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1669A - 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1669A
CN110521669A CN201910868741.4A CN201910868741A CN110521669A CN 110521669 A CN110521669 A CN 110521669A CN 201910868741 A CN201910868741 A CN 201910868741A CN 110521669 A CN110521669 A CN 110521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g
water
pond
square metre
tad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87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21669B (zh
Inventor
郑荣泉
费潇鸣
张丹丹
李秋晴
朱迦玥
蒋泽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Publication of CN110521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1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21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1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蛙体培育、尾水处理、病害防治这五个部分;将各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废水排入尾水处理池内,水深控制在60厘米~80厘米,在尾水处理池内放养体长在5厘米~8厘米的石斑鱼苗种,放养密度控制在5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池内种植水生植物,疾病治疗包括针对水霉病、肠胃炎、烂皮病的治疗。采用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能大大提高棘胸蛙的存活率(包括蝌蚪、幼蛙、成蛙的存活率),且有效避免了高浓度养殖废水的排放,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棘胸蛙的绿色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等,隶属两栖纲,无尾目,叉舌蛙科,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蛙类,穴居生活,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或山间溪流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食性以各种小昆虫、鱼、虾等动物性活体饵料为生。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季节为4~9月,为1年多次产卵类型。群体产卵一年分三批,其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
棘胸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壮肉肥。全身披灰黑色,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园疣,雌蛙胸部无刺,背部散布小型圆疣,腹部光滑有黑点。雌蛙前肢不如雄性发达,背面均为分散圆疣,胸部无刺状棘突,腹面光滑呈白色。
棘胸蛙为药膳滋补兼俱的珍贵食用蛙,是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珍贵且富有食用价值的棘胸蛙养殖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符合国家倡导的畜牧养殖业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养殖棘胸蛙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目前其产业发展迅速。然而传统的棘胸蛙养殖模式往往会导致水体污染,成品蛙抵抗力差,抗生素使用过量而有残留等一系列问题,正在阻碍这一产业的发展,因而,寻求一种绿色生态的棘胸蛙养殖方法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绿色生态的棘胸蛙养殖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蛙体培育、尾水处理、病害防治这五个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的改进:
一、养殖场环境:
养殖场选在海拔500~1000m,带有自然水源(溪流、泉水等)的野生分布区内(环境郁闭度>40%,位置选择近东西向的低地);
水源pH值6.5~7.5、溶解氧含量6.5~8.5mg/L,且浑浊度<4度、盐度<1%;
此海拔高度下水源的常年水温不高于28℃;
二、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蓄水池、尾水处理池;
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培育池这6类池体组成;每个养殖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每个养殖池的排水口与尾水处理池相连;
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均为建于地面之上的方形蛙池,方形蛙池的水陆面积比为(3±0.3):1;方形蛙池最深处水位高10厘米~30厘米,
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培育池均为建在地面以下的养殖沟渠;水陆面积比为1:1.5~1:2,养殖沟渠最深处水位高20厘米~40厘米;
三、蛙体培育:
3.1、种蛙培育:
