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1276A -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 Google Patents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1276A
CN110631276A CN201910835920.8A CN201910835920A CN110631276A CN 110631276 A CN110631276 A CN 110631276A CN 201910835920 A CN201910835920 A CN 201910835920A CN 110631276 A CN110631276 A CN 110631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heat
low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359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鸿瑞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83592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312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31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12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7/00Plants for converting heat or fluid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1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cycle used, e.g. Stirling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属于热力学及动力、制冷、热泵技术领域。工质依序进行以下过程——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自第一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81——组成闭合过程123456781,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Description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力学及动力、供热、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需求、热需求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现实中,人们希望能够简单、主动、高效地利用燃料生成或其它的高温热能来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力,这需要热科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在热科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热力循环是热能利用装置的理论基础和能源利用系统的核心;新的热力循环的创建和发展应用将为能源利用的飞跃起到重大作用,将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从简单、主动和高效地实现温差利用的原则出发,针对高温热源与中温热源(热需求)之间存在温差和存在不同品位低温热资源的情况,并考虑兼顾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为了能够满足多种用能需求——冷、热与动力的单供或联供,本发明提出了相应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八个过程——工作介质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自第一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123456781。
2.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低温热源介质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3.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低温热源介质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23,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第一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4.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被加热介质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自第一低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5.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高温热源介质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自第一低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其中,①取消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②取消67过程和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1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2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3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4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5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6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第7组示例原则性流程图。
为便于理解,给出如下说明:
(1)高温热源——提供高温驱动热负荷的物质,温度最高,也称热源介质或高温热介质;如高温燃气等。
(2)中温热源——获取热负荷的物质,温度仅低于高温热源;如被加热介质。
(3)低温热源——提供低温热负荷的物质,温度低于中温热源;又称低温热介质,如余热介质。本发明申请中,低温热源有两个,即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它们可以是分别独立的两个低温热源,也可以是变温型低温热介质温度不同的两部分。
(4)热源物质直接作为工作介质参与到循环流程时,热源物质自身即代表上述相应热源。
(5)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所对应的温度,一般相应称高温、中温、第一低温和第二低温;其中要指出的是,第一低温和第二低温之间只是表明品位不同,并非按温度高低排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各示例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
图1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示例(1),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定温吸热过程23,可逆绝热膨胀过程34,定温吸热过程45,可逆绝热压缩过程56,定温放热过程67,可逆绝热膨胀过程78,定温吸热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示例(2),工作介质依序进行——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定温吸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膨胀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56,定温放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膨胀过程78,定温吸热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上述两示例中,工作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81过程获取第一低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第二低温热源热负荷;当循环净功等于零时,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全部用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循环净功,外部输入的功与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
图2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示例(1),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可逆绝热膨胀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可逆绝热压缩过程56,定压放热过程67,可逆绝热膨胀过程78,定压吸热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示例(2),工作介质依序进行——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膨胀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56,定压放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膨胀过程78,定压吸热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上述两示例中,工作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81过程获取第一低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第二低温热源热负荷;当循环净功等于零时,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全部用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循环净功,外部输入的功与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
图3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示例(1),工作介质依序进行——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定温(定压)吸热汽化过程23,可逆绝热膨胀过程34,定温(定压)吸热汽化过程45,可逆绝热压缩过程56,定压放热冷凝过程67,可逆绝热膨胀过程78,定温(定压)吸热汽化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示例(2),工作介质依序进行——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定温(定压)吸热汽化过程23,不可逆绝热膨胀过程34,定温(定压)吸热汽化过程45,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56,定压放热冷凝过程67,不可逆绝热膨胀过程78,定温(定压)吸热汽化过程81——共8个过程,形成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1。
上述两示例中,工作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81过程获取第一低温热源热负荷,工作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第二低温热源热负荷;当循环净功为零时,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全部用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循环净功,外部输入的功与三个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
图4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示例(1),低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可逆绝热升压过程12,定温吸热过程23,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温吸热过程45,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温放热过程67,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示例(2),低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自第一低温开始的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12,定温吸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温吸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温放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上述两示例中,低温热源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低温热源介质完成非闭合热力循环12345678提供第一低温热源热负荷,低温热源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第二低温热源热负荷;当循环净功为零时,三部分热负荷之和用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当循环净功大于零时,循环净功对外输出,三部分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循环净功小于零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的功与三部分热负荷之和等于67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
图5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示例(1),低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可逆绝热升压过程12,定压放热过程23,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示例(2),低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自第二低温开始的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12,定压放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上述两示例中,低温热源介质进行67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低温热源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第一低温热源热负荷,低温热源介质完成非闭合热力循环12345678提供第二低温热源热负荷;当低温热源工质进行34、78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等于进行12、56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用全部于23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当低温热源工质进行34、78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大于进行12、56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超出部分对外输出,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23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低温热源工质进行34、78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小于进行12、56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的功与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23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
