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3110A - 无箱造模机 - Google Patents

无箱造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3110A
CN110603110A CN201880030326.5A CN201880030326A CN110603110A CN 110603110 A CN110603110 A CN 110603110A CN 201880030326 A CN201880030326 A CN 201880030326A CN 110603110 A CN110603110 A CN 110603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sand tank
pressure
molding machin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03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部斗纪也
坂口功一
波多野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03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31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9/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oulding machines
    • B22C19/04Controlling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mould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23Compacting by gas pressure or vacuum
    • B22C15/24Compacting by gas pressure or vacuum involving blowing devices in which the mould material is supplied in the form of loos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02Compacting by pressing device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23Compacting by gas pressure or vacuum
    • B22C15/26Compacting by gas pressure or vacuum involving propulsion devices in which the mould material is supplied in the shape of a compacted column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28Compacting by different means acting simultaneously or successively, e.g. preliminary blowing and finally pres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ting Devices For Molds (AREA)

Abstract

无箱造模机具备:上铸箱;下铸箱;上砂槽;上板,其安装于上砂槽的下端部;第一下砂槽;第二下砂槽,其储存从第一下砂槽供给的铸模砂;下板,其安装于第二下砂槽的上端部,且形成有从第二下砂槽向下铸箱内连通的至少一个供给口;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其检测上砂槽、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中的至少一个槽的压力;以及控制部,其连接于压力检测器,且取得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Description

无箱造模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箱造模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对不具有铸箱的无箱式的铸模进行造模的无箱造模机。该造模机具备:一组上铸箱以及下铸箱,它们夹持设置有模具的模型板;供给铸模砂的供给机构;以及压缩铸模砂的挤压机构。造模机使下铸箱向上铸箱接近,并通过上铸箱以及下铸箱夹入模型板。在该状态下,造模机通过使供给机构动作,而向由上铸箱以及下铸箱形成的上下的造模空间供给铸模砂。造模机通过使挤压机构动作,而压缩上下的造模空间的铸模砂。经由上述工序同时对上铸模以及下铸模进行造模。
该造模机的供给机构使用压缩空气将铸模砂供给至上下的造模空间。供给机构具有:上砂槽,其与压缩空气源连通,且储存铸模砂;以及上喷头,其配置于上铸箱的上部,且静态地连接于上砂槽。从压缩空气源吹入的压缩空气将储存于上砂槽的铸模砂向上喷头供给,并将上喷头的铸模砂向通过上铸箱划分出的上造模空间供给。同样地,供给机构具有:下砂槽,其连通于压缩空气源,且储存铸模砂;以及下喷头,其配置于下铸箱的下部,上下移动,且在规定位置连接于下砂槽。从压缩空气源吹入的压缩空气将储存于下砂槽的铸模砂向下喷头供给,并将下喷头的铸模砂向下铸箱供给。
该无箱造模机的挤压机构具备上下相向的上挤压缸体以及下挤压缸体。上挤压缸体对上造模空间的铸模砂施加向下的压力,下挤压缸体对下造模空间的铸模砂施加向上的压力。由此,铸模砂的硬度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4-51930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无箱造模机那样,在使用压缩空气将铸模砂供给至造模空间的装置中,担忧在砂槽内产生砂子阻塞。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无箱造模机无法掌握砂槽内的状况。此种砂子阻塞对铸模的造模性、铸件制品的品质造成影响。在本技术领域中,期望一种无箱造模机,造模出优异的铸模或者铸件制品。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侧面的无箱造模机对无铸箱的上铸模以及下铸模进行造模,其中,上述无箱造模机具备:上铸箱;下铸箱,其配置于上铸箱的下方,且可与上铸箱一起夹持模型板;上砂槽,其配置于上铸箱的上方,连接于压缩空气源,其下端部开口,且在其内部储存铸模砂;上板,其安装于上砂槽的下端部,且形成有从上砂槽向上铸箱内连通的至少一个供给口;第一下砂槽,其连接于压缩空气源,在其内部储存铸模砂,且具有排出储存的铸模砂的第一连接口;第二下砂槽,其配置于下铸箱的下方,其上端部开口,具有可连接于第一下砂槽的第一连接口的第二连接口,且储存从第一下砂槽供给且向下铸箱内供给的铸模砂;下板,其安装于第二下砂槽的上端部,且形成有从第二下砂槽向下铸箱内连通的至少一个供给口;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其检测上砂槽、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中的至少一个槽的压力;以及控制部,其连接于压力检测器,且取得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在该无箱造模机中,通过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上砂槽、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中的至少一个槽的压力。接着,通过控制部取得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如此,由于通过取得槽内的压力而掌握砂槽内的状况,所以根据该装置,结果能够获得优异的铸模以及铸件制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箱造模机也可以具备:驱动部,其使第二下砂槽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以上板以及下板进行挤压;以及调整驱动部,其使第一下砂槽在上下方向移动。在这样构成时,在通过第二下砂槽在上下方向移动而进行挤压处理的装置中,掌握砂槽内的状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砂槽也可以具有:储存室,其储存铸模砂;以及至少一个供给室,其设置于储存室的侧方,且连接于压缩空气源。而且,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也可以检测上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的压力。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利用用于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室,用于配置压力检测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也可以包含:第一供给室,其位于比上砂槽的中央更靠上端侧;以及第二供给室,其位于比上砂槽的中央更靠下端侧。而且,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也可以包含:第一压力检测器,其检测第一供给室的压力;以及第二压力检测器,其检测第二供给室的压力。在这样构成时,检测上砂槽的上下的压力,即上砂槽的整体的压力。因此,该装置能够掌握依存于上砂槽的检测位置的压力偏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砂槽的储存室也可以具有第一透过部件,其在内表面具有可供压缩空气流通的多个孔。而且,上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也可以经由第一透过部件与上砂槽的储存室连通。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检测第一透过部件的堵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下砂槽也可以具有:储存室,其储存铸模砂;以及至少一个供给室,其设置于储存室的侧方,且连接于压缩空气源。而且,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也可以检测第一下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的压力。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利用用于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室,用于配置压力检测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下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也可以包含:第三供给室,其位于第一下砂槽的中央;第四供给室,其位于比第一下砂槽的中央更靠上端侧;以及第五供给室,其位于比第一下砂槽的中央更靠下端侧。而且,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也可以包含:第三压力检测器,其检测第三供给室的压力;第四压力检测器,其检测第四供给室的压力;以及第五压力检测器,其检测第五供给室的压力。在这样构成时,检测第一下砂槽的上下的压力,即第一下砂槽的整体的压力。因此,该装置能够掌握依存于第一下砂槽的检测位置的压力偏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下砂槽的储存室也可以具有第二透过部件,其在内表面具有可供压缩空气流通的多个孔。