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4109A -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4109A
CN110554109A CN201910806227.8A CN201910806227A CN110554109A CN 110554109 A CN110554109 A CN 110554109A CN 201910806227 A CN201910806227 A CN 201910806227A CN 110554109 A CN110554109 A CN 110554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antibiotic
residues
detection
resistance g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62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惠玲
蔡辰
戴晓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8062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41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4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41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76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 C12Q1/6888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etection or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sms
    • C12Q1/689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etection or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sms for bacteria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06Pharmacogenomics, i.e. genetic variability in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drugs and drug metabolis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无害化处理所述菌渣,得到一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S2:对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S3:所述S2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土壤模拟施肥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土壤样品;S4:对所述S3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S5:所述S4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实地土壤样品;S6:对所述S5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其中,若所述S6步骤检测合格,则所述菌渣符合一安全性标准,本发明的评估结果准确度高,所述方法对于实现抗生素菌渣的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污染检测与安全评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为防止抗生素残留引发环境中细菌耐药的风险,抗生素菌渣必须首先经过处理去除其中抗生素残留,然后才能加以利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抗生素菌渣尚缺乏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安全利用的有效评估方法,该领域多年来的研究报道中,都用单一指标“菌渣中抗生素残留量”来评价菌渣的无害化程度及潜在的环境风险。而事实上,残留量并不能直接表达事实上是否存在环境风险,只是用该指标来推测引发环境风险的可能性。由于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安全利用评估指标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影响了抗生素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针对目前我国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全性评估方法尚不完善的现状,本发明提出将抗性基因检测作为抗生素菌渣环境风险表征的新指标,该指标与菌渣中抗生素残留量指标构成菌渣利用安全性评估的双指标评估体系,从而使我们对菌渣的环境风险进行更清晰、准确的判断。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生素菌渣安全性评估方法,以期实现对抗生素菌渣利用的风险控制。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无害化处理所述菌渣,得到一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S2:对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S3:所述S2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土壤模拟施肥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土壤样品;S4:对所述S3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S5:所述S4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实地土壤样品;S6:对所述S5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其中,若所述S6步骤检测合格,则所述菌渣符合一安全性标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S2步骤检测合格为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没有抗性基因检出;所述S4步骤检测合格为所述土壤样品中抗性基因丰度不高于所述土壤空白样;所述S6步骤检测合格为所述农作物收获后实地土壤样品中抗性基因丰度不高于所述实地土壤空白样。