选取2龄~3龄、体重≥100g的棘胸蛙健康雌雄个体作为种蛙进行培育,按雌、雄比1:1的比例分养于种蛙培育池,放养密度6只/平方米~10只/平方米;种蛙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4℃~25℃,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种蛙培育池水量的5%~10%);
当培育至蛙龄超过3龄(一般为3龄~4龄),且雌蛙体重≥150克、雄蛙体重≥200克时,结束种蛙培育;
3.2、种蛙产卵
将种蛙培育结束后的种蛙培育池内的雌、雄种蛙合池放养于产卵池内,密度控制在6只/平方米~10只/平方米,产卵池水温18℃~26℃,直至雌性种蛙产卵;
将蛙卵移入孵化池(孵化池木质孵化框内);
3.3、蛙卵孵化:
孵化池内的孵化密度控制在1000粒/平方米~2000粒/平方米,孵化水温18℃~25℃,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孵化池水量的5%~10%);
根据产卵时间的不同,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3.3.1、于4月~7月的产卵期:
蝌蚪孵化出膜后的第7天后将其转移至蝌蚪培育池;
3.3.2、于8月~9月的产卵期:
蝌蚪孵化出膜后的第15天后将其转移至蝌蚪培育池;
注:前三天无需喂食(该阶段以吸收腹部卵黄囊内的营养为生);3天后开食,该阶段以孵化残留胶质为食;
3.4、蝌蚪培育
根据产卵时间的不同,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3.4.1、于4月~7月的产卵期,
蝌蚪培育池内的蝌蚪放养密度先为500尾/平方米~800尾/平方米;30天后放养密度控制在100尾/平方米~200尾/平方米,水温控制在22℃~26℃;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蝌蚪培育池水量的5%~10%);
3.4.2、于8月~9月的产卵期,
蝌蚪培育池内的蝌蚪放养密度先为1000尾/平方米~1500尾/平方米;30天后蝌蚪放养密度控制在500尾/平方米~700尾/平方米,水温控制在8℃~12℃,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蝌蚪培育池水量的5%~10%);
3.5、幼蛙培育
将蝌蚪变态完毕(即,满足蝌蚪尾巴被完全吸收)形成的幼蛙转移至幼蛙培育池,放养密度标准如下,体重<20g/只,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100只/平方米,体重≥20克/只,放养密度为30只/平方米~50只/平方米,幼蛙培育池水温为16~28℃,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幼蛙培育池水量的5%~10%);
3.6、成蛙培育
待幼蛙体重≥100g/只,将其转移至成蛙培育池,放养密度控制为10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水温20℃~28℃,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成蛙培育池水量的5%~10%);
四、尾水处理
将各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废水排入尾水处理池内,水深控制在60厘米~80厘米,在尾水处理池内放养体长在5厘米~8厘米的石斑鱼苗种,放养密度控制在5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池内种植水生植物(狐尾草、水浮莲等),养殖废水在尾水处理池内被净化至水体中总磷含量≤1mg/L,总氮含量≤5mg/L,pH在6.5~7.5后,经沙石过滤过滤后即可排放。
注: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要求使得养殖废水在尾水处理池内置放不超过60小时,能达到上述水体排放标准。
作为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五、疾病防治包括疾病治疗:
①水霉病:
大黄5g、五倍子7g、金银花8g、大青叶10g、鱼腥草10g混合研碎,加入至1L水中并煮沸15~20min,过滤,滤液浓缩成600ml作为中药原液;
蝌蚪治疗:将(20±2)ml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水霉病患病蝌蚪放入中草药除菌剂中水浴15min~30min,每天一次,直至病愈(无水霉病症状);
幼蛙治疗:将(30±3)ml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水霉病患病幼蛙放入中草药除菌剂中水浴15min~30min,每天一次,直至病愈;
成蛙治疗:将(50±5)ml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水霉病患病成蛙放入除菌剂中水浴30min~60min,每2天一次,直至病愈;
②肠胃炎:
成蛙:板蓝根7g、大黄5g、野菊花5g、甘草7g、白芍6g,混合研碎,搅拌到1kg成蛙饵料中投喂,每天添加一次,直至成蛙病愈(无肠胃炎症状);
幼蛙:板蓝根4g、大黄3g、野菊花3g、甘草4g、白芍3g,混合研碎,搅拌到1kg幼蛙饵料中投喂,每2天添加一次,直至幼蛙病愈;
③烂皮病:
黄连10g、蒲公英10g、金银花5g、鱼腥草5g、艾草5g混合后于(50±5)℃烘干20min~30min,然后研磨成颗粒(50目),再加入(350±20)g浓度为95%的酒精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时间为20~40分钟,回流提取次数为2~3次,所得提取液合并后浓缩定容至0.5L,再加入(70±5)g珍珠粉均匀混合成浸膏;
幼蛙治疗:将浸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1次,直至病愈(无烂皮病症状);
成蛙治疗:将浸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愈。
作为常识:患病的棘胸蛙与健康棘胸蛙需要分离养殖。
作为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疾病防治还包括疾病预防措施:
养殖用水需使用紫外灯照射20min~30min后使用;
饵料投喂前均需使用浓度4%~6%的食盐水浸泡3~5min。
作为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养殖设施还包括防逃装置;防逃装置包括在养殖场四周设置0.8米~1.2米高的防逃墙或者防逃网、还包括在养殖沟渠的四角上檐做压板或贴瓷片,养殖池的进排水口加过滤防逃网。