而且,第三供给室以及第四供给室也可以经由第二透过部件与第一下砂槽的储存室连通。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检测第二透过部件的堵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供给室也可以设置于第一下砂槽的弯曲的下端部,且经由多个通气孔与第一下砂槽的储存室连通。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在有容易产生透过部件的堵塞的倾向的第一下砂槽的下端部中检测压力。另外,在第一下砂槽的弯曲的下端部中,因其形状的原因,配置于储存室内的透过部件的摩耗与其他配置位置相比有增大的倾向。该装置在第一下砂槽的弯曲的下端部的储存室内,取代透过部件,使用多个通气孔。因此,该装置能够避免在第一下砂槽的弯曲的下端部中产生透过部件的堵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下砂槽也可以具有:储存室,其储存铸模砂;以及至少一个供给室,其设置于储存室的底部,且连接于压缩空气源。而且,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也可以检测第二下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的压力。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利用用于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室,用于配置压力检测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下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也可以经由多个通气孔与第二下砂槽的储存室连通。在第二下砂槽中,铸模砂从下向上流动而向下铸箱内供给。因此,第二下砂槽中,配置于储存室内的透过部件的摩耗与其他槽相比有增大的倾向。该装置在第二下砂槽的储存室内,取代透过部件,使用多个通气孔。因此,该装置能够避免在第二下砂槽中产生透过部件的堵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箱造模机也可以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连接于控制部,且显示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向操作员报告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也可以使表示压力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作为检测结果显示于显示部。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向操作员报告压力的时间依存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也可以使用于设定曝气设定压力与时间的设定画面显示于显示部。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辅助操作员的设定操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箱造模机也可以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控制部也可以使存储于存储部的检测结果与检测出的本次的检测结果,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对操作员报告以前的检测结果与本次的检测结果的差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也可以具有通信部,该通信部将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经由通信网络发送。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将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不经由物理存储介质而发送至外部的计算机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箱造模机也可以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连接于控制部,且显示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而且,控制部也可以使上砂槽的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此时,对操作员而言,该装置能够预测第一透过部件的堵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箱造模机也可以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连接于控制部,且显示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而且,控制部也可以使通过第三压力检测器或者第四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压力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此时,对操作员而言,该装置能够预测第二透过部件的堵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上砂槽、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各自与压缩空气源之间,设置有可根据控制信号开闭的至少一个控制阀。而且,控制部也可以基于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将控制信号输出至至少一个控制阀。在这样构成时,由于该装置能够关于压力例如进行反馈控制,所以能够适当地控制槽内的铸模砂的流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也可以在将上砂槽、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排气时,以至少一个控制阀基于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打开的方式,输出控制信号。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能够防止铸模砂从储存室向供给室逆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也可以在将上砂槽、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排气时,在通过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压力未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下时,输出警报信息。通过这样构成,该装置能够向操作员警告在排气系统中存在不良状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上砂槽的控制阀也可以配置于上砂槽的侧方,对应于第一下砂槽的控制阀也可以配置于第一下砂槽的侧方。在这样构成时,由于从槽至对应的控制阀为止的距离缩短,所以该装置能够提高供给压缩空气的响应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也可以在曝气处理时,在规定的曝气时间内通过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延长曝气时间。而且,控制部也可以在延长后通过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输出警报信息。在这样构成时,该装置在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能够自动进行追加的曝气。并且,在通过追加的曝气仍未改善状况时,该装置能够向操作员发出警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侧面以及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箱造模机,造模出优异的铸模或者铸件制品。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主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左侧面侧的简图。
图4是曝气处理时的无箱造模机的左侧面侧的简图。
图5是与上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左侧面侧的简图。
图6是与上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背面侧的简图。
图7是与上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上表面侧的简图。
图8是与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左侧面侧的简图。
图9是与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背面侧的简图。
图10是图8的装置下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11是检查门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压力检测器的连接的一个例子。
图13是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造模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功能框图。
图15是表示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以及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的图表的一个例子。
图16是表示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与阈值的图表的一个例子。
图17是比较预先存储的检测结果与本次的检测结果的一个例子。
图18是通过显示部显示的画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以下,将水平方向设为X轴以及Y轴的方向,将铅垂方向(上下方向)设为Z轴的方向。
[无箱造模机的概要]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正面侧的立体图。无箱造模机1是对无铸箱的上铸模以及下铸模进行造模的造模机。如图1所示,无箱造模机1具备造模部A1以及搬送部A2。造模部A1配置有可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动作的箱形的上铸箱以及下铸箱。搬送部A2向造模部A1导入配置有模具的模型板。造模部A1的上铸箱以及下铸箱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并夹持模型板。在上铸箱内以及下铸箱内填充有铸模砂。填充至上铸箱内以及下铸箱内的铸模砂由造模部A1具备的挤压机构从上下方向加压而同时形成上铸模以及下铸模。之后,分别从上铸箱取出上铸模,从下铸箱取出下铸模,并向装置外搬出。如此,无箱造模机1对无铸箱的上铸模以及下铸模进行造模。