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S2,S4,S6任一一步骤检测结果不合格则重复进行所述S1步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无害化处理为水解、热解、生物发酵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土壤模拟施肥试验为盆栽试验,所述盆栽试验的土壤深度大于20c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农作物为玉米、胡萝卜、小麦、大豆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抗生素检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来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抗性基因检测包括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所述定性检测通过凝胶电泳来实现,所述定量检测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四环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中菌渣施肥浓度为300-600kg/亩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述方法评估得到的菌渣作为有机肥的应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采用抗生素残留量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两个指标来对菌渣安全进行评估,前者表征的是引发抗生素菌渣环境风险的原因,后者表征的是抗生素菌渣出现环境风险的结果,该评估方法易于操作,评估结果准确度高,本方法对于实现抗生素菌渣的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评估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实施例2中玉米地抗性基因定量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3显示为实施例2中大豆地抗性基因定量检测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所以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抗性基因作为一种新的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以持久残留并且危害严重,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通过对抗生素菌渣施入土壤后抗生素残留量和抗性基因的检测来评估抗生素菌渣利用的安全性。所述方法可以应用在抗生素菌渣作为有机肥的安全性评估中。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S1至S6的步骤:
S1:无害化处理所述菌渣,得到一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S2:对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S3:所述S2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土壤模拟施肥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土壤样品;S4:对所述S3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S5:所述S4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实地土壤样品;S6:对所述S5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其中,若所述S6步骤检测合格,则所述菌渣符合一安全性标准。
在步骤S1中,所述无害化处理工艺可以根据所述菌渣的种类进行选择,所述无害化处理可以是水解、热解或者生物发酵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水解可以是蒸煮水解,所述蒸煮过程可以加入碱性物质提高无害化处理效率,所述蒸煮温度在80-120℃之间,例如120℃,所述热解可以是在无氧环境下高温热解,所述热解温度可以是500-800℃,所述无氧环境可以是在氮气、氩气等稀有气体环境保护下进行,所述热解还可以是微波热解,所述微波热解加热温度可以是100-130℃,加热时间可以是10-20min,所述生物发酵可以是生物发酵灭活工艺,所述生物发酵灭活工艺是采用生物发酵原理实现无害化处理,例如可以是在抗生素菌渣中加入0.5%-1%重量份的酵母、黄酒和酒糟的混合物,并在5-35℃温度中发酵3天-10天后经高温120℃灭活。
在步骤S2,S4,S6任一一步骤中,可以通过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来评估所述菌渣的安全性,所述抗生素残留检测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例如可以采用配置不同菌素的标准溶液并将通过萃取得到的菌渣或者土壤中的抗生素提取液在所述液相色谱中分析测试得到结果,其中所述标准溶液可以采用0.22μm的微孔滤膜过滤,所述抗生素提取液可以通过硅胶柱后,采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待测并与-20℃以下的冰箱保存,所述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菌素种类调整,所述液相色谱条件例如可以是,仪器: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00),色谱柱:C18(Agilent ZORBAX 300SB-C18column,5μm,4.6×250m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草酸(0.01mol·L-1,pH=4)=10.5∶10.5∶79(体积比),流速:0.6-1mL·min-1,检测波长:350nm,进样量:20μL,柱温:25-30℃。
