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2729A - 镜筒 - Google Patents

镜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2729A
CN110632729A CN201911041899.0A CN201911041899A CN110632729A CN 110632729 A CN110632729 A CN 110632729A CN 201911041899 A CN201911041899 A CN 201911041899A CN 110632729 A CN110632729 A CN 110632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lens
side end
conical surface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418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先翠
白洪涛
朱佳栋
李建军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418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327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32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2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筒,包括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镜筒筒身(1)和位于镜筒筒身(1)物侧端的镜筒头部(2);镜筒头部(2)的内壁具有与镜筒中心线同轴且锥底位于物侧的第一圆锥面(201);所述第一圆锥面(201)上设有沿第一圆锥面(201)的轴线依次排列的环形凹槽(2011);所述环形凹槽(2011)由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第一圆柱面(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组成;组成每个环形凹槽(2011)的第一圆柱面(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的夹角朝向镜筒物侧。本发明的镜筒可以在保证足够的通光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改善镜筒头部产生的杂散光,使得镜头的成像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镜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筒。
背景技术
在“挖孔”屏手机兴起的背景下,当前手机镜头的发展趋势是小头部和大像面,尤其是前置摄像头。专利CN208636528U所公开的镜头为了既保证镜筒头部尺寸较小,又具备足够的通光量,因此将镜头前端设置成喇叭口。而喇叭口处的第一圆锥面会造成杂散光,严重影响成像质量。该专利消光杂散光的手段除设置挡光板以外是在其中一枚镜片上设置一圆锥面,并在该圆锥面上涂覆消光物质,然而这种手段会影响镜片本身的成像效果,并且消光效果也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效果更好的镜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镜筒,包括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镜筒筒身和位于镜筒筒身物侧端的镜筒头部;
镜筒头部的内壁具有与镜筒中心线同轴且锥底位于物侧的第一圆锥面;
所述第一圆锥面上设有沿第一圆锥面的轴线依次排列的环形凹槽;
所述环形凹槽由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第一圆柱面和第二圆锥面组成;
组成每个环形凹槽的第一圆柱面和第二圆锥面的夹角朝向镜筒物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圆锥面的锥底位于像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环形凹槽设置15至50个;
所述环形凹槽的第一圆柱面与第二圆锥面的夹角θ满足:45°≤θ≤60°,尤其是θ=4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圆柱面沿镜筒轴向的尺寸h≤0.03mm,尤其是h=0.03mm;
第二圆锥面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半径之差k≤0.02mm,尤其是k=0.01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圆锥面与镜筒中心线的夹角β满足:20°≤β≤35°,尤其是β=3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镜筒头部的物侧端外径a满足:1mm≤a≤2.2mm;
所述镜筒头部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满足:c≥0.4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镜筒头部与所述镜筒筒身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连接结构的壁厚e满足:e≥0.1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结构为垂直于镜筒中心线的环形结构;
所述镜筒头部的物侧端面与连接结构的物侧侧壁沿镜筒轴向的距离d1≥0.2mm,尤其是d1=0.45;
连接结构的壁厚e=0.15mm;
第一圆锥面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1=0.36mm;
镜筒头部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0.65mm;
镜筒头部的物侧端外径a=2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结构的外壁与所述镜筒头部的外壁为连续的圆锥面;
所述镜筒头部的物侧端面与镜筒筒身的物侧端沿镜筒轴向的距离d2≥0.2mm,尤其是d2=0.67mm;
连接结构的壁厚e=0.18mm;
第一圆锥面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2=0.51mm;
镜筒头部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0.45mm;