[框架构造]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主视图。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左侧面侧的简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无箱造模机1具备上框架10、下框架11以及连结上框架10与下框架11的4个引导件12。引导件12的上端部与上框架10连结,引导件12的下端部与下框架11连结。通过上框架10、下框架11以及4个引导件12构成上述造模部A1的框架。
在造模部A1的框架的侧方(X轴的负方向)配置有搬送部A2的支承框架13(图2)。另外,在造模部A1的框架的侧方(Y轴的正方向)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框架14(图3)。支承框架14支承后述的第一下砂槽。
[上铸箱以及下铸箱]
无箱造模机1具备上铸箱15。上铸箱15是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开口的箱形箱体。上铸箱15可移动地安装于4个引导件12。上铸箱15通过安装于上框架10的上铸箱缸体16支承,且根据上铸箱缸体16的动作而沿引导件12上下移动。
无箱造模机1具备配置于上铸箱15的下方的下铸箱17。下铸箱17是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开口的箱形箱体。下铸箱17可移动地安装于4个引导件12。下铸箱17通过安装于上框架10的2个下铸箱缸体18(图2)支承,且根据下铸箱缸体18的动作而沿引导件12上下移动。以下,也将由引导件12包围的区域称为造形位置。
在上铸箱15与下铸箱17之间,从搬送部A2导入模型板19(图2)。模型板19是在其两面配置有模具的板状部件,且在上铸箱15与下铸箱17之间进退。作为具体的一个例子,在搬送部A2的支承框架13具备:导轨,其朝向造形位置;带辊的搬送板20,其配置于导轨上;以及搬送缸体21,其使搬送板20动作。模型板19配置于搬送板20上,且通过搬送缸体21的动作而配置于造形位置即上铸箱15与下铸箱17之间。上铸箱15以及下铸箱17可从上下方向夹持配置的模型板19。以下,也将支承框架13上的区域称为退避位置。
[砂槽]
无箱造模机1具备配置于上铸箱15的上方的上砂槽22。上砂槽22安装于上框架10。更具体而言,上砂槽22静态地固定于上框架10。上砂槽22在其内部具有储存用于供给至上铸箱15的铸模砂的储存室S1。上砂槽2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开口。在上砂槽22的上端部设置有使板状的遮蔽部件在水平方向(X轴的正负方向)滑动的滑动门23。通过滑动门23的动作,上砂槽22的上端部构成为可开闭。另外,在上砂槽22的上方固定配置有投入铸模砂的铸模砂投入滑槽24。铸模砂投入滑槽24之后叙述。在滑动门23为开状态时,铸模砂经由铸模砂投入滑槽24向上砂槽22供给。
上砂槽22的下端部开口,在下端部的开口安装有上板25(图3)。上板25为板状部件,且具有从上砂槽22向上铸箱15内连通的至少一个供给口。上砂槽22内的铸模砂经由上板25的供给口供给至上铸箱15内。上板25与上铸箱15的开口的大小大致相同。通过上铸箱15朝上方移动,上板25进入至上铸箱15内。通过上铸箱15朝下方移动,上板25从上铸箱15内退出。如此,上板25构成为可在上铸箱15内进退。之后详细叙述上板25。
上砂槽22连接于压缩空气源(未图示)。作为具体的一个例子,上砂槽22连接有供给压缩空气的配管80~83(图2、图5~7),且经由配管80~83与压缩空气源连接。在配管80~83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0~93(控制阀的一个例子,图2、图5~7)。电空比例阀92不仅切换压缩空气的供给以及停止,而且根据输出侧的压力自动调整阀门开度。因此,将规定压力的压缩空气供给至上砂槽22。在滑动门23为闭状态时,将压缩空气送入至上砂槽22内。上砂槽22内的铸模砂与压缩空气一起经由上板25的供给口供给至上铸箱15内。之后详细叙述压缩空气的供给机构。
另外,上砂槽22的储存室S1在其内表面具有含有可供压缩空气流通的多个孔的第一透过部件22a(图3)。由此,由于经由第一透过部件22a的整面将压缩空气供给至储存室S1整体,所以铸模砂的流动性提高。第一透过部件22a也可以由多孔质材料形成。上砂槽22连接有排出压缩空气的配管29(图2)。压缩空气从配管29排出时,通过第一透过部件22a。由于该第一透过部件22a不使铸模砂通过而使压缩空气透过,所以能够避免铸模砂向上砂槽22外流出。
无箱造模机1具备储存供给至下铸箱17内的铸模砂的下砂槽。作为一个例子,下砂槽分割成第一下砂槽30(图3)以及第二下砂槽31(图3)。第一下砂槽30配置于上砂槽22的侧方。第一下砂槽30在其内部具有储存用于供给至下铸箱17的铸模砂的储存室S2。
第一下砂槽30支承于支承框架14,且可移动地安装于设置于支承框架14的上下延伸的引导件12A(图1)。更具体而言,第一下砂槽30通过安装于上框架10的下槽缸体(调整驱动部)32(图3)支承,并相应于下槽缸体32的动作沿引导件12A上下移动。
第一下砂槽30的上端部开口。在第一下砂槽30的上端部设置有使板状的遮蔽部件在水平方向(X轴的正负方向)滑动的滑动门33(图3)。通过滑动门33的动作,第一下砂槽30的上端部构成为可开闭。另外,在第一下砂槽30的上方固定配置有用于投入铸模砂的料斗34(图3)。料斗34与铸模砂投入滑槽24的连接关系之后叙述。在滑动门33为开状态时,铸模砂经由料斗34向第一下砂槽30供给。
第一下砂槽30的下端部朝水平方向(Y轴的负方向)弯曲,且在前端部形成有排出储存的铸模砂的第一连接口35(图3)。第一连接口35构成为可以规定的高度(连接位置)与后述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连接。铸模砂经由第一连接口35向第二下砂槽31供给。另外,在第一下砂槽30的前端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关闭板36(图3)。后述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在未位于连接位置时由第一关闭板36遮蔽。
第一下砂槽30连接于压缩空气源(未图示)。作为具体的一个例子,第一下砂槽30连接有供给压缩空气的配管84~87(图9),且经由配管84~87与压缩空气源连接。在配管84~87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4~97(图9)。因此,将规定压力的压缩空气供给至第一下砂槽30。在滑动门33为闭状态时,且后述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位于连接位置时,将压缩空气供给至第一下砂槽30内。第一下砂槽30内的铸模砂与压缩空气一起经由第一连接口35被供给至第二下砂槽31内。之后详细叙述压缩空气的供给机构。
另外,第一下砂槽30的储存室S2在其内表面具有含有可供压缩空气流通的多个孔的第二透过部件30a(图3)。由此,由于经由第二透过部件30a的整面将压缩空气供给至储存室S2整体,所以铸模砂的流动性提高。第二透过部件30a也可以由多孔质材料形成。第一下砂槽30在其侧部连接有排出压缩空气的配管(未图示)。压缩空气从配管排出时,通过第二透过部件30a。由于该第二透过部件30a不使铸模砂通过而使压缩空气透过,所以能够避免铸模砂向第一下砂槽30外流出。
第二下砂槽31配置于下铸箱17的下方。第二下砂槽31在其内部具有储存用于供给至下铸箱17的铸模砂的储存室S3。第二下砂槽31可移动地安装于4个引导件12,且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挤压缸体(驱动部)37被支承为可上下移动。
在第二下砂槽31的侧部形成有可连接于第一下砂槽的第一连接口35的第二连接口38(图3)。第二连接口38构成为可在规定的高度(连接位置)与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一连接口35连接。连接位置是指第一连接口35以及第二连接口38连接的高度,具体而言,位于将第一连接口35以及第二连接口38同轴配置的位置。第一连接口35以及第二连接口38通过沿上下方向的连接面连接。
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通过将第一连接口35与第二连接口38在规定的连接位置连接,而成为相互连通的状态。铸模砂经由第一连接口35以及第二连接口38从第一下砂槽30向第二下砂槽31供给。另外,在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38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关闭板39(图3)。在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一连接口35的两侧部设置有引导第二关闭板39的导轨(未图示)。通过导轨引导第二关闭板39,第一连接口35以及第二连接口38相互无倾斜地被引导至连接位置。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一连接口35在不位于连接位置时由第二关闭板39遮蔽。
此外,无箱造模机1也可以具备气密地密封第一连接口35以及第二连接口38的连接面的密封机构。例如,密封机构设置于第一连接口35侧。
第二下砂槽31的上端部开口,且在上端部的开口安装有下板40(图3)。下板40是板状部件,且具有从第二下砂槽31向下铸箱17内连通的至少一个供给口。第二下砂槽31内的铸模砂经由下板40的供给口以及后述的下填砂框供给至下铸箱17内。
[下填砂框]
作为一个例子,无箱造模机1具备下填砂框41。下填砂框41配置于下铸箱17的下方。下填砂框41是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开口的箱形箱体。下填砂框41的上端部的开口与下铸箱17的下端部的开口连接。下填砂框41构成为可在其内部收容第二下砂槽31。下填砂框41通过固定于第二下砂槽31的下填砂框缸体42被支承为可上下移动。下板40与下填砂框41以及下铸箱17的开口的大小大致相同。此外,可上下移动的下填砂框41,在其内部收容了第二下砂槽31以及下板40的位置为原位置(初始位置),且成为下降端。通过下填砂框41朝上方移动,下板40从下填砂框41内退出。通过朝上方移动的下填砂框41朝下方移动,下板40进入至下填砂框41内。如此,下板40构成为可在下填砂框41内进退(可出入)。由于该无箱造模机1能够通过具备下填砂框41而缩短下铸箱17的行程,所以与不具备下填砂框41的情形相比可设为装置高度较低的无箱造模机。另外,由于该无箱造模机1能够通过具备下填砂框41而缩短下铸箱17的行程,所以能够缩短一组上铸模以及下铸模的造模时间。
此外,无箱造模机1也可以不具备下填砂框41。此时,下板40构成为可在下铸箱17内进退(可出入)。可上下移动的下铸箱17的下降端为原位置(初始位置)。即,下板40通过比朝上方移动的下铸箱17相对地更朝上方移动而进入下铸箱17内。下板40通过比下铸箱17相对地更朝下方移动而从下铸箱17内退出。
[造模空间以及挤压]
上铸模的造模空间(上造模空间)由上板25、上铸箱15以及模型板19形成。下铸模的造模空间(下造模空间)由下板40、下铸箱17以及模型板19形成。上造模空间以及下造模空间在使上铸箱缸体16、下铸箱缸体18以及挤压缸体37动作而使得上铸箱15以及下铸箱17在规定高度夹持了模型板时形成。此外,在无箱造模机1具备下填砂框41时,下造模空间也可以由下板40、下铸箱17、下填砂框41以及模型板19形成。
在上造模空间填充有经由上板25储存于上砂槽22的铸模砂。在下造模空间填充有经由下板40储存于第二下砂槽31的铸模砂。填充时使用压缩空气。将一面使用压缩空气使铸模砂流动一面将铸模砂填充至上造模空间以及下造模空间的处理称为曝气。图4是曝气处理时的无箱造模机的左侧面侧的简图。如图4所示,当上铸箱15以及下铸箱17在规定高度夹持了模型板19时,通过压缩空气将铸模砂供给至造模空间。