所述抗性基因检测可以包括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所述定性检测通过凝胶电泳来检测,所述定量检测可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实现,本发明中基因表达的丰度是指基因转录成mRNA的数量,基因丰度是指基因组中该基因的拷贝数量,基因丰度高,即这个基因的数量多,所述菌渣可以通过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相结合以评估抗性基因的基因丰度。本发明中的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检测方法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
本发明中所述抗生素可以为β-内酰胺类、四环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可以是头孢菌素,大观霉素等。所述抗生素的抗性基因有多种,本发明可以通过检测几种常见的抗性基因来评估所述菌渣的安全性,例如头孢菌素中的blaTEM、blaCTX-M、blaVIM、cphA抗性基因,大观霉素的aadA、spc、emrE抗性基因。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抗生素含量可以设定不高于100ug/kg,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抗生素和检测方法来设定,例如10ug/kg,60ug/kg。
在步骤S2中,若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没有抗性基因检出则说明是合格的菌渣,可以进行所述S3步骤。
在步骤S3中,为了模拟评估所述菌渣进入实地种植试验后的安全性,本发明首先可以进行土壤模拟施肥试验来进行初步评估,所述模拟试验可以为盆栽试验,所述盆栽试验可以是通过3-6个月的模拟试验进行,例如可以是按时间周期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抗生素残留量和抗性基因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土壤空白样进行对比。考虑到现有土壤中也会有抗性基因的污染,所以本发明可以设置土壤空白样,即不施入任何菌渣的空白土壤,以提高本发明评估的准确性。若施肥样品抗性基因的丰度高于所述空白样,则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需要进一步无害化处理,以降低其中抗生素残留量。所述模拟时间不宜过长,如果选用的菌渣在土壤中降解半衰期过长则不应考虑其作为有机肥的应用。
所述盆栽试验的具体方法可以是:将所述步骤S1处理后的菌渣按照不同的施入比(0%,0.5%,1%,2%,4%,8%和16%以干重计)与一定土壤混合以得到施肥后的土壤,将所述适量施肥后的土壤放入花盆当中,每个施入比可以设定3个平行样,所述施肥后的土壤在所述花盆中的深度可以大于20cm,然后将所述花盆放入人工培养箱中,并保持温度在25℃左右,含水率可以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0%,培养至少50天并定期对所述施肥后的土壤进行抗生素以及抗性基因的检测,考虑到土壤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检测结果存在一定随机性,本发明可以采用在统计学基础上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来判定是否检测合格,例如可以是在3个平行样中总计取10个样品进行检测并通过检出频次来判断。所述抗生素残留检测值是所述平行样之间的平均值。所述施入比是根据常规农作物施肥浓度来设定,一般情况下农作物施肥浓度不会超过1%,本发明中设定了2%以上的施入比是为了增大评估风险,以提高所述菌渣利用时的安全性。
所述土壤深度大于20cm,主要是因为实际种植作物的土壤中,土壤提供给作物的营养主要是来自于20cm以下的土壤层,为下一步农作物种植试验做准备本发明可以设定模拟试验土壤深度大于20cm。
在步骤S4中,若所述施肥后土壤中抗性基因丰度不高于所述土壤空白样,例如可以是10次样品检测中抗性基因检出频次和空白样抗性基因检出频次对比没有明显差异,则说明所述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较为安全,属于合格菌渣,可以进行所述步骤S5,否则继续进行S1步骤,继续无害化处理所述菌渣。
在步骤S5和S6中,对于所述模拟试验评估合格的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可以进行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所述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可以是在6-9个月的农作物种植中,按时间周期采集实地土壤样品进行抗生素残留量和抗性基因的检测,并将土壤中抗性基因的检测结果与实地空白土壤进行对比,其中土壤样品的采集可以一直持续到农作物收获后的一段时间,若作物收获后所述实地土壤样品中抗性基因的丰度高于所述实地土壤空白样,则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需要进一步无害化处理,以降低其中抗生素残留量,否则说明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为合格的菌渣,所述菌渣符合一安全性标准。
在所述步骤S5和S6中,还可以包括对所述农作物收获的果实或者农作物的茎叶进行采集和检测,以防止抗性基因进入所述农作物中。
所述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的具体方案可以是:试验可以设计成二因素方差分析区组,所述种植地可以分为多个实验区块,例如8-16块,实验可以设计2种作物,每个区块长可以是6m,宽可以是5m,各个区块通过隔离区分开,间隔可以为1m,这样可以避免不同区块之间的交叉影响,所述实地施肥梯度可以为两个施肥梯度,所述施肥梯度可以是300-600kg/亩地之间,同一个实验条件例如可以设置四个平行组。所述试验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设置相对应的取样时间点,抗生素残留量和抗性基因定量测试结果可以是平行组的平均值,抗性基因定性测试结果可以通过所述四个平行组抗性基因的检出频次来判定,如果所述定性结果不能判定和空白样对比的相对丰度大小,则可以继续进行定量测试。
