对应的密度;
对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对所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进行测井曲线空间一致性校正,得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
根据所述第三校正测井曲线和预设的地层体积组分常数计算地层体积组分含量,所述地层体积组分含量包括泥质含量、孔隙度以及砂岩含量;
根据预设的地层电阻率曲线和地层电水电阻率值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
根据所述地层体积组分含量与所述地层含水饱和度,并利用预设的岩石物理正演模型开展岩石物理正演,得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所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中包括纵波速度、密度以及横波速度;
根据所述岩石物理正演数据计算出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对所述杨氏模量和所述泊松比分别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到静态杨氏模量和静态泊松比;
根据所述静态杨氏模量和所述静态泊松比,并利用预设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出所述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
根据所述测井曲线上各个深度点的脆性指数生成所述待预测储层的所述脆性指数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预测储层中扩径垮塌区域所对应的测井曲线区段上的各个深度点进行环境参数校准,包括:
根据DTmax=Vsh*DTsh+(1-Vsh)*DT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DTmax,其中,DT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声波时差;DT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
根据ρmax=Vsh*ρsh+(1-Vsh)*ρss计算未垮塌处泥岩的时差上限值ρmax,其中,ρsh为未垮塌处泥岩的密度值;ρss为孔隙度最大纯砂岩地层的密度值;
当测井曲线大于预设最大值时,若声波时差DT>DTmax,则将DTmax作为所述深度点的声波时差值,若测量密度ρ>ρmax时,则将ρmax作为所述深度点的密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进行去压实校正,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包括:
选择标准层段以及至少一个参考井,绘制与所述参考井的测井曲线与垂深之间的交会图,其中,所述交会图的横坐标轴为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纵坐标为垂深,并且统计所述参考井的压实规律;
根据所述压实规律与所述第一校正测井曲线得到第二校正测井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包括:
在所述原始地震数据中的道集上、下各设置一个角度外切点,并根据预设的切除范围将所述原始地震数据中的远道数据沿纵向进行切除;
将具有相似偏移距或入射角的相邻CMP道进行相加,然后,分别沿着主测线、联络线方向计算相邻相加道的相关程度,通过自适应算法改善信号信噪比,以压制噪声;
利用测井信号设置一个谱蓝化因子,在预设的范围内补偿地震的低频和高频部分,生成谱蓝化提频数据;
获取所述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并利用所述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并利用所述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包括:
利用测井纵波速度、所述密度以及所述横波速度,通过Zoeppritz方程进行地震道集正演,获取该井点附近的标准的AVA道集;
利用所述待预测储层的AVA道集进行振幅补偿,以使所述谱蓝化提频数据的道集振幅随入射角度变化特征与AVA道集一致;
将振幅补偿后道集进行叠加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反演结果数据预测隔夹层,包括:
利用预设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所述反演结果数据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以预测所述隔夹层。
8.一种隔夹层地震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预测储层的脆性指数曲线;
拓频模块,用于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主频,得到拓频地震数据;
反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并利用预设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开展地震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数据;
雕刻模块,用于利用预设的隔夹层识别量版对所述反演结果数据进行三维空间隔夹层空间分布雕刻;
所述反演模块,具体用于开展小层精细解释,建立开发小层地层格架,得到精细解释数据,以约束小层内隔夹层分布;
根据所述拓频地震数据提取各小层波阻抗模型;
根据所述精细解释数据,提取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
利用所述小层地层格架建立砂地比模型;
根据所述脆性指数曲线及泥质含量曲线,与所述小层地层格架进行融合,建立脆性指数模型和泥质含量模型;
将所述待预测储层进行数字化,利用预设算法统计井点处隔夹层、储层分布与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所述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所述砂地比模型、所述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所述泥质含量模型的相关性;
根据贝叶斯判别准则理论,对所述小层波阻抗模型、所述各小层均方根振幅模型、所述砂地比模型、所述脆性指数模型以及所述泥质含量模型参数进行空间融合,得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将所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作为反演的约束条件;
根据所述待预测储层分布概率体,并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所述反演结果数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80675.3A CN110646850B (zh) | 2018-06-27 | 2018-06-27 | 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80675.3A CN110646850B (zh) | 2018-06-27 | 2018-06-27 | 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46850A CN110646850A (zh) | 2020-01-03 |
CN110646850B true CN110646850B (zh) | 2021-09-28 |
Family
ID=68988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80675.3A Active CN110646850B (zh) | 2018-06-27 | 2018-06-27 | 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64685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36233A (zh) * | 2020-05-11 | 2020-10-02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蒸汽腔分布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
