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7475A -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7475A
CN110557475A CN201810555840.2A CN201810555840A CN110557475A CN 110557475 A CN110557475 A CN 110557475A CN 201810555840 A CN201810555840 A CN 201810555840A CN 110557475 A CN110557475 A CN 110557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chain
bending
edg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558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盼
陈全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5584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74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7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74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终端及弯折限位链,针对现有技术中柔性屏终端容易被过度弯折的问题,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该弯折限位链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支链,限位支链包括多个具有固定面和佩戴面的限位块,固定面与佩戴面相对,固定面包括连接边、与连接边相交的上限位边;佩戴面包括两端连线与上限位边两端连线平行的下限位边。由于限位支链中相邻限位块通过连接边铰链连接在一起,且下限位边两端的直线距离小于上限位边两端的直线距离,因此,弯折限位链可以允许柔性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背向弯曲,但阻止柔性屏被过度弯曲;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可以避免柔性屏因弯曲过度而受到损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背景技术
柔性屏,又称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是由有机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屏幕,因其具有功耗低、对比度高、色域广、视角广、更轻薄及可弯曲的优势,将被广泛应用于将来的电子设备中。
虽然柔性屏可以被弯折,但如果不对其弯折角度进行限制,使得柔性屏经常以较大的弯折程度弯折,则不仅会使得柔性屏本身被损坏,还会使得终端内的其他器件因弯折过度而损坏,从而影响终端可靠性,降低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柔性屏终端容易因弯折过度而损坏,影响终端可靠性和用户体验的问题;针对该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弯折限位链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支链,限位支链包括多个具有固定面和佩戴面的限位块,固定面与佩戴面相对,固定面包括连接边、与连接边相交的上限位边;相邻限位块的连接边铰链连接使得限位支链呈链条状;佩戴面包括两端连线与上限位边两端连线平行的下限位边,且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小于上限位边的直线长度。
可选的,弯折限位链还包括同末端限位块固定连接的弯折动力件,弯折动力件;弯折动力件包括两种自然状态,在第一自然状态下,弯折动力件的长边呈直线状;在第二自然状态下,弯折动力件的长边至少部分呈圆弧状;第一自然状态和第二自然状态可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切换。
可选的,弯折动力件为呈曲片状的动力弹片。
可选的,动力弹片的一个短边为固定端,另一短边为自由端;弯折限位链包括两个动力弹片,分别为第一动力弹片和第二动力弹片,第一动力弹片的固定端同限位支链一个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动力弹片的固定端同限位支链另一末端固定连接。
可选的,弯折限位链包括两个规格相同且平行设置的限位支链;两个限位支链中位置相对的两限位块为一限位对,两个限位支链中至少部分限位对之间通过链间连接块连接,链间连接块第一截面呈圆弧状,且圆弧的弯曲方向、弯曲弧度与动力弹片短边的弯曲方向、弯曲弧度相适配,第一截面为平行于限位块连接边的截面。
可选的,链间连接块的第二截面呈“V”形,且弯折限位链中各链间连接块的“V”形朝向相同,第二截面为平行于限位块固定面的截面。
可选的,两个动力弹片中靠近限位支链的一个为第一动力弹片;在第一动力弹片从第一自然状态切换到第二自然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动力弹片自由端的运动方向朝向链间连接块“V”形的开口方向。
可选的,弯折限位链还包括支撑片,支撑片在自然状态下呈平直片状,且在外力作用下可弯曲,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对终端的柔性屏进行支撑,第二表面设置有限位支链,支撑片与限位支链固定连接。
可选的,弯折限位链还包括两个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完全固定端与半固定端,其中一个固定件的完全固定端与限位支链一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另一个固定件的完全固定端与限位支链另一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两个固定件的半固定端能够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限位支链中至少两个限位块的规格不同。
可选的,处于限位支链中心的限位块为中心限位块,中心限位块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大于限位支链中其余限位块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
可选的,限位块上同时包括上限位边和下限位边的一个表面呈倒置的梯形。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柔性屏以及如上任一项的弯折限位链,限位弯折连位于柔性屏背面,且柔性屏设置在弯折限位链中至少部分限位块固定面之上。
可选的,终端还包括可弯折外壳,可弯折外壳用于套接在弯折限位链之外。