所述设计的农作物种植试验农作物为玉米、胡萝卜、小麦、大豆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农作物可以根据南北方农作物种季节植差异进行选择,例如玉米收割后进行胡萝卜或者大豆的种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方法评估得到的菌渣作为有机肥的应用,本应用可以解决抗生素菌渣产量大,处理难度大等问题。
以下通过具体的菌种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释。
实施例1
一种头孢菌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步骤S1和S2:采用微波无害化处理工艺对头孢菌素鲜菌渣进行处理,并对无害化处理后的头孢菌素菌渣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根据头孢菌素的理化特性和检测方法设定其检出限为10μg/kg,结果见表1-1。
表1-1微波无害化工艺产品的抗生素残留和抗性分析
由表1-1可知鲜菌渣的抗生素残留量较高,采用微波无害化处理后未检出,即未超过头孢菌素的检出限10μg/kg。
本实施例中头孢菌素抗性基因检测常见的blaTEM、blaCTX-M、blaVIM、cphA 4种,由表1-1可知,鲜菌渣中检测出抗性基因blaTEM、blaCTX-M的存在,经过微波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未检测出抗性基因的存在,为合格菌渣,可以进行步骤S3。
2.步骤S3和S4:对步骤S1无害化处理后的头孢菌素菌渣进行土壤模拟施肥实验来模拟菌渣进入实地土壤中的安全性。为了评估头孢菌素菌渣进入土壤之后抗性基因表达的风险,本发明采用盆栽试验进行模拟。将头孢菌素菌渣按照不同的施入比(0%,0.5%,1%,2%,4%,8%和16%以干重计)与土壤混合得到施肥后的土壤,将适量施肥后的土壤放入花盆当中,每个施入比设置3个平行样,设置土壤深度为25cm,放入人工培养箱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为25℃,含水率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0%,总计培养60天。在第1天,30天,60天的时候取样对抗生素以及抗性基因进行检测。
本发明中头孢菌素检出限要求表现为10μg/kg,不同施入比施肥土壤分别取10个样进行检测,取样方法为每个平行样中依次取2-4个,每组平行样总计取10个,土壤模拟施肥试验可以对抗性基因进行定性检测。具体结果由表1-2和表1-3所示,表1-3中数字代表10次检测中抗性基因出现的频次,当土壤空白样检出抗性基因频次为0时,本实施例设定其他施入比抗性基因检出频次达到5次及以上认定为不安全。
表1-2微波无害化处理产品土壤模拟的抗生素残留情况
表1-3微波无害化处理产品模拟试验土壤中抗性基因的检测
由表1-2可知,经过60天的模式施肥试验,与空白样(施入比为0%)对比,头孢菌素菌渣在土壤中仍然未检出抗生素超过检出限,由表1-3可知,当施入比达到16%时,菌渣开始表现出安全性较差,检出频次达到6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检出频次也降到4次及以下,即逐渐降到安全范围,而且考虑到此时施入比较高,远远高于常规实地种植农作物的施肥浓度,菌渣仍然安全,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为合格菌渣,可以进行所述S5步骤,其中,表1-2中LOD代表检出限10μg/kg。
3.步骤S5和S6:对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并检测。
实验设计按照播种的时间顺序先后设计种植玉米和胡萝卜两种作物,共设计12个区块,每个区块长6m,宽5m,共30平方米。各个区块通过隔离区分开,间隔为1m,避免交叉影响,按照300kg/亩和600kg/亩设置2个施肥梯段,施肥方法为一次性施入底肥,每个实验条件设置四组平行,定量检测值为四组平行的平均值,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设置相对应的取样时间点,具体采集信息如表1-4所示。本实施例中实地土壤,农作物收获后的果实及农作物的茎叶均需要做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以防止抗性基因从土壤中传播到农作物中,检测结果如表1-5和表1-6所示。
表1-4样品采集信息表
表1-5试验田土壤中的抗生素残留结果
表1-6试验田土壤中抗性基因的检出情况
其中,表1-5和表1-6中玉米-300代表按照300kg/亩施肥的玉米地,玉米-空白代表不施肥的空白玉米地,其他以此类推。表1-6中,“-”代表检测结果为阴性,本发明中将4组平行样中均未检测出抗性基因的存在定为阴性结果,如果有1次及以上检测出抗性基因则定为阳性:“+”。本实施例中并未在农作物中检测出头孢菌素残留达到检出限,这主要是因为在S1步骤中已经控制头孢菌素的含量在10μg/kg以下,按照本实施例中的施肥梯度,土壤中也未检测到抗性基因的存在,土壤中没有必然农作物中也不会有,表1-5和表1-6中仅显示了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
由表1-5和表1-6的检测结果表明,头孢菌素残留量并没有超过限定值,抗性基因定性检测结果为阴性,即没有检测出抗性基因的存在,即抗性基因丰度没有超过空白样,表明所述头孢菌素菌渣符合一安全性标准。
实施例2
一种大观霉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步骤S1和S2:采用生物发酵-灭活工艺无害化处理大观霉素鲜菌渣,并对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根据大观霉素的理化特性和检测方法设定其检出限为60μg/kg,结果见表2-1。
表2-1生物发酵-灭活工艺产品的抗生素残留和抗性分析
由表2-1可知鲜菌渣的抗生素残留量较高,采用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未检出,即未超过大观霉素的检出限60μg/kg。本实施例中大观霉素抗性基因检测常见的aadA、spc、emrE3种,由表2-1可知,鲜菌渣中检测出抗性基因aadA、spc的存在,经过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未检测出抗性基因的存在,为合格菌渣,可以进行步骤S3。
2.步骤S3和S4:对步骤S1无害化处理后的头孢菌素菌渣进行土壤模拟施肥实验来模拟菌渣进入实地土壤中的安全性。为了评估头孢菌素菌渣进入土壤之后抗性基因表达的风险,本发明采用盆栽试验进行模拟。
将大观霉素菌渣按照不同的施入比(0%,0.5%,1%,2%,4%,8%和16%以干重计)与土壤混合得到施肥后的土壤,将适量施肥后的土壤放入花盆当中,每个施入比设置3个平行样,设置土壤深度为25cm,放入人工培养箱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为25℃,含水率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0%,总计培养64天。在第1天,32天,64天的时候取样对抗生素以及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具体结果由表2-2和表2-3所示。