填充至上造模空间以及下造模空间的铸模砂的CB可在30%~42%的范围内设定。另外,填充至上造模空间以及下造模空间的铸模砂的压缩强度可在8N/cm2~15N/cm2的范围内设定。此外,由于根据模具形状、铸模砂的CB(Compactability:紧密性)不同,被造模出的铸模的厚度会有变化,所以第二下砂槽31的目标高度根相应于铸模的厚度而变化。即,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38的高度变化。此时,通过下槽缸体32将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一连接口35的高度调整至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38的连接位置。此种调整可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50(图3)实现。
挤压缸体37通过以在上造模空间以及下造模空间填充有铸模砂的状态,使第二下砂槽31朝上方移动,而利用上板25以及下板40进行挤压。由此,对上造模空间的铸模砂施加压力而形成上铸模。与此同时,对下造模空间的铸模砂施加压力而形成下铸模。
[铸模砂投入滑槽]
铸模砂投入滑槽24的上端部开口,下端部分支成2个。在上端部设置有切换挡板43。切换挡板43以使铸模砂下落至分支的下端部中的任一方的方式变化倾斜方向。另外,铸模砂投入滑槽24的一方的下端部固定于上砂槽22的上部,铸模砂投入滑槽24的另一方的下端部收容于料斗34内,且不固定。如此,因第一下砂槽30侧的下端部不固定,下槽缸体32能够与上砂槽22独立地控制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一连接口35的高度。
[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
上砂槽22、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各自具有连接于压缩空气源的至少一个供给室。“连接”是指气体可流通地连通。供给室也可以以包围储存室的方式配置。储存室与供给室经由贯通孔连通。从压缩空气源对供给室送入压缩空气,经由透过部件或者多个通气孔从供给室将压缩空气送入至储存室。
以下,对各槽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进行说明。首先,对上砂槽22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进行说明。图5是与上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左侧面侧的简图。图6是与上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背面侧的简图。图7是与上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上表面侧的简图。
如图5~图7所示,作为一个例子,上砂槽22具有:第一供给室S4,其位于比上砂槽22的中央更靠上端侧;以及第二供给室S5,其位于比上砂槽22的中央更靠下端侧。上砂槽22的中央是指上砂槽22的轴线方向的中央。第一供给室S4以及第二供给室S5设置于储存室S1的侧方。第一供给室S4以及第二供给室S5是以包围储存室S1的方式设置的空间。第一供给室S4划分形成在储存室S1的侧壁22b与设置于储存室S1的侧壁22b的外侧的配管部件22c之间。第二供给室S5划分形成在储存室S1的侧壁22b与设置于储存室S1的侧壁22b的外侧的配管部件22d之间。
在第一供给室S4连接有配管80、83。配管80、83连接于配管部件22c的相互对置的位置。配管80、83连接于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配管100。在配管80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0。在配管83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3。电空比例阀90、93配置于上砂槽22的侧方。电空比例阀是连接于后述控制装置50并基于控制装置50的控制信号开闭的阀。第一供给室S4经由贯通孔(未图示)与储存室S1连通。在电空比例阀90、93打开时,压缩空气从主配管100在配管80、83流通,并向第一供给室S4供给。接着,压缩空气从第一供给室S4经由贯通孔以及第一透过部件22a向储存室S1送入。此外,贯通孔也可以在储存室S1的侧壁22b形成多个。例如,多个贯通孔也可以以包围储存室S1的方式形成。此时,能够朝向储存室S1从周向均衡地送入压缩空气。
在第二供给室S5连接有配管81、82。配管81、82连接于配管部件22d的一个侧面。配管81、82连接于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配管100。在配管81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1。在配管82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2。电空比例阀91、92配置于上砂槽22的侧方。第二供给室S5经由贯通孔(未图示)与储存室S1连通。在电空比例阀91、92打开时,压缩空气从主配管100在配管81、82流通,并向第二供给室S5供给。接着,压缩空气从第二供给室S5经由贯通孔以及第一透过部件22a向储存室S1送入。此外,贯通孔也可以在储存室S1的侧壁22b形成多个。例如,多个贯通孔也可以以包围储存室S1的方式形成。此时,能够朝向储存室S1从周向均衡地送入压缩空气。
接下来,对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进行说明。图8是与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左侧面侧的简图。图9是与第一下砂槽以及第二下砂槽有关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构造的背面侧的简图。图10是图8的装置下部的部分放大图。
如图8~10所示,作为一个例子,第一下砂槽30具有:第三供给室S6,其位于第一下砂槽30的中央;第四供给室S7,其位于比第一下砂槽30的中央更靠上端侧;以及第五供给室S8,其位于比第一下砂槽30的中央更靠下端侧。第一下砂槽30的中央是指第一下砂槽30的轴线方向的中央。第三供给室S6以及第四供给室S7设置于储存室S2的侧方。第五供给室S8设置于第一下砂槽30的弯曲的下端部。
第三供给室S6以及第四供给室S7是以包围储存室S2的方式设置的空间。第三供给室S6划分形成在储存室S2的侧壁30c与设置于储存室S2的侧壁30c的外侧的配管部件30d之间。第四供给室S7划分形成在储存室S2的侧壁30c与设置于储存室S2的侧壁30c的外侧的配管部件30g之间。
在第三供给室S6连接有配管84a。配管84a连接于配管部件30d的一个侧面。配管84a经由配管84连接于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配管100。在配管84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4。电空比例阀94配置于第一下砂槽30的侧方。第三供给室S6经由贯通孔(未图示)与储存室S2连通。在电空比例阀94打开时,压缩空气从主配管100在配管84、84a流通,并向第三供给室S6供给。接着,压缩空气从第三供给室S6经由贯通孔以及第二透过部件30a向储存室S2送入。此外,贯通孔也可以在储存室S2的侧壁30c形成多个。例如,多个贯通孔也可以以包围储存室S2的方式形成。此时,能够朝向储存室S2从周向均衡地送入压缩空气。
在第四供给室S7连接有配管84b。配管84b连接于配管部件30g的一个侧面。配管84b经由配管84连接于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配管100。在配管84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4。即,电空比例阀94控制配管84a、84b双方的流量。电空比例阀94配置于第一下砂槽30的侧方。第四供给室S7经由贯通孔(未图示)与储存室S2连通。在电空比例阀94打开时,压缩空气从主配管100在配管84、84b流通,并向第四供给室S7供给。接着,压缩空气从第四供给室S7经由贯通孔以及第二透过部件30a向储存室S2送入。此外,贯通孔也可以在储存室S2的侧壁30c形成多个。例如,多个贯通孔也可以以包围储存室S2的方式形成。此时,能够朝向储存室S2从周向均衡地送入压缩空气。
第五供给室S8形成于检查门70的内部。检查门70是在第一下砂槽30的维护时开闭的门。图11是检查门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检查门70是中空部件,且在其内部划分有第五供给室S8。在检查门70的外侧面70a形成有与供给压缩空气的配管85连接的供给口70b。在检查门70的内侧面70c,形成有用于将压缩空气向储存室S2供给的贯通孔70d。贯通孔70d可以形成一个,也可以形成多个。在贯通孔70d嵌入有形成有狭缝的通气孔70e。
如图8~10所示,在第五供给室S8连接有配管85。配管85连接于供给口70b。配管85连接于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配管100。在配管85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5。电空比例阀95配置于第一下砂槽30的侧方。第五供给室S8经由多个通气孔70e与储存室S2连通。在电空比例阀95打开时,压缩空气从主配管100在配管85流通,并向第五供给室S8供给。接着,压缩空气从第五供给室S8经由多个通气孔70e向储存室S2送入。
在从第五供给室S8向储存室S2输送的流路未夹设有第二透过部件30a。在第一下砂槽30的弯曲的下端部,因其形状的原因,配置于储存室S2内的透过部件的摩耗与其他配置位置相比有增大的倾向。因此,在第一下砂槽30的弯曲的下端部的储存室S2内,取代第二透过部件30a而使用多个通气孔70e。由此,能够避免在第一下砂槽30的弯曲的下端部中产生透过部件的堵塞。
作为一个例子,第二下砂槽31具有位于储存室S3的底部的第六供给室S9以及第七供给室S10。第六供给室S9划分形成在配管部件71的内部。配管部件71配置于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38附近的底部。配管部件71形成有与供给压缩空气的配管连接的供给口71a、与用于将压缩空气向储存室S3供给的贯通孔71b。贯通孔71b可以形成一个,也可以形成多个。在贯通孔71b嵌入有形成有狭缝的通气孔(未图示)。配管部件72形成有与供给压缩空气的配管连接的供给口72a、与用于将压缩空气向储存室S3供给的贯通孔72b。贯通孔72b可以形成一个,也可以形成多个。在贯通孔72b嵌入有形成有狭缝的通气孔(未图示)。
在第六供给室S9连接有配管86。配管86连接于供给口71a。配管86连接于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配管100。在配管86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6。第六供给室S9经由多个通气孔与储存室S3连通。在电空比例阀96打开时,压缩空气从主配管100在配管86流通,并向第六供给室S9供给。接着,压缩空气从第六供给室S9经由多个通气孔向储存室S3送入。
在第七供给室S10连接有配管87。配管87连接于供给口72a。配管87连接于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配管100。在配管87设置有电空比例阀97。第七供给室S10经由多个通气孔与储存室S3连通。在电空比例阀97打开时,压缩空气从主配管100在配管87流通,并向第七供给室S10供给。接着,压缩空气从第七供给室S10经由多个通气孔向储存室S3送入。
在从第六供给室S9以及第七供给室S10向储存室S2输送的流路未夹设有透过部件。第二下砂槽31中,配置于储存室内的透过部件的摩耗与其他槽相比有增大的倾向。因此,在第二下砂槽31的储存室S3内,取代透过部件而使用多个通气孔。由此,能够避免在第二下砂槽31中产生透过部件的堵塞。
[压力检测器]