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针对现有技术中柔性屏终端容易被弯折过度,从而损坏柔性屏及柔性屏终端,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该弯折限位链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支链,限位支链包括多个具有固定面和佩戴面的限位块,固定面与佩戴面相对,固定面包括连接边、与连接边相交的上限位边;佩戴面包括两端连线与上限位边两端连线平行的下限位边。由于弯折限位链中相邻限位块通过连接边铰链连接在一起,且下限位边两端的直线距离小于上限位边两端的直线距离,因此,相邻限位块的下限位边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这使得设置于该弯折限位链之上的柔性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背向弯曲。但是,当相邻两个限位块中一个的下限位边接触到另一限位块时,柔性屏对应于这两个限位块处的背向弯曲就达到最大程度,无法继续进行背向弯曲,避免了柔性屏因弯曲过度而受到损坏,也能避免终端其他器件在过度弯曲过程中遭到损坏,影响终端可靠性的问题,保障了终端的质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柔性屏左右背向弯曲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柔性屏上下背向弯曲的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弯折限位链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上限位边直线距离的一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弯折限位链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种弯折限位链的正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终端弯折成环状的一种示意图;
图9a为终端包括多个弯折限位链时各弯折限位链的一种设置示意图;
图9b为终端包括多个弯折限位链时各弯折限位链的另一种设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动力弹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限位对及链间连接块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链间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图13a中链间连接块第二截面的示意图;
图14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链间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图14a中链间连接块第二截面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弯折限位链的仰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的一种组装爆炸图;
图1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柔性屏手机容易被过度弯曲,造成手机内柔性屏及其他器件被损坏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和一种包括该弯折限位链的终端。
弯折限位链可以设置在终端柔性屏的背面,用于对柔性屏的背向弯曲程度进行限制,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说的“柔性屏的背面”是指柔性屏上相对于显示面的一面。为了便于后续介绍,这里先对柔性屏几种典型的弯曲方式进行介绍,可以理解的是,柔性屏的弯曲可以分为正向弯曲和背向弯曲两大类。其中以背向弯曲为主,因为柔性屏具有可弯曲的性能,因此用户可能会将终端弯曲后形成智能腕表进行佩戴,在这种情况下,柔性屏进行的是背向弯曲。
背向弯曲又大致可以分为左右背向弯曲与上下背向弯曲,其中左右背向弯曲是指能够减小柔性屏左右两侧距离的背向弯曲方式,如图1所示。对应地。上下背向弯曲则是指减小柔性屏上下两侧距离的背向弯曲方式,请参见图2示出的柔性屏弯曲示意图。当然,背向弯曲除了图1和图2示出的两种典型方式以外,当然还包括其他很多方式,例如改变一组对角顶点间距离但维持另一组对角顶点距离不变的弯折方式等,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弯折限位链进行介绍,请参见图3示出一种弯折限位链的正视图:
弯折限位链30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支链,虽然图3示出的弯折限位链30中仅包括一个限位支链,但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当中,弯折限位链也可以包括多个限位支链。限位支链上包括多个限位块31,限位块31是弯折限位链30中弯曲的最小粒度,也即弯折限位链30不能以比限位块更小的粒度进行弯曲。各限位块31包括固定面和佩戴面,通常,在将柔性屏等器件与弯折限位链30进行组装形成终端后,柔性屏至少位于弯折限位链30中部分限位块的固定面之上,因此,固定面是弯折限位链30在与柔性屏组装后限位块31中最靠近柔性屏的一个面,佩戴面则是与固定面相对的一个面。固定面决定了柔性屏上不可被背向弯曲的最小区域。固定面包括连接边,和与连接边相交的上限位边312。佩戴面中包括下限位边314,下限位边314的两端连线与上限位边312的两端连线相互平行。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上限位边312与下限位边314均成直线,因此,上限位边312与下限位边314平行,在这种情况下,上限位边312两端的连线与下限位边314两端的连线自然也相互平行。为了便于介绍,我们可以将限位块31当中同时包括上限位边与下限位边的表面称为“限位面”,在图3当中,限位面呈倒置的梯形。
在弯折限位链30当中,相邻限位块的连接边铰链连接,从而使得限位支链呈链状,可以每个限位块31为最小弯曲粒度进行弯曲。而且,上限位边312的直线长度大于下限位边314直线长度,所以当弯折限位链30中相邻两个限位块31的铰链旋转会受到限制:当一个限位块的下限位边已经接触到另一限位块时,两个限位块就不能继续在该方向上进行旋转了。对应地,此时柔性屏在对应区域也就不能进行更大程度的背向弯折了。
在上述示例中,要求上限位边312的直线长度大于下限位边314的直线长度。图4使出了一种上限位边的形状,上限位边的直线长度是指两端,即图4中A和B之间的直线距离。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上限位边312与下限位边314呈直线,在这种情况下,上限位边312的直线长度就是上限位边312的实际长度,下限位边314两端的直线长度就是下限位边314的实际长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上限位边312的实际长度大于下限位边314的实际长度。可以理解的是,佩戴面可以足够小,例如佩戴面可以呈一条直线或一个点,此时,限位块31的限位面呈倒三角形。
