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1072A -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1072A
CN110621072A CN201910933415.7A CN201910933415A CN110621072A CN 110621072 A CN110621072 A CN 110621072A CN 201910933415 A CN201910933415 A CN 201910933415A CN 110621072 A CN110621072 A CN 110621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uplink
time slot
scheduling
resour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34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1072B (zh
Inventor
张琼
刘震
喻鑫
童辉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3341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210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21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1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然后,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其中,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若否,则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采用上述方法可以避免多个用户设备共用资源的情况,进而提升用户设备的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

Description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网络宽带化和移动终端智能化的快速普及,移动网络已经遍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用户对移动通信有着更进一步的期待,对应用多样化、服务质量、业务体验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是受限的,而且将融合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以及各种多媒体数据业务,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通信环境中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及调度稀缺的无线资源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成为了未来移动通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传统资源调度方法中,基站通过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简称PDSCH)向用户设备传送下行数据,与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UCCH)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简称HARQ)的回复信息之间的回复时隙间隔是固定的;并且,在进行上行资源调度时,基站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向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DCI),与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之间的调度时隙间隔也是固定的。
但是,采用上述资源调度方法,当用户设备数量较大时,PUCCH中的资源调度信息需要的资源数增多,导致多个用户设备需共用上行资源中的PUCCH资源,影响系统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上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物理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
若否,则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待调度用户设备包括上行调度用户设备和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包括:
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且上行资源中的PUS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时,确定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由当前信道传输质量与用户设备所需的传输速率确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包括:
将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或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按照时延或速率要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从优先级最低的用户设备开始,依次调整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直至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调整用户的控制时隙包括:
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包括:
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包括:
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小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则在回复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小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则在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时,将上行资源中未被占用的PUCCH资源转换为可用PUSCH资源。
一种资源调度装置,上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上行资源为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预设的控制时隙的资源;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
调整模块,用于在上行资源不能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时,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一种基站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资源调度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述资源调度方法的步骤。
上述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站点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然后,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其中,上行资源为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预设的控制时隙的资源;若否,则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由于站点在上行资源不能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使得上述部分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调整后的控制时隙的资源,从而减少了对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预设的控制时隙的资源的需求,避免多个用户设备共用资源的情况,进而提升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上行资源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基站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资源调度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站点100与终端设备200通信连接。其中,上述终端200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上述站点可以但不限于宏基站、微基站以及小基站等类型的基站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中的基站(NodeB,简称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简称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简称CPE)等,在此并不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资源调度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站点为例进行说明,包括:
S101、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站点可以通过调度器在不同时间点上为不同的用户设备调度系统资源,调度周期为相邻两次调度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上述调度周期可以是一个时隙。其中,不同的用户设备的调度周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上述待调度用户设备是指当前调度周期中,等待站点分配资源的设备,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
