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0813A - 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0813A
CN110550813A CN201811137423.2A CN201811137423A CN110550813A CN 110550813 A CN110550813 A CN 110550813A CN 201811137423 A CN201811137423 A CN 201811137423A CN 110550813 A CN110550813 A CN 1105508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additional
sewage treatment
anoxic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74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泽深
吴长彩
何欣杰
陈成光
陈伟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3742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08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0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08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81Installations for water purification using chemical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5Phosphorus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02F2101/163Nitr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02F2101/166Nitr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2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8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和沉淀池,污水处理池还包括至少一组附加池,附加池位于第一好氧池的下游并位于沉淀池的上游,附加池包括依次连通的附加缺氧池和附加好氧池,附加缺氧池中的至少一个经由管路与厌氧池连通以将至少一个中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装置可以采用A2O(厌氧‑缺氧‑好氧)‑多级AO(缺氧‑好氧)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后续的多级AO工艺可以进一步去除硝态氮,从而达到更好的脱氮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厌氧池中的诸如硝酸氮等的硝态氮的含量,优化厌氧池的释磷环境,从而提高生物除磷的效果。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有移动便捷、处理量灵活多变、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很好的解决了一些污水处理项目特别是农村地区等存在的污水水量少、污水收集困难、项目周期短的问题,因而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应用广泛。
对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目前常见处理工艺主要为A2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及其变形、氧化沟工艺、生物转盘工艺、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变形、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等,但已有的工艺通常存在脱氮除磷效果不佳、构筑物占地面积大、技术复杂、管理难度较高和投资成本高等问题,难以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或更高的排放标准。
因此,需要一种污水处理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至少一组附加池,所述附加池位于所述第一好氧池的下游并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上游,所述附加池包括依次连通的附加缺氧池和附加好氧池,所述附加缺氧池中的至少一个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以将所述至少一个中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
根据本方案,可以采用A2O(厌氧-缺氧-好氧)-多级AO(缺氧-好氧)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后续的多级AO工艺可以进一步去除硝态氮,从而达到更好的脱氮效果。并且通过将附加缺氧池中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使得能够减少厌氧池中的诸如硝酸氮等的硝态氮的含量,优化厌氧池的释磷环境,从而提高生物除磷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缺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所述沉淀池,所述第二缺氧池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以将所述第二缺氧池中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
根据本方案,污水处理装置为由集装箱形成的一体化装置,便于移动和运输。集装箱可以根据工艺需要构造成上述多个污水处理池,以便可以采用A2O-AO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将第二缺氧池中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以便于优化厌氧池的释磷环境。
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池由集装箱形成,所述集装箱由隔板分隔成用于构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区域。
根据本方案,可以尽可能地利用集装箱的长度尺寸延长水流路径。
可选地,所述集装箱沿宽度方向由所述隔板分隔成用于构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三个区域,所述第二缺氧池和所述沉淀池设置在所述三个区域中的位于中间的区域中,限定位于中间的所述区域的隔板各自的底部朝向彼此倾斜,以形成具有泥斗的所述第二缺氧池和所述沉淀池。
根据本方案,第二缺氧池的底部设置有泥斗。第二缺氧池和沉淀池的泥斗可以由同样的隔板形成,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可以将泥斗外侧的空间作为其它污水处理池的容积的一部分,为污水处理池扩容,有利于减少污水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