在图3当中,弯折限位链30中各限位块31的规格相同,这在图3中直接表现出各限位块固定面与佩戴面之间的距离h相等,各限位块31的上限位边312的直线长度相等,下限位边314的直线长度也相等。但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各限位块中的至少两个的规格可以不同,例如,一些示例当中,至少两个限位块固定面与佩戴面之间的距离h不相等。又例如,我们将处于限位支链中心的限位块称为中心限位块,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中心限位块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大于该限位支链中其余限位块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如图5所示,当弯折限位链50中各限位块的下限位边呈直线时,中心限位块502下限位边的实际长度大于其余限位块501下限位边的实际长度。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请参见图6:弯折限位链60中,从中心限位块到末端限位块,各限位块的规格逐渐减小,越靠近中心限位块602的限位块,其上限位边的直线长度越大,下限位边的的长度也越大;越是远离中心限位块602,其上位边越短,下限位边也越短。不过,在本实施例其他一些示例中,弯折限位链中各限位块的下限位边长度相等,但越靠近中心限位块的限位块,其上限位边的直线长度越大。又或者,在一些示例中,弯折限位链中各限位块的上限位边长度相等,但越靠近中心限位块的限位块,其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越大。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弯折限位链中还包括两个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完全固定端与半固定端,其中一个固定件通过其完全固定端与限位支链一个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另一固定件通过其完全固定端与该限位支链另一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
基于前述各示例提供的弯折限位链,这里介绍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柔性屏和弯折限位链,弯折限位链设置在柔性屏的背面,并且使得柔性屏至少位于部分限位块固定面之上。也就是说,弯折限位链中与柔性屏最接近的是限位块的固定面。
图7示出了终端7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终端终端7包括弯折限位链70、柔性屏71,其中弯折限位链70包括限位支链701、第一固定件702和第二固定件703,第一固定件702的完全固定端与限位支链701一个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703的完全固定端与限位支链701的另一个末端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固定件702的完全固定端与限位支链701最左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703的完全固定端与限位支链701最右侧的限位块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与702与第二固定件703的半固定端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第一固定件702与第二固定件703的半固定端通过扣接等方式连接时,终端7将形成环状,如图8所示,这时终端7能以类似于腕表的形态被用户携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第一固定件702与第二固定件703可以是中空结构,这样第一固定件702和第二固定件703的内部可以提供容纳腔室用以容纳终端7的其他器件,例如主板、电池等,从而从分利用终端各部分的空间,使得终端7的形态更灵巧。
当终端通过上下背向弯曲的方式进行弯曲后能以腕表的形式佩戴在用户手腕处时,中心限位块所处的位置恰好是检测用户的心率等健康参数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可以在中心限位块的佩戴面设置健康参数检测传感器,例如心率检测传感器等,以便对用户的心率等参数进行检测。
可以理解的是,弯折限位链中限位块的规格可以决定柔性屏在最大背向弯曲程度下的状态,具体地,各限位块的上限位边将柔性屏沿弯折限位链的设置方向划分成多段,每一段段内都不能沿着弯折限位链的设置方向进一步弯曲。相邻两个限位块之间的间隙夹角,如图5中的间隙夹角503则决定了柔性屏在此处的最大弯折角度。间隙夹角是指两个限位块固定面平行时,两个限位块中相对且相邻的两个面之间的夹角。而各限位块的上限位边、相邻限位块的间隙夹角等参数都由各限位块的规格决定,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可以根据人体手腕处的形状特点设置弯折限位链中各限位块的规格,从而使得用户在将终端弯曲成腕表的形式并佩戴在手腕处时,终端能够更加契合用户的手腕形状,给用户带来最佳的佩戴体验。
在一个终端中,可以包括一个弯折限位链,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弯折限位链,这些弯折限位链的设置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终端包括三个弯折限位链,这三个弯折限位链的均沿着柔性屏的长边设置,如图9a所示。在另一示例当中,如图9b所示,终端包括8个弯折限位链,其中2个弯折限位链沿着柔性屏的长边设置;另外6个沿着柔性屏的短边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弯折限位链包括两个限位支链,这两个限位支链的规格相同,且设置方向平行。这里所谓的规格相同是指两个限位支链中限位块的数目相同,且位置相对的两限位块规格相同。两限位支链中位置相对的两个限位块可以通过链间连接块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链间连接块底面与限位块的佩戴面齐平,这样便于用户对终端进行弯折佩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及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柔性屏以及能够对柔性屏的弯折程度进行限制的弯折限位链,该弯折限位链中相邻限位块通过连接边铰链连接在一起,且下限位边两端的直线距离小于上限位边两端的直线距离,因此,可以限制柔性屏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弯曲,避免了柔性屏因弯曲过度而受到损坏的问题,提升了终端品质。
第二实施例:
为了使本发明提供的弯折限位链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本实施例将继续对前述弯折限位链及终端做进一步介绍:
首先,本实施例先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该弯折限位链除了包括限位支链以外,还包括支撑片,支撑片与限位支链固定连接。对应于该弯折限位链,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该弯折限位链以及柔性屏。
支撑片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呈平直片状,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可以采用平钢片作为支撑片。图10中示出了支撑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从图10中可以看出,支撑片101包括两个表面。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支撑片101的第一表面1011可以用于对终端的柔性屏进行支撑,第二表面1012可以设置限位支链。这样,在支撑片101处于自然状态时,柔性屏也会随着支撑片101一起处于平直状态,这时终端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板手机类似。当支撑片101受到外力之后,可以进行弯曲,例如,支撑片101进行上下背向弯折,当弯曲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采用其他器件,例如固定连接在限位支链末端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将限位支链锁定住,从而使得支撑片101在外力作用下弯曲成圆弧状,这样整个终端就构成了环状,便于用户将终端以手环、腕表等形式佩戴在手腕上。