上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可以是用户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简称IMEI),也可以是用户设备的唯一设备标识码(Unique Device Identifier,简称UDID),还可以是通用唯一识别码(UniversallyUnique Identifier,简称UUDI),可以唯一识别用户设备,对于上述标识的类型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站点在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时,可以通过用户设备发送的请求来获取,也可以通过核心网来获取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对于上述标识的获取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S102、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上行资源为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预设的控制时隙的资源。
其中,上行资源是指与当前调度周期预设的控制时隙的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物理上行公共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简称PUSCH)资源。站点可以根据预设的控制时隙,确定当前调度时隙对应的上行资源。例如,如图3所示,当前调度周期为slot2,预设的控制时隙为4个时隙,可以确定当前调度周期对应的上行资源为slot6对应的资源。
具体地,站点可以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获取待调度用户的数量,并根据预设的单个用户需要的资源获得待调度用户需要的总资源数,然后确定上述总资源数是否小于上行资源中可分配的资源数,如果小于,那么站点认为上行资源可以满足待调度用户的需求,否则不满足。另外,站点还可以根据各个待调度用户的标识,然后根据站点中对各个待调度用户绑定的配置方式,分别获得各个待调度用户需要的资源数,进一步确定该上行资源可以满足待调度用户的需求;对于上述确定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另外,站点还可以分别确定上行资源中的PUCCH资源和PUSCH资源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站点在确定上行资源是否满足待调度用户的需求时,除了确定上行资源的数量是否满足待调度用户需要的资源数量,还可以确定上行资源是否满足待调度用户的速率需求,在此不做限定。
S103、若否,则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若站点确定上行资源可以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则不需要对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进行调整;若站点确定上述上行资源不能满足待调度用户的需求,那么站点可以调整待调度用户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降低对当前调度周期对应的上行资源的需求。
具体地,站点可以调整一个用户的控制时隙,也可以按照待调度用户的数量,按照预设比例调整部分用户的控制时隙,对于上述部分用户的确定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在站点运行过程中,站点通过PDSCH信道向用户设备下发下行数据后,可以在间隔回复时隙之后,通过上行资源中的PUCCH信道接收到用户设备返回的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上述确认请求回复信息可以包括确认字符(Acknowledge character,简称ACK)和否认字符(Negative Acknowledge character,简称NACK),如果用户设备已正确接收到下行数据,那么站点接收到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为ACK,如果用户设备需要站点重新发送下行数据,那么站点接收到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为NACK。站点还可以将用户设备的回复时隙等信息通过DCI发送给用户设备,然后用户设备根据DCI的指示在间隔调度时隙之后发送上行数据。
站点在调整部分用户的控制时隙时,可以在预设的控制时隙上增加时隙,也可以在预设的控制时隙上减小时隙数量,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站点在调整部分用户的控制时隙时,可以调整回复时隙或调度时隙中的其中一个,也可以对回复时隙和调度时隙进行同时调整,在此不作限定。
站点可以对部分用户的控制时隙实行相同的调整策略,也可以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调整策略,例如对于上述部分用户为3个用户设备时,可以在其中一个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上增加一个时隙,然后在其余两个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上增加2个时隙。
上述资源调度方法,站点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然后,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其中,上行资源为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预设的控制时隙的资源;若否,则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由于站点在上行资源不能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使得上述部分用户设备可以使用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调整后的控制时隙的资源,从而减少了对与当前调度周期间隔预设的控制时隙的资源的需求,避免多个用户设备共用资源的情况,进而提升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站点确定上行资源是否满足需求的具体方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待调度用户设备包括上行调度用户设备和下行调度用户设备,上述S102包括:
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且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时,确定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站点在确定上行资源是否满足待调度用户的需求时,可以同时考虑下行调度用户的PUCCH资源需求以及上行调度用户的PUSCH需求。
上述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可以根据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数量来确定,也可以根据下行调度用户中每个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来确定,在此不作限定。站点在获取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之后,可以将其与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进行比较,确定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例如,当前调度周期对应的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为100个资源(ResourceBlock,简称RB),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数量为10,所需要的PUCCH资源可以是30个RB,那么上述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
进一步地,站点可以根据上行调度用户的数量来确定上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也可以结合上行调度用户中各个用户的业务,例如用户是视频业务还是通话业务,然后确定上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还可以由当前信道传输质量与用户设备所需的传输速率确定,以确定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的速率需求。
站点获取了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是否大于或等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在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且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时,站点可以确定该上行资源可以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上述资源调度方法,站点分别确定上行资源中的PUCCH资源和PUSCH资源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使得可以根据确定结构更准确地调整用户的控制时隙,以保证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PUCCH资源需求以及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PUSCH资源需求。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资源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站点调整控制时隙的一种方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上述S103包括:
S201、将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或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按照时延或速率要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站点可以根据各待调度用户设备发送的需求,确定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时延或速率要求,若待调度用户设备要求的时延比较小,那么确定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时延优先级高;若待调度设备用户要求的速率比较高,那么确定该待调度设备的速率优先级高;依次按照优先级顺序对各个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进行排序。站点可以分别对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进行排序,还可以将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一起进行排序,在此不作限定。例如,10个上行调度用户的标识按照时延优先级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UE3,UE4,UE0,UE6,UE7,UE8,UE1,UE9,UE5,UE2}。