作为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种蛙培育中,采用MHC分子标记筛选出免疫力强、抗病性优的2龄~3龄、体重≥100g的健康雌雄个体作为种蛙进行培育。
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高度多态基因群,且该基因群在子代间可稳定遗传。
作为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蛙体培育过程中进行越冬管理(常规越冬管理方式)。
采用本发明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能大大提高棘胸蛙的存活率(包括蝌蚪、幼蛙、成蛙的存活率),且有效避免了高浓度养殖废水的排放,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首先进行如下定义:
幼蛙:蝌蚪变态后的蛙(个体体重≤100克);
成蛙:个体体重>100克的蛙或性成熟的蛙;
种蛙:已经达到性成熟并用于繁殖的亲本,蛙龄3龄~4龄,雌蛙体重≥150克,雄蛙体重≥200克。
实施例1、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
1、养殖场环境:
养殖场选在海拔500~1000m,环境郁闭度>40%,且靠近溪流、泉水的野生分布区内,位置选择近东西向的低地;养殖场地常年水温不高于28℃,溪涧山泉水、地下水可作为水源,水源pH值6.5~7.5、溶解氧含量6.5~8.5mg/L、浑浊度<4度、盐度<1%;
2、养殖设施:
养殖池分为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池;
1)、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均设置成方形蛙池,方形蛙池建于地面上,水泥砖砌。面积5平方米~25平方米,池高0.6米~1米,池底呈锅底形或向排水口一侧倾斜,水陆面积比为3:1;
在孵化池内设有木质孵化框,该木质孵化框呈方形结构,长、宽各为50cm,在木质边框上均设有垂直于该孵化框、并向内扣的框檐,框架内部铺设15目~30目的白色纱网。设置内扣框檐为防止木制孵化框间竖直排列造成棘胸蛙卵间粘连、挤压堆积造成局部缺氧,导致胚胎死亡,影响其正常孵化;该木质孵化框的制备方法为常规技术。
2)、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池均设置成养殖沟渠,养殖沟渠建在地面以下,水泥抹面。狭长形或“U”形,面积40平方米~80平方米,长度8米~20米,宽度4米~6米,底部向出水口倾斜,水陆面积比为1:1.5~1:2,1个大棚内可建3条~4条沟渠;养殖沟渠深度为0.5~0.8米。
3)、蓄水池位置高于养殖池,水源经沙滤进入蓄水池;蓄水池的容积一般至少为养殖所需用水量的2%。
4)、防逃装置:采用在养殖场四周设置0.8米~1.2米高的防逃墙或者防逃网,蛙池(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培育池)的四角上檐做压板或贴瓷片,养殖池的进排水口加过滤防逃网;
注:四角上檐做压板或贴瓷片防止棘胸蛙沿侧壁外逃;
5)、尾水处理池长宽比设1:1.5,池高1米~1.2米,水深控制在60厘米~80厘米,排水管采用管径5厘米的PVC管,管道内测安装过滤网板,排水口建在离地10厘米处;
安装过滤网板,防止排水过程中溪鱼逃逸及异物堵塞管道;尾水处理池要求具有处理养殖池所产生的废水的能力;尾水处理池的面积至少为养殖池总面积的2%~4%;
所有的养殖池使用前,需进行以下预处理:
首次浸泡:
投放前一个半月对养殖池提前进行首次浸泡,浸泡液为质量浓度(0.3±0.05)kg/L的生石灰溶液,浸泡时间15min~30min,结束后排空浸泡液;
投放前10天,用(0.2±0.05)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浸泡时间30min~60min,结束后排空浸泡液,并用水冲洗,直至水体pH≤7.5;
水源供水用消毒后的80目纱网过滤后加注至蓄水池内,使用前紫外灯照射20min~30min后作为养殖用水加注至上述冲洗干净的养殖池中(从而实现疾病预防),方形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10厘米~30厘米,养殖沟渠(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池)最深处水位高20厘米~40厘米;
注:所述消毒后的80目纱网是指在浓度为20ppm的高猛酸钾溶液中浸浴20±5min。
3、蛙体培育
饵料投喂前均需使用浓度4%~6%的食盐水浸泡3~5min;从而实现疾病预防。
蛙体(包括蝌蚪、蛙卵)消毒:2.5%~3.5%(质量%)氯化钠溶液浸浴(10±2)分钟;
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在养殖水体中加入13%的聚维酮碘溶液或25%戊二醛溶液,直至养殖水体中聚维酮碘或戊二醛的浓度为0.6毫克/升~1.2毫克/升;
13%的聚维酮碘溶液是指聚维酮碘质量浓度为13%的聚维酮碘水溶液,25%戊二醛溶液是指戊二醛质量浓度为25%的戊二醛水溶液。
3.1、种蛙培育
选取实验室经MHC分子标记筛选出的免疫力强、抗病性优的2龄~3龄、体重≥100g的棘胸蛙雌雄个体作为种蛙进行培育,按雌、雄比1:1的比例分养于种蛙培育池,放养密度6只/平方米~10只/平方米;
MHC分子标记筛选法,可参照已公开发表于《Genetic polymorphism ofmajor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B alleles and pathogen resista nce inthe giant spinyfrog Quasipaa spinosa》的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法。
放养前先进行蛙体消毒,种蛙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4℃~25℃,长期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种蛙培育池水量的5%~10%);每天傍晚投喂黄粉虫、蚯蚓等活饵料,日投饲量为入池时蛙重的3%~5%,可在饵料中拌加饵料总质量2%复合维生素、1%鱼肝油;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每隔10天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当培育至蛙龄超过3龄(一般为3龄~4龄),且雌蛙体重≥150克,雄蛙体重≥200克时(已达到性成熟),结束种蛙培育。