在支撑片101的支撑下,终端上的柔性屏在弯折过程中可以更加安全,因为支撑片101设置在柔性屏的背面,因此,支撑片101可以相当于柔性屏的补强。这时候,即便是处于弯曲状态,但柔性屏整体依然是较为平滑的,基本不会出现褶皱,也就不容易被损坏。
而且,由于弯折限位链中限位支链的弯折限位作用,即便是有外力的作用,但支撑片101的弯曲程度人就是有限的,最大不会超过弯折限位链允许的范围,这样就避免了在外力过大、过猛的情况下,支撑片与柔性屏一起被过度弯折,从而影响柔性屏可靠性的问题。
在上述示例中,介绍了支撑片101的第一表面1011用于支撑终端柔性屏,第二表面1012设置限位支链的方案,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的是,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将限位支链与柔性屏设置在支撑片的同一表面上。例如:将限位支链设置在支撑片的第一表面,然后再将柔性屏覆盖在限位支链中部分限位块的固定面上。在这种方案里,当支撑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柔性屏仍然可以随着支撑片一起处于平直状态,当终端整体被弯曲的时候,支撑片也一样可以被弯曲,直到达到限位支链所限定的最大弯曲程度。只不过,由于支撑片与柔性屏的背面不再直接接触,因此此时支撑片不能直接作为柔性屏的补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该弯折限位链除了包括限位支链以外,还可以包括弯折动力件。弯折动力件可以与处于限位支链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在一些终端当中,弯折动力件介于柔性屏与限位支链固定面之间。弯折动力件可以包括长边与短边。和支撑片不太一样的是,弯折动力件可以包括两种自然状态,这两种自然状态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切换。在其第一自然状态下,弯折动力件的长边呈直线状,在第二自然状态下,弯折动力件的长边至少部分呈圆弧状。
本实施例所说的自然状态均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支撑片自然呈平直片状。虽然弯折动力件两种自然状态的切换需要在外力的触发下进行,但若要求弯折动力件维持处于某种自然状态,是不需要另外给弯折动力件施力的。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弯折动力件可以有两种自然的形态,这两种自然形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弯折动力件的长边形态上:在其中一种形态中,弯折动力件的长边呈直线状,此时,弯折动力件整体呈“长直条”状,不过这里所说的“条”具有一定的宽度,因为弯折动力件包括短边。另一种形态中,弯折动力件的长边至少部分呈圆弧状。在一些示例中,当弯折动力件处于第二自然状态时,长边可以呈环状,此时弯折动力件整体呈一个圆环型。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动力件的结构进行介绍,请参见图11,弯折动力件可以是呈曲片状的动力弹片110,在第一自然状态下,动力弹片110的短边呈圆弧状,也即,动力弹片110平行于自身短边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而且在弯折限位链中,动力弹片110短边的圆弧开口背对限位支链中的限位块,动力弹片110可以设置在限位块固定面之上,而且动力弹片110短边的圆弧开口背对限位块的固定面。在第二自然状态下,动力弹片110的短边呈直线状,所以,动力弹片110的形态类似于“啪啪圈”,当该动力弹片110背面受力时,其将会卷曲绕成环状,且在没有外力破坏该状态的情况下一直维持环状结构。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动力弹片110包括两个短边,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动力弹片110的一个短边作为固定端与限位支链的末端限位块固定连接,将其另一短边作为自由端。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弯折限位链包括两个动力弹片,分别是第一动力弹片和第二动力弹片。其中第一动力弹片的固定端可以与限位支链一个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第二动力弹片的固定端与限位支链另一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这样当限位支链从直链状逐渐弯折,或从弯折状逐渐恢复为支链状时,两个动力弹片的自由端可以在限位支链中自由伸缩。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弯折限位链,该弯折限位链中同时包括限位支链、弯折动力件、支撑片以及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而且该弯折动力件为第一动力弹片和第二动力弹片。第一动力弹片与第二动力弹片设置在支撑片第二表面与限位支链之间,支撑片的一个短边、第一动力弹片的固定端以及限位支链一末端的限位块三者固定连接形成第一固定端,第一固定件的完全固定端与第一固定端固定连接。支撑片的另一个短边、第二动力弹片的固定端以及限位支链另一末端的限位块三者固定连接形成第二固定端,且第二固定端还与第二固定件的完全固定端固定连接。这样支撑片、动力弹片以及限位支链、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就基本固定完整,当弯折限位链从直链状逐渐弯折时,第一动力弹片的自由端以及第二动力弹片的自由端可以在弯折限位链中朝着各自的固定端收缩;当弯折限位链从弯链状逐渐恢复为直链状时,第一动力弹片的自由端以及第二动力弹片的自由端可以在弯折限位链中朝着对方的固定端伸长。通过让弯折动力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可以使得弯折动力件在弯折限位链弯折或恢复的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伸缩空间,有利于实现弯折限位链的形态切换。
对应于前述弯折限位链,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弯折限位链以及设置在该弯折限位链支撑片第一表面上的柔性屏。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该终端呈平直片状,此时支撑片处于其自然状态下,第一动力弹片、第二动力弹片处于各自的第一自然状态下。当用户采用该终端的背面拍打手腕时,终端内的第一动力弹片以及第二动力弹片因为受力,因此将从第一自然状态切换至第二自然状态下,因此终端将缠绕到用户手腕上,如同智能手环/腕表。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动力弹片和第二动力弹片处于第二自然状态时,支撑片并非处于自然状态,因此支撑片将会产生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趋势,而该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第一动力弹片和第二动力弹片回复到第一自然状态。所以,为了使得第一动力弹片和第二动力弹片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维持在第二自然状态,本实施例中,用户在终端环绕在手腕上后,可以将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的半固定端连接起来,例如将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扣接,通过两个固定件的作用使得终端维持环状直至用户要求终端呈直板状为止。