可选地,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一缺氧池、所述第一好氧池、所述附加池和所述沉淀池中的至少一个的进口和出口沿污水的最长的水流路径布置。
根据本方案,可以选择污水处理池的进口和出口的位置,使得污水能够尽可能的沿最长的水流路径流动,从而可以使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充分接触发生生化反应,提高生化处理效果。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包括附加缺氧池池体和位于所述附加缺氧池池体下方的附加缺氧池泥斗,所述附加缺氧池池体处设置有固定填料,所述附加缺氧池泥斗通过气提回流设备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
根据本方案,缺氧池的中上部(即其池体处)可以形成缺氧反应区,缺氧池的底部为污泥收集区。固定填料可以减缓污水的流动,便于污泥沉降。
可选地,与所述第一好氧池连通的所述附加缺氧池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由此,在将一个附加缺氧池的污泥回流的情况下,选择与第一好氧池连通的附加缺氧池,可以尽可能地收集较多的污泥。
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药剂反应池,所述药剂反应池位于所述至少一组附加池的下游并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上游。
根据本方案,可以采用化学除磷辅助生物除磷,以提高出水水质和处理效率,能够稳定地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设备间,所述设备间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一端,所述设备间与所述污水处理池分隔开。由此,可以便于形成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装置。
可选地,回流至所述厌氧池的污泥的回流比为50%~200%。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示出的污水处理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沿图3的线A-A所截的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5为与图3相似的另一个俯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水流路径。
附图标记说明
100:污水处理装置 110:厌氧池
120:第一缺氧池 130:第一好氧池
131:导流板 150:沉淀池
151:沉淀池池体 152:沉淀池泥斗
140:附加池 141:第二缺氧池
142:第二好氧池 143:第二缺氧池池体
144:第二缺氧池泥斗 160:药剂反应池
170:设备间 101:箱门
102:隔板 102a:第一纵向隔板
102b:第二纵向隔板 102c:横向隔板
103:侧板 104:端板
105:第一溢流堰 106:第二溢流堰
181:间隙搅拌装置 182:曝气装置
183:悬浮填料 184:固定填料
185:污泥回流管路 186:第一硝化液回流管路
187:排泥管路 188:第二硝化液回流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发明。显然,本发明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发明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100,用于处理污水,尤其是处理含氮含磷的生活污水。
如图1所示,污水处理装置100包括多个污水处理池。具体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10、第一缺氧池120、第一好氧池130和沉淀池150。由此,可以形成A2O工艺以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处理池还包括至少一组附加池140,附加池140位于第一好氧池130的下游并位于沉淀池150的上游,附加池140与第一好氧池130、沉淀池150连通。附加池140包括依次连通的附加缺氧池(例如,下文中提到的第二缺氧池141)和附加好氧池(例如,下文中提到的第二好氧池142)。由此,可以形成A2O-多级AO工艺,从而可以采用A2O-多级AO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后续的多级AO工艺可以进一步去除硝态氮,从而达到更好的脱氮效果。可以理解的是,A2O工艺是指厌氧-缺氧-好氧工艺。AO工艺是指缺氧-好氧工艺。
附加缺氧池中的至少一个可经由管路与厌氧池110连通以将该至少一个附加缺氧池中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110。换句话说,当附加缺氧池为一个时,附加缺氧池中的污泥可以直接回流至厌氧池110。当附加缺氧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可从附加缺氧池中选定至少一个与厌氧池110连通以使污泥回流。相对于已有的将沉淀池150中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110的工艺,本实施方式可以减少厌氧池110中的诸如硝酸氮等的硝态氮的含量,优化了厌氧池110的释磷环境,从而提高生物除磷的效果。
考虑到在厌氧池110中存在硝酸氮的情况下,厌氧池110中的反硝化菌会优先利用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而抑制聚磷菌的释磷。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厌氧池110通过选择合适的回流污泥的来源而尽可能地减少硝酸氮的含量。沉淀池150中的污泥相对于选定的附加缺氧池中的污泥会含有较多的硝酸氮,对厌氧池110中的释磷影响较大。附加缺氧池中的硝酸氮在缺氧环境下发生反硝化反应转化为氮气而被去除,因而本实施方式的污泥回流形式可保证厌氧池110的释磷环境,从而提高生物除磷效果。
优选地,当附加缺氧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并且在将一个附加缺氧池的污泥回流的情况下,与第一好氧池130连通的附加缺氧池经由管路与厌氧池110连通。选择与第一好氧池130连通的附加缺氧池,可以尽可能地收集较多的污泥。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污水处理池可以由集装箱形成,以便于运输。集装箱内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隔板102。隔板102用于将集装箱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用于构造污水处理池的区域。换句话说,隔板102和集装箱的侧板103、端板104形成为污水处理池的池体。
可选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10、第一缺氧池120、第一好氧池130、第二缺氧池141、第二好氧池142和沉淀池150。参见图5,装置进水口设置在厌氧池110处,装置出水口设置在沉淀池150的出口处。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缺氧池141和第二好氧池142是附加池140,即分别是附加缺氧池、附加好氧池。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方向术语,诸如“高度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等是相对于水平放置的污水处理装置100(集装箱)而言的。