镜筒头部的物侧端外径a=1.9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镜筒头部的物侧端面及内壁均采用激光雾化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第一圆锥面上沿其轴线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由第一圆柱面和第二圆锥面组成,其中第二圆锥面的锥底位于像侧。如此设置的环形凹槽可以在光线照射在第一圆锥面上时,在凹槽内部通过凹槽两个面的反射,从而降低了经第一圆锥面的一次反射后直接到达成像传感器上的杂散光量,避免光滑的圆锥面产生较大的反射光线进入镜筒形成杂散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在镜筒头部内壁设置锥底位于物侧的第一圆锥面可以避免尺寸较小的镜筒头部遮挡有效的成像光线。第一圆锥面与镜筒中心线的夹角20°≤β≤35°,在该角度范围内,既不会阻碍有效的成像光线,又可以有效的改变入射光线反射后的方向从而降低反射进镜筒的杂散光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环形凹槽设置15至50个。这样设置既有利于镜筒头部杂散光的改善,又有利于环形凹槽的成型及模具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第一圆柱面与第二圆锥面的夹角θ满足:45°≤θ≤60°。在该角度范围内,可以有效的改善杂散光,同时还能保证凹槽的强度及成型工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镜筒头部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满足:c≥0.4mm。这样的距离可以使得本发明的镜筒组立的镜头中光阑距离第一片镜片较远,使得镜筒头部可以做的很小,满足“挖孔”屏手机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连接结构的壁厚e满足:e≥0.1mm。这样可以保证镜筒的强度及组立后镜头的稳定性及信赖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镜筒组立的镜头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镜筒头部和连接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第一圆锥面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镜筒组立的镜头的激光雾化示意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镜筒组立的镜头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的镜筒头部和连接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的第一圆锥面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镜筒组立的镜头的激光雾化示意图;
图9是f1=0.36mm,β=30°的镜筒未设置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0是f1=0.36mm,β=30°的镜筒设置θ=45°环形凹槽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1是f1=0.36mm,β=30°的镜筒设置θ=60°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2是f1=0.36mm,β=25°的镜筒未设置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3是f1=0.36mm,β=25°的镜筒设置θ=45°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4是f1=0.36mm,β=25°的镜筒设置θ=60°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5是f1=0.36mm,β=35°的镜筒未设置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6是f1=0.36mm,β=35°的镜筒设置θ=45°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7是f1=0.36mm,β=35°的镜筒设置θ=60°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8是f2=0.51mm,β=30°的镜筒未设置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19是f2=0.51mm,β=30°的镜筒设置θ=45°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
图20是f2=0.51mm,β=30°的镜筒设置θ=60°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
图21是f2=0.51mm,β=25°的镜筒未设置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22是f2=0.51mm,β=25°的镜筒设置θ=45°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
图23是f2=0.51mm,β=25°的镜筒设置θ=60°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
图24是f2=0.51mm,β=35°的镜筒未设置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及光路图;
图25是f2=0.51mm,β=35°的镜筒设置θ=45°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
图26是f2=0.51mm,β=35°的镜筒设置θ=60°环形凹槽时组立的镜头光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镜头的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镜头的剖视图。如图1和图5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两种实施方式的镜筒组立成的镜头,镜筒均包括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镜筒筒身1和镜筒头部2。镜筒的物侧端即图1和图5中的左侧,而像侧端即图1和图5中的右侧,其中镜筒头部2位于筒身的物侧端。图1和图5所示的镜头中的镜筒整体为筒状,其外壁为阶梯状,外径尺寸从像侧端向着物侧端逐渐减小。而镜筒的内壁也为阶梯面,以便安装透镜组5。为了使镜头满足“挖孔”屏手机小头部的要求,镜筒头部2的外径较小。为了保证镜头拥有足够的通光量,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内壁均设置了锥底位于镜筒的物侧的第一圆锥面201,以避免遮挡有效的成像光线。从图1和图5可以看出,利用本发明镜筒的镜头中的光阑4安装在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上,即光阑前置。如此会使得镜筒头部2的轴向尺寸增加,使得第一圆锥面201的尺寸也会增加。而尺寸较大的光滑圆锥面会使得光线照射在该面上后出现反射,造成严重的杂散光。而传统对反光面放电、激光雾化及喷砂的工艺对杂散光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发明主要对于第一圆锥面201的结构做了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镜头不能有效消除或削减杂散光的缺陷。