3.2、种蛙产卵
将种蛙培育结束后的种蛙培育池内的雌雄种蛙合池放养于产卵池内,放养前先进行蛙体消毒,密度控制在6只/平方米~10只/平方米,产卵池水温18℃~26℃,种蛙一般在清晨4时~7时产卵,每年4月~9月为产卵期,蛙卵产出1小时内不可搅动,产出2小时~3小时后及时用光滑的捞勺轻轻地将卵块捞出;或在产卵前将平板(泡塑板或杉木板)置于产卵池内,待平板附满蛙卵后,移入孵化池;
每天傍晚投喂黄粉虫、蚯蚓等活饵料,日投饲量为入池时蛙重的3%~5%;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期间如涉及蛙卵产出,则相应推迟清理时间);每隔10天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3.3、蛙卵孵化
将捞出的蛙卵平铺在孵化池木质孵化框内,平铺前先进行蛙卵消毒,
孵化密度控制在1000粒/平方米~2000粒/平方米,采用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孵化池水量的5%~10%)孵化。控制孵化水温18℃~25℃,同时避免阳光直射;
孵化框内的蛙卵不可堆叠,以免影响胚胎孵化;
根据产卵时间的不同,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3.3.1、于4月~7月的产卵期:
蝌蚪孵化出膜后,前三天无需喂食,该阶段以吸收腹部卵黄囊内的营养为生;3天后开食,该阶段以孵化残留胶质为食;孵化出膜后的第7天后将其转移至蝌蚪培育池;
3.3.2、于8月~9月的产卵期:
蝌蚪孵化出膜后,前三天无需喂食,该阶段以吸收腹部卵黄囊内的营养为生;3天后开食,该阶段以孵化残留胶质为食;孵化出膜后的第15天后将其转移至蝌蚪培育池;
3.4、蝌蚪培育
转移至蝌蚪培育池前先对蝌蚪进行消毒;然后根据产卵时间的不同,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3.4.1、于4月~7月的产卵期,
早期蝌蚪放养密度为500尾/平方米~800尾/平方米;30天后蝌蚪放养密度控制在100尾/平方米~200尾/平方米,培育池水温控制在22℃~26℃;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蝌蚪培育池水量的5%~10%);每隔15天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起始阶段(孵化出膜后的第7天起)投喂植物性饲料(煮熟后切碎的苦荬菜、莴苣叶),投喂量为每天每万尾500g~600g,并逐渐投喂碾碎的配合饲料(从第8天起,植物性饲料的用量每天每万尾430g~510g,配合饲料的用量为每天每百尾4~5g;从第9天起,植物性饲料的用量为上一天用量的0.85倍,配合饲料的用量为上一天用量的基础上加4~5g,以此类推),以上均为一天投喂一次。第15天后(孵化出膜后的第15天)投喂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每次每百尾蝌蚪投喂20g~30g;待蝌蚪培育池内的至少50%的蝌蚪后肢长出后可减少投喂量(即,每天投喂2次,每次每百尾蝌蚪投喂15g~20g);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即,尾部吸收)。
每天最后一次饵料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
配合饲料为常规的蝌蚪饲料,例如为购自广东恒源饲料实业有限公司的蝌蚪颗粒配合饲料,其蛋白含量≥40%。
棘胸蛙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7月,因此上述于4月~7月产卵期孵化而得的蝌蚪,当年可完成变态。即,在冬眠期来临之前均可完成变态,成为幼蛙,从而提高个体的存活率。
3.4.2、于8月~9月的产卵期,
早期蝌蚪放养密度为1000尾/平方米~1500尾/平方米;30天后蝌蚪放养密度控制在500尾/平方米~700尾/平方米,培育池水温控制在8℃~12℃,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蝌蚪培育池水量的5%~10%);每隔15天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投喂植物性饲料(煮熟的苦荬菜、莴苣叶)和碾碎的配合饲料,投喂频率1次/3天,每次的投喂量为植物性饲料每万尾100g~200g,配合饲料每百尾3g~5g;饵料投喂4h~6h后及时清理残饵。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即,尾部吸收)。
8~9月产卵期孵化而得的蝌蚪,其变态期与冬眠期重合,而变态期蝌蚪比较脆弱,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冬季的不利温度条件下,易出现大规模死亡,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需控制蝌蚪的变态条件,让其停滞在变态前的蝌蚪状态(蝌蚪的御寒能力强,越冬存活率较高),挨过冬眠期的不利环境条件。即,8月~9月孵出的蝌蚪,可通过提高放养密度,降低饲料蛋白含量及投喂量,推迟蝌蚪的变态。
3.5、幼蛙培育
待蝌蚪变态完毕(蝌蚪尾巴被完全吸收)形成的幼蛙转移至幼蛙培育池,转移前先进行蛙体消毒,其放养密度标准如下,体重<20g/只,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100只/平方米,体重≥20克/只,放养密度为30只/平方米~50只/平方米,水温为16~28℃,同时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幼蛙培育池水量的5%~10%);
饵料投喂选用黄粉虫、蚯蚓等活饵为主,日投喂量为入池时蛙重的5%~7%(一般以20分钟~30分钟内吃完为宜)。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每隔10日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3.6、成蛙培育