具体地,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集装箱沿宽度方向由隔板102分隔成用于构造污水处理池的三个区域,分别是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位于中间。具体地,第一纵向隔板102a和第二纵向隔板102b间隔设置并沿长度方向大致延伸至集装箱的端部,以形成上述三个区域。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纵向隔板102a和第二纵向隔板102b的各自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集装箱的端部和设备间170(下文将详细描述)的侧壁。多个横向隔板102c分隔相邻的污水处理池。各污水处理池按照工艺处理顺序尽可能相邻地布置。第二好氧池142、厌氧池110和第一缺氧池120沿与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D1依次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第二缺氧池141和沉淀池150设置在三个区域中的位于中间的区域中,即设置在第二区域中。第二缺氧池141和沉淀池150沿第一方向D1依次布置。第一好氧池130设置在第三区域中。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图示实施方式,此处提及的“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长度方向的朝向箱门101(下文将详细描述)一端的方向。
厌氧池110、第一缺氧池120、第一好氧池130、附加池140(第二缺氧池141和第二好氧池142)和沉淀池150中的至少一个的进口和出口可以沿污水的最长的水流路径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最长的水流路径”是指水流在池中的路径大致水平,并且尽可能形成对角路径,或者尽可能形成较远的直线路径。图5中的箭头示出的污水的水流路径,可以理解各污水处理池的进口和出口的大致位置。第一缺氧池120的出口与第一好氧池130的进口经由穿过沉淀池150的管路连通。
为了尽可能延长第二缺氧池141中的水流路径,参见图2,第二纵向隔板102b在第二缺氧池141处设置有第一溢流堰105。第一溢流堰105的进口105a设置在远离第二缺氧池141的进口的一端,第一溢流堰105的出口105b设置在第一溢流堰105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并且与第二好氧池142连通。
本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池的布局使得污水处理装置100的结构简单,制造难度降低,提高制造效率,从而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和费用。污水的水流路径使得污水尽可能的沿最长的水流路径流动,与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充分接触发生反应,提高生化处理效果。
参照图4,限定第二区域的隔板102各自的底部朝向彼此倾斜,以形成具有泥斗的第二缺氧池141和沉淀池150。具体地,第一纵向隔板102a的底部和第二纵向隔板102b的底部朝向彼此倾斜,以在第二缺氧池141和沉淀池150各自的底部形成泥斗。第二缺氧池141和沉淀池150的泥斗可以由同样的隔板102形成,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可以将泥斗外侧的空间作为其它污水处理池的容积的一部分,为污水处理池扩容,有利于减少污水处理装置100的占地面积。
换句话说,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缺氧池141包括第二缺氧池池体143(附加缺氧池池体)和第二缺氧池泥斗144(附加缺氧池泥斗)。沉淀池150包括沉淀池150池体和沉淀池150泥斗。第二缺氧池泥斗144和沉淀池150泥斗由底部朝向彼此倾斜的第一纵向隔板102a和第二纵向隔板102b形成。第二缺氧池泥斗144和沉淀池150泥斗均设置有排泥管路187,以分别地将含磷污泥和剩余污泥排出污水处理装置10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厌氧池110和第一缺氧池120中分别地设置有间隙搅拌装置181或间歇曝气装置,以对污水处理池中的污水间歇搅拌。第一好氧池130和第二好氧池142中分别地设置有曝气装置182,以向各自的好氧池补给氧气。第一好氧池130设置有悬浮填料183,可以提高第一好氧池130中单位容积的生物量,有利于长泥龄的硝化菌生长繁殖,提高硝化反应效率。第一好氧池130与第一缺氧池120经由第一硝化液回流管路186连通以将第一好氧池130中的硝化液回流至第一缺氧池120。由此,可以提高污水处理装置100的总的脱氮效率。可选地,第一好氧池130中的硝化液通过气提回流设备(未示出)回流至第一缺氧池120。硝化液回流比可选为100%~300%。
第二缺氧池池体143处设置有固定填料184。固定填料184可以悬挂至第二缺氧池池体143。这样缺氧池的中上部(即池体处)可以形成缺氧反应区,缺氧池的底部为污泥收集区。固定填料18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对随水流上升的活性污泥起到阻挡、撞击作用,有利于污泥沉降;另一方面固定填料184上附着生物膜,显著提高第二缺氧池141中单位容积的生物量,提高第二缺氧池141的反硝化效率。
第二缺氧池141经由污泥回流管路185与厌氧池110连通以将第二缺氧池141中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110。可选地,第二缺氧池泥斗144通过气提回流设备经由污泥回流管路185与厌氧池110连通。这样第二缺氧池141可以通过气提回流设备将第二缺氧池泥斗144中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110。污泥的回流比可选为50%~200%。
第二好氧池142设置有固定填料184,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二好氧池142中单位容积的生物量,有利于长泥龄的硝化菌生长繁殖,提高硝化反应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由于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使得减少悬浮状态下的活性污泥,有效降低沉淀池150的负荷,保证最后出水的悬浮物稳定达标。
第二好氧池142与第二缺氧池141经由第二硝化液回流管路188连通以将第二好氧池142中的硝化液回流至第二缺氧池141。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污水处理装置100的总的脱氮效率。可选地,第二好氧池142中的硝化液通过气提回流设备(未示出)回流至第二缺氧池141。硝化液回流比可选为100%~300%。
可选地,可以向第一缺氧池120和第二缺氧池141投加碳源,以提高各缺氧池中的反硝化效率。沉淀池150中可以放置斜管或斜板填料,以提高固液分离效果。第一好氧池130的出口设置有导流板131(图2),以避免悬浮填料183进入第二缺氧池141。
进一步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药剂反应池160。药剂反应池160位于至少一组附加池140的下游并位于沉淀池150的上游。具体地,药剂反应池160位于第二好氧池142的下游并位于沉淀池150的上游,药剂反应池160与第二好氧池142和沉淀池150连通。返回参照图2和图3,药剂反应池160设置在第二区域中,并且位于第二缺氧池141和沉淀池150之间。向药剂反应池160中投加除磷药剂,通过化学除磷,保证出水总磷稳定达标。