S202、从优先级最低的用户设备开始,依次调整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直至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进一步地,站点可以选择优先级最低的用户设备进行控制时隙的调整,以保证优先级较高的用户质量。以S201中的排序为例,站点可以调整UE2的控制时隙,然后判断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剩余9个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若满足则不需要继续调整,若不满足,则按照上述排序继续调整UE5的控制时隙,直至上行资源可以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具体地,站点在调整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时,可以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例如,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站点可以对回复时隙以及调度时隙同时调整,也可以根据上行资源中的可用资源与待调度用户设备所需要的资源的比较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调整方式。
可选地,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小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则在回复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小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则在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使得被调整的用户设备使用下一时隙的PUCCH资源,而降低了对当前调度周期对应的上行资源中PUCCH资源的消耗。
上述资源调度方法,站点按照时延优先级顺序对用户设备的调度时隙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了对时延或速率具有较高要求的用户的需求,保证了用户的服务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在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时,可以将上行资源中未被占用的PUCCH资源调整为可用PUSCH资源。
例如,站点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为40个RB,可用PUSCH资源为60个RB,若站点确定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资源为10个RB,那么可以将可用PUCCH资源中未被占用的30个RB切换为可用PUSCH资源,使得可用PUSCH资源为90个RB。
上述资源调度方法,可以使上行资源中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于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可以提升用户设备的传输速率,增加系统吞吐量;对于单个时隙中的资源来说,提升了可用PUSCH资源中的频谱利用率。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步骤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当前调度周期slot 2中所待调度的用户设备包括:10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及10个上行调度用户设备。预设的控制时隙中,回复时隙K1=4,调度时隙K2=4,且对应的slot6的上行资源包括100个RB,包括40个RB的可用PUCCH资源以及60个RB的可用PUSCH资源。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5所示,站点判断上述40个RB小于10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需求的PUCCH资源,可能会导致10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将上行资源中的PUCCH资源进行复用,造成上行资源中的PUCCH资源冲突,会导致下行用户设备的HARQ回复不及时而降低上下行速率。因此,站点可以将10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按照时延或速率要求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排序结果为{UE3,UE4,UE0,UE6,UE7,UE8,UE1,UE9,UE5,UE2},然后将UE2的回复时隙K1调整为5,使得UE2的回复信息占用slot7中的PUCCH资源;若可用PUCCH资源不能够满足剩余9个下行调度用户的资源需求,则从剩余9个下行调度用户中选择时延要求优先级最低的UE5,调整其回复时隙K1=5;此时,上行资源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不需要继续调整用户的控制时隙。经过上述调整,slot6中没有被占用的PUCCH资源为30个RB,可以将其切换为可用PUSCH资源,可用PUSCH资源有90个RB可以用于PUSCH频域资源调度。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6所示,站点判断上述40个RB大于10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需求的PUCCH资源,但是可用PUSCH资源不能够满足10个上行调度用户的速率需求,需要调整上行用户调度设备中部分用户的调度时隙K2。slot2中10个上行调度用户的时延优先级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UE7,UE9,UE0,UE6,UE4,UE3,UE2,UE1,UE8,UE5};选择时延优先级最低的UE5,调整其调度时隙K2=5,更新当前调度slot 2中调度用户UE5的K2取值,返回继续判断可用PUSCH资源是否满足剩余9个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若是则不需要继续调整。上述调整之后,slot中的可用PUCCH资源还是40个RB,可用PUSCH资源仍然为60个RB,满足9个上行调度用户的需求;slot7中的对PUCCH资源有需求的用户设备较少,占用资源可以是10个RB,剩余90个RB为可用PUSCH资源。
在另一个场景中,如图7所示,站点判断上述40个RB小于10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需求的PUCCH资源,且可用PUSCH资源不能够满足10个上行调度用户的速率需求,需要同时调整上行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调度时隙K2以及下行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回复时隙K1。调整UE2的回复时隙K1=5,以及UE5的调度时隙K2=5,调整之后上行资源可以满足用户设备的需求。上述调整之后,slot上9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需要的PUCCH资源为10个RB,将可用PUSCH资源调整为90个RB。slot7中的UE2占用PUCCH资源可以是10个RB,剩余90个RB为可用PUSCH资源。若调度周期slot3上,预设的控制时隙为4,且slot3对应的上行调度用户设备为5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为5个,上述5个下行调度用户设备需要的PUCCH资源为20个RB,那么对于slot7上的PUCCH资源一共为30个RB,可以将预分配的40个RB中的10个RB切换为可用PUSCH资源,使得slot7中6个上行调度用户设备可以调用70个RB的资源。
上述资源调度方法的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图2-图4对应的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图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图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资源调度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0、确定模块20和调整模块30,其中:
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
调整模块30,用于在上行资源不能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时,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调度装置,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待调度用户设备包括上行调度用户设备和下行调度用户设备;上述确定模块20具体用于:上行资源中的可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且上行资源中的可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时,确定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由当前信道传输质量与用户设备所需的传输速率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调整模块30包括:
排序单元301,用于将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或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按照时延或速率要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调整单元302,用于从优先级最低的用户设备开始,依次调整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直至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调整单元302具体用于: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调整单元302具体用于: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调整单元302具体用于: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小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则在回复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小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则在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装置还包括转换模块40,用于在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时,将上行资源中未被占用的PUCCH资源转换为可用PUSCH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调度装置,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资源调度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资源调度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资源调度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站设备,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1所示。该基站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基站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基站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基站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资源调度数据。该基站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资源调度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1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基站设备的限定,具体的基站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站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