CN113721294B (zh) * | 2020-05-26 | 2023-06-2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复数域最小二乘约束谱蓝化拓频方法 |
CN114428364A (zh) * | 2020-09-27 | 2022-05-0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方法 |
CN112363244B (zh) * | 2020-10-26 | 2024-05-28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波阻抗反演方法与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预测方法及系统 |
CN118244340B (zh) * | 2024-05-23 | 2024-08-09 | 山东省地震局 |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事件类型识别判定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838857C (en) * | 2013-01-15 | 2021-10-26 | Cgg Services Sa |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ncluding true-azimuth three-dimensional internal multiple attentuation without subsurface information |
CN105182444B (zh) * | 2015-09-09 | 2017-06-09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一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约束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 |
CN105700013B (zh) * | 2016-04-26 | 2018-06-22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构建页岩气甜点产能模型的方法 |
CN107817535B (zh) * | 2017-09-27 | 2019-07-09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薄夹层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2018
- 2018-06-27 CN CN201810680675.3A patent/CN11064685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46850A (zh) | 2020-0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46850B (zh) | 隔夹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 |
Skalinski et al. | Carbonate petrophysical rock typing: integrating geological attributes and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while linking with dynamic behaviour | |
EP3465286B1 (en) | Elastic parameter estimation | |
US7373251B2 (en) | Method for predicting quantitative values of a rock or fluid property in a reservoir using seismic data | |
CN106368691B (zh) | 基于岩石物理地震信息三维异常孔隙压力预测方法 | |
RU2573739C2 (ru) | Многомасштабное цифровое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 породы для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пласта | |
Kianoush et al. |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interval velocity modeling to determine formation pressures in an oilfield of SW Iran | |
Gupta et al. | Rock typing in Wolfcamp formation | |
CN107831540A (zh) | 储层物性参数直接提取新方法 | |
CN110095811B (zh) | 膏岩层速度模型构建处理方法及装置 | |
Kianoush et al. | Application of pressure-volume (PV) fractal models in modeling formation pressure and drilling fluid determination in an oilfield of SW Iran | |
CN115857047B (zh) | 一种地震储层综合预测方法 | |
Ahmed et al. | Assessment of reservoir rock properties from rock physics modeling and 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borehole logging data to lessen uncertainty in formation characterization in Ratana Gas Field, northern Potwar, Pakistan | |
CN115586572B (zh) | 一种孔隙参数与储层参数的地震岩石物理解析反演方法 | |
CN111077578B (zh) | 岩层分布预测方法和装置 | |
CN115166857A (zh) | 裂缝发育段基于电成像孔隙度谱的补偿声波校正方法 | |
CN116559953A (zh) | I类储层连续厚度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806674B (zh) | 古河道纵向尺度的量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848593A (zh) | 一种定量预测含煤地层中岩浆岩侵蚀区的方法 | |
Masoud et al. |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geostatistical model of the Cretaceous and Cambrian-Ordovician reservoir intervals, Meghil field, Sirte basin, Libya | |
Li et al. | Three-dimension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modeling by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D block, Jinhu depression, northern Jiangsu Basin, China | |
US20240302564A1 (en) |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deling carbonate cementation in forward depositional models | |
Soleimani et al. | Petroleum reservoir simulation, Ramin Oil Field, Zagros, Iran | |
FAKAYEJO | ROCK PHYSICS ASSESSMENT FOR RESERVIOR POTENTIAL IN “OLAKUNLE” FIELD, NIGER DELTA | |
Habib et al. | VALIDATION OF EXTENDED ELASTIC IMPEDANCE BASED ON MINIMUM ENERGY ANGLE. A CASE STUDY APPLICATION FOR OPTIMIZED PETROLEUM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