参见图5,沉淀池150的出口处设置第二溢流堰106,便于输出经由污水处理装置100处理后的水。具体地,第二溢流堰106设置在远离沉淀池150的进口的一端。图示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溢流堰106设置在沉淀池150的远离药剂反应池160的一端。
污水处理装置100还包括设备间170,用于放置诸如用于向药剂反应池160投加除磷药剂的加药设备、用于向曝气装置182和/或气提回流设备提供气体的风机。设备间170设置在集装箱的一端,设备间170通过端板104与污水处理池分隔开。具体地,集装箱的一端设置有箱门101,设备间170设置在具有箱门101的一端。打开箱门101可以对设备间170的设备进行操作、维护或更换等。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设备间170可以不设置在集装箱的内部,而是独立地放置在集装箱的外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00的污水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对厌氧池110中的污水进行磷的释放。
将生活污水输送至厌氧池110,由于厌氧池110中的污水基本上没有溶解氧和硝酸氮的存在,因此,聚磷菌通过分解自身聚磷链释放能量来吸收污水中易降解有机质以PHB(聚-β-羟丁酸)的形式贮存于体内,其中聚磷分解产物以正磷酸盐的形式释放.
S2:对第一缺氧池120中的污水进行反硝化反应。
经步骤S1处理后的污水流入第一缺氧池120,第一缺氧池120中的反硝化细菌充分利用水中的有机物,与从第一好氧池130回流至第一缺氧池120的硝化液发生反硝化反应,以去除硝酸氮。
S3:对第一好氧池130中的污水进行硝化反应。
经步骤S2处理后的污水流入第一好氧池130进行硝化反应。第一好氧池130中投加了悬浮填料183,池中活性污泥和悬浮填料183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共同作用,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为硝酸氮。另外,聚磷菌利用分子氧或化合态氧氧化代谢储存于体内的PHB、同时产生能量并从污水中过量地摄取磷酸盐,含磷污泥随剩余污泥排放排出污水处理池。
S4:对第二缺氧池141中的污水再次进行反硝化反应。
经步骤S3处理后的污水经导流板131导流后进入第二缺氧池141,并且首先进行泥水分离,沉淀下来的污泥经泥斗富集并回流到厌氧池110的靠近进口处、用以补充污水处理池中的污泥浓度。而第一好氧池130残余的含硝酸氮的污水以及第二好氧池141回流的硝化液流经缺氧反应区,通过固定填料184上的表面生物膜的反硝化类细菌进行内源呼吸或利用外加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进一步去除硝酸氮。
S5:对第二好氧池142中的污水再次进行硝化反应。
经步骤S4处理后的污水流入第二好氧池142,第二好氧池142可以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浓度和吸收磷。另外,经过曝气提高出流混合液中的溶解氧,防止在沉淀池150中出现缺氧甚至厌氧状态,干扰污泥的沉降,从而改善沉淀池150中污泥的沉降性能。
S6:对药剂反应池160中的污水进行化学除磷。
经步骤S5处理后的污水流入药剂反应池160,为保证总磷达标,除磷药剂投加至药剂反应池160,污水和药剂在该池中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絮体。
S7:对沉淀池150中的污水进行沉淀。
经步骤S6处理后的絮体状的污水流入沉淀池150,污水在沉淀池150中进行固液分离并输出上清液。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至少一组附加池,所述附加池位于所述第一好氧池的下游并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上游,所述附加池包括依次连通的附加缺氧池和附加好氧池,所述附加缺氧池中的至少一个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以将所述至少一个中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缺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所述沉淀池,所述第二缺氧池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以将所述第二缺氧池中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由集装箱形成,所述集装箱由隔板分隔成用于构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沿宽度方向由所述隔板分隔成用于构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三个区域,所述第二缺氧池和所述沉淀池设置在所述三个区域中的位于中间的区域中,限定位于中间的所述区域的隔板各自的底部朝向彼此倾斜,以形成具有泥斗的所述第二缺氧池和所述沉淀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一缺氧池、所述第一好氧池、所述附加池和所述沉淀池中的至少一个的进口和出口沿污水的最长的水流路径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包括附加缺氧池池体和位于所述附加缺氧池池体下方的附加缺氧池泥斗,所述附加缺氧池池体处设置有固定填料,所述附加缺氧池泥斗通过气提回流设备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好氧池连通的所述附加缺氧池经由管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药剂反应池,所述药剂反应池位于所述至少一组附加池的下游并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上游。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设备间,所述设备间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一端,所述设备间与所述污水处理池分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回流至所述厌氧池的污泥的回流比为50%~200%。
CN201811137423.2A 2018-09-28 2018-09-28 污水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05508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7423.2A CN110550813A (zh) 2018-09-28 2018-09-28 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7423.2A CN110550813A (zh) 2018-09-28 2018-09-28 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0813A true CN110550813A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36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7423.2A Pending CN110550813A (zh) 2018-09-28 2018-09-28 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081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0308A (zh) * 2020-03-03 2020-07-14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两级ao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3277681A (zh) * 2021-06-11 2021-08-20 湖北近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
