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7467A -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7467A
CN110507467A CN201910814212.6A CN201910814212A CN110507467A CN 110507467 A CN110507467 A CN 110507467A CN 201910814212 A CN201910814212 A CN 201910814212A CN 110507467 A CN110507467 A CN 110507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oulder joint
extension board
ontology
clamp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42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雁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1421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074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07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74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4Devices for stretching or reducing fractured limbs; Devices for distractions; Splints
    • A61F5/05Devices for stretching or reducing fractured limbs; Devices for distractions; Splints for immobilising
    • A61F5/058Splints
    • A61F5/05841Splints for the limbs
    • A61F5/05858Splints for the limbs for the arm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所述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与上段夹板为转动连接的上延伸板以及与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本发明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通过将组成包肩板的各个部分设置成转动连接,当肩关节出现肿胀至弧度变化时,铰链结构使夹板弧度在外侧形成相应变化,始终与肩关节侧面弧度保持吻合,使得包肩结构应能多方向动态调节,能适应肩关节肿胀发生和消退变化,以动态平衡维持对夹板的挤压力,保障外固定治疗的稳定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小夹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治疗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在其外侧夹板上端采用整体包肩结构,在前后两面延伸出两条三角形牵拉板,连接织带绕过对侧腋下,通过牵拉,挤压前后夹板,目的是整体包裹肩关节,产生外固定治疗效果。但是,在使用中发现:由于肩关节、肱骨外科颈等骨折后,因出血常使肩关节形成较大的肿胀变形,包肩牵拉板的整体性结构难以顺应,出现外侧包肩板的弧度、牵拉板等结构变形,与肿胀变形的肩关节生物形态不吻合,并且绕胸织带滑动,使外固定力减弱,导致骨折再移位,影响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另外,使用现有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用于肩关节治疗时,仅用绑带连同对侧胸部给以捆扎,以防夹板松弛脱落。但常常会产生如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
1、绑带为斜向绕过对侧腋下,在对侧胸部很难固定于一个点位上,产生移动使肩关节处捆扎固定松弛;
2、如采用织带捆扎,则很难于对侧胸部服帖,形成不了有效固定环;
3、如捆扎过紧则影响胸部呼吸;
4、现有绑带捆扎方式不能适应肩关节血肿变化,需多次调整重新捆扎固定,繁琐,护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目的是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所述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与上段夹板为转动连接的上延伸板以及与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
所述牵拉部与所述上摆动板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上摆动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上延伸板相对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摆动板相对于上延伸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相对于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所述包肩板还包括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下摆动板相对于所述上延伸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相对于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所述牵拉部与所述下摆动板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下摆动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上延伸板相对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上摆动板转动连接的上牵拉板、与所述下摆动板转动连接的下牵拉板以及与上牵拉板和下牵拉板连接的牵拉连接板。
所述牵拉连接板与所述上牵拉板和所述下牵拉板为转动连接。
所述上延伸板包括延伸板本体以及设置于延伸板本体上的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设置于延伸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沿延伸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为沿延伸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上段夹板包括上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上夹板本体上的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设置于上夹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沿上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为沿上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还包括通过束带与所述牵拉部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胸侧部的胸部围护板组件,胸部围护板组件包括护胸夹板和与护胸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束带连接的旋转连接板。
所述护胸夹板包括护胸板本体和设置于护胸板本体上且为沿护胸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纵向板,第三纵向板沿护胸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