待幼蛙体重≥100g/只,将其转移至成蛙培育池,转移前先对蛙体消毒,放养密度控制为10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水温20℃~28℃,同时保持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成蛙培育池水量的5%~10%);
饵料投喂选用黄粉虫、蚯蚓等活饵为主,日投喂量为入池时蛙重的5%~7%(一般以20分钟~30分钟内吃完为宜)。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喂1h~2h后及时清理残饵;每隔10日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3.7、越冬管理
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越冬管理,在1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为棘胸蛙的冬眠期,此阶段需将蝌蚪培育池水温、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控制在2~10℃,此时,蝌蚪、幼蛙、成蛙均进入不吃不喝不动的休眠状态;因此,无需喂食;此时蝌蚪的放养密度可增至平时的一倍,池中放置水草、瓦片等供其藏匿的场所;而针对幼蛙及成蛙,在池中放置水草供其藏匿的同时,还需在池底铺设淤泥,供其潜伏越冬。
3.8、黄粉虫培育及管理
饲养室需透光、通风,冬季保温。温度维持在25℃~30℃,室内相对空气湿度以50%~60%为宜。采用塑料盘架养,盘高15厘米,内壁光滑,幼虫根据大小及时分养,放养密度如下,体长小于0.5厘米的,放养量为10万条/平方米,体长在0.5厘米~1厘米之间,放养量为7万条/平方米~8万条/平方米,体长在1厘米~1.5厘米之间,其放养量为5万条/平方米~6万条/平方米,投喂麦麸、米糠、豆饼粉以及菜叶、瓜果皮等。塑料盘底部铺上5厘米饲料,当饲料逐渐减少时,先筛掉虫粪,再添加新饲料。规格达到2厘米~3厘米时,过筛收集;作为棘胸蛙饲料。
4、尾水处理
将各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废水排入尾水处理池内,水深控制在60厘米~80厘米,在尾水处理池内放养体长在5厘米~8厘米的石斑鱼苗种,放养密度控制在5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池内种植狐尾草、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养殖废水在尾水处理池池内净化至水体中总磷含量≤1mg/L,总氮含量≤5mg/L,pH在6.5~7.5后(净化时间约为1~2天),经常规的沙石过滤器过滤后即可排放;
在处理池中种植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不仅可吸收废水中的氮、磷及重金属元素,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为石斑鱼提供了天然的食物资源。
5、疾病防治
5.1疾病预防措施:
养殖用水需使用紫外灯照射20min~30min后使用;
饵料投喂前均需使用浓度4%~6%的食盐水浸泡3~5min;
5.2疾病治疗:
①水霉病:
症状:体表菌丝大量繁殖,呈白色絮状;
治疗方式:
大黄5g、五倍子7g、金银花8g、大青叶10g、鱼腥草10g,将上述40g草药混合研碎,加入1L水中并煮沸15min,纱布过滤掉药渣,浓缩成600ml中药原液;
蝌蚪治疗:将20ml上述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患病蝌蚪放入除菌剂中水浴15min~30min,每天一次,直至病愈(无上述症状);
幼蛙治疗:将30ml上述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患病幼蛙放入除菌剂中水浴15min~30min,每天一次,直至病愈;
成蛙治疗:将50ml上述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患病成蛙放入除菌剂中水浴30min~60min,每2天一次,直至病愈;
②肠胃炎:
症状:患病个体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并伴有腹部膨胀的现象;
治疗方式
成蛙:板蓝根7g、大黄5g、野菊花5g、甘草7g、白芍6g,将上述30g草药混合研碎,搅拌到1kg成蛙饵料中投喂,每天添加一次,直至成蛙病愈;
幼蛙:板蓝根4g、大黄3g、野菊花3g、甘草4g、白芍3g,将上述17g草药混合研碎,搅拌到1kg幼蛙饵料中投喂,每2天添加一次,直至幼蛙病愈;
③烂皮病:
症状:多发于幼蛙、成蛙阶段,表现为病蛙头、背、四肢等处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斑,随即表皮脱落、腐烂,露出红色肌肉,蔓延较快;
治疗方式:
黄连10g,蒲公英10g,金银花5g、鱼腥草5g、艾草5g,将上述35g草药放于50℃烘箱20min~30min,烘干后将其研磨成50目颗粒,加入350g浓度为95%的酒精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时间为30分钟,回流提取次数为2~3次,所得提取液合并后浓缩定容至0.5L,再加入70g珍珠粉均匀混合成浸膏;
幼蛙治疗:将浸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1次,直至病好;
成蛙治疗:将浸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好。
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培育出的棘胸蛙,其蝌蚪存活率可达97.67%,幼蛙存活率达93.43%,成蛙存活率达95.28%。
蝌蚪存活率=存活的蝌蚪数量/孵出的蝌蚪总数×100%;
幼蛙存活率=存活的幼蛙数量/完成变态的幼蛙总数×100%;
成蛙存活率=存活的成蛙数量/成蛙总数×100%。
对比例1、取消实施例1中的“蛙池的四角上檐做压板或贴瓷片,进排水口加过滤防逃网”,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与本发明的区别:
未设置上述相关防逃装置,将导致幼蛙、成蛙个体逃逸,致使养殖效益大幅下降。而本发明的蛙池四角上檐做压板或贴瓷砖片,进排水口加过滤防逃网,有效降低了棘胸蛙沿蛙池侧壁或进水口逃逸的概率,提高了养殖效益。