无箱造模机1也可以具备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上砂槽22、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中的至少一个槽的压力。作为一个例子,压力检测器具备:主体部;膜片,其收容于主体部且因压力而变形;以及应变计,其输出对应于膜片的变形的信号。压力检测器也可以在主体部具备显示器(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压力检测器的安装方法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例如,可以安装于储存室的侧壁,也可以安装于与储存室连通的空间的侧壁。
以下,对各槽的压力检测器的配置进行说明。首先,对上砂槽22的压力检测器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上砂槽22设置有第一压力检测器61以及第二压力检测器62。第一压力检测器61检测第一供给室S4的压力。第二压力检测器62检测第二供给室S5的压力。如此,在上砂槽22中,检测经由第一透过部件22a与储存室S1连通的储存室S1的外侧的空间(第一供给室S4、第二供给室S5)的压力。
接下来,对第一下砂槽30的压力检测器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第一下砂槽30设置有第三压力检测器63、第四压力检测器64以及第五压力检测器65。第三压力检测器63检测第三供给室S6以及第四供给室S7的压力。第四压力检测器64检测储存室S2的压力。第五压力检测器65检测第五供给室S8的压力。如此,在第一下砂槽30中,直接检测储存室S2的压力,并且检测经由第二透过部件30a与储存室S2连通的储存室S2的外侧的空间(第三供给室S6、第四供给室S7、第五供给室S8)的压力。此外,通过第四压力检测器64检测出的储存室S2的压力被利用为后述的排气时的防逆流的基准压力。
接下来,对第二下砂槽31的压力检测器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第二下砂槽31设置有第六压力检测器66。第六压力检测器66检测储存室S3的压力。此外,第六压力检测器66也可以检测经由通气孔等与储存室S3连通的储存室S3的外侧的空间的压力。
[压力检测器的安装的细节]
对检测储存室的外侧的空间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器(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三压力检测器63、第五压力检测器65)的配置进行说明。由于这些压力检测器各自的连接形态相同,所以以第三压力检测器63为代表进行说明。图12是第三压力检测器的连接的一个例子。如图12所示,在第一下砂槽30的侧壁30c的内侧,经由橡胶部件30f安装有第二透过部件30a。在侧壁30c形成有贯通孔30e。在侧壁30c的外侧,在与贯通孔30e对应的位置,安装有划分形成第三供给室S6的配管部件30d。第三供给室S6经由贯通孔30e以及第二透过部件30a与储存室S2连通。在第三供给室S6设置有供给压缩空气的连接口(未图示)。从连接口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贯通孔30e以及第二透过部件30a向第一下砂槽30的储存室S2的内侧供给。如此,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三压力检测器63、第五压力检测器65检测经由透过部件与储存室连通的储存室的外侧的空间的压力。
[控制装置]
无箱造模机1也可以具备控制装置50(控制部的一个例子)。控制装置50是具备处理器等的控制部、存储器等的存储部、输入装置、显示装置等的输入输出部、网卡等的通信部等的计算机,且控制无箱造模机1的各部,例如铸模砂供给系统、压缩空气供给系统、驱动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等。在该控制装置50中,操作人员为了管理无箱造模机1,能够使用输入装置进行指令的输入操作等,另外,能够通过显示装置将无箱造模机1的运行状况可视化地显示。并且,在控制装置50的存储部储存有用于通过处理器控制无箱造模机1中执行的各种处理的控制程序、用于使无箱造模机1的各构成部根据造模条件而执行处理的程序。
控制装置50连接于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并取得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基于压力检测结果的控制之后叙述。
[造模处理]
对本实施方式的造模处理进行概要说明。图13是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造模处理的流程图。图13所示的造模处理是对一组上铸模以及下铸模进行造模的处理。图13所示的造模处理将无箱造模机1的姿势为原位置(初始位置)设为条件之一而自动启动。在无箱造模机1的姿势并非原位置时,手动使其动作并移动至原位置。若以图3所示的无箱造模机1的姿势(原位置)按压自动启动按钮,则开始图13所示的造模处理。
在造模处理开始之后,首先进行梭入处理(S12)。在梭入处理中,搬送缸体21使载置有模型板19的搬送板20向造模位置移动。
接下来,进行箱设置处理(S14)。在箱设置处理中,上铸箱缸体16、下铸箱缸体18(图2)、下填砂框缸体42以及挤压缸体37相应于造模的铸模的厚度而伸缩。由此,上铸箱15移动至规定位置,且下铸箱17抵接于模型板19,之后,载置有模型板19的下铸箱17移动至规定位置,而成为将模型板19夹持于上铸箱15与下铸箱17之间的状态。接着,第二下砂槽31以及下填砂框41上升,下填砂框41抵接于下铸箱17。另外,通过下槽缸体32伸缩,使第一下砂槽30在上下方向移动,而成为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一连接口35的高度与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38的高度一致的状态。此时,上造模空间以及下造模空间成为由控制装置50决定的状态(高度)。
接下来,进行曝气处理(S16)。如图4所示,在曝气处理中,密封机构密封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一连接口35与第二下砂槽31的第二连接口38。接着,将上砂槽22的滑动门23以及第一下砂槽30的滑动门33关闭,通过压缩空气源以及电空比例阀90~97将压缩空气供给至上砂槽22、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内。由此,一面使铸模砂流动,一面将铸模砂填充至上造模空间以及下造模空间。作为一个例子,在满足设定的压力以及时间时,曝气处理结束。此外,在曝气处理完成后,进行上砂槽22、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内的排气处理。
接下来,进行挤压处理(S18)。在挤压处理中,将曝气处理(S16)中动作的密封机构解除密封,挤压缸体37进一步伸长,由此第二下砂槽31进一步上升。由此,安装于第二下砂槽31的下板40进入至下填砂框41内,压缩下造模空间内的铸模砂,并且上板25进入上铸箱15内,压缩上造模空间的铸模砂。在以油压回路控制挤压缸体37时,例如在能够判定为油压回路的油压与设定的油压相等时,挤压处理结束。此外,在挤压处理中,以油压回路控制上铸箱缸体16、下铸箱缸体18以及下填砂框缸体42时,将各缸体设定为自由回路。由此,各缸体受制于挤压力而收缩。
接下来,进行脱模处理(S20)。在脱模处理中,下填砂框缸体42收缩而使下填砂框41下降。之后,挤压缸体37收缩而使第二下砂槽31下降,与此接着,使载置有模型板19以及搬送板20的下铸箱17下降。接着,从上铸箱15进行模具的脱模。在下铸箱17下降至固定部(未图示)时,模型板19以及搬送板20支承于固定部。由此,从下铸箱17进行模具的脱模。
接下来,进行梭出处理(S22)。在梭出处理中,通过搬送缸体21收缩而使搬送板20向退避位置移动。若有需要则将型芯配置于上铸箱15或者下铸箱17。
接下来,进行合型处理(S24)。在合型处理中,通过下铸箱缸体18收缩,挤压缸体37伸长,由此使下铸箱17以及第二下砂槽31上升进行合型。
接下来,进行脱箱处理(S26)。在脱箱处理中,通过上铸箱缸体16以及下铸箱缸体18收缩,使上铸箱15以及下铸箱17上升至上升端,进行脱箱。
接下来,进行第一箱分离处理(S28)。在第一箱分离处理中,在铸模载置于第二下砂槽31的下板40上的状态下,挤压缸体37收缩,使第二下砂槽31下降。此时,下铸箱缸体18伸长,使下铸箱17下降,且使其在搬出铸模时不会成为妨碍的位置停止。
接下来,进行铸模挤出处理(S30)。在铸模挤出处理中,通过挤出缸体48(参照图2)伸长,将上铸模以及下铸模向装置外(例如造模线)搬出。
接下来,进行第二箱分离处理(S32)。在第二箱分离处理中,下铸箱缸体18伸长,使下铸箱17返回至原位置。
以上,结束对一组上铸模以及下铸模进行造模的处理。
[砂槽内的压力检测]
图1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的功能框图。如图14所示,无箱造模机1具备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控制装置50、显示部67以及电空比例阀90~97。
控制装置50能够连接于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并取得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是指从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中的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输出的与压力有关的信息。
控制装置50具备运算部51、通信部52以及存储部53。运算部51是进行与压力控制有关的各种运算的构成要素,通过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等实现。通信部52是将信息向装置外发送的构成要素,通过网卡等实现。
通信部52基于运算部51的指令,按照通信规格处理数据,向通信网络68输出。通信网络68可以为无线通信,也可以为有线通信。存储部53是保存数据的构成要素,通过存储器等实现。
显示部67是能以可视觉确认的状态显示信息的装置。作为一个例子,显示部67是显示器装置。显示部67可以固定于装置,也可以相对于装置独立。显示部67基于来自控制装置50的控制信号,显示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显示部67也可以基于来自控制装置50的控制信号,显示警报信息。显示部67也可以由受理操作员的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等构成。显示部67也可以将操作员的输入操作向控制装置50输出。
以下,针对控制装置50的控制处理,与各构成要素对应地进行说明。
[第一数据显示处理]
第一数据显示处理是使在执行图13的造模处理中通过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检测出的结果显示于显示部67的处理。显示的时刻可以在造模处理中,也可以在造模处理后。控制装置50的运算部51使表示压力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作为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检测结果显示于显示部67。运算部51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使电空比例阀90~97的控制信息显示于显示部67。控制信息是指与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有关的信息。例如,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是基于规定的计算式将控制信号转换成压力的信号。此种转换通过运算部51执行。控制装置50的运算部51使控制信息与检测结果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67。例如,控制装置50的运算部51将控制信息与检测结果在相同的时刻进行画面显示。作为一个例子,运算部51将比较的对象数据重叠显示于同一图表。运算部51也可以将比较的对象数据设为各自的图表而排列显示于同一画面内。此外,可比较的方式不限定于在相同时刻画面显示比较的对象数据的情况,也可以将比较的对象数据交替显示于画面。