本实施例提供的弯折限位链及包括该弯折限位链的终端,通过将终端的柔性屏设置在弯折限位链的支撑片上,可以使得柔性屏在支撑片呈自然状态时,以直板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在支撑片弯曲时,柔性屏也能以较为平滑的形式弯曲。另外,由于限位支链的存在,使得柔性屏的弯折程度受到限制,不会出现过度弯折的情况,降低了柔性屏被损坏的风险。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将结合具体示例对弯折限位链进行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弯折链包括两个限位支链,这两个限位支链规格相同,且设置方向相同。由于两个限位支链的规格相同,因此两限位支链中的限位块数目相同,而且分别属于两限位支链,位置相对的两个限位块的规格相同: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第一限位支链包括限位块,这四个限位块的规格分别为A、B、C、D;则在第二限位支链中,也将包括四个限位块,且这四个限位块的规格也分别是A、B、C、D。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第一限位支链包括11个限位块,其中前5个限位块为普通限位块、第6个限位块是中心限位块、第7-11个限位块又是普通限位块,且所有的普通限位块规格相同,则在第二限位支链里也包括11个限位块,第1-5、7-11个限位块均为普通限位块,只有处于该限位支链中心的限位块为中心限位块。
为了便于介绍,我们可以将两限位支链中位置相对的两个限位块称为一个“限位对”,例如,第一限位支链与第二限位支链平行于柔性屏左侧边设置,则第一限位支链左边第一个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支链左边第一限位块组成一个限位对;第一限位支链左侧第5个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支链左侧第5限位块组成一个限位对。由于弯折限位链中两个限位支链的规格完全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支链中的每一个限位块都能与第二限位支链中对应限位块组成限位对,同样地,第二限位支链中的每一个限位块也都能与第一限位支链中对应限位块组成限位对。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两个限位支链的各限位对可以是独立的,二者之间不用进行连接。但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当中,两限位支链中至少部分限位对通过链间连接块固定连接。图12示出了一个限位对及对应链间连接块的位置关系,第一限位块121与第二限位块122分别属于第一限位支链和第二限位支链,二者在两个限位支链中的位置相对,因此构成一个限位对,在这两个限位块之间还包括链间连接块123,该链间连接块123一端连接在第一限位块121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限位块122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链间连接块的底部与对应限位对的底部,也即限位块的佩戴面齐平,在这种情况下,当弯折限位链呈直链状时,其底部是较为平整的,便于用户对终端的放置与持握。从图12可以看出,链间连接块以及两侧的限位块可以提供一个槽型的容纳腔,该容纳腔可以用于容纳弯折限位链中的弯折动力件,例如第一动力弹片与第二动力弹片。所以,为了让该容纳腔的形状适应动力弹片的形状,因此,本实施例一示例中,链间连接块的第一截面呈圆弧状,这里所谓的第一截面是指平行于限位块连接边的截面,如图12所示。而且,链间连接块截面圆弧的弯曲方向、弯曲弧度与动力弹片短边的弯曲方向、弯曲弧度相适配,如这样第一动力弹片与第二动力弹片能够更好的安放在第一限位支链、第二限位支链以及各链间连接块形成的容纳腔中。
链间连接块通常与限位块的佩戴面齐平,所以,链间连接块的宽度,也即沿限位支链长度方向的长度与佩戴面的长度差不多,因此,一个链间连接块与相邻链间连接块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距离,当弯折限位链从弯折状态逐渐恢复到直链状时,动力弹片的自由端将会在容纳腔内伸长的时候,这样靠近链间连接块的那个动力弹片,很有可能会在伸长的过程中插入链间连接块之间的间隙,使得弯折限位链从弯折状态恢复到直链状的过程受到阻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即,为了避免在弯折限位链从弯折状态恢复到直链状的过程中,靠近链间连接块的那个动力弹片的自由端插入相邻链间连接块之间的间隙里,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为了便于介绍,这里将链间连接块平行于限位块固定面的界面称为“第二截面”。可以让链间连接块平行于限位块固定面的截面,第二截面不要呈规则的矩形,这样,链间连接块之间的间隙就不会是规则的矩形,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链间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a所示。图13a所示的链间连接块的第二截面,即平行于图13a中直线A与直线A’所构成平面的截面呈“V”形,如图13b所示。由于各链间连接块的第二截面呈“V”形,因此相邻链间连接块之间的间隙也呈“V”形,如此,动力弹片的自由端在伸长的过程中就不会插入到间隙之中。
应该明白的是,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动力弹片的自由端在伸长时插入到相邻链间连接块的间隙之中,链间连接块第二截面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图14a中示出了一种链间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4a所示的链间连接块的第二截面,即平行于图14a中直线B与直线B’的截面呈包括多个拐点折线状,当然除了折线,也可以波浪线等,只要可以阻止动力弹片自由端插入间隙即可。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两限位支链中的各限位对均通过链间连接块连接,而且各链间连接块的第二截面均呈“V”形,同时,弯折限位链150中各链间连接块的“V”形朝向相同,请参见图15所示出的一种弯折限位链的仰视图。这样当弯折限位链150处于弯折状态时,一个链间连接块的“V”形尖端会略高于该尖端所指向的相邻链间连接块的“V”形尖端,也就是说,在相邻链间连接块之间形成了一定量的阶梯差。因此,从任意一个链间连接块开始,沿着其“V”形尖端所指向的方向移动,都如同“下阶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置在容纳腔内,且靠近链间连接块的动力弹片的自由端的指向与“V”形尖端的指向相同,则在弯折限位链从弯折状态恢复到直链状的过程中,自由端的伸长过程就类似于“下阶梯”,能够更顺畅,对于用户而言,将控制终端从弯曲状态恢复到直板状态也就更轻松,终端的用户体验也就能够随之提升。
我们假定弯折限位链中两个动力弹片中,更靠近链间连接块的一个是第一动力弹片,则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动力弹片的自由端指向各链间连接块的“V”形尖端。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动力弹片从第一自然状态切换到第二自然状态的过程中,其自由端的运动方向朝向链间连接块“V”形的开口方向;相反,当第一动力弹片从第二自然状态切换到第一自然状态的过程中,其自由端的运动方向朝向链间连接块的“V”形尖端方向,因此使得自由端的运动如同“下阶梯”,能够得到各链间连接块的引导,更为轻松、顺畅。