对比例2、将实施例1中“选取实验室经MHC分子标记筛选出的免疫力强、抗病性优的个体作为种蛙进行培育”改为现有技术(沐建刚,刘建国.峨山县石蛙养殖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1,(3):53-54.)所告知的“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跳跃能力强、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通过形态性状来挑选种蛙,虽也可获得生长速度快、抵抗力强的子代,但获得率只能达到60%~70%,无法确保性状稳定遗传,产生的子代任需使用一定量的药物防治疾病;但通过MHC分子标记筛选出的免疫力强、抗病性优的个体做种蛙,子代抗病性的获得率可达99%以上,且该基因群在子代间可稳定遗传,从而大大减少了药物在养殖过程中的使用,也减少了成品蛙体内药物残留。
对比例3、将实施例1中“尾水处理方式”改为现有技术(章霞,徐志进,柳敏海,等.不同滤料和碳氮比对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5):620-624.)所告知的“取藤壶壳40L放入养殖池塘(28m×30m)中自然挂膜40d,取出略加冲洗,分装于自制的循环水水过滤净化装置(该装置上部桶体中放置40L挂膜清洗过的藤壶壳,下部桶体中盛放200L尾水),通过水泵(流量2600L/h)实现下进水上出水循环过滤”,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利用藤壶壳这类生物滤料也可达到清除养殖废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作用,但需同时兼顾废水中的碳氮比,且该种滤料不可循环使用,长期使用较耗成本。而本发明的利用狐尾草、水浮莲及石斑鱼的生物净化方式,无需兼顾碳氮比也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及重金元素,所需成本低,可循环利用,此外,通过养殖石斑鱼,每年可获得900元/m2的收入。
对比例4、将实施例1中“烂皮病治疗方式”改为现有技术(李贵雄.棘胸蛙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科学养鱼,2004,(5):45-46.)所告知的“对于病蛙,先用0.01%(质量%)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洗后,用药棉抹于患部,涂上金霉素软膏,每天2次,连续3天,以杀灭病灶部位病菌,促进生肌。再对病蛙作注射治疗,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中的任何一种,用量分别为每千克蛙体重4万~5万、1万~2万、5万~10万国际单位”;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该方法无论是外敷药物或是注射药物,均为抗生素,不易分解,在成品蛙体内会有药物残留,影响食用者的健康,此外,该方法对幼蛙、蝌蚪存在用药过量的问题,造成蝌蚪、幼蛙的死亡,因此蝌蚪的存活率仅81.35%,幼蛙存活率仅86.27%。
对比例5、将实施例1中“水霉病治疗方式”改为现有技术(徐鹏飞.棘胸蛙病害的防治方法[J].科学种养,2013,(9):51-52.)所告知的“①用10%甲紫溶液或3%食盐溶液涂抹皮肤伤口,直至愈合;②用3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可治愈;③蝌蚪入池前用2%~2.5%食盐溶液浸浴,在水温25℃时浸浴5~1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该方法对症状较轻的蝌蚪较有效果,但对症状较严重得幼蛙及成蛙,治疗效果较差,因而幼蛙存活率仅83.74%,成蛙存活率85.42%。
对比例6、将实施例1中治疗水霉病所需中药原液的配方由“大黄5g、五倍子7g、金银花8g、大青叶10g、鱼腥草10g”改成“大黄6g、金银花9.5g、大青叶12.25g、鱼腥草12.25g”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蝌蚪存活率仅91.34%,幼蛙存活率仅87.97%,成蛙存活率仅90.51%。
对比例7、将实施例1中治疗烂皮病所需浸膏的配方由“黄连10g、蒲公英10g、金银花5g、鱼腥草5g、艾草5g”改成“黄连7g、蒲公英7g、金银花7g、鱼腥草7g、艾草7g”;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蝌蚪存活率仅91.52%,幼蛙存活率仅85.98%,成蛙存活率89.72%。
对比例8、将实施例1中石斑鱼苗种养殖密度由“5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改为“3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所得结果为:尾水净化效率下降,处理用时延长,且石斑鱼养殖收入由原先的900元/m2降低至500元/m2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蛙体培育、尾水处理、病害防治这五个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养殖场环境:
养殖场选在海拔500~1000m,带有自然水源的野生分布区内;水源pH值6.5~7.5、溶解氧含量6.5~8.5mg/L;
二、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蓄水池、尾水处理池;
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培育池这6类池体组成;每个养殖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每个养殖池的排水口与尾水处理池相连;
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均为建于地面之上的方形蛙池,方形蛙池的水陆面积比为(3±0.3):1;方形蛙池最深处水位高10厘米~30厘米,
幼蛙培育池、成蛙培育池及种蛙培育池均为建在地面以下的养殖沟渠;水陆面积比为1:1.5~1:2,养殖沟渠最深处水位高20厘米~40厘米;
三、蛙体培育:
3.1、种蛙培育:
选取2龄~3龄、体重≥100g的棘胸蛙健康雌雄个体作为种蛙进行培育,按雌、雄比1:1的比例分养于种蛙培育池,放养密度6只/平方米~10只/平方米;种蛙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4℃~25℃,保持微流水;
当培育至蛙龄超过3龄,且雌蛙体重≥150克、雄蛙体重≥200克时,结束种蛙培育;