图1至图4所示出的示意图均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镜筒;图2是图1在镜筒头部2和连接结构3处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1和图2,镜筒头部2是沿着镜筒中心线从物侧向像侧延伸、直至到达图中从左至右的第一组镜片501处的、外表面为圆柱形的中空圆筒。镜筒头部2通过连接结构3与镜筒筒身1连接,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3基本为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圆环,其圆环外表面(即图2中上端)连接镜筒筒身1,而圆环内表面(即图2中下端)连接镜筒头部2的外壁。在本申请中,尽管采用上述镜筒头部2和连接结构3这样的区分,但这仅仅是为了描述本申请技术方案所做的划分,并非实际结构上必须的分立原件或组成部分。如图1和2所示,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用于安装光阑4,而像侧端面与连接结构3共同用于承靠透镜组5中位于物侧的第一片镜片501。本发明中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应满足:c≥0.4mm(距离c也可理解为光阑4与第一片镜片承靠面之间的轴向距离)。而镜筒头部2物侧端的外径a应满足:1mm≤a≤2.2mm。如此设置的镜筒既满足了头部尺寸较小,也保证了镜筒轴向长度较短,从而使得第一圆锥面201的轴向尺寸较短,进而减少了第一圆锥面201处光线的反射。在图1所示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c=0.65mm,a=2mm。
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圆锥面201位于镜筒头部2的内壁靠近物侧一端。第一圆锥面201构成一个中空截头圆锥,这个中空圆锥的轴线与镜筒的轴线同轴,其锥底位于物侧。第一圆锥面201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1=0.36mm。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圆锥面201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1=0.36mm主要适用于减少49°的入射光照射在第一圆锥面201上所产生的杂散光。由此,连接结构3呈圆环状,具有左右两个侧壁,而其像侧侧壁(即图2中右侧)与镜筒头部2的像侧端面共同承靠镜片组5中的第一片镜片501的承靠面。当然本发明的连接结构3的左右两侧壁不是绝对的平面,其形状适应于第一片镜片501的承靠面。本发明的连接结构3的厚度e应满足:e≥0.1mm,这样才能保证镜筒的强度及组立后镜头的稳定性及信赖性。而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连接结构3的物侧侧壁沿镜筒轴向的距离d1≥0.2mm。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3的厚度e=0.15mm,而d1=0.45mm。
图3是图2在第一圆锥面201处的局部放大图,详细表示本发明在第一面锥面201的结构。由图3可以看出,本发明为了避免光线在第一圆锥面201处直接产生反射,从而产生大量的杂散光,在第一圆锥面201上设置了沿第一圆锥面201的轴线依次排列的环形凹槽2011。环形凹槽2011由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第一圆柱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组成。组成每个环形凹槽2011的第一圆柱面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的夹角朝向镜筒物侧敞开。第二圆锥面2011b构成一个截头圆锥,其锥底在像侧。这样在圆锥面上设置凹槽的方式可以使得光线在凹槽内部在第一圆柱面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之间反射,从而避免光线直接在第一圆锥面201上反射进入镜筒而产生大量的杂散光。根据本发明,设置15至50个环形凹槽2011。这样既有利于消除或减弱镜筒头部2物侧端的杂散光,又有利于环形凹槽2011的成型及模具设计。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每个环形凹槽2011的第一圆柱面2011a与第二圆锥面2011b的夹角θ应满足:45°≤θ≤60°。第一圆柱面2011a沿镜筒轴向的尺寸h≤0.03mm,第二圆锥面2011b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半径之差k≤0.02mm。这样的设置,首先可以有效减弱或消除杂散光,同时可以有效的保证环形凹槽2011的强度及成型工艺。尤其是,第一圆锥面201的锥角大小直接影响所产生的杂散光的大小。根据本发明,第一圆锥面201的半锥角越大,越能够避免光线反射进镜筒内造成杂散光。但如果半锥角过大又会影响通光量,阻碍有效的成像光线。因此,为实现本发明目的,第一圆锥面201的半锥角β满足:20°≤β≤35°。在这样的角度范围内,既可以保证足够的通光量,又可以改变光线的反射后的方向从而减少反射进镜筒的光线量。而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圆锥面201的的半锥角β=30°,这个角度既不会阻碍有效光线,又可最大程度的防止锥面反射的光线进入镜筒。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20个环形凹槽2011。第一圆柱面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之间的夹角θ=45°,第一圆柱面2011a沿镜筒轴向的尺寸h=0.03mm,第二圆锥面2011b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半径之差k=0.01mm。如上述设置使得本实施方式适用于消除49°入射光产生的杂散光。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镜头在镜筒头部处的激光雾化情况。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镜筒在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及内壁均进行了激光雾化处理,图4中A表示激光雾化处理的区域。如图2所示,该雾化处理覆盖了整个第一圆锥面201及其上设置的环形凹槽2011中的两个面以及镜筒头部2内壁的其余区域。经过激光雾化后的区域形成漫反射面,可有效降低表面反射率,进一步改善杂散光。
图5至图8所示出的示意图均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镜筒。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镜筒的镜筒头部2也是通过连接结构3与镜筒筒身1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3的外壁与镜筒头部2的外壁为连续的圆锥面。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镜筒筒身1的物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d2≥0.2mm。在本实施方式中,d2=0.67mm。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0.45mm。而镜筒头部2物侧端的外径a=1.90mm。而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镜筒筒身1的物侧端沿镜筒轴向的距离d2=0.67mm(即镜筒头部2与连接结构3的总体轴向尺寸)。