CN115215439A (zh) * 2022-08-19 2022-10-21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两级ao双回流工艺的污水深度脱氮装置及运行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5559A (zh) * 2010-06-25 2010-11-17 可事托环保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的生物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CN103183456A (zh) * 2013-04-25 2013-07-03 天津工业大学 一体式缺氧-好氧折流板反应器水处理设备
CN107746159A (zh) * 2017-11-27 2018-03-02 青岛城投娄山河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07986442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集装箱式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207552132U (zh) * 2017-11-27 2018-06-29 青岛城投娄山河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系统
CN108383330A (zh) * 2018-03-29 2018-08-10 陕西朗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09636056U (zh) * 2018-09-28 2019-11-15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5559A (zh) * 2010-06-25 2010-11-17 可事托环保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的生物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CN103183456A (zh) * 2013-04-25 2013-07-03 天津工业大学 一体式缺氧-好氧折流板反应器水处理设备
CN107986442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集装箱式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7746159A (zh) * 2017-11-27 2018-03-02 青岛城投娄山河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CN207552132U (zh) * 2017-11-27 2018-06-29 青岛城投娄山河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系统
CN108383330A (zh) * 2018-03-29 2018-08-10 陕西朗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09636056U (zh) * 2018-09-28 2019-11-15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0308A (zh) * 2020-03-03 2020-07-14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两级ao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3277681A (zh) * 2021-06-11 2021-08-20 湖北近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
CN115215439A (zh) * 2022-08-19 2022-10-21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两级ao双回流工艺的污水深度脱氮装置及运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6229A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11138024A (zh) 一种用于污水脱氮除磷的一体化竖向循环反应器
CN110550813A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05084637B (zh) 一种折流反硝化除磷及cod降解集成装置
CN210001741U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11646652A (zh) 一种用于低碳氮比污水的高效生物脱氮装置
KR100759847B1 (ko) 개량된 혐기조와 재순환 부를 가진 하, 폐수의 고도처리방법 및 장치.
CN114349276A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方法
KR20030054810A (ko) 역유입 슬러지를 이용한 오폐수 정화장치 및 방법
CN209636056U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13149217A (zh) 涡流式污水处理集成装备
CN212713126U (zh) 一体化mbr膜污水处理设备
CN105293701A (zh) 一种碳源储备式ibr生物反应器
CN106536426A (zh) 废水的生物净化方法
CN212174582U (zh) 两级ao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2292986U (zh) 泥膜生化污水处理系统
CN210457855U (zh) 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CN112174324A (zh) 一种高效脱氮的渗滤液生化段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3866153U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
CN208562087U (zh) 一体化生活污水生化处理设备
CN112358051A (zh) 一体化污水循环回流脱氧处理装置
CN103241901B (zh) 脱氮除磷水处理装置
CN201915003U (zh) 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CN110980950A (zh) 一种竖向流多级a/o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18860458U (zh)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