3.2、种蛙产卵
将种蛙培育结束后的种蛙培育池内的雌、雄种蛙合池放养于产卵池内,密度控制在6只/平方米~10只/平方米,产卵池水温18℃~26℃,直至雌性种蛙产卵;
将蛙卵移入孵化池;
3.3、蛙卵孵化:
孵化池内的孵化密度控制在1000粒/平方米~2000粒/平方米,孵化水温18℃~25℃,保持微流水;
根据产卵时间的不同,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3.3.1、于4月~7月的产卵期:
蝌蚪孵化出膜后的第7天后将其转移至蝌蚪培育池;
3.3.2、于8月~9月的产卵期:
蝌蚪孵化出膜后的第15天后将其转移至蝌蚪培育池;
3.4、蝌蚪培育
根据产卵时间的不同,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3.4.1、于4月~7月的产卵期,
蝌蚪培育池内的蝌蚪放养密度先为500尾/平方米~800尾/平方米;30天后放养密度控制在100尾/平方米~200尾/平方米,水温控制在22℃~26℃;保持微流水;
3.4.2、于8月~9月的产卵期,
蝌蚪培育池内的蝌蚪放养密度先为1000尾/平方米~1500尾/平方米;30天后蝌蚪放养密度控制在500尾/平方米~700尾/平方米,水温控制在8℃~12℃,保持微流水;
3.5、幼蛙培育
将蝌蚪变态完毕形成的幼蛙转移至幼蛙培育池,放养密度标准如下,体重<20g/只,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100只/平方米,体重≥20克/只,放养密度为30只/平方米~50只/平方米,幼蛙培育池水温为16~28℃,保持微流水;
3.6、成蛙培育
待幼蛙体重≥100g/只,将其转移至成蛙培育池,放养密度控制为10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水温20℃~28℃,保持微流水;
四、尾水处理
将各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废水排入尾水处理池内,水深控制在60厘米~80厘米,在尾水处理池内放养体长在5厘米~8厘米的石斑鱼苗种,放养密度控制在5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池内种植水生植物,养殖废水在尾水处理池内被净化至水体中总磷含量≤1mg/L,总氮含量≤5mg/L,pH在6.5~7.5后,经沙石过滤过滤后即可排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五、疾病防治包括疾病治疗:
①水霉病:
大黄5g、五倍子7g、金银花8g、大青叶10g、鱼腥草10g,混合研碎,加入至1L水中并煮沸15~20min,过滤,滤液浓缩成600ml作为中药原液;
蝌蚪治疗:将(20±2)ml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水霉病患病蝌蚪放入中草药除菌剂中水浴15min~30min,每天一次,直至病愈;
幼蛙治疗:将(30±3)ml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水霉病患病幼蛙放入中草药除菌剂中水浴15min~30min,每天一次,直至病愈;
成蛙治疗:将(50±5)ml中药原液放入2L水中,配成中草药除菌剂,将水霉病患病成蛙放入除菌剂中水浴30min~60min,每2天一次,直至病愈;
②肠胃炎:
成蛙:板蓝根7g、大黄5g、野菊花5g、甘草7g、白芍6g,混合研碎,搅拌到1kg成蛙饵料中投喂,每天添加一次,直至成蛙病愈;
幼蛙:板蓝根4g、大黄3g、野菊花3g、甘草4g、白芍3g,混合研碎,搅拌到1kg幼蛙饵料中投喂,每2天添加一次,直至幼蛙病愈;
③烂皮病:
黄连10g、蒲公英10g、金银花5g、鱼腥草5g、艾草5g混合后于(50±5)℃烘干20min~30min,然后研磨成颗粒,再加入(350±20)g浓度为95%的酒精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时间为20~40分钟,回流提取次数为2~3次,所得提取液合并后浓缩定容至0.5L,再加入(70±5)g珍珠粉均匀混合成浸膏;
幼蛙治疗:将浸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1次,直至病愈;
成蛙治疗:将浸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疾病防治还包括疾病预防措施:
养殖用水需使用紫外灯照射20min~30min后使用;
饵料投喂前均需使用浓度4%~6%的食盐水浸泡3~5min。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养殖设施还包括防逃装置;防逃装置包括在养殖场四周设置0.8米~1.2米高的防逃墙或者防逃网、还包括在养殖沟渠的四角上檐做压板或贴瓷片,养殖池的进排水口加过滤防逃网。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种蛙培育中,采用MHC分子标记筛选出免疫力强、抗病性优的2龄~3龄、体重≥100g的健康雌雄个体作为种蛙进行培育。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蛙体培育过程中进行越冬管理。
CN201910868741.4A 2019-09-09 2019-09-16 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 Active CN110521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5342 2019-09-09
CN2019108453426 2019-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1669A true CN110521669A (zh) 2019-12-03
CN110521669B CN110521669B (zh) 2021-11-12

Family

ID=68668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8741.4A Active CN110521669B (zh) 2019-09-09 2019-09-16 棘胸蛙绿色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2166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7687A (zh) * 2013-05-03 2014-11-05 吕刚 一种外用药膏组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缓解和/或治疗炎症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4621043A (zh) * 2015-02-03 2015-05-20 浙江九重天蛙业有限公司 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方法