图6是图5在镜筒头部2和连接结构3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3虽然参与承靠第一片镜片501的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不同,但其厚度也应遵循本发明上述对连接结构3的厚度e的范围限制。因此本实施方式连接结构3的厚度e=0.18mm。第一圆锥面201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2=0.51mm,这一尺寸使得16°左右的入射光照射在第一圆锥面201上时产生的杂散光较强。而图5至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圆锥面201与镜筒中心线的夹角β=30°。
图7是图6在第一圆锥面201处的局部放大图,以便说明环形凹槽2011的结构。图5至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环形凹槽2011的结构与尺寸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设置28个环形凹槽2011。如上述设置使得本实施方式适用于消除16°入射光产生的杂散光。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镜头在镜筒头部处的激光雾化管控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激光雾化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激光雾化处理的区域也由A表示)。
图9至图17表示镜筒中第一圆锥面201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1=0.36mm时的光斑图和光路图。但图9、图12和图15的镜筒的第一圆锥面201上未设置环形凹槽,而其他图中的环形凹槽2011的θ角相对于第一种实施方式有所改变,以形成对比。图9至图17中的光学系统(即透镜组5)对49°的入射光照射在f1=0.36mm的第一圆锥面201上反射的光线折射后产生的杂散光较强。因此图9至图17仅示出了49°的入射光。图9至图17中左侧光斑图中的光斑越暗,表示杂散光越强;右侧光路图的输入光线数量相同,每条光线的强度也相同,因此经光学系统折射后的光线越密集,代表杂散光就越强。
图10和图11所示的镜筒β=30°。图10设置了θ=45°的环形凹槽2011;图11设置了θ=60°的环形凹槽2011。图13和图14所示的镜筒β=25°。图13设置了θ=45°的环形凹槽2011;图14设置了θ=60°的环形凹槽2011。图16和图17所示的镜筒β=35°。图16设置了θ=45°的环形凹槽2011;图17设置了θ=60°的环形凹槽2011。可以看出,上述图中的光斑图相较于图9、图12和图15中的暗光斑较少,而右侧的光路图的光线也较稀疏,可知设置了本发明的环形凹槽2011的镜筒可以明显减弱杂散光。同时从图10、图13和图16可以看出,环形凹槽2011的规格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圆锥面201与镜筒中心线的夹角越大,消除杂散光的效果就越明显。
图9所示的是没有设置环形凹槽2011的镜筒,而图10中是设置了环形凹槽2011的镜筒。除此以外,图9和10中的镜筒的其它部分相同。比较图9和图10中的光路图可以看出,在图9的光路图中,光轴以下部分的折射光比较密集,而图10中右侧光路图中的光线分布相对均匀。这表明,设置环形凹槽2011时,有效地减少或消除了进入成像传感器的杂散光。
图18至图26表示镜筒中第一圆锥面201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2=0.51mm时的光斑图和/或光路图。图18、图21和图24中的镜筒未设置环形凹槽,而其他图中的环形凹槽2011的θ角相对于第二种实施方式有所改变,以形成对比。图18至图26中的光学系统对16°的入射光照射在f2=0.51mm的第一圆锥面201上反射的光线折射后产生的杂散光较强。因此图18至图26中仅示出了16°的入射光。同样,图18至图26中光斑图中的光斑越暗,代表杂散光越强;光路图的输入光线相同,每条光线的强度也相同,因此经光学系统折射后的光线越密集,代表杂散光就越强。
图19和图20所示的镜筒β=30°。图19中设置了θ=45°的环形凹槽2011;图20中设置了θ=60°的环形凹槽2011。图22和图23所示的镜筒β=25°。图22中设置了θ=45°的环形凹槽2011;图23中设置了θ=60°的环形凹槽2011。图25和图26所示的镜筒β=35°。图25中设置了θ=45°的环形凹槽2011;图26中设置了θ=60°的环形凹槽2011。由图18、图21和图24可知,未设置环形凹槽2011的镜筒组立的镜头产生了大量的暗光斑(即杂散光较强),而其他视图未见有明显的光斑产生,因此未表示右侧光线视图。可见,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设置了环形凹槽2011的镜筒极大程度的减弱甚至可以消除(消除是指实拍下杂光可以忽略)16°入射光产生的杂散光。从图19、图22和图25也可以看出,环形凹槽2011的规格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圆锥面201与镜筒中心线的夹角越大,消除杂散光的效果就越明显。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镜筒,包括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镜筒筒身(1)和位于镜筒筒身(1)物侧端的镜筒头部(2);
镜筒头部(2)的内壁具有与镜筒中心线同轴且锥底位于物侧的第一圆锥面(201);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锥面(201)上设有沿第一圆锥面(201)的轴线依次排列的环形凹槽(2011);
所述环形凹槽(2011)由与镜筒中心线同轴的第一圆柱面(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组成;
组成每个环形凹槽(2011)的第一圆柱面(2011a)和第二圆锥面(2011b)的夹角朝向镜筒物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锥面(2011b)的锥底位于像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2011)设置15至50个;
所述环形凹槽(2011)的第一圆柱面(2011a)与第二圆锥面(2011b)的夹角θ满足:45°≤θ≤60°,尤其是θ=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第一圆柱面(2011a)沿镜筒轴向的尺寸h≤0.03mm,尤其是h=0.03mm;