图15是显示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以及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的图表的一个例子。图15所示的图表是上砂槽22的检测结果,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压力。在图15中,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被转换为压力,并以虚线表示。即,图中的虚线是目标压力。虚线的波形从上升至下降为止的时间是曝气时间T1。在图15中,以实线显示检测结果。粗实线是第一压力检测器61的检测结果,细实线是第二压力检测器62的检测结果。操作员等能够基于图15所示的图表确认控制的妥当性等。
作为一个例子,在图15所示的图表中,在曝气时间T1的初始上砂槽22内的压力上升。如图中的时刻E1所示,压力的上升暂时结束。认为压力上升结束是因上砂槽22内的铸模砂流动而产生。之后,如图中的时刻E2所示,压力开始再次上升。认为压力的再上升是因铸模砂的填充已完成而产生。接着,从时刻E2起随时间经过,压力稍微上升而成为恒定值。操作员等能够基于图15所示的图表来验证曝气时间T1的长度。操作员等能够在后述的设定画面设定曝气时间T1的长度。例如,操作员等也可以以曝气时间T1的结束时刻接近时刻E2的方式调整曝气时间T1。操作员等也可以以曝气时间T1的结束时刻接近从时刻E2起经过余量时间T2到达的时刻的方式调整曝气时间T1。余量时间T2是基于实测而决定的值。余量时间T2也可以为由操作员等适当设定的值。能够通过这种调整,使循环时间缩短,且将消耗的空气量最优化。
[第二数据显示处理]
第二数据显示处理是使通过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检测出的结果显示于显示部67的处理。显示的时刻是检查第一透过部件22a或者第二透过部件30a的堵塞时,例如维护时。作为一个例子,控制装置50的运算部51使表示压力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作为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三压力检测器63中的至少一个的检测结果显示于显示部67。由于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三压力检测器63经由第一透过部件22a或者第二透过部件30a连通于储存室,所以能够根据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三压力检测器63的压力的检测结果来检测第一透过部件22a或者第二透过部件30a的堵塞。
由工作人员等判断透过部件的堵塞。为了帮助工作人员等的判断,也可以与压力的检测结果一起显示阈值。例如,控制装置50的运算部51使上砂槽22的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二压力检测器62)的检测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67。或者,运算部51也可以使通过第一下砂槽30的第三压力检测器63检测出的压力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67。预先设定的阈值也可以存储于存储部53。例如,也可以将从观测到的异常值减去规定值得到的值设定为阈值,并存储于存储部53。控制装置50也可以经由触摸面板等取得阈值,并将其存储于存储部53。运算部51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使电空比例阀90~94的控制信息显示于显示部67。控制信息是指与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有关的信息。例如,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是基于规定的计算式将控制信号转换为压力的信号。此种转换通过运算部51执行。
图16是显示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与阈值的图表的一个例子。图16所示的图表是上砂槽22的检测结果,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压力。在图16中,粗实线是异常值,虚线是阈值,细实线是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在第一透过部件22a产生堵塞时,压力上升,且超过阈值。操作员等能够基于图16所示的图表确认透过部件有无堵塞。
[第三数据显示处理]
第三数据显示处理是使在执行图13的造模处理中通过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检测出的结果显示于显示部67的处理。显示的时刻可以在造模处理中,也可以在造模处理后。控制装置50的运算部51使表示压力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作为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检测结果显示于显示部67。运算部51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使电空比例阀90~97的控制信息显示于显示部67。控制信息是指与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有关的信息。例如,电空比例阀的控制信号是基于规定的计算式将控制信号转换为压力的信号。此种变换通过运算部51执行。
控制装置50的运算部51在规定时刻将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检测结果存储于存储部53。接着,运算部51使存储的检测结果与本次的检测结果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67。例如,运算部51参照存储部53取得预先存储的检测结果,且从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取得本次的检测结果。而且,运算部51在相同时刻画面显示预先存储的检测结果与本次的检测结果。作为一个例子,运算部51将比较的对象数据重叠显示于同一图表。运算部51也可以将比较的对象数据设为各自的图表排列显示于同一画面内。此外,可比较的方式不限定于在相同时刻画面显示比较的对象数据的情况,也可以将比较的对象数据交替地显示于画面。
图17是比较预先存储的检测结果与本次的检测结果的一个例子。图17所示的图表是上砂槽22的检测结果,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压力。画面例(A)是显示预先存储的检测结果的图表G1的画面。画面例(B)是重叠显示预先存储的检测结果的图表G1与本次的检测结果的图表G2的画面。操作员等能够基于图17所示的图表确认有无与以前的处理的不同点。
[设定画面的显示处理]
作为设定处理的一个例子,运算部51使设定画面显示于显示部67。设定画面是指用于设定曝气设定压力与时间的画面。接着,运算部51基于经由输入部(未图示)等受理到的操作员的输入信息,设定曝气设定压力与时间。作为一个例子,运算部51设定曝气时间、压力、阈值等。设定是指例如设为目标值而存储于存储部53。
图18是通过显示部显示的画面例。画面例(A)是设定曝气时间的设定画面的一个例子。在画面例(A)的上部,显示有用于受理转换页面的输入操作的图标IC1。在画面下部,显示有用于受理呼叫应用或者各种功能的输入操作的图标IC2。在画面中央,显示有设定对象与设定项目。设定对象的一个例子是电空比例阀。在画面例(A)中,将电空比例阀90、93与电空比例阀90、93显示为对象OB1、OB2。设定项目的一个例子是曝气时间以及压力。在画面例(A)中,将曝气时间与压力显示为对象OB3~OB5。对象OB3~OB5是可通过操作员等输入的项目。
另外,设定项目的一个例子是追加处理时的曝气时间以及压力。追加处理在曝气处理正常时不执行。追加处理是在判断曝气处理异常之前,为了延长曝气时间而执行的处理。追加处理的细节之后叙述。在画面例(A)中,将追加处理时的曝气时间与压力显示为对象OB6。对象OB6是可通过操作员等输入的项目。对象OB6中受理到的设定项目成为追加的曝气时的设定值。操作员等能够通过将值输入至对象OB3~OB6而进行与曝气有关的设定。
[警报处理]
控制装置50在检测出异常时进行警报。警报是指对操作员等报告异常。作为警报处理的一个例子,控制装置50将与警报有关的画面显示于显示部67。控制装置50也可以取代显示的警报,或者与显示的警报一起,在未图示的扬声器中输出报警。
在使用压缩空气进行的无箱造模机中假定的异常之一是漏气异常。漏气异常是指“因下板40的各供给口的部分阻塞而产生不存在铸模砂的部位,且该部位成为压缩空气的通道的现象”。不存在铸模砂的部位是因为空气阻力较少,所以压缩空气仅吹过该部位。因此,在产生漏气异常时,压力不会上升。控制装置50在曝气处理时判定为无法进行铸模砂的正常填充时,延长曝气时间(追加处理)。即,控制装置50基于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检测结果将控制信号输出至至少一个电空比例阀。作为更具体的一个例子,控制装置50在曝气处理时,在曝气时间T1内通过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判定为无法进行铸模砂的正常填充。规定的阈值例如存储于存储部53。接着,控制装置50例如基于使用图18的画面例(A)设定的值,将控制信号输出至电空比例阀(延长曝气时间的追加处理)。
控制装置50在通过追加处理消除漏气异常之后,即,在追加曝气时间内通过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最大压力达到规定的阈值时,判定为铸模砂的填充处理正常,不进行警报。另一方面,控制装置50在追加曝气时间内通过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输出警报信息。警报信息是与警报有关的数据,在输出至显示部67时是画面数据,在输出至扬声器等时是报警数据。控制装置50也可以随着警报信息的输出,停止无箱造模机1的运转。图18的画面例(B)是警报的一个例子。控制装置50使异常的内容、无箱造模机1的运转状态、处置(应对方法)、复位(复位方法)等显示于显示部67。
控制装置50在曝气时间T1结束时进行排气处理。在排气处理中,将上砂槽22内的压缩空气排出,使压力降低。在排气机构中存在砂子阻塞时,例如,如图17的画面例(B)的图表G3所示,在排气处理时间T3中,压力的降低钝化。控制装置50在将上砂槽22、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排气时,在通过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压力在经过规定时间后未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下时输出警报信息。由此,操作员等能够识别排气的异常。
此外,控制装置50也可以在排气处理时,以至少一个电空比例阀基于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而打开的方式,输出控制信号。由于通过这样动作,供给室的压力提高,所以能够防止铸模砂从填充室向供给室逆流。铸模砂的逆流容易在配置有通气孔的部位,即在供给室S8~S10中产生。控制装置50在排气处理时,以电空比例阀95~97基于在排气处理时成为基准的通过第四压力检测器64检测出的压力而打开的方式,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装置50也可以为了成为比通过第四压力检测器64检测出的压力高出规定值的压力,而将电空比例阀95~97打开(反馈处理)。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1中,通过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检测上砂槽22、第一下砂槽30以及第二下砂槽31的压力。接着,通过控制装置50取得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检测结果。如此,根据无箱造模机1,通过取得槽内的压力而掌握砂槽内的状况,结果能够获得优异的铸模以及铸件制品。