本实施例提供的弯折限位链,包括两个限位支链,且在限位支链之间通过链间连接块连接,从而使得两个限位支链与支链之间的各链间连接块形成槽型容纳腔,该容纳腔底壁的形状、大小等与需要放置在该容纳腔内的动力弹片的形状、大小等匹配,因此比较适于收纳动力弹片。
进一步的,由于各链间连接块的第二截面呈“V”形,因此,相邻链间连接块之间的间隙也呈“V”形,能够阻止第一动力弹片自由端在伸长的过程中插入间隙。而且,由于各链间连接块的“V”形尖端指向与第一动力弹片自由端的伸长方向相同,因此在第一动力弹片自由端伸长的过程中,各链间连接块可以对自由端的伸长方向进行引导,提升第一动力弹片自由端伸长顺畅度,进而提升终端由弯变直的顺畅度,增强用户体验。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将结合具体示例前述终端做进一步介绍,请参见图16,图16示出是该终端的一种组装爆炸图:
终端16包括弯折限位链160、柔性屏170。其中,弯折限位链160包括第一限位支链161、第二限位支链162(在图16中,第二限位支链的部分区域被第一限位支链遮挡)以及用于连接第一限位支链161和第二限位支链162中相对位置处的限位块的链间连接块(图16中未明显示出)。弯折限位链160还包括第一动力弹片163、第二动力弹片164以及支撑片165,除此以外,弯折限位链160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件166以及第二固定件167。在终端16中,第一限位支链161和第二限位支链162平行设置,且两个限位支链的规格相同,在第一限位支链161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限位块是第一限位支链的中心限位块,同样地,在第二限位支链162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限位块时第二限位支链162的中心限位块。链间连接块用于连接第一限位支链161和第二限位支链162中位置相对的两个限位块。在本实施例中,链间连接块平行于支撑片165的截面,即,第二截面呈“V”形,且该弯折限位链160中,各链间连接块的“V”形朝向相同。假定图16中,设置位置较为靠下的动力弹片是固定端在左侧的第一动力弹片163,则该第一动力弹片163的自由端指向右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各链间连接块的“V”形尖端也指向右侧。
第一限位支链161和第二限位支链162中各限位块的规格在图16中体现的可能不是很明确,不过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是中心限位块还是其他限位块,从固定面到佩戴面的距离,也即限位块的高度h是相等的。另外,各限位支链中的中心限位块可以比其他限位块更宽,也即中心限位块的下限位边大于其余限位块的下限位边。这样,可以在中心限位块处设置心率检测传感器等器件。
柔性屏170的正面朝上,背面设置有支撑片165,该支撑片165可以是平钢片,在自然状态下呈平直的片状,可以使得柔性屏170呈平整的片状。在支撑片165之下,设置的是第二动力弹片164和第一动力弹片163,其中第一动力弹片163位于第二动力弹片164之下,以便同链间连接块进行配合。第一动力弹片163与第二动力弹片164可以是两个“啪啪圈”,在第一自然状态下,第一动力弹片163和第二动力弹片164的形态如图16所示;在第二自然状态下,两个动力弹片卷曲成环状。
在图16当中,第一固定件166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与第一限位支链161和第二限位支链162连接的部分是第一固定件166的本体,而处于支撑片165之上的部分属于第一固定件166的上盖。第二固定件167的结构也类似。从图16中可以看出,在支撑片165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固定件166与支撑片165之间并非平行的,而是呈现一定的坡度,同样地,在支撑片165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二固定件167与支撑片165之间也具有大于0°小于180°的夹角,这样的设置方式主要是参考了人体的手腕形状,为了在终端16背向弯折后,能够更方便的将第一固定件166和第二固定件167的半固定端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66的本体和上盖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容纳腔室,第二固定件167的本体和上盖也可以构成一个容纳腔室,我们可以将终端的处理器、电池、RF(Radio Frequency,射频)单元等器件设置在这两个容纳腔室内。
另外,本实施例的终端16还包括可弯折外壳180,可弯折外壳180可以套接在弯折限位链160外侧。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可弯折外壳180由硅胶材料制成,便于用户对其进行安装及拆卸。在本实施例中,可弯折外壳18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设置在弯折限位链160对应位置的第二限位件相互配合,实现可弯折外壳180与弯折限位链160相对位置的固定。如图16所示,在每一个限位块的外侧均设置有凸点作为第二限位件,同时在可弯折外壳180内侧对应位置则设置有凹槽作为第一限位件。凸点与凹槽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将可弯折外壳180与弯折限位链160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另外,不同的可外弯折外壳180可以有不同的色彩,或者同的可外弯折外壳180表面设置有不同的图案,这样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可外弯折外壳180,从而改变终端16的外观。
当弯折限位链处于未弯折状态,也即相邻两个限位块佩戴面平行时,在一限位支链中,相邻两限位块的佩戴面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我们将该间隙称为“块间间隙”。为了让终端16在弯曲之后,可弯折外壳180的外表平整、美观,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可弯折外壳180底壁对应于块间间隙的区域设置得比较薄,这样当终端16弯折时,可弯折外壳180表面不会因为挤压而在外表面形成凸起。假定可弯折外壳180底壁上与块间间隙相对位置处的厚度为d1,可弯折外壳180底壁上与限位块佩戴面相对位置处的厚度为d2,则d1小于d2。通常,可以从可弯折外壳180内壁减小块间间隙相对位置处的厚度,在保证块间间隙对应位置较薄的同时,确保可弯折外壳180外表面平整美观。
下面对弯折限位链160的组装过程进行简单介绍:首先,将第一限位支链161、第二限位支链162以及各链间连接块进行组装,然后将支撑片165与各限位块的固定面还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支撑面165的第二表面,第一限位支链161、第二限位支链162的内侧面以及链间连接块共同构成一个容纳腔。然后将第一动力弹片163和第二动力弹片164插入该容纳腔。再将支撑片165、第一动力弹片163的固定端与第一固定件166固定,将支撑片165、第二动力弹片164的固定端与第二固定件167固定:具体地,支撑片165的两个短边以及第一动力弹片163的固定端、第二动力弹片164的固定端附近均开设有螺孔,可以先将第一动力弹片163的固定端与第一固定件166的本体固定,将第二动力弹片164的固定端同第二固定件167的本体固定;然后将支撑片165以及两个固定件的上盖组装到动力弹片和固定件上,最后通过螺孔与螺钉的配合支撑片165、动力弹片以及固定件的固定端螺钉固定。