表2-2生物发酵-灭活工艺产品土壤模拟的抗生素残留情况
表2-3生物发酵-灭活工艺产品模拟试验土壤中抗性基因的检测
本实施例中大观霉素检出限要求表现为60μg/kg,不同施入比施肥土壤分别取10个样进行检测,取样方法为每个平行样中依次取2-4个,每组平行样总计取10个,土壤模拟施肥试验可以对抗性基因进行定性检测。具体结果由表2-2和表2-3所示,表2-3中数字代表10次检测中抗性基因出现的频次,当土壤空白样检出抗性基因频次为0时,本实施例设定其他施入比抗性基因检出频次达到5次及以上认定为不安全。
由表2-2可知,经过64天的模式施肥试验,与空白样(施入比为0%)对比,大观霉素菌渣在土壤中仍然未检出抗生素超过检出限,由表2-3可知,抗性基因检测则检测出当施肥量达到16%以后,抗性基因出现频次仍然很低,不超过1次,菌渣合格,可以进行所述S5步骤。其中,表2-2中LOD代表检出限60μg/kg。
3.步骤S5和S6:对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并检测。
实验设计按照播种的时间顺序先后设计种植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共设计12个区块,每个区块长6m,宽5m,共30平方米。各个区块通过隔离区分开,间隔为1m,避免交叉影响,按照300kg/亩和600kg/亩设置2个施肥梯段,施肥方法为一次性施入底肥,每个实验条件设置四组平行,定量检测值为四组平行的平均值,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设置相对应的取样时间点,具体采集信息如表2-4所示,检测结果由表2-5和表2-6所示。
本实施例中未检出农作物中有抗性基因检出,抗生素残留量也并未超过限定值,表2-5和表2-6中仅显示了土壤中的检测结果。由表2-5可知,整个实地农作物试验,大观霉素的抗生素残留量并未超过检出限,由表2-6可知,种植过程和收获以后均存在aadA抗性基因,为了评估其与空白样的差异,进一步做玉米地和大豆地中aadA抗性基因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2和图3可知,随着时间批次的进行,2个施肥梯度抗性基因丰度整体上均显示出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后与空白样接近,大豆地中检测结果甚至低于空白样水平,这表明大观霉素菌渣在植物收获后抗性基因逐步消散,土壤可以完成自主恢复,所述大观霉素菌渣符合一安全性标准。
表2-4样品采集信息表
表2-5试验田土壤中的抗生素残留结果
表2-6试验田土壤中抗性基因的检出情况
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无害化处理所述菌渣,得到一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
S2:对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
S3:所述S2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土壤模拟施肥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土壤样品;
S4:对所述S3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
S5:所述S4步骤检测合格后,将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进行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以得到施肥后的实地土壤样品;
S6:对所述S5步骤样品进行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检测;
其中,若所述S6步骤检测合格,则所述菌渣符合一安全性标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检测合格为所述无害化处理后的菌渣没有抗性基因检出;所述S4步骤检测合格为所述土壤样品中抗性基因丰度不高于所述土壤空白样;所述S6步骤检测合格为所述农作物收获后实地土壤样品中抗性基因丰度不高于所述实地土壤空白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S2,S4,S6任一一步骤检测结果不合格则重复进行所述S1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害化处理为水解、热解、生物发酵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模拟施肥试验为盆栽试验,所述盆栽试验土壤深度大于2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作物为玉米、胡萝卜、小麦、大豆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性基因检测包括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所述定性检测通过凝胶电泳来实现,所述定量检测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实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四环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地农作物种植试验中菌渣施肥浓度为300-600kg/亩地。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方法评估得到的菌渣作为有机肥的应用。
CN201910806227.8A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Pending CN1105541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6227.8A CN110554109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6227.8A CN110554109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4109A true CN110554109A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36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6227.8A Pending CN110554109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4109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1263A (zh) * 2014-05-12 2014-08-13 浙江大学 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检测方法