根据无箱造模机1,在通过第二下砂槽在上下方向移动而进行挤压处理时,能够适当地掌握砂槽内的状况。
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利用用于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室S4~S10,用于配置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另外,无箱造模机1无需在储存铸模砂的储存室S1~S3设置用于压力检测的贯通孔等。因此,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减小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配置对造模处理造成的影响。
根据无箱造模机1,由于检测上砂槽22的上下的压力,即上砂槽22的整体的压力,所以能够掌握依存于上砂槽22的检测位置的压力偏差。根据无箱造模机1,由于检测第一下砂槽30的上下的压力,即第一下砂槽30的整体的压力,所以能够掌握依存于第一下砂槽30的检测位置的压力偏差。
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检测第一透过部件22a、第二透过部件30a的堵塞。另外,在无箱造模机1中,在第一下砂槽30的弯曲的下端部的储存室S2内,或者在第二下砂槽31内,取代透过部件使用多个通气孔。因此,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避免在容易产生透过部件的堵塞的部位产生透过部件的堵塞。
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将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检测结果向操作员报告。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将压力的时间依存性向操作员报告。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通过使设定画面显示于显示部67来辅助操作员的设定操作。另外,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对操作员报告预先存储的检测结果与本次的检测结果的差异。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将第一压力检测器61~第六压力检测器66的检测结果不经由物理存储介质地发送至外部的计算机等。
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使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此时,对操作员而言,能够预测第一透过部件22a或者第二透过部件30a的堵塞。
根据无箱造模机1,由于能够基于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将控制信号输出至电空比例阀,所以例如能够进行反馈控制。例如,在无箱造模机1中,在排气时,以电空比例阀95~97基于第三压力检测器63的检测结果打开的方式,输出控制信号。因此,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适当地控制槽内的铸模砂的流动。更具体而言,无箱造模机1能够防止铸模砂从储存室S2、S3向供给室S8~S10逆流。
根据无箱造模机1,能够向操作员警告在排气系统中存在不良状况。根据无箱造模机1,由于电空比例阀90~97配置于砂槽的侧方,所以能够提高供给压缩空气的响应性。
根据无箱造模机1,在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能够自动进行追加的曝气。并且,根据无箱造模机1,在通过追加的曝气仍未改善状况时,能够向操作员发出警报。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本公开的无箱造模机的一个例子。本公开的无箱造模机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1,也可以在不变更各权利要求记载的主旨的范围内,将实施方式的无箱造模机1变形或者用于其他。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砂槽22固定于上框架10的例子,但上砂槽2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移动。另外,造模机的砂槽无需3个,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2个或者4个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1…无箱造模机;12…引导件;15…上铸箱;16…上铸箱缸体;17…下铸箱;18…下铸箱缸体;19…模型板;22…上砂槽;25…上板;22a…第一透过部件;30a…第二透过部件;30…第一下砂槽;31…第二下砂槽;32…下槽缸体;35…第一连接口;36…第一关闭板;37…挤压缸体;38…第二连接口;39…第二关闭板;40…下板;41…下填砂框;42…下填砂框缸体;50…控制装置;51…运算部;52…通信部;53…存储部;61…第一压力检测器;62…第二压力检测器;63…第三压力检测器;64…第四压力检测器;65…第五压力检测器;67…显示部;68…通信网络;90~97…电空比例阀。

Claims (23)

1.一种无箱造模机,对无铸箱的上铸模以及下铸模进行造模,其中,具备:
上铸箱;
下铸箱,其配置于所述上铸箱的下方,且可与所述上铸箱一起夹持模型板;
上砂槽,其配置于所述上铸箱的上方,连接于压缩空气源,其下端部开口,且在其内部储存铸模砂;
上板,其安装于所述上砂槽的下端部,且形成有从所述上砂槽向所述上铸箱内连通的至少一个供给口;
第一下砂槽,其连接于压缩空气源,在其内部储存铸模砂,且具有排出储存的铸模砂的第一连接口;
第二下砂槽,其配置于所述下铸箱的下方,其上端部开口,具有可连接于所述第一下砂槽的第一连接口的第二连接口,且储存从所述第一下砂槽供给且向所述下铸箱内供给的铸模砂;
下板,其安装于所述第二下砂槽的上端部,且形成有从所述第二下砂槽向所述下铸箱内连通的至少一个供给口;
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其检测所述上砂槽、所述第一下砂槽以及所述第二下砂槽中的至少一个槽的压力;以及
控制部,其连接于所述压力检测器,且取得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无箱造模机具备:
驱动部,其使所述第二下砂槽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以所述上板以及所述下板进行挤压;以及
调整驱动部,其使所述第一下砂槽在上下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上砂槽具有:
储存室,其储存所述铸模砂;以及
至少一个供给室,其设置于所述储存室的侧方,且连接于压缩空气源,
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所述上砂槽的所述至少一个供给室的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上砂槽的所述至少一个供给室包含:
第一供给室,其位于比所述上砂槽的中央更靠上端侧;以及
第二供给室,其位于比所述上砂槽的中央更靠下端侧,
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包含:
第一压力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一供给室的压力;以及
第二压力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二供给室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上砂槽的储存室具有第一透过部件,其在内表面具有可供压缩空气流通的多个孔,
所述上砂槽的所述至少一个供给室经由所述第一透过部件与所述上砂槽的储存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第一下砂槽具有:
储存室,其储存所述铸模砂;以及
至少一个供给室,其设置于所述储存室的侧方,且连接于压缩空气源,
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一下砂槽的所述至少一个供给室的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第一下砂槽的所述至少一个供给室包含:
第三供给室,其位于所述第一下砂槽的中央;
第四供给室,其位于比所述第一下砂槽的中央更靠上端侧;以及
第五供给室,其位于比所述第一下砂槽的中央更靠下端侧,
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包含:
第三压力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三供给室的压力;
第四压力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四供给室的压力;以及
第五压力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五供给室的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第一下砂槽的所述储存室具有第二透过部件,其在内表面具有可供压缩空气流通的多个孔,
所述第三供给室以及所述第四供给室经由所述第二透过部件与所述第一下砂槽的所述储存室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第五供给室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砂槽的弯曲的下端部,且经由多个通气孔与所述第一下砂槽的所述储存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第二下砂槽具有:
储存室,其储存所述铸模砂;以及
至少一个供给室,其设置于所述储存室的底部,且连接于压缩空气源,