若否,则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待调度用户设备包括上行调度用户设备和下行调度用户设备,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上行资源中的可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且上行资源中的可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时,确定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由当前信道传输质量与用户设备所需的传输速率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或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按照时延或速率要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从优先级最低的用户设备开始,依次调整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直至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小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则在回复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小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则在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时,将上行资源中未被占用的PUCCH资源转换为可用PUSCH资源。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根据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
若否,则调整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待调度用户设备包括上行调度用户设备和下行调度用户设备,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上行资源中的可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且上行资源中的可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资源大于或等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时,确定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由当前信道传输质量与用户设备所需的传输速率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或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按照时延或速率要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从优先级最低的用户设备开始,依次调整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直至上行资源满足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回复时隙,和/或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小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则在回复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若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小于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则在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时,将上行资源中未被占用的PUCCH资源转换为可用PUSCH资源。
本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根据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所述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物理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
若否,则调整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所述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所述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包括上行调度用户设备和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述根据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包括:
所述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或等于所述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且所述上行资源中的PUSCH资源大于或等于所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时,确定所述上行资源满足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3.根据权利2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由当前信道传输质量与用户设备所需的传输速率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包括:
将所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或所述下行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按照时延或速率要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从优先级最低的用户设备开始,依次调整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直至所述上行资源满足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用户的控制时隙包括:
在所述回复时隙,和/或所述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回复时隙,和/或所述调度时隙上增加预设时隙个数,包括:
在所述回复时隙,和/或所述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回复时隙,和/或所述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包括:
若所述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小于所述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则在所述回复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若所述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SCH资源小于所述上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SCH资源,则在所述调度时隙上增加1个时隙。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资源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上行资源中的可用PUCCH资源大于所述下行调度用户设备所需的PUCCH资源时,将所述上行资源中未被占用的PUCCH资源转换为可用PUSCH资源。
9.一种资源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调度周期的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标识,确定上行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所述上行资源包括满足当前调度周期内的控制信道PUCCH资源,以及上行公共信道PUSCH资源;
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资源不能满足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的需求时,调整所述待调度用户设备中部分用户设备的控制时隙;所述控制时隙包括回复时隙与调度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回复时隙为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与接收确认请求回复信息之间的时隙;所述调度时隙是指站点发送上行控制信息与接收上行数据之间的时隙。
10.一种基站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910933415.7A 2019-09-29 2019-09-29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6210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3415.7A CN110621072B (zh) 2019-09-29 2019-09-29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3415.7A CN110621072B (zh) 2019-09-29 2019-09-29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1072A true CN110621072A (zh) 2019-12-27