图6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示例(1),被加热介质依序进行——自中温开始的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示例(2),被加热介质依序进行——自中温开始的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压吸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上述两示例中,被加热介质进行45过程获取高温热源热负荷,被加热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第一低温热源热负荷,被加热介质进行67过程获取第二低温热源热负荷,被加热介质完成非闭合热力循环12345678来获得中温热负荷;当被加热介质进行12、56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等于进行34、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获得的中温热负荷;当被加热介质进行12、56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大于进行34、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超出部分对外输出,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获得的中温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被加热介质进行12、56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小于进行34、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的功与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被加热介质获得的中温热负荷。
图7所示T-s图中的两个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示例是这样进行的:
示例(1),高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自高温开始的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压放热过程45,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示例(2),高温热源介质依序进行——自高温开始的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12,定压吸热过程23,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34,定压放热过程45,不可逆绝热降压过程56,定压吸热过程67,不可逆绝热升压过程78——共7个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12345678。
上述两示例中,高温热源介质完成非闭合热力循环12345678提供高温热源热负荷,高温热源介质进行45过程释放中温热负荷,高温热源介质进行67过程获取第一低温热源热负荷,高温热源介质进行23过程获取第二低温热源热负荷;当高温热源介质进行12、56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等于进行34、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45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当高温热源介质进行12、56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大于进行34、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超出部分对外输出,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45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与对外输出功之和;当高温热源介质进行12、56过程时通过设备输出的功小于进行34、78过程需要设备提供的功时,外部输入这一差额,外部输入的功与三热源提供的热负荷之和等于45过程向中温热源释放热负荷。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具有如下效果和优势:
(1)创建热能(温差)利用基础理论。
(2)应对不同低温热源和多种用能需求,实现温差有效利用。
(3)方法简单,流程合理,是实现温差有效利用的共性技术,适用性好。
(4)热能(温差)驱动,实现热能温度提升,或可选择同时对外提供动力。
(5)流程合理,能够实现温差的充分和高效利用。
(6)必要时,借助外部动力实现低温热能温度提升,方式灵活,适应性好。
(7)工质适用范围广,能够很好地适应制冷/供热需求,工质与工作参数之间匹配灵活。
(8)扩展了实现温差利用的热力循环的范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

Claims (5)

1.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八个过程——工作介质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自第一低温热源的吸热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123456781。
2.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低温热源介质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67,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3.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低温热源介质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12,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23,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34,自第一低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56,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4.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被加热介质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自第一低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自高温热源吸热过程45,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
5.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是工作在高温热源、中温热源、第一低温热源和第二低温热源之间,由依序进行的七个过程——高温热源介质自高温开始的降压过程12,自第二低温热源吸热过程23,自第二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34,向中温热源放热过程45,自中温开始的降压过程56,自第一低温热源吸热过程67,自第一低温开始的升压过程78——组成的非闭合过程12345678;其中,①取消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②取消67过程和78过程,形成非闭合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CN201910835920.8A 2019-08-23 2019-08-23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Pending CN1106312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5920.8A CN110631276A (zh) 2019-08-23 2019-08-23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5920.8A CN110631276A (zh) 2019-08-23 2019-08-23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1276A true CN110631276A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70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35920.8A Pending CN110631276A (zh) 2019-08-23 2019-08-23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3127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9200A1 (zh) * 2021-03-26 2022-09-29 李华玉 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384A (zh) * 1995-04-27 1997-10-29 艾克泽吉公司 实现一种热力循环的方法和设备
US6349551B1 (en) * 1999-11-23 2002-02-26 Alexei Jirnov Thermodynamic power and cryogenic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low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CN105841382A (zh) * 2015-04-13 2016-08-10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10333A (zh) * 2015-04-13 2016-08-31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016804A (zh) * 2015-04-13 2016-10-12 李华玉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440491A (zh) * 2015-12-30 2017-02-22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7355265A (zh) * 2017-09-08 2017-11-17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灵活热电联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384A (zh) * 1995-04-27 1997-10-29 艾克泽吉公司 实现一种热力循环的方法和设备
US6349551B1 (en) * 1999-11-23 2002-02-26 Alexei Jirnov Thermodynamic power and cryogenic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low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CN105841382A (zh) * 2015-04-13 2016-08-10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10333A (zh) * 2015-04-13 2016-08-31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016804A (zh) * 2015-04-13 2016-10-12 李华玉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440491A (zh) * 2015-12-30 2017-02-22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7355265A (zh) * 2017-09-08 2017-11-17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灵活热电联产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9200A1 (zh) * 2021-03-26 2022-09-29 李华玉 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0216B (zh)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53452B (zh)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Hasan et al. First and second law analysis of a new power and refrigeration thermodynamic cycle using a solar heat source
CN105805973B (zh)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016804B (zh)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Wang et al. Parametric analysis of a new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 with transcritical CO2 driven by solar energy
CN110631274A (zh) 第二类多向热力循环
Bingöl et al. Exergy base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igh efficiency poly-generation systems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 applications
CN110631276A (zh)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CN106225322B (zh) 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Mostafavi et al.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combined open-cycle-twin-shaft gas turbine (Brayton cycle) and exhaust gas operated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unit
Yang et al. Exergy analyses of an endoreversible closed regenerative Brayton cycle CCHP plant
CN110631279A (zh)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US20220213812A1 (en) Single-working-medium vapor combined cycle
CN110631277A (zh) 第二类多向热力循环
CN110631273A (zh) 第一类多向热力循环
US20220213816A1 (en) Single-working-medium vapor combined cycle
CN110631275A (zh) 第三类多向热力循环
CN110631278A (zh) 第三类多向热力循环
CN110631280A (zh) 第二类多向热力循环
Al-Tahaineh Cooling of compressor air inlet of a gas turbine power plant using ammonia-water vapor absorption system
JPS61237804A (ja) 動力システム
CN111306840A (zh) 多向热力循环
CN111380251A (zh) 多向热力循环
Ravindra et al.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a solar assisted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 with different cooling cycle configur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