当弯折限位链160的组装完成后,可以将柔性屏170通过泡棉胶或者其它软胶粘接于支撑片165的第一表面,最后将已组装部分整体套入可弯折外壳180中,实现终端16的组装。
前面介绍了终端16的机械结构,这里对终端的硬件电路组成进行简单介绍,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
请参阅图17,其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17可以包括:RF单元171、WiFi模块172、音频输出单元173、A/V(音频/视频)输入单元174、传感器175、显示单元176、用户输入单元177、存储器178、处理器179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7中示出的移动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的限定,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例如,尽管图17未示出,移动终端17还可以包括蓝牙模块、接口单元、以及电源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支撑片,可以对柔性屏起支撑作用,让柔性屏无论是在平展状态还是弯曲状态,都比较平滑,不会出现褶皱。由于终端还包括两个动力弹片,因此,用户可以利用动力弹片包括两个自然状态,采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让终端实现弯曲与伸展。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该包括可弯折外壳,例如硅胶外壳,该硅胶外壳可拆卸,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安装硅胶外壳,也可以选择安装何种硅胶外壳,提升了用户自主性。更重要的是,由于可弯折外壳底壁对应于块间间隙的区域设置得比较薄,因此当终端弯折时,可弯折外壳表面不会因为挤压而在外表面形成凸起,能够始终保持平整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限位链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支链,所述限位支链包括多个具有固定面和佩戴面的限位块,所述固定面与所述佩戴面相对,所述固定面包括连接边、与所述连接边相交的上限位边;相邻限位块的连接边铰链连接使得所述限位支链呈链条状;所述佩戴面包括两端连线与所述上限位边两端连线平行的下限位边,且所述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小于所述上限位边的直线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限位链还包括同末端限位块固定连接的弯折动力件,所述弯折动力件;所述弯折动力件包括两种自然状态,在第一自然状态下,所述弯折动力件的长边呈直线状;在第二自然状态下,所述弯折动力件的长边至少部分呈圆弧状;所述第一自然状态和所述第二自然状态可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切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动力件为呈曲片状的记忆金属弹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动力件为动力弹片,所述动力弹片的一个短边为固定端,另一短边为自由端;所述弯折限位链包括两个动力弹片,分别为第一动力弹片和第二动力弹片,所述第一动力弹片的固定端同所述限位支链一个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弹片的固定端同所述限位支链另一末端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限位链包括两个规格相同且平行设置的限位支链;两个限位支链中位置相对的两限位块为一限位对,所述两个限位支链中至少部分限位对之间通过链间连接块连接,所述链间连接块第一截面呈圆弧状,且圆弧的弯曲方向、弯曲弧度与所述动力弹片短边的弯曲方向、弯曲弧度相适配,所述第一截面为平行于所述限位块连接边的截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链间连接块的第二截面呈“V”形,且所述弯折限位链中各所述链间连接块的“V”形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截面为平行于限位块固定面的截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两个动力弹片中靠近所述限位支链的一个为第一动力弹片;在所述第一动力弹片从第一自然状态切换到第二自然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动力弹片自由端的运动方向朝向所述链间连接块“V”形的开口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限位链还包括支撑片,所述支撑片在自然状态下呈平直片状,且在外力作用下可弯曲,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对终端的柔性屏进行支撑,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所述限位支链,所述支撑片与所述限位支链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限位链还包括两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完全固定端与半固定端,其中一个固定件的完全固定端与所述限位支链一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另一个固定件的完全固定端与所述限位支链另一末端的限位块固定连接;两个固定件的半固定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链中至少两个限位块的规格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限位支链中心的限位块为中心限位块,所述中心限位块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大于所述限位支链中其余限位块下限位边的直线长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弯折限位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上同时包括所述上限位边和所述下限位边的一个表面呈倒置的梯形。
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弯折限位链,所述限位弯折连位于所述柔性屏背面,且所述柔性屏设置在所述弯折限位链中至少部分限位块固定面之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可弯折外壳,所述可弯折外壳用于套接在所述弯折限位链之外。