WO2015138991A2 (en) * 2014-03-13 2015-09-17 Opgen, Inc. Methods of detecting 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CN107306563A (zh) * 2017-06-05 2017-11-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生物炭降低土壤及蔬菜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8991A2 (en) * 2014-03-13 2015-09-17 Opgen, Inc. Methods of detecting 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CN103981263A (zh) * 2014-05-12 2014-08-13 浙江大学 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检测方法
CN107306563A (zh) * 2017-06-05 2017-11-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生物炭降低土壤及蔬菜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EREZ-VALERA, EDUARDO 等: "Native soil microorganisms hinder the soil enrichment with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following manure appl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
公丕成 等: "我国抗生素菌渣资源化研究新进展", 《环境工程》 *
段子恒: "青霉素菌渣肥对土壤环境和西红柿生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苑丽梅: "头孢菌渣中残留效价检测方法及菌渣资源化可行性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illiams et al. Comparing root exudate collection techniques: An improved hybrid method
CN108048334B (zh) 一种促进硬叶兰、卡特兰种子萌发的胶膜菌属真菌的共生体系建立方法
Wang et al. Effect of 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 drip irrigation on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tomato yield
Wen et al. Wheat, maize and sunflower cropping systems selectively influence bacteria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their and succeeding crop's rhizosphere
CN105309082B (zh) 一种烟草青枯病综合防控方法
Zhong et al. Effects of Epichloë gansuensis on root-associated fungal communities of Achnatherum inebrians under different growth conditions
CN106424126B (zh) 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5838627B (zh) 一种防治烟草青枯病的青霉xfsf-8菌株及应用
CN111057782A (zh) 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土壤细菌数量的方法
CN110981591A (zh) 一种油茶专用促生肥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6171101A (zh) 用紫花苜蓿‑印度梨形孢联合作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4313182A (zh) 一种噬菌体的检测方法
CN108707692B (zh) 一种快速鉴定西瓜品种‘鄂西瓜16号’杂交种子纯度的方法及引物
CN109429927B (zh) 一种提高沙区人工培育藓结皮抗高温能力的方法
CN110554109A (zh) 一种抗生素菌渣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CN108372194B (zh)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及猪炭联合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3940919A (zh) 一种在白术生长期检测抗性标志物的方法
CN109811044A (zh) 接种菌剂玉米的根际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检测方法
CN100366755C (zh) 一种筛选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优质螺旋藻品系的方法
CN104293887A (zh) 杨属派间不同种亲缘关系的鉴定方法及鉴定试剂盒
CN113789405A (zh) 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土壤小麦赤霉病菌含量的方法
CN204589181U (zh) 一种湿地植物根不同部位同一厚度根际微生物的取样装置
CN204589182U (zh) 水生植物根不同部位根际微生物的原位取样装置
CN101790959A (zh) 小麦矮秆新种质的培育方法
CN107649504B (zh) 一种修复治理土壤中抗性基因污染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