CN110621072B CN110621072B (zh) 2023-05-16

Family

ID=68925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3415.7A Active CN110621072B (zh) 2019-09-29 2019-09-29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2107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7894A (zh) * 2020-12-18 2021-04-0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95985A (zh) * 2022-08-02 2022-09-02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241043A1 (zh) * 2022-06-14 2023-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22305A1 (en) * 2009-04-21 2010-10-28 David Philip Hol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CN102291825A (zh) * 2010-06-17 2011-12-21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隙资源的分配方法
CN102791033A (zh) * 2011-05-19 2012-11-21 福建联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资源调整的方法及设备
CN103327634A (zh) * 2013-06-07 2013-09-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时隙调度方法与装置
US20160183286A1 (en) * 2013-07-12 2016-06-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060943A (zh) * 2016-07-08 2016-10-2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的随机接入方法
CN107820319A (zh) * 2016-09-12 2018-03-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为终端分配上行资源的装置、方法及上行资源分配装置
CN108023671A (zh) * 2016-11-04 2018-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用户设备及系统
CN108834216A (zh) * 2018-05-24 2018-11-16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US20190141539A1 (en) * 2017-11-09 2019-05-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arrier feedback in wireless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22305A1 (en) * 2009-04-21 2010-10-28 David Philip Hol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CN102291825A (zh) * 2010-06-17 2011-12-21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隙资源的分配方法
CN102791033A (zh) * 2011-05-19 2012-11-21 福建联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资源调整的方法及设备
CN103327634A (zh) * 2013-06-07 2013-09-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时隙调度方法与装置
US20160183286A1 (en) * 2013-07-12 2016-06-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060943A (zh) * 2016-07-08 2016-10-2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的随机接入方法
CN107820319A (zh) * 2016-09-12 2018-03-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为终端分配上行资源的装置、方法及上行资源分配装置
CN108023671A (zh) * 2016-11-04 2018-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用户设备及系统
US20190141539A1 (en) * 2017-11-09 2019-05-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arrier feedback in wireless systems
CN108834216A (zh) * 2018-05-24 2018-11-16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UJITSU: "R1-1701923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duplexing flexibility"", 《3GPP TSG_RAN\WG1_RL1》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7894A (zh) * 2020-12-18 2021-04-0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241043A1 (zh) * 2022-06-14 2023-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995985A (zh) * 2022-08-02 2022-09-02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95985B (zh) * 2022-08-02 2023-01-17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1072B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5915B2 (en) Resource pool access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10621072B (zh)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278613B (zh)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接入网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US11147047B2 (en)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CN106664714B (zh) 蜂窝网络中周期性上行链路许可对准
US20220408465A1 (en) Search space monitoring method and device
AU2019460320B2 (en) Sharing HARQ processes by multiple configured grants resources
CN113517957A (zh) 一种harq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JP2020534713A (ja) 信号伝送方法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CN109075930B (zh) Mtc装置的搜索空间配置的方法、装置以及介质
EP3869880A1 (en)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resource set configuration and starting symbol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1057104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163525B (zh)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310784B2 (en) Configuration-dependent DCI timing
US2022023256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ime-domain resource
CN110612684B (zh) 一种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JP2022511321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CN110996397B (zh)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04039017A (zh) 发送调度信息的方法和基站
CN115362729A (zh) 侧行反馈信息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554600A (zh) 一种分配pucch资源的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5428551A (zh) 边链路反馈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装置
KR10239124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내 협력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1052827A (zh) 一种传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JP5541411B2 (ja)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リソースブロックを割り当て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10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10

Applicant after: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Applicant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Ltd.

Applicant befor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10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10

Applicant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