CN201810555840.2A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Pending CN1105574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5840.2A CN110557475A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5840.2A CN110557475A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7475A true CN110557475A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34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55840.2A Pending CN110557475A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747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6381A (zh) * 2019-12-31 2020-05-19 季胜杰 一种折叠显示屏承载组件
CN113870711A (zh) * 2021-09-29 2021-12-31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弯折限位装置以及柔性显示器
US11935438B2 (en) 2021-09-29 2024-03-19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Display Co., Ltd. Bend limiting devic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86602U (zh) * 2014-01-04 2014-08-20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的电子终端设备
CN205566405U (zh) * 2016-04-21 2016-09-07 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式柔性手机及履带式壳体
CN105959435A (zh) * 2016-06-24 2016-09-21 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智能手机及柔性壳体
CN206596032U (zh) * 2016-12-15 2017-10-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智能设备
CN107734992A (zh) * 2016-12-06 2018-02-23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子装置
CN207115888U (zh) * 2017-08-03 2018-03-16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86602U (zh) * 2014-01-04 2014-08-20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的电子终端设备
CN205566405U (zh) * 2016-04-21 2016-09-07 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式柔性手机及履带式壳体
CN105959435A (zh) * 2016-06-24 2016-09-21 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智能手机及柔性壳体
CN107734992A (zh) * 2016-12-06 2018-02-23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子装置
CN206596032U (zh) * 2016-12-15 2017-10-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智能设备
CN207115888U (zh) * 2017-08-03 2018-03-16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终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6381A (zh) * 2019-12-31 2020-05-19 季胜杰 一种折叠显示屏承载组件
CN113870711A (zh) * 2021-09-29 2021-12-31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弯折限位装置以及柔性显示器
CN113870711B (zh) * 2021-09-29 2023-08-22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弯折限位装置以及柔性显示器
US11935438B2 (en) 2021-09-29 2024-03-19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Display Co., Ltd. Bend limiting devic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8965B (zh) 柔性装置
CN110557475A (zh) 一种弯折限位链及终端
WO2018014194A1 (zh) 柔性装置
US2016035722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360526B2 (en) Hinge module including detent structur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hinge module
US10503121B2 (en) Wristwatch with flexible circuit board installed through band portion
US20050189906A1 (en) Battery arrangement for wrist-carried device
WO2018014195A1 (zh) 柔性装置
US6633749B2 (en) Folding mobile wireless device
CN113037895B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EP3296837A1 (en) Wearable portable terminal having straps comprising battery
CN210491158U (zh) 一种耳机壳、耳机以及电子装置
JP2007298785A (ja) スライド部材支持構造部及び撮像部カバー用スライド部材支持構造部
CN211577679U (zh) 电子设备
CN115150490A (zh) 支撑片及电子设备
CN112532769B (zh) 一种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2904696B (zh) 一种兼容不同角度表带的手表
JP2005093219A (ja) 外部端子構造
CN111370842B (zh) Fpc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JP5092351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CN112290962A (zh) 卡托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210201889U (zh) 显示屏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213785748U (zh) 电子设备、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CN109841989B (zh) 电子装置
KR200275800Y1 (ko) 힌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