CN105343692A (zh) * 2015-12-07 2016-02-24 天农大(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牛蛙胃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62005A (zh) * 2016-11-07 2017-04-19 集美大学 一种预防棘胸蛙红腿病和烂皮病的中草药添加剂和应用
CN107006538A (zh) * 2017-05-27 2017-08-04 明光市裕阳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植物环保型水产养殖用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53803A (zh) * 2017-07-26 2017-10-17 长兴龙青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过程中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
CN110122423A (zh) * 2019-06-28 2019-08-16 屏南佳源棘胸蛙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7687A (zh) * 2013-05-03 2014-11-05 吕刚 一种外用药膏组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缓解和/或治疗炎症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4621043A (zh) * 2015-02-03 2015-05-20 浙江九重天蛙业有限公司 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方法
CN105343692A (zh) * 2015-12-07 2016-02-24 天农大(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牛蛙胃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62005A (zh) * 2016-11-07 2017-04-19 集美大学 一种预防棘胸蛙红腿病和烂皮病的中草药添加剂和应用
CN107006538A (zh) * 2017-05-27 2017-08-04 明光市裕阳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植物环保型水产养殖用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53803A (zh) * 2017-07-26 2017-10-17 长兴龙青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过程中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
CN110122423A (zh) * 2019-06-28 2019-08-16 屏南佳源棘胸蛙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权: "《经济蛙类养殖技术》", 30 November 2005, 中国农业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1669B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5851B (zh) 螃蟹的养殖和病害的防治方法
CN104855310B (zh) 一种光唇鱼仿生态工厂规模化繁育驯养方法
CN107027664B (zh) 一种加州鲈鱼的养殖方法
CN108967085B (zh) 一种稻田-南美白对虾异位生态养殖系统
CN102986563A (zh) 一种对虾养殖池塘网箱生态伴养投食性鱼类的方法
CN105230556B (zh) 中华鳖全程无公害生态养殖方法
CN104705229B (zh) 一种瓣结鱼与河蟹的生态混养方法
CN103283652A (zh) 罗氏沼虾高效生态养殖方法
CN102893948A (zh) “鳖、鱼、稻、菜”生态循环生产系统
CN103461250A (zh) 一种稻田养殖黄颡鱼的方法
CN101664011A (zh) 克氏原螯虾的土池繁殖方法
CN107593603A (zh) 蟾蜍分级生态养殖方法
CN110558260A (zh) 一种生态池塘凡纳滨对虾和金刚虾可持续养殖技术
CN104705230A (zh) 一种瓣结鱼与清虾的池塘混养方法
CN113349127A (zh) 一种池塘罗氏沼虾养殖设施及养殖方法
CN106035146A (zh) 青鱼、鲫鱼池塘套养技术
CN113349126A (zh) 一种罗氏沼虾稻田养殖及野杂鱼物理清除方法
CN106172190A (zh) 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
CN114982685B (zh) 一种罗氏沼虾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
CN110839569A (zh) 一种黄鳝春季野生苗的培育方法
CN111066705A (zh) 一种改进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
CN105123583A (zh) 稻田甲鱼与鲫鱼混合生态养殖的方法
CN108029489A (zh) 北方地区莲藕、对虾与泥鳅的套养方法
CN104642089A (zh) 一种江蓠与石斑鱼的混养技术
CN108522362A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多品种池塘混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