第二圆锥面(2011b)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半径之差k≤0.02mm,尤其是k=0.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锥面(201)与镜筒中心线的夹角β满足:20°≤β≤35°,尤其是β=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外径a满足:1mm≤a≤2.2mm;
所述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满足:c≥0.4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头部(2)与所述镜筒筒身(1)之间通过连接结构(3)连接;
连接结构(3)的壁厚e满足:e≥0.1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为垂直于镜筒中心线的环形结构;
所述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连接结构(3)的物侧侧壁沿镜筒轴向的距离d1≥0.2mm,尤其是d1=0.45;
连接结构(3)的壁厚e=0.15mm;
第一圆锥面(201)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1=0.36mm;
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0.65mm;
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外径a=2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的外壁与所述镜筒头部(2)的外壁为连续的圆锥面;
所述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镜筒筒身(1)的物侧端沿镜筒轴向的距离d2≥0.2mm,尤其是d2=0.67mm;
连接结构(3)的壁厚e=0.18mm;
第一圆锥面(201)沿镜筒轴向的尺寸f2=0.51mm;
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与像侧端面沿镜筒轴向的距离c=0.45mm;
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外径a=1.9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头部(2)的物侧端面及内壁均采用激光雾化处理。
CN201911041899.0A 2019-10-30 2019-10-30 镜筒 Pending CN1106327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1899.0A CN110632729A (zh) 2019-10-30 2019-10-30 镜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1899.0A CN110632729A (zh) 2019-10-30 2019-10-30 镜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2729A true CN110632729A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76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41899.0A Pending CN110632729A (zh) 2019-10-30 2019-10-30 镜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3272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8047A (zh) * 2017-09-22 2018-01-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筒及镜头
CN113296216A (zh) * 2021-06-01 2021-08-2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17687170A (zh) * 2023-08-21 2024-03-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头、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8047A (zh) * 2017-09-22 2018-01-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筒及镜头
CN113296216A (zh) * 2021-06-01 2021-08-2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17687170A (zh) * 2023-08-21 2024-03-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头、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2729A (zh) 镜筒
US9726846B2 (en) Dual-shot injection molded optical components
KR101544792B1 (ko) 홍채 인식 렌즈 시스템
TWI504922B (zh) 鏡頭模組
JP2013068857A (ja) 光学素子、撮像レンズ群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519069A (ja) 光学レンズ
CN111198465A (zh) 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
US20110134548A1 (en) Camera module with anti-astigmatic protrusions on lens
US20200351423A1 (en) Light shield, lens module, and imaging lens using the same
CN115657174A (zh) 一种减弱杂散光的装置
CN210690910U (zh) 镜筒
WO2021000199A1 (zh) 镜头模组
CN207216058U (zh) 塑胶透镜及镜头
US20210063674A1 (en) Lens module, optical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198424A (zh) 垫圈及采用该垫圈的镜头
TWI448760B (zh) 鏡頭模組
CN110031952A (zh) 手机镜头外接光学系统
CN211786285U (zh) 镜头以及电子设备
CN214151199U (zh)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427911U (zh) 镜头装置
JP2018091907A (ja) 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4531617A (ja) パノラマ光学透明筐体
CN200986618Y (zh) 一种无衍射光大景深成像光学系统
CN216792655U (zh) 镜头承靠底座
CN218350530U (zh) 一种减弱杂散光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