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二下砂槽的所述至少一个供给室的压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第二下砂槽的至少一个供给室经由多个通气孔与所述第二下砂槽的所述储存室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无箱造模机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连接于所述控制部,且显示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表示压力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作为所述检测结果而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用于设定曝气设定压力与时间的设定画面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无箱造模机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所述控制部使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检测结果与检测出的本次的检测结果,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具有通信部,该通信部将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经由通信网络发送。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无箱造模机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连接于所述控制部,且显示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上砂槽的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无箱造模机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连接于所述控制部,且显示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所述控制部使通过所述第三压力检测器或者所述第四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压力与预先设定的阈值,以可比较的方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在所述上砂槽、所述第一下砂槽以及所述第二下砂槽各自与压缩空气源之间,设置有可根据控制信号开闭的至少一个控制阀,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将所述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阀。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上砂槽、所述第一下砂槽以及所述第二下砂槽排气时,以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阀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打开的方式,输出所述控制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上砂槽、所述第一下砂槽以及所述第二下砂槽排气时,在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压力未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下时,输出警报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与所述上砂槽对应的所述控制阀配置于所述上砂槽的侧方,
与所述第一下砂槽对应的所述控制阀配置于所述第一下砂槽的侧方。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箱造模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曝气处理时,在规定的曝气时间内通过所述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延长所述曝气时间,且在延长后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检测出的最大压力未达规定的阈值时,输出警报信息。
CN201880030326.5A 2017-05-12 2018-04-26 无箱造模机 Pending CN1106031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5852 2017-05-12
JP2017-095852 2017-05-12
PCT/JP2018/017056 WO2018207646A1 (ja) 2017-05-12 2018-04-26 抜枠造型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3110A true CN110603110A (zh) 2019-12-20

Family

ID=64104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0326.5A Pending CN110603110A (zh) 2017-05-12 2018-04-26 无箱造模机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61696A1 (zh)
EP (1) EP3586997A4 (zh)
JP (1) JP6973481B2 (zh)
KR (1) KR20200007002A (zh)
CN (1) CN110603110A (zh)
BR (1) BR112019019063A2 (zh)
MX (1) MX2019013052A (zh)
TW (1) TW201900298A (zh)
WO (1) WO20182076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35952B2 (en) * 2017-10-20 2020-11-17 Hunter Foundry Machiner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and molds via top and bottom pneumatic sand fill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pattern plate
JP2023136108A (ja) 2022-03-16 2023-09-2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造型システム及び造型方法
JP2023136107A (ja) 2022-03-16 2023-09-2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造型システム及び造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59836A (en) * 1979-10-09 1981-04-29 Sintokogio Ltd Moulding machine
JPH0214833Y2 (zh) * 1985-02-15 1990-04-23
JPH10216902A (ja) * 1997-01-31 1998-08-18 Sintokogio Ltd ブロースクイズ式鋳型造型機におけるブロー用圧縮空気の供給方法
JP2001018035A (ja) * 1999-07-05 2001-01-23 Sintokogio Ltd 上下鋳枠同時吹込み式鋳型造型機における鋳物砂吹込み方法
US20070000636A1 (en) * 2004-12-06 2007-01-04 Hunter Automated Machinery Corporation Squeeze station for automated mold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2820A (en) * 1975-09-08 1977-03-12 Sintokogio Ltd Mold forming device
JPS5451930A (en) 1977-10-01 1979-04-24 Sintokogio Ltd Mold making machine
JPS6034444Y2 (ja) * 1979-10-09 1985-10-14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機
JPS6034445Y2 (ja) * 1979-10-09 1985-10-14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機
JP2772859B2 (ja) * 1990-07-27 1998-07-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無枠鋳型造型機
US6957687B2 (en) * 2001-08-06 2005-10-25 Sintokogi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a mold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59836A (en) * 1979-10-09 1981-04-29 Sintokogio Ltd Moulding machine
JPH0214833Y2 (zh) * 1985-02-15 1990-04-23
JPH10216902A (ja) * 1997-01-31 1998-08-18 Sintokogio Ltd ブロースクイズ式鋳型造型機におけるブロー用圧縮空気の供給方法
JP2001018035A (ja) * 1999-07-05 2001-01-23 Sintokogio Ltd 上下鋳枠同時吹込み式鋳型造型機における鋳物砂吹込み方法
US20070000636A1 (en) * 2004-12-06 2007-01-04 Hunter Automated Machinery Corporation Squeeze station for automated mold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61696A1 (en) 2020-02-27
KR20200007002A (ko) 2020-01-21
JPWO2018207646A1 (ja) 2020-03-19
TW201900298A (zh) 2019-01-01
EP3586997A1 (en) 2020-01-01
WO2018207646A1 (ja) 2018-11-15
JP6973481B2 (ja) 2021-12-01
BR112019019063A2 (pt) 2020-04-22
MX2019013052A (es) 2019-12-11
EP3586997A4 (en) 2020-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3110A (zh) 无箱造模机
JP5884904B2 (ja) 中子砂充填方法
CN111036903B (zh) 气氛环境准备系统、增材制造设备及气氛环境准备方法
TW201742688A (zh) 無箱造模機
JP3606390B2 (ja) 油圧プレスの金型保護装置
CN210848227U (zh) 上下射砂装置
JP5451157B2 (ja) 鋳型造型方法
CN109070196B (zh) 脱箱造型机
CN109070195B (zh) 脱箱造型机
CN114939645B (zh) 一种真空铸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346700A (ja) 液圧プレス
JP6569806B2 (ja) 抜枠造型機
CN210547916U (zh) 垂直式射砂装置
CN110891709A (zh) 铸模高度变更单元、脱框造型机以及铸模高度变更方法
JP2008044008A (ja) 低圧鋳造装置および不活性ガスの充満方法
TW202000335A (zh) 鑄模造型裝置及鑄模造型裝置之控制方法
TWI698295B (zh) 無箱造模機
CN110421127A (zh) 垂直式射砂装置
CN110505930B (zh) 具有自动空气清除系统的压铸机
JPH1147839A (ja) カウンタ液圧ダイセット
JP2005081365A (ja) 乾式等方圧加圧装置の給紛装置
CN112334249A (zh) 铸模成型装置、铸模质量评价装置及铸模质量评价方法
JPH0742675Y2 (ja) 射出成形機
JPH0474609A (ja) 型締シリンダ
JP2011005503A (ja) ダイカストマシンのガス抜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