本发明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通过将组成包肩板的各个部分设置成转动连接,当肩关节出现肿胀至弧度变化时,铰链结构使夹板弧度在外侧形成相应变化,始终与肩关节侧面弧度保持吻合,使得包肩结构应能多方向动态调节,能适应肩关节肿胀发生和消退变化,以动态平衡维持对夹板的挤压力,保障外固定治疗的稳定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包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牵拉板与上摆动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下牵拉板与下摆动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上延伸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上段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胸部围护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胸部围护板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上段夹板;101、上夹板本体;102、第二纵向板;103、第二加强板;2、上延伸板;201、延伸板本体;202、第一纵向板;203、第一加强板;3、上摆动板;4、下摆动板;5、上牵拉板;6、下牵拉板;7、牵拉连接板;8、护胸夹板;801、护胸板本体;802、第三纵向板;803、牵拉翼板;9、旋转连接板;10、束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1、与上段夹板1为转动连接的上延伸板2以及与上延伸板2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3。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5所示,包肩板整体呈弧形结构,牵拉部设置两个,两个牵拉部设置于包肩板的相对两侧且牵拉部与包肩板连接。上延伸板2的一端与上段夹板1的一端转动连接,且上延伸板2是通过转轴与上段夹板1上的对应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位置的端部转动连接,上延伸板2和上段夹板1具有一定的长度,上延伸板2的大于上段夹板1的长度。上延伸板2的形状与人体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至锁骨中段处弧形形状相吻合,当肩关节出现肿胀至弧度变化时,上延伸板2与上段夹板1连接的铰链结构使包肩板的弧度在外侧形成相应变化,始终与肩关节侧面弧度保持吻合。上摆动板3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上摆动板3为相对布置,两个上摆动板3朝向上延伸板2的下方延伸,上延伸板2位于两个上摆动板3之间且两个上摆动板3分别在上延伸板2的一侧边缘处与上延伸板2转动连接。
在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上段夹板1为从对应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位置处开始延伸至对应下方的肱骨的位置处,上延伸板2为从对应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位置处开始延伸至锁骨中段的位置处,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可以上下转动,使包肩板弧形在纵向产生适应性变化,保持有效固定力。两个上摆动板3位于上延伸板2的前后两侧,上摆动板3相对于上延伸板2可以前后摆动,两个上摆动板3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以适应肩关节血肿变化。
如图1和图2所示,牵拉部与上摆动板3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上摆动板3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摆动板3相对于上延伸板2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和上段夹板1的长度方向均相垂直,上摆动板3相对于上延伸板2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延伸板2上设置上铰链座,上铰链座为U型钩状结构,上摆动板3的上端设置让上铰链座插入的上铰链孔,上铰链座设置两个且两个上铰链座处于与上延伸板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延伸板2的宽度方向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铰链座用于横向卡入上摆动板3的上铰链孔中,构成铰链结构,使上摆动板3在上延伸板2的两侧横向摆动,连接牵拉部后,可以在肩关节前后方向适应因肿胀导致的形状变化,对前后夹板保持有效挤压力。
如图1至图5所示,包肩板还包括与上段夹板1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4,下摆动板4相对于上延伸板2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下摆动板4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下摆动板4为相对布置,上段夹板1位于两个下摆动板4之间且两个下摆动板4分别在上段夹板1的一侧边缘处与上段夹板1转动连接。在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两个下摆动板4位于上段夹板1的前后两侧,下摆动板4相对于上段夹板1可以前后摆动,也即使得两个下摆动板4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以适应肩关节血肿变化。
如图1至图5所示,牵拉部与下摆动板4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下摆动板4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下摆动板4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下摆动板4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段夹板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段夹板1上设置下铰链座,上铰链座为U型钩状结构,下摆动板4的上端设置让上铰链座插入的下铰链孔,上铰链座设置两个且两个上铰链座处于与上段夹板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段夹板1的宽度方向与上延伸板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上铰链座用于横向卡入下摆动板4的下铰链孔中,构成铰链结构,使下摆动板4在上段夹板1的两侧横向摆动,连接牵拉部后,可以在肩关节前后方向适应因肿胀导致的形状变化,对前后夹板保持有效挤压力。
如图1至图5所示,牵拉部包括与上摆动板3转动连接的上牵拉板5、与下摆动板4转动连接的下牵拉板6以及与上牵拉板5和下牵拉板6连接的牵拉连接板7,上牵拉板5和下牵拉板6均为长方直条形薄板,上牵拉板5的长度方向与下牵拉板6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上牵拉板5设置两个,两个上牵拉板5为相对布置,两个上牵拉板5处于与上延伸板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上牵拉板5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摆动板3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上牵拉板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牵拉连接板7相连接。下牵拉板6也设置两个,两个下牵拉板6为相对布置,两个下牵拉板6处于与上段夹板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下牵拉板6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下摆动板4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下牵拉板6的下端分别与两个牵拉连接板7相连接。当肩关节血肿引发肩关节形态变化时,这种组合式包肩牵拉板结构可以产生动态调节,保持对肩关节的有效固定力。
如图1至图5所示,牵拉连接板7与上牵拉板5和下牵拉板6为转动连接,牵拉连接板7具有让束带穿过的通孔,各个上牵拉板5分别与一个下牵拉板6和一个牵拉连接板7在同一平面上在摆动和转动,在肩关节肿胀变化时以动态调节外固定装置的顺应性,形成动态平衡保持外固定的稳定性。上牵拉板5的上端通过转轴与上摆动板3为转动连接,上牵拉板5的下端通过转轴与牵拉连接板7的一端为转动连接,上牵拉板5相对于上摆动板3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牵拉连接板7相对于上牵拉板5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上牵拉板5相对于上摆动板3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下牵拉板6的上端通过转轴与下摆动板4为转动连接,下牵拉板6的下端通过转轴与牵拉连接板7的另一端为转动连接,下牵拉板6相对于下摆动板4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2相对于上段夹板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牵拉连接板7相对于下牵拉板6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下牵拉板6相对于下摆动板4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如图1至图3和图6所示,上延伸板2包括延伸板本体201以及设置于延伸板本体201上的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20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沿延伸板本体201的宽度方向(也即上延伸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为沿延伸板本体201的长度方向(也即上延伸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具有一定的长度。延伸板本体201与两个上摆动板3转动连接,延伸板本体201位于两个上摆动板3之间,上铰链座设置于延伸板本体201上。延伸板本体201的厚度较小,延伸板本体201的厚度为1-1.5mm,延伸板本体2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的设置,形成的上延伸板2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上延伸板2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上延伸板2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201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一纵向板202设置于延伸板本体201的内侧面上(该内侧面是指延伸板本体201的面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第一加强板2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201的外侧面上(该外侧面是指延伸板本体201的背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所有第一纵向板202为沿延伸板本体2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一加强板203也为沿延伸板本体2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所有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位于两个上摆动板3之间,第一纵向板202和第一加强板203与延伸板本体201为一体成型。
如图1至图3和图7所示,上段夹板1包括上夹板本体101以及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01上的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01的相对两侧且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沿上夹板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也即上段夹板1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为沿上夹板本体101的长度方向(也即上段夹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具有一定的长度。上夹板本体101与两个下摆动板4转动连接,上夹板本体101位于两个下摆动板4之间,下铰链座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01上。上夹板本体101的厚度较小,上夹板本体101的厚度一般为1-1.5mm,上夹板本体1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的设置,形成的上段夹板1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上段夹板1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上段夹板1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01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二纵向板102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01的内侧面上(该内侧面是指上夹板本体101的面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第二加强板1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01的外侧面上(该外侧面是指上夹板本体101的背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所有第二纵向板102为沿上夹板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二加强板103也为沿上夹板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所有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位于两个下摆动板4之间,第二纵向板102和第二加强板103与上夹板本体101为一体成型。
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本发明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还包括通过束带与牵拉部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胸侧部的胸部围护板组件,胸部围护板组件包括护胸夹板8和与护胸夹板8转动连接且与束带连接的旋转连接板9,旋转连接板9相对于护胸夹板8可以上下旋转。护胸夹板8与包肩板为相对布置,在使用时,将包肩板放置在人体需治疗的肩关节处,护胸夹板8放置在相对的另一肩关节的下方胸侧部处,护胸夹板8贴合人体胸侧部,旋转连接板9通过束带与牵拉部的牵拉连接板7相连接。旋转连接板9设置两个,两个旋转连接板9分别通过一个束带与两个牵拉连接板7连接。旋转连接板9的一端与护胸夹板8转动连接,旋转连接板9的另一端与束带连接。胸部围护板组件的设置,与人体胸侧部服帖,将肩关节与胸部进行整体捆扎,形成了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整体有效固定,使肩关节处捆扎不容易松弛,进而能够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护胸夹板8包括护胸板本体801和设置于护胸板本体801上且为沿护胸板本体80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纵向板802,第三纵向板802沿护胸板本体801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护胸板本体80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护胸板本体801的长度方向和旋转连接板9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护胸板本体801的长度方向与其宽度方向相垂直,护胸板本体801的宽度方向为水平方向,所有第三纵向板802为沿护胸板本体8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护胸板本体801的厚度较小的矩形薄板,护胸板本体801的厚度一般为1-1.5mm,护胸板本体8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三纵向板802的设置,形成的护胸夹板8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护胸夹板8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护胸夹板8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胸侧部的适应性,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第三纵向板802可以设置在护胸板本体801的内侧面上(如图8所示,护胸板本体801的内侧面是指护胸板本体801的面对人体胸侧部的一侧表面),第三纵向板802也可以设置在护胸板本体801的外侧面上(如图9所示,护胸板本体801的外侧面是指护胸板本体801的背对人体胸侧部的一侧表面),第三纵向板802和护胸板本体801为一体成型。
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护胸夹板8还包括设置于护胸板本体801上的牵拉翼板803,牵拉翼板803设置两个且两个牵拉翼板803分别设置于护胸板本体801的相对两侧,两个牵拉翼板803分别与一个旋转连接板9转动连接。牵拉翼板803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牵拉翼板803朝向护胸板本体801的同一侧伸出,牵拉翼板8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护胸板本体801固定连接,牵拉翼板803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旋转连接板9转动连接,所有第三纵向板802位于两个牵拉翼板803之间,牵拉翼板803与护胸板本体801为一体成型,形成的护胸夹板8大致呈U型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与上段夹板为转动连接的上延伸板以及与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与所述上摆动板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上摆动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上延伸板相对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摆动板相对于上延伸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相对于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肩板还包括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下摆动板相对于所述上延伸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相对于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与所述下摆动板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下摆动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上延伸板相对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上摆动板转动连接的上牵拉板、与所述下摆动板转动连接的下牵拉板以及与上牵拉板和下牵拉板连接的牵拉连接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连接板与所述上牵拉板和所述下牵拉板为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延伸板包括延伸板本体以及设置于延伸板本体上的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设置于延伸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沿延伸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纵向板和第一加强板为沿延伸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夹板包括上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上夹板本体上的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设置于上夹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沿上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纵向板和第二加强板为沿上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束带与所述牵拉部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胸侧部的胸部围护板组件,胸部围护板组件包括护胸夹板和与护胸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束带连接的旋转连接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胸夹板包括护胸板本体和设置于护胸板本体上且为沿护胸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纵向板,第三纵向板沿护胸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
CN201910814212.6A 2019-08-30 2019-08-30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Pending CN1105074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4212.6A CN110507467A (zh) 2019-08-30 2019-08-30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4212.6A CN110507467A (zh) 2019-08-30 2019-08-30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7467A true CN110507467A (zh) 2019-11-29

Family

ID=68628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4212.6A Pending CN110507467A (zh) 2019-08-30 2019-08-30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07467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394764U (zh) * 2015-01-13 2015-06-17 张志辉 一种肩外展矫形器
CN106073973A (zh) * 2016-08-30 2016-11-09 孙雁群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N207613933U (zh) * 2017-05-09 2018-07-17 孙宏桥 一种用于外固定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
CN108567517A (zh) * 2018-05-02 2018-09-25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N108992233A (zh) * 2018-09-04 2018-12-14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
CN211095089U (zh) * 2019-08-30 2020-07-28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394764U (zh) * 2015-01-13 2015-06-17 张志辉 一种肩外展矫形器
CN106073973A (zh) * 2016-08-30 2016-11-09 孙雁群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N207613933U (zh) * 2017-05-09 2018-07-17 孙宏桥 一种用于外固定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
CN108567517A (zh) * 2018-05-02 2018-09-25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N108992233A (zh) * 2018-09-04 2018-12-14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
CN211095089U (zh) * 2019-08-30 2020-07-28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58531U (zh) 一种产后修复束缚带
CN109512629A (zh) 一种腰穿体位摆放装置
CN110507467A (zh)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CN211095089U (zh)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CN208017647U (zh) 一种肢体固定装置
JP5805666B2 (ja) 断裂した前十字靱帯のための膝装具
CN204765856U (zh) 肘关节可调式固定支具
CN203506943U (zh) 上肢外展架
CN207898591U (zh) 一种医用术后包扎胸带
CN207236908U (zh) 一种用于髂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后患肢固定腹带
CN206251971U (zh) 一种开胸术后专用病号服
US10285841B2 (en) Stabilizing and mobility-enhancing brace for the shoulder joint
CN206151642U (zh) 医用腹带结构
CN208212050U (zh) 一种心内科用腕部止血绷带
CN211610686U (zh) 一种自动扣背排痰装置
CN215960520U (zh) 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N206007435U (zh) 一种肩肱外固定夹板
CN208865002U (zh) 三腔二囊管牵引固定装置
CN209574976U (zh) 一种改进型可调下肢固定矫形器
CN208388827U (zh) 一种组合式指骨骨折固定器
CN207400769U (zh) 一种腹部皮瓣蒂部血流阻断训练器
CN217744730U (zh) 一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恢复用的体位固定结构
CN203291094U (zh) 骨折固定装置
CN205359743U (zh) 上肢骨损伤用外固定支架
CN104274268A (zh) 一种本奈